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岩茶大红袍烟条装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如何理解小罐茶的“Plan C”?

  “这些天,我在茶厂从头到尾学了一遍,采茶、水筛、揉捻、干燥、脱毛、压制,最终到形成这一罐。别看小小的一片茶叶不起眼,也得经过千锤百炼,更何况是人呢,要是走歪了一步,那就不是个东西了。”——《三十而已》

  电视剧《三十而已》中,童瑶饰演的顾佳经营着一家茶厂。剧集大热后,荧幕也走向了现实。在众多网友的呼声下,小罐茶牵手童瑶官宣“Plan C”,推出小罐茶C·彩罐系列。童瑶担任小罐茶C·CEO,即首席教育官。

  据了解,小罐茶C系列彩罐主打受众是茶小白和茶饮料的爱好者,旨在成为年轻人首款入门级精品茶。在官宣之前,该系列已经于4月在天猫悄悄上线进行测试,并获得了非常不错的业绩反馈。

  截至目前,小罐茶的产品矩阵已经初步搭建成“金字塔式”:塔顶是以金罐为主的高端产品系列,腰部是适合多场景自饮的多泡装系列,塔基则是更符合年轻消费者口味的C系列。从上千元的金罐装,到如今79元的彩罐装系列,小罐茶的野心边界在哪?

  Plan C:既是塔基,也是流量

  年轻人才是未来,不管哪个行业都是如此——但在传统的中国茶行业,由于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的行业状态,茶文化在年轻人群中影响力日渐式微。

  截止2018年,中国茶叶消费群体已经达到4.9亿,但是消费人群的中老龄化和产区化特征却依然存在。相关报告显示,茶消费者不仅高度集中在产茶区;从年龄层分析报告来看,即便是在年轻人较多的线上销售渠道,18-30岁的茶叶消费者也仅占据40%——我们推测,这40%的消费力,还得益于近年来喜茶、奈雪的茶、小罐茶等新式茶对于茶品牌认知的拉动。

  正因如此,早在2018年,小罐茶便把“年轻态”定为了产品多元化战略中重要一步。而这个“Plan C”,实际已经筹备多时,如今算是“靴子落地”。

  在业内人士看来,小罐茶此次对年轻市场的进击,是进一步深化行业认知的过程。“从其产品线布局的金字塔结构来看,彩罐产品是整个金字塔的塔基,进一步拓宽了消费人群,从长远来看,更是一个消费养成的过程。”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就彩罐系列的上市发表观点。

  小罐茶的Plan C,意味着什么?根据官方描述,小罐茶C的“C”可以是Colorful(多彩)、Cool(超酷)、Creative(创意)……“小罐茶的彩罐产品为消费者提供的不仅仅是一杯茶饮,更是一套带有社交符号的智慧、方便饮茶的解决方案。”小罐茶市场总经理梅江说。

  为了适应年轻消费者的审美,彩罐系列采用了明亮清新的马卡龙色;在口味上首批推出了4款SKU,主要为大众熟悉度较高的铁观音、大红袍、普洱以及茉莉花茶;基于“首款入门精品茶”的理念,茶罐上还标注了冲泡时间,并搭配智能冲泡茶壶,以便0基础的茶小白们轻松、便捷地喝上口感最好的原叶茶。

  彩罐系列延续了小罐茶高端中国茶的定位,为年轻人量身打造——仅需79元,便能买到5罐(共20g)。相比之前动辄数百上千的套装,更容易让人下手。据团队透露,该系列一经上线,在零推广的情况下,产品销售额已经“出乎意料”的好。

  而在笔者看来,彩罐系列的推出,不仅仅是小罐茶业务上的“锦上添花”,更多的是脱胎换骨意义上的进化,这个系列既夯实了小罐茶的“金字塔式”产品矩阵的塔基,也拓宽了茶叶行业流量入口。与此同时,小罐茶还上线了更高端的品鉴系列普洱茶,正在逐步实现“入门-进阶-发烧”三个阶段饮茶人群的全面覆盖。

