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武夷山传统茶叶

找到约1,785条结果 (用时 0.018 秒)

茶叶品牌如何破圈,来看看这5个年销售超亿元茶叶单品

目前,传统茶叶行业处于战国时期,茶叶江湖竞争强度很大。

对于茶叶经营者来说,如何在终端消费市场脱颖而出,第一性原理还是要回归到茶叶产品。

不可否认,传统茶叶行业供求矛盾突出,2019年新增茶叶存货在40万吨,且未开采茶园面积高达900多万亩。

供过于求的背景下(结构性过剩),不缺茶叶产品,缺的是爆款产品,缺的是大单品。

茶叶经营者如何打造年销售额过亿元大单品?显然不能只做皮毛,需要其从目标用户出发去规划茶叶产品,并通过多种方法持续提升产品力、品牌力。

今天的文章,我们来聊聊那些年销售额过亿元的茶叶单品。

01绿茶

年销售额超亿元绿茶,竹叶青茶业(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旗下竹叶青。

竹叶青系列产品,涵盖论道(9500元/斤)、静心(2900元/斤)和品味(1300元/斤)。其主打峨眉高山绿茶,定位高端绿茶。

02白茶

年销售额超亿元白茶,品品香(福建品品香茶叶有限公司)旗下晒白金。

晒白金涵盖系列产品较多,主要是按原料等级和储藏年份来规划产品价格,价格从几百到数万元一斤。

其主打福鼎白茶(白毫银针、白牡丹和寿眉),突出宣传“一年茶三年藏七年宝”,将品饮和收藏理念灌输给潜在用户。

03茉莉花茶

年销售额超亿元茉莉花茶,张一元(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旗下茉莉龙毫。

因为北京张一元公司被茉莉花茶“三化问题”严重困扰,即产品低端化、消费人群老龄化、地域化。为了突破困局,其推出一款战略产品,高端茉莉花茶“龙毫”。

龙毫,100g,定价200元,合1000元一斤。2016年,茉莉龙毫第一年上市就实现了25万桶的销量,销售业绩突破5000万元。2017年,单品业绩突破6000万元。

2018年,就在上市的第三年,销售业绩已经实现亿元的突破,单品一年售出超过52万罐,成为了张一元首个“亿元单品”。

04铁观音

年销售额超亿元铁观音茶,八马茶业(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赛珍珠。

截止目前,赛珍珠已经上市10年,该系列产品全部为浓香型铁观音,涵盖1000、2000、3000和5800。产品宣传突出“非遗技艺、大师监制、三香正韵、大气茶礼”。

最畅销的是赛珍珠1000,赛珍珠1000.浓香铁观音250g(盒),已经卖出超180万盒。从定价来看,赛珍珠1000,250g,售价600元,合1200元一斤,属于中上价位产品。

05武夷岩茶和红茶

年销售额超亿元武夷岩茶和红茶,日春股份(日春股份公司)旗下红方。

“红方”由日春在武夷山设立的武夷山红方茶业有限公司生产。“红方”牌武夷岩茶和红茶的产品线较多,价格带覆盖也较宽,价格从几百到数万元一斤。

2013年,销售额7359万元;2014年,销售额突破亿元,2015年,销售额达到1.46亿元。后续,基本是年年破亿。

值得一提的是,日春线下门店为100%直营连锁销售渠道体系,竹叶青、品品香、八马茶业和张一元都是直营和加盟结合的销售渠道体系。

从线下渠道数量来看,八马以加盟为主,线下门店总数已超过1800家。线上渠道方面,这5家企业产品在传统电商、内容电商和社交电商平台都有销售,八马线上渠道覆盖相对较广。

小结

茶叶行业,有种植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和品牌经营。从社会经济形势和消费意愿来看,做终端消费的品牌经营是大势所趋。

而茶叶品牌破圈,离不开打造大单品(爆款)。如何打造年销售额过亿元大单品?

