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梧州市六堡茶

找到约1,450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4月19日下午,梧州市召开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工作会议。会上,对2018年度全市茶产业发展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进行通报表扬,并对全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再动员、再部署。


梧州市委副书记蒋海东,梧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剑强,梧州市政协副主席黄荣森出席会议,各县(市、区)党委和政府分管负责人,市六堡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负责人,市产投集团、金投集团主要负责人,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苍梧县六堡镇负责人,茶企、茶商代表,六堡茶产业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会议。梧州市副市长苏颖主持会议。


会上,梧州市副市长苏颖宣读《梧州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表扬2018年茶产业发展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的通报》。

梧州市副市长苏颖主持会议,宣读表彰获奖的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名单


高 能 重 磅  !!!掌 声O(≧≦)O


2018年茶产业发展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纳税突出贡献企业(1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纳税良好示范企业(3家)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产业发展突出贡献企业(2家)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企业(4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六堡茶文化推广与品牌建设优秀企业和先进个人

(20家)


六堡茶文化推广与品牌建设优秀企业

(5家)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

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梧州市一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六堡茶文化推广与品牌建设先进个人

(15名)


韦洁群(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

刘泽森(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

张均伟(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

苏淑梅(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李月梅(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

黄利华(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

彭庆中(梧州学院中国广西六堡茶研究院)

陈伯昌(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

叶羽脉(梧州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

梁琬羚(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

吴  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梧州海关)

杨  柳 [广西黑茶(六堡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于翠平(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

文  波(梧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黄康青(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中心)


优秀茶叶种植大户(9家)


梧州市产业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

苍梧县六堡茶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苍梧六堡茶业有限公司

广西苍梧县双贵六堡茶业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梧州天鼎茶业有限公司

广西东方美人茶业有限公司

梧州市盛丰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获奖单位代表和个人代表上台领奖~



此外,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还对“十佳经销商”进行表彰。



北京颜氏益华北京茶业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经销商)

深圳市罗湖区茶艺茗乐园茶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经销商)

南宁市牛洛河茶行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

梧州市八桂茶坊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

北京乐茗风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

广州六茗庭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

南宁市黎明星火茶叶经营部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

广西友和茶业有限公司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

太原市万柏林区德润源茶庄

(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

青岛深蓝广源商贸有限公司

(广西梧州圣源茶业有限公司经销商)





会上,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汇报了全市六堡茶产业发展情况。苍梧县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分别做典型经验发言。


梧州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马士成汇报全市茶产业发展情况


苍梧县副县长黎钧就“苍梧县以六堡茶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情况发言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茶厂副厂长何志强就“企业品牌建设与工艺传承”做经验分享


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加仕就“机械化生产与六堡茶陈化研究”做经验分享


广西梧州茂圣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苏淑梅就“六堡茶品牌宣传与产品创新”做经验分享


蒋海东对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工作思路。

他指出,六堡茶产业是我市特色优势产业,是绿色富民、接二连三的产业。近年来,我市坚持“以茶兴市、品牌带动、产融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围绕打造百亿元茶产业战略目标,以“补链条、育龙头、强品牌”为方向,扎实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龙头企业培育、品牌营销推广等各项工作,六堡茶产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品牌价值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并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清现状,明确六堡茶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客观正视问题,切实把握机遇,全力推动六堡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围绕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抓好良种选育繁育工作,继续推进标准化茶园建设,完善六堡茶标准体系;继续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坚持品牌战略,继续提升产品知名度;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夯实茶产业发展基础,严把六堡茶质量,打造安全放心产品;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政银企合作,加快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突出茶旅文融合发展,拓展茶产业发展空间。各部门要整合资源,提升效能,同时强化人才支撑,协同发力,全力为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最后,苏颖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海东同志的讲话,贯彻落实到实际中去。并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抓好贯彻落实。与会各单位会后迅速组织传达学习,按“海纳百川 力争上游”的新时代梧州精神的要求,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上,保障政策和措施真落地。

二、要力推重点工作。对照工作部署及《梧州六堡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提升行动方案》要求,以“补链条、育龙头、强品牌”为方向,以“三提一保障”为抓手,重点完善质量监管体系,推进建设标准化茶园建设,规范加工、提升产品质量,培育龙头企业,加快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加强“梧州六堡茶”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茶船古道”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六堡茶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要加强统筹协调。市茶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牵头,市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强化横向和纵向的沟通协调,加强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统筹组织做好全市茶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为六堡茶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工作氛围。

