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碗泡法分茶勺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7 秒)

碗泡法,别样茶风味

你知道吗?碗除了装饭盛汤外,还可以用来泡茶,称为碗泡法,并且还有一套专门的冲泡体系。

近年来,很多茶人在茶会冲泡绿茶的时候,为了追求视觉上美感和泡茶方式的多变,也会选用"碗泡法”,即用稍大一些的碗来泡茶,用汤匙舀汤入公杯或直接分茶汤入品杯的一种泡茶方式。

碗泡法的历史

唐人煮茶以青盏为尚,宋人点茶以黑盏为贵。

早可以考据的碗泡法,可以追溯至宋代。唐人煮茶以青盏为尚,宋人点茶以黑盏为贵。宋代刘松年《撵茶图》中,有一个非常大的碗和汤勺,在大碗里把茶粉调成茶膏,再用大勺分到小的碗里去。

刘松年《撵茶图》

以碗开汤,以匙分茶;无论你游走到哪,不需要带什么茶道具,碗泡法可以随时随地随机喝茶,只要有碗有匙,便可享受清香拂面、绿影扶疏的美感。

碗泡的另一个特点,是极具视觉之美。茶叶在热水中慢慢舒展的样子,更符合碗泡的极大观赏性。而且由于碗的空间开放,茶叶在碗中比在盖碗或者紫砂壶中能更好地展开,由此形成的茶汤会显得更加柔顺自然。

碗泡法的步骤

碗泡法对器具需求不高,主要靠的是一碗、一勺。大致泡法是先将适量的茶叶放入茶碗中,添汤,待茶,再用茶勺分杯饮用。看似简单,不过要泡好也并不容易。

和其它所有泡茶法一样,碗泡茶需要于熟练掌握茶水比例、水温控制、时间控制、分茶速度、选对器型、冲泡次数、心静安稳等。

01、备器

可以是玻璃碗、瓷碗、陶碗、大口的建盏,外加一个汤匙,合适数量的品杯(一个人独酌时可以省略),公杯(大多数情况下可省略)。作为主泡器,这些就够了。

其中,像汤匙、公杯、品杯,在一个人独饮时,亦可省略。用碗泡好,捧着大碗,作牛饮状,像喝粥一样,是谓“茗粥”,亦未尝不可。而公杯,如果有汤匙分茶,直接分汤入品杯,公杯亦可省略。

一个人的时候,举起茶碗便可畅饮,甜甜的、温润的畅快,别有一番滋味;许多人分饮的时候,用分茶勺把茶舀至每个人的杯中,碗内茶汤清透荡漾,茶叶随分茶勺游动,更添一番情趣。

所谓自在个性、随性自适、大道至简,简而至简,就是一个人的世界,一碗、一茶、一人,奇妙无穷。

02、温碗

用沸水烫洗碗匙杯等,保持器具干净。

净,是为净器、净身、净心,安住于当下。无论要泡什么茶、何等级的茶,不分心,只求自得于这一刹那。

03、投茶

取茶适量,使用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如果事前懂得点茶性,更能泡好一碗茶汤。

❆上投法:先注水至七分满,再投茶;

❆中投法:注1/3水,投茶,再注至七分满;

❆下投法:先投茶,再注水至七分满。

一般细嫩的茶,较适宜上投法;粗扁抛条的茶,较适宜中投法或下投法。

04、注水

如果是中投法,建议投茶后,稍作停留十秒二十秒,使茶微润,借以出香、浸润茶。缓一下,身心皆安,不急不徐。中投法,不偏不倚,亦是“中和”“中庸”之道。

碗泡茶,是沿碗壁旋转注水,还是定点注水。水流宜聚不宜散,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注水力道过猛,茶叶在碗中如波涛翻滚,味则差矣。

心静汤清,水注急,心不安,水躁汤浊。

一碗好的茶汤,都是茶人心情的表达。

05、静待

不同的茶,出味快慢有别,黑茶出味最快,红茶次之,乌龙茶再次之,黄茶绿茶白茶最慢。

因此,静待出味的时间,就是相应的延迟三五秒钟。

06、分汤

待茶色起,是一人独酌品饮,或是多人借汤匙分杯品饮,亦或是用汤匙舀茶汤入公杯以使茶汤匀无分别心,那就看不同的品茶场合了。

07、续水

碗泡法,一般每道茶汤都有留根,再续水。这样能延长茶汤的滋味。

碗泡法的优势

形状开放。不会限制叶片在冲泡过程中的舒展。

季节性。特别适宜春天众多新鲜绿茶上市时的季节,更别说夏日喝茶了。一个宽敞的碗,泡上秀美的绿茶,清新可人,凉风习习。现在苏州地区的碧螺春还有延用大碗泡茶的习俗,这便是民间碗泡的遗留风尚。