大单品。首先,要通过提炼产品核心卖点并差异化定位;然后,就是做好渠道推广,其关系着产品在市场上是否流通顺畅;接着,就是提升流量转化,流量和商业价值相辅相成,大单品还对应着用户心智占领(成为品类代表);最后,好口碑会让消费者免费为你代言,且是复购和品牌力形成关键,。

上述5个茶叶单品,通过单款茶叶产品年销售额破1亿元,可能张一元、竹叶青和八马会硬气点,而日春和品品香实际是覆盖多款茶叶产品来实现年销售破亿。

在未来的茶叶行业,年销售额破亿元的大单品将会越来越多。过亿的单品,既是产品能力体现,也是茶叶品牌经营走向成功的重要关口。

你还知道哪些年销售额过亿元茶叶单品?

注:本文有参考网络公开资料。

欢迎关注本文账号,后续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武夷岩茶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系统性保护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上月底,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相关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单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赫然排在第一位。此前,武夷山已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此次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也让武夷山成为我国首个“三世遗地”。


武夷山茶农上山采青。邱华 摄


摇青  邱华 摄


武夷山茶园景观 肖文凤 摄


喊山祭茶 彭林华 摄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万里茶道”的起点城市,素有“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之说。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夷山,窥探“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传承创新发展之路。

将优势转化为胜势

“申遗成功了!”11月29日的寒夜,各个工作群组的欢庆消息接踵而来,互致喜讯的电话一个又一个。

这一夜欢庆的掌声和热泪,这一路付出的精力和汗水,都让武夷岩茶申遗专班主要负责人、武夷山市文化馆馆长杨义东难以忘怀。

“申遗成功代表世界对中国茶文化的认可,这也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肯定。”杨义东介绍道,当时,福建省参与申遗的武夷山、安溪、福鼎等6个地方联合成立了申遗专项工作微信群,取名为“草木人专项群”,因为“人在草木间即为茶”。

前年12月,武夷山市接到通知,要求在2021年3月30日前提交材料。“申遗要求十分严苛,不允许返工,材料不合格的项目将直接从申报文本中被拿掉。”杨义东说。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武夷山即刻成立申报专班,杨义东成为主要负责人,组织汇编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有关材料并统筹协调申报视频的拍摄。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独树一帜,兼备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在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工艺最复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非常明显。”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刘宝顺如是概括武夷岩茶的制作特色。

据悉,武夷山人在唐宋时期即开始做蒸青团饼,明朝中后期开始做炒青绿茶,明末清初开始做乌龙茶。流传至今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是历代茶人的智慧结晶,包括晒青、做青、初炒、初揉、复炒、复揉、毛火、晾索、拣剔、足火、吃火、团包、坑火等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

“历时一天一夜,将叶转变为茶的过程复杂精妙,加上我们拥有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好的生态系统,这才孕育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刘宝顺说。

虽然有优势,但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并不简单。

申报工作不仅需要武夷岩茶制作工艺流程的材料,还需要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传承人情况等材料。“申报工作就像织网,要把庞杂的项目梳理清楚,将方方面面整合起来,‘织’成一份有理有据且打动人心的申报材料。”杨义东说。

为此,申报专班工作人员走访了部门、行业组织和企业共20余个,点对点对接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各级传承人18位。

同时,申报专班还聘请武夷山市乡土文化专家赵建平参与——2006年,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发布,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作为唯一的茶类榜上有名,赵建平就是当年申遗的骨干成员之一。

在武夷山市文化馆二楼一间满是书香和茶香的办公室里,46岁的杨义东与年近七旬的赵建平反复讨论、修改,时常工作到深夜而不自知……

“我们逐渐梳理出申报材料清单,共包含15个大类、上百个小类,光是材料的目录就有5000多字。”杨义东说。

“非遗传承,人是最关键的因素。”赵建平说,“武夷岩茶这些年活态传承效果显著,传承工作更加全面、系统、专业,非遗研培班、非遗进社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等活动丰富多彩,茶人的主动性和保护意识大幅提升。”

