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思普贡茗

找到约4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茶知识:辉煌的普洱贡茶

历史上,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贡茶作为一种制度,于西周时已确立。

贡茶的发展历史


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早在周武王伐纣之时,巴蜀地区的“茶、蜜、灵龟……皆纳贡”。至唐以后贡茶的份额越来越大,名目繁多,“税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

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领“茶引”时交税,然后才能到指定地点取茶。自宋至清,为了控制对西南少数民族茶叶的供应,设茶马司,实行茶马贸易,以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对汉族地区的茶叶贸易也严加限制,多方盘剥。

作为贡茶的普洱茶渊源由来已久。周朝时云南茶叶就已经进贡朝廷,唐代(618—907年)贡茶一般由南诏国进贡。

据明代史书记载“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茶名重天下,京师尤重之”。说明,普洱茶大量进入了皇宫,得到皇室权贵的青睐。

云南普洱贡茶

贡茶指有一定知名度的好茶,通常具有优异的色香味、独特的外形和优异的品质。贡茶的形成往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或人文地理条件,云南普洱茶被列入贡茶,是因普洱茶与其他茶种的贡茶相比,有与众不同之处,被宫廷和贵族视为罕见品茗,也获得文人雅士的好评。

云南茶在历史上因古普洱府作为中心的集散地而被称为普洱茶。云南紧压茶在宋代已正式列入名茶和贡茶录中,当时列入的几十种名茶中就有云南紧压茶和方山露芽等。

清雍正年间,云南普洱茶被正式写入朝廷贡茶案册,并指定为皇家冬天专用茶。朝廷令云南地方政府在普洱府增设官茶局,专司上贡用茗,并明确规定了每年向朝廷进贡的数量,对贡茶的制作质量要求也极其讲究。

云南普洱贡茶进入宫廷后深受欢迎,与其他茶种的贡茶相比,普洱茶与众不同,备受王宫贵族珍爱。《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云毒……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清朝满族祖先原本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以肉茶食为主,进入北京成了帝王统治者之后,养尊处优,饮食珍馐无所不及,那些饱食终日的皇亲国戚们特别喜爱和赏识普洱茶。因此“普洱茶名遍天下。

味最酽,京师尤重之”“夏喝龙井,冬饮普洱”成为了清宫饮茶规范,也如《滇略》所说的:“士庶所用,皆普茶也。”当时清朝上下饮茶品茗者,品饮普洱茶遍成嗜好。

《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一书中的《烹雪用前韵》:“瓷瓯瀹净羞琉璃,石铛敲火然松屑。明窗有客欲浇书,文武火候先分别。瓮中探取碧瑶瑛,圆镜分光忽如裂。莹彻不减玉壶氷,纷零有似琼华缬。雷後雨前浑脆软,小团又惜双鸾坼。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寒香沃心俗虑蠲,蜀笺端研几间设。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可见乾隆皇帝更是把普洱茶推向一个新高度。

云南普洱贡茶

清廷为更好地管控茶叶,在普洱府(今宁洱)设管茶局,建立了普洱贡茶茶厂,扩修茶马古道,同时在普洱、磨黑、景谷等地设置关卡,管理茶叶的运输。

运送贡茶和茶叶的马帮,须持官府颁发的通关令牌,经关卡验证后方能放行,不持官府令牌入山采制和运输茶叶的则将受罚。

清代阮福在其《普洱茶记》中已有详细地记载:“所谓普洱茶者,非普洱府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之思茅厅界也,厅属有茶山六处,……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两五钱重团茶,又瓶装芽茶、蕊茶,匣装茶膏,共八色,……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商人的重利令官府眼红,商人的盘剥又令茶农愤怒。于是,清政府于雍正七年(1729年)在思茅设总茶店,由官方垄断茶叶销售,并将新旧商民全部驱逐。

