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听说是好茶叶才会挂杯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15 秒)

茶叶的“回甘”、“生津”、“喉韵”,你懂吗?

喝茶时,茶友们对一款茶叶的评价莫过于“回甘”、“生津”、“喉韵”、“锁喉”、“收敛性”等方面来判断,但这些茶叶的专业术语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呢!

何为回甘


顾名思义就是苦味在口中转化后产生甘甜的过程,所谓苦尽甘来。这是品饮普洱茶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味觉体验,因为多数云南大叶种乔木茶本来就具有强烈的苦涩味道,苦涩过后,口腔里往往会出现一种甜味,这种现象称为回甘。与其他茶类不同的是,普洱茶的回甘一般比较持久,而且很容易渗透到咽喉部位,并不局限于舌面。

何为生津


指口腔中分泌出唾液,包括两颊、舌面、舌底。口中生津可以解渴舒顺,滋润口腔。当亚健康状态和身体不舒服时,往往感到口干舌燥,喉头紧锁。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有自然生津的能力。

何为喉韵


简单来说就是喝茶之后,茶汤给喉咙带来的感觉,例如得以滋润,解除紧箍的干涸感。因此喉韵一向最受茶友青睐,对于较资深的老茶客来说,喉韵是他们品评茶叶优劣的重要条件。茶的喉韵可分为甘、润、燥三方面。带有强喉韵的茶,绝大多数属于满口回甘的茶。也就是说,茶汤只有在满足了口腔内的味觉刺激之后,才能够深入到喉部甚至产生食道和胃部发热的感觉。

如果茶没有喉韵,咽下茶汤后,所有感觉完全在口腔内就结束了。所以有时我们能听到一些老茶客喝到好茶后,会指指喉咙部分说“感觉茶汤下到这里了”。

何为锁喉


品茶后,咽喉感到紧缩发痒、过于干燥,吞咽困难等等不舒服的感觉,可统称为锁喉。让人有锁喉感的茶品质通常不太好,它锁住喉底、上颚发干,舌头发麻,让人难受,建议大家最好避开这样的茶。

何为收敛性


“收敛性”这三字用的人多,懂得的人少。其实收敛性跟茶的苦、涩有关,它是苦、涩味转成回甘之间的感知时间的强度。收敛性越强的茶,苦、涩味在进入口腔后被感知至消退,转成回甘的过程越短;如果收敛性弱,苦涩味在口腔内就会消退得慢或口腔一直都延续着苦涩味。

一款茶入口瞬间,苦涩味会迅速被口腔的感觉器官感知,这种感觉在口腔中会能持续多久?这就要看此款茶的收敛性了。

何为挂杯


葡萄酒中的挂杯是指酒液在杯壁中残留的时间,酒液流得越慢,挂杯时间越长,说明酒中糖分越高。而在品茶时提到的挂杯,并非指茶汤挂在杯壁的时间,而是茶香气留在杯壁上的时间,留香时间越持久浓郁,挂杯时间越长,说明茶越好。

茶汤苦涩与回甘生津的味觉转化解释

茶汤的苦味形成的主要的物质是咖啡因和茶单宁。茶汤的涩味形成的主要的物质是茶单宁。咖啡因的苦是不会长留舌本、很快就能化掉,这种苦味是“回甘”的基础。当呈苦味物质不再长留舌本,化掉时就可导致味感改变出现味感“错觉”呈现回甘。这种错觉应该是一种人的本能需求反映,好在茶单宁可使咖啡因的作用减缓,使这种本能错觉停留在了口腔舌本。我们经常听说的“茶毒,喝了上瘾”就此因由。

茶汤的涩感是因为茶汤含有茶单宁成份,茶单宁具有收敛作用,能使口腔单细胞菌类的蛋白质凝固,进而使口腔局部肌肉收敛。当茶单宁苦涩味化掉时收敛性转化,口腔局部肌肉开始恢复就呈现生津的感觉。如果茶单宁的收敛性过强,浓烈的涩对味蕾刺激性很强,会长留舌本让人反感,经常涩伴随着苦让人难受,这种苦涩主要是茶叶加工过程的不当形成的,这种苦涩对茶来讲就是一种很大的缺陷。

而咖啡因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变化。茶汤中茶单宁与咖啡因结合而缓和咖啡因对人体的生理作用,茶单宁可使咖啡因的兴奋作用减缓而持续。我们经常听说的“茶会醒神和破睡”就此因由。

普洱茶饼上的白色粉末是什么?还能喝吗?

