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松阳香茶的炒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丽水香茶”冠名高铁上海虹桥站首发

11月19日,在长三角最大的交通枢纽上海虹桥站举行了“丽水香茶”冠名高铁列车的首发仪式

图片来源 华铁传媒

这是丽水谋划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

和借助高铁名片“窗口”

宣传推介丽水的一个实际举措

图片来源 华铁传媒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

丽水地如其名。地处浙江省西南部,全市下辖9个县(市、区),总人口262万,总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浙江陆地面积的1/6,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浙江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

丽水成功打造了全国有影响力的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山系品牌,形成以菌茶为代表的丽水九大农业产业。

其中,茶产业作为生产、生态高度融合,丽水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双示范区建设的支撑产业,发展尤为突出。

图片来源 华铁传媒

近年来,丽水市以“丽水香茶”为市域公共品牌,实行母子(政府与企业)品牌运作机制。市县合力一县一品松阳香茶、景宁金奖惠明、遂昌龙谷、缙云黄茶、龙泉红、莲都莲城雾峰、云和仙宫雪毫、青田御茶、庆元龙溪茶等品牌加企业品牌共闯大市场。

目前,丽水市拥有茶园58万亩,年产茶叶4.2万吨,一产产值达42亿元。

面积居浙江省第一,产量和产值均居全省第二,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等功能完整的全产业链,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百亿元。

其中,“香茶”产品是一种针对内销市场大众消费的优质炒青绿茶升级版,以香得名,以“色绿、条紧、香高、味浓”四绝著称,是中国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是老百姓喝得起的好茶。

图片来源 华铁传媒

近十年来,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茶叶一产产值和茶叶市场交易量、交易额均居浙江省第一位,赢得了“世界绿茶看浙江,浙江绿茶丽水香”美誉。

图片来源 华铁传媒

高铁列车是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

此次,在上海与华铁传媒合作冠名高铁列车,是丽水开启“丽水香茶”和丽水山系品牌传播新征程,是打造丽水世界特色绿茶产区和中国茶叶强市的又一具体实践。

图片来源 华铁传媒

来源:丽水乡村振兴头雁先行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松阳茶叶成新业态与原生态的重要联结纽带:茶书院、茶民宿、茶直播……

  浙江在线3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郭婧)古树舒展枝丫环抱黄墙老屋,清风携着春露轻抚万亩茶园。近年来,许多投资人、创业者被松阳的“世外桃源”气质吸引,纷纷在深山茶田间建起民宿、茶室、书屋。这些新业态与原生态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这座茶叶大县,人们的生活、生产、娱乐都离不开茶,它也成为新业态与原生态、外来者与当地人的重要联结纽带,疫情期间更是如此。

  陆和茶书院山海摄

  “茶二代”建起茶书院推广松阳茶文化距离松阳高速路口5分钟车程的独山驿站,成为许多游客到达松阳的第一处打卡点。这座螺旋状建筑立于湖面之中,形似涟漪,禅意十足。陆俊敏与梅晓芬夫妇打理的陆和茶书院就在此处。陆俊敏是地道的松阳“茶二代”,桐庐人梅晓芬曾从事文字学和蒙学教育研究。转眼间,两人放弃高薪工作回乡种茶已有四个年头。“一家人心平气和,两件事读书喝茶”,这幅对联一直贴在两夫妻家门口,如今,他们追求的关于“诗和田园”的梦想每天萦绕在身旁。在陆和茶书院,两人时常举办茶艺、陶艺、插花等美学雅集,传统雅言、蒙学等语言讲座,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康养课程。陆俊敏也如愿创立了自己的茶企品牌陆和茶业。目前,陆和茶业承包及合作的茶田有近500亩,受到疫情影响,这个采茶季对陆俊敏来说略显艰难。好在当地政府在开拓网络市场、召集采茶工、金融优惠服务等方面提供了不少帮助,这让他长舒了一口气。这些天正值“明前茶”采摘高峰,企业产能逐步恢复。陆俊敏不停奔波于茶山与茶厂间,每天如铁人般忙碌近20个小时,最令他欣喜的时刻莫过于新茶出锅、鲜香四溢,他总是迫不及待晒到朋友圈,分享最纯粹的喜悦。作为松阳人,陆俊敏对本地香茶有着特殊的情感,松阳香茶也一直是陆和茶业主打的产品之一。若有客人踏进陆和茶书院,陆俊敏爱为他们泡上一杯鲜醇的松阳香茶,欣赏蜷曲的绿叶渐渐舒展,品味那份持久浓郁的鲜爽滋味。为了让更多人品到产自江南秘境的古韵甘醇,陆俊敏今年打算在电商平台上线店铺,线上线下联动推广松阳香茶品牌。茶有谦德,让沃土于五谷,这位时常在朋友圈分享《茶经》的松阳茶人,期盼着尽一份绵薄之力推广茶文化:“茶中蕴藏着非常深厚的传统文化,作为茶人要思考如何去传达。我们希望在陆和茶书院,通过时尚的艺术建筑和丰富的雅集,把松阳茶的内涵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它。”

