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微商卖茶叶好吗

找到约39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电商卖茶叶,电商买茶叶,就一定便宜吗

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方面:茶叶电商,就一定便宜吗?可能大家的通常的印象是,电商卖茶叶,肯定是便宜的;电商买茶叶,也一定是便宜的。

 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为了表述方便,笔者分开来谈一下个人观点。

 一  电商买家画像与主销价位 

先来看看今年双十一的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生意参谋”,转引自微信公众号《茗边》20181112日的《双11的茶叶大数据:造品牌,赢未来!》一文,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阅更多相关数据。

(点击可查看大图)

我们可以看到:在茶叶买家人群画像数据中,购买者的男女性别比例几乎一致,分别为49%50.05%。不同年龄段的占比分别是:18-25岁占20.15%26-30岁占19.17%31-35岁占17.77%36-40岁占15%41-50岁占19.62%51岁以上占7%,也即,35岁以下的人群占57.09%,36-50的人群占34.62%。总体而言,与传统茶叶买家的画像相比,明显要显得更年轻。其中,公司职员占51.19%,个体经营/服务人员以及学生占比分列第二和第三位,三者相加约占75%的比例。

 电商主要销售的是什么价位的茶叶?单价0-40元占44.83%40-100元占34.86%100-225元占13.73%225-530元占4.73%530-1045元占1.34%1045元以上占0.51%。也即,单品价位100元以下的茶叶占79.69%,而将口径放宽到225元以下,则占比达93.42%。这个价位区间,基本就是自饮茶的市场。不难看出,礼品茶的市场,在电商销售中的占比,不是完全没有,但占比极小。 

我们大体可以这样概括: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茶叶的消费者,与传统茶叶消费群体相比,总体更年轻,尤以35岁以下的消费者居多;以公司职员、个体经营/服务人员以及学生为主;主销单品价位区间集中在225元以下,尤以100以下为主。

二  电商卖茶叶,就一定便宜吗?

对于商家而言,电商无非就是一种销售模式。有些茶企完全以电商作为销售方式的全部,这样的茶企通常被称做纯电商茶企;有些茶企属于传统的生产型或生产营销型茶企,在传统销售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电商的销售方式作为补充,我们可以将它们称做传统茶企兼营型电商。

 茶企做电商,大体主要是以下四种方式的组合:一是入驻超大型电商平台,类似京东、天猫和1号店;二是其它各种第三方平台,包括行业垂直电商网站、大型企业的积分商城和网上商城等;三是自建网上商城;四是内容电商。对于纯电商茶企而言,可能会有以上多种方式的组合,但超大型平台通常会占绝大部分;而对于传统茶企兼营型电商而言,通常不会自建商城,主要以入驻超大型平台为主,适当兼顾其它一些方式。

 所以,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可以将讨论集中在入驻超大型电商平台这个点上。我们关注的重点是,作为一种渠道模式,它是免费的吗?如果不是,那它的渠道成本是高还是低呢?

 大家知道,开设一个线下店铺,主要涉及到店铺租金、装修费用、人员工资与水电、运营资金与成本等方面。其中,由于过去十来年房产价格飞涨,所以往往店铺租金和装修费用占到了一个实体店铺运用成本的大部分。

 而虚拟的电商店铺,是免费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入驻超大型电商平台,开设一个直营店,也涉及到诸多方面的成本,包括保证金、软件服务费和年费,同时还包括模板使用费、产品照片拍摄费以及相关设计成本等在内的店铺“装修”成本。

 这些成本并不算高。那还有哪些更高的成本?

 让别人找到你的成本!也就是,流量成本!

 一个实体店铺,它的招牌摆在那儿,老顾客可以直接到店,新顾客可以电话联系,陌生人可能是走过路过看到而吸引或招徕顾客。

 一个超大型电商平台的店铺呢?除了有消费者已经知道这个牌子而直接搜索外,新增的顾客,就只能靠流量来吸引了。因为,一个平台上有数不清的店铺,而这些店铺也不像是一个茶叶市场那样,你走着逛着可能就遇到了——如果你要吸引不知道你牌子的人走进你的店铺,那就基本只能靠流量。虽然理论上你也可以自己从线下引流,但主要还是要依靠购买平台的流量来吸引人“走进”你的网店。

 而购买平台的流量,是很贵的!