省事。一碗、一勺、一杯即可,抓一把茶叶往碗里一扔,凉了会儿的开水高高冲下,茶勺一舀杯里一倒,妥妥的开喝。最接地气,大碗茶的感觉。

省工。不用刻意去计较几秒几秒出汤,几泡几泡折腾。想起来就舀,舀出来就喝,无拘无束随意喝,图个自得其乐。

省力。对于一些稍懒的茶人来说,喝完茶随手端起碗倒掉茶叶,水龙头上一冲,就这么轻松!

散热快。不易闷熟或闷馊茶叶。不会有壶泡带来的蒸煮感觉,同时茶汤温度更适宜直接品饮。

温度容易控制。入水的角度和位置、水流的大小和力度,都随心所欲。

观察容易。茶色、汤色等一目了然,特别是查看叶底,便于更好地了解茶的工艺特性。

古韵。可以感受几番古人分茶汤的韵味,许多人因此对碗泡法情有独钟 。

碗泡法的注意事项

❆碗最好是盏形,即开口较大者;

❆器材质较适宜素洁雅致的瓷器、透明的玻璃器碗;当然最好有一定美学相宜,比如陶器就适宜搭配黑茶,龙泉青瓷就特适宜泡龙井茶等;

❆较多的适宜黄茶、绿茶、乌龙茶。红碎茶、黑茶碗泡较难把握,需要常练习;

❆碗泡法水温降的快,水温不宜过低,90度以上;

❆茶水比,绿茶黄茶白茶红茶普洱茶生茶遵循1:50,即1克茶,50ML水;乌龙茶建议1:20或1:30为宜;

❆注水多是定点注水或沿壁旋转注水,水宜聚不宜散,忌茶叶翻滚;

❆每道汤建议采取留根法,即每道汤都留一些,不完全分净即续水再泡。

碗泡法的品饮乐趣

独酌或与友聚,偶尔为之碗泡,耳目一新,是为一乐。宋时陆游“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此“分茶”虽与当下碗泡分茶是截然不同的所指,但一“戏”字,道出了玩乐情结与氛围,这就与当下茶人善于发现生活的乐趣一致了。

三五好友茶聚,茶席之上,一碗清茶,一柄长勺,主人优雅地舀起一勺茶汤,分至每个杯中,如此循环,那悠然的姿态,闲适的气息,迷倒多少人?

不管是分茶的主人还是喝茶的客人,岂不都被自己所处的状态迷倒?加上茶香幽长,丝丝扩散,简直美得不似在人间。

碗泡法也有缺点,出汤慢,水温降温快,因茶气容易散失,不聚香,所以首选注重口感的茶类。

而偏爱碗泡茶的人似乎会觉得,碗泡茶比起小壶功夫茶来说,更有种豪气万千的感觉,茶没有经过复杂的多次程序处理,茶的滋味更加接近纯然。

愿你我都能泡出一杯适合自己的茶!独自品味,与友品味,都别有风味。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碗泡法,违反泡茶的科学性

近年来出现的碗泡法,在一只大碗中泡茶,然后用勺舀到茶杯中饮用,既缺乏历史的继承,也离科学性甚远,是茶艺的倒退,下面兹论之。


违反泡茶的科学性


·加速茶汤的氧化和香气的散失


在茶叶审评中,湿评四因子:滋味、香气、汤色、叶底,首先看汤色,其次是闻香气。因为茶汤中的多酚类物质及其氧化产物容易氧化变色。茶汤变色,不仅是观察汤色不准确,也会影响到茶汤滋味。芳香物质易挥发散失,器口越大散失越快。古人早就认识此点,所以在正式场合,都用茶壶、盖杯来泡茶。因为有盖,可以隔绝空气,避免茶汤快速氧化和芳香物质的挥发,同时也可以起到保温作用。


在工夫茶中,尽管投叶量大,茶叶胀满茶壶须借渣匙拨出,也不用大口壶,就是尽可能减少茶汤与空气的接触。碗泡,口大,与空气接触面大,加速了茶汤的氧化和香气的散失,非常不科学。