  小茶姑娘民宿swenty摄民宿管家摸索直播带网友云游田园山水在独山驿站陆和茶书院西北方向15公里处,有一座大木山骑行茶园,同样是松阳的旅游打卡胜地。茶园旁有一间小茶姑娘民宿,它的主人Ada和陆俊敏一样,深受松阳茶文化熏陶。Ada是广西人,先前在上海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四年前她来到松阳当起了民宿驻店管家。在民宿选址初期,小茶姑娘创始人团队踏寻了松阳的山山水水,当大木山的万亩茶海映入眼帘,一行人决定就是这里了。茶文化主题的小茶姑娘民宿,外观保留了老屋原有的样貌,黄泥墙、黑砖瓦,自然古朴,“里子”却别有洞天,大到茶室格局、茶艺表演呈现,小到茶具摆件、茶食配方,Ada都花了好多心思。每当住客踏入店内,她都会端上一碗用当地红茶与雪梨熬制的松阳红梨汤,清新又甘甜,是她的创意配方。客人在住店期间,Ada还会带着他们上山寻茶,欣赏炒茶,品鉴香茗,全方位体验原汁原味的茶乡生活。离店时,许多客人会忍不住带走一包松阳茶叶。在松阳待久了,Ada对这片万亩茶田的爱意更浓了。她说,每天穿梭在茶园间,能真切地够感受到茶农对于茶的深厚感情。她在朋友圈写道:松阳人对于茶的认真态度,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尊重。疫情期间,看着茶农们一筹莫展,Ada很想为他们做点什么。2月,她开启了第一场直播,没有运营团队,粉丝基数为零,她像个学生一样不断尝试摸索。从独自在民宿内直播,到邀请茶人朋友联合直播炒茶,再到走进茶田直播茶农采茶和沿途的风景,经过多次探索,Ada的直播间里终于积累了一批粉丝。如何更好地让网友了解松阳、如何带动茶叶销售,成了她每天潜心研究的课题,店里没有住客,她却比以往更忙碌了。上周,Ada和当地几位茶人们联合直播了“打着飞的吃茶食”,一群人连着直播了5个小时,登上了热门推荐。把松阳的春天搬进民宿的角角落落、精心研制适合春天食用的茶食菜谱、为网友们包装明前松阳香茶福袋……为了这场直播,连着几天她都忙到后半夜才收工。她说,看到茶人们非常积极地宣传着家乡的美景和好茶,觉得特别感动。潜移默化间,Ada也融入了他们。

  云端觅境民宿swenty摄

  民宿主人设计福袋为当地茶农拓销路因为茶,民宿主人老白和这片土地也有了故事。老白来自杭州,见过梅家坞的秀丽,却依旧被松阳望不到边际的绿意所惊艳。于是,被高山茶田包围的四都乡西坑村有了云端觅境。在民宿装修初期,学建筑设计出身的老白,特别在民宿外围种植了一圈茶苗,他希望能把连绵的绿意蔓延进民宿。老白还修建了一处大露台,凭栏眺望,茶叶萌芽、云海翻腾、四季变幻皆在露台底下的峡谷上演。他和住客们都爱泡上一杯茶,坐在露台发呆,感受江南秘境的安宁与美好。民宿开业近三年,老白每天都和山里的茶农打交道。他从当地茶农手中收茶叶,包装成精致的伴手礼,放在大堂和客房供住客品鉴并售卖。住客能够尝到最原生态的甘醇,茶农也多了一处销售渠道。每当采茶季,山间都是忙碌的景象。天刚破晓,老白就瞧见茶农们在茶垄间低头弓腰开启劳作。午时的太阳有些刺眼,他们很少抬头,双手始终在芽叶间翻飞,有时会把外套脱下搭在一旁。太阳落山天色变暗,他们打开头灯继续采摘。在西坑村的这些年,老白喜欢上了这个生动的画面。因为疫情,今年的画面少了些欢乐,茶叶的市场价格和销量不如往年。二月的一场寒潮,使得茶农们雪上加霜。隔壁老丁家的乌牛早冻坏了不少,往年三万左右的收入骤减到两千元。老白明白,茶叶是当地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他想到,可以通过民宿会员体系帮村民们开拓销路。这些天,老白和团队成员一直忙于产品设计,他们计划做一款茶叶众筹福袋,放入当地特色的土茶半斤、端午茶半斤。当老白把这个设想发到民宿会员群时,立刻得到了老客户们的支持。力求每个环节都尽善尽美的他,还发动有艺术才能的朋友一起讨论包装设计。这款产品预计将在谷雨前后推出。对于老白来说,为茶农开拓销路或许将成为一件常态化的事情,因为他已经在脑海中计划,在云端觅境东南角开辟一处云端小铺,用来售卖茶叶等当地土特产品。在松阳,茶是特色饮料,是经济来源,是地方文化,更是联结纽带。通过这根纽带,外来投资人、创业者融入乡野生活,新业态融入原生态,成为这片土地上的一部分。责任编辑:郭婧

