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苏红初制工艺

找到约82条结果 (用时 0.155 秒)

【茶人论茶】武夷岩茶紧压茶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1996-1997年陈德华老师首创武夷岩茶紧压茶,填补了历史上没有武夷岩茶紧压茶的空白。试制后请茶叶专家(张天福、庄任、林心炯、詹梓金、郭雅玲)审评,专家们为陈德华老师试制的武夷岩茶紧压茶写下了如下意见:“以武夷岩茶为原料,经过紧压工艺造型,改变散茶条茶的疏松外形,有利于包装贮运,商品保质期长,创意独特新颖,方便定量冲泡,香味醇浓,能保持武夷岩茶特有风格”。他们对武夷岩茶紧压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以下附陈德华老师关于自己如何研制与开发武夷岩茶紧压茶做的一篇论文,以飨各位喜爱岩茶的朋友!





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研制与开发

陈德华(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

摘要:武夷岩茶一般以散茶的形式销售和消费。作者受普洱茶紧压茶的启发,在多次试验后,于上世纪90年代开发出了武夷岩茶的砖形和饼形形式的紧压茶新产品,经过权威机构和专家审评,品质与散茶一致,投放市场后深受消费者欢迎。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成品岩茶更好的保存和便于运输开辟新途经,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关键词:武夷岩茶;紧压茶;新产品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ssed New Product of Wuyi Rock Tea

Dehua Chen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Wuyishan)

Abstract: Wuyi Rock tea is usually sold and consumed in loose type. The author initially developed brick and cake types compressed Wuyi Rock tea after many times of experiments according to the inspiration from Pu’er tea in the 1990s. The compressed Wuyi Rock tea had the same quality with the previous loose tea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report issued by the authorized institutions and had been well accepted by the market.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ssed Wuyi Rock tea provides a new way to better conserved and convenient transportation for the Wuyi Rock tea, thus it can meet the different market requirement.

Key Words: Wuyi Rock tea, compressed tea, new products, development

早期的饼茶制作由于采制的茶叶基本上没有经过处理,因此,制成的茶饼有着很浓的青草味,为了去掉青草味,经过反复实践研究总结,创造了蒸青制茶法。唐代开始,人们饮用的饼茶已是用蒸青制茶法加工的团饼茶为主。

陆羽《茶经·三之造》记载:“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1] 。

团饼茶的精细制作及大发展是在宋代,史籍中有“茶兴于唐,盛于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风饼,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 [2]。

宋代的“龙团风饼”是在严格的多道工艺基础上精工细作而成的,使用的是福建北苑的茶叶,用模板印制并雕刻龙凤等动物纹饰。龙团凤饼由于制法精细,选用的茶品优良,因此,味、香、色均为上乘。欧阳修在《归田录》记述:“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3]。”

元代,基本沿袭宋代后期生产格局,以制造散茶和末茶为主,从改蒸青团茶为蒸青散茶。

明洪武初诏罢龙团贡茶,制茶时杀青由蒸改为炒。清代,红、绿、青、黄、白、黑六大茶类出现,其中黑茶类中的紧压型砖茶,便于储存和运输,大部分供边疆牧民饮用,还有一种采用的茶叶原料部分较嫩,混合制作的紧压茶即普洱茶。

 清代中期,福建出现了武夷清源茶饼, 据福建省政协倪郑重老人介绍,解放前他保管的《武夷清源茶饼秘传》,系清道光三年(1823年)手抄本。清末民初,武夷山清源洞,住持僧郑青松(南安人)带徒弟倪志元(武夷山人)在此继承先人秘传,制作茶饼,每年携带至闽南馈赠亲友,因其功效不久为人们所赏识,后来演成商品。

1918年,蒋叔南《武夷山游记》中有记载,三月初五日,在清源庵(亦清源洞)看到工人在压茶饼[4]。这种工艺至今仍用来压制漳州的漳平水仙茶饼,漳平水仙茶饼属于乌龙茶紧压茶,是以福建水仙为原料,采用闽南乌龙茶初制工艺,结合紧压茶(木模压制造型、滤纸定型)和闽北乌龙茶(烘焙)工艺加工而成的一类特种茶[5]。漳平水仙茶饼香高味醇品质优异,不仅有一定的国内外市场,而且还富有地方特色,深受消费者的欢迎[6]。

近年来,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的研发是根据闽北茶业发展史,岩茶自身的特有性质和市场发展需要而生产的。在此,笔者以亲身经历介绍武夷岩茶紧压茶新产品的开发思路、试制、改进和产品开发过程,以期为成品岩茶更好的保存和方便运输开辟新途经,同时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

1.紧压岩茶新产品的研发思路与试制

1.1 研发思路

   1994年笔者到昆明参加中国茶叶学会年会期间,到该市茶叶市场参观时发现,多家商店的货架上展示着五花八门的紧压茶,有普洱茶、红茶、绿茶、花茶,但没有乌龙茶。当时买了一点茉莉花茶沱茶带回来,经冲泡发现花香浓郁品质保留得很好。于是从中得到启发,开始构思试制以武夷大红袍为原料的乌龙茶紧压型产品的计划,以填补市场上没有紧压乌龙茶的空白。

   根据武夷山的产茶背景,研发岩茶紧压型新产品至少有两个依据是符合实际的,一是岩茶初制过程不像闽南乌龙茶,有包揉造型工序,所以茶叶条索疏松呈直条状,体积蓬松,如果把它制成紧压型饼茶或砖茶,在不影响品质的前提下,对方便储运是有意义的。二是历史上有不少名家曾发表过武夷岩茶存放后品质显著优于新茶的论述,例如清代周亮工在他著的《闽茶曲》中就谈到武夷岩茶“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难除莫近唇。存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以及在古籍名著中常见到对武夷岩茶有“香久益清,味久益醇,性和不寒,久存不坏”的经典评价。以上这两点就是我们开发武夷岩茶紧压型产品的主要依据。

