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苏轼的咏茶诗

找到约92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精美茶诗欣赏(三)

【前言】 中国作为茶的故乡,其茶文化源远流长。茶诗文化作为我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是茶文化的绚丽瑰宝。一篇篇优美的咏茶佳作,对我国茶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诗文赏析】《望江南》为词牌名,又名《忆江南》,本词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本词通过作者对春日景象的描绘,以及本人感情微妙而复杂变化,表达了作者超凡的襟怀和坦荡的态度。全词清新自然妙语连珠,用词优美、语言细腻,托物言志,寓情于景。下面,便与茶友们来共同赏析本词:美丽的春天还没有过去,细细微风就吹拂而来,斜斜柳枝便起舞。试着登上超然台(今山东诸城北城)远远只见护城河半满的春水绿波荡漾、波光,城里满城的鲜花绚丽盛开、争奇斗艳再向更远的地方遥望千家万户的屋舍都掩映朦胧的雨影之中。寒食节过后,本想大醉一场来麻醉自己,但在酒醒之后,反而更加地思念家乡,令人叹息不已啊!所以,安慰自己一定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这里寄寓作者对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罢了!罢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不久的新茶,作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在啊。所以啊,茶,不仅可以品饮,使人静心安神,还可以让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图/文编辑:慧缘轩)

茶诗中的“贡茶”史


古时候,中国的文人们都喜欢将自己心中的不忿或是现实的生活写入诗歌之中,因此中国的诗歌丰富多彩,既能抒发情感,又能表现现实。


而茶诗也是在这样的文化之中应运而生。茶诗大多由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中创作而出,或写出茶之滋味、或写出饮茶情绪等等。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的那些著名茶诗,来寻找一下关于贡茶的历史吧


⻄晋左思的《娇⼥》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因急着要品⾹茗,就⽤嘴对着烧⽔的“鼎”吹⽓。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咏茶诗:⼀⾸是张载的《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


⼀⾸是孙楚的《孙楚歌》,⽤“姜、桂、茶出巴蜀,椒、橘、⽊兰出⾼⼭”的诗句,点明了茶的产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们⽂化⽣活中的地位。


自唐以后,历代的名茶绝大部分被列为贡品,每年最早采制的新茶首先派专人送入皇宫,供皇帝享用,往往是为了表示特別的恩宠,皇帝才舍得用茶赏赐亲信的大臣。


唐代柳宗元在《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一文中写出了得到皇帝赐予的一斤新茶后的诚惶诚恐、欣喜无限的心情:


“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天睠忽临,时珍俯及,捧载惊忭,以喜以惶。……衔恩敢同以尝酒,涤虑方切于饮水,抚事循涯,陨越无地,臣不任感戴欣忭之至。



纵观古今诗词,它们都有一大共性,那便是社会职能。透过诗词,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绪表达,思想内涵,更能从中观察出当时的社会民情,风气习俗等。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人欧阳修《龙茶录后序》中说,“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当小龙团被列为贡品以后,更是难以得到。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非常珍惜,就是辅佐他左右的大臣也不易得到赏赐。


只有在“南郊大礼,致斋之夕”四位高级臣僚才共同分得一饼,分割成四份各自带回家中宝藏,仅是在贵客到来时,才拿出来传观展玩。



珍贵如此,无以复加。宋代文人王禹偁在《恩赐龙凤茶》一诗中说:“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此外,黄庭坚的《谢送碾赐壑源拣芽》,杨万里的《谢木媪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中都专门吟咏了赐茶之事,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赠茶习俗。


到了元代,贡茶一直是传统的团饼茶,也还在沿用宋代的龙团茶制法,龙凤团、密云龙的名称仍在。元代皇帝也经常赐给大臣贡茶,“讲筵分赐密云龙”。


龙团茶仍要经过碾末,然后烹点。大臣虞集写过这样的诗句:“摩挲旧赐碾龙团,紫磨无声玉井寒。”宰相耶律楚材写道:“黄金小碾飞琼屑,碧玉深瓯点雪芽。”品饮贡茶的这种情趣与宋代别无二致。



但是在民间及士大夫私下的品茶生活上,元代渐渐发生着转变。元代诗人汪炎昶在《咀丛间新茶二绝》中,写他摘取新茶直接咀嚼,感觉极有韵味,不经过复杂的制作,尝到了茶叶的本真滋味,诗中写道:


