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私人茶庄

找到约18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普韵茶庄PVTEA:家庭存放普洱茶

   这里说的存放地点是指普洱茶存放的房室。对于存放地,又把它分两类:大型的专用仓库和私人少量存放。在这里就不对大型专用仓库谈论什么了,毕竟这个对一般的藏友没什么意义。以下主要说说对一些普韵茶庄见过的存放环境的差别。



住 宅

 

  住宅这里指的是自己的家。对于普洱茶的家庭存放,无论何时,茶叶都受到茶友的呵护,应该问题不大。但有些朋友还会问放在阳台好不好?放厨房可不可以?对这类环境变化大或有异味的地方,我觉得不是理想的存放地点。在家放普洱还有一些被忽略的地方,例如你的宠物大小便会令房间有异味。另外一个就是家里如果有老人同住,祛风油、跌打油、风湿膏等是老人的必备之物。这就需要注意使用这些有强烈气味的物品时茶叶容易吸附这些气味。

   普韵茶庄PVTEA建议:存放客厅里面,保留原有的包装,并且密封存封比较好,不要放靠近厨房和卫生间。



私人仓库

 

  多数指没人住的旧房子。跟家里差不多,只是没人住了,通风和防水就得多用心机了。常回看看,回看看……还有一个比较多的人用来存放普洱茶的地点就是车库。无论是有放车的还是没放车的,得注意的问题比较多。首先,现在的车库要么很密封(水泥城堡,空气不对流的)、要么很不密封(铁皮集中营,挨家挨户)潮湿不说,单是废气已经够受。我见过很多这样的炼狱,作为普洱茶的爱好者,你希望你的茶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化吗?


   普韵茶庄PVTEA建议:不要存放车库、雨水和受潮原因。




办公室

 

  办公室也是很多朋友喜欢存放茶叶的地方。因为无论上班族和老板,都会有很长的时间呆在办公地点,这样会方便随时监视自己的爱茶。但办公室也存在很多不良因素,如通风问题,乌烟瘴气的办公室并不少见。还有的就是不可控的温差,很多公司白天的空调开到像冷库一样,到下班时间空调关了,温差特别大。还有一个就是你身边的人,茶友爱惜茶叶,但毕竟是个公众地方,没办法要求别人跟自己一样爱惜呀。



普韵茶庄PVTEA建议:可以存放在柜子里面,并且保留普洱茶原有包装会更好。




人工抽湿(建议慎用)

 

  说到防潮,应该是很多朋友都会感兴趣的话题。在此我就将多年的实战经验简单说说。首先,我会将各种人工抽湿划分为两类:强制抽湿和动态抽湿。

 

  强制抽湿其实就是对空间的水分和茶叶的水分进行强制吸除。要进行强制抽湿,需要一个现代化的工具:抽湿机。抽湿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热风将空气以及物体加温,以达到使物体本身水分的蒸发,然后回收到机内把水分冷凝。抽湿机能强效地把水分控制在一个比较低的范围值内,如果不间断地开抽湿机,能把一个较密闭的房间湿度降到5%。抽湿机对于茶叶的影响一般在于抽湿过程中的加热作用,使用时的处理要十分注意,我个人不建议使用抽湿机进行强制抽湿。所以在此不对抽湿机处理的细节细说。

 

  动态抽湿可以细分为空调抽湿、吸湿剂抽湿。动态抽湿对茶叶本身的湿度(水分)作用不大,主要还是降低空间环境的湿度。



普韵茶庄PVTEA建议:可以慎用。




空调抽湿

 

  空调抽湿是利用空调对空间进行降温,从而令空间的水分冷凝,使湿度降低。空调抽湿是不能达到抽湿机那么低的湿度的,而且对物体本身没有太大的除湿效果。空调基本上每个家庭都有,但我也是不建议使用。首先对于空调的温差处理要十分仔细。第二就是空调是改变储存空间湿度,所以需要长期使用,耗能非常大。我试过24小时恒温房间温度4个月(横跨整个梅雨季节)测试茶叶变化,相对自然存放变化较慢。而且对于关空调后的缓冲处理要十分注意。

 



吸湿剂抽湿

 

  一般我们能找到的吸湿剂有活性炭、石灰、吸湿硅胶等。

 

  活性炭是一种天然的吸湿材料,可降低小空间内的湿度。活性炭经济相对贵一点,并且请相应人员看守,每个月上下换位,保证通风,每个月从中拿出一饼普洱茶来品茗,香气。普韵茶庄PVTEA 打造中国中期普洱茶领导品牌而奋斗终身!