“之前喝一款中期茶时,发现包装上有几个虫洞,茶饼上也有一些白色粉末状物质,另外一位茶友说是正常现象,但还是有点害怕...”

“老板,你家的普洱茶包装上怎么有油啊?难道是普洱茶出汗了?”

“听说普洱茶条索上的茶毫越多,说明这款茶的品质越好?”

“前两天喝茶时茶汤上升腾起一阵阵的白雾,虽然挺好看,但不知道是什么,有点担心...”

新手茶友在喝茶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上述这些情况,这些现象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今天这篇文章,就来科普下普洱茶的茶虫、茶末、茶油、茶毫和茶氲现象。


茶虫

“虫眼”,也称“虫洞”,即纸虫噬咬普洱茶绵纸后出现的各种小洞,常见于中期茶上,只影响绵纸品相,不影响茶叶品质,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

目前大多认为,普洱茶上的纸虫来自筒装的笋壳和件装的竹蔑中,在之前的科普文章中,陆离为茶友们介绍过笋壳的由来,是一种无公害的天然材料。

竹箬装七子饼:微生物发酵的最佳载体。

在以前,受限于加工条件,用于包装普洱茶的笋壳和竹篾,大多是通过水煮后日晒的方式来消毒处理的,这种高温后长时间冷却虽能消灭大部分虫类,但灭活效果并不彻底。


之后,这些漏网之鱼就会随着普洱茶的包装一同运输,在后期仓储存放后,这种茶虫会以噬咬竹壳和棉纸为生,这点也可从“笋壳装老茶多茶虫”这一现象中得到验证。

虽然被茶虫咬过的绵纸会影响品相,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这种白色小虫只吃纸,不吃茶,不会降低普洱茶的品质,更不会影响茶品安全,这点陆离从多个角度进行验证。

第一,这种银白色小虫的学名叫蠹(du)虫,业界也称衣鱼,银鱼,书鱼,在南方地区广泛存在,习性上只喜欢竹、木以及各类竹木制品,而不蛀噬茶叶。

第二,很多中期茶的笋壳和绵纸上都有蠹虫咬过的痕迹,但裸饼条索分明,干爽油润,香气也很好,并没有受潮劣化的特征。

第三,上文讲到这些茶虫是从笋壳和竹篾中来的,因此很多纯干仓中期茶,绵纸上仍有虫洞,仅从虫眼上,是无法判断总体仓储的,普洱茶的内质也不会受到虫洞影响。

说到这里,很多新入门的茶友,也反馈过普洱茶饼上出现了一些白色粉末,担心是某种霉菌,其实这些大多是茶虫咬过后留下的纸屑粉和笋壳粉,也是完全无害的。

而验证方法也很简单,用干净的毛刷轻轻地去扫茶饼表面的粉末,这些外来的附着物自然会被扫下来,而霉菌是从内里生长出来的,是无法被扫去的。

总之,普洱茶绵纸上出现虫洞,是一种不影响品质的正常现象,茶厂也早已改善灭活方式,新制的普洱茶,已经很少会出现茶虫和虫洞了。

茶毫

茶毫,也叫茶毛。通常生长在茶叶条索纹理之间的白色茸毛,一般出现在叶背面或芽头上,含有丰富茶氨酸、茶多酚等营养物质,对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鲜叶的嫩度越嫩,茶毫就越多。从这个角度看,茶毫越多,好像越能代表这款茶的品质优秀,但事实并非如此。