官府的盘剥更猛于虎。他们“清戥重称”,“多买短价,扰累夷方”,导致了雍正十年(1732年)的大暴动。当时“思普诸山,当兵燹之后,地方疲敝……十室九空……身任地方,应加意抚绥……”。清政府为了缓解民怨,不得不于雍正十二年二次下檄,要求茶店官役“按照时价,公开采买。如有不法官役,借名多买,短价压送,扰累夷民……官则立即参详,役则立毙杖下”。

在此之后100年左右的时间里,由于清廷的抚绥政策,云南茶产业有了极大的增长。

普洱茶作为清廷钦点的贡茶,易武六大茶山曾得到清政府所赐“瑞贡天朝”匾,宁洱县困鹿山贡茶和墨江迷帝贡茶等成为清代皇家贡茶园,这是普洱茶辉煌历史和荣誉的见证。

图文源自包中华《普洱茶苦旅》

来源:新华国茶,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最惨茶厂:高频轰炸中坚持生产茶叶

振茶业,换外汇,救中国!

——年仅31岁的范和钧面对中国茶叶困境发出疾呼

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批优秀的士人挺身而出,投入到振兴国茶、抗日救国的运动中,著名的佛海茶厂(勐海茶厂前身)就是诞生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在连一条毛巾都要去敌占区购买、一袋水泥都要从国外运回来的艰苦条件下,著名茶人范和钧在三年内完成了佛海茶厂创建、投产、畅销海外的壮举,开创了国家大宗机器制茶的先河,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年轻茶人,在乱世之中给中国茶业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技术财富和精神财富。

一、到西南去,振兴茶叶换外汇

1936年夏,南京举办全国手工艺展览会,而上海商品检验局则承办了中国茶叶特展。令观众莫不痛惜的是,展室悬挂的世界产国图表所示的中国茶叶出口数量已远不如外国。当时在上海商检局任茶师的范和钧也深有感触,发出了“振茶业,换外汇,救中国”的呼声。

次年春,时任中央经济部周贻春次长,在上海召开中国茶叶公司筹备会议。会议决定由皖、赣,湘、淅、闽产茶省份,每省各出资20万元,由中央经济部及各大私营厂商集资200万元,成立中国茶叶总公司,范和钧参与筹组工作。

几个月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我国东南各省的茶叶产销相继停顿。面对日寇侵略,半壁江山尽失,中国的海上对外通道,除广西沿海外几乎尽丧敌手,各种物资无法运达,国府财政困难,军费和战略物资难以为继。

佛海实验茶厂首批职工合影

中国茶叶总公司与云南省政府合资,在昆明设立云南中茶公司,滇方代表为云南富滇新银行行长缪云台,中茶公司则委任郑鹤春为云南中茶公司经理。初步拟定在顺宁(今风庆)、佛海(今勐海)及宜良三地设立实验茶厂,全面推广机械制茶,目的是利用云南这个产茶大省的原料,提升制茶效率和茶叶品质,打开国际市场,为国家赚取外汇,为抗日战争赚取军费和战略物资。

佛海茶厂的创建人和第一任厂长范和钧

范和钧等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危受命,离开繁华的东部城市,去到“瘴疠之地”佛海创办茶厂,可以说他们身上肩负着民族的存亡和国家的荣辱。

二、战时百日他们造出了整套制茶机器

1939年4月1日,范和钧偕同清华大学毕业的张石城,从昆明出发,4月3日到达大理,7日到芒市,8日抵达缅甸的腊戌,10日下午抵达仰光。途中,刚建成的滇缅公路路况太差,车门被颠开,范和钧的上衣和钢笔被刮走,皮箱被水泥桶磨破。在仰光他与佛海茶商李拂一会合,由李带他一起于5月27日到达佛海。

范和钧等人一边调查当地民情、茶情、商情,一边招工,同时征地盖房,制造各种半机械制茶设备。这个过程中,佛海复兴茶庄李拂一、可以兴茶庄周文卿给了他很大帮助。他和他的工人住在李拂一家,临时车间设在李拂一家斜对门的可以兴茶庄。