从普洱到佛海: 普洱茶交易中心的一次转移

清朝200多年间,普洱茶的生产加工中心在澜沧江以东的六大茶山,普洱茶的交易中心主要在普洱、思茅。

普洱府成立时(1729年)清政府改土归流的计划没有推行到澜沧江西岸,勐海仍在车里宣慰司的自治范围内,汉人进勐海经商有很大的阻碍,直到清朝结束的两年前汉人一直未能在勐海建起茶庄加工经营茶叶。

1910年石屏籍汉人张棠阶进勐海建起第一个茶庄——恒春茶庄,张棠阶能第一个在勐海建茶庄是仰仗其岳父大人为缅甸大土司,勐海、勐遮各土司不敢对其任意刁难。

从柯树勋的改土归流说起

民国2年,云南省督府设普思沿边行政总局于车里(今景洪)辖今西双版纳州全境,柯树勋任总局长,负责治理西双版纳,柯公任职十六年直到1926年去世。

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的改土归流,是从柯树勋开始,1913年澜沧江西岸的六个版纳才开始进行实质性的改土归流,柯树勋乃广西人,带兵驻云南多年,他深知西双版纳与内地的差距,他的改土归流计划推行得稳步而慎重,柯公总结了清代澜沧江以东改土归流的经验教训,对车里宣慰司贵族采取了团结、引导、限制、适当保护其利益的政策与措施,使西双版纳在从清朝进入民国这一重大历史转变时期没有发生动乱,平稳地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柯树勋一边进行政治改革,一边抓紧发展经济,行政总局成立后,首先组织人疏通驿道、修整渡口、清剿劫匪、增加哨汛,使普洱至勐海的道路畅通无阻,为外地人进澜沧江以西经商创造条件。

柯树勋在他的治边条例中提到要恢复发展勐海地区茶业,柯公任职期间江东岸六大茶山茶号老板及思茅、元江的茶商常年进勐海购原料。

柯树勋在西双版纳修驿道时,英国人为了争夺西双版纳的茶也在缅甸大修公路、铁路,使缅甸到印度更为方便,也使勐海茶销往西藏路更近,云南各地的商人们也看上了这个商机。

1924年腾冲富商董耀廷携资进勐海建洪记茶庄,1925年玉溪商人周培儒也紧随其后,来勐海建可以兴茶庄,勐海茶叶原料从此以后运往思茅和易武的越来越少。

柯树勋任普思沿边行政总局局长时期乃民国刚建立,柯树勋对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的改土归流只能缓慢而稳步地进行,他的许多开发计划都未能实现,1926年5月柯树勋病逝,柯公去世后不久,普思沿边行政总局撤销。

1927年西双版纳澜沧江以西6个版纳划分为车里、佛海、南峤三个县,县的成立也就是改土归流的结束,从此以后西双版纳的政权组织与内地完全一致,车里宣慰司对西双版纳已没有掌控权,西双版纳几百年的割据、封闭状况彻底结束,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汉人可以自由地进入车里、佛海、南峤地区。

佛海之崛起

1928年实力雄厚的鹤庆商人张静波入驻佛海,开办恒盛公茶庄,张还高薪请来思茅师傅来茶庄做紧茶,至此,云南的四大商帮石屏帮、玉溪帮、腾冲帮、鹤庆帮全都聚集佛海,这种经济成分的组成其优势与竞争力已胜于易武,1928年至1937年间又有省内外一些实力不等的商人相继入驻佛海办茶庄,1937年佛海私人茶庄已达20多家与易武已不分高下,成为澜沧江西岸最大的茶叶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

如果说几十个私人茶庄在佛海还算小打小闹,那么1938年云南的地方财团陆氏集团办的思普企业局南糯山试验茶厂便是当时的云南省政府开发佛海茶业的大手笔,而1939年南京政府财政部控制的中茶公司办的佛海茶厂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官僚资本集团孔宋财团在西双版纳的强势亮相。

车、佛、南的10多万亩古茶园吸引着私人老板、地方财团、中央财团的眼球,三股势力汇集佛海办茶业,佛海的天时、地利、人和使其他地方无法与之竞争。1939年至1942年佛海成为云南省最大的茶叶加工中心和出口基地,易武的地位日趋式微。

