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泰国茶叶有哪些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濮人种茶考(探秘云南三千年茶叶种植史)

历史许多时候是一本陈年烂账,许多东西死无对证,对于唐代之前的云南茶叶而言,更是茫不可考。一些写云南茶史的文章,引经据典,将云南可考证的种茶史上溯到3000多年前,言必称“商周之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本文的观点是,云南茶叶的信史只能从唐代算起,因为唐人樊绰将云南茶写进了《蛮书》,其是云南茶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在唐代之前,也有一些典籍提到了西南地区的茶叶,但没有特指云南。我们可是假设说的是云南,但缺乏确凿的证据,只能算一种学术探讨之设想。

按照茶界的主流观点,云南茶产业始于商周,云南的濮人率先发现、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濮人种茶”作为一种假说,有其巨大的学术价值。由于唐代之前缺乏确凿的文字记载,无疑让这种假说含金量大为降低。本文尝试从社会经济发展、民族迁徙与融合等角度,来破解云南唐代以前濮人种茶之谜,以及云南三千年来茶叶种植文明是如何演变进化的。当然文章的主观推想成分多,还请方家不吝指正!

唐代之前的云南茶叶茫不可考

一提到云南茶叶,许多人会引经据典,罗列出一些唐代以前的典籍关于云南茶叶的记载。主要有以下这些:

1、巴国贡献茶,跟滇东北种茶的关系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钢铁,丹漆茶蜜……皆纳贡之。”

质疑:这是巴志,说的是古代巴国之事。巴国的地理范围跟云南关系不大,勉强可以联系的是“西至僰道”。僰道是今宜宾,宜宾的旁边是云南的昭通。也就是说在历史上滇东北的昭通,有可能属于巴国的势力范围。但这只是假设,说明存在一种可能,但不能作为确切的证据。巴王作为诸侯国君,理所当然要向周武王上贡。《巴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份贡品清单:五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鴙、黄润鲜粉。贡品中有“茶”,但我们只能说有可能茶产自云南的滇东北。)

2、武王伐纣的濮国是不是云南濮人?

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在公元前1066年率南方八个小国讨伐纣王。八国即庸、蜀、羌、鬓、微、卢、彭、濮八个部族国。一些介绍云南茶叶历史的文章,于是发挥想象:其中鬓族濮族均祖居云南,鬓族分布在今牟定县,濮族分布面广,周秦时期称为百濮,其后裔分支很多,历代称呼为朴子、朴子蛮、布朗;蒲蛮、哈瓦、德昂、崩龙等。

质疑:其实在中国古代,濮人分布很广。商周时,分布在江汉流域及其以南,后散居今四川、贵州、云南等地,与百越杂处。

今天,历史学家对百濮族人的历史演变结果有三种流派:①战国以后演变为百越,发展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②百濮与百越是两个不同的族体,元朝以后称蒲人,再后发展为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各民族;③前期之百濮与百越有密切关系,后期即为孟高棉语族各民族。

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濮族人,主要居住于今云南、贵州、四川至江汉流域以西一带,是今天操持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彝族、哈尼族与土家族,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苗族,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布朗族,南亚语系·佤德昂语支的佤族和德昂族,汉藏语系·语族语支至今未定的仡佬族,以及部分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傣族(泰族)、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族等诸多少数民族的先民之一。

由此可见,濮人分布极广,参加武王伐纣的濮人不一定来自云南,而且濮人的族属非常复杂,至今没有定论。濮人不但是今云南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的祖先,也可能是彝族、哈尼族、土家族、侗族等的祖先,因为历史上民族融合,百越、百濮、氐羌存在相互融合之现象。比如彝族,不但是氐羌的后人,也包含着不少的百濮成分。)

3、产茶的汉代平夷县不是今天的云南富源

《华阳国志·南中志》中有“平夷县,郡治有珧津、安乐水,山出茶、蜜”的记载。据吴觉农《茶经述评》载:“平夷县约当今云南富源县地。”