1.2试制

1996年我向有关茶界前辈,如陈椽、张天福、戈佩贞等,谈起试制大红袍紧压型产品的想法,他们对这一想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后来陈椽教授为我题写了“武夷岩茶大红袍茶砖”,此后经陈椽教授介绍,由安徽农业大学林刚博士帮忙,并经他联系到云南省外贸茶叶公司苏芳华同志,苏芳华同意把我寄的武夷岩茶原料交由昆明一家茶厂,代为加工成小沱茶,再寄回武夷山

1 1996年由昆明某茶厂加工的武夷岩茶小沱茶

我们对寄回的紧压型小沱茶与原料茶的品质进行了审评,结果显示几乎无差异。1997年初我们又到大理下关茶厂参观了沱茶(100克)和砖茶(100-250克)的压制。回武夷山后就着手设计样机并投入试产。当时试产的产品是砖茶,每块100克。当年是牛年,为纪念香港回归祖国,在茶饼的背面印上了“金牛”图案(图2)。第一批产品约1吨,当年投放广东市场,随后部分进入香港市场试销后得到认可。

2 武夷山1997年第一批茶砖(左为正面槽沟较浅,右为背面,印有金牛图案)

1.3紧压乌龙茶的品质

1997年,我们将首批产品送到福州请省里专家审评鉴定,茶叶泰斗张天福,福建省外贸茶叶公司教授级高工庄任,福建省茶叶学会会长林心炯,福建农业大学教授詹梓金,福建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审评学副教授郭雅玲等五位专家参加了审评审评后形成如下一致意见:“以武夷岩茶为原料,经过紧压工艺造型,改变散茶条茶的疏松外形,有利于包装贮运,商品保质期长,创意独特新颖,方便定量冲泡,香味醇浓,能保持武夷岩茶特有风格”。同年,我们又将以肉桂为原料压制的茶砖送安徽省商检局进行审评,认为“砖形,形状完整,棱角较分明,色泽青褐,香气呈甜肉桂香,较持久,滋味鲜醇,回味较甘爽,汤色金黄明亮,叶底青红相间,柔软尚匀整,品质接近对照样肉桂” 。 

1.4 紧压茶大小、分块等的发展过程

1998年后陆续生产茶砖达2500公斤。在加工程序上学习借鉴了普洱茶饼的加工方式,同时也注意到,大部分普洱茶紧压茶(砖、饼、沱等形状),除小沱、小饼(3克)外,饮用时均需专用工具才能撬取,不够方便。所以在制作岩茶紧压茶时对茶饼的大小、分块方式进行了改变。将100克茶砖分成八条,每条重12.5克,一半则为6克多,这主要是考虑潮汕地区的品饮习惯。再后来又改成“巧克力”状,每饼分为10小块,每块10克,取用更为方便。刚开始设计压槽压力时使用拖拉机的液压缸作为工具,一则压膜槽开得太浅,二则压力偏小,三则定压时间短,所以产品不够美观,也不易取茶。后来改用压地砖的机械,加大压力同时加深模槽高度,结果产品一出,即美观又容易定量取茶,改变了饮用紧压茶必须用刀撬的老办法(图3)。

 

3 武夷岩茶紧压茶分块的发展过程(从左到右:1997年第一批茶砖槽沟较浅,不易取用。第二片茶砖为改进后的,槽沟较深,易取用。第三片茶砖为2006年改进,10片巧克力形,便于定量取用)

紧压型岩茶的等级及质量的优次与选用的岩茶原料有直接关系,经贮存后仍是如此。

2004年在武夷星茶厂组装一套紧压茶生产设备,产品市场形势看好,同时星村永生茶厂也生产出同类产品面市。2005年武夷山北斗岩茶研究所决定与爱德华实验茶场联合恢复压制岩茶的生产。

4为当年压制岩茶的代表性产品。

 

4 当年岩茶紧压茶的代表性产品(正面印制武夷风光大王峰玉女峰图案,背面为2004年猴年标志的猴子图案)

2.岩茶紧压茶生产技术

2.1压力机的选择与模具定位

    武夷岩茶紧压型新产品是属于传统岩茶的再加工,基本思路是借鉴普洱茶紧压型产品的生产原理,即把岩茶原料经蒸汽蒸软后送入模具中用机械的压力压制而成,但我们未能引进到生产普洱茶的机械,而用从泉州购进的用于压制地砖的液压机代用,最大压力达50吨左右,压制模块小的产品可以调低压力(图5)。

模具的型号种类均自行设计,根据市场要求、产品产地的地方文化背景与消费者方便,设计相适宜的形状及重量规格并刻上品名和代表性图形,后以十二生肖图分别代表当年的图形。

5 部分紧压茶加工设备(从左到右:武夷山第一台全电力电热蒸气炉;福建泉州生产地液压机,压力重达50吨以上;武夷山第一台不锈钢蒸气锅炉)

2.2几种不同类型紧压茶的主要制作工艺流程比较

云南普洱茶(紧压型)云南大叶种鲜叶杀青(锅炒或滚筒杀青)揉捻干燥(日光晒干)毛茶分级归堆增湿渥堆风干陈化筛分拣剔拼配蒸汽杀菌软化压制定型干燥包装检验出厂

漳平水仙饼茶水仙茶品种鲜叶按闽南乌龙茶做青工艺制法杀青揉捻连梗湿胚压制成型烘干包装进仓

武夷岩茶饼(或砖茶)武夷岩茶品种鲜叶按岩茶(闽北乌龙)传统做青工艺制法杀青揉捻烘干拣剔归堆拼配蒸汽软化压制成型干燥包装进仓。

武夷岩茶紧压茶与普洱、漳平水仙选用的原料不同。武夷岩茶是成品茶压制,普洱及漳平水仙则为毛茶或毛茶半成品压制。岩茶紧压茶随时压制随时品饮,不受时间限制。岩茶贮藏后,香久益清,味久益醇,久藏不坏(陈香味显),极具收藏价值。时间证明不论是喜好哪种茶类的消费者都认可岩茶紧压茶的风格。