  回顾小罐茶出道以来的产品布局,可以概括性的从以下两个阶段解读:

  第一阶段,通过推出的金罐装和多泡装产品,从品牌端实现了“认知”——建立起一套新零售标准化体系,打破了传统茶行业信息不对称的屏障,让懂茶、愿意了解茶的消费人群体验了好茶,认知了品牌;

  第二阶段,通过更低门槛便可以体验到的彩罐系列,又将实现“破圈”——让茶小白和茶饮料爱好者,成为一批新生代味觉用户,通过打造“社交符号”,对品牌属性进行深化,新客群的撬动也将使行业迎来新的认知。

  据统计,中国拥有着近3000亿元的茶叶市场,却一直处于“大市场小企业”的困境,即便是叫得上名字的茶品牌,也因为商品化程度不高,利润有限。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茶叶上市公司,年营收也没能超过15亿元——但小罐茶产品上市3年后,年零售额便突破了20亿元。

  这得益于小罐茶在过去几年做了非常“重”的“养成工作”,整合产业链:从上游科研种植资源的整合,到中游斥资15亿自建了智能中央工厂,再到下游的多渠道销售,不知不觉间,已经完成了上中下游一体化规模的自有产业链。

  重资产模式并不利于迅速扩张,但却利于支撑野心的想象空间。事实证明,小罐茶前期耗时耗力推行的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走得通。简单来说,彩罐系列的零推广下的业绩惊喜其实来自于规模效应——边际成本递减,边际利润递增。

  成为茶消费品,小罐茶做对了什么?

  据统计,我国现有1000个产茶县,8000万茶农,7万家茶企。而这7万多个玩家,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把茶当作了农产品来做,一味强调产地,沿用着传统农产品的计量单位“斤”作为售卖规格,销售渠道集中于茶城和茶叶专卖店等传统渠道;另一种则把茶做成了高高在上的文化产品,发烧友的专属,普通消费者进入门槛高,容易踩雷。而小罐茶想做的,是具备“消费品思维”的茶品牌。

  短短8年内,小罐茶大刀阔斧地颠覆了人们对茶行业的传统认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新国货——正因如此,其传统行业的“翻新”之路也成为了新消费市场一个不可避开的讨论范本。它做对了什么?我们总结了以下,希望能够对其它行业的“翻新”有所启发。

  1.产品层:需求倒推,差异化创新

  所谓新国货,与其它新消费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它实际上是对一个存量市场进行消费升级。也就是说,人群的需求已经客观存在,是产品的消费体验和品牌认知需要迭代。所以,传统行业向“新消费”进化,并不意味着推翻重来,更多在于需求的差异化创新。

  从一开始,小罐茶创始人杜国楹便确定思路,既不能做成不接地气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中的文化茶,也不能做成“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农产品,小罐茶要对标的是“烟酒茶”的礼品茶,也就是有标准、有品牌的消费品茶,定位的是有喝茶习惯,但不想成为茶叶专家的人群。

  在研发产品上,小罐茶足足折腾了三四年才正式上线——这与杜国楹喜欢“死磕”的性格有关。简单介绍一下杜国楹的背景:创业20余年,连续创立多个品牌,从电子消费业跨界进入茶行业。还有,他的偶像是乔布斯——做小罐茶,他也像乔布斯一样偏执。

  小罐茶在2012年创立,杜国楹带着老队友,同样也是茶行业的“野生军”,走进大山与茶区,拜访各路专家与茶叶制作技艺非物质遗产传承人,这一番调研“花掉了7000万,连一片叶子都没做出来。”在产品包装设计上,更是耗时两年半,花掉了500万,历经十一稿修改,才确定了这个铝制小罐。不声不响地蛰伏了三四年时间,一直到2016年7月,小罐茶才真正开始正式上市——上市后短短一年半时间,便完成了15亿销售额。

  诚然,行业消费升级不能全靠匠心,匠心只体现了你对行业的信念有多强,真正能够决定产品突围的,还是在于用户需求推导的科学性,在解决行业痛点的基础上,也能实现产品创新。

  小罐茶无论推出任何一条产品线,都强调了“以消费品思维为核心,用标准化、工业化思路生产,创新体验”这几项准则。要做消费品,无论是产品、价格、渠道、推广,其推导必须以用户需求为主。

  以彩罐为例,生产产品就要先解决一系列的灵魂拷问:年轻人还喝茶吗?喝什么?为什么喝?