质疑:这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云南富源叫平夷县,是在清顺治十四年。汉代的平夷县在今贵州毕节。且看历史真实记载:

古平夷,今贵州毕节。公元前111年置平夷县,治所在今毕节七星关区,隶牂柯郡。晋建兴元年(313)置平夷郡,平夷县为郡治,东晋文帝时改为平蛮郡、平蛮县。

富源,周秦时,属滇国。两汉时,属益州宛温县。两晋南北朝时,属宁州。隋朝,属益州开边县。唐朝,属盘州。南诏和大理国时,为摩弥部。元朝时,在境内北部设罗山县,属曲靖宣抚司。明洪武二十三年,废罗山县,新置平彝县卫,南部仍为亦佐县。清初,平彝县卫属云南都司、亦佐县属曲靖军民府。清顺治十四年,废亦佐县为平夷县。康熙三十四年,以平彝废卫、亦佐废县,建平彝县,属曲靖军民府。1954年,改称富源县至今。

4、“南中茶子”并没有特指云南所产

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粟、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质疑: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文章说茶子产于南中,但没有具体说产自南中哪里。我们只能假设,既然提到南中,很可能作者的本意包括云南。

由于唐之前没有确凿的文献记载云南产茶,所以云南茶产业的信史只能从唐代算起。唐人樊绰的《蛮书》写道: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

这被视为云南茶见诸于史籍最早最确切最可靠的记载!

逃离金沙江,古哀牢国隐藏濮人种茶秘密

要搞清楚云南三千年来茶叶种植加工与贸易传播路径,首先要解决哀牢国的族属问题,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乌蛮、白蛮是怎么一回事,彝族是怎么一回事,而不是笼统地说濮人种茶,或者乌蛮种茶。

为什么哀牢国如此重要?是因为其地跟如今的云南茶叶主产区版纳、临沧、普洱、保山、大理、德宏等地重合。而且哀牢国的北部以氐羌为主,中部南部以濮越为主,正好与濮人种茶暗合。从地域与所居民族来看,古哀牢国无疑隐藏着濮人种茶的密码。

先说哀牢国的族属问题。两汉突然冒出来一个哀牢国,汉武帝之前的历史不可考。有人说哀牢国是氐羌系的国家,有人说是濮人建立的国家,有人说是傣族先民建立的国家。其实哀牢国并不是一个集权国家,而是部落酋长国,也就是几十个部落的联盟,部落叫小王,哀牢王是几十个小王(77王)的总王。哀牢的原住民以濮人(布朗、佤、德昂先民)、越人(傣族先民)为主,后来氐羌从北边南下,到了汉朝,形成北边是氐羌,南边是濮越的格局。哀牢王很可能是傣族先民。其实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傣族的祖先曾经住在金沙江流域,乃至洱海、滇池一带,由于氐羌南下,濮越退到永昌一带,洱海与滇池成为氐羌人的势力范围。

我们再来说百濮、百越是怎么一回事。百言其多也。中国古代写史书的人,没有兴趣搞清楚边地的少数民族有哪些,经常笼统地说,东夷、西戎、北狄、南蛮。百越、百濮其实是一种偷懒的说法,把南方几百种部族简单化说成百濮、百越。而且最搞笑的是,濮、越可以通用,也就是同一个民族,一下叫濮,另一下又叫越。所以有现代学者主张濮越是一回事。

如同百越横跨几千公里,从江浙一直到越南都是百越,而且云南、缅甸的交界处还有滇越。百濮也是横垮几千里,汉水流域有濮人,巴蜀大地有濮人,云南还是有濮人,贵州北部也有濮人。许多地方的濮人,在文献记载中,一下记成濮人,一下记成越人。

