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台湾高山茶嘉义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两岸茶王台湾赛区颁奖! 嘉义市长黄敏惠颁奖!

第七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大陆赛区于2018年12月29日在厦门成功举办。


   第七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台湾赛区颁奖典礼于

    2019年1月5日在嘉义县成功举办。        

    两岸春、秋茶王郭雅淳和林思翰同时获得嘉义县长翁章梁及嘉义市长黄敏惠颁奖鼓励,相当光荣。

   嘉义县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于2019年1月5日上午颁奖给冬季优良茶竞赛暨第7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春、秋茶王擂台赛获奖得主,两岸春、秋茶王郭雅淳和林思翰同时获得嘉义县长翁章梁及嘉义市长黄敏惠颁奖鼓励,相当光荣。

     今年合作社冬季高海拔优良茶竞赛入围比例50.74%,竹崎茶农刘嘉谟勇夺特等奖,林思翰头等一奖,5日上午结合两岸茶文化季春、秋茶王擂台赛在中埔乡合作社门市举行颁奖,翁章梁、黄敏惠、相关部门副执行长徐文志等人都到场致意。

                             将台湾茶传播给全世界

       荣获特等奖殊荣的刘嘉谟感动表示,自己种茶将近40年首次得到特等奖,因为各家茶农的茶都很优秀,得到特等奖很不简单。囊括春季茶王及冬茶头等奖的郭雅淳,是合作社秘书,到合作社工作后慢慢学习种茶、制茶技术,至今仅6年半就有此成绩,相当不容易。年仅21岁的林思翰更是得到冬茶头等一及秋茶擂台赛茶王,高中毕业就回家中茶厂工作的他,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将台湾茶通过第七届海峡两岸茶文化季这个平台传播给大陆同胞乃至全世界。

       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理事主席林育丞说,两岸茶王擂台赛已连办7届,参赛点数逐年增加,对茶农是另一种挑战与自我肯定。

       嘉义县长翁章梁指出,阿里山茶叶生产合作社的冬茶评鑑是业界大事,参赛茶农只要得奖,茶叶价格跟着水涨船高,全国出产高山茶的地区并不多,阿里山高山茶在国内或日本市场,都有很高的评价,而今年合作社特别推出一条龙活动,将各级得奖茶叶统一包装,方便消费者选购。

                       阿里山茶是绝佳品牌

        嘉义市长黄敏惠也说,喝茶就要来嘉义找阿里山高山乌龙茶,虽然阿里山地区非嘉义市的辖区,但嘉义市就位在大嘉义地区茶业的集散地,「百大品牌拚经济、百种幸福在嘉义」,阿里山茶是嘉义的绝佳品牌,能够喝到嘉义阿里山茶是无限的幸福。


台青赴皖展茶 成安徽茶博会文化交流“门面担当”

洗杯、落茶、冲茶、倒茶……参加2024安徽春季茶业博览会的台湾青年茶商张文信和王柏欣忙得不亦乐乎,展台前品茶、论茶、购茶的市民络绎不绝,同时也不乏各地经销商前来洽谈。

5月10日至13日,2024安徽春季茶业博览会(下称“安徽茶博会”)在合肥举行,来自境内外的2000多家茶叶经销商齐聚一堂,现场不仅可品茶,还能学泡茶、制茶器,尽情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雅趣。

安徽茶博会的台湾展区。叶智成/摄

在安徽茶博会专设的“台湾展区”内,台湾茶品类丰富、茶香馥郁,传递着台湾茶园的浓厚气息。“Z世代”台湾茶商与各地茶客品茗论道,尤其是与年轻人交流氛围热烈,成了本届安徽茶博会茶文化交流的“门面担当”。

广交朋友、拓展市场是张文信和王柏欣第一次前来安徽参加茶叶博览会的主要愿望。

25岁的张文信正在泡制台湾高山茶。叶智成/摄

25岁的张文信来自台湾茶叶之乡——南投县鹿谷乡,家里五代人世代种茶、售茶,在台湾拥有6个茶园基地。“两岸文化同根同源,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茶文化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通过品茶、论茶,我们可以共同感受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找到两岸之间的共通之处。”张文信认为,茶不仅是一种“神奇的东方树叶”,还是促进两岸年轻人深入交流的亲密纽带。

从小在台湾嘉义被乌龙茶、普洱茶“泡”大的“00后”王柏欣,在与当地消费者交流中表示,“安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省,我也一定要找机会好好品尝一下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祁门红茶……”

王柏欣正在与大陆青年茶商探讨茶文化。叶智成/摄

当下,“新中式”风潮席卷,年轻人钟情于茶。据《2024春茶消费数据报告》显示,“00后”已开始饮茶,30岁至40岁的中青年依然是春茶消费的主力军。茶叶的选择,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绿茶、红茶,而是拓展到了白茶、黄茶、乌龙茶等多种品类。