  首先,年轻人并非不喝茶,他们喝喜茶,也喝奈雪的茶,唯独极少亲自泡茶喝。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小罐茶给出的答案是,智能茶具。通过定时智能茶具,匹配小罐茶本身“一罐一泡,4g一罐”的标准规格,年轻人可以非常轻松的体验到一款好茶。

  其次,喝什么?在口味的选择上,彩罐系列先推出4款大众接受度较高的茶品类,经过市场测试,得出花茶类、香气茶受到更多年轻人欢迎的市场反馈,从而有逻辑地推进了下一步研发方向。

  最后,为什么喝?通过产品成本、经销商利益、预留利润、目标客群可接受价格等调研,确定定价。一系列动作做完,再将产品推向年轻人较多线上渠道上市销售,同时根据年轻人的“交流方式”制定营销策略——直到这一步,才能真正完成订单的转化。

  在产品层面,梅江向我们解释,小罐茶在接下来的产品策略主要在于——差异化客群叠加差异化产品。通过个性化客群的探索,深化茶的多场景消费。据了解,为了让茶渗透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场景,小罐茶还在内部孵化了子品牌“茶小壶”,主打0糖0卡0添加,该项目独立于小罐茶来运营,主要受众是还未形成饮茶习惯的年轻人。

  这也让我们想起了风靡一时的立顿茶包,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在家用待客、工作场所、自饮时,看到人手一杯小罐茶。

  2.产业层:整合传统产业链

  我们所认知的传统产业,常常指向劳动力密集型、以制造加工为主的行业。这些行业根基深厚,但亟需解决的“顽疾”也多:生产结构单一、流通效率低、操作过程繁杂质量难以精准把关等。因此,传统行业转型,往往伴随着产业链的“刮骨疗伤”。

  茶的产业链很长,且意识传统。从育种栽培、茶园管理,到茶叶初制和精制,再到分装、仓储及物流,这个链条长期局限于小农经济意识,缺乏科学性和工业化。这也让小罐茶在上市过程中吃了亏。

  小罐茶入市仅仅半年时间,便遭遇了第一场危机。随着第一款金罐产品的热销,核心茶叶产区的优质原叶开始出现供应不足,与此同时,生产加工的效率也逐渐跟不上供货的速度。据媒体报道,为了保证金罐高端定位的品质,“在2016年秋冬,部分品类开始断货,到2017年春节过后,有些热门品类甚至已经断货超过半年。”

  断货危机迫使杜国楹重新思考供应链问题——如果不能掌握强硬的供应链资源、便只能减少供应和产品,成为一家“小而美”的企业。而在产业分工不完善、资源分散的茶产业,唯一的办法,便是“自建”——2017年,小罐茶专门在黄山建设了茶业领域全球首个工业4.0智慧工厂——黄山中央工厂;2018年12月,小罐茶又在北京和西门子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探索茶叶定制化、生产智能化等解决方案和路径。此外,小罐茶还专门成立了“茶叶工业装备中心”和“茶叶研发中心”,全面深化“全产业链+大研发”的策略。

  截止目前,小罐茶已经拥有了一个100多人的专业青年科技团队。“在所有茶企中,拥有茶专业毕业本科、研究生和博士最多的企业,应该就是小罐茶”,杜国楹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3.品牌层:价值品牌带动品牌价值