由于古人偷懒,我们现在很难搞清楚百濮、百越究竟包括哪些民族。但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傣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去溯源,根据这些民族的传说,都是说从北边南迁,也就是打仗打败了,从故土南逃,而且是在南逃途中,发现与利用野生茶树。传说中的故土在金沙江流域、洱海与滇池,沿着澜沧江、怒江两条江南逃,这两条江其实就是云南茶树种植的核心区,也是野生茶树的主要分布区。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这样就可以大胆假设,以前住在古蜀国南边,深受古蜀文化、印度文化影响的布朗、佤、德昂与傣族先民,在两千多年前受两件事影响而南逃,一是氐羌人南下,二是秦王国灭古蜀国,造成民族大迁徙,其离开金沙江、滇池、洱海一带,在保山、大理南部、临沧、版纳、德宏与普洱,甚至缅北一带建立哀牢国。由于他们有巴蜀文化及古滇国的农耕文化底子,于是大幅度提升驯化野生茶树的水平。这是云南茶叶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第二缕曙光,是两汉及诸葛亮开发永昌郡带来的。

茶出银生,乌蛮种茶的兴起

我们再来说乌蛮、白蛮是怎么一回事。前文说到布朗、傣、佤、德昂先民离开故土南迁。其故土的洱海一带成为昆明人的天下,昆明人显然是氐羌系。但滇池一带比较复杂,濮越没有全部南迁,留下许多濮越人,而氐羌系南下滇池,称为叟人,还有古蜀人(还有一种说法叟人即蜀人),在蜀国被秦灭了,也南逃滇池。故滇池一带的民族成份非常复杂,是濮越氐羌与蜀人的综合体,还有楚人庄蹻王滇,这就体现了杂交文化的优势,这就是战国到西汉,古滇国的青铜文化那么发达的原因。

两汉以降,直到唐代,我们可以哀牢山、元江为界,以南,是南逃的傣、布朗、佤、德昂先民的势力范围,以北为昆明人、叟人、楚人、蜀人、汉人,以及没南迁的濮越人的势力范围。哀牢山、元江北边的这些民族,从汉武帝征服西南夷开始,进行民族大融合,到了南北朝隋唐,形成乌蛮与白蛮两大集团。

唐代人说的乌蛮、白蛮,不是具体指哪个民族,而是汉化程度高的叫白蛮,汉化程度低的叫乌蛮。

而且乌蛮、白蛮是多民族大融合后形成的,里面有氐羌、汉、濮越、蜀、楚多种成分,但总体来说,白蛮以氐羌、傣族、汉文化的融合为主,乌蛮保留的原生态氐羌文化更多些,并融入一些濮人文化。

最后我们来说下彝族。彝族,严格来说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建国初期将若干个区别较大的民族,拼成一个彝族。从大的方面来说,彝族是氐羌、古蜀人、濮人的杂交融合体,以氐羌为主。彝族有三个源头,一是云南的禄劝、东川、昭通葡萄井一带的六祖分支体系,二是永昌郡源头,三是四川大凉山源头。

为什么要提乌蛮、白蛮与彝族,是因为南诏国时期,继濮人种茶之后,乌蛮系民族也纷纷种茶,比如如今的彝族、哈尼族的先民开始种茶。但我们要搞清楚的是,乌蛮民族中包含有大量的濮人成分。因为氐羌系的乌蛮诸族在势力扩张时,将许多濮人部落征服,大量濮人融入到乌蛮中。也就是乌蛮以氐羌血统为主,南下途中,在四川融合有古蜀人、濮人血统,到了云南融合有濮人血统。

乌蛮种茶,是继承濮人的衣钵,而且乌蛮包含有非常重的濮人血统,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是,南诏国时期,乌蛮主要居住在哀牢山、元江以北。哀牢山、元江以南主要是濮越居住。而云南茶叶主产区主要是在哀牢山以南,也就是南诏国云南种茶的主体民族还是濮人。不过这时已经有一些乌蛮系民族,越过哀牢山、红河南下,比如哈尼族的先民南迁到景东。唐代的景东是南诏银生府驻地,同时也是《蛮书》记载的“茶出银生”所在地。