  来源:浙江在线

  记者:郭婧

泰顺县优秀农村乡土人才卓可举:让茶叶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曾经是木匠师傅的泰顺县柳峰乡卓宅村村民卓可举,转行做茶叶,一做就是三十三年,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十年来,凭着对茶叶的热爱和执着的干劲,专心种茶、潜心制茶和诚心卖茶,从而带出一个茶叶特色专业村,帮助村民发展茶叶增产增收。卓可举也先后被评为茶叶加工高级工、初级茶艺师、泰顺工匠、泰顺县制茶工匠、农民高级技师、泰顺县优秀农村乡土人才和浙江省“优秀技能人才”等。

专心种茶,带出一个茶叶“专业村”

卓可举,1984年7月从泰顺县第七中学毕业后,即开始学做木工手艺,给人做个凳子桌子、扎个马桶什么的,虽然辛苦,但一年下来,收入有几千元,凭着不含糊的手艺养家糊口绰绰有余。随着时代的发展,1986年之后木匠生意逐渐冷淡下来,收入也越来越差,卓可举心想该找点新的行当学学了,便考虑转行做其他生意。

转行,到底做什么好呢。1987年春,由泰顺县茶业特产局在柳峰乡政府举办的茶叶栽培和手工扁茶加工技术培训班吸引了卓可举。当他从茶特局干部中了解到上级政府将对开发成片茶园,有经费补助等优惠政策时,便决定改行做茶叶。那时,柳峰乡种茶的人很少,全乡还不到300亩,而且许多茶园都荒芜了。说干就干,在当地政府和泰顺县茶特局技术干部的帮助下,当年卓可举就通过投标承包了三片共20亩的村集体茶园和一家茶叶加工厂。刚开始由于缺技术,再加上本已荒芜的茶园肥力差,茶叶产量很低,每亩茶园收入只有几百元。于是卓可举便从提高茶园土壤肥力入手,雇人在茶园内间种地瓜,施用菜籽饼、栏肥等,慢慢的茶叶品质就上来了。2002年,卓可举还到新昌、松阳等地学习种茶技术。10多天后,学成归来,还带来不少浙农117、龙井43等新品种茶苗,将茶园面积扩大到40亩。

2002年春初,由泰顺县茶特局运送茶苗到柳峰乡,由村集体补贴,免费将茶苗分发给村民栽种,可不少村民拿到赠送的茶苗,却不好好珍惜,将不少茶苗给种死了。看到这种情况,卓可举很是心疼,心想要让村民种茶,首先要自己种好茶,起到示范作用。在浙江省下派柳峰乡科技特派员赵东博士的指导下,卓可举种茶特别专心、认真,从茶叶品种引进、到种茶,再到施肥等各个环节,都做到精心管理,一丝不苟。他所承包的茶园每亩收入提高到1500元,年收入10多万元。他还帮助柳峰乡卓宅村建立了泰顺县大棚早茶试验基地,其栽培技术还上了温州电视台直播。

2005年7月,卓可举还当选为柳峰乡卓宅村委会主任,真正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2004年,卓可举已将自家茶园发展到120多亩,年收入20多万元。村民们看到卓可举种的茶叶效益很好,便主动向他要茶苗种茶。当年卓宅村全村400多户村民就有150户种起了茶叶。2004年7月,卓可举被温州市委组织部评为温州市党员科技示范户。

为了更好带动村民发展茶叶促增收,卓可举每年负责到新昌、丽水等地引进茶苗分发给卓宅村及周边村民。2008年开始,卓宅村除外出的52户村民,其他在家的350户都种上茶叶,全村茶园面积扩大到1500多亩。茶叶已成为卓宅村的主导产业和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卓宅村茶叶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有6户,10万元以上的有5户,5万元以上的有10户,1至3万元的有210户。2018年卓宅村被评为茶叶特色专业村。在卓可举的示范引领下,还辐射带动其周边七个行政村的茶叶发展。卓可举也因此被评为“一学两带”(学习科技、带动农民、带动致富)先进个人。