  相关报告显示,品牌化是近几年茶叶消费市场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升级方向,自2013年我国茶叶消费市场品牌茶销售额超过非品牌茶以来,品牌茶的市场份额始终保持稳步增长。截止2018年,茶市场已经形成马太效应,品牌茶叶市场销售额达到2400亿元,接近茶叶市场销售额的90%;而非品牌茶叶的市场份额压缩至不到270亿元,进一步被挤压。

  在大众眼中,小罐茶是一家会做广告的企业。而在杜国楹看来,“从广告到转化”就是“0到1”的过程,如果只有广告,没有好产品,那就还是0。

  在笔者的角度看来,随着新零售时代的到来,传统行业希望打造品牌,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线上或者线下的营销方式来吸引用户。信息渠道生态的多元化,本身也就意味着更高成本的注意力经济。信息是过剩的,注意力是稀缺的——小罐茶只是比别人更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罢了。

  而在许多对外宣传上,我们了解到小罐茶是一家主打高端市场的品牌,但是如今对于下沉市场的整合,其实并不相违背——因为,品牌价值,是由价值品牌驱动的——高端茶是价值品牌的支撑点,是消费者对企业信任的基础,是品牌的深度;而品牌价值,则是拥抱更大的市场,是品牌的广度。

  在走向更大消费群的路上,我们来看看小罐茶是怎么做的——

  第一,解决茶叶认知。解决要义:简化认知标准。

  梅江说,“小罐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从一开始,小罐茶便清楚地认识到,因为茶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普通人接触好茶往往需要依靠“专业人士”,大家对于“好茶叶”的认知度是极低的。小罐茶采用统一规格、统一原料、统一价格,成功让用户站在了统一标准来品茶。

  第二,解决品类认知。解决要义:模糊产地概念。

  在传统茶行业中,大家常常听说,西湖产龙井、安溪产铁观音、武夷大红袍、云南普洱、福鼎白茶,大众对于茶的认知,一直在产地和品类中打转。但小罐茶却巧妙地绕开了品类之争,引导用户关注精品茶与普通茶的区别。

  第三,解决品牌认知。解决要义:大师茶,国家级。

  小罐茶最广为人知的口号,便是“小罐茶·大师作”。在官网展示的八位大师,分别是六大茶类的地方传统茶叶制作技艺传承人。小罐茶与大师做了真实的强绑定,比如滇红茶大师,也是国家级非遗传人张成仁入职小罐茶,并成为了凤庆小罐茶总经理,除了继续监制滇红茶之外,还结合自己的经验去参与进研发。

  既有品质加持,也有大师加持,2016年12月,小罐茶成为“外交官之夜”指定礼茶,邀请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王顺明大师,向全世界150多个国家的外交官展示中国现代茶文化,国茶的品牌地位也在逐渐显现——而“烟酒茶”消费品中,烟有中华,酒有茅台,茶的头号玩家,正在虚位以待。

  乘着消费升级、新国货以及新茶饮的东风,传统市场也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资本和消费者的关注。八年时间,小罐茶已经磨亮了上、中、下游三把利剑——彩罐系列的业绩亮点,便是最好的证明。我们也希望,茶文化能够因此揭开传统的枷锁,真正地走出国门。

  文章来源于新消费内参,作者二十三

梁天雄解密桐木青楼与武夷红茶

梁天雄解密桐木青楼与武夷红茶


讲述时间:2019年3月16日下午

讲述地点:繁一阁 · 老茶时光

录音整理:黄旭


梁天雄


骏德茶业掌门人

武夷红茶老茶师的后代

被称之为“茶二代”的新一代红茶茶师

在遗传了父辈们爱茶的基因和质朴的茶德,

从父亲梁骏德手里接过制茶绝活的衣钵后,

正尝试着将武夷茶的香韵扩散到更远的角落。




讲正山小种红茶就离不开青楼。

在桐木村大大小小的青楼现存的可能还有四五十栋,最高峰的时候有一百多栋,它是全木质结构。


∆桐木青楼


为什么讲正山小种,总要从青楼开始讲起?实际上整个青楼的讲解过程就是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过程。

