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他是业内品鉴普洱茶

找到约108条结果 (用时 0.048 秒)

茶友测评|2006年老同志7548生茶品鉴报告

1.老同志的故事

我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后,快二十年了,无论在任何单位、任何岗位、任何部门都一直与老同志相处,这应该是与老同志有缘罢。

 

普洱茶中的老同志,那也是有说不尽的缘分和故事。

 

自2009年在长沙红星会展中心举办第一届湖南省茶叶博览会以来,我每年都要去参加茶叶博览会,拍摄图片、收集资料、会茶企、找茶友,每次都会看到老同志的展位,每次都回去老同志的展位拍些照片,咨询一些信息,喝几杯老同志茶。也曾有朋友、同学赠送过一些老同志。只是普洱茶很多都价格奇高,老同志茶或者收入茶柜子或者转手送给其他爱茶的朋友,很少去细细品味。

去年夏季,有位做贸易的朋友秦总深夜给我打电话,要请我给他鉴定一批普洱茶,在听了他的叙述之后,我知道是老同志,就跟他说,老同志应该没有人仿冒,只有收藏是否科学、合理。他说,给我一箱大约五六十饼老同志作为报酬,我没有拒绝,约好第二天在芙蓉广场见面。

 

第二天,我从外地回到长沙,就给他电话,直奔我们约好的地点。他没有像预约的那样带一箱老同志茶,还是手里拿了几块七子饼。我也没有作声,跟他来到茶馆,在包厢坐下来,我接过他手里的茶,都是老同志,有几个不同的品牌。我拿起最上面的一饼,放在鼻前闻了闻,没有茶的清香,也没有老茶的陈香,我就觉得这个茶怪了,揭开纸包装,一闻,不但霉味很重,还有潮味。在仔细看包装纸,纸张非常新,没有时间的痕迹。我大概判断出这茶就是业内常说的新茶老做。我就没有再开茶、泡茶了,还是询问了一些其他的信息,知道他们手里有五六百吨,想找买家处理两三百吨。

 

 

2.亲切的老同志

1999年,原勐海茶厂厂长、总工程师邹炳良、卢国龄创立了海湾茶业。2005年,海湾茶业用邹炳良1975年创造的“75普洱茶配方”生产了第一代7548,品牌为加嘉。2006年生产了第二代7548,品牌为加嘉。

 

2018年11月6日晨,我在新茶网看到老同志的试茶信息,立刻留言:“老同志,一直很喜欢,也一直做喝茶的老同志,希望还是我的老同志。”

 

我在写完《“杨普号”昔归古树龙珠品鉴报告》、《润元昌“中国好韵”国民熟茶品鉴报告》的时候,曾想休息休息,就看到世嘉牌的老同志已经给我发货,在周三、周四两天紧张的教学中,我收到了2006年老同志7548生茶。这饼茶拿到手里的感觉比其他茶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白棉纸上有一些细小的黄色斑点,稍微拨动一下,纸张上的那个点就脆了。另外一个是饼茶的边缘不光滑,有碎茶末存在,在纸包装里摇得想。

 

3.拆茶、取茶

我周末事情多,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来品尝“老同志7548”,又怕晚上拍的照片效果不好。准备周末的某个白天来品味这饼“老同志7548”。在周四晚上的一个会议确定,周末去浏阳考察蒸菜,我们这次去的是大围山脚下和张功镇和大围山镇,大围山的山泉水很好,我周六出门时特意把“老同志7548”放进背包里,有机会就准备在大围山脚下泡茶。上午在张功镇一个客家古村路转了一圈,参观了十多栋土夯的房子和一座元代建的黄氏宗祠及传统榨油坊,还采访了几位做蒸菜的农户,时间就到了下午两点多。又急急忙忙赶往大围山镇白沙村,来到一户溪边的农家乐,正好了有从山上下来的山泉水。准备泡茶时,拍摄组的人员也赶到了,只好暂时去看拍摄现场。

 

晚餐后,我提出泡茶喝,大家都非常赞成,就大家坐在茶台前,等待喝“老同志7548”。

 

 

拿出茶饼,面上有红色繁体“云南七子饼茶”六个字,内弧有英文。中间绿色白环圆心有两个白色“加嘉”,稍下点有“7548”四个数字。地脚有红色繁体“中国云南  安宁海湾茶叶有限责任公司  出品”,外弧是英文。