直到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武夷山“草木人”才松了一口气。

“申遗成功是对武夷山茶产业发展的一种肯定。”杨义东兴奋地说,“不到10分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视频,有近1分钟的画面在展示武夷岩茶的制作技艺,这让我十分自豪。”

“申遗成功是瓜熟蒂落的事,因为中国茶在世界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赵建平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在2008年就已尝试叩响人类非遗的大门。虽然有过遗憾,但我们从未失去信心。此次成功经历了10多年的沉淀,而武夷岩茶的生命力也已愈发蓬勃。”

“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申遗视频中,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制作技艺”展示是在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博物馆拍摄的。

走进该博物馆,茶窑存放着从清代光绪年间至当代的“瑞泉”茶样,琳琅满目。茶窑隔壁的茶叶书库,典雅幽静,收录着1万余本历代茶叶方面的典藏书籍,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茶文化。推开一侧古朴厚重的木门,全景还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眼前展开。炒青锅、揉茶桌、焙笼、炭火堆……一个个制茶老物件,在静谧中传播着先辈们的智慧。

“茶叶是我们世代为生的根本,传承茶文化是每个茶人的使命。”武夷山瑞泉茶业有限公司高管、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黄圣亮介绍,“我们通过全家之力,建设这么一个博物馆,就是希望向世人展现武夷岩茶的辉煌历史。”

“瑞泉”是武夷岩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老字号,经历了武夷岩茶初创、发展、鼎盛、式微、复兴的全过程。早在1644年,黄氏先祖彦捷公便在武夷山水帘洞“瑞泉岩”下制作武夷岩茶。300多年来,黄氏家族一脉相承,发展茶业,黄圣亮已是“瑞泉”的第十二代传人。

黄圣亮告诉记者,早年间,父亲黄贤义用扁担挑着茶叶,坐上火车去福州卖茶。靠着优异的品质,瑞泉茶叶很快在福州市场吸引了一批铁杆粉丝。随后,武夷山旅游兴起,游客迅速增多,父亲又在武夷山做起凉茶生意。

挖到第一桶金后,父亲开始投资开荒种茶。随着茶产量不断增长,他成立了瑞泉茶业公司,并由黄家三个孩子执掌经营。如今,公司已拥有数百亩茶园,产品通达全国,甚至远销东南亚、欧洲等。

“长期以来,制茶是一项苦营生。小时候,我们家所处的核心茶区出行不便,我跟着父亲沿着小溪边走上半天,才能到镇里。‘出山’是件很奢侈的事,每年只能‘出山’五六次。”黄圣亮说,“而今,制茶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但传统技艺仍是大红袍的核心所在。”

近年来,前来拜师学茶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黄圣亮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

同样充满信心的,还有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首位国家级传承人、高级评茶师叶启桐。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精妙复杂,很多环节需依靠制茶师的感官来判断,如低温久烘、复式萎凋等,全凭人工实践积累经验,机器难以代替,保护和传承这项非遗十分重要。”他说。

今年5月15日,第二届传承者·武夷岩茶传统技艺制茶大会闭幕。由包括叶启桐在内的16位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组成导师团,经过严格的筛选、考核,从111位报名者中遴选出48位“传承者”。这些“传承者”分别跟随16位导师,进行为期3年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系统学习。

今年79岁的叶启桐,祖籍福建省周宁县,上世纪60年代初遵循父亲叶先顺的足迹,来到武夷山学习种茶、制茶。坐落在武夷大道旁的武夷山凤凰茶业有限公司,是由原来的武夷山茶业总厂改制而来的。它凝聚着叶先顺、叶启桐两代人对武夷岩茶的深情。