2.3目前几种不同类型紧压茶的制作机械与产品比较

云南普洱茶(紧压型):采用动力机械为丝杆压力机,对模压达50吨以上,能把粗壮的原科压得均匀粘紧结实,不留边不掉碎,模具用钢铁铸成不同规格的圆形,根据模的设计可将产品压制成大小厚薄不同规格的饼及沱型等,由于原料较粗壮其产品的表面少见印上景物和花鸟之类纹饰。普洱茶的特点就是在一定年限内要贮存得越久品质就越优。

漳平水仙饼茶:采用人工压制,压力有限,因原料是用刚过揉捻工序的,连梗带叶的湿胚粘性好,较易压成形,模具多用木制也有用铁铸成的长方形框具,内腔略比火柴盒大,压制成的产品每饼干重约15克重为标准。对已烘干的成品用无菌无污染的纸包好后,装箱进仓。此紧压茶属清香型乌龙茶的一种品类,其特点,一批鲜叶原料在初制过程一次性成终端产品,其间省去了拣剔筛分等工序也没有下脚料废弃,但成品只方便贮运却不耐贮存。

武夷岩茶饼(砖茶):选用的动力机械是油压机,模面最大压力达50吨以上,模具用铁铸成不同规格的圆形,方形。模底内刻有武夷大红袍“”武夷水仙“ “武夷肉桂等茶名字样以及山水景物或花鸟之类文饰。岩茶饼原料是用精制岩茶经蒸汽软化后压制干燥而成,因体积大大缩小十分方便运输,更耐贮存且原有品质不减。

 

武夷茶饼的创新掀开了武夷茶产业新的一页。1997年开始加工茶饼,当时只有一家加工生产厂家,茶饼每年产量1000多公斤,至1999年共生产3500多公斤(精茶)茶饼。2015年统计,武夷山有规模的生产茶饼厂家有16家,年产量10多万公斤(精茶)。

3.紧压茶与散茶的审评对比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无论采用什么样的制作储存方式,都必须保持其特有的品饮风味,为检验岩茶紧压茶储存后的品质,我们对存放5年后的紧压茶和散茶进行了冲泡审评,结果如下。

 

  2010年散茶和压制的饼茶,采用同样的原材料,由相同的制作人制作,密封保存,紧压茶汤浓,有陈香普洱味,香味、滋味保持了武夷大红袍的特征,经过自然氧化后品质稳定。由图可见,紧压茶汤色更为持久,说明其耐泡程度高于散茶,口感也更为醇厚。

4. 结论与展望

乌龙茶类的武夷岩茶从历史至今都保持散茶条茶形式生产并作为商品流通,如今成功研制开发了紧压茶面市,增加了武夷岩茶商品的多样化,延续了武夷茶文化历史,促进了武夷山茶产业的经济发展。在我们多年的饼茶生产过程中,发现岩茶饼茶生产技术上还有许多值得去探讨尝试的方面,例如:

1)生产紧压岩茶的动力机械,采用我们自己设计或从本省生产的油压机,而不是从云南引进或向省外购买。在萎凋、造型、烘焙等工序上引进一些先进实用设备及技术,进行消化吸引再创新,为全面推进武夷茶饼生产加工清洁化、连续化、标准化奠定基础。

2)继续观察比较不同存放年限和存放条件下,武夷岩茶散茶与紧压茶的口感的变化。

3)作为一个生产企业必须依靠足够的技术支撑,当产品供过于求时,能够适当储备。当市场求过于供时,如何加速熟化,缩短存储时限,为此储存环境中的水、气、热三个均有关系,其中水分的因素最重要,因此,将紧压岩茶进行干燥时,可否保留不同水分程度在储存期间进行观察研究。

4)岩茶紧压型产品干燥后十分坚硬结实,生产较大饼茶或砖茶,如何方便消费者取用冲泡。

5)应该研究制定武夷茶饼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以规范生产行为,保障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第pp69页

[2] 宋·赵佶著,沈冬梅,李涓编著.《大观茶论》(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2015,pp第7页

[3] 宋·欧阳修撰,李之亮注释 .《归田录》,北京:中州书局,2010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武夷山市委员会文史委员会编.《武夷文史资料》第十辑(茶叶专辑),1990,pp86

[5] 蒋叔南. 蒋叔南集. 合肥:黄山书社,2009.

[6] 张文锦,朱留刚,孙君. 漳平水仙茶饼采制概述. 中国茶叶加工, 2014(4):43-47                                        

益阳茶厂援建临湘茶厂的故事

  临湘茶厂是我国继益阳茶厂之后又一个主要生产茯砖茶的厂家,为扶持和发展临湘的茶叶生产,促进临湘的经济发展,解决西北地区茯砖茶供应,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在临湘茶厂的建设过程中,益阳茶厂伸出援助之手,在人力、物力和技术上予以大力支持,确保了顺利建成投产,在湖南茶叶史上写下一段佳话。

  临湘县修建茯砖茶厂势在必行

  临湘县产茶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以后,茶叶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产量由上世纪50年代的4万多担,到60年代初期,已经增加到6万多担,历居全省一、二位。据临湘县1955年《地方经济调查》记载:临湘县1955年从五里牌、羊楼司运往泾阳的老青毛茶就有1750吨。