广西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调查:“茶船古道”又飘茶香

古时,“东有茶船古道,西有茶马古道”,六堡茶从茶船古道起点广西梧州苍梧县六堡镇启运,下西江、出珠江、越大洋;如今,茶船远去,几经沉浮的六堡茶重焕生机。从砍茶树改种松树到现在提出将六堡茶产业综合产值发展到500亿元,梧州六堡茶产业经历了什么?今天,梧州市振兴六堡茶产业的逻辑又是什么,底气从何而来?记者来到六堡茶的故乡,沿着“茶船古道”调研采访。

一条小河,缓缓流经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合口街古码头。来到这里,记者就站在了千年“茶船古道”的起点。昔日的“茶船古道”熙熙攘攘,舟楫来往。六堡茶从合口街码头启运,下西江、出珠江、越大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直抵东南亚。

茶船远去,六堡茶产业几度沉浮。20多年前,梧州曾动员农民砍掉茶树以发展松香产业。如今,梧州却又把茶树种了起来。今年,梧州市提出,利用5年时间,将茶叶种植面积由15万亩发展到60万亩,将六堡茶产业综合产值由100亿元发展到500亿元——这转变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半部茶叶外贸史

森林覆盖率75.27%,排名广西第一——梧州山高多雾,绿水萦绕。好山好水出好茶,六堡茶因产自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来到六堡镇八集茶园,记者看到了一片清代茶树。这些老茶树根部健硕,已有200多年树龄。

“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品质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表明清初六堡已在制茶工艺中用了类似黑茶的制作技法。”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陈伯昌介绍,“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六堡镇当地人还把六堡茶当成药汤,用来消暑和缓解肠胃不适”。

在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博物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展示了六堡茶的历史。一张老照片显示,晚清时期,300多万名华工为谋生远下南洋。六堡茶因可长期存放,成为在高温湿热环境下工作的华工们日常饮品首选。“受南洋华工影响,当地居民也渐渐喜欢上饮用这种茶。六堡茶在南洋的销售越来越好,成为著名的‘侨销茶’。”梧州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梁威龙边带记者参观,边介绍六堡茶的历史。

一杯六堡茶,半部茶叶外贸史。出口需求量增长带动六堡茶产业在抗战爆发前达到高峰。据六堡镇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镇及周边地区人家几乎都参与到六堡茶种植与制作当中,山上满是茶园。

“产茶季节,茶叶在六堡的合口街码头启程,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著名的‘茶船古道’。”梁威龙说。

抗战时期,因消费需求低迷与海运受阻,六堡茶出口跌至历史最低潮,茶园荒芜。

新中国成立之后,建于1953年的梧州茶厂,首创“双蒸双压”和“冷水渥堆发酵”技术,实现了六堡茶加工从手工向工业化量产的转变。“这一转变带动了中国整个黑茶产业的发展,使六堡茶成为‘创汇茶’,为新中国增加外汇收入作出了贡献。”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加仕说。然而,随着上世纪70年代南洋地区锡矿衰落,六堡茶最大的消费群体——南洋华工大量散去,六堡茶外贸空间骤减,主要依靠出口的六堡茶产业持续低迷……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梧州开始砍伐茶树,改种松树。六堡镇等地茶产业跌至历史低谷。”六堡镇党委书记林柱雄说。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低迷,但一批茶农茶企默默守正创新,以时间换品质,以时间换空间,为复苏积累了更深厚的积淀。”梧州市委书记蒋连生认为,独特的工艺和品质,使六堡茶成为有生命的茶,只要环境适合,它就不断陈化发酵,并且越陈越香,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会被岁月埋没。

传承颇为不易

虽然“命运坎坷”,但梧州茶人茶企的执着坚守传承下这独特香味。

“最困难的时候,工资发不出,收购茶叶的钱都靠职工集资。”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庆森说。

“茶企在最低迷时延续了六堡茶的生产,守住了‘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只要工厂还在运转,六堡茶的香味就还在。”梧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恩说。那时,大家都不知道六堡茶将走向何处,更多是依靠热爱和信念坚守。