“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城,有两种说法,一在版纳,二在景东。在景东的说法是主流。本文即采用银生城在景东的说法。“城界诸山”,意味着茶山离银生城不远,很可能在今天的景东、南涧一带。唐代的景东境内,居住昔扑(濮人)、和泥(哈尼族先民),后来南边的傣族势力北扩,景东在南诏末期被傣族征服。这表明在景东种茶的很可能是濮人(昔扑)与乌蛮(和泥)。也意味着,从唐代开始,云南种茶的民族越来越多,不再是濮人的专利。南诏国时期,云南种茶还是以濮人为主,但乌蛮种茶已经兴起。

二是“蒙舍蛮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这剧透了蒙舍蛮的饮茶方式。南诏国发源于蒙舍,即今天的巍山一带。蒙舍蛮,其实是指代南诏统治中心地区的国民,也就是说南诏的老百姓煎煮茶叶,要加一些东西跟茶叶一起煮来喝。这里不能将蒙舍蛮当成真正种茶的濮人与乌蛮,因为文字只提到他们怎样喝茶,而没有提到他们种茶、制茶。也就是,南诏国的濮人与乌蛮种茶制茶(散收,无采造法),而其统治中心地区的国民(蒙舍蛮)喝茶(以姜、椒、桂和烹而饮之)。而且不能将蒙舍蛮狭隘地理解成巍山的“乌蛮别种”。因为蒙舍蛮这个“乌蛮别种”从巍山出发,征服了其他“五诏”,并建立了强大的南诏国,蒙舍蛮很多场合成为了南诏国的代名词。

虽然茶出银生,乌蛮已经开始种茶。但在唐代,还是以濮人种茶为主。在唐代,越过哀牢山、元江,迁居澜沧江中下游的乌蛮人还不是很多。

到了元代以后,迁往澜沧江中下游、怒江中游的乌蛮人越来越多,这些人中许多都种茶。宋元时期,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与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一起成为种茶的主体民族。

明代以后,汉族也成为了种茶的主力之一。苗族、瑶族也从贵州迁到产茶的云南南部、西南部,其中也有许多人种茶。至于傣族,其跟布朗族的种茶历史一样悠久,因为濮越民族几千年大杂居,作为百越人的傣族肯定很早就受了濮人的影响,也种茶。只是傣族多住在坝区,种水稻为主,不以山区作物——茶叶为重点。而傣族的近亲壮族,也有一些在文山与红河种茶。

这样一来,云南的民族中,布朗族、佤族、德昂族、拉祜族、基诺族普遍种茶,彝族、哈尼族、景颇族、汉族种茶的也多,苗族、瑶族、傈僳族等也有一些种茶。

古蜀国与濮人南迁带来茶叶种植文明

前文说到,春秋战国时期,原住金沙江流域,滇池、洱海一带的傣、布朗、佤、德昂先民南迁到临沧、版纳、保山、德宏、普洱一带,建立哀牢王国。那在他们南迁之前,怒江、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居住的是什么民族?是布朗、佤、德昂先民的亲戚——讲南亚语系的孟高棉族群。

孟人、高棉人是东南亚、云南的原住民,也曾经是东南亚势力最大的民族集团。商周时期,孟高棉族系的人,北扩到金沙江,与古蜀国文化融合,成为百濮族群的一部分,这些深受巴蜀文化影响的孟高棉人,就是当今布朗、佤、德昂的先民。后来,他们与傣族先民一起沿澜沧江、怒江南迁,其实也是征服当地土著的过程。这些土著跟布朗、佤、德昂先民一样,也是孟高棉族群,只是未受古蜀国影响,因为他们是临沧、版纳与普洱的土著,故被称为“本人”,也就是本地人的意思。这就是在普洱茶的核心产区,我们会经常遇见“本人”一词的原因。