 

 

饼底有绿色条码和红色繁体说明书,说明书包括“产品名称”、“净含量”、“标准代码”、“卫生许可证号”、“原料、配料”、“保质期”“生产日期”、“地址”等。

 

 

翻转折腾的两三次,就听到纸包装里有响动,知道是茶岁末或者边缘的茶散了。散发出来的清香茶味越来越浓郁,这种陈茶的味道非常的淳厚,有种醉迷的感觉。

 

拆开棉纸,纸面那些黄色斑点立刻就脆裂了。茶饼已经不再圆润平整,特别是边缘部位,出现了犬牙现象,这种空位不是人为的扳开或者撬开的,还是那种自然疏散、脱落。脱落的部位留下的痕迹就是参差不齐,很多茶芽露出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身影。茶饼上的茶芽清晰可见,有部分还可以见到白毫。

 

从纸包装里拿出茶饼,那脱落的茶芽已经不少,收集起来已经超过了一泡茶的量,就没有再撬茶饼,还是选取脱落的茶芽6克左右用来泡茶。

 

 

4.  泡茶、品茶

我们住的这个水上人家农家乐的茶具不齐全,除了普通瓷杯,可以泡茶的工具就只有一个500ML的飘逸杯。我在家里写作,一个人图简单,又想出汤快,来杯均匀的茶,一般采用飘逸杯泡。老板用电茶壶给我烧了一壶山泉水,并且直接以对冲的方式在飘逸杯的茶网里洗了茶。看到他的方式,还是自己亲自动手。

 

 

第一泡,距离两寸的高度注水,注满后迅速盖上盖子。茶出汤的颜色快,颜色有一个上升的过程,速度也快,但是都可以用肉眼能够观察到。但是颜色上升到橙黄色,就慢慢停下来。让他浸泡五秒,颜色上升到橙红色,没有红润的感觉,颜色不再上升,立刻出汤。分配成8小杯,第一口,酸味较重,有轻微的恶味。第二口、第三口接着是涩味带珈,嘴唇有鲁的感觉,慢慢出现涩感。

 

 

第二泡,距离五寸续水。茶叶不翻腾,在水满之后浮起,茶叶叶片较小,完整叶片不多,带浅绿色、浅黄色。茶汤没有颜色上升的过程,颜色为橙黄色,不再加深。4秒出汤,在玻璃杯和瓷杯的颜色没有变化。酸味已经很淡,只有一点点,恶味全无。涩味稍明显,还有点鲁。生津明显。

 

 

第三泡,距离五寸续水。茶叶不翻腾,随水飘起,水满悬浮。茶汤橙黄色,4秒出汤,在玻璃杯和瓷杯的颜色没有变化。酸味已尽,涩味不明显,稍鲁。生津明显,出现轻微回甘,能感觉到水的轻微甜度。

 

 

第四泡,距离五寸续水。茶叶随继水飘起,水满悬浮杯中,缓慢下沉。茶汤橙黄色,比第二泡稍淡,特别在瓷杯体现较明显。4秒出汤。酸味全无,涩味已尽,无鲁。生津明显,出现中度回甘,感觉到水是甜的。

 

 

第五泡之后,茶汤浅橙色,后面的颜色不减。4秒出汤即可。无酸无涩无鲁。生津强烈,回甘好,觉得越喝越甜,越喝越想喝,越喝越好喝。冲泡喝到15泡,味道依然。因为还要开会,就没有继续。还可以冲泡两三次,也可以煮一次到两次。
 

 

5.总结

此茶冲泡的前两泡,普洱茶爱好者可以不喝,品茶者非喝不可。茶汤质感饱满、珠圆玉润、韵爽汤滑。细细品味,滋味交迭,浓淡分明,富有层次感和对比性。越喝越好喝,越喝越上瘾,应告诫茶客每天只喝一泡为宜,否则会浸染入茶思之中。(2018.11.18-19)

 

作者:方八另,笔名巴陵,《寻茶中国》、《寻茶问道》、《寻茶笔记》、《黑茶军团的崛起》、《新化之茶》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新茶网

转载请联系授权

越陈越香,才是普洱茶的模样

“越陈越香”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这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而这些年,在普洱茶的消费者中, 对这个理念也已经形成了共识,尽管在如何实现越陈越香的路径上,仍有一些争议,但是,“越陈越香”这个终极目标却已经深入人心了。