嫩芽嫩叶上附着的茶毫会较多,而老叶片上的茶毫则较少,因此也是判断原料嫩度的依据之一。而很多茶也没有茶毫,但并不影响其口感和风味。

比如以嫩芽为原料的西湖龙井,在加工中有一道辉锅的工序,目的是干燥茶叶,促使香气物质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茶叶表面的茶毫就可能会被磨掉。

其次龙井茶工艺中有抓、压、磨等特殊手法,也就造成干茶表面的部分绒毛脱落,或被磨成小球夹杂在茶叶中。


而普洱茶和黑茶选料不追求嫩度,而通常选择粗老的成熟叶片,因此茶毫很少,再经过渥堆发酵、压制干燥等工序后,干茶表面就更不显茶毫了。

以及像铁观音、大红袍这样的乌龙茶,采摘开面叶为原料,叶子大多粗老,太嫩了反而做不出来上好的风味。

因此,茶毫对茶叶嫩度要求高的红茶、名优绿茶、白茶来说,是一个优质的形状,对一些以大叶或者老叶为原料的茶类,就不太适用了。

此外,茶毫太多,冲泡出来的茶汤会略显“浑浊”,这是正常的,这有时会被新手茶友误以为是茶叶品质不好,而辨别方式其实很简单。

一般来说,茶毫多的茶,前几泡会稍显浑浊,后续茶汤就会变得清澈了。而茶质不好的茶,茶汤则会一直浑浊。冲泡两三道后,就可以区分开两者了。

在茶叶审评中,有时会听到这样一种评价:“茶汤清澈透亮,有毫浑”。

既然“清澈”,为何又会“浑”,岂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不然,“清澈”指茶汤中无其他杂质,而“浑”指茶毫较多,毫浑和浑浊不是一个概念。

为了避免茶毫过多脱落,在茶叶冲泡时,可以采用环圈注水的方法冲泡,或者沿杯壁定点注水,绿茶也可采用上投法冲泡,以减少茶毫过度脱落。

茶毫溶于茶汤后,因茸毛内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及其它有效成分,还可以提高茶汤的鲜爽度。

在茶毫根部,生有大量腺细胞,其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茶的开面叶,内部含有大量的芳香物质,能提升茶叶香气,是茶汤散发“毫香”的关键因素。

比如碧螺春、君山银针等高档名优茶的茶汤滋味醇厚,香气清高,除了茶本身鲜叶细嫩,内含物丰富外,茸毛多也是主要因素之一。

除了白毫外,还有一种“金毫”。这种颜色上的不同,与制茶过程中内含物茶多酚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比如碧螺春就是白毫显露,因为绿茶中的茶多酚未被氧化,而未氧化的茶多酚是无色的,其幼嫩芽叶上的茸毛颜色,通常为白色。

保存不当的情况下,茶叶放久很容易产生霉变,而发霉的茶叶也会长白毛,这种霉变的白毛和茶毫有几分相似,但也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区分。

茶叶发霉,说明陈化受潮程度比较严重,受潮处霉菌通常呈丝状成片分布,闻起来会有霉味,捏起来也是软软的,严重的还会腐化。

发霉的茶叶,汤色暗黄不透亮,且非常浑浊,喝起来会有“挂喉”难咽的感觉。而新鲜的显毫茶叶,闻起来很清新,口感鲜爽。

总之,茶叶品质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看茶叶的茸毛有失偏颇,也会错过很多好茶。茶毫不是好茶的唯一标准,更不是评判所有茶类品质优劣的依据。

茶油

普洱茶的外包装上,经常有斑点或片状的油渍,这就是“茶油”,属正常现象。有茶油渗出的普洱茶,饼面较为油亮润泽,香气相对高醇,更适合现阶段品饮。

中老期普洱茶出现茶油有以下几类原因:原料上,普洱茶的果胶质等内含物细胞结构逐渐裂解,就会随自然转化渗出,油脂也会慢慢释放出来。

在干湿交替的时节,天气干燥时茶油停止析出,天气潮湿时绵纸含水量增大,原先有油脂的地方,渗透就会更快更易,久而久之会形成大片茶渍。

这款保存较好,但包装还是可见油斑点点

此外,整件堆叠在一起的普洱茶,也会因为紧压作用加速渗出茶油,早期普洱茶多为纯棉材质,吸附性强,茶油渗纸现象会更加普遍。

总之,普洱茶出现茶油,实属普洱茶在制作、发酵、存储、运输等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能与普洱茶品质挂钩,更无法证明品质存在瑕疵。