  1952年,为了因地制宜,促进茶叶生产的长期发展和改进,省政府遵照中茶总公司的要求,将红、绿、黑茶进行划区生产,临湘县被划为老青茶区,不再生产红茶。1953年,改春季生产绿茶,调运长沙茶厂,夏季生产老青茶,部分调陕西泾阳制造茯砖茶,部分调赵李桥茶厂加工青砖茶。1959年,益阳茶厂建成投产,临湘所产老青茶主要调运益阳茶厂,少量调赵李桥茶厂。调运益阳茶厂,最大的困难是运输,沿京广线的羊楼司、五里牌、云溪、路口,用火车运岳阳中转;离铁路运线远的白羊田、坦头、桃林,中黄,先汽车运五里牌,转火车至岳阳,再用轮船运益阳;另沅潭、聂市等地的茶叶,须车运陆城新港,改船运往益阳,大量的青毛茶入长江、过洞庭、逆资水而上运往益阳,加工成茯砖茶后,再船运岳阳,装火车北调,造成运输迂回,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增加了原料在运输途中的损耗。因此,在临湘县境内修建茯砖茶厂势在必行。

  另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各民族生活水平的提高,益阳茶厂所产的茯砖茶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临湘已经具备建厂条件。1966年9月8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公司湖南省土产分公司收到了湖南省对外局(湘外字第93号)《同意筹建临湘茶厂的通知》:在全国外贸工作会及中南局召开的工作会议上,经外贸部和中南外贸局研究同意,湖南省在1967年建设临湘茶厂。

  为建设临湘茶厂,益阳茶厂积极开展援建工作。

  派出骨干力量主持筹委会具体工作  

  当时成立的湖南省临湘茶厂筹建委员会,由临湘县副县长孙吉吾、岳阳地区外贸办事处主任徐来生、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湖南土产分公司副经理孙子相、益阳茶厂副厂长廖绍林、岳阳地区外贸办事处茶叶课干部邹光耀等五人组成。筹建委员会下设办事处,由益阳茶厂副厂长廖绍林任“临湘茶厂筹建办事处”主任,后因工作原因,改由益阳茶厂党总支副书记王泰合主持筹建工作。

  勘基定点,为茶厂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廖绍林主任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茶厂选择厂址,勘基定点,他们经多处选择,最后确定将茶厂建设在五里公社城乡大队的大屋、荒草坪、桥头三个生产队之间的黄土坡,该地东至火车站,西到县政府,都在1.5公里左右,北靠京广铁路,南出厂门是街心公路,火车、汽车运输都很方便,加上黄土坡是一片荒芜的丘陵,很少占用水田和熟土,位置比较理想,茶厂后来的发展也证实了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首批工作人员全部从益阳茶厂借调组成。临湘茶厂白手起家,没有生产加工茯砖茶的技术人员,首批工作人员全部由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湖南土产分公司从益阳茶厂借调组成,王太运、王蟠桃、林连全、林苏全、李藕莲、谢云贵、蒋奎喜、彭菊开、刘正才、肖友兰等18名益阳茶厂的干部职工成了临湘茶厂的开创者,其中,谢云贵脱颖而出,后来担任了临湘茶厂副厂长。

  援助机械设备和协助设计机械设备  

  临湘茶厂始建时,由于上级要求投资少,见效快,其中一部分生产设备是从益阳茶厂调进的。1967年3月28日,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湖南省土产分公司指派机械技术员唐汉祥主持临湘茶厂机械设备工作,不久,又调益阳茶厂龚吉苏和平江茶厂张羽协助设计机械设备。益阳茶厂从设备和技术人员上都予以支持。

  谢云贵进京请求追加投资。由于临湘茶厂筹建时,上拨投资预算计划中房屋造价过低,机械设备预算资金也不足,1968年7月,筹建处的谢云贵和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湖南省土产分公司办公室主任候金城等携带湖南省对外贸易局要求增加投资的申请报告前往北京,当面向对外贸易部代理部长林海云汇报了茶厂筹建工作进展情况和资金不足的原因,林海云当即同意增加投资10万元。

  借调技师研发改制老青茶  

  建设临湘茶厂,生产茯砖茶,首先必须具有黑茶原料,为了解决好原料问题,1967年“临湘茶厂筹建办事处”从益阳茶厂借调彭哲干技师,会同省公司和临湘县农副土特产采购经理部的有关技术人员,在聂市公社权桥大队开展黑茶试制工作,将老青茶“三炒、一揉、两捆包、一筛两晒”的初制工艺,改为黑毛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的初制工艺,在干燥时,由于缺少柴火,改七星灶火焙火炕为日晒干燥,其产品质量虽次于标准黑茶,但品质符合茯砖茶原料要求,被定名为改制老青茶。改制成功后,逐步在全县茶区推广,临湘县茶区出现老青茶和改制老青茶并存的局面,为临湘茶厂解决了茯砖茶原料问题。另外,为了支持临湘茶厂,从1970年开始,原由益阳茶厂验收的新化、涟源、长沙、平江4茶厂的拣片等副茶改由临湘茶厂验收,作为普通茯砖茶原料。

  从1966年9月开始筹建,到1967年2月17日,湖南省对外贸易局转发对外贸易部同意建设湖南省临湘茶厂的报告,正式批准建设,建厂规模为年产茯砖茶10万担,总投资70万元,全部工程分两年建成,后来两次增加投资,总投资达到86万元。后因“停产闹革命”等原因影响,两年建成投产的计划未实现,延期至1969年6月1日才基本建成,试车投产,7月15日正式开工。当年,生产茯砖茶15686担,产品质量基本达到标准,运销西北市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临湘茶厂的建成,益阳茶厂作出了重要贡献,功不可没。

  (来源:湘益茯茶)

先生驾鹤西归去,天国增添一茶仙丨深切怀念著名茶专家曾云荣

中国著名茶人曾云荣先生于2021年4月5日凌晨一点二十五分不幸逝世,享年79岁,他一生为云南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勐海县劳动模范、西双版纳州劳动模范、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觉农勋章获得者,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他的去世,是我国茶业界一个重大损失。

在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人们经常见到一位活跃在勐海重大茶事活动中的茶界闻名、精神矍铄、年逾七旬的老茶人,他就是人称老茶树的曾云荣研究员。