在普洱茶的消费者面前,总摆着两个需求”:一个是消费品饮的需求,一个是存茶,或者说是收藏投资的需求, 这两个需求相互关联,但偶尔也会有一定的冲突,比如,能够满足当下品饮需求的情况下,未必能满足存茶的需求,也就是本刊曾经呼吁过的:“不是所有普洱茶都能 越陈越香”。

我们相信,消费者需要的普洱茶, 一定是能够越陈越香,或者已经走上越陈越香的道路上的茶。因此,在如何实现越陈越香的路径上,很多普洱茶行业的从业者、 爱好者、专家等,都在自己的领域范围和经验基础上展开了各种形式的研究,产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虽然有些有交集, 有些却有分歧,但只要目标是一样的,未必不能殊途同归;而就算分道扬镳,也可 以为后人提供试错的经验。人类历史不就是在这样的否定之否定中不断前行的吗?

越陈越香,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里的微生物和酶的种类、数量,以及它的营养源。

每年春茶季去易武,总会去拜访一下常住田坝村的何作如先生。10年前,何先生卖掉了自己经营大半生的企业,选择旅居在古六大茶山的中心:易武。他在茶园边,用茶农的地修建了一幢颇具法式建筑风格的房子,装修也非常有品位,成为田坝村的标志性建筑。

茶农住二楼,他住楼上,一楼是茶室和餐厅,他和茶农一起喝茶、吃饭、打麻将,就像一家人一样,他还教茶农怎样过上品质生活。

下午三点,何先生和大家开启了一天的茶生活,我们到的时候,他正在指导茶师泡茶,泡的是他去年做的“何是普洱”。 只见茶盘上放着几个硕大的公道杯,茶师从紫砂壶中出了几泡茶后,待公道杯中的茶汤到大概3/4的时候,便高高举起公道杯,将茶汤倒入另一个空的公道杯中, 这样反复来回倒几次后,方才正式出汤。 才做一年的新茶,已经呈现出泛红的汤色来,何先生要求我们一口喝下一大杯茶,感受茶气在体内的游走,此时的茶,完全没有苦涩味,体现出醇和温润的感觉。而这样在公道杯中反复倒茶,何先生解释为是增加茶汤的氧化程度,让滋味更醇和。这也是何先生发明的新茶冲泡法。

何作如是著名的普洱老茶收藏家, 业内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真正的普洱老茶,都来自何作如先生的分享,而他自创的老茶冲泡法,也影响很多至今在茶界有一定影响力的茶人。喝过无数老茶的何作如先生,从2011年开始,便一直努力寻找普洱茶的传统工艺,因为他 认为号级茶、印级茶、七子饼茶在越陈越香的路径上差异很大,甚至是跳跃式的割裂状态,谈不上传承有序,陈化结果也是形同陌路。在对普洱茶历史发挖掘中,他发现1939年,云南中茶公司成立,云南茶叶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普洱茶的传统工艺便已经失传了。

比如,号级茶“云南同庆号”的内飞上,就明确写着:“本庄向在云南,久历百年,字号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出自天然,今加内票,以明真伪。云南同庆老号启。”其中“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意味着号级茶在刚出品的时候就已经是“红汤”了。那时候还没有仓储的概念,普洱茶的后发酵大多是在茶马古道的马背上完成的。

理工科出身的何作如先生,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并恢复传统工艺,他通过大量的社会调查,以及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合作,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从微生物的角度来研究普洱茶越陈越香的陈化路径。他目前得出的结论是:普洱茶要最大限度地保持茶叶里的微生物和酶的种类、数量,以 及它的营养源,才有利于后发酵。

茶足饭饱之后,何先生按例去村子里散散步,村民们都认识他,见到每一 个村民他都主动和对方热情打招呼,他几乎已经将自己融入茶山的日常中。散完步,何先生带我们参观了他设在田坝的初制所之一,目前何先生在易武已经设立了十几个合作初制所,全部按照他的方式制茶。

春茶季每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是初制所最忙碌的时候,白天采下的茶叶, 经过一定时间的摊放走水,就要马上进行杀青了。而何作如先生的初制所,鲜叶在杀青前,还有一道工序,便是分拣,必须将芽尖(新梢嫩叶)和二梭(老叶和梗)分拣开了,区别杀青,而在毛茶制成之后再次按一定比 例和季节拼配、匀堆。