 购买了之后,你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花费各种费用去提高转化率。

 为了提高网店销售,你可能还少不了去购买平台的各种“广告位”,去参加它的各种促销活动,去购买各种可能提高或帮助销售的工具,等等。而这些,都需要花钱。

 甚至,还免不了刷单费用。

 相比于厂家入驻大型商超或卖场的进场和运维费用,包括进店费、单品费、保底费、提成费、管理费、各种店庆与节庆赞助等,商家入驻网络平台开设网店的进场与运维费用并不在少数。

 当然,还有人员成本。在前几年电商风头正劲的时候,电商人员的人工成本往往要比传统营销岗位同职级的薪资高出一大截。如果你组建一个电商团队,人员成本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部分。

 简言之,开设和运营网店的成本并不低,只不过其成本结构和传统店铺有很大的不同而已。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基本情况是,电商主销产品的单价明显要低于传统店铺,客单价也明显低于传统店铺,而竞争又主要集中于价格,这使得拼低价的现象成为常态。这就从另一个方面挤压了电商的利润空间。 

因此,电商卖茶叶,并不便宜。电商卖茶叶,赚钱并不容易。

就茶行业而言,至少95%以上的电商是不挣钱的——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某猫的人说的。“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话听起来舒服,但好像还有半截没有说:“让天下没有容易挣钱的生意”!

 可不嘛!平台卖流量买广告拿提成挣得盆满钵满(大家可以自行去查看上市平台的年报),但无数的厂商被整苦了,产销生态搞乱了。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同理,天下没有免费的渠道。恰好似,一个吃肿千个瘦,一家乐呵万家愁。

 不过,有些平台还是很鸡贼的。它通常会在一个行业暗地里扶植一两家样板,让全行业的其它商家都至少有一个对标的对象,都有一个努力的方向,而不至于全部都失望。殊不知,行业的绝大多数商家都在这个“努力”的过程中,赔着本还乐呵呵,但实际上是最多是赚了几声苦力似的吆喝。

 三  电商买茶叶,就一定便宜吗?

 纯电商茶企与传统茶企兼营型电商在所售卖的产品结构方面,有所不同。前者就是一个体系,因为它没有线下终端。所以,它们通常是直接针对网络购物用户的特点,开发相应的产品。从前面的电商“买家人群画像”不难看出这些消费者的基本模样,他们属于相对年轻群体的自饮市场,所以这些产品因为其原料用料等级可以更低,同时包装可以相对简化,原本就可以“看起来更便宜”。

 而后者因为有线下终端,因为线上渠道经常会涉及到各种折扣,所以如果它只售卖线下终端的常规产品,则毫无疑问会带来价格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传统茶企兼营型电商通常需要专门开发线上销售的产品系列,而常规产品即便上线也只能标示与线下一致的零售价格,有的则干脆不上线常规产品。多数传统茶企的线下常规产品,侧重的是礼品市场以及中度和重度茶叶消费者甚至是发烧友市场,与线上购物群体购物时对产品的综合要求有明显不同。

 也即,线上主销产品,与线下主销产品,其目标人群与市场定位通常有显著差异,从而导致产品的显著差异,而往往不是简单的价格高低的问题。

 所以,如果是传统茶企兼营型电商出于推广或引流的需要,而限时限量较大力度的折扣售卖线下的常规产品,那可能就真的是一个捡便宜的机会——假如这个折扣力度是平时线下店铺所没有的话。这个时候,你遇到了可能就是赚了。

 更多的情况是,迫于价格竞争的压力,众多厂商在线上销售的茶叶产品,可能存在虚标茶叶等级现象,也即你在网店买到的标注为特级原料的产品,可能只是一级甚至是二三级。这其实就是一个“降价——降品质”的循环。以次充好的结果,就是貌似便宜实则“昂贵”——离开了基本品质谈价格,又有何意义呢?

 另外的情况是,线上网店中,虚标产地的各种名茶较为常见。比如,大量的“9块9包邮”,曾经导致了大量不是“安溪铁观音”的“安溪铁观音”充斥市场。又如,一两百块一斤的“金骏眉”和“正岩”武夷岩茶,等等。这一现象非常普遍。 

更为严重的是,线上网店中还不乏各种明目张胆的售假。比如,各种售价两三百一斤的“老班章”普洱茶、一两百已经的“二十年老熟茶”。 

这几种情况,实际上并不是便宜不便宜的问题,有些实际上是售假的问题。

 低价,未必等同于便宜,因为它很有可能对应着更低质量的产品。

 毕竟,商业有其基本规律。企业运营有其基本成本,产品生产与销售有其各种基本成本,需要基本的利润来覆盖其成本并保证能有利可图。类似“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这样的广告,实际上在侮辱受众智商,并带有欺骗性,因为一是中间商的存在有其价值,二是没有人赚差价与你是否就真的让利给了消费者是两回事。