曾云荣这位生于1942年9月澜沧拉枯族汉子,1961年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勐海这个“普洱茶之乡”从事茶叶科技推广、研究工作数十年。长期担任勐海县茶办主任,兼任国家级、省级茶叶协会顾问、副会长、理事等职,几十年辛勤耕耘、事茶不倦,为勐海的茶叶发展、财政增收、茶农脱贫致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后被评为云南省 “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人文科学优秀专家学者”和“西双版纳科技带头人”,2000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7年被评为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获茶马奖,2013年获得了“吴觉农思想贡献奖”和吴觉农勋章。2019年8月,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茶是我的灵魂,茶汤浸透了我的每个细胞;我崇尚茶树带给人类健康的自然属性,崇尚茶叶所蕴含和折射出来的人生哲理”。这是老茶树曾云荣对茶的诠释,践行着他对茶的热爱和执着,谱写了他绚丽多彩的茶叶人生。

一、推广茶园丰产栽培技术,铸就云南第一产茶大县建功勋

1961年中秋,毕业于云南大理农校茶叶班的曾云荣,身背简单行李和茶叶书籍,只身来到勐海县农科所报到,被分配做技术员工作。为了摸清勐海县的茶叶历史、古茶山分布,茶叶品种和传统种植等情况,他利用上山下乡的机会深入古茶山调查研究,获得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并被勐海悠久的茶叶生产贸易历史和独特丰富的民族茶文化深深吸引。同时他看到由于历史和科技等原因,群众在茶树种植管理上还沿袭着刀耕火种、粗放经营,让茶树靠自然地力生长,重种轻管、重采轻养,造成茶树长势差,茶叶单位产量很低的现状。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要恢复茶山的生机,大面积发展茶叶,造福社会,造福茶农。首先要从发展新茶园,改造老茶园,提高茶叶产量入手。拉祜汉子说干就干,他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制定周密计划,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茶园改造实践中。为了给勐海发展新茶园建立样板,他连续八年亲自到景真村蹲点,建立了全县第一个属社队企业的茶山“勐遮公社景真大队茶山”,茶山面积达521亩,实施了规格化育苗和新茶园开挖种植沟新技术等,并依托景真茶山试点为全县培养了56个茶叶辅导员和大批农民技术人员,带动全县发展了74个大队茶山,6个公社茶山,共种植3.2万亩茶园,成为全县的主要茶园。78年到81年,在勐阿公社南朗河进行了茶树丰产栽培试验,经过三年时间,使茶园单产由原来的60斤增到10亩平均单产333.8~521.3斤。82年利用该技术对勐海公社景竜大队近于荒芜的164亩茶园进行改造,投产后单产由9斤提高到174.1斤,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


他的努力使人们看到了勐海茶叶发展的潜力和希望, 1986年,国家农业部、外贸部给勐海下达了改造万亩低产茶园、建成出口基地的建设任务,他被任命为出口基地建设办公室主任兼技术总指挥,经过三年的努力,在该县8个乡20个村,共改造10248.8亩,超额完成了改造1万亩的任务指标,单产由原来的42斤提高到138.96斤,5年共增产2.7万担,茶农增收696.8万元,县财政增收218.9万元。


1990年,勐海县人民政府根据出口基地建设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制定了10万亩单产100斤的“101”基本茶园建设工程计划,他“一人设计,带领多人施工”,到2000年为止,完成了100648亩的改造,超额完成计划,全县产量达24万担,使勐海县茶叶生产登上新台阶,成为云南省第一产茶大县,这一项目被省政府评为出口创汇一等奖,为茶农增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 茶树品种繁育多样化、优化茶叶产业结构,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勐海茶叶品种混杂和品质不佳的问题亟待解决。曾云荣跑省上,去州上争取项目,1992年创建了西双版纳州茶树良种场,基地面积达400亩。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思茅、临沧等地引进云抗十号、云抗十四号、长叶白毫、矮丰、云梅、云瑰等10多个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定植了53亩母本园,建立了20亩苗圃,每年繁育扦插苗百万株,逐渐替换了产量和效益偏低的老化品种。为了加快全县茶叶产业发展,他组织建立了茶叶技术辅导站、茶叶技术推广站、茶叶生产示范站等示范推广机构,健全了全县茶叶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提升了全县茶叶科技服务质量和水平。他设计和组织了实施“茶樟间作”、“茶园综合技术栽培实验示范”等科研课题。培训了一批农民技术员,培养了95名职业中学茶业专业毕业生及38名茶叶辅导员,为勐海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输送了大批茶叶科技骨干和基层技术人员,使勐海茶叶的品种、品质、制茶工艺有了质的飞跃,提升了勐海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该县后期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区建设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非洲植茶 播撒友谊 为国争光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故乡,世界各国的茶树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中国,茶叶是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又一重大贡献,是连接世界各国的纽带和桥梁。上世纪60年代,党和政府播撒友谊,援助非洲。1969年8月至1972年5月,曾云荣被国家农垦部选派到非洲参加中国援助马里共和国专家组,承担建设100公顷法拉果茶场任务。出征前他激动的说:“能被国家选派到非洲去帮助种茶,承担这么光荣重大的任务,能代表国家去尽一点国际主义义务,我感到非常荣幸!请党和政府放心,我一定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光争气!”。

马里气候酷热,由于长期受殖民地统治影响,这里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在马里法拉果茶场,他主要负责茶苗繁育和协助管理20公顷生产茶园,这里本来不是茶树繁育生长最适宜区,在这里种茶需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马里气候条件能不能育出优良的茶苗,让他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怀着为国争光的政治责任感和发展中马友谊的历史使命感,克服气候环境不适、生活习惯迥异、语言不通、交流不畅、思念家人等重重困难,积极迎接挑战,直面压力,不辞辛劳,一心一意扑在援助马里种茶这项伟大事业上。经过反复推敲设计、测算实验,他选择搭棚遮荫以降低温度,改良土壤以保持水分,采用茶枝条扦插繁殖办法累计育苗500余万株,在当地创造了历史奇迹,受到了马里政府和中国驻马大使馆经济参赞的肯定和赞扬。