初制过程何先生要求“轻炒适揉”,也就是相对主流普洱茶工艺,杀青时间相对缩短,温度减低,揉捻程度也减轻。茶叶锅炒保持叶面温度在 50~55℃之间,锅温大概在240℃~280℃,炒制 时间在8~12分钟,遵循茶山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的原则。这些都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茶叶中微生物酶的种类和数量。

现在普洱茶界都以春茶为贵,有些企业甚至标榜自己只做春茶,夏茶和秋茶的价格也是远低于春茶的。但是,何先生在无数次品饮百年号级茶的时候,都能从茶叶中发现谷壳,这一定是当年老祖宗在炒茶、晒茶的过程中混入的谷壳,稻谷是秋天收割的,证明茶叶中有秋茶的成分。而经过科学检测发现,即使同一片茶园,不同的季节,茶叶上的微生物和酶的数量和种类分布也是不一样的,而三季的拼配,也是为了最大限度保证茶叶中微生物和酶的种类和数量。

所以,每年的“何是普洱”一般都是冬季才出品,而且遵循号级茶的包装方式,不使用棉纸包裹, 7片裸饼叠在一起,直接用笋壳包装,这样能够为普洱茶制造一个相对密闭而畅通,不被棉纸阻隔的后发酵空间。

用这样方式制成的普洱茶,新茶阶段已经能出 “红汤”,而且不苦涩、不刺激肠胃、不影响睡眠,不仅适合现喝,而且存放几年便能实现快速转化。 据说,现在“何是普洱”在高端茶圈中很受追捧,新茶在拍卖会上就能拍到数万元一桶。

其实,何作如这样特立独行的制茶方法在业界也有不少争议,不过他对自己所坚持的东西非常自信,因为他是触摸过普洱茶天花板的,所以他说他现在也懒得去争辩了,大有一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霸气。但是,“何是普洱”能否真 的达到号级茶的陈化路径,也许只能留待时间去检验了。

能够越陈越香的茶,一定是有厚度的茶

2019年,99易昌号诞生20周年,当年生产99易昌号的企业:昌泰茶行(今昌泰茶业集团)推出了99易昌的复刻版,按照当年的极品、精品、 正品、篆体、宋体的配方,用2019年的原料复刻一套茶。而在同年,云南普 洱茶厂有限公司也出品了一款“九九归 易”,同样是作为致敬99易昌号的产品。因为云南普洱茶厂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太俊林先生,是当年99易昌号的定制者,是他提出原料产地要求(易武), 向昌泰茶行定制这一批茶,并大部分卖到了香港。

太俊林回忆道,当年香港茶商习惯了勐海茶厂7542的浓烈,普遍认为99易昌太淡,很不看好。可谁知,经过20年的时光雕琢,99易昌已经转化 出独特而迷人的滋味口感来,成为普洱中期茶中的翘楚,甚至逐步迈进了老茶 行列。太俊林说,从他学茶伊始,便接 触到了宋聘号,那时宋聘便在他心中埋 下了一道光,那才是普洱茶应该有的样子,所以,他追寻着宋聘的足迹,从宋聘的故乡易武开始,以传统制茶工艺, 制成99易昌号。

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云南省茶叶公司的太俊林,长年接触香港茶商, 从他接触普洱茶开始,就知道普洱茶到了香港,都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仓储陈化后才会上市销售的,生茶要从黄绿色的茶汤变成橙红色,才会有人喝的。所以,他根深蒂固的意识中,可以被消费 的普洱茶必须是经过仓储陈化后,汤色转红,茶性由寒转暖的茶。就在2020年1月19日,“九九归易”被正式封仓窖藏,宣称三年后再见。就是要向消费者呈现经过专业窖藏后,越陈越香的普洱茶。

多年的做茶经验,以及对大量的老茶、中期的样本研究,太俊林得出的结论是:并不是所有的普洱茶都能够走上“越陈越香”的正道,如果因为原料、工艺、仓储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人为破坏促成普洱茶微生物发酵的各种因子,致使普洱茶很可能不能走向“越陈越香”,而是一条“氧化红变”的“不归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不管是几年,还是几十年,都得不到我们期望中的陈年普洱茶,而仅仅是一种汤色变红,口味变淡的“过期红茶”。