叶启桐介绍,茶界泰斗张天福、近代茶圣吴觉农都曾在武夷山茶业总厂任厂长。父亲则从茶工、车间主任,一步步当到副厂长。也正是在这里,叶启桐从工人到技术员、从车间主任到业务厂长,经过经年累月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要熟练掌握制茶技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叶启桐表示,“申遗成功,意味着老祖宗留下的手艺获得了世界的认可,我们深感荣幸。今后,要培养更多年轻人研究茶文化,吸引更多人来发展茶产业,提升茶叶附加值。”

见茶见人见生活

在武夷山大街小巷,茶馆茶楼随处可见,茶已成了这个城市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见茶,见人,见生活”,得益于当地长期以来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活态传承。

走进位于武夷山市区的“不知春斋”茶馆,古意盎然的新式茶空间映入眼帘。屋内一角,一壶大红袍热气氤氲,炉火上的烤柿子香甜软糯,烤橘子的清香杂糅着烤花生的烟火气,三五年轻人围坐在一起,看栗子在小炭炉上噼啪作响……这成为今冬武夷山人“围炉煮茶”现象的一个缩影。

“过去,泡茶喝茶一直被认为是中老年人生活的标配;而今,随着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接触茶文化,茶叶消费群体正朝着年轻化发展。”“不知春斋”负责人邱月微说,“为了适应这种消费转型,我们在装修中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并向有需求的客户提供茶文化讲解。”

在当地,人与茶的情感渊源深厚。

宋代大儒朱熹自称“茶仙”,曾隐居武夷精舍,以茶清心,著书立说。《朱子语类·杂说》中曾记载,朱熹在向学生讲学时说,“茶本味苦,吃过却甘”,茶是苦与甜的辩证统一体。朱熹认为,理学之道与茶性是相通的,饮茶与修身励志的切合点就在茶的本性上。茶,体现了中和之理,融合了儒家理学文化思想的精髓。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千百年前,朱熹对武夷茶的动人描绘仍在碧水丹山间回响……

一代又一代的武夷山人,守望着家园,守望着茶山,形成独有的茶民俗。其中,喊山祭茶最为壮观。

“夜闻击鼓满山谷,千人助叫声喊呀”,欧阳修的诗句记录下北宋时期武夷山喊山祭茶的盛典。这一民俗沿袭至今,每逢惊蛰时节,武夷山人开始采茶、造茶,民间仍可见喊山祭茶活动。鸣金击鼓、顶礼膜拜之后,众茶农高喊“茶发芽”,祝茶叶丰收、茶事顺利。

这一民俗还融入武夷山旅游头部产品、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之中。截至目前,《印象大红袍》已表演5201场次,为世界各地的朋友展现了秀美茶山间的神奇故事。

活跃于秀美茶山间的何世安,对茶山有着特殊的情感:“山场是大自然的馈赠。”

身为福莲(武夷山)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兼制茶师的他,始终坚持“不打药、不施肥”的生态种茶方式。

2015年,他在茶山上遇见福建农林大学植物营养学教授廖红——彼时,廖红正围绕新研究方向“改良茶叶种植技术”开展调研。两人在生态种茶的理念上一拍即合。

次年,福莲公司在武夷山市星村镇的600亩茶园成了廖红团队开展“优质安全高效生态茶园”系列试验的第一块茶园。试验中,廖红团队通过大豆根瘤固氮,并以大豆作为绿肥就地掩埋等方法改良土壤;秋末冬初播撒油菜种子,来年春天,茶山上便是另一种金黄和翠绿,油菜开花后就地回田补给土壤磷和钾。

“通过现代生态化管理,当年茶叶产量及茶汤的纯净度和甘甜度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何世安开心地说。

这为武夷山茶产业吹来科技创新的春风。

2018年,在武夷山市政府的支持下,生态茶园相关研究成果被引入星村镇燕子窠大面积推广。

去年3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叮嘱,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