除了茶企,一批茶农也在默默地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茶叶加工技艺。上世纪70年代,时年18岁的韦洁群是原六堡公社茶厂的一名普通采茶姑娘。在那里,她向师傅学习了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后来,六堡公社茶厂因销售困难解散,韦洁群与同是茶厂职工的丈夫领着茶厂充抵工资的一批茶叶回到了家里。出于对六堡茶的热爱,韦洁群一直坚持用传统制茶技艺,为当地及周边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好茶。

“那时想法很简单,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技艺,不能在我手里丢了。加上两广地区许多消费者也需要喝茶,于是就坚持下来了。”韦洁群说。后来,成为国家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韦洁群又将制茶技艺传给了女儿石濡菲。“坚持下来很不容易,那时我拿着家里做的茶参加过很多展销会,经常一两茶都卖不出。”石濡菲说。

在六堡镇山坪村,记者见到了刚刚从茶山下来的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一双乌黑粗糙的手,泡起茶来却非常熟练流畅,她请记者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茶,并一一介绍特点。作为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祝雪兰每年在自家茶园开设培训班3次以上,把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传授给山坪村的瑶族同胞。

传承中也有创新。现代和传统两种制茶工艺使六堡茶有“厂茶”和“农茶”之分,市场各有偏好。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谭爱云大胆创新,通过工业化生产出了具有传统农家茶口感的茶叶。

“原来到了茶叶收购季节根本忙不过来,厂里聘请了30多位工人,一天也只能加工不到200斤茶。不仅产业做不大,也无法实现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的愿望。”谭爱云说。于是,谭爱云找到了去外地参展时认识的一家设备制造厂商,让技术人员按农家茶的制作流程和口感对设备改良设计——经过一遍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记者看到,为保持农家茶口味,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依然采用柴火烘烤茶叶,并能实现不同级别茶叶的分拣,通过分级,卖一斤茶叶的收益相当于过去卖好几斤。

“这条生产线日产量可达1.5万斤,既实现了自动化、规模化、清洁化生产,又保留了农家茶的传统口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对促进传统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意义。”苍梧县委副书记马士成说。

“侨销”转“内销”

人懂茶,茶也懂人。随着茶饮越来越受追捧,坚守多年的六堡茶行业终于迎来了转机。

2002年以后,普洱茶大热,六堡茶随之经历了一波被动发展。这一动向引起了广西的重视。“2007年1月23日,做大做强广西六堡茶产业座谈会在梧州茶厂召开,为六堡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庆森说。

这个会议被行业称为六堡茶行业再次兴起的标志性事件。“黑茶在国内风靡,不能再固守传统,只盯着出口市场了。”黄恩说,梧州市此后审时度势,转换思维,引导六堡茶产业转向国内市场求发展,推动六堡茶产业迈出转型的关键一步:“侨销”转向“内销”。

思路一转,天地宽。从2007年到2014年,六堡茶的产量从4600吨增加至10500吨,增幅达128.26%。这其中八成为内销,六堡茶终于大量走进国内百姓生活。

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六堡茶在国内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与其历史地位、独特工艺、优良品质仍远未匹配。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十三五’期间,梧州市在科技创新、标准制定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快构建现代茶产业发展体系。”黄恩说。这期间,梧州建成了一批六堡茶工程技术中心,设立了六堡茶产业科研人才小高地等科研平台,发布实施了一批六堡茶产业标准,培育了一批优秀品牌……

一整套组合拳下来,六堡茶由销路单一的“侨销茶”成功变为“俏销茶”,市场产销两旺、量价齐升,一举改变了六堡茶贱卖的历史。

梧州茶厂的茶开始供不应求,甚至提前一年就被经销商预订。过去5年,茶厂产值税收都是连年成倍增长。在六堡茶原产地,许多优质农家六堡茶更是尚在茶园就被消费者预订。

韦洁群从原六堡公社茶厂带回抵工资的老茶如今价值已不可估量,但她舍不得出售,留着展示或与亲朋好友一起品茗。她还创办了黑石山茶厂,建成了一个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馆,美食体验馆和民宿也正在建设中。

祝雪兰有了更大的梦想——引进企业投资建设山坪田园综合体,目前已建成民宿、露营地等项目,正把山坪村按照一个景区来设计打造。

谭爱云事业也一样红火,创建了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并在六堡镇四柳村盘古寨建造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带动了村里200多农户增收致富。

资金也敏锐地嗅到六堡茶产业复苏的商机,纷纷参与茶叶生产。目前,梧州市已有SC认证茶企6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22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