照片中间为佛海复兴茶庄李拂一

五月到八月,100天的时间,范和钧等人共制造:萎凋挂帘120张,可供500斤生叶之萎凋;牛力大型揉茶机一架,每次可容萎凋叶100磅……这些工具都是范和钧绘图,然后带领工人一起加工完成。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广东思普贡茗茶业有限公司·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指出,从以上这些工具不难看出,它们都是为了制造红茶准备的,可见,当时的范和钧,尽管对佛海生产的藏销蘑菇头紧茶的生产工艺和销售路径、渠道以及大叶种茶的适制性作了细致的研究,但他的目标还是生产可以出口换取外汇、军火的红茶和老青砖。

范和钧于1939年9月开始制茶,经过18天努力,共制成“白茶一种、红茶三种、绿茶二种、砖茶二种、紧茶一种、老青茶三种,合计得一千一百七十斤。”

早期绿茶茶标

经过周密的调查和样茶制作,范和钧、张石城的结论是,佛海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产量极丰,品质醇厚,制成的红茶足与印度大吉岭、安徽祁红相媲美,如大量制销,必能风行国际市场。但是要在佛海办厂,并非易事。因为佛海地区一向被视为“瘴疠之乡”。当地居民刀耕火种,生产原始,生活简单贫苦。社会环境、商业条件还很落后。

三、士人成为中国茶人的中坚力量

同年(1939年)冬天,云南中茶公司决定在佛海创办试验茶厂,委任范和钧为厂长。云南省政府为在佛海地区推行使用法币,委任华侨梁宇皋为佛海县县长,协助范和钧等人开展厂务。

1940年春,正式开始建厂。1940年4月,范和钧再次来到佛海。佛海茶厂的工人和傣族民工在张石城的带领下已经建起了几栋茅草房。范和钧除了任佛海茶厂厂长、建设佛海茶厂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经营刚刚成立的“云南全省经济委员会佛海服务社”。也就是说,他的任务是推广法币,“促进农业生产,提倡农村合作,协助归国华侨开发边区,改善地方人民生活,养成做事美德”。

范和钧通过佛海县政府,征得当地土司同意,选择了距佛海集市中心很近的一块80余亩大小的土地,他和工人们一起辛勤苦干,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砍树、打砖、割草、垒墙,仅用9个月时间,佛海茶厂初具规模。

范和钧白天忙茶厂、服务社的工作,茶厂工作为9小时,晚上还要给茶叶实习所分配到茶厂工作的实习生和厂里招收的技术工人在气灯下上课,范和钧承担的课程是制茶学、机械制图、三角、几何、房屋构造等。

茶山上的雲霧

没错,范和钧并非农学出身,他19岁因为成绩优异被公派出国留学,去到巴黎大学,学习的是“数学概论”和“高等物理”,后来为了勤工俭学,又去就读了“美术与工艺”专科学校并在巴黎的中国古董行中做漆画等工作。

学成回国后,恰好法国有位农业工程师来中国考察绿茶出口情况,范和钧一路陪同做翻译,才开始对中国茶业状况有所认识。返回上海后,他又认识了中国茶业先驱吴觉农先生,从而开始了自己二十多年的传奇茶业生涯,两人还合著了《中国茶业问题》一书。

跟范和钧一样,被任命为佛海实验茶厂副厂长的张石城也非农学出身,他在清华大学读的是高等物理专业。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广东思普贡茗茶业有限公司·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指出,范和钧、张石城等人的情况,反映了中国茶业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士人开始真正成为茶人的中坚力量并贯穿整个茶业始终。在此之前,士人作为茶人,几乎不涉及茶叶的生产和销售领域,全部都集中在品茗、茶道等赏玩阶段。

佛海茶厂

但到了这个时期,吴觉农、范和钧、张石城等知识分子,怀揣“振兴华茶、实业救国”的赤子之心,纷纷投身中国茶业复兴之路,一改之前以茶农、工匠、茶商为主的国茶模式,士人们成为了中国茶人的中坚力量。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是真的会跟茶农一起劳作、培育优良品种;跟工匠们一起制茶,改进茶叶生产工艺,发明新型制茶机器;奔波国内国外多地,联合各大茶商,为中国茶叶开拓市场、寻找出路。

