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岩茶肉桂外观

找到约109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武夷岩茶如何分辨拼配与否?

  能分辨拼配茶,是岩茶圈的一个“高级本领”,对于刚喝了几年岩茶的茶友来说,可望而不可及,并不是分辨起来有多难,而是找不到突破口。

  既然提到了拼配,那自然是对岩茶有一定了解,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拼配茶≠垃圾茶,相反,很多拼配茶的品质要胜过大部分同等级纯料茶。从工艺上说,拼配是茶叶“精加工”的一个核心步骤,是“合情合理”存在的制茶技术,拼配大师更是值得尊重的“匠人”。

  能分辨出来“是拼配茶',只是非常基础的水平,而能分辨出来是如何拼配、甚至是什么比例拼配的才是真真的大神,也不用觉得这是吹牛,真的有人能做到。

  大部分拼配茶从外观上就能看出"端倪"。

  要知道拼配,我们通常能见到的,大多是以不同品种、不同比例拼配的,既然是不同品种,那么叶片叶脉、叶片大小、甚至叶片的韧性都是有所区别的,甚至一些不怎么讲究的拼配茶会将不同火工的原料拼合在一起,这些端倪只要仔细一点看,其实都能看出来,如果是从叶底去分辨那就更明显了。

  通常的特点是条索粗细不一致、紧结度不一致、叶片大小有区别、叶底偶有杂乱感等等吧。如果你的茶有这样的特征,那么很有可能是拼配过的。之所以说是“很可能”,是因为并不绝对,因为在制茶的过程中除了精加工的过程中会有拼合的情况之外,在毛茶时也会有一步叫"归堆"的步骤,也有叫堆头、拼堆的叫法,这一步通常是把同期不同批次的茶混合,很少会有品种的混合。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菜茶",要知道,在武夷山里的很多山场,其茶青品质是"菜茶"或者可以达到"类菜茶"的品质,菜茶的品质有可能会出现上面说到的"不一致"的情况。所以说从外观来分辨茶是否拼配,并不绝对。

  真正准确的判断是建立在眼界的基础上的。

  就好比我们学习弹钢琴,学习声乐,一个音容易分辨,能将两个音、三个音甚至多个音的混合分辨清楚的人,通常都是练家子,音符数量越多,分辨起来越难,而想真正能分辨出来,没有足够深的功底还真的是做不到。拼配茶也是一样,单个音符就好比单个品种,在不同的调调下呈现出不同的声响,这个调调就好比我们说的岩茶火工,而岩茶的产区就好比钢琴不同的材质。

  所以想要分辨出拼配的品种数量、比例,那就必须要对每个品种都很了解,包括每个品种在不同的火工、山场、工艺情况下所呈现的不同味觉感受。这很难,没有几年的功夫根本不可能做到。所以我常跟新入门的茶友说:选口粮可以选拼配,想进阶,一定要选纯料。

  近些年来肉桂、水仙实在是太火,很多小品种都难觅踪影。

  其实当你真的认真喝过小品种后,你会发现什么叫别有洞天,也会更清楚的了解到岩茶的真正"口感阈值"何在,当然最重要的是形成对小品种的记忆。比如春兰的雅致、奇兰的妖娆、金观音的稳定、雀舌的结构力,也有像吃过雪梨一般的"岩茶雪梨"、吃过桃子一般的"春桃香"等等。

  从岩茶的拼配角度来说,我们总是希望得到的是1+1>2的效果,如果是1+1=1的效果那就有"欺诈"之嫌,而当你对多种纯种茶有了更多了解之后,在品尝拼配茶时总会发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滋味,这些滋味大多令人惊艳,而这正是"拼配之美"。每年我都会拿一个性价比超级高的口粮岩茶来供给茶友会,也是希望更多人能喝到平价的好茶。

  所以想学会是否拼配是相对容易的,而学会分辨拼配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于一般茶友来说,认真喝、仔细品才是正解。

这份武夷岩茶的简介,建议收藏

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武夷山岩上乌龙茶类的总称,主要品种有大红袍、水仙、奇种、肉桂、名丛等。其中,最为名贵、品质最优的就是大红袍。