如何在万千茶品中选择出在未来能够越陈越香,能够“上道”的好茶,也是很多普洱茶消费者需要面对的问题,不管是家庭存茶,还是专业存茶,每一个消费者都不希望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等待与期望之后,自己存的普洱茶最后是令人失望的结果。太俊林的鉴茶标准是把“厚度”放在了第一位,厚度”指向的是茶吐内含物质丰富、工艺正确,在初“厚制阶段没有使用“前发酵”工艺,消耗掉茶叶后发酵的底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茶底好”

如何来鉴别普洱茶是否有“厚度”,太俊林介绍,按照香港老茶人的审评方法, 一只200ml 的盖碗,投一钱茶(约3.75克),泡5分钟为“一个水”,下一个5分钟为“二个水”以此类推。看茶叶到第几个水之后出现水味,如果水味出现得越早,就证明茶越薄。假如一款茶泡了三个水,在第四个水、五个水之后,茶味还是盖过水味,说明这款茶符合“厚”的标准,是一款有陈化潜力,在未来有可能“上道”的茶。但是,是否能够真正走上越陈越香的正确路径,还受仓储环境和时间的影响。

基于此,太俊林还研制出一套“六维品鉴法” (详情见本刊2019年9月刊)通过六个维度的感官审评,来判断一款普洱茶是否已经走上了越陈越香的正道,以及他正处在后发酵历程的哪个阶段。让消费者能够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判断一款茶的价值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消费者来说,市场不仅需要提供有陈化价值的普洱茶产品,还需要提供帮助消费者判断普洱茶陈化价值的简单方法。

原文刊载《普洱》杂志

2020年6月刊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普洱茶仓储的六大门派

从清末的号级茶时代算起,普洱茶行业已经历经了近百年的沧海桑田,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现在各地的普洱茶行业百花齐放,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

比如香港的放仓、芳村的炒作,和云南的新茶资源等等,如果按照武侠小说里的门派分类的话,国内目前的派系主要能分为以下几类。

武林正统-云南新茶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这一门派的代表人物,当然就是以昆明为首的云南茶厂和茶商,说来可笑,云南新茶派坐拥普洱茶源头,本应是当之无愧的“武林盟主”,但可惜主要产出的都是新茶,老茶的存量很少。

按理说没有老茶资源就算了,专心发展新茶就好,但云南对新茶有很强的执念,甚至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有一些茶友就是这种说法的忠实拥护者,他们认为昆明仓里陈化出普洱茶,才是最好喝的。

这就要说到云南的气候特征了,昆明气候多变,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都有分布,垂直差异和地域差异性明显。

而昆明年均气温14.5℃,素有春城的美称,全年多晴天,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湿度条件比北京等北方地区好,但又比东莞等南方地区稍差。因此昆明仓的普洱茶转化速度要慢一些。

昆明气候相对干燥,空气湿度低,各种条件还是很适合普洱茶的转化发酵的,与东莞仓的多管齐下不同,昆明仓陈化时主要是以酶促反应为主,相对纯粹一些。

只看汤色转化这一项,昆明仓陈放三年,和东莞仓陈放一年大致相当,但慢工出细活,昆明仓出来的普洱茶,香气和滋味的表现,要比东莞仓略胜一筹。

总之,虽然由于地域原因,昆明仓和东莞仓的茶质稍有差异,但只要是正规干仓陈放出的茶,都是可以放心品饮的,完全没必要争出个你死我活。

武林盟主-东莞收藏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东莞是普洱茶干仓的先驱,素有藏茶之都的称号。以东莞为首的珠三角城市群里,有着为数众多的普洱藏家,他们组成了民间藏茶的中流砥柱。

这些藏家多为民营企业家,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时代红利,有着自己的固定资产,因此存茶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项投资,甚至只是一个爱好。

正因为这个特点,东莞收藏派不参与炒作,不过度囤积,可以说是普洱茶行业的中坚力量,不过虽然藏量很大,但由于民间销售渠道和仓储体系不完善,目前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某家庭仓,价值在千万左右

只看民间力量,东莞远远不如其他几个门派,但东莞的大型普洱茶仓,在专业性和藏茶量方面绝对是国内龙头,像天得茶业、双陈普洱、昌兴存茶等都是业内巨头。

到了专业仓储陈放这个层次,没有海量的资金支持,简直寸步难行。想建立一条完整的产业链,需要先从新茶做起,积累茶品的陈年阶段就需要十年之久,再加上不断循环的入仓和出仓。

如果东莞整个陈化行业,每年需要投入一百个亿资金来维持运转的话,那至今已经有千亿级的体量,再加上部分收进来前就在陈化的老茶,东莞的陈化产业市值高达几千亿元!