为什么民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从官僚到私人商户都汇集到佛海加工发展茶叶,一是佛海当时拥有云南省面积最大的茶园(至1950年仍有10万亩);二是因为英国人在缅甸修了铁路、公路,使勐海茶叶运往东南亚和西藏缩短了路程;

三是因为抗战爆发国家需要外汇,而销往东南亚和西藏的茶都能换取外汇,四是佛海废除了近千年的封建领主统治,建立了与内地一样的政府管理机构,为各种经济成分的进入提供了社会条件。有原料,有销路,有官方保护,道路也畅通,只要加工出产品钱就滚滚而来,各路诸侯奔佛海办茶就不为奇。

普洱茶生产交易中心的转移

历史上,普洱、思茅在明、清时期的繁盛皆因茶叶,西双版纳的茶叶明清时期大都在普洱、思茅交易,清咸丰五年(1856年)大理杜文秀起义占领滇西十八年又攻占普洱3年多。

普洱南部的六大茶山的茶叶从清咸丰年间起就开始折向,绝大部分往东南亚、广东、香港方向销,普洱、思茅茶市因乱战从咸丰年起走向衰落,同治末年(1874年)杜文秀起义虽被平息,但从光绪年至民国26年,六大茶山各茶号将茶叶销往东南亚、广东、香港等地的走势却一直没有改变,普洱、思茅未能恢复到咸丰年以前的景象。

澜沧江西岸的勐海光绪初年已有汉人进入收散茶,一部分销缅甸,一部分销江东的易武、倚邦,一部分经澜沧、双江、凤庆、巍山运往大理,而不从普洱、景谷、景东方向走,到1930年以后勐海运西藏的茶全部改道由打洛出境经缅甸、印度入西藏,勐海茶已不走普洱、思茅。

普洱茶的生产交易中心在民国期间逐渐转移到勐海地区。我们来看一下思茅从光绪年至1940年的情况。1880年至1920年间,思茅、普洱没有再发生战乱,社会较安宁,思茅茶业曾一度有所恢复,最好时思茅曾有20多家茶号,加工的茶叶一部分送东南亚,一部分送思茅海关(1896年思茅设海关),送到普洱交易的已非常少(1913年普洱府撤销)。

正当思茅茶业出现兴旺时,天降大祸于思茅,1921~1924年思茅发生了严重的瘟疫,致使思茅十室九空,人口急剧减少,1926年疫情更威逼得1914年迁入思茅的普洱道署又从思茅迁回普洱,因瘟疫不退,1926年以后思茅商业一落千丈,私人茶庄全部倒闭,1931年,当时的云南省政府将思茅从一等县降为三等县。

1937年,法国人又在越南作祟,阻挠易武、倚邦的茶进入越南,澜沧江东岸的六大茶山茶叶销路受阻,1938年普洱、思茅、易武、佛海四个地区,仅剩佛海还有路可出,那就是经打洛出境销往缅甸和西藏,1928年至1938年佛海私人茶庄已增至20多家,这是佛海私人茶庄的黄金岁月,以1936年来比(1936年易武尚未受挫),当时能与易武比高下的便只有佛海。

易武让位给佛海,也许是历史的安排,范和钧的到来开始了佛海制茶工艺从传统到现代的全新起点。

1939年4月范和钧奉财政部经济委员会之命来佛海建厂后,为了垄断经营,范通过缪云台、郑春鹤向孔祥熙建议,茶叶出口要由政府专营,孔祥熙对范和钧的建议心领神会,1939年6月孔祥熙以财政部的名义下文,禁止私人运茶出境,茶叶外销权归中国茶叶公司,孔部长的这道命令,使澜沧江以东的易武、倚邦的私人茶庄动弹不得,这些茶庄占领东南亚、香港市场已近百年,尤其是光绪年后易武、倚邦的茶80%销往东南亚、香港。

孔部长一纸命令,使他们从今后不能再从六大茶山的各个山口驼茶出境,范和钧不露声色,一纸电文将六大茶山的几十个茶号控制住。不得已易武的百年大号纷纷向江对岸佛海的范和钧俯首称臣。易武、普洱、思茅从普洱茶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出口中心的舞台上退下。

再把目光移一下,回到民国初年,我们还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普洱茶加工中心、交易中心、出口中心的转移与国外势力也有一些关系。