我们现在对东南亚、云南曾经势力最大的孟高棉族群做一个小结。孟高棉人是一南一北最为发达,中间最为落后。南边的柬埔寨、泰国南部、缅甸南部是印度文明的传播范围,土著文化跟南印巴利语文化接触,催生了灿烂的高棉文化(柬埔寨)、孟人文化(缅甸南部),合称孟高棉文化。北部受巴蜀、古滇国文化的影响,成为中国百濮族群的一部分。在南北之间,由于远离巴蜀与印度这两个区域文化中心,是最落后的一部分。布朗、佤、德昂、傣的先民南下,就是先进的外地人征服落后的本地人之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南一北落后的中间部分,也有少数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主要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两侧附近,比如繁华的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沿线,但难掩大部分地区落后之事实。

把濮越与孟高棉梳理清楚了,就可以对茶树驯化种植史进行分期。

分期的依据是先进的巴蜀茶叶种植文明南下,改造提升云南怒江中游、澜沧江中下游落后的茶种与野生茶驯化技术。其让云南茶叶种植由蒙昧走向了文明——濮人种茶。

而汉武帝征服西南夷,东汉初年的哀牢国归汉,成立永昌郡,诸葛亮治理南中,大开中原先进农耕文化涌入之门,则大幅度提升了濮人种茶的水平。继而是唐宋时期乌蛮种茶的兴起,以及明清时期汉人也成为云南种茶的主力之一。需要指出的是,明清时期中原茶文化对云南的影响,主要来自江南。也就是说,在明代以前,云南的茶叶种植加工主要受巴蜀先进的农耕文化的影响,明代以后主要受江南农耕文化的影响。民国直到现代,是以西方为师,学习现代种茶体系。

云南茶树驯化史:从以巴蜀为师到江南的影响,

云南茶树驯化种植史分期如下:

1、濮人种茶时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从哀牢国到永昌郡)

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期,中国西南与东南亚中北部及印度东北部都在驯化与利用野生茶树,其中水平最高的是巴人蜀人,其次是云南金沙江流域一带受巴蜀文化影响的濮越族群,最落后的是云南西南部、东南亚中北部的孟高棉族群,因为他们远离巴蜀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传播区域,原始农业很难让驯化野生茶树有质的飞跃。很有可能,野生茶变为栽培型茶树的关键一环,是由古巴蜀人、古濮越人完成的。后来居住在蜀国南方边地的古濮越人南迁,将先进的茶种与驯化野生茶技术带到澜沧江中下游、怒江中游一带,让云南茶产业的主产区进入了濮人种茶时期。

其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金沙江流域、滇池、洱海先进的濮人从春秋、战国起,南迁到保山、德宏、大理南部、临沧、普洱、版纳一带,建立哀牢国,初步提升了当地的茶叶驯化种植水平。二是两汉、三国、魏晋,哀牢国故地纳入永昌郡管辖,濮人种茶进入了永昌郡时期,由于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水平进一步提升。

2、茶出银生时期(唐宋元:濮人、乌蛮成为云南种茶两大主体民族)

唐代的南诏国时期,云南种茶以濮人为主,但越过哀牢山南下澜沧江、怒江流域的一些乌蛮人已经开始种茶,这标志着乌蛮种茶的兴起。到了宋代的大理国,乃至元朝,越来越多的乌蛮南下云南茶叶的主产区,这意味着濮人与乌蛮成为云南两个主要的种茶民族。

3、江南茶文化传播时期(明清:继濮人、乌蛮之后,汉人成为种茶的主力之一)

明代以来,江南的汉人纷纷进入云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化。这标志着云南茶叶的种植文明由学习巴蜀,转向了学习江南先进的茶叶种植技术之时期。

4、现代茶文化传播时期(民国、新中国:现代茶产业传入并逐渐主导云南茶叶种植)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泰国:茶园美如绿野仙踪,喜欢腌茶入味?