某大型茶仓

退隐江湖-香港放仓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门派”,门内的代表人物是香港的老茶商,大陆最早的普洱热,就出自这些人之手。

由于抓住了早期的时代福利,香港老茶商买入时普洱茶价格极其低廉,而且品质普遍还不错。

因此普洱茶在他们眼里,就是一项轻资产的长线投资,绝不轻易出手。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这帮老茶商纵横普洱茶界几十年,经验无比丰富,各种暴涨狂跌都司空见惯,不会被一时的利益蒙蔽双眼。

像06年疯狂的普洱茶市场,这些人觉得违背了市场规律,几乎都没有参与,事实证明果然是对的,从疯狂过后的市场崩盘,再到现在普洱老茶的水涨船高,他们一直在冷眼旁观。

此外,港仓在业内的名声可谓是毁誉参半,说它名声好吧,港仓中的确有一部分是危害极大,人人喊打的湿仓茶。

说他名声差吧,港仓可是普洱熟茶的起源,现在东莞的专业仓储,就是当年港仓的前身,其他几个门派见了他,都要称一声前辈。

总之,香港放仓派的名声与地位,我们需要客观看待,对于他为早期仓储探索的功劳,我们需要大力赞扬;

对于从他这里流出的湿仓普洱茶,我们也要坚决抵制。

急功近利-芳村炒作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如果是香港放仓派是放长线钓大鱼,处于半隐退状态,那广州芳村的茶商们就是另外一个极端,05年普洱热潮,07年普洱之殇,以及现在大大小小的普洱茶交易,背后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

芳村茶商是“击鼓传花”的专家,他们坐拥海量的销售渠道和茶类资讯,非常热衷于短线的投机,擅长买进卖出,能在短时间内把茶炒到高价后再频繁换手,以此牟利。

轻消耗和重炒作,是芳村茶商最鲜明的特点,他们非常依赖茶叶集散市场的货源,触碰不到普洱茶行业上游的产地。

一旦上游某个环节出错,资金链就会断裂,导致血本不归,像07年普洱之殇中,就属他们赚得最多,也属他们赔得最惨。

清北书院-北京理论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如今普洱茶知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绝对离不开以几大高校为主的北京理论派支持,很多普洱茶的专业论文和前沿技术,都离不开北京的身影。

回首看近些年普洱界的各种大事件:05年”马帮茶道·瑞贡京城“的终点就是北京,07年普洱茶之殇后,北京参与了普洱界秩序的重新规划。

17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普洱茶黄曲霉菌超标”事件,北京的国家级高校和专业实验室,也用检测结果,为澄清谣言贡献了一份力量。

但北京理论派距云南的新茶,和广东的老茶都很远,因此相对来说,没有其他门派那么深的实践功力,对行业新鲜信息的把握比较落后,对茶性水路等品鉴知识的理解也比较弱。

世外桃源-海外回流派

业内地位:

普洱存量:

近些年来随着普洱茶界的兴起,除了中原这些门派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那就是地处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仓储的海外回流派。

其中马来西亚的普洱茶市场势头正盛,已经是除了国内之外的第二大消费市场了,

不过比较特殊的一点是,马来西亚的普洱茶都来自于国内,而陈化在当地。

大马仓的转化环境,真可以说是得天独厚了。马来西亚地处赤道低压带,虽然是热带雨林气候,但空气对流非常旺盛,昼夜温差较大。

将这些地理名词套用在普洱茶仓储上,那就是温湿度都非常适合陈化,而且最妙的是,得益于旺盛的空气对流,通风条件也特别好,可以说大马仓的陈化条件兼具了昆明仓和东莞仓的优点,未来发展不可限量!

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本应由当地人来发扬光大,唯独云南的普洱茶文化,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可以说是“吃着百家饭长大”的。

既然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那就应该利用好普洱茶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不管是那个门派,都应该放下无谓的偏见和敌意,共同拥抱普洱茶的美好未来!

找到约10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