 四  六点小结与建议

 总而言之,笔者有如下几六小结与建议:

1. 电商只是一种渠道模式,无论是对于卖家还是买家,都不必然意味着“便宜”。

 2. 对于消费者而言,不要一味追求低价,品质保障前提下的相对低价才有意义。

 3. 对于企业而言,不要盲目推崇电商,而是结合企业自身的基本情况来考虑,如何将电商融合到自己的销售模式中。有些前几年大声吆喝的“电商企业”,现在也在开始强调要去掉自己的“电商”标签,比如某只松鼠。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电商企业还是非电商企业,都是在目前移动互联技术背景下的企业,无非是找准自己的定位,用好不断进步中的各种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商业运营效率,组合好自己的生意模式。电商与非电商,无非都是商。做自己能做的,做自己能做好的,做自己能比别人做得更好的,而没必要今天学古今中外,明天学天南地北。

 4. 不要轻易对标销售额排在前列的几家企业。一是可能基本模式与系统能力的差异;二是平台电商的最佳时间窗口已经过去;三是有些传统茶企兼营型电商的销售额靠前,基本都是在线下已经建立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从而“自带流量”,这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品牌的价值;四是不排除有些企业在网络渠道上与线下渠道“争利”。五是不排除有些茶企在双十一期间以“你懂的”各种方式冲业绩要名声(大家就不要让我举例子了)。我这么说,不是要你去做一个“佛系”电商,而是建议大家不要盲目,以清楚思考和理性定位去开展自己企业的电商。

 5.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电商的主要意义无非有三:一是标示价格,二是推广品牌,三是便利购买。

 6. 目前茶叶礼品市场竞争同质化现象明显,而自饮型需求逐步扩大。从供给侧角度,企业应更积极主动去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这一变化。

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听资深品牌推手讲述:如何通过互联网卖茶叶?

一次,抽空见了位90后读者,他在北方二线城市创业,刚好来深圳参展,挺有想法的,做了个互联网茶叶垂直平台,开发了一个类似京东的独立电商网站,2年烧了三百万,达到日均流量2000+,但是销量寥寥无几。

简单了解了他们的内部情况,我开玩笑地说,你们要是早认识我两年,这300万就可以帮你们省了。

因为,他们战略错了。对于互联网产品,决策这件事,比如是做大而全的平台,还是小而美的品牌,决定做哪个不做哪个,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比马上去做更重要。战略就是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要多花时间做决策分析,不要急于烧钱做平台做产品,方向错了,白做,方向对了,要做就做最好。


要如何做一个互联网+传统行业的战略分析呢?

首先看行业格局,其次看用户需求,再看竞争对手和内部资源。

茶叶是全球消费量第二的饮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是个非常特殊和传统品类,有地域品类却无品牌,比如我们说普洱,会说云南普洱,说红茶,会说正山小种,说黑茶, 会说安化黑茶,会说西湖龙井。茶叶很难标准化,每个品种的口感不一,体验不同。

传统的茶叶市场是怎么做的?

第一种是自建连锁零售终端,实体店,如八马茶叶。一种是通过商场专柜进行销售,自营品牌。第三是产品向快销转型,通过商超卖场终端销售。

然而,传统茶叶销售成本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趋于饱和,出现明显的供大于求状况,房租人力广告成本都不菲,利润微薄,没有稳定的客流难以持续经营。这个时候,许多O2O雨后春笋,将线上消费和线下体验结合,通过互联网卖茶的互联网+茶叶模式让许多创业者看到了希望。

打开淘宝,搜索茶叶,会出现超过80万件茶叶宝贝在销售中,2018年双十一当天,大益茶在淘宝的销量超9000多万,茶叶电商如火如荼,竞争激烈。


通过互联网卖茶到底可行吗?这里有个巨大的挑战,就是用户需求。

茶叶市场定价混乱,会做产品的,不会做品牌;懂品牌的,不会做产品;懂互联网的,不懂产业。

我也是喝茶多年的茶客,经常跟喝茶的人交流,茶叶自带社交属性,有极强的分享特质。

而我多在实体店买茶,先喝几杯不同品种的茶叶进行体验,再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每次一喝可以坐一下午,和老板及其他茶客聊天,这些茶客多在35岁以上,我几乎不会选择在互联网买茶,因为无法体验,质量没有保障,哪些人会在互联网买茶?