四、车间未封顶就已为国家创造大量外汇

说回佛海茶厂,1940年,范和钧带领工人们边建设边生产,共制成红、绿茶132担,以服务社名义试制藏销紧茶1000担。

此时,范和钧发现,佛海生产量最大的是紧茶,于是将工作的重点从红茶转移到普洱茶。

紧茶

他们以中国茶叶公司的名义开始实行统购统销。当时范和钧等人有官方背景,通过重庆中央政府,一个电报就将缅甸、印度各个关卡摆平,两国都免收中国紧茶的过境税。因此,为了节省税费,佛海的十几个私人茶庄都加入了联合运销处,这些私人茶庄也就成了佛海茶厂的分厂和加工点,不仅佛海,连江对面的易武、思茅的私人茶庄也因茶运不出境也纷纷来找范和钧,要将茶交给佛海茶厂代卖。

勐满红茶初制所

易武的同庆号、同昌号、乾利贞、李联号,思茅的鼎春利茶号几十年、上百年的大茶号都来找范和钧联营。范和钧把车、佛、南、易武、思茅几十个私人茶庄调转过来为佛海茶厂加工紧茶(西藏专用茶)、饼茶。1941年5月佛海茶厂基建才搞了一半,车间还没有盖顶,范和钧已经卖出了13491包茶叶。短短时间就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换取了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

可以说,佛海实验茶厂首创了大企业带小作坊、带农户的经营模式,它冲破了西方国家对滇茶的封锁,毫不含糊地打通了从佛海经缅甸、印度,进东南亚、南亚和中国西藏的商道,曼谷、香港、上海、俄国、仰光、加尔各答、大吉岭、西藏,东西两线全面出击,取得全线获胜、八方告捷的好战果。

一张1941年景东办事处的销货报表让我们看到了刚起步的佛海茶厂灵活、高效的经营方法、旗开得胜的骄人业绩。这张表是佛海茶厂厂房都还没完全建好时的销售记录,可以看出佛海茶在国外颇得青睐。

五、佛海茶厂成为中国远征军驻地

1941年冬,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略南洋,战火逐渐迫近缅泰。佛海地区遭日机轰炸扫射,人心惶惶,动荡不安。

1942年,范和钧又收购紧茶1万余担,由于日军攻入缅甸,他们抢运了数千担紧茶到印度以后,就将留在印度、缅甸的员工撤回佛海,2000余担未运走的茶留在缅甸景栋,3000余担在佛海分散到参加联运的十余个茶庄,这样即使被日机轰炸,也不会一次全部损失。

1942年十月,佛海茶厂已有相当规模:“厂地面积四十亩,厂房面积3521平方公尺……”

但这个时候,日本军机的轰炸更加频繁,云南中茶公司电令佛海茶厂职工全部撤退至昆明。范和钧无奈之下,请求延长10天转移时间,他带领全厂职工将机器拆卸装箱,托运思茅或寄存民间,全厂职工除护厂人员外全部撤退。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机械化制茶减少了人工,即使面对如此高频的轰炸,佛海茶厂仅仅预留3名员工即可,机器在、厂房在,每年还可以少量制作茶叶,维持基本开销。范和钧则带着茶厂的大部分员工撤回昆明,在烽火硝烟中为中国茶业保存下了一脉生息。

范和钧走时,云南中茶公司和富滇银行行长缪嘉铭任命李拂一接管佛海茶厂。

1951年,唐庆阳受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的派遣,负责佛海茶厂的恢复重建工作,重建后的茶厂改名为勐海茶厂,开启了另一段关于中国茶叶的传奇。

参考资料

詹英佩.普洱茶原产地—西双版纳.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04.杨凯.茶庄茶人茶事:普洱茶故事集.晨光出版社,2017.06.