星村镇茶农范德兴,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

“生态茶园的建设,让茶山、茶人都焕然一新;现在,又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加持,大家保护生态的积极性更高了。”范德兴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茶园种上樱花、银杏,不仅改善了生态状况,也让茶园景观更丰富。每当茶园内的树木开花时,许多游客会慕名而来。

福莲公司在星村镇打造了一个茶庄园。庄园内汇聚了山舍民宿、茶山漫游道、岩茶生产车间、制茶体验中心、吴觉农纪念馆,游客在此可全方位感受种茶、采茶、加工、储存和品茶的沉浸式茶文化体验。前几天,该茶庄园被中国旅游研究院评为2022中国旅游创业创新精选案例、城市旅游优秀案例。

一片“金叶子”,连着一二三产。武夷岩茶穿越历史而来,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的新探索中,不断散发出时代的新芳香……(见习记者姚雨欣通讯员李茜)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福建项目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武夷山一带。武夷岩茶(大红袍)系乌龙茶类,其制作技艺源于明末,形成于清初,是由绿茶、红茶的制作技艺演变而成,已有300多年历史。

武夷岩茶(大红袍)具有“岩骨花香”的品质。做青与双炒双揉技术是其特有的工序。做青须“看天做青,看青做青”,持续时间约8~10小时,最后一次做青时可看到叶面凸起呈龟背形;双炒双揉则是茶叶形成“三节色”“蛙皮状”的过程。

铁观音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安溪县。相传清代雍正年间,西坪镇的茶农魏荫信奉观音菩萨,因观音托梦,发现了一株奇异的茶树。魏荫遂将茶树移植到家中一口铁鼎中,经数年培植,制成的茶叶品质特异,香韵非凡,取名“铁观音”。

制茶师灵活掌握各道工序中的关键环节,经过晒青、晾青、摇青,使茶叶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现象和独特的色、香、味内质,再进行高温杀青,制止酶的活性,最后通过揉捻和反复包揉、烘焙,形成天然的“兰花香”和特殊的“观音韵”。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福鼎市。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载:“芽者,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万为可爱。”其中的日晒干燥法和鲜叶采摘标准,被认为是白茶制作的雏形。

福鼎白茶因成品芽头肥壮,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该茶在制作时不炒不揉,其初制技艺主要是晾青、萎凋、轻揉捻(新工艺白茶特有)、并筛、烘焙;精制工艺流程为拣剔、拼配、烘焙、装箱。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

主要流布于福州市,源于宋,成于明,盛于清。北宋时福州为茉莉之都,开始生产茉莉花茶,至明代时加工技术走向成熟稳定。清道光年间,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成为中国三大茶市之一;清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茶,开始进行大规模商品化生产,并畅销欧美和南洋地区。

窨花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重点工序,根据每年茉莉花的品质和茶坯质量,最高可做到八到十窨。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

发源于福安市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年间,坦洋村茶人以“坦洋菜茶”为原料,成功创制“坦洋工夫”红茶。从清光绪六年到民国二十五年,平均每年出口的坦洋工夫多达1万多担,成为当时欧洲皇室贵族所青睐的下午茶。

初制经过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4道工序,制成红毛茶;毛茶再经过初抖、平筛、撩筛、捞筛、复抖、紧门、毛选、复选、清风,以及风选、拣剔、复火、拼配匀堆等精制工序,最终形成成品茶。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

主要流布于漳平市,其紧压茶技艺填补了我国乌龙茶紧压茶的空白。漳平茶农在闽北乌龙茶“重发酵”和闽南乌龙茶“轻发酵”的基础上,结合漳平茶实际,创制出便于携带的四方茶饼,该制饼工艺成为漳平水仙茶的独特技艺。

模压造型是漳平水仙茶的标志性工艺。该技艺使用木制模具。将包装纸铺开,上置木模,加入约14克揉捻叶,再用木槌加压造型,成型后将纸包扎紧,用米浆黏封。

(记者郭斌整理)