“‘侨销’向‘内销’转型,使六堡茶开拓了国内空前广阔的市场。2021年,六堡茶品牌价值32.34亿元,位列广西第一,全国黑茶类第三;综合产值由2016年的38亿元增至2020年的85亿元,预计今年将实现破百亿元的历史性跨越。”梁威龙说。

“出圈”发展需要一个链条

“睁着眼是茶叶,闭着眼也是茶叶。”近段时间来,林柱雄满脑子都是茶叶。白天,他奔波于茶农、茶园和茶企之间,现场帮助解决茶叶扩种问题;晚上,还得思考怎么保证茶苗供应、尽快落实贷款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内,我们就要完成新种茶叶面积5万亩,占全县一半以上。工作很累,压力还大,但看着座座荒山种上了茶苗,披上了新绿,自己很有成就感。”林柱雄说。

林柱雄角色转变的背后,是梧州六堡茶发展理念、发展态势的大转变。

经过迅速复苏,六堡茶产业站在了井喷式发展的新起点。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的传奇正在梧州发生。

在8月底召开的梧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蒋连生描绘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蓝图: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综合产值占据广西茶产业一半。

“我们要复兴茶船古道,把六堡茶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富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蒋连生说。

按照规划,广西茶产业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千亿元产值目标,对梧州来说就是500亿元,意味着要在今年基础上增加400亿元。由于历史原因,梧州六堡茶产业呈现“二产强一三产弱”的纺锤形结构,虽手握优势制茶工艺,却缺乏上游茶园和下游产业有力支撑。因此,梧州要在短短4年间,将现有茶园面积由15万亩发展到60万亩,任务艰巨。

“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发展六堡茶产业要系统把脉,全产业链梳理薄弱环节,并打上‘补丁’。传承与创新结合,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全业态发展格局,就是我们打造500亿元产值茶产业的路径。”梧州市委副书记张惠强说。

当前,梧州市抓两头补中间、扬长处补短板,“抓三带二促一”,有效提高了各地种植茶叶的积极性。记者看到,六堡镇的许多荒山坡地,又重新种上了茶苗。

“过去我们砍茶树是因为种茶效益低,现在种茶树是因为整个产业发展起来了,好茶叶不愁卖。加之良种和机械化得到了推广,种茶又有补贴,种茶更赚钱,大家自然愿意多种。”祝雪兰说。

在全产业链思维指引下,梧州市积极探索“茶+康养+旅游”模式,大力培育集生产加工、市场交易、技术研发、产品展示、茶旅融合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六堡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公共茶仓的建设,正是补齐产业链的一大举措。在梧州市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公共茶仓,记者看到,这里建设有自动化的温控和湿控设施,可为来自各地的六堡茶提供仓储陈化服务。

“公共茶仓既可为茶企提供陈化仓储服务,又具有茶银行的功能,搭建了茶企和金融机构联系的桥梁,通过标准化仓储和专家组评估,可提高茶企贷款额度。”公司副总经理简麒昌说。

与此同时,苍梧六堡茶创意产业园、茶船古道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在建项目,正在助推茶旅融合异军突起。记者看到,六堡河河道及两岸整治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一条沿河茶文化观光带正在形成。

“苍梧县作为六堡茶原产地,去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产值约10亿元。如今正积极打造茶船古道‘百里茶廊’旅游经济带和生态旅游区。”苍梧县委书记覃学海说。

茶企也在加快融合创新。记者在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看到,这家企业已不再单纯生产六堡茶,在保持六堡茶传统特性基础上,开发了200多种产品。

“我们开发了六堡茶速溶茶、六堡茶蛋糕、六堡茶保健品、六堡茶文创等产品,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推动六堡茶‘出圈’发展。”公司董事长吴燕说。

茶船古道是六堡茶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内销崛起,外销也要跟上,打造国际化茶叶品牌。近年来,梧州市沿茶船古道南下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推动六堡茶行销全球。

“六堡茶是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友好交流的使者。‘一带一路’建设为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今天,六堡茶已沿茶船古道再次扬帆起航,助推梧州市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蒋连生说。

来源:中国经济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船古道”又飘茶香:梧州市六堡茶产业发展调查

一条小河,缓缓流经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合口街古码头。来到这里,记者就站在了千年“茶船古道”的起点。昔日的“茶船古道”熙熙攘攘,舟楫来往。六堡茶从合口街码头启运,下西江、出珠江、越大洋,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直抵东南亚。

茶船远去,六堡茶产业几度沉浮。20多年前,梧州曾动员农民砍掉茶树以发展松香产业。如今,梧州却又把茶树种了起来。今年,梧州市提出,利用5年时间,将茶叶种植面积由15万亩发展到60万亩,将六堡茶产业综合产值由100亿元发展到500亿元——这转变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意味着什么?