分享世界各产茶区的故事,

通过“茶”这一国际化的文化名片,

周游茶香列国!

今天,来说说泰国茶文化。

泰国地处热带地区,是典型的东南亚国家。受历史、地理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泰国人也十分喜欢喝茶。

但是,泰国人在喝的茶种类以及喝茶方式上和我们有太大的不同。那么,泰国人都喝哪些茶叶?泰国的茶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泰北山间的美丽茶园

在1977年,泰国开始推行开发山地计划,翠峰茶园就是那时候开始的,发展到今日,翠峰茶园已经是清莱最大,也是泰北最美最大的茶园。

翠峰茶园是由泰国华人张秉权先生于1977年创立,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了,目前是全泰国最有名的茶叶商之一,茶园出产绿茶、乌龙茶、香片、铁观音及普洱。除了在泰国本地出售外,也有出口到欧洲、美国、中国台湾和日本。

翠峰茶园占地广阔,景色优美,于2018年才落成的新茶馆更是独占三个山头,三栋设计感十足的茶馆,建筑师采用了大片落地玻璃作采取自然光用,建筑顶部则巧妙地利用山坡斜角作为瞭望台,整座建筑非常现代化,可以边吃蛋糕边欣赏美丽的茶园风景。

泰国的茶叶种植

泰国是东盟地区的第四大茶叶生产国,仅次于越南、印度尼西亚和缅甸。

泰国最大的茶叶种植区是北部地区,包括产量最高的清迈和清莱,以及其他地区如难(Nan)和夜丰颂府(Mae Hong Son)。

泰国茶叶产量有平均每年增长15%的趋势,2020年泰国茶叶产量约2.9万吨,包括2.7万吨的大叶种茶(assamica)和2000吨的小叶种茶(sinensis),以生产红茶为主。此前预计2021年底,产量达到3.3万吨。

在泰国,茶叶种植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将茶树成排种植在山坡上,第二种是让茶树在野生环境中自然生长。很多人都对第一种风格的茶园比较熟悉,因为只有在那些几百年或几千年的大叶种古树茶园才会允许茶树自然生长。

疫情前,茶农和政府机构特别是泰国旅游局进行合作,推动茶业旅游在泰国非常流行。但在旅行限制和防疫措施持续升级的情况下,这两年泰国茶旅发展较为低迷。但预计在不久的将来,爱茶人士可以来到茶园并亲自参与制茶活动,这种开放式的体验预计会非常受欢迎。

“腌渍”入味的泰茶风情

泰国地处南亚,纬度较低,气候炎热,因此冰茶成为他们饮茶文化中重要内容。

泰国人喜爱在茶水里加冰,让茶冷却甚至冰冻,品尝起来沁人心脾。

泰国的冰茶可谓多种多样,在杯中放入薄荷或是加上各种各样的新鲜水果汁,都可以调出一杯特别的冰茶。

泰国人也吃腌茶。

泰国北部地区与中国云南接壤,这里的人们有喜欢吃腌茶的风俗,其法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制作腌茶一样。腌茶一般在雨季制作,所用的茶叶是不经加工的鲜叶。

制作时,姑娘们首先将从茶树上采回的鲜叶,用清水洗净,沥去鲜叶表面附着的水后待用。

腌茶时,先用竹匾将鲜叶摊晾,使其失去少许水分,而后稍加搓揉,再加上辣椒、食盐适量拌匀,放入罐或竹筒内,层层用木棒舂紧,将罐(筒)口盖紧,或用竹叶塞紧。静置两、三个月,至茶叶色泽开始转黄,就算将茶腌好。