民国成立后,洋人在思茅海关失去了昔日的威风,海关形同虚设收不到税,但洋人的眼睛一直都没有离开过云南的茶叶,他们知道巴黎、伦敦需要云南茶,西藏更是离不开云南茶,从1912年至1926年英国人在缅甸大修公路、铁路,1930年公路修到了景栋,这里离勐海打洛仅几十公里了。

从打洛→景栋→仰光→加尔各答→葛伦堡→西藏,比从普洱→大理→丽江→芒康→拉萨方向缩短约一个月的路程,云南的马帮竞争不过英国人的火车、汽车。英国人在思茅海关收不到税,修条公路接打洛,便在缅甸、印度坐收渔利,洋人也在其中拨了杠。

来源:普洱杂志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沁圆號普洱茶】天天喝普洱茶的您知道什么是普洱茶吗(二)

        【续】天天喝普洱茶的您知道什么是普洱茶吗(一)

初步定义普洱茶

       终上所述,普洱茶的定义:云南省一定区域内,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水浸出物高达38%以上,经过一定程度的发酵,所制作出的散茶或者紧压茶。云南当地人认为 春茶是一年中品质最好的;而型制方面有饼、砖、沱、异形茶或者是散茶。


 红茶战乱原貌改


       1936年印度红茶与锡兰红茶打入国际市场,造成大陆茶叶市场出口数量严重下降,因此由中央到地方开始规划一系列的应对方案,对于云南省的茶叶发展,也有决定性的影响。1937年春,中国茶叶总公司成立,简称中茶公司。次年,中茶公司又与云南省政府于昆明合资设立云南省茶业(分)公司,并在顺宁(今凤庆茶厂)、佛海(今勐海茶厂),以及宜良(宜良临时制茶所,1939-1943)三地设立实验茶厂,开始研究红茶的生产技术,“滇红”就是在这样的时空背景下的产物。宜良临时制茶所在1943年停产;至于凤庆茶厂,至今一直是红茶生产重要中心,并且每年的产量超过云南省茶叶总产量的半数,成为云南省最主要的出口茶种。“滇红”主要是外销国际市场,如苏联、英国、埃及等地,分成工夫红茶与碎红茶两大类,在国际都享有一定的名声。但从1938年迄今,似乎没有人将云南产的红茶视为普洱茶的一种,云南的红茶一直以“滇红”的品牌行销市场。


      不过也就是在中央政府大力推广红茶事业的时候,勐海茶厂却仍承继了传统普洱茶的生产工序,根据《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的记载,佛海茶厂在1941年有462担的圆茶经由泰国转运到了香港,这批早期的圆茶,开启了普洱茶所谓的“印字级”时代。可惜随着日本侵华战起,继之以国共内战,佛海茶厂忍痛撤厂,私人茶庄也陆陆续续停产,或前往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香港等地。总括这个动荡不安的时局,因为战乱频传,茶园荒芜,茶叶产量降低,茶叶出口数量也逐渐下降,整个中国的茶叶生产,跌到了前所未有的谷底。



不同茶区各有名  


     在这个时期,云南省经历了一连串的战乱,以及政府大力推广红茶技术,云南省从事茶叶相关事业的人,对于普洱茶的认知,是否有了改变?六大茶山以及附近以外的其他地区,所产的茶算不算是普洱茶?或是有其它的称谓呢?


     根据方国瑜的《闲话普洱茶》一文的叙述,早在《新唐书》的记载中,以肉食为主的藏族,日常就以茶解油腻,称之为酥油茶。青康藏高原鲜少产茶,茶大半是藏族用马匹向云南茶商换来的,这条商路也因此称为“茶马古道”。


     此外,大理(下关)因为位于“茶马古道”的要津上,成为茶叶的集散地。《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记载着:


    {.....民国五年,(1916年)云南沱茶首次定型加工为现在的碗形沱茶.......当时下关永昌祥沱茶负有盛名,因其配料有特点,取勐库茶香浓厚,凤山茶兼具外形美观之优点,故产品盛销不衰,为其它牌号所不及。P.15}


     可见今天大理的下关一带,当时是以{云南沱茶}或是{下关沱茶}的名称销售。后来1941年云南省茶业公司在下关建立康藏茶厂,并在1950年更名为下关茶厂,至今依旧以{下关沱茶}、{云南紧茶}的名称与品牌销售,并且一直是“酥油茶”的茶叶供应地之一。


     此外,根据《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的记载:“光绪末年(1908)顺宁府太守琦璘,号叔敏,与当地知名人士陈晓峰倡导种茶,引种双江勐库茶籽,初种于城后凤山,蔚然成园。此后即推广普及全县......P.15”


     此段文字说明了滇西的双江、凤庆一带,在清末时期茶区开始逐步发展。事实上,1939年顺宁就建立了顺宁实验茶厂,也就是今天的凤庆茶厂,以“红茶”的研究生茶为主;而后来五零年代的福禄贡茶,内票上也写着“本公司经营茶叶历史悠久。专办凤山旧年雨前春茶.....”