为什么正山小种红茶现在市场上基本没有高仿的?就是因为这种青楼他们仿不了。现在市场上有非常多的正山小种,但是它的口感都是没有松烟味的,全部是无烟的正山小种。

我给大家总结一下,大家只要记住这三点就好:松烟香桂圆汤桐木关。

松烟香指的是它独特的加工工艺,要燃烧马尾松来烘干这个茶叶,所以第一条在市场上就有非常多的正山小种红茶过不了,为什么?因为它没有松烟香,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只要缺少了一个都不能称之为正山小种。


∆桐木青楼


为什么他们做不了纯正的松烟香?因为这栋青楼,这栋青楼如果用现在的价值来衡量,只算木头的价值的话,至少是过几百万,光买这个木头可能就要几百万才能买得到,这栋楼用掉的木料差不多一千立方米左右,全是原始林的杉木,做成这种青楼。

但是正山小种红茶要做出纯正的松烟香,离不开这种青楼。这个青楼基本上都在成立保护区之前建的,成立保护区以后不让采伐也没有木材。

青楼的介绍,也就是正山小种红茶制作工艺的介绍。

接下来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享,第一个介绍青楼;第二介绍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因为讲青楼的时候,没有按照正山小种红茶制作工艺的流程来讲,而是按照从下到上楼层功用来讲;第三个介绍武夷红茶的地方标准; 第四个介绍正山小种红茶的保健功效。


桐木青楼


这栋青楼总共有五层,包括地下一层,地上四层。


1青楼负一层:燃烧层


我们从地下一层开始讲起,在70年代之前,地下层是没有的,为什么?原来青楼里面烧火都在第一层搭篝火,明火燃烧,就是把松木直接靠在一起直接点燃。为什么要改成这个灶?因为火灾隐患太大,每年制茶的时候,在没有地下层之前,每年桐木关都会有烧掉的青楼。因为明火搭在这里,火苗只要稍微大一点,撞上去,就点着,而且这种老房子一着火是没救的。


∆燃烧灶


所以为了降低火灾隐患,促进当地的茶人们不断去想办法解决火灾隐患的问题。后面就借鉴了烧窑的经验,在第一层下面再挖出一层,这一层只有一个灶,这个灶里面有两个火道,这两个火道跟第一层的地面是相通的,向上倾斜的,灶里面燃烧的就是马尾松,通过这两个火道把热量跟烟气散发到一楼。


∆透烟、透热的火道


为了纯正的正山小种红茶的松烟香,就必须要烧这种马尾松。烧其它的杂木就是烟烧味,只有烧马尾松,茶的烟味才是烟香。


∆灶里燃烧的马尾松


2青楼第一层:干燥层


 第一层大家可以看到,地面上有两个弧形的火道,这个弧形的火道就是用于散发灶膛里面的热量跟烟气。



第一层就是烘干层。烘干层分两个部分,一个是高架,一个是矮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垂直的是矮架,插在天花板上面的就是高架。

矮架上的温度不均匀,一般不用,为什么?因为它是垂直的,越离地表近,它的温度就越高,越离地表高的地方,它温度就越低。所以一般烘干茶叶的时候,用矮架的一般都是师傅级别,他才能通过控制撒在这上面茶叶的厚薄来控制同时烘干的时间。也就是说离地面近的地方要撒厚一点,离地面高的地方要撒薄一点,这样子就统一可以出厂。



用天花板上这一层的这种高架,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高架上的温度是很均匀的,所以用大多数都是用天花板上这一层。

去青楼的同志有看到撒茶叶的一般都是师傅,装筛的一般都是徒弟,为什么?因为茶叶在干燥过程当中还会接着发酵,如果均匀程度没有控制好,厚一点的地方在边烘干边发酵,它的发酵程度就要过高。如果厚薄控制的刚刚好,发酵到85%,然后通过烘干的时间到90%左右就成了红茶。如果撒的不均匀,一个是干燥不均匀,第二导致了在烘干的时间段内的发酵不均匀。