腌好的茶从罐内取出晾干,然后装入瓦罐,随食随取。讲究一点的,食用时还可拌些香油,也有加蒜泥或其他佐料的。

腌茶,其实是一道菜,吃时将它和香料拌和后,放进嘴里细嚼。又因这里气候炎热,空气潮湿,此时吃腌茶,又香又凉,所以,腌茶成了当地世代相传的一道家常菜。

逃不过奶茶诱惑

泰国80%的茶叶消费属于家庭消费。因此,当防疫措施强制要求人们在家工作时,茶叶市场会大幅扩张。人们都待在家里,会喝大量的茶,并且还会对茶进行一番了解。

有的人在这段困难时期喝茶放松,有的人也通过喝茶寻找新的体验。刚开始喝茶的人很容易接受新的事物。因此,新推出的茶,如普洱茶、风味茶、奶茶,甚至康普茶(译者注:Kombucha,也叫红茶菌,是用糖、茶、水加菌种经发酵后生成的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近年来红茶菌在日本及欧美兴起了应用和研究的新高潮),都有自己的市场,并获得了新的增长前景。

此外,近年来泰国许多大城市的咖啡馆数量迅速增加,同时也受到了疫情封锁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家都在努力寻找新的产品,以力求与同行有所差异,独树一帜。而茶是这类企业感兴趣的饮料,所以他们需要越来越多地了解茶。

根据泰国海关的报告,外国茶叶的进口量已飙升至历史新高。特别是来自中国的茶叶,部分用于咖啡店和茶叶店,尤其是用于珍珠奶茶产品。疫情下,食品和饮料配送服务频率飙升,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来源:茶道CN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探索茶叶附加值前景、聚力自动化领域建设......这场国际盛会带给茶行业哪些启示?

科技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而茶行业亦如此。

在高速变化的科技世界中,伴随着茶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变化,全球茶产品种植、加工等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那么,有哪些科技趋势值得我们重点关注?科学创新以及研究如何在茶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11月23-24日,第四届国际茶学院所长会议在杭州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召开,并通过说茶ShowCha等平台全程直播。会议旨在交流全球茶叶研究方面的最新科研进展,加强各国茶叶研究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茶叶功能成分、营养健康与多元化利用领域科技国际合作。

当下,全球的茶产品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各国茶叶机构又是如何运用科技赋能茶产业发展?这些,都可以在这场会议中找到一些答案。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

共享共赢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表示,以全球视野谋划并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的途径与措施,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开放合作格局。作为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之一,“国际茶学院所长会议”将有效推动茶叶科技与产业进步,共探全球农业农村发展与人类健康。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姜仁华介绍,院所长会议自开办以来,内涵不断丰富、覆盖面持续拓展,现在已成为国内外涉茶研究机构共建、共参、共享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本次会议进一步加强各国科技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提升茶叶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依托科技创新

突破茶产业发展瓶颈

会议现场,FAO政府间茶叶工作组负责人MamounElAmrouk博士及8个茶叶主产国的科研机构负责人分享了本国最新的茶产品种植、加工技术进展及发展趋势。

育种、土壤、机械化、增值茶产品研发等是会议中的热议词,同时也向我们释放了这样一个信号——多个茶叶生产国都把重点放在了茶叶种植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方案上。

创新技术提高价值链

FAO政府间茶叶工作组负责人MamounElAmrouk博士表示,创新技术的采用发生在整个价值链中,主要动力是努力提高部门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可加强自动化领域建设:通过监控茶园的高功率摄像头监测作物生长和虫害防治;使用无人机在茶田施肥和化学喷洒;茶叶加工和销售的自动化,使用机器人包装和运输茶叶等;从现场茶叶拍卖转向数字化拍卖;加强在茶饮料的加工技术方面,使用技术促进茶饮料的风味等创新。他提到,在未来的发展方向上,茶行业可增强对风险的适应能力;通过技术应用和创新,在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实现可持续的生产力提高;克服茶行业带来的价格成本挤压,以确保茶业的长期生存。

