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香道起源

找到约460条结果 (用时 0.014 秒)

品香、喝茶,在萦绕香气的环境中静心品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人处世、修身养性、行孝之道都想达到至高境界,必须身心合一,内外兼修。品香、喝茶能平和人的心绪,在萦绕香气的环境中静心品茶、参悟国学智慧,更能达到至高境界。

古代文人有四道,分别是茶、花、香、弈,此四道深得文人雅士喜欢。

茶道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生活中倡导以茶修身,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香道是以小型的香炉温热天然香木,然后闻其香气。与茶道一样,茶叶与檀香所产生的清幽香气使人感到心旷神怡,身心愉悦,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是个人修养的高雅艺术活动。


茶道与香道文化都是源于中国,两者均起源于唐代。唐朝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而国人用香的历史可概括为:肇始于春秋战国,滋长于秦汉两朝,完备于隋唐五代,鼎盛于宋元明清。


今日不谈茶道,且简单说说香道。

聊起香道,必说香料。香料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无与伦比的财富,天然香料因散发出令人愉悦的气味而备受世界各民族的喜爱,远古人类以最珍贵之物香料奉献给神灵,以祭天祈福,驱邪避灾。香,便成为沟通天人的语言。后世人们逐渐佩戴香囊,香化自身与环境,表达一种美好的生活态度。

优质的香料和上等茶叶,在古代一直是达官显贵,文人雅仕家中必备物品。近几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香料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养身保健功效,渐渐又开始流行起来。

品香方式

第一种:品味线香、盘香。

第二种:打香篆。即用香粉填入到香篆模子中,形成一个有很美好寓意的图案(福禄寿图案等)再来品味。

以上这两种方法,不仅可以品味香的气味,还可以观烟,看着香烟袅袅地飘舞,让人心境安宁,给人美好、安详的感觉。

第三种:空熏和隔火熏香。这两种操作有点复杂,形式略有不同,很多不太懂的人经常会把这两种方法混为一谈,不过这两种的复杂过程也是玩家们追求的境界,是很有意思的玩法。这两种都是要借助香炭、香灰,把火和香料分开,起到见香不见烟的效果。

香道必备用具

为了完成一次完美的品香过程,除了香料、香灰、香炭以外,还需要很多香具,比如:香三事(香炉、香瓶、香盒),还有点炭架、专用点炭用的打火机,火道具七件套(香勺、香铲、圆灰押、长灰押、香箸、羽扫、银叶夹),再讲究的还要有香席、切香板、香刀、银叶收纳盒等。

香道相对于茶道来讲,现在影响力虽没有那么大,但也正慢慢地在一些追求健康、艺术的人群中普及开来。茶与香都是纯天然的东西,都能给人带来美好的体验,何不沏上一壶好茶,在萦绕香气的环境中静心品茶!

2020闽台茶文化交流暨“三雅道”展示线上交流活动举行

  6月15日晚,2020闽台茶文化交流暨“三雅道”展示线上交流活动在市艺术馆举行,两地茶艺爱好者在线同台表演,展示中华传统礼仪文化,增进明台交流合作。

  本次活动由市艺术馆主办,三明市梅列区心家园女性文化交流中心、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台湾新竹县总工会承办。

  ▲活动在三明市直机关茶艺小分队和心家园茶艺表演队用传承文化传播美丽的一组茶艺表演中拉开帷幕。

  ▲心家园茶艺表演队给我们带来精彩的茶艺表演《同心一味 两岸情》。

  两岸一家亲

  共饮一壶茶

  福建和台湾的地形就像两片茶叶镶嵌在海峡两岸,闽台两地隔海相望,土壤、气候十分相似。一湾浅浅的海峡隔开了两岸的时空距离,却隔不断明台的渊源和联系,福建(三明)大田美人茶和台湾东方美人茶一脉相承,两地多次开展茶文化和“三雅道”(花道、茶道、香道)展示交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心家园组织茶艺爱好者进行线下茶艺实操学习