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西双版纳州文史资料第四册

范贤庆.范和钧:茶界先贤鲜为人知的旧事.中华合作时报,2009(3).

来源:抱朴财经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一片茶叶改变三个大国命运

19世纪的英国,借助茶叶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其后,茶叶推动立国的美利坚合众国,成为了新的世界霸主,小小茶叶,无疑在世界权力领导者更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那场发生在南边的茶叶战争,对英、美、中三个大国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是重塑了世界的权力格局。

一、茶叶缔造了大英帝国

茶让英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世纪中叶时,研究中国的历史学家约翰·戴维斯这样写道:「就对一个民族的行为习惯产生巨大革命性影响来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像茶叶那样在过去一百年里对英国人的影响那么大。」伴随这一转型的是,世界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

人类学家文思理(Sidney Wilfred Mintz)描述道:「英国工人喝下第一杯加糖热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它预示了整个社会的重大变革,这是对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的彻底重塑。」无疑,茶改变了一切。

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等在《绿色黄金》里提出,茶叶创造了英国,并使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帝国。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着莫大的关系。

他立论的主要依据是茶水消灭了细菌,还增加了营养,这让众多的人口得以持续创造财富。人口大爆炸与成活率高被归因于沸水与茶结合的饮食层面。而英国全民饮茶时代,正是18和19世纪,刚好也是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工业革命导致城市人口膨胀,聚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18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少或消失,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英国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dison)也支持这种说法。他在分析欧洲人口问题的时候说,正是因为酒和茶替代了受到污染的水,才使得欧洲人口死亡率下降。

也因为这样,茶为每一个需要发展的国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茶也为他们的简单生活提供能量源。饮茶避免了大量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在17世纪末,啤酒消耗了英国一半的谷物,他们不得不进口谷物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英国著名经济史学家威廉逊说:「如果没有茶叶,工厂工人的粗劣饮食就不可能使他们顶着活干下去。」麦克法兰认为,中国茶叶的适时到来,正好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并大大促进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麦克法兰的另一个结论是,茶叶帮助了英帝国的扩张,他认为茶叶对英国的战略扩张尤其是军事上的意义非同小可。对茶叶的需求影响了海上贸易,也影响了皇家海军、商业资本、银行和信托系统。它促进了英国商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其在亚洲区域密集的贸易网络,让英国势力强大无比,为他们在东南亚和喜马拉雅山麓争霸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厦大学者周宁在《鸦片帝国》中也总结了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其一是在国民体质方面,茶有效平衡了英国人的饮食结构,为英国人的多酸性主食——面包——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多碱性的佐餐饮料。其二是饮茶习惯改变了英国社会阶层,推动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扩大公共空间,促成了一个市民社会的诞生——这点正是资本主义形成的关键要素。最后是茶在英国现代文明史上的经济政治意义。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富可敌国的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的代名词,为英国之后推行殖民政策,完成了必要的财富积累。

二、中国茶叶推动美国的诞生

在18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茶叶在北美洲英国殖民地的消费量也非常大。茶叶最初被荷兰人带到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后来的纽约,并且很快就在那里成为一种流行的饮品,而在那个时候它在伦敦还没有站稳脚跟呢。美国东海岸一些州的居民也养成了饮茶的习惯。

18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禁止东印度公司向美洲出口茶叶,它的茶叶必须在伦敦拍卖,然后再由伦敦商人运输到美国。由于这些茶叶在进口到英国的时候需要支付高额的税费,其价格非常昂贵,因此很容易受到走私茶叶的冲击。

美洲的走私茶叶大多数来自瑞典和荷兰。据估计,在1760年美洲进口的100万磅茶叶中,有四分之三都是走私茶。为了扭转这一现象,英国于1767年通过一项法律,对那些被运送到美洲的茶叶实行退税政策,这基本上消除了走私茶叶的现象。