茶叶附加值前景值得探索

肯尼亚茶叶研究所所长SamsonM.Kamunya博士表示,肯尼亚气候的变化加剧了茶叶生产的高成本,因此对气候变化的适应和减缓战略进行充分投资是至关重要的,例如使用适应气候变化的茶树品种,这些茶树品种能够适应茶叶产品的多样化以及附加价值。此外,他还特别提到,茶叶附加值前景一片大好,可以通过加工赋能,将茶和食品结合,生产风味混合茶产品、速溶茶以及茶类非食品产品等。当然,需要攻克的难题也随之而来,包括设备成本高、市场营销识别和开发成本以及包装技术领域不发达、包装技术增值能力差等问题。为了茶叶产业的可持续性,肯尼亚正在投资新型茶产品的多样化和增值,如绿色、紫色、黑色、乌龙茶和白茶,以及用于制药、化妆品和糖果行业的茶籽油、茶提取物,旨在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茶行业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越南北方山区农林科学院副院长NguyenHuuLa博士就茶叶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发表看法。他说,通过茶叶新品种转换、创新加工和多样化产品,提高生产率和质量;加强茶叶加工企业和农民从原料到加工和消费的联系;支持贸易促进,促进高需求的茶叶出口等。他还提到当前越南茶叶科技的定位:加强茶叶新品种的培育,生产优质茶叶;茶中的着色剂、茶中的功能食品、茶中的化妆品等茶产品的多样性研究;研究茶叶+牲畜(牛、猪、鸡)+微生物的组合茶叶生产模式,以创造清洁的环境,并为茶树提供营养。

  

消费者和茶产品接受度情感案例分析

泰国皇太后大学茶咖研究所所长PiyapornChueamchaitrakun博士分享了一个关于了解消费者和茶产品接受度的情感案例研究,目的是探讨茶产品接受度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这一研究通过了解消费者情绪与茶产品接受度评级,将茶产品营销与产品开发工作联系起来。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茶产品的情感表达与茶的品种密切有关。不同茶叶品种的口感不同,将影响茶叶的接受度和购买意愿。例如,泰国消费者对中国茶的接受度是60%到76%,在颜色和芳香上的选择区间较大。因此,业界和研究人员认为,在新产品开发和商业化的不同阶段,改善产品和创新是最有用的工具之一。

  

积极进行国际和国家研究合作

“茶的健康益处、作物改良以满足终端用户多样化需求、通过农业实践进行改进土壤质量指数,提高土地生产力、野外实践机械化、改进采茶设备开发、修改和评估采收设备、根据茶树品种的保健作用研究建立不同类型的抗氧化活性等,都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斯里兰卡茶叶研究所所长SamanHettiarachchi博士强调,茶产品研究应该积极进行国际和国家之间研究合作。

科技创新下,未来茶产业展望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阮建云分享介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茶叶研究成果。例如,矿质营养与茶叶品质;植物营养与土壤关系;生产适宜性“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新解释”;如何更好地平衡磷钾的比例,从而能够促进茶叶更好生长;除害剂的风险评估;用于根除耐多药细菌感染的茶氨酸铜簇的研究进展等。他也特别提到了关于未来茶产业的展望:高质量的发展、环保的发展、国际合作共赢以及跨学科、智能技术和智能机器、综合一体化解决方案等。

茶叶与人类健康备受关注

协同科技创新发展

大健康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而茶与健康一直也是国际茶叶科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由于科技赋能,茶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日益凸显。随着各国专家对茶叶有效成分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持续深入研究,茶叶功能成分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

会议上,国内外知名专家,还围绕茶叶功能成分代谢、营养健康与多元化利用进行专题研讨,分享茶氨酸代谢与转化、茶皂基在镉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的积极作用、风味组学在茶饮料中的应用以及干扰癌症机制等最新研究报告。

依托科技背书,说明了茶作为人类免疫系统助推器的非凡能力。同时也表明,茶的大健康数据势必会驱动茶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我们从这场盛会中提炼到“健康、国际、多元、科技、创新”等多个关于茶产业发展关键词,而这些关键词将激发茶产业发展的无限可能。

来源:说茶ShowCha,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