  以茶为媒

  共叙情谊

  本次活动以“中华文化共传承、同心一味话佳茗”为主题。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曹俊华线上进行连线视频茶艺教学分享,三明心家园组织茶艺爱好者进行线下茶艺实操学习。三明心家园和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设相同主题现场布置茶会,台湾新竹县茶空间主人陈莉容老师与福建省江山美人茶叶有限总经理李鹏春分别介绍东方美人茶、大田美人茶的起源和特点。

  两地现场还分别进行花道、茶道、香道实物场景展示,进一步增进了明台交流合作。

  来源:三明日报

石一龙痛批“中国茶道”

这世上不存在类比论证。比如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镜像与公知。

但面对日本的“茶道”,我们台湾地区大多数人便显得尤其不自信,亦步亦趋地也搞出一套所谓的“中国茶道”,确实令人厌恶。

这不止在一个方面透露出中国人对中国茶文化的不自信。

我只说一句:“通常,外界认为茶文化源于中国,这是历史史实,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勿须以这些小道为其正名。”

所谓“茶道”乃东瀛人对中国茶文化一种艺术性的引申与扩张,这种“艺术性”引申外延的意义究竟几何?在我看来,并不重要。

诸多人认为饮茶就是中国首创,世界其它地区的饮茶与种植茶叶的史实,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中国传过去的——即便也有微量的印度、非洲等地区的起源说。但茶文化中国说似乎早已成为学界的共识。

追溯中国人饮茶的起源,众说纷纭,从时间坐标来看,有神农说、西周说、秦汉说、六朝说。从茶的功能性而言,有祭品说、药物说、食物说、同步说、交际说。

但依任何一种说法溯源,都无法将中国茶文化的本源与“茶道”二字勾连上什么关系。

从古人的视野,到现代人的茶桌上,茶的本质就是一种“饮品”,就是其饮用属性。尽管今天的茶被称为“国饮”,但它始终无法脱离“生活”的本体。

与理想主义的“琴棋书画诗酒花”相对应,“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被人们奉为“生活七事”。

茶以外的“茶道”,其实不过是一种繁琐而多余的茶事,一种与茶无关,或者附庸茶饮而出现的花样。日本的茶道如此,中国如今茶道与茶道培训更是丑态异常。

“茶道”在日本的最终形成,势必是结合了日本民族“物哀”的人生观念。这一点,早已与中国茶文化的初衷相去甚远。

十二世纪时,日本的荣西禅师最先把中国的饮茶习惯传入日本。在他的《吃茶养生记》下卷“吃茶法”中记载:“极热汤以服之,方寸匙二、三匙。多小(少)虽随意,但汤少好,其又随意……”说的就是宋代寺院的点茶法。

宋代特别是南宋,寺院众多且多在山地,因此种茶吃茶便是寺院禅修以外主要的修为一种。可以说,传统的中国茶文化肇始于寺院。

据我的一位朋友研究:寺茶主要用来供佛、待客、自饮和施茶。《蛮瓯志》记载:“觉林院收茶三等,待客以惊雷荚,自奉以萱草带,供佛以紫茸香。盖最上以供佛,而最下以自奉也。”

惊雷荚、萱草带、紫茸香,应该都是寺茶种类名称,这条记载从另一个角度再现了寺院茶礼的三个层次,表现出庄严、繁复、一丝不苟的仪式感。对于僧众,茶事非常重要,品茶的过程成为参禅悟道的必要途径之一。

在此基础上,品茶逐渐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大凡设有“茶堂”,并选派“茶头”,专门负责茶事活动。寺院时常举行由僧徒、香客、施主诸方人士参加的茶宴,寺僧创造的沸水冲泡调制的“点茶法”以及衍生而出的斗茶活动由此走出寺院,在社会上开始流行。

朋友曾撰文指出:禅宗高僧习惯以语言机锋表达思想,使人开悟,茶也随手拈来,不时被用于妙语交接。《五灯会元》里面就有这样的例子,如“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更不消说著名的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这一典型。

宋王朝鼓励三教融合,儒释道彼此影响渗透,文人官员与禅僧们的频繁往来成为当时文化风尚,大家来到寺院,品茗交流中体悟佛理,寻找出世之路径。

发展到今天,喝茶更趋向其本身固有的那种味道,即宁静、健康与生态。日本人从我们这里学会文字,只取偏旁来形成自己的文字;从我们这里学会去喝茶,然后抽取其中的仪式感来形成自己的“茶道”。而今,我们又把日本人的“茶道”奉为喝茶的“经典”主义,岂不是天大的笑话?