3青楼第二层:萎凋备用层、复焙层


青楼的第二层用的比较少,主要就是两个备用功能。


第一个功能:萎凋备用层。

一般的萎凋都在楼上,那二层为什么不用于萎凋呢?因为二层离地面太近,温度太高,不好控制,往往放在这里,萎凋一不小心就把它做成白茶。在还没有揉捻的情况下,直接烘干的就是白茶。所以除非在三楼四楼做不完的情况下,才会把它放到二楼来。


∆鲜叶萎凋


我先跟大家介绍一下,就是二楼以上的地板是什么结构?地板一般有四种结构:第一层竹席,上面有非常多的小气孔,第二层竹条,起到一个稳定的作用,第三横条加固,第四方料,所有的这四层是架在大的一个圆木上面。

整个楼上的地表是可以透气、透烟、透热,是通透的,整栋楼都是通透,有利于让烟和热量在整栋楼里面进行循环。


第二个备用功能:烘干。

有人说你刚刚不是说烘干在一楼吗?为什么二楼又变成烘干了?正山小种红茶,有一个复焙干,烘干工艺是发酵好的拿去干燥,那做成毛茶。毛茶再经过挑梗选片以后,长时间的在空气中接触,又吸收了很多水分,精制好的茶叶还要进行一次复焙。

复焙就是重复焙制,复焙的量一般会比较大,如果放在一楼,要一筛一筛去撒,很麻烦。二楼扫干净了以后,把做好的茶叶打一个大背,我们叫大背,一个大背可能就是几百斤,上甚至上千斤的茶叶,直接铺在竹席上面,一次性烘干。


第三个功能:调节三楼四楼温度。

古人在做这些东西的时候,看起来普普通通,旧旧的几扇门,旧旧的木料,但实际上都有用。

它有对着开的四扇门,这四扇门运用得好的,完完全全可以控制楼上的温度,就是萎凋的温度。打开一扇,温度降低多少,对面再打开一扇又降低多少,就可以实现楼上温度可控的调节。



∆可调节温度的门


青楼第二层的过道也有很大的作用,过道全部是木质结构。大家有去过茶叶产区的都知道,如果直接把采回来的鲜叶堆在水泥地板上或者是瓷砖上,会发现堆完了以后会冒出水来。为什么?因为茶叶当中的水汽在遇到冷的地板会凝结,凝结完以后就流出水来。只要出水了,茶叶就不好做。那茶叶应该堆在什么样的地方?堆在又透气、又能吸水的木地板上是最好的。也就是说茶叶鲜叶特别多的时候,这就是一个中转站,就是没有进行萎凋的鲜叶可以全部堆在过道上。


∆过道:鲜叶中转站


4青楼第三层:萎凋层


青楼的第三层、四层都一个功能:萎凋。

茶叶萎凋大家应该都知道,就是让它失去一定的水分,好进行下一个揉捻的环节,也就是在这里面,然后把门关起来,进行加温萎凋。

为什么我刚刚提到的做高仿正山小种的做不出正宗的烟味,因为没有这种木的青楼。

如果是在水泥结构的房子里面,会有两个问题。第一就是茶叶萎凋出来的水分会凝结到墙上,然后再从墙上流回到地上,不利于茶叶的萎凋过程。在全木质结构的青楼里面,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木板中间有非常多的空隙,实际上它作为墙体比20公分厚的墙体的保温性能还要更好,可以保持温度,同时又能吸收茶叶里面散发出来的水分,当然更多的水分是通过屋顶的瓦顶散发走,但是至少墙上是不会渗水。所以必须要用这种木楼。第二就是加工松烟的环境也必须要在这种木楼里面才会得到纯正的松烟香,因为多余的烟气可以通过瓦顶上方通过木板吸收。