在非洲的第二年,有关方面又把定植80公顷面积所需300万株茶苗的任务交给了曾云荣,他带领当地黑人员工一起从事茶苗繁育工作,在实践中他言传身教、手把手传授当地员工技术和要领,不但如期超额完成了300万株茶苗的繁育任务,而且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为当地茶树栽培种植储备了人才。19 71年,非洲遭遇大旱,流进马里锡卡索的东法拉果和西法拉果两条河的水流量锐减,马里恶劣的沙漠气候立刻加剧,严重影响着已经移栽成活茶苗的生长,出现了成片的枯萎濒临死亡,眼看着自己和马里兄弟一年多的辛劳将被无情的恶劣气候所摧毁,曾云荣感到心如刀绞一样难过,他寝食难安,焦躁万分,个人荣辱事小,祖国和人民的荣辱事大,不行!他骨子里拉祜族那种坚韧刚毅、不服输的个性迸发了,他决定用自己的智慧与恶劣气候搏一搏!他急匆匆到河边去勘察,查看河水流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河里一小股水流,使他产生了智慧的亮光,他决定堵坝蓄水,引水灌溉茶苗。他立即带领当地兄弟砍伐木料、下水堵坝,把河水积存起来导引到茶园,久旱的茶苗得到了水的滋润,渐渐地复活,并重现了勃勃的生机。

曾云荣在非洲种茶的故事,充满着辛勤智慧和传奇,也是他人生最光彩的一笔。中国专家的身体力行、百折不挠的精神和作风,令受援国的官员专家和民众刮目相看,深为敬佩。我国驻马里大使馆经济参赞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不久他积劳成疾,祖国和人民关心他的健康,决定让他提前离开非洲回国治疗。当听到他要回国的消息,那些与他一起共同为茶叶事业流血汗的马里朋友,不约而同聚集在一起,依依不舍地欢送这位为他们繁育茶苗、教他们茶叶科技的中国专家,至今当地人还在传颂着中国专家教他们种茶的故事。这是令他永远难以忘却的一段异域情怀,他的工作得到受援国肯定,为祖国和人民争光添彩。

四、替代种植,以茶代罂驱毒魔

毒品是全人类社会公敌,禁毒斗争是世界人民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少仁人志士为之付出了可贵生命,毒品一日不除,世界难得安宁。为此,联合国制定了帮助毒品产地实施替代种植,发展当地经济,驱除毒魔的战略。


一提到“金三角”,让人不由自主想到毒品,它成为了毒品、毒源和罪恶的代名词。1992年受缅甸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的邀请,曾云荣一行到离勐海县边境不远的缅甸边境地区进行考察,寻找以农业种植替代罂粟的办法,看到一片片美丽妖娆的罂粟花,他们的心里都沉甸甸的。深知毒品危害的曾云荣住在色勒县政府铁皮瓦房招待所里彻夜难眠。第二天,他迫不及待地把用种植茶叶来替代罂粟的设想提了出来,他认为缅甸的色勒、大勐养、帮角等地适宜种茶。考察完毕,勐海县与禅帮东部第四特区政府签订了《合作建设百亩茶园协议书》,协议规定:由勐海县出专家、技术、种籽、工具等,帮助缅甸东部禅帮第四特区种植建设茶园100亩,产量指标每亩达到100斤,3年投产。协议签订后,曾云荣奉命率领茶叶科技工作者,带着茶树种籽出境,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出国种茶之旅。


在缅甸色勒山区的一片罂粟地,他和他的同伴在那里安营扎寨,带领当地“烟民”开垦种植示范茶园。为了验证茶叶替代罂粟种植在色勒地区的可行性,他们根据不同地形、土壤、气候特征,分别在勐养种了3亩,帮角种21.6亩,色勒种近100亩,并对三个试点茶园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规划,制定了技术规程。茶苗种下后,曾云荣安排技术人员负责茶园和茶树幼苗的日常管理,自己每隔一两个月都要到境外去看一次,亲自到三个试验点细心的查看茶苗的生长情况,与缅方人员会晤交流,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中国工作组的辛勤工作及缅方的积极配合,小茶树一天比一天长高长大,不满三年就成园了。1996年投入开采,按照当时茶叶价测算,1亩茶叶鲜叶收入达到700元,比种植一年生的罂粟经济收益要高出许多,项目取得成功,“烟民”转为“茶农”,再不想种那害人、被诅咒的“罂粟”了。中缅双方认为:茶园建设过程中,密切了两国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发展。此后这种替代种植方式被广泛推广到西双版纳州与周边国家传统毒源区的各类农业技术合作中,出现了“水稻替代”、“甘蔗替代”等模式,被联合国和中国政府定为“中国云南勐海禁毒模式”,为人类社会最终驱除毒魔奠定了基础。

五、资源普查立新功,言传身教育后人

澜沧江中下游是茶树的源产地中心地带,这里曾经生长着闻名世界的野生茶树王和栽培型茶王树,它们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化石和悠久产茶历史的见证,勐海是当之无愧的茶的老家,历经千年,一直在中国茶史、世界茶史上默默的书写着厚重的民族茶文化传奇。


为加强古茶树保护利用,1991年曾云荣被勐海县任命为古茶树保护委员会主任,具体负责实施对古茶树的保护工作,为古茶树保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古茶树保护利用开发,造福茶区各族群众。2002年6月,在州茶业协会与他的积极协调下,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业协会在景洪联合成功举办了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180多名茶界专家学者出席,为中国普洱茶产业的复兴起到了“正名”和极大推动作用。