来源:福建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武夷山,一抹茶香漫五洲

12月22日至24日,2023武夷山首届全国围炉煮茶节浪漫开启,围绕发布一个围炉煮茶标准、推出十个最美围炉煮茶点、发放百万消费券、组织千家茶企、吸引万人围炉等活动,点燃冬日里的氤氲茶香。

去年冬天,围炉煮茶萌生之时,“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从摩洛哥传来,燃动数万人的朋友圈。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武夷山,此次申遗成功,也让武夷山成为我国首个“三世遗地”。

眼下,“中国茶”申遗成功一周年,武夷山推进“三茶”统筹工作不断取得成效,让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更具时代生命力,“一片叶”不仅富民强村,也越来越有“国际范”。

秀美的武夷山茶园肖文凤摄


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

住茶宿、吃茶膳、行茶径、品茶趣、探茶乡、泡茶汤、赏茶戏、习非遗、学茶舞……行走武夷山各处,片片有景、处处有茶,丰富多彩的茶文旅产品不断“上新”,吸引国内外游客前来寻茶,通过茶文化研学游、国际茶志愿者等项目探访茶园、以茗会友。

武夷山是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素有“一座武夷山,半部茶叶史”之说。

早在南朝齐时(479—502年)武夷茶便以“晚甘侯”之称为社会上层所赏识而初具知名度。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飞鹊印成香腊片,啼猿流走木兰船。”唐时,以“研膏”“腊面”为名的武夷茶,加工精致,价同黄金,并开始少量进贡皇宫,成为御赐的珍品。

宋室南渡以后,武夷山成为理学名山。著名学者齐聚山中,斗茶品茗,以茶促文,以茶论道。其时,儒、释、道三教同山,寺庙道观遍布山中,并大多躬耕茶园、制作茶叶,茶事由此大兴。

“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千百年前,著名理学家朱熹对武夷茶的动人描绘仍在碧水丹山间回响。

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市下梅村风光 郑友裕 摄


文人雅士在品饮咏赞武夷茶的同时,把茶作为一种游艺,此后斗茶、点茶、分茶(茶百戏)等茶艺形式纷纷出现并逐渐盛行,在今天的武夷山也可寻得踪迹。

1302年,武夷山设立皇家焙茶局,称“御茶园”。从此,武夷山茶正式成为朝廷贡品,每年沿着一个个驿站,经过几千里路程递送至京城,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1557年。

时至今日,凝练着历代茶人智慧结晶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仍旧充满独特魅力。

“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兼备红茶与绿茶的制作精华,在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多、工艺最复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程度非常明显。”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刘宝顺概括说。

在“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清单中,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赫然排在第一位。

走进武夷山市瑞泉岩茶博物馆,推开一侧古朴厚重的木门,全景还原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在眼前展开。炒青锅、揉茶桌、焙笼、炭火堆……一个个制茶老物件,在静谧中传播着先辈们的智慧。

“流传至今的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主要包括采摘、晒青、摇青、炒青、茶揉、炭焙等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黄圣亮告诉记者,制茶技艺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每个人不同的气质、习惯和对茶的理解,都会潜移默化影响最后的茶味,能够做出“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的武夷岩茶,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成。

近年来,武夷山积极发挥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以“师带徒”形式,加强对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茶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前来拜师学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这让黄圣亮对武夷岩茶制作技艺的传承充满信心。

外国友人逛武夷山茶园。刘达友摄


一些国际青年的身影,也出现在茶园间。来自俄罗斯的MARATTUKHVATSHIN便是其中一位。“中国茶有十分丰富的茶文化,人们对待茶山和茶叶,既有感情也有智慧,让人着迷。我的中文名叫马浩茗,便是出自对茶的热爱。”他告诉记者,目前正在福建农林大学攻读茶学博士,已多次探访武夷山茶园。