山场,品质所系

喝岩茶,必论“三坑两涧”。

三坑两涧即指武夷岩茶的山场。山场是茶园坐落的地理位置,可细分到山头、坑涧,以至同一座山头不同朝向,同一道田垅左边右边,所生长茶叶的品质就差异极大。

区分不同的山场是件很难的事。武夷山景区70平方公里内为正岩区,其他地区为半岩区。一般来讲,半岩区内离景区越近,山场越好,茶叶品质也越好。正岩区内,越核心的山场越好。市场上流行的“三坑两涧”的说法,即指武夷山风景区内的核心区,狭义的是指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和流香涧、悟源涧等地。

真正产自“三坑两涧”的茶数量并不多。以牛栏坑为例,记者在武夷山采访了解到,牛栏坑茶园归当地茶农所有,每年产量也就1000多斤,而且大多并没有流入市场。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武夷山市岩上茶业董事长刘国英说,武夷岩茶核心产区是广义上的三坑两涧,在三仰峰东南侧,以天心岩为中心,大红袍原产地“九龙窠”皆涵盖在内。

武夷岩茶生态复杂多样,地域特征突出,不同坑涧之间的茶差异细微,即便是专业茶人也难以完全把握,所以一般人更难以分清某坑某涧的区别。只要从工艺特征和品种特征上辨识,区分正岩和半岩就够了。

独特的岩骨花香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就武夷山的茶树生长条件写道:“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暗示了武夷岩茶特有的花香岩韵的来历。

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武夷岩茶一种有别于其它茶类的“岩韵”。常喝岩茶的人,一般会用“香、清、甘、活”4个字来形容那种独有的“岩韵”。那么,究竟什么是“岩韵”?

2006年颁布执行的国家标准《GB/T18745-2006地理标志产品武夷岩茶》中规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市范围内,独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并用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作而成,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可见,在国家标准中,岩韵是指岩骨花香。

武夷山茶叶科学研究所老所长陈德华在《武夷岩茶(大红袍)研究》一书中指出:“如何理解岩韵的含义,可以冲武夷岩茶原产地的特殊生态环境来解释。其结果是:岩韵——岩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即岩韵——武夷地土香。”

茶界名宿叶启桐先生进一步解释:“岩韵是武夷茶在武夷山特有的碧水丹山环境中,经传统的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种味甘醇厚、甘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长的感觉。”

已故百岁茶人张天福认为:“所谓武夷岩茶的岩韵,似费解释,但其品质特征具备以下三个内容才能体现出来:第一,品种香显(如水仙、肉桂)。第二,茶汤也有这个品种的香气,即香味相结合。第三,品饮后有回味(喉韵)余韵犹存,齿颊留香。”

不可复制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备受世人推崇,除了有赖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适制乌龙茶的品种资源外,还应归功于其独特精湛的制作工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源于明末,成于清初,经历了千余年历史的技艺传承。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萎凋、摇青、做青、双炒双揉、焙火等工序,更是需要高超的技能。

采摘

萎凋

做青

杀青

揉捻

初焙

簸扇、凉索、拣剐

复焙

分筛

归堆

炖火

装箱

摇青是岩茶初制过程中特有的精巧工序,其特殊的制作方法形成了岩茶色、香、味、韵及“绿叶红镶边”的优良特质。武夷岩茶的摇青过程十分讲究,必须根据采摘茶青的老嫩程度与不同品种,以及当时的气候、温度、湿度,采取适当措施,俗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

摇青时,必须使青叶在筛内汇成螺旋形,上下有序翻滚、跳动。使叶与叶、叶与筛相互碰撞、摩擦,使茶叶细胞组织受伤,促使多酚类化合物氧化和发酵,促进岩茶色、香、味的形成。

每一次的摇青间隔约一小时,期间还需要根据茶青的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整个摇青大概需要6~8次,历时约6~12小时。不过也恰恰是这种辛苦,才能最后成就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能跻身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于其具有不可复制性。“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两晒两晾”、“低温久烘”等技艺,依赖于大红袍独特的生长环境与原料的地域性,与武夷山脉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开的,在武夷山区域外无法应用。