为了挖掘西双版纳州资源优势,做强做大普洱茶产业。2004年3月至7月,西双版纳率先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州古茶园古茶树资源普查工作,他作为该项工作的领导小组成员兼任勐腊普查组组长,他虽然年逾六旬,但带领年轻组员一起翻山涉水考察、征集古茶树资源,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他与人合作编写出版了《历览西双版纳古茶山》一书,成为人们了解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茶叶发展史和茶文化的工具性书籍,同年该项目被评定为西双版纳州科技进步二等奖;2014年10月,年逾古稀的他依然被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普查保护领导小组聘请为专家顾问,他走进古茶园、见到古茶树似乎变年轻了,高山陡坡均被他踩在脚下,雄姿勃发,精神抖擞。


曾云荣常常回忆起自己为茶叶事业奋斗走过的历程,有苦有乐,有悲有喜,然而他想得更多的是把一生积累的茶叶科技知识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多年来他不仅积极实践,他还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书写下来,供茶叶科技工作者参考学习,先后在《云南茶叶》、《普洱茶论文专辑》等书刊上发表了《澜沧江茶山论古今》、《缅甸掸邦东部的春天》、《发展茶樟间作园,振兴勐海茶业》、《浅析勐海的茶叶生产发展》、《建立南糯山万亩茶场的初步设想》、《勐海县茶园生产栽培试验示范》、《勐海茶叶四十年》和《普洱茶的功效作用》等。2003年前后,他先后创建了茶樟间作示范基地和曾氏老茶树茶厂,在他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下,一大批年轻科技人员迅速成长起来,有的已经成为省厅领导,有的已经成为茶叶产业发展带头人和高级专家,儿子、儿媳在他的影响下也加入了茶叶行业,并成为行业专家和科技骨干。在他的影响和帮助下,在勐海县从事茶叶科研生产、加工销售的100余名茶叶专业人员获得了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技术职称,大大增强了各茶企技术骨干的信心,提高了大家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普洱茶加工工艺不断得到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增加,勐海普洱茶在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勐海茶叶产业得到了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勐海县共有茶园总面积90.7万亩,干毛茶总产量 3.17万吨,精制茶产量1.58万吨,综合产值超百亿元,使勐海成为名副其实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和全国普洱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08年,在勐海茶办岗位上奋斗了近半世纪的曾云荣光荣退休了,但这匹立志终生为普洱茶事业而奋斗的老马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市场经济发展给普洱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茶叶的文化交流、科普宣传及品牌推介上来,把自己的生活和茶叶紧紧联系在一起,一刻也不能分离。


随着科技和检测手段的发展,优质、生态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越来越被世人所接受、认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都在追崇着普洱茶,普洱茶蕴育着无限商机,有些有战略眼光的商家和爱茶人士接踵而至来到云南考察,寻求发展机遇。勐海因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和丰富的茶树资源吸引了行家眼球,纷纷组团来这里考察,他们到勐海首先想到的是拜访老茶树曾云荣,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指点和建议。对来访者,曾云荣始终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热情接待他们,对他们的问题一一作答,从他谦和的态度和淳朴的话语中,人们悟出了普洱茶的真谛,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一些到访者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当场拜他为师。


2007年在广东从事茶叶生产经营近40年的老茶人陈升河率领自己的团队到云南各主产茶区考察,最后听取老茶树曾云荣的建议,决定扎根勐海发展自己的理想和事业,在勐海建立了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2008年曾云荣和著名茶企陈升茶厂的陈升河董事长、时任西双版纳州茶业协会会长彭哲、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汪云刚研究员联手发起成立了老班章茶研究会,以一个村茶叶成立研究会的,这在全世界是一个创举,聚集了全国茶叶界知名专家和茶叶爱好者,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一下声名远播,稳坐勐海数千家茶叶企业第二交椅,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茶厂基地老班章村茶农收入从2010年户均收入20万元,到2014年人均收入达20万元,成为全国少有的以茶扬名的古茶村,在陈升茶业有限公司的支持下,老班章村容村貌发生面目一新的改变,户户建起了小洋楼,人人买起了小汽车。几年来,作为专职副会长的曾云荣带领他的专家团队深入老班章开展生境调查和品质形成机制研究,指导当地茶农对老茶树进行科学管理,努力维护老班章这个普洱茶品牌和普洱茶标杆,持久造福当地茶农群众。如今,勐海各个古茶村争相要求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因为他们知道只有与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合作,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才有希望。勐海陈升茶业有限公司初制加工基地建到哪里,那里的面貌就会焕然一新。


弘扬民族茶文化,助推勐海茶产业发展,老茶树曾云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参加勐海茶叶茶文化协会活动。几年来他热心于茶叶协会工作,不顾自己年高多病,有时在医院输液,他刚拔掉吊针就走进茶山为茶农授课,普及茶叶知识和茶文化,在勐海的西定、苏湖、南糯山、勐宋、勐满及澜沧的景迈等古茶山多次留下他活跃的足迹,中国国际普洱茶节、勐海茶王节、茶叶品鉴会等重大茶事活动留下他矫健的身影。同时,他深知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撰写了珍贵史料“勐海茶叶百年”和“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等,还把多年来从事茶叶推广研究的经历经验整理发表在相关报刊杂志上,被广大读者广为传颂和学习。2015年他被中国茶叶学会评为“全国学会工作积极分子”。


围绕云南省打造千亿元茶产业,让云茶走向世界的宏伟目标。老茶树曾云荣老当益壮不仅到广东、北京、上海及省内茶叶展销会宣传茶文化、推销茶品牌,还亲自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宣传、推广普洱茶文化,提高普洱茶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影响力、知名度,促进云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老茶树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2019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曾云荣获得这一至高荣誉。纪念章使用铜胎镀金材质,通径为50毫米,主要元素为五星、“70”飘带、团锦结、如意祥云和光芒,主色调为红色和金色。核心部分为五星,代表国家荣誉。


老茶树曾云荣是茶叶界的旗帜和标杆,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楷模!我们永远怀念他!