潜心制茶,练成十大“泰顺工匠”

制茶是一门技术活。1996年开始,卓可举开始学做手工制茶。刚开始由于火候扣不牢,不是把茶叶做焦了,就是香气出不来。为此,他除了多次参加泰顺县里组织的扁茶手工制作培训外,还经常外出拜师学艺。2003年,他参加浙江省茶叶加工技术培训班4期;到绍兴市新昌县学习手工制茶技术。为降低生产成本,他花费3000元购买一台扁茶机带回家,这也成为当时泰顺县最早用上扁茶机炒茶的茶农。每天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耐心练习手工制茶,以提高加工质量。当他听说松阳县师傅的手工炒茶手艺特别棒,做的茶叶色香味形俱全。2008年,他又去松阳学习茶叶加工技术。回泰后,做了几百斤茶叶送到松阳茶叶市场,虽然加工技术还有一定差距,但已得到松阳制茶师傅的认可。2016年,卓可举还到杭州向西湖龙井茶传承人胡国雄取经,从而使自己的制茶技术更加娴熟。2007年,他参加温州市早茶现场加工比赛便获得二等奖。2017年浙江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茶叶加工三等奖。2018年被评为首届泰顺十大“制茶工匠”;2020年被又被评为“泰顺工匠”。

谈起制茶学问,卓可举头头是道:手工炒茶要经过“抖、搭、拓、捺、甩、抓、推、磨、压、荡、扣、扎”等12个动作,每个动作姿势都有具体要求,只有把各个动作细节都做到位,才能做出茶叶精品来。为丰富自身茶文化内涵,助推泰顺茶产业发展,2008年,他还到临安参加由浙江省国际茶文化茶学院举办的茶艺师培训,了解茶叶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泡茶艺术等茶文化知识,经理论考试和实践考核,并顺利考取茶艺师证。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卓可举被聘为第三轮“师傅带徒弟”活动师傅。如今在泰顺由他带出的炒茶徒弟就有50多人,有两位“制茶工匠”也经常向他请教手艺,他总是将掌握的制茶技术经验毫无保留传授给茶农。

诚心卖茶,上海开两家“专卖店”

茶叶卖得好,才有经济效益。早在2003年,卓可举就在上海开了一家泰顺“三杯香”茶专卖店。刚开始由于不太了解上海茶叶市场的需求,生意不是很景气。为此,卓可举特地花了一些时间进行市场调研,了解上海大都市对泰顺“三杯香”茶的喜好。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泰顺茶叶的需求,卓可举在生产茶叶时注重增加花色品种,既做绿茶,也做红茶。春茶做了,接着便做夏秋茶。他说:“泰顺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优越,生产的夏秋茶茶质特别好,比松阳那边的茶质还好。全年做茶时间7个半月,其中春茶占两个多月,产量2000多斤,产值20多万元;夏秋茶占五个半月,产量8000多斤,产值30多万元。”在做茶叶买卖时,他向顾客作出质量承诺,凡是从他的茶叶专卖店购买的茶叶,均为无污染的安全环保的“放心茶”,并直接从茶厂到市场,而且还可生产溯源和经得起质量检测。同时,他还坚持薄利多销的原则,茶叶价格非常实惠,赢得消费者的好评,使得他与一批客户建立了长期的茶叶销售关系。

为帮助茶农增收提供实质性服务,2007年,卓可举牵头在自己家乡成立了泰顺县春坡绿茶叶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56户。卓可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加工+销售”的发展经营模式,提供茶叶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坚持“以销定产”的原则,实行茶叶标准化生产管理,引导茶农生产适销对路的泰顺“三杯香”茶,提高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每到春茶采摘季节,卓可举便抽空奔走在本村及周边茶农家、茶园间和茶厂里,统计好茶叶生产量,并采取“分散加工、合并销售”的方式,将泰顺“三杯香”茶通过其在上海的茶叶专卖店销到国内外市场。

2007年,根据上海市场的需求,卓可举又在上海增开一家泰顺“三杯香”茶叶专卖店,由其儿子和儿媳妇经营。随着茶叶销售经验的不断积累,他在上海不仅做国内茶叶市场,现在还做出口茶叶生意。近年来,每年通过他在上海两家“专卖店”销售的泰顺“三杯香”茶产量多达2万斤以上。为了拓宽市场销售渠道,缓解茶叶销售难问题,卓可举还做起了微商,接下来还打算开展网络销售,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销售方式,获取更多的茶叶订单,以降低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损失。尽量帮助将泰顺的“三杯香”茶源源不断销出山外,带动更多村民依靠发展茶叶增收致富。

(来源:泰顺县科协)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8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