湿带烟霏绿乍芒,不经烟火韵尤长。铜瓶雪滚伤真味,石皑尘飞泄嫩香。


       从诗中可以看出,文人们在追求茶的真味,有一种强烈的减少制作程序以保存茶叶真味的要求。宋代已经产生了散茶,元代除了宫廷,民间饮用散茶已经非常普遍。

非常有意思的是,为皇宫修贡的武夷地区,也在大量生产散茶,而且散茶居于主流。元诗人蔡廷秀在《茶灶石》诗中写道:“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


这个茶灶石,就是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武夷讲学时经常品茶的地方。朱熹当年所饮之茶,应是散茶无疑。当时朱熹带领学生亲自种茶采茶,品饮的就是制作简单而不失真味的芽叶散茶。


        明朝开国之始,贡茶主要由武夷地区的建宁府贡进,还是依照宋代以来的方式,研造成团茶,有大龙团、小龙团。

这滞后于茶事发展的状况,是一种恪守陈规的作法,从概念上人们仍以加工繁琐的龙团为精品。


但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发了一道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团饼茶了,这道诏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团茶的转折点。


明太祖的这一诏令,的确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从此,散茶成为绝对主流,由此炒青也成为主流制茶方法而延续至今。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特意下发这么一道诏令?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说:“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诗人张岱曾在诗文《曲中妓王月生》中写道:“白瓯沸雪发兰香,色若梨花透窗纸。”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茶叶的香气以及颜色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且描绘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觉。


这证明明朝的诗人更加赞赏茶香清幽似兰,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关注于口感,更加注重茶的品质。


图片

清代茶诗数量庞大,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


边寿民的《好事近·茶壶茶瓶》词:"石鼎煮名泉,一缕回廊烟细。绝爱漱香轻碧,是头纲风味。素瓷浅蓝紫泥壶,亦复当人意,聊淬辩锋词锷,濯诗魂书气。"两首诗词都在淡雅之中,透出无限韵味。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清代最善写茶诗的可能还是乾隆皇帝。茶在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相传,当他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谄媚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则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过几百首茶诗。其中有一首专门写普洱茶的:


《烹雪用前韵》清·乾隆皇帝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寒香沃心俗虑蠲,蜀笺端砚几间设。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

这是一首乾隆皇帝赞美普洱茶的茶诗妙句,乾隆尤爱普洱,曾作御制诗赞普洱多首,诗中多为极尽赞颂之语,写出了诗人饮罢普洱之后的愉快心情及对普洱的喜爱之情。


纵观我国的茶文化,以茶作诗为载体起起伏伏发展。尽管茶文化有过落寞的时候,但茶诗却依然在诗歌发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茶有何魅力?读宋代茶诗看茶文化精神

在中国的地位是很高的,它既可以和柴米油盐一起排进厨房必不可少的“神器”之列,又能与琴棋书画一同作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备品,可以说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作为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茶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才能让它历经千年,积淀深厚文化且经久不衰呢?今天我们就来品一品茶诗,聊一聊茶文化的精神。

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茶到底有何魅力?读宋代茶诗看茶文化精神

一、缘起——兴于唐而盛于宋的茶文化

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据说神农尝百草时,曾一日遇到七十二种毒草,最后是靠茶将毒解掉,保住了性命。虽然将草药类物种的出现归功于神农氏是很多神话故事的“惯例”,但这种半神话故事的背景却实在是将茶的地位一下子提升了很多,也为它日后受到贵族阶级的追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茶究竟起源于何朝何代众说纷纭,但我国却实实在在是最早将茶作为饮品甚至药品的国家。最开始,茶的名字甚至都没能统一,《茶经》中便有记载“其名一曰茶,曰橫,三難,名,五曰夠。”不过茶虽来历成迷,但它的兴盛却有据可考。

唐朝之前,茶文化只是处于萌芽阶段,直到从唐朝开始,茶才正式进入大众眼中,它不再是贵族附庸风雅的专利,而是进入了千家万户的桌上,由于茶的普及,不仅产生了大量关于茶的诗词歌赋,甚至出现了关于制茶、煮茶等手法甚至品茶方式、盛茶的器具等相关“参考书目”,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大家熟知的陆羽所写《茶经》。