     接着《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在“民国时期茶事先兴后衰”一段,进一步记载:“民国年间,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校长为景谷县乡绅纪襄廷题词【景谷之茶,衣食万姓。莊蹻之后,在公一人】......今景谷青毛茶是全省收购标准的代表样......(P.15)”


     换句话说,除了凤庆之外,景谷一地也有茶叶的生产,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早年景谷茶厂生产的砖茶、紧茶。


      因此,虽然云南省除了六大茶山之外,大理、凤庆、景谷.......等地都产茶;也虽然今天在台湾香港的茶友大约都认为下关茶厂的圆茶、七子饼、沱茶、紧茶、砖茶等,乃至于景谷砖茶、紧茶,都是属于普洱茶的范畴,可是在当时,确实不曾出现如“下关普洱团茶”、“永昌祥普洱圆茶”、或是”景谷普洱紧茶”、“凤庆普洱沱茶”这样的名称。


       从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民国初年这段时期,普洱茶的涵义,变化是很小的:其一的改变是原来称之为“团饼”的形状中,加入了“可以兴砖茶”,这种砖茶重量357公克,体积为15*10*3公分。其次,佛海茶厂出品的普洱茶饼,给了“中茶牌圆茶”这样的品牌,“圆茶”之名似乎就是始於此。至于部分茶厂移往越南、泰国、香港等与云南省交界的边境附近,继续用当地的茶青制造茶品,这些茶品中,尚可见到的部分,例如:鸿泰昌號圆茶、河内圆茶.....等等;以及产于景谷、凤庆、大理一带的茶品,虽然在制茶工序上,或许彼此相近,但是一般而言,产在当时当地的这些茶品,似乎都有自己的品牌名称......


定义改变因政治


     1950、60年代,是普洱茶定义起变化的关键年代,当时大陆地区经历了人民公社、生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等的运动。


      人民公社对云南茶叶生产的最大影响,就是私人茶庄逐渐式微,代之以公营茶厂。根据《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的记载,1950年起大陆地区换了政权,公司名称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到了1954年,全国的茶叶实施统一收购,计划分配,私人茶庄所经营的茶叶,一律纳入国家计划的安排。1957年当时全云南省境内的茶厂,以凤庆、勐海、下关、临沧最具规模,已经全部都是公营茶厂,那么品牌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或者说,品牌自然就统一了,因此,人民公社运动开始之后,不论云南那个茶厂,生产的茶几乎都叫“中茶牌”:“中国茶业公司的品牌,私人茶庄以品牌来建立信誉品质的方式,至此消失。”


      生产大跃进运动,对云南的生产而言,无疑是非常残酷的。《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的记载:1958年开始,云南省财贸办公室,要求各级政府扩大茶叶的生产量,”鼓足干劲,千方百计完成任务。于是各茶区全民上山,大采茶叶,普遍出现一把捋【抹光头】的采法,甚至砍树摘茶,帚落地茶以充任务......”茶树成了【三炷香】的光丫枝,生产下降严重。原有老茶园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茶叶产量减少,品质也因此下降。从1958年起,茶叶的产量持续下滑,一直到1962年时,该年的茶叶产量竟比上一年减少了16万亩。而当年的总产量也不过约47万亩。没有永续经营的观念,大自然回报的结果,竟是如此残忍。