22-35岁的年轻人会,因此,这也就是互联网茶叶最大的弊端,用户需求角度,茶叶主要消费人群之间的偏差,导致茶叶电商拓展中高端市场面临阻力。

前文这位读者的官方垂直交易平台,就面临这个问题,在资金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做平台,缺乏品牌背书,定位模糊,缺乏消费者体验环节,连交易安全、产品质量、配送等也没有独特优势,在淘宝交易至少有个交易保障,垂直电商平台,是很难做起来的,京东都是烧了多少亿,坚持多少年才盈利,这种品类,建议应用小而美策略操作。

而茶叶O2O,个人以为还是有机会的,即通过互联网打造品牌,将传统的品牌互联网化,通过微博、微信的社交分享功能完成种子用户积累,结合线下体验店,让消费者到线下实体店品饮体验,线上完成交易,提高服务体验,结合产品渠道和品质的优势,要做大品牌,则需要更全面的市场和战略支撑。


在中国,目前茶叶电商交易规模只占到了整个茶叶总产值的10%左右,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可以通过目前做的比较好的茶叶O2O项目来了解。

比如茶搜搜,是一家集合茶行业门户网站、电子商务平台、茶业营销系统和茶业资源运作的服务商。它在线上主要有茶搜搜网,线下则有茶搜搜报、茶博会、品茶会等,其O2O平台覆盖了一百多个城市,一千多家线下店。门户网开辟了商铺、市场、供应、求购、资讯、展会频道和社区交流平台,做茶业终端消费市场信息、资源的整合,并为茶企茶商提供线上和线下的多渠道推广,让茶企茶商获得潜在客户。

比如茶乐圈,一家提供茶叶O2O本地生活消费、品牌茶叶导购等的商务平台。其采用LBS定位技术,让茶友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身边的商家和好茶,同时支持商家导入国内各大商城平台店铺的数据,为自己的店铺増加一个稳定的入口,有效提升网商的曝光率。

还有MTea,一个采用“线下+线上+上门”三位一体的模式,旨在打造年轻人的茶叶O2O平台。它自建涉茶产业链,提供原产地有机、健康的多元化茶类产品,设立品牌茶销售体验店,并推出了首创的商务茶艺师上门服务。通过在全国各地的商务中心和写字楼集中区开设茶猫猫服务站的方式建立“上门泡茶、送茶上门”服务。用户在网上看好了商品,可直接去距离自己最近的线下体验店喝茶,也可在平台筛选合适的茶艺师,预约上门服务,按时间收费。非常有创意。

再比如最近火的小罐茶,我最初了解他们是在央视的一档节目,大手笔投入,卖的也贵,注重品牌的建设,品质有保障,喝起来口感如何?特别香。

包装精美,高逼格,切中了礼品属性,同时也解决了差异化的定位,他们提供帮助消费者找到适合自己茶叶的服务,将茶叶按照特殊功效区分,比如是瘦身,还是养生,喝茶养生的观念有很深的文化沉淀,消费升级,喝点好茶,健康又养生,这个定位比较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我身边很多网红、自媒体人也通过互联网卖茶叶,就在微信成交,生意都很好,平均每个月的利润十万+,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将自己打造某个领域的网红,比如是小众领域的写手、茶馆老板、旅行网红、豪车自驾群的意见领袖,都有大批粉丝追随,通过卖茶叶将粉丝价值最大化变现。

特别有个茶馆老板,做的很成功。他出书,关于茶叶方面的禅修书籍;每年去产茶地搞工业旅行,满世界找好的茶叶,众筹股权搞茶馆;混不同的高端人脉圈子;每月组织不同主题的茶友聚会,每月给会员寄小礼品;定位高端,甚至有明星找他买茶叶。而且他透露给我一个秘密,茶叶,手串,香是一家的,有时候他卖茶叶不赚钱,而是通过卖香卖手串盈利,他花在维护会员粉丝关系上的时间是非常多,做什么行业,就怕用心两个字。

当你有足够量的粉丝和影响力,卖什么已经不重要,谁在卖最重要。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互联网+农业”这个大概念已成为大势所趋,各大品牌茶企也开始陆续入驻互联网市场,未来茶行业走向——“互联网+茶”或许成趋势。