半部茶叶外贸史

森林覆盖率75.27%,排名广西第一——梧州山高多雾,绿水萦绕。好山好水出好茶,六堡茶因产自梧州市苍梧县六堡镇而得名。来到六堡镇八集茶园,记者看到了一片清代茶树。这些老茶树根部健硕,已有200多年树龄。

“六堡茶的产制历史可追溯到1500多年前,品质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苍梧县志》记载‘茶产多贤乡六堡,味醇隔宿而不变,茶色香味俱佳’,表明清初六堡已在制茶工艺中用了类似黑茶的制作技法。”六堡茶国际交流促进会会长陈伯昌介绍,“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六堡镇当地人还把六堡茶当成药汤,用来消暑和缓解肠胃不适”。

在位于六堡镇的六堡茶博物馆,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展示了六堡茶的历史。一张老照片显示,晚清时期,300多万名华工为谋生远下南洋。六堡茶因可长期存放,成为在高温湿热环境下工作的华工们日常饮品首选。“受南洋华工影响,当地居民也渐渐喜欢上饮用这种茶。六堡茶在南洋的销售越来越好,成为著名的‘侨销茶’。”梧州市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梁威龙边带记者参观,边介绍六堡茶的历史。

一杯六堡茶,半部茶叶外贸史。出口需求量增长带动六堡茶产业在抗战爆发前达到高峰。据六堡镇87岁老茶人李旭秋回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六堡镇及周边地区人家几乎都参与到六堡茶种植与制作当中,山上满是茶园。

“产茶季节,茶叶在六堡的合口街码头启程,运送到广州,再转口南洋和世界各地,这就是当年著名的‘茶船古道’。”梁威龙说。

抗战时期,因消费需求低迷与海运受阻,六堡茶出口跌至历史最低潮,茶园荒芜。

新中国成立之后,建于1953年的梧州茶厂,首创“双蒸双压”和“冷水渥堆发酵”技术,实现了六堡茶加工从手工向工业化量产的转变。“这一转变带动了中国整个黑茶产业的发展,使六堡茶成为‘创汇茶’,为新中国增加外汇收入作出了贡献。”梧州中茶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加仕说。然而,随着上世纪70年代南洋地区锡矿衰落,六堡茶最大的消费群体——南洋华工大量散去,六堡茶外贸空间骤减,主要依靠出口的六堡茶产业持续低迷……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梧州开始砍伐茶树,改种松树。六堡镇等地茶产业跌至历史低谷。”六堡镇党委书记林柱雄说。

“虽然很长一段时间低迷,但一批茶农茶企默默守正创新,以时间换品质,以时间换空间,为复苏积累了更深厚的积淀。”梧州市委书记蒋连生认为,独特的工艺和品质,使六堡茶成为有生命的茶,只要环境适合,它就不断陈化发酵,并且越陈越香,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会被岁月埋没。

传承颇为不易

虽然“命运坎坷”,但梧州茶人茶企的执着坚守传承下这独特香味。

“最困难的时候,工资发不出,收购茶叶的钱都靠职工集资。”广西梧州茶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庆森说。

“茶企在最低迷时延续了六堡茶的生产,守住了‘中华老字号’的金字招牌,只要工厂还在运转,六堡茶的香味就还在。”梧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恩说。那时,大家都不知道六堡茶将走向何处,更多是依靠热爱和信念坚守。

除了茶企,一批茶农也在默默地传承着老祖宗留下的茶叶加工技艺。上世纪70年代,时年18岁的韦洁群是原六堡公社茶厂的一名普通采茶姑娘。在那里,她向师傅学习了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后来,六堡公社茶厂因销售困难解散,韦洁群与同是茶厂职工的丈夫领着茶厂充抵工资的一批茶叶回到了家里。出于对六堡茶的热爱,韦洁群一直坚持用传统制茶技艺,为当地及周边消费者带来高品质的好茶。