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茶到底有何魅力?读宋代茶诗看茶文化精神

到了宋代,可以说是茶文化最兴盛的时代,当时乱局初定,君王笃信黄老之学,以致朝堂上下甚至民间百姓的意识都偏向修身养性无为而治的风格。这和茶所蕴含的静心、和谐的意蕴不谋而合,而且煎水点茶的过程本身也非常适合凝神静气,这也是宋朝能够在茶文化方面极大兴盛的原因。

二、意蕴——茶诗、茶词背后的茶韵

茶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茶经》之类的“工具书”更多的是从喝茶方式的方面来传承和发展茶文化的,但如果想要感受古人到底对茶有什么样的感情,还是从更加感性化的诗词方面入手更加快速。

宋代点茶的方式分为碾茶、罗茶、候汤、热盏、点茶等步骤,这种精致而风雅的方式可想而知就是当时的贵族阶级最喜欢的消遣,也是诗人们感受自然之神韵的途径因此也就产生了众多咏茶、赞茶的诗作

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茶到底有何魅力?读宋代茶诗看茶文化精神

在苏轼的咏茶名作《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的一句“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将茶写的仙气飘然,可见在大诗人苏轼心中,茶诗一种多么高雅之物,能够让饮茶人如同走入仙山一般身体轻盈,心情舒畅。但最为知名且神来之笔的还是那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这一句将好茶比美人,美人一直是诗人们灵感的来源和精神的寄托,可见苏轼对于茶的无上喜爱和依恋。

《茶赋》曰:“夫其涤疗渴,换骨轻身,其功若神”,这简直将茶当做仙药一般推崇。可为什么文人雅士会对茶有这么深的痴迷呢?

其实茶的确曾以药用价值存在过,原来饮酒写诗的文豪们醉酒后少饮些茶可以解酒的确有“换骨轻身”之感。逐渐发展下来,香茗一杯就成了注重沉稳自省的宋朝士大夫们寄托精神世界、时时自省的标志,不仅能够清心静气,而且能够起到养生的作用,甚至作为灵感源泉甚至精神安慰存在着。在非常注重内心世界安稳的宋朝士大夫之间,这样一种几乎完美的具象化物品简直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不怪温庭筠特意作诗称赞它“筠焙熟香茶,能医病眼花”,一杯好茶在当时的确是文人雅士们身体和心灵的双重良药。

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茶到底有何魅力?读宋代茶诗看茶文化精神

三、意义——从茶文化看历史

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由于极大繁荣,几乎可以折射不同阶级的生活方式。

由于皇帝嗜茶,因此逐渐发展出了专为皇帝制茶的部门。当时所制的团茶秉承着宋明理学中“以茶可雅志”的精神,将它做成了龙纹、凤纹的图样,不仅讨个好彩头,也是为了提醒帝王时刻不忘黎明百姓,需励精图治为江山社稷做贡献

文人墨客饮茶就是另一种画风了,这些人没有那么多的政治压力,通常都抱着“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悠然之情,以茶会友、以茶寄情,不仅修身养性,还以茶为媒介创作了诸多名作,陆游的一句“我是江南桑苎家,汲泉闲品故园茶”恰好将这种文人饮茶的目的抒写的淋漓尽致

饮茶注重和谐、修身养性,体现的是我国古代官场氏族最需要的中庸之道,因此王侯将相们饮茶喝的就是这“中庸”二字,用茶来提醒自己时时保持中庸之心,不能过于膨胀也莫要忘记初心,磨练自己高洁的品质,更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清正廉明、虚怀若谷的正人君子。因此在这些人的人际交往中,喝茶仿佛告诉他人自己保持高洁之心的决定,是“立人设”的绝佳方法。

当然,无官无职、无才无势的普通人才是喝茶的大众群体,这些人喝不起最好的茶,只能选择品质一般的茶。这样的茶入口虽香,却不是“回甘”而是后味中泛苦,颇有人生百味之感。由于平民之间开始饮茶,不仅起到了修身养性的作用,也将民心整体向随和简朴的方向引导,无意中为宋朝的安定做出了贡献。

历经千年经久不衰:茶到底有何魅力?读宋代茶诗看茶文化精神

结语:

喝茶作为我国文明中灿烂的一笔,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精神文明的体现。茶的文化正是中国文化的缩影。“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一杯清茶提醒每个人秉持君子之心,保持心灵纯净、个性独立,以中庸和谐的处事风格修身治国平天下。人生如茶,我们的人生中正应该将茶的精神作为毕生追求而努力不是吗?

作者:寒袖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8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