本文作者:唐晓涵,品牌推手,深圳冲格新媒体创始人,伯虎影视创意总监,服务过多家上市公司/五百强/行业龙头。

疫情之下的茶叶行业,资本主义只会让你头上越来越绿

  春天是个好季节,除了是个发情的好季节,对于爱茶者来说更是一个狂欢季。

  对于茶叶行业而言,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话绝对不是虚言。

  大部分茶类最珍惜的那茬都是在春天被承包下来的,而且茶农每年的收益中,春茶也是占据半壁江山的。

  从古至今,茶叶在我们中国里始终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从丝绸之路到古茶马道,茶叶都一直充当着“商贸大佬”的重要角色,至今甚至扮演起了暴利的智商税,还有色狼们的“噩梦”的噩梦——微商卖茶小妹。

  

  真佩服茶叶这种东西,不仅能喝,还能“割韭菜”。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扒一扒,茶叶这个朴实无华的农产品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收割人们智商税的“黑手”?

  第一点,就是茶叶的复杂性。

  在中国,茶叶一共分成绿茶、青茶、黄茶、黑茶、红茶、白茶六大类,我都怀疑杨丞琳那首《气球》里的“黑的白的红的黄的”灵感是来自于茶叶。

  

  如果还要再细分下去,又有生长环境、烘焙程度、工艺等环节细化,还能够分出上百种品类出来。

  而且,有的时候复杂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设限,高门槛。

  除此之外,茶叶的自我设限还在于它的难标准化。

  即使是同一品种的茶叶,也会根据地区、产量、采摘时间进行千差万别的定价,想要实现标准化和统一化,几乎是不可能。

  这就很容易造成一个局面:胡乱定价,滥竽充数。

  第二点,茶口味存在主观性,难以评选。

  对于茶来说,如何去判断这个品类的茶属于“好茶”,一直都备受争议。

  有人定义“好茶”就是口感要好,浓而不涩,还要有回甘,能生津止渴。但口味这种东西都是人云亦云,每个人对“好茶”的定义都不一样。

  这就像你常年吃惯一家餐厅的味道,你说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餐厅,这合理吗?当然不合理,它不是好吃,只不过是你吃习惯了。

  因为口味这东西太私人化,你很难去给到一个分数线。就像有人觉得几百块的茶饼就很带劲,但也有人嘴刁不是西湖龙井御前十八棵他根本咽不下去。

  只是从商业角度上来看,恰是因为这个口味和价格上无法标准化,就代表着可以进行价格歧视。

  因为茶贩子可以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效用,对茶叶进行差异化定价,你肯定发现过同一种茶叶在茶商的手上他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卖出不同的价格。

  但是普洱这类茶,他就能卖出花来给你看。

  第三点,就是营销广告给它带来的高品牌溢价。

  李宝嘉著作《官场现形记》里面有句这样的话:

  “喜欢便宜,暗中上当,附庸风雅,忙里偷闲。”

  人一旦有钱,就喜欢开始装作自己生活有品味,尤其是那些不懂行的人,如何让自己混入圈里面呢?最简单的事情,就是砸钱,无论懂不懂行,贵就一定对。

  所以说,消费市场里从来不缺那些愿意为逼格买单的消费者,特别是那些对茶叶一窍不通的人,他们想要让自己显得有品位,那就是买高价茶叶。

  于是说,这些“大水鱼”就养活了一批不惜成本做广告、炒概念营销的人。

  不知道各位知不知道,之前市场上出了一款名叫“牛栏坑”的武夷岩茶,当时市面上的茶商皆以能售卖它当做一种实力的证明,在各大电商店铺里面也是镇店之宝。

  可大家知道牛栏坑虽然是个好东西,可它每年的产量是有限的,一年就那么点到市场上流动,于是那些醒目的茶叶企业就赶紧跑去牛栏坑圈地插牌子。

  

  这就无疑是给自己的品牌打了广告,作为在当地拥有茶叶基地的宣传,并推出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师茶、私房茶、名家茶。

  你们喝过那些所谓的大师茶吗?之前我爸的朋友送了我们家一罐,听说还挺贵的。结果一喝,什么都不是!

  这些大师茶,有的甚至直接就是请了个大师签个名,这个茶叶的价格就可以立马翻了好几倍,一系列的营销手段下来,牛栏坑就眨眼间变成了奢侈品,对标的价格也都不再是同类的其他茶价格。

  再加上茶叶在中国也是送礼的好选择,人情往来的刚需也让它变得越来越高价,因为大家逐渐都相信一个事实: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

  还有前段时间在电梯间里面出现的李宇春和李易峰。

  大家知道竹叶青为了这两张脸的营销,花了6个亿去和分众传媒签了合作协议么?