     而对于茶树的摧残,还不止如此。1958年9月16日,中国中央毛主席说:“以后山坡上要多多开发茶园”,在这个号召之下,云南也掀起了发展新茶园的高潮。可惜,根据《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的说法,因为栽种开垦是群众运动种植,所以质量普遍不高,造成缺株少塘的情况,因此出现了【头年种,二年荒、三年变成放牧场】的情形。一直要等到1975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茶树的栽种,采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才逐步恢复生机。换句话说,当我们读文献资料写着哪一年又增加茶园多少万亩的时候,很可能并非是茶叶成长发展,反而是又多出了不少【牧场】,即便还是茶园,产值也不高。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那些需要人工摘采、被视为低产能的乔木老茶园,在这几年几乎砍伐殆尽;取而代之的,则是所谓的灌木新茶园。根据1979年在红河州元阳县召开的【新茶园密植速成高产学术研讨会】所示,灌木新茶园的密植程度是每亩种茶三千到五千株为好。这样的密植,一方面就无所谓生物多样性于其间;另一方面,土壤的养分也无法负荷这么多茶树的生长,换句话说,人工施肥在所难免。此外,为了提高效率,以机械取代人工采收茶叶,以及施打化学农药也是必然程序。这些都是灌木新茶园的特质,而其影响所及:一是茶叶中成分的改变、二是茶叶的养分含量减少、三是茶叶品种逐渐产生变异、四是茶叶中农药残留形成食品安全卫士的一大顾忌。


     1966年6月风起云涌,文化大革命龙卷中国大陆,普洱茶也因此改观。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如果说人民公社运动,对于普洱茶事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茶庄】;生产大跃进运动,对于普洱茶事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茶树】;那么文化大革命,对于普洱茶事业的发展,影响最大的要算是【茶人】。


      其一是搞政治斗争,消耗掉大部分的精力。1967年起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茶业公司进驻军事代表,督促执行【抓革命促生产】。而由于批判斗争继续深入扩大,导致职工思想混乱,职工们认为【抓革命保险,抓业务危险】,因此宁可批判斗争,也不敢沾惹茶业的生产业务,根据《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的资料,1969年中国茶业公司云南省公司的职工,仅剩下11人。人们无心茶叶生产,加上生产大跃进运动对于茶树的残害,导致1965年时,茶叶出口5.2万担,1968年降为3.17万担,1973年居然只剩下204担,接近全部停止出口!


      其二是受政治运动思想影响,采收茶叶不讲究品质。根据《云南省茶业进出口公司志》的记载:“由于当时贯彻执行质量验收制度被视为资本主义的关、卡、压,加以批判。因此收购不讲质量,收进了无用的粗老茶、野生茶,甚至假茶近万担,积压在库多年,最后作财产损失,报销数十万元。(P.21)”


     今天尚可以见到内飞上印着“云南省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的【文革砖茶】,大约都有条索细长,掺有枝梗、老叶的问题,品质也相对不稳定,这就是采收茶叶不讲品质的证明。


       其三是对于传统的批判,使得茶叶工艺文化的技术与认知延续,出现断层。文化大革命,顾名思义,就是革传统文化的命,就是以【无产阶级专政】来革【资本主义】的命。因此,数百年留下来的种茶、制茶技术,在红卫兵的眼里,自然要归类成必须【破旧】的传统文化范畴;而所有茶叶的销售事业,就成了走资派的勾搭,也要消灭掉。在这种政治斗争的环境下,历经风风雨雨十个年头,已经足够让人沉默,甚至遗忘。谁会在乎到底什么叫普洱茶呢?谁会留意普洱茶的产地范围、生产工序、品质优良的问题呢?因此当勐海茶厂的厚砖,包装纸上用了【普洱茶砖】的名称,下关、昆明等茶厂推出的砖茶也称为【普洱茶砖】时,似乎已经没有人在意品牌的问题;而为了提高生产量、为了达到【当日出厂、立即饮用、兼具陈韵】的经济、品质目标,在种茶方法上、在生产工序上所做的实验与改变,似乎也不必考虑传统的经验,甚或承担传统的【包袱】了!


      因此,就在文化大革命之后,普洱茶的定义彻底改变了,或者更贴切的说,是遗失了。因为原先制茶工序和茶叶产地,是判断是否是普洱茶最重要的标准,如今为了发展经济,制茶工序已经与传统分离,也很难说是从传统改良、蜕变出来。至于产地在哪里,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了!


       对于深爱着普洱茶的您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系列的问题呢?有空到七子茶庄沁圆號摆一摆,让我们一起共同揭开普洱茶神秘的面纱,让它回归到应有的立场!


       七子茶庄-好茶喝健康!

       品质源于真诚!

       用真诚和时间沉淀出百年老店!

       真诚不是说的而是做的!

       沁圆號-好普洱

       沁圆號普洱茶,纯正年份普洱茶的标杆!值得信奈的健康选择!

      品沁圆號,身调气顺,元亨利贞!

找到约17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