岩茶的典型特征

福建闽南、闽北两地的乌龙茶外形不同,闽南的为卷曲形状,闽北的为直条形状,都带有光泽度。外观比较粗散、粗松、不紧结、无光泽,颜色比较暗、失去鲜活的茶叶属于中下品。同时,还要看外观是否整齐均匀、洁净无杂物,有无茶梗、茶片、茶末和其他物质。用手抓一把茶叶掂一掂,感觉茶叶轻重,重者为优,轻者为次。

就武夷岩茶而言,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冲泡后,汤色橙黄,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红点,中央叶肉为黄绿色,叶脉为浅黄色,耐泡。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适宜人群和功效

各类茶叶都有不同的适宜人群。不分体质喝茶,有可能带来一些不适症状。

比如,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肠胃较弱的人应少喝绿茶,特别不要空腹喝,否则可能出现“醉茶”现象。这类人可选择暖胃的红茶,或在茶汤中加入牛奶、红糖。花茶适宜女性饮用,特别是处于经期前后或更年期的女性,饮用花茶可减轻烦躁。普洱茶经过发酵工序后,茶性温润,可去油腻,适合爱吃肉的人饮用。

武夷岩茶有较好的降血脂、助消化功效,还可在熬夜时饮用,能提神、解乏。

另外,很多茶友们认为喝了岩茶容易上火,真的是这样吗?《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诸茶皆性寒,焙火发酵能驱除寒性,但不至于生热上火。烘焙过的武夷岩茶,放置一段时间后,火气会逐渐散去,性质温和,就不会存在上火的情况发生。而放置多久再喝,则取决于焙火的程度。

来源:茶艺大师工作室,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同一株白茶树,能做三种茶,武夷岩茶为什么不可以?


《1》


从三月中下旬开始,麻花就充当“老司机”,再次载着村姑陈到茶山去。


虽说咱的主业是喝岩茶,但也不耽误兴趣爱好呀。


喏,白茶、红茶、黑茶、绿茶也没落下。


时髦的东西,总是惹人疼。


只是对比之下,麻花李更钟爱气韵绝佳的武夷岩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到白茶产地探访一圈,发现:原来,茶叶真的是殊途同归!


譬如,顶级白茶和岩茶一样,也是讲山场的。


并且,这些个好山场,条件也出奇的一致:土壤透气性好,土质肥沃,水汽充足,光照适宜,温度适中,昼夜温差大,腐植层厚……


少了其中一个都不行。



再者,工艺方面,也是不谋而合。


白茶和武夷岩茶一样,在制作过程中,萎凋(岩茶里叫晒青、走水)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要是萎凋不到位,损伤了部分叶脉,导致茶叶失水过程不顺畅,极有可能生成过量的咖啡碱,让茶汤生出苦涩味来。


岩茶也是如此,要是做青技术不到家,这茶简直难喝到龇牙咧嘴。


瞧,实践出真知。


没有实地到茶区走访过,肯定不会发现如此细节的问题。


可能,麻花现在所掌握的白茶知识,比某个号称自己是大师的都要夯实,至少,我就不会说白茶中有特级寿眉。


跨界,也要专业。


但目前的麻花仍旧在岩茶这块地上深耕,没办法,谁让我对它爱的深沉。


在充当“老司机”的这段时间内,也发现个有趣的现象:


白茶,它会在不同时间采摘,制作成不同名称的茶。


而同一岩茶品种,总是老实巴交地在某个时间段内采摘,并且采摘期短,不过三五天结束(同一品种,因山场气候不同,故而采摘期有差别)。


整齐划一的标准,的确是老实本分,执行力超强,无法做到白茶那般多样化。


比如牛栏坑里的肉桂,它的采摘期几种,在五月上旬开始,持续1-3天结束。


就不存在从三月中下旬持续采摘到五月的情况。



《2》


同一株白茶树,竟能做三种茶!


你能想象么,同一棵白茶树,竟然能做出三种名号的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


这生产能力,简直惊人。


一胞三胎。


简单科普,同一棵名为大白茶的茶树,用芽头制作的,叫做白毫银针。用一芽一、二叶做成的,则称之为白牡丹。和岩茶一样采摘标准(一芽三四叶)的,叫做寿眉。


而且,不同时间采摘的白茶,香气、滋味大相径庭。


这也使得白茶变得更加丰富、生动、有趣。


只要守着一片茶园,你就能收获整个春天!