·各杯茶汤浓度不匀


分茶时,要求各杯茶汤浓度一致。在通常的壶泡(盖碗泡)中,因分出汤速度快,前后杯之间的浓度相近。在工夫茶中,特别采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来解决茶汤浓度不匀问题。当代,台湾茶界发明了公道杯(匀杯),彻底解决了茶汤浓度不匀的问题。碗泡,因茶叶浮于碗中,用勺分取茶汤时不得不小心翼翼,撇开茶叶,所以分茶用时较长,造成前后杯茶汤浓度差异较大。


·杯中茶汤温凉


碗泡,即便事先温杯,由于碗厚口大,茶汤散热快,加之分茶时间长,也导致最终分到杯中的茶汤变凉。分茶的勺要与杯配套,舀一勺恰好一盏,一次成功。勺比盏大,多余的茶汤要倒回茶碗;勺比盏小,至少两次才舀好。这样反复倾倒,容易使茶汤冷却。茶汤冷凉,违背茶汤热饮的原则。


·第二道茶后无法泡出最佳状态


碗泡,碗里茶汤无法分尽,总有余汤,且越来越凉。等到泡第二道茶时,即便用100度开水,冲入凉茶汤后,水温也达不到90度,甚至只有60、70度。如此温度,泡不出高质量的茶汤。本来,第二道的茶汤质量一般最好。结果,在碗泡下,却无法泡出最佳状态。


缺乏历史的继承


中国历代习茶技法,在唐代以前是以煮茶法为主。煮茶法源于茶的食用和药用,但由于长时间煮、熬,茶汤滋味欠佳。晋唐时期,煎茶兴起。由于煎茶时煎煮时间很短,且用末茶,茶汤品质得以提高。煎茶是对煮茶的改革,是一类特殊的煮茶。煎茶流行于中晚唐,延续到宋;煎茶是以茶入沸水(水沸后下末茶),那么以沸水入茶(先置末茶后加沸水)也应该可行,于是发明了点茶法。点茶肈起于唐末五代,流行宋元,延续到明朝前期;明代中叶,泡茶法兴起,取代了点茶法。在点茶法中,略去调膏、击拂,便形成了末茶的冲泡,将末茶改为散茶,就形成了瓯盏“撮泡”。唐代有“痷茶”,纳茶于瓶、缶中,以沸水淹泡。


用瓶、缶泡茶时斟茶不便,后来改用有柄有流的壶来泡茶,斟茶方便,也不烫手,从而形成壶泡法。泡茶法有两大系统,一是壶泡,分斟到茶杯中饮用。二是瓯盏撮泡,直接持瓯盏饮用。民国以前,壶泡是主流。从壶泡演变出小壶泡、小杯饮的“工夫茶”法,后来又发展出以盖碗代壶,以及一些壶的变式泡法。撮泡在当代比较流行,从无盖、无柄瓯盏发展到有盖、有柄杯盏,材质也多样化。

宋元点茶的场合,有时遇到集会人多,于是在大茶瓯中点茶,然后用勺分到小茶盏中饮用。点茶用粉茶,茶叶内含物易溶于水,点一盏茶也就数十秒时间,最多不过一二分钟。茶瓯又事先“熁盏令热”,从而得以保持茶汤温度。而且点茶只是一次性,不像后来泡茶的泡多道。在大茶瓯中点茶然后分到小茶盏中饮用也是权宜之计,常规是在小茶盏中点茶,直接持盏饮用。


反观近年出现的碗泡,无历史继承,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可谓无中生有。


创新离不开科学与继承


创新不是猎奇,猎奇的东西往往是昙花一现,因为它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上,潮汕人用小盖碗代替小茶壶,革新传统的工夫茶,创出“潮汕工夫茶”;当代,台湾人发明公道杯(匀杯)、闻香杯,创出“台式工夫茶”。他们的成功,得益于在对传统工夫茶的继承的基础上的创新。反观碗泡,继承的是什么?