不放心的茶友,也可以细嗅茶饼,观察茶饼面与茶条的亮度、光泽度,如条件允许,也可冲泡开汤,为其验明正身。

茶氲

之前陆离和一个茶友聊天,他说自己在冲泡一款陈年普洱时,发现茶汤表面出现了一层薄雾,让人仿佛置身飘渺的茶山绿林一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灵动。

这种茶汤上所产生的雾般气体,被称为“茶氲”或“汤氲”。“氲”,原意为“天地和合而盈盛之气”,在普洱茶中,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一种呈现形式。

茶氲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普洱茶的茶汤中,含有丰富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挥发性香气成分。

这类浸出物质的比重较轻,能够漂浮于汤面上,当茶汤上下温差大时,在汤面上就容易产生茶氲。因此,茶叶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氲形成的关键因素。

此外,光线折射,以及热气在汤色的反映,也会形成茶氲。如果投茶量比较大,茶汤的温度也比较高,就可能出现如水蒸气散发的茶氲。

影响茶氲呈现的因素有很多,冲泡时汤水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越多,茶氲越容易产生。茶汤浸出物中,脂溶性物质含量越多,茶氲效果越明显。

汤色越深,容易产生对比,茶氲越容易被发现。使用白瓷器皿,明暗对比也会使茶氲更加明显。气温较低、气压偏低时,茶氲较易产生。

茶氲现象,不是普洱茶的“专利”,冲泡其他茶类时,汤面上也会形成白色雾气。

茶氲更不是选茶标准。相对而言,有茶氲的茶会更好喝些,是因为汤质比较厚重,口味更加醇厚,或者是茶叶做得比较透,茶汤清透些。


茶虫、茶毫、茶油、茶氲...再多的评判标准,也比不上自己的体质需求和口感喜好,毕竟适口为珍,适合茶友你的,才是好茶。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江湖笑谈之茶人列传③

茶人列传S
S做茶十余年,有点名气,非常自负,常认为自己的茶好,别人的都是垃圾。
一日,S来到旗下的经销商小黄处,小黄是S比较看重的,打算大力培养,让小黄不再卖其他人的茶。
S没预约,店里没其他客人,小黄正好在泡茶,没换茶,顺手给S倒了一杯,S随口一喝,立马找垃圾桶吐掉,连声骂道:“什么垃圾茶,难喝死了,简直要命。”小黄尴尬极了,但又不能不回应,只得小声说到:“老师,这是你的茶。”S面不改色应到:“是嘛,我来看看”。
S占了主泡台,找小黄要来茶饼,自己重新撬茶、泡茶、润茶、分汤,只见S缓缓抿一小口,闭上眼睛回味良久,吐了口气,对小黄说到:“好茶!舒服!小黄,你泡茶的技术需要多跟我学学,我这么好的茶被你泡坏了。”接下来,S开始大谈他的茶多好,游说小黄只卖他的茶。

茶人列传T
T算是茶界老人,做茶网站,做茶报纸,一年年折腾下来,没有大富大贵,养了一帮人,老婆女儿聚在身边,小日子也算过得不错。
2013年,T开始大额银行贷款,第一次就利用公司流水贷了五百万,中介先帮T买房买车,贷款下来扣掉车款房款和手续费,也有三百多万。T扩招人员,网站升级,一时间茶城到处都是T的人。最厉害的当属和人合伙做小额贷款,日进斗金。那段时间见T走路都自带风声,踌躇满志的样子,颇有些成功人士风范。
再接下来,听T说起又找其他银行贷款了几百万,开始和茶企合作做自己品牌的茶,招兵买马,风风火火很是热闹;又到处拆借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合作,每天利息都上万进账,T买了第二张车,计划换大房子,做更高端的茶。
2016年,T开始到处借钱,据传,小额贷款公司的款一分都收不回来。
再后来,听说T车房都被查封拍卖了。那年,我远远见过一次T,瘦得不成样子。