以上内容转至勐海县茶业协会。


2020年10月22日,我们在考察南糯山之际,到勐海县城曾云荣家中,现场采访了曾老师,当时曾老师身体状况就不是很好,身体虚弱,腿脚不灵便,还一直在咳嗽。在我们表明来意之后,曾老师仍是强打精神,非常爽快地接受了我们的专访,我们感动之余,内疚万分。




 今天惊闻曾老师噩耗,不胜悲恸和惋惜,刚刚还在收听采访他的录音,呜呼!音容尚留,斯人已去!从此人间少了一位专家,天国多了一位茶仙。相信有茶相伴,天国不会寂寞,惟愿曾云荣老师一路走好!


以下是我们采访曾云荣老师的部分内容:

作者:曾老师,您好,很荣幸来采访您,我们今天的第一个问题是,南糯山的“南糯”是什么意思?

曾云荣:傣语中,“南”是水的意思,“糯”是竹笋的意思。之所以叫南糯山就是因为以前的哈尼人用山上产的竹笋招待傣王,傣王吃过后很满意,就用它来命名了。


作者:那棵800多年的茶树王,是您们最先发现的吗?

曾云荣:你说的是半坡老寨的开才家认养的2号树吧,是我们发现的,当时邹家驹、黄炳生一些专家还来鉴证,就住在山上,还搭了帐篷,记得他们还和寨子里的哈尼人一起唱歌跳舞。因为路比较难走,从寨子里到茶树王那里要1公里多,路宽也就1公尺左右,当时他们提出来要修路,我说不能修,如果小车、摩托车和拖拉机都进去,生态就完全被破坏了!


作者:那么1号树又是哪一棵?它的树龄又是怎样鉴定的呢?

曾云荣:1号树呢,就是沙归捌玛茶厂上去的那棵,也就是1995年死掉的那棵,这棵树的树龄争议很大。因为1953年专家们最先发现这棵1号树的时候,旁边还有一棵大茶树,就砍了一棵,经过数年轮测算出它的树龄为800年以上,再根据哈尼人父子连名制推算,按第一代栽种这棵茶树沙归,平均每一代按20岁估算,到当时正好是55代,作出1号树的树龄也在“800年以上”的结论。


作者:曾老师当了30多年的茶办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勐海的茶资源。

曾云荣:我是1974年开始当的茶办主任,一直到2008年,干了33年的茶办主任。根据2008年的统计,勐海的茶资源共有24万多亩,现在已经有87.6万亩了。从1957年云南省茶叶工作会议在西双版纳召开,根据当时勐海茶科所的老所长蒋铨和勐海茶厂的厂长唐庆阳普查的古茶树资源,按每亩240株的密度统计,勐海的古茶园面积共有8.8万多亩,这个数据一直沿了好长时间。现在统计测量的勐海古茶园,共有4.8万亩。实际上不止这个数,在打洛曼夕到勐板这片,茶园跨度有几十公里,我估计至少也有1万亩。


作者:南糯山1号茶树王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曾云荣:天灾人祸,可以说是和人有关,虽然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但是我们为了延续它的生命,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用了水泥,在树下铺了水泥造成,可以说是好心办了坏事啊!千家寨那棵2700年的茶树王,也有这种情况,人们为了观赏方便,把它围起来,还修建了石埂和石碑。当年为了保护这棵树让我发言,我就讲了南糯山1号茶树王的教训,说人为使用了水泥保护不当,才让它过早死去。为这个事云南省茶叶协会的邹家驹还发了文,质疑台湾茶商建亭立碑伤害了茶树,结果人家还和他打了官司。


作者:南糯山上以前有没有茶马古道?

曾云荣:有的,在从多依寨到丫口老寨,往景洪嘎洒方向,这条古道现在还可以走,它的历史很久了,可以说和南糯山得名的时期相同,因为当年傣王命名南糯山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茶马古道。

从丫口老寨出发,有3个条路线:

一条是走嘎洒到景洪再到普洱。

一条是从南拉、小乎拉到佛海,从佛海又分2条,1条经糯扎渡往勐往方向到普洱。1条从打洛到景栋到缅甸仰光,从仰光一边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到尼泊尔最后到西藏;一边到香港和东南亚国家。

一条是从格朗和、帕沙、勐混到打洛。

作者:南糯山以前的南糯白毫为什么那么出名?用的是什么工艺?

曾云荣:关键是原料,做好的用捌玛的原料,采摘的时候必须用一芽一叶的半开叶,现在说南糯白毫是烘青绿茶,实际上还是用炒锅干燥的,应该属于炒青绿茶。


作者:南糯白毫是用机器做的还是手工做?

曾云荣:手工的,84年的时候我们用云南茶拿去评奖,因为是云南大叶种,苦涩味重都没有中奖,只有勐宋那卡的竹筒茶,因为形状独特,被评了一个造型奖。

作者:南糯山以前做的红茶是红碎茶还是红条茶?

曾云荣:红条茶。


作者:勐海这里有很多河流,有几条是从南糯山留下来的,由于这些河里的沙子闪闪发光,勐海的地下水也有这种情况,有人称之为白沙水,经过这种白沙水发酵的熟茶,滋味特别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曾云荣:这应该和勐海的地理特点有关,我怀疑南糯山上有矿石,才会形成这种白沙水,南糯山比较大的河就是流经多依寨、半坡老寨和石头寨那条河了,现在叫南糯河。

采访团队:今逸堂、企业外脑、新茶媒、勐海县茶业协会

记录、文字整理:刀哥

图:王磊

资料提供:勐海今逸堂茶业有限公司

更多好文及茶文化知识,请关注新茶媒,关注刀哥说茶



找到约8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