“那时想法很简单,这是老祖宗传下的技艺,不能在我手里丢了。加上两广地区许多消费者也需要喝茶,于是就坚持下来了。”韦洁群说。后来,成为国家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的韦洁群又将制茶技艺传给了女儿石濡菲。“坚持下来很不容易,那时我拿着家里做的茶参加过很多展销会,经常一两茶都卖不出。”石濡菲说。

在六堡镇山坪村,记者见到了刚刚从茶山下来的山坪村党支部书记祝雪兰。一双乌黑粗糙的手,泡起茶来却非常熟练流畅,她请记者品尝各种不同口味的茶,并一一介绍特点。作为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祝雪兰每年在自家茶园开设培训班3次以上,把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传授给山坪村的瑶族同胞。

传承中也有创新。现代和传统两种制茶工艺使六堡茶有“厂茶”和“农茶”之分,市场各有偏好。自治区级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谭爱云大胆创新,通过工业化生产出了具有传统农家茶口感的茶叶。

“原来到了茶叶收购季节根本忙不过来,厂里聘请了30多位工人,一天也只能加工不到200斤茶。不仅产业做不大,也无法实现带动更多村民致富的愿望。”谭爱云说。于是,谭爱云找到了去外地参展时认识的一家设备制造厂商,让技术人员按农家茶的制作流程和口感对设备改良设计——经过一遍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

记者看到,为保持农家茶口味,这条自动化生产线依然采用柴火烘烤茶叶,并能实现不同级别茶叶的分拣,通过分级,卖一斤茶叶的收益相当于过去卖好几斤。

“这条生产线日产量可达1.5万斤,既实现了自动化、规模化、清洁化生产,又保留了农家茶的传统口感,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对促进传统六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意义。”苍梧县委副书记马士成说。

“侨销”转“内销”

人懂茶,茶也懂人。随着茶饮越来越受追捧,坚守多年的六堡茶行业终于迎来了转机。

2002年以后,普洱茶大热,六堡茶随之经历了一波被动发展。这一动向引起了广西的重视。“2007年1月23日,做大做强广西六堡茶产业座谈会在梧州茶厂召开,为六堡茶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邓庆森说。

这个会议被行业称为六堡茶行业再次兴起的标志性事件。“黑茶在国内风靡,不能再固守传统,只盯着出口市场了。”黄恩说,梧州市此后审时度势,转换思维,引导六堡茶产业转向国内市场求发展,推动六堡茶产业迈出转型的关键一步:“侨销”转向“内销”。

思路一转,天地宽。从2007年到2014年,六堡茶的产量从4600吨增加至10500吨,增幅达128.26%。这其中八成为内销,六堡茶终于大量走进国内百姓生活。

虽然实现了恢复性增长,但六堡茶在国内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与其历史地位、独特工艺、优良品质仍远未匹配。

“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六堡茶产业,‘十三五’期间,梧州市在科技创新、标准制定和品牌塑造等方面加快构建现代茶产业发展体系。”黄恩说。这期间,梧州建成了一批六堡茶工程技术中心,设立了六堡茶产业科研人才小高地等科研平台,发布实施了一批六堡茶产业标准,培育了一批优秀品牌……

一整套组合拳下来,六堡茶由销路单一的“侨销茶”成功变为“俏销茶”,市场产销两旺、量价齐升,一举改变了六堡茶贱卖的历史。

梧州茶厂的茶开始供不应求,甚至提前一年就被经销商预订。过去5年,茶厂产值税收都是连年成倍增长。在六堡茶原产地,许多优质农家六堡茶更是尚在茶园就被消费者预订。

韦洁群从原六堡公社茶厂带回抵工资的老茶如今价值已不可估量,但她舍不得出售,留着展示或与亲朋好友一起品茗。她还创办了黑石山茶厂,建成了一个纯手工作坊与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六堡茶文化展示馆,美食体验馆和民宿也正在建设中。

祝雪兰有了更大的梦想——引进企业投资建设山坪田园综合体,目前已建成民宿、露营地等项目,正把山坪村按照一个景区来设计打造。

谭爱云事业也一样红火,创建了苍梧县沁怡六堡茶专业合作社,并在六堡镇四柳村盘古寨建造了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带动了村里200多农户增收致富。

资金也敏锐地嗅到六堡茶产业复苏的商机,纷纷参与茶叶生产。目前,梧州市已有SC认证茶企6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122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