茶人列传U
2012年春,易武麻黑村,昆明的李先生转进了茶农U家,U非常热情,连忙泡茶,并吩咐老婆杀鸡做饭。
U刚做好晒干的古树茶李喝完后觉得还算满意,一问价格也不算高,李和U定了5件茶,50公斤,没付定金,李在U的本子上写了电话,说还要转转易武其他地方,也就2-3天,回去之前转进来再把茶拉走。李吃完饭带着U送的一大包茶样就走了。
李被其他事情耽误了下,过了一周多才去拉茶叶。U说你可来了,打了好多电话打不通,中途有人要买,想着答应了李,又不好意思卖,正着急呢......李边嘀咕不可能啊我电话一直开着,边翻U的本子,发现电话号码确实错了一位。
接下来,李每年都要转到U家,经常是和一帮做茶的朋友三五成群一起来,李和李的朋友们吃了U不少鸡,也买了U不少茶。

茶人列传V:美女茶艺师
你脸红什么?出来后,强哥问我。
今天强哥带去我一个茶馆喝茶,茶馆装修古色古香,室内沉香袅袅,小桥流水,古琴声声,是十分专业的老茶馆,让我这个做茶十来年的人自惭形秽。
主人是个唐服飘飘的美女,专业茶人,据说还去日本学过茶。美女引我们坐在一整套都是海南黄花梨茶台前,先从一青花水缸取水,再注入一名贵老铁壶,放在炭炉上烧水,又爬高拿下一檀木老盒,取一饼老茶,纤手轻轻撬茶,放小称上称好。
水开了,美女取出一个明青花的盖碗,注水洗茶,在我们面前摆上同样是明青花的品茗杯,美女边忙边介绍,这是市场特别稀少的一款几十年的老茶,是强哥来才从高阁取下来,动作轻缓,语速轻柔,好一个伺茶可人儿。
洗茶后,先给我们喝了杯清水后,等了十来分钟才开始泡茶。从我们进门到喝茶估计半小时吧,搞得我都有点口渴了。
美女泡茶分汤给我,我就迫不及待端起杯子,一口下去,一大股六六粉味道,又不好吐掉,憋得我脸通红。只好咽下去,喉咙痒得不行,干咳了好一会。后面就推脱今天身体不适合喝茶,
我回了强哥一句,今天天气太闷了。

茶人列传W
W是北方人,做茶多年。
春茶某日,W来到云南某茶区村,考察了一番,甚是喜欢。
W对茶农说,茶园绝对不要打农药不要用化肥,我们这些做茶的就喜欢原生态的,你去帮我组织这些生态茶,农药化肥的一概不要,W付了定金,预定了一批生态好茶。
几天后W来收货,对着茶农猛喷,怎么这么丑,茶叶子黄黄的,瘦不拉几,还有虫眼...旁边这个好看,绿油油的,粗壮,芽头大,这个多少钱...
W在村子里拉走了一整车好看的茶,价格比预期的便宜一半还多。W心满意足,打着满肚子土鸡土酒的饱嗝,说明年再来。
送走W,茶农对老婆道,还得再买点农药和化肥,把那些放养的茶园也用上。