此外,随着消费市场迭代升级,不少茶企开始转型,推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便捷的新茶饮,冷泡茶就是其中之一。

“年轻人或许并不精通茶道,但对大家对茶的热爱和尊重,是对茶文化最好的传承。”张文信认为两岸年轻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让根植中国人内心的这一杯茶重新焕发活力。

“大陆市场的销售份额要占到我们家全部销售的五到七成。此次展销效果不错,大陆的消费力很强,年轻茶客也很多,非常感谢大家对台湾高山茶的喜爱。”王柏欣一边泡茶供市民免费品尝,一边不停操作手机通过茶客茶商们的好友申请。

王柏欣正在为大陆青年茶商介绍台湾高山茶。叶智成/摄

同时,作为年轻一代台湾茶商,张文信和王柏欣也希望借助安徽茶博会的平台能够找到更多合适的合作伙伴,拓展销售渠道,将台湾的茶文化推广给更多的大陆消费者。

台湾中华两岸交流协会理事、茶博会台湾展区负责人刘东飞认为,皖台两地茶产业各有特色、良性互补,希望促进两岸茶人在技术、资金、人员等方面深入交流与合作。(完)

来源:中新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海峡那头的茶乡:台湾茶产区

  武夷山是著名的茶乡,与台湾有着深厚的茶缘。台湾是中国的重点产茶区之一,特殊的海岛地理环境,使台湾历史上就与厦、漳、泉等港口有了茶叶贸易的往来,闽台连通着海上茶叶之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句,多次出现一个词“那头”。而近些年来探究中华茶文化和茶贸易历史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聚向台湾“那头”。

茶园

  如今随着两岸文化茶事交流往来日渐增多,台湾“那头”的茶,福建“这头”的茶,缘分日渐密切,如今闽台呈现了“两岸茶缘隔不断,一杯茗香过海来”的喜人局面,茶香漂过海峡,氤氲在闽台两地。

  台湾盛产茶叶,台湾农林部门主打的土特产品就有茶叶。武夷山下的茶人们,总喜欢说台湾的冻顶乌龙是从武夷山移植去的,颇有“溯源”的优越感。而台湾茶人也有本土人的自豪,他们会说福建茶与台湾茶是连襟姐妹,闽台乌龙茶是同胞兄弟。

  台湾茶文化坚守住了闽台相亲的文化传统,属于闽南文化圈的文昌文化也融入了两岸的茶香。盛产于台湾北部的“包种茶”,借助“种”与“中”的谐音,常常用来寄喻考运亨通,意喻参加公务员考试或高校考试的学子,只要诚心常喝“包种茶”,就会连连考中。笔者了解到,“包种茶”源于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茶农仿武夷岩茶的包装样式,将精制好的茶叶按四两为一单位,装成一包,每包用毛边纸包成长方体,包外再盖上茶叶名称及茶行商号水印蓝红两色章,称之为“包种”或“包种茶”。

  在台湾日月潭边上的邵族文化村喝茶很有趣。这是一个典型的土族居民部落。据现今邵族耆老称,这个只有280多人口的邵族原始村落里,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一些生活特征。日月潭边上的邵族文化村,是为了观光旅游而建设的,邵族姑娘既谈高山茶香,也说深山鹿血的甜美。

  高山茶在邵族民俗村并不常见,村里多以茶叶为原料做成茶饮料或煮茶叶蛋,与福建茶叶生产区的做法没有什么差异。日月潭景区有一家“阿婆香菇茶叶蛋”,经营者是一位80多岁的老妇人,店小名气大,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会到阿婆的店铺买上几个“香菇茶叶蛋”,阿婆的店铺也成了日月潭一处传递民间茶文化的信使。台湾还有很多标新立异的茶庄,比如鱼池乡参加竞选乡长的茶农,居然打出了“乡长红茶”的产品招牌,台湾一些茶厂与旅游部门结合,打出“国民旅游卡茶叶特约店”的广告,以增加诚信度的宣传。

  台湾茶叶生产主要在阿里山一带,南投、台中、嘉义、花莲等地区的茶叶栽培也很有历史。“贵妃美人茶”是台湾的高端茶(也称“东方美人高山茶”),此茶既有冻顶茶的焙火韵味,还有“东方美人”特有的醇厚蜜味及荔枝香,为台湾茶中之名茶。

  从福建武夷山等茶乡传去台湾的乌龙茶,跨越海峡,在台湾落地生根,如今日益壮大,台湾的茶产业正在续写闽台缘,每年的海峡茶博会,也在延续海上茶叶之路的历史。笔者有幸到过台湾的茶乡,品过茶香,心底总会留着些许抹不去的台湾茶情,中华同胞的闽台地缘、亲缘、文缘、茶缘,在幽幽茶香中,永远地连接在一起。

  资料来源:武夷微发布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