无独有偶,武夷星茶业积极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地设立大红袍文化推广中心,建立武夷星国际志愿者组织,在32个国家招募了上百位国际志愿者,以茶为媒向世界分享中国智慧。

从万里茶道,到“一带一路”

在世界茶文化发展的历史画卷中,几乎每一帧都飘着福茶的芬芳。

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携带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大量名茶作为礼品赠给各国,打开茶叶之门,外销从此开始。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收购武夷茶运往欧洲,受到外国消费者的喜爱,武夷茶从此步入世界市场。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朝廷允许民间进行茶叶贸易,武夷茶出口大量增加。由于当时还实行海禁政策,海路不畅通,陆路上则出现了由山西商贾组成的茶帮,专赴武夷山茶叶市场采购茶叶运往关外销售。其时武夷茶便越分水关至江西河口上船,由信江顺流而下波阳,沿着“丝绸之路”跃身于国际市场。

一部国茶史,半卷出福建。其中不能不提的是位于武夷山的“万里茶道”。

“自17世纪开始,伴随着俄罗斯市场对茶叶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中俄茶叶贸易的逐渐兴盛,以大盛魁商号为领头羊的晋商抓住机遇,贯通从武夷山出发、横跨亚欧大陆、直抵俄罗斯恰克图的茶叶贸易之路。”武夷岩茶申遗专班主要负责人、武夷山市文化馆馆长杨义东介绍。

据悉,这条长达1.3万公里的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大通道,带动沿线200多个城市的发展,更承载着因茶而起、因茶而兴、因茶而融的深厚情谊。

万里茶道的起点,是位于武夷山东部的下梅村。据《崇安县文史资料》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年),其时武夷茶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竹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19世纪40年代“五口通商”以后,北上茶叶之路为海上茶路代替。武夷茶的海上销路开始畅通。光绪四年(1878年),福建口岸出口建茶4000万公斤,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武夷茶占十分之一。清光绪六年(1880年),武夷山输出青茶20万公斤,茶叶出口值占福建省第一。

厦门首屈一指的张源美茶行,多年来经营武夷岩茶的转口外销业务,商品销往缅甸一带。据《厦门文史资料》1988年第14辑记载,这家茶行经营和代办出口到东南亚各国的茶叶每年达六七千箱,最高年份突破万箱。其中武夷岩茶约占30%~35%。该行还在广州、漳州、香港和缅甸国的仰光等地设立茶行,转手远销至欧美各国,声誉日兴。

20世纪50年代初,茶叶出口业务日趋繁荣;60年代后武夷乌龙茶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向国外销售的多为侨销茶,基本固定在历史上的传统市场,即通过闽南、广东外销至香港、澳门地区及东南亚等国家。

如今,武夷茶享誉中外,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所喜爱。

2013年9月,中蒙俄三国代表签署倡议书,迈出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步伐。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乘势而上,同年12月,万里茶道申遗推进会在武夷山成功举办。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万里茶道再次走进大众视野。曾经的“世纪动脉”,历史文化价值被不断挖掘,在推动经贸往来、人文互通的时代浪潮里焕发出新的生机。

穿越千年历史,武夷茶仍旧蓬勃生长,不断沿“路”延伸。

日前,2023年(第四届)海丝茶文化论坛在武夷山市举行,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驻华使节、国际友人、海外华侨华人、海内外茶界专家学者、茶企茶商、青年网红代表等逾200人,齐聚万里茶道起点城市,叙茶缘,话茶事,谋茶业。

在开幕式现场,来自中国、俄罗斯、爱尔兰、也门等国家的8位网红获聘“福茶”海外传播官,不断推动茶文化“走出去”,壮大“朋友圈”。

“茶文化由中国发端,走向世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原主任连辑说,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茶,160个国家的近30亿人口喝茶。来自中国的共性茶文化,在世界各国延伸,形成了一体多元的文化形态。