∆萎凋


5青楼第四层:萎凋备用层


第四层属于萎凋备用层,一般鲜叶特别多的情况下就会放到四楼上面去萎凋,因为这是木楼的结构,它的高度是有受限制的,所以第四层是没有楼梯上去的,只能用这种爬梯,上面得要一个人后下面一个人把鲜叶递上去,所以四楼用也是用的比较多,但是不方便。



6青楼附属结构:揉捻、发酵间


青楼边上还有一栋平房,这栋平房两个功能,一个是揉捻,就是萎凋好的茶叶有专门的茶叶滑道,也是木质结构,从三楼将萎凋好的茶叶直接倒下去,自己会滑下来,就滑到揉捻间,揉捻完了以后直接装框发酵。


正山小种红茶制作工艺的流程


刚刚介绍完了青楼的功能,实际上也就是正山小种红茶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为了按楼层的顺序,刚刚是打乱的。

这里我跟大家梳理一下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过程:

采摘、萎凋、揉捻、发酵、烘干、毛茶,这就算初制完成。



精制过程还有选梗、选片、风选、筛选等等,做完以后才能算是精制完成。

经过复焙,再进入包装车间,才是我们喝到的成品茶叶。

毛茶只是半成品,基本上在青楼里面制作的过程就是属于一个半成品过程。


武夷红茶的地方标准


接下来再讲一讲武夷红茶的地方标准。

这个地方标准是14年建立的,现在也是我们的地标产品,地标产品的起草人之一,就是我父亲,他跟其他的武夷山的茶叶专家一起制作了武夷红茶的地方标准,由当时武夷山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带着我父亲一起到国家质检总局,当面汇报这里的情况,然后才得以批准的一个武夷红茶地方标准。武夷红茶现在分四类:正山小种、小种红茶、烟小种、奇红。


∆讲座现场


1第一个类别: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在《中国茶经》里面的定义有一大段描述的话,东至哪里,北至哪里,南在哪里,西至哪里?它有一个很清晰的正山范围。前面我跟大家也说了正山小种红茶只要记住三要素就好:松烟香桂圆汤桐木关。

实际上桐木关只是我们那里跟江西交界的一个关隘,为了押韵,我们就加上关隘。


∆桐木关


桐木关其实并不代表所有的正山,也不能够代表我们桐木村,为什么?他只是一个地名而已,所以不管怎么样,大家记住这三要素,离开一个要素都不行,第一松烟香就是要在青楼里面燃烧马尾松制作出来的纯正松烟香气;第二桂圆汤指的是地方特色,就是那里的海拔、环境里面制作出来的红茶,闻干香就有一种桂圆干的味道、茶干有一种清甜感,跟水果的香气也有点相似,所以桂圆干味;第三桐木关就是讲它的原产地,它这个原料必须是用正山范围之内的原料制作,然后加上前面两者,才能称为完完整整的正山小种红茶。


2第二个类别:小种红茶


称为武夷红茶,那就不是我们那一个村庄可以做的茶,整个武夷山市都可以做。武夷山市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是有两个茶叶的发源地,一个就是红茶发源就在我们桐木,第二个就是乌龙茶的发源地在景区。



武夷山市除了桐木关以外的,基本上都在做武夷岩茶,也叫大红袍,那也就是乌龙茶。

小种红茶这个类别就是为制作大红袍的这些厂家预备的一个分类。也就是桐木关以外,武夷山范围内做岩茶的人制作的红茶,就称为小种红茶。

所以如果你们在市场上喝到武夷山来的,但是又没有烟味,又不是桐木里面的,就称为小种红茶。


3第三个类别:烟小种


烟小种是什么?我们做好的正山小种已经有烟味了,然后再熏一次浓烟,烟味要比正常的正山小种红茶重十倍。这种茶不是在国内销售,是卖给国外的。为什么?因为国外的正山小种,大家都知道这个是一诞生就卖在欧洲,他们习惯了烟味,但是他收购的茶叶又不完全是桐木里面的,所以需要重烟味的拿去拼配印度斯里兰卡、阿萨姆、肯尼亚等等其他国家的茶叶,拼配完了以后,它的烟味就稀释了。所以烟小种指出口的二次熏烟的茶叶。