茶艺要与时俱进,我们不反对创新,而且鼓励创新茶艺。但是无论怎样创新,最终都要落实到泡好一壶(盏)茶上。而要泡好一壶(盏)茶,则要讲究科学泡茶。科学泡茶是茶艺的基本要求,以尽可能地把茶的品质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茶艺的创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继承以前茶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的创新,是推陈出新。继承不是因循守旧、亦步亦趣,而是批判性地继承、创造性地继承。没有继承,茶艺就缺少丰富、厚重的文化积淀。碗泡既无继承,也不科学。


碗泡是茶艺的倒退


泡茶是在痷茶、点茶基础上的发展,习茶技艺的发展总是后来居上,以科学取代不科学。茶壶、盖碗价廉易得,即便是古代的平民百姓,也绝不会用大碗来泡茶。用大碗泡茶,既是对茶叶的不爱惜(糟蹋茶叶),也是对客人的不尊重(茶汤质量低)。


茶艺是饮茶的艺术,是对日常生活中饮茶的艺术化提升,所以对它的要求远高于日常生活中的饮茶。在茶艺馆、茶艺演示中,茶艺处在很重要的位置,茶艺技艺要有较高的水准。要精益求精,不能马虎。日常生活中的饮茶对茶汤质量的要求不像茶艺那样严苛,所以习见用敞口杯来直接泡饮。即使用敞口杯,杯口也远较碗口小。


茶艺技艺优劣与否,检验的重要标准是看茶汤的质量。茶汤质量是茶艺的灵魂,是优秀茶艺的必要条件。相较壶泡茶艺,碗泡法很难泡出高质量的茶汤,也无壶泡的简便。就茶艺的发展而言,碗泡是一种倒退。

碗泡茶,这个春天最流行的绿茶冲泡方式

伴随春日来临,新茶开采,看到茶园中抽出的嫩芽,在山野雾霭中缓缓晕染出一抹朦胧的嫩绿。



疏阔宁静,凉溪悦耳的茶山之境总令人心驰神往。远在都市里的人们,也心切的期待着新茶,在一杯茶中,深谙怀想山林天远,自然之境。



就这样,春茶每年都以一味鲜甜清爽摇牵人的心胃,而为了喝到这一口甘甜,必然要找到适合它的冲泡方式,方能发挥其美妙。


碗泡茶



碗泡茶(法),近些年来为众多茶人所钟爱的冲泡方式,带有几分历史遗韵又独树一帜。


因观赏性好,又多益于表现绿茶的口感,可谓是春日里与绿茶的最佳搭档。


 

| 历史渊源


这种泡茶方式大约借鉴于唐朝时候的煮茶法,如晚唐画作《宫乐图》中,十余位仕女围坐巨型桌前,享乐,茗茶,行酒令桌上放有煮好的茶,一位妇人正意使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



后在现代茶人的演绎中,不再使用铁釜煮饮,而以宋时点茶常用的较为轻巧的盏状器型作为主泡器,并习称为碗泡茶(法)。


以日常食用器皿命名,更增加了几分平易近人,很多刚接触茶的人,都可以在简单的行茶步骤中,体会到泡茶的愉悦。

 


|  碗泡茶器与绿茶搭配的妙处


茶:多选择外形姣好的绿茶,例如安吉白茶、龙井、碧螺春等。


器:使用“碗”这种独特的主泡器皿,再搭配以“勺”为分茶器,多为瓷制或玻璃、琉璃材质。



首先,碗为敞口,与其它主泡器相比,降温速度快。冲泡绿茶,可防止因水温太高或不能散热而造成绿茶出现不愉悦的苦涩口感。


其次,碗泡法在注水过程中,水线击打碗底,茶叶于水中翩然上下舞动,无论是雀舌灵动还是旗枪挺直,翩然灵活,春意萌生,十分可爱。

 

| 碗泡茶冲泡步骤


一 备具:茶碗、茶勺、茶杯、茶则、茶针、水盂,并将器依照茶席布置摆放妥当。


二 温具:注沸水入茶碗约三分之一,双手捧握倾斜轻摇一到两圈,以清洁碗壁。后使用茶勺盛水分入茶杯,再将茶杯内水倒入水盂内。


三 置茶:将茶投入碗內。


四 注水:可定点高冲到七分满。


五 分茶:静止30秒左右,使茶叶逐渐舒展开来即可。左右手配合将茶勺轻轻压入茶汤,使茶水通过勺边的孔洞进入勺内,同时避免茶叶流进茶勺内,影响饮用。


六 分茶:切记均匀分入,勿使茶汤滴落于桌面,完成分茶后,即可进行品饮。




碗泡茶行茶过程重简洁平稳,轻放稳落,在每一步中逐渐使内心平静下来。吃到这杯茶,细细的清新和鲜甜在口腔中倏尔化去,如饮山泉,甘甜绵延。

 


或于细雨朦胧的屋檐下,或是春风午后的温袭中。独自或是友人相伴,和着一碗清欢的诗意,在与春日的交融中细饮慢度。

找到约17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