“‘侨销’向‘内销’转型,使六堡茶开拓了国内空前广阔的市场。2021年,六堡茶品牌价值32.34亿元,位列广西第一,全国黑茶类第三;综合产值由2016年的38亿元增至2020年的85亿元,预计今年将实现破百亿元的历史性跨越。”梁威龙说。

“出圈”发展需要一个链条

“睁着眼是茶叶,闭着眼也是茶叶。”近段时间来,林柱雄满脑子都是茶叶。白天,他奔波于茶农、茶园和茶企之间,现场帮助解决茶叶扩种问题;晚上,还得思考怎么保证茶苗供应、尽快落实贷款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内,我们就要完成新种茶叶面积5万亩,占全县一半以上。工作很累,压力还大,但看着座座荒山种上了茶苗,披上了新绿,自己很有成就感。”林柱雄说。

林柱雄角色转变的背后,是梧州六堡茶发展理念、发展态势的大转变。

经过迅速复苏,六堡茶产业站在了井喷式发展的新起点。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一片叶子造福一方百姓的传奇正在梧州发生。

在8月底召开的梧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蒋连生描绘了六堡茶产业发展的蓝图:力争“十四五”期末,全市茶园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综合产值占据广西茶产业一半。

“我们要复兴茶船古道,把六堡茶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生态产业、健康产业、富民产业,促进乡村振兴。”蒋连生说。

按照规划,广西茶产业在“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千亿元产值目标,对梧州来说就是500亿元,意味着要在今年基础上增加400亿元。由于历史原因,梧州六堡茶产业呈现“二产强一三产弱”的纺锤形结构,虽手握优势制茶工艺,却缺乏上游茶园和下游产业有力支撑。因此,梧州要在短短4年间,将现有茶园面积由15万亩发展到60万亩,任务艰巨。

“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发展六堡茶产业要系统把脉,全产业链梳理薄弱环节,并打上‘补丁’。传承与创新结合,以全产业链思维打造全业态发展格局,就是我们打造500亿元产值茶产业的路径。”梧州市委副书记张惠强说。

当前,梧州市抓两头补中间、扬长处补短板,“抓三带二促一”,有效提高了各地种植茶叶的积极性。记者看到,六堡镇的许多荒山坡地,又重新种上了茶苗。

“过去我们砍茶树是因为种茶效益低,现在种茶树是因为整个产业发展起来了,好茶叶不愁卖。加之良种和机械化得到了推广,种茶又有补贴,种茶更赚钱,大家自然愿意多种。”祝雪兰说。

在全产业链思维指引下,梧州市积极探索“茶+康养+旅游”模式,大力培育集生产加工、市场交易、技术研发、产品展示、茶旅融合等功能为一体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六堡茶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公共茶仓的建设,正是补齐产业链的一大举措。在梧州市六堡茶股份有限公司公共茶仓,记者看到,这里建设有自动化的温控和湿控设施,可为来自各地的六堡茶提供仓储陈化服务。

“公共茶仓既可为茶企提供陈化仓储服务,又具有茶银行的功能,搭建了茶企和金融机构联系的桥梁,通过标准化仓储和专家组评估,可提高茶企贷款额度。”公司副总经理简麒昌说。

与此同时,苍梧六堡茶创意产业园、茶船古道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在建项目,正在助推茶旅融合异军突起。记者看到,六堡河河道及两岸整治改造工程正在建设,一条沿河茶文化观光带正在形成。

“苍梧县作为六堡茶原产地,去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产值约10亿元。如今正积极打造茶船古道‘百里茶廊’旅游经济带和生态旅游区。”苍梧县委书记覃学海说。

茶企也在加快融合创新。记者在梧州市天誉茶业有限公司看到,这家企业已不再单纯生产六堡茶,在保持六堡茶传统特性基础上,开发了200多种产品。

“我们开发了六堡茶速溶茶、六堡茶蛋糕、六堡茶保健品、六堡茶文创等产品,不断延伸六堡茶产业链,推动六堡茶‘出圈’发展。”公司董事长吴燕说。

茶船古道是六堡茶的品牌核心竞争力,内销崛起,外销也要跟上,打造国际化茶叶品牌。近年来,梧州市沿茶船古道南下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推动六堡茶行销全球。

“六堡茶是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友好交流的使者。‘一带一路’建设为六堡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今天,六堡茶已沿茶船古道再次扬帆起航,助推梧州市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续写海上丝绸之路新篇章。”蒋连生说。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茶世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4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