一片叶子的“出海”之旅,映衬出的是武夷茶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气魄。

2021年1月21日10时19分,首班武夷山“国际货运班列”在武夷山陆地港鸣笛发车,从武夷山出发经新疆霍尔果斯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等中亚港口;同年6月5日,载有闽北茶叶及相关货物的首列“大红袍号”列车顺利开行,谱写了万里茶道的新篇章。目前,武夷山中欧班列已实现常态化运行。

近年来,武夷山积极鼓励茶企参与“闽茶海丝行”“福茶驿站”“中澳茶文化旅游周”等活动,武夷茶频频亮相各类国际茶事,与世界共享一杯山水好茶,让绿色高质量发展越来越有“国际范”。

统筹兴“三茶”,融合促发展

秋冬以来,武夷山一年一度的斗茶季如约而至,各类斗茶赛事连番上演,牵动万千茶人和爱茶者的心弦。

与此同时,各类茶叶盛事也在武夷山接续亮相。特别是第十五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阔别两载精彩重启,创下展位数量历届最多的新高度,共设置标准展位1900个,集中展示武夷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茶产业的全链条发展、茶科技的最新研究成果。

“今年的茶博会上可以看到不少科技赋能的生动实践。随着科技创新的推动,绿色改革在武夷山的茶园悄然兴起,而更重要的是让新技术、新设备更好地惠农助农。我们要发挥所长,助力武夷山绘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画卷。”省级科技特派员刘国英说。

张裕源是参展的台湾茶商之一,他在台湾南投县鹿谷乡经营着一家观光农园。“我是茶博会的常客,从父辈开始制茶,近年来受到武夷山生态茶园理念的影响,我们在茶山旁开设了民宿,让游客能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张裕源说。

茶博会期间,以“山山相望,两岸共泡一壶茶”为主题的闽台茶源考察交流活动在武夷山玉女峰下举行,将武夷岩茶、台湾乌龙茶、宋代点茶元素融为一体,并向嘉宾奉上“同心茶”,两岸嘉宾品茗论道,在山水实景中畅叙茶缘茶情。

此外,2023“朱子杯”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暨第二十一届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海峡两岸青年交流斗茶赛等如火如荼举行,成为茶博会极具人气的活动。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茶是我们最能共情的纽带之一。”2009年“登陆”发展的台湾青年范姜锋表示,他们团队打造的“卡通朱子”IP中就包含不少茶元素,茶文化源远流长,在今天的年轻人群体中也不乏爱好者,希望能与更多两岸青年共饮一杯武夷好茶。

在茶农眼里,“三茶”统筹的深入开展,带来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从茶山管护、制茶技艺、信息交汇到流通渠道,做茶的方方面面都有绿色管家,我们的茶山更美了,茶叶质量更稳定了,特别是今年参加斗茶赛的过程中,大家都感觉整体品质有所提高,让我们对武夷茶的未来信心十足。”“90后”茶农范雄俊告诉记者,他所在的星村镇黄村村已实现生态茶园全覆盖。

据悉,武夷山已建成绿色生态茶园13万亩,燕子窠绿色生态茶园基地入选全国“三茶”统筹发展典型案例,并作为国家“三茶”统筹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列入第十一批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今年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评价结果显示,“武夷岩茶”品牌价值比去年增加9.47亿元,以品牌价值730.13亿元、品牌强度915再次入选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区)百强榜单,位居第3位,连续7年蝉联中国茶叶类区域品牌价值第2位。目前,武夷山市涉茶人员约12万人,去年全市茶叶全产业链产值125亿元,全市115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超过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中近五成来自茶叶,真正实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以‘三世遗地’为引领,武夷山正不断完善‘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疗休养+旅游’‘体育+旅游’等产品体系,推动山水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茶旅结合向全面茶文旅融合转变,进一步提升武夷山在国际上的品牌知名度。”武夷山市主要领导如是表示。

(记者:刘益清 吴旭涛 姚雨欣 通讯员:李茜)

来源:福建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760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