∆讲座结束后与茶友合影


4第四个类别:奇红


奇红,可能大家会联想到安徽祁门的红茶。“奇红”跟“祁红”不是一个概念,大家不要搞混淆。

为什么称为奇红?这个名称当时就一直在争论,有讨论用“夷红”、“武红”等,但是因为我们那里面的茶树品种名称称为奇种,奇种做的创新工艺的产自于桐木关内的红茶,比如说金骏眉、银骏眉等等,所有创新的红茶都属于奇红。现在大家就比较清晰了,如果刚刚喝到没有烟味的,那就是属于奇红类。


正山小种红茶的保健功能


正山小种红茶为什么会在欧洲盛行几百年?正山小种为什么会受到欧洲皇室的青睐?因为它里面有一个物质叫长叶烯,它会起到抗氧化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物质让他们喜欢上了正山小种红茶。



小时候有一种药,我们小的时候父母亲都会买一些松烟墨,这个墨的成分里面也含有长叶烯。因为松烟墨的加工过程就跟正山小种红茶制作中燃烧马尾松有点相似。松烟墨之所以可以入药,就是因为松烟燃烧产生了很多具有药用价值的物质,比如长叶烯。我们小时候有时候拉肚子或者肠胃不舒服,我们的父母亲就会抹点墨,然后再调点其他中草药给我们吃,墨里面有一部分成分,就跟正山小种红茶里的成分相似。



红茶,属于全发酵的茶类,胃不舒服的人都可以喝,喝完以后其实对胃是有好处的。

中国的六大茶类,各个茶类都有自己突出的功效,也有相互弥补的地方,红茶它比较暖胃。



学术主持


舒松老师


中国生活流茶道创始人,楚天茶道创始人,武汉茶艺馆行业协会副会长。多次受邀在英国剑桥大学、日本大阪产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爱尔兰图书馆、武汉电视台主讲中国茶道,深受欢迎。


精彩预告


讲述 | 梁天雄解密桐木茶园生态



讲述 | 梁天雄教你辨别真假金骏眉


ALL NEW "岩派"


“岩派”系列

一直是老记茶业的明星产品之一,

此次在产品线和包装上

也推陈出新、喜迎新颜!


      “岩派”简装礼盒茶继续沿用烟条式包装,保留了其轻便易携的特点。而茶叶的焙火程度则由原来的四种改为现有的轻焙火和中焙火两种,即岩派简装大红袍(蓝色)和岩派简装大红袍(红色),既保留了经典,也对新品做出升级优化。



岩派蓝:茶青采于谷雨之后立夏之前,轻焙火;干茶呈青褐色;香气别具一格,胜似兰花而深沉持久;冲泡后绿叶红边明显;汤色金黄明亮,入口甘醇顺滑。


岩派红:茶青同样是采于谷雨之后的武夷春茶,中焙火;干茶乌褐色,有“宝光”之美,具有大红袍明显的特点“蛤蟆背”;冲泡后汤色橙黄,清澈透亮;滋味浓厚清活,生津回甘,浓饮不见苦涩。



“岩派”礼盒茶装则在本季重装发售,使用经典红、黑、银灰为主色调,以山水为意,诠释了产品内涵之大气自然。内部统一小规格独立包装,轻焙火或中焙火可根据喜好需求自由组合,诚意满满。


“岩派”虽换新颜,但公益之心则未曾改变。

老记茶业始终秉持着作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心企业,多年来一直热心支持公益事业。“岩派”是老记茶业携手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爱的分贝”项目的爱心产品,我们承若每售出一份“岩派”产品向“爱的分贝”公益项目捐款三元。

“爱的分贝”是由央视众多播音员、主持人共同发起,向贫困聋儿进行救助的公益项目。老记茶业于2014年参与该项目,至今“岩派”的捐款已历时4年有余。

未来的路上,老记茶业邀您一起品好茶,一起助力爱心事业!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