孔子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以自全真性。”喝茶本是一件简单、随性,生活化的事,只需一把香茗(勿论黑白红绿,还是岩茶、普洱茶,只要是健康、生态、能喝的茶都是愉悦的),一把茶壶、一盏茶杯、一罐山泉,足矣!

有些人喝口茶还得像个老中医“望闻问切”,洋相百出。更有甚者,闻杯乱舞,故弄玄虚,错失泡茶的时机、水温等等,还俨然一副资深专家的模样,宣扬“茶道”之玄,高谈阔论,却一点儿也没有自己真正的体悟。

其实,完全没有看懂喝茶的本真。“茶道”的商机粉墨登场,混淆爱茶者的视听。我曾陆续发表关于批判茶艺与茶艺师的文章。其中就明确了我对喝茶的态度。

每当我目击诸多茶道馆中一些相貌不凡的少女,接连表演所谓的“茶道”、茶艺。我深感惋惜:一方面是惋惜好端端一泡茶,被她们表演到“人走茶凉”,口味全无;另一方面则是惋惜这些美丽少女,竟被这所谓的“茶道”羁绊得俗不可耐,疯疯癫癫。像个行走江湖的老巫婆,练就一套糊弄人的把戏,每次表演,总是念念有词,重复那些连自己都无法相信的陈词滥调。

台湾人搞起来的这套所谓“中国茶道”,实际上效仿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从唐人陆羽《茶经》里,我们可以窥见中国早期茶文化的影子,即“喝茶的仪式感”。日本人将这种“喝茶的仪式感”加以提炼,深度艺术。其实作为一种茶文化的传播需要,这种提炼的艺术,我们可以接受与理解。

不仅仅是“茶道”。日本还有歌道、书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香道,与“茶道”共同组成“日本八道”,乃是延续中国古代的“六艺”。古代日本文化主要是是学习、吸收中国文化,所以其代表性文化均以道命名。

我们不但没有寻找渊源,删繁就简,反而在“茶道”二字上大作文章,甚至打着“中国”文化之名胡乱传销,甚至一些对茶痴迷到走火入魔的人,以钟表计算泡茶的时间,完全丧失传统中国“经验主义”的美德。

事实上,古往今来,喝茶的精神(真正的中国茶道)从未改变,喝茶喝的是这一份安逸,喝的舒服就是本真。

泡茶亦是如此,无论普洱、龙井、大红袍,还是岩茶、单枞、铁观音,你习惯怎么泡、怎么喝,怎么泡、怎么喝方便,你就怎么泡、怎么喝。简单自然,从心所欲就对了。

当然,因为茶特有的中国文化品质,我们在喝茶时,难免融入一些趣味和情怀。

我最早喝茶的记忆,就是父亲用洋铁皮口缸泡制的安徽绿茶,今天我热衷普洱茶,难免会有怀旧之慨。

而喝茶的情怀,便要从我的“诗心”讲述,我曾沉迷写诗,也有诸多发表。我喜欢简明自然的诗,而与喜欢的诗一样,我喝茶,也喜欢从简泡制,从简品饮。

如杜子美的“寒夜客来茶当酒,黄泥小炉火初红”,白居易的“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苏东坡的“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简单而颇有深意。

喝茶,与人生一样,最重要的是喝了解渴,喝了健康,喝了肠胃舒适,喝了自己开心、欢喜。

所以,所谓茶道,其实是自己喝茶的某种体悟。这种生命体悟与喝茶人各自的经历、味蕾、经验、情绪息息相关。

有人说:“酒是一群人的落寞,茶却是一个人的狂欢。”其实,茶之道,亦是生活之道,无论怎样,都离不开随性、随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渐渐习惯于一个人在深夜长守一杯普洱茶,执一卷书,看人间繁华和落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或者,这是我认知的茶道吧。

找到约44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