反观岩茶,就不行。



肉桂瞅了瞅自己的芽和叶,瞬间沉默了。肉桂,只有到了中开面级别,才会开始采摘,时间集中。


并且采摘下来的肉桂,外观一个模样,都一个细长的芽头,搭配3-4片叶子,带着长而粗壮的茶梗。


这种采摘标准,叫做开面采。


那岩茶能不能模仿白茶,也从冒出芽头开始,就采摘制作呢?


拜托,岩茶是很有个性的茶,为什么要模仿别人。


譬如,初次听说用白鸡冠原料,按照白茶工艺制作,麻花就要惊掉下巴。


白鸡冠哎,那是道茶,在武夷山种植面积本就不大,做成岩茶都供不应求,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按照白茶的工艺制作?


茶树,都是有适制性,白鸡冠,并非做白茶的良配。


岩茶,不需要模仿别人,采摘标准统一化,就是它的个性。



《3》


同一种岩茶,为什么要集中采摘?


第一、这是因为岩茶特殊的制作工艺而决定!


2019年,武夷山茶叶局发布了官方的采摘时间参考标准,最快是在四月中上旬开始采摘。


像肉桂这样的晚生种,甚至到了五一后才开始采摘。


相比别的春茶采摘,武夷岩茶完全是抓住春季的尾巴。


但没办法,岩茶采摘期晚,是为了更好的成全茶叶品质。


等到谷雨前后,气温升高,茶树猛地一下抽出了叶片,茶梗变粗,叶片变大,直到符合开面采为之,而后再按照要求采下。


乍一看,武夷岩茶的采摘,丝毫没有绿茶、白毫银针的精致,多了几丝粗犷的韵味。


盖因岩茶的做青工艺,实在太考验茶青的承受力,要是不按照开面采的标准采摘,岩茶无法实现“死去活来”。



其一,太嫩的茶叶,做青难度大。


娇嫩的茶叶,压根经不起摇青这一道工序,稍微用力摇青,叶片、茶梗被折断,反而影响影响走水,内在物质囤积在内,反而容易造成苦涩味的堆积。


其二,太嫩的茶叶,含有大量咖啡碱,容易苦。


咖啡碱,大量存在于嫩芽当中,要是太嫩采摘下来,苦味比较容易出现,反而影响汤感。


其三,太嫩的茶叶,经不起炭焙。


岩茶在最后的环节,需要炭焙。炭焙工艺,是形成品质的关键。


若是岩茶采摘的太嫩,叶片经不起焙火,容易出现烤焦甚至炭化的情况,最后也会影响口感。


一股糊味的岩茶,又有谁会喜欢呢。



第二、岩茶以品种,山场取胜,这才是它的特色!


岩茶与白茶,说到底还是有差别。


岩茶,素来以品种繁多著称,历史上曾经记录在册的品种名称,多达两千余种。现有种植的,也不下百种。


对比之下,白茶制作的原料,寥寥无几。


大白茶是最常见的品种,没办法做到像岩茶这样,以品种取胜,只能在一个茶树品种中下手,让采摘变得多样化。


芽头,一芽一、二叶,一芽三四叶,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岗位”,制作出风味独特的白茶。


并且,白茶的工艺特殊,不揉、不捻、不炒,才能让芽头这么嫩的部位,被成功制作成茶。


而岩茶,又要摇青、揉捻、炭焙,千锤百炼,茶叶过于娇嫩,完全无法承受这些工艺。


更何况,武夷岩茶因为有了山场,更加百变。


三坑两涧,正岩,半岩,坑、涧、洞、窠、岩、峰等,也能促使岩茶形成不同的个性,也增加了喝茶的趣味性。


对比之下,岩茶即便采摘时间短暂而统一,也不会觉得枯燥,仍旧是百花齐放的状态。



《4》


岩茶,为什么不像白茶一样,延长采摘时间?


只因为它叫做岩茶。


岩茶有岩茶的个性,何必模仿别的茶叶。


倘若有一天,岩茶真的像白茶样,同一个品种,采摘期延长,持续几个月,这只会白白浪费茶青资源。


太过娇嫩的芽与叶,根本不能与岩茶的工艺相匹配。


好马配好鞍。


咱们喜欢岩茶,就喜欢它的独一无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找到约10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