茶人列传X
X南方人,来到更南偏西的云南做茶。
X之前在老家有一小茶叶店,没啥起色,发现对于普洱茶来说,云南机会更多,就关店来到云南,不开店,长期混在昆明和版纳,顺便倒点茶叶卖。
在昆明喝茶久了,认识了版纳茶区做茶多年在昆明开店的李先生,X发现自己对茶的认知和李先生差距很大,也远无李先生的生意好,李先生周围有一大帮喝茶的资深茶友让X很是羡慕。
经过一系列的运作和巧合,X在一个恰当时机拜李先生为师,于是,李先生就变成了李老师。
李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带X踏遍古六大茶山,把身边的人、山上茶农等各种关系都介绍给X,来客人也不避讳X。当然,X也非常给力,只要是李老师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做司机,打扫卫生,泡茶,搬茶,从不吝力气。一时间,X和李老师,成了模范师徒,清风霁月,羡煞旁人。
惜花无百日红。
李老师突然发现X不怎来茶店了,打电话让来也是经常推,就算来也是坐一会就匆匆忙忙离开。周围的一些客人好些也不怎么来茶店,店上小姑娘说听说是X自己开店了,X的茶也更好更便宜。
李老师又变成了李先生,李先生能看见X的时候一般是在茶山以前李先生引荐过的茶农家,再后来,有些茶农委婉告诉李先生,没有茶,都被X包圆了。
后来,李先生又听人说,有个大师叫X,自学做茶十几年,常年呆在版纳茶区,古六山行走,深耕多年,是非常厉害的大师。关键是非常红,周围一大堆有钱的粉丝客人。
再后来,会有人问李先生,是不是和X学过茶,要不你们两很多认知、观点是一样的,产品相似,连客人也不少都是认识的。李先生一般都正襟危坐应道,不认识。

茶人列传Y
Y是云南知名茶专家,经常能在很多茶相关场合见到Y,Y都坐重要位置,且多坐在舞台中央。
2013年,在一次茶会上我和Y碰巧挨着坐,那是我第一次见Y,之前听说过Y,茶行业知名老专家,那次我说了一些恭维的话,和Y互相留了电话。
2013年底,Y打电话给我,说了很久,我几乎就嗯嗯应着。Y来电话的意思是,以前冰岛茶还不出名的时候,他收了很多冰岛,总共有几吨,他作为大学教授,还很年轻(这一点很奇怪,那时Y已经很老了,我才30多,他怎么就年轻了?),不方便出面卖茶,让我帮出货,这些茶都是好东西,追的人很多,他个人研究茶几十年,学生遍天下,可以帮我51普洱导流量......接着说了很多,大意就是他有多牛,影响力很大,我和他合作,是我的大机会,如有意向,合作细节可以谈......
我非常反感一上来就牛皮哄哄的人,现在也是。但那次我还是很客气挂了电话,只是Y一直也没等到我的消息。
再见Y已是2015年,在某品牌茶的推荐会,Y依旧主席台就坐,我坐在观众席。推荐会请了一堆人,还有相对专业的主持人,先是介绍了新品茶,接着就是冲泡这款茶,茶艺师先把主席台等人包括Y的茶杯清空,接着泡新茶,给大家分茶,主持人就着茶艺师倒茶的间隙,请Y给大家讲几句,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只见Y端起空杯(茶艺师还没有给Y分茶),声音洪亮说到:“非常高兴出席这次茶会......此茶香气迷人优雅,汤色黄亮,口感清甜.....",瞬间,我耳根都红了......
后来,我几乎不参加这样的茶会,也没再见过Y。

茶人列传Z
认识Z比较久,但基本没什么业务来往。Z平常的工作,就是在勐海混,倒原料卖,经常东家原料卖给西家。我2017年开始在勐海建厂,和Z的接触就更多,Z会经常过来聊天,告诉我一些勐海的信息,顺便推销一下茶。
有次Z打电话给我,要拿一个熟茶给我喝,发酵得非常好,原料也很好,说我肯定会喜欢。我平常也知道Z到处串,说不定真能发现好东西。我非常期待在自己的勐海店上等Z。
Z到了之后,我开始泡Z带过来的熟茶,越泡越熟悉,特像我自己的第一批熟茶,我那批熟茶由于是试验品,菌香浓,汤水细软,汤色稍浑,属于特点非常明显的熟茶。到了7、8泡之后,我几乎可以确定了,就问Z是不是找L先生拿的样品,Z好生诧异道:“你怎么知道?”
我回到:“这就是我的茶,因为才出堆,我只给过L先生样品”。
——作者吕建锋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