  

  高频的宣传再加上高档次的包装,再和一线城市的豪华店面配合打上一记漂亮的组合拳,立马这款茶叶就直接飙升高端奢侈。

  昨天我和一个家里做茶叶行业的朋友聊天,我问他为啥现在茶叶的价格涨幅那么夸张,它们真的有那么好吗?

  朋友和我说,其实这些茶叶哪里有那么夸张,再好不也就是喝嘛!茶叶价格飙升的背后,还是因为它自身的属性发生了改变。

  正如“盲盒”这个新潮的东西,也是从玩具一下子窜到了收藏品的位置,价格就随之升级了。

  还有“普洱太上皇”之称的云南金瓜贡茶,作为普洱茶中的绝品,曾经以100克35万元的拍卖价摘下“普洱历史上最贵茶”的称号,光是它的投保金额就高达1999万元。

  你说它比黄金贵,也不是说梦话。

  今天在公司,我还听见有同事在那边讨论,究竟现在的茶叶真实价格该如何判断?

  毕竟现在的营销套路实在是层出不穷,真的很难说清楚这茶叶买回来究竟值不值!

  我们回归到产品的本质上来看,茶叶本身就是一种为大家提供咖啡因和维生素的农产品,本身是没有多大的价值。

  

  从产业链上回追,茶叶行业的上游是种植业,设计茶农和产茶基地,主要承担种植和采摘新茶。

  但茶叶行业长期以来都是粗放发展,上游的种植业体系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模式,加上茶叶将就挑选精细,摘茶机械化程度低,多数都要靠人工。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2018年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采茶工均价是120~150元一天,并且这个均价还会持续上升。

  足以证明,茶叶的成本价格更多是来自于人工,而并非茶叶本身。

  抛去营销手段,只看产地和采摘难度的话,茶叶还是有一套自己的检测标准。

  虽然说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好茶”的定义很难下个标准,但自身的成本是恒定不变的,物以稀为贵,这个道理啥时候都不过时。

  像往年3~4月份都是传统春茶的销售旺季,但是今年行业肯定是不会太好,受到疫情影响大家都懂。

  比如杭州,几百亩地的大茶园即使到了开采期都没办法正常采摘,因为遇到了大量茶工返工困难,外地工人即使回到杭州也需要隔离两个星期。

  有些杭州做茶叶行业的朋友都抱怨,说以往外地茶工的薪酬为每天150~200元,现在都已经涨价了20%~30%,本地茶工的要价也几乎都在200以上,这样成本又更高了。

  加上受到疫情影响,现在经济都不景气,今年生意恐怕都很不好做。

  

  而且茶叶的采摘时间都是非常短暂的,可以说就是和时间赛跑,要是过了这段时间,那估计就要喝西北风了。

  在云南,也同样面临着小树茶时值成熟,却无人采摘的尴尬局面。

  对于茶商来说,今年也是备受影响的一年。

  以往这段时间茶商们都会大规模收购原料,但现在疫情来袭,各地茶叶批发交易市场都尚未全面恢复,下游的消费市场受到影响,那销售回款的速度也就缓慢,今年的销售预期也随之降低。

  毕竟,还是我常说的那句话,现金流才是企业的生存的根本!

  今年这个行情,我觉得多数的企业最先思考的不是能趁着机会抄底赚多少,而是想着怎么样让自己不破产。

  好在,现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发达,逐渐进入5G时代,线上销售成为了今年的突破口。

  线上直播成为了农产品滞销的新出路,茶叶也是属于农产品,而且许多茶企也不端着高档字号的称呼,开始推出许多接地气的茶叶,不搞天价茶,不炒作头茶,就是为了给大家买到一口适合自己的口粮茶。

  

  就连小罐茶这个走上神坛的品牌,今年也推出了一款首次跌破百元价格的茶叶,看来各大茶企都明白了这个时候就不该搞什么营销套路,回归本质才是最好的。

  所以嘛,茶叶它本身就是一种接地气的东西,又何必给它强行套上昂贵的外衣呢?

  就像馒头,作为干粮它就是便宜、实惠,你现在非要弄什么牛肉口味馒头、三文鱼口味馒头来给它提价,那顾客为什么要花这个钱来买你的馒头呢?如果我有这个钱,为什么不直接去吃牛肉、三文鱼呢?

  脚踩着地上,才踏实,人才不会飘

  来源:推雪球的人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