之后,东印度公司因为自己的经济危机,向英国政府申请直接向美国出口茶叶。英国政府在1773年通过的《茶叶法》(Tea Act)中批准了这一申请。由东印度公司出口到美洲的茶叶所应缴纳的税款是每磅茶叶3便士(八十分之一英镑)。美洲殖民地的人民对这3便士的茶叶税十分反感。

茶叶走私活动又恢复了。美洲殖民地的人民甚至用当地的一种植物的根茎制作了他们自己的「拉布拉多茶」。

《茶叶法》(Tea Act)重新点燃了他们的怒火,美洲各阶层的人民都团结起来,一起抵制茶叶税。

1773年11月28日,东印度公司的第一艘运输茶叶的商船达特茅斯号(Dartmouth)抵达了美洲大陆,停靠在波士顿附近由英国军队防守的威廉要塞。

12月16日,当地居民举行了大规模集会,要求总督允许运输茶叶的船只在不缴纳关税的情况下离开港口,但是总督拒绝了这一要求。然后,根据达特茅斯号的大副亚历山大·霍奇顿(Alexander Hodgdon)在航海日志上的记录:

「在今天晚上6点到7点之间,大约有1000人来到了码头。他们中间有一些人身穿印第安人的服装并像印第安人那样叫喊着。他们登上了船,警告我和海关官员站在一边,然后打开了船舱盖,进入了船舱,在那里有80个装满茶叶的箱子和34个装了一半茶叶的箱子。他们将这些箱子抬到了甲板上,将箱子割破,然后将所有的茶叶扔进了大海。」

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广东思普贡茗茶业有限公司·茗六福茶行创始人王蓝指出,被毁的茶叶总计92000磅,包括很多中国福建武夷山产的正山小种红茶。

波士顿倾茶事件使英国议会极为恼火,其封锁了波士顿港口,并通过了一项对殖民地实行直接统治的《强制法》(Coercive Act)。,北美殖民地人民组织了抵抗,英国军队与当地民兵发生了冲突。最终这场战争以美国独立告终。当时一首匿名的小诗对这一事件做了很好的总结:

有谁知道,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竟会导致如此怨恨,如此可怕的事件?有谁知道,一些被扔进大海的茶叶,竟会使成千上万的人流血牺牲?独立后的美国,立即踢开中间商英国人,打算直接向中国购买茶叶。

这个新诞生的国家,为了向富饶、强大的东方帝国展现友好之意,专门把派出的第一艘商船命名为「中国皇后号」。

众所周知,大清帝国在茶叶出口贸易中,只接受白银作为支付手段。虽然美洲盛产白银,但银子都被运回了西班牙、英国等欧洲国家,美国人手里这时候并没有足够的白银来购买中国商品。于是,他们漫山遍野地挖西洋参,并跑去印第安部落收购皮货,这两样商品运到中国后,能卖出百倍的价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美国人都是靠西洋参和皮货来换取中国的茶叶等商品。

三、鸦片战争是一场茶叶战争

被运回欧洲国家的美洲白银,相当大一部分都通过茶叶贸易最终流向了中国。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一书中写道:「中国人几乎不需要从英国人那里获得任何东西,他们确信自己生产的东西比英国人试图卖给他们的任何东西都要好。他们只对白银感兴趣。这给英国人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出口如此大量的白银会使英国货币贬值。」

中国人对棉花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矛盾,控制着印度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得以用棉花交换白银,然后再用白银购买中国茶叶。然而中国人对棉花的需求量,远远小于英国人对茶叶的需求量。而且,1777年,乾隆皇帝下令广东禁洋船运进口棉。

在百余年的贸易顺差中,究竟有多少欧洲银和美洲银流入中国,目前学术界并无定论,加州学派的学者、《白银资本》作者贡德·弗兰克的说法最夸张,认为是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约合6万吨),而我国著名的货币史学家和钱币学家彭信威则认为是大约2万吨。但即使按照最保守的估算,也导致英国等茶叶消费大国没有足够的白银来购买中国茶叶了。

最终,英国人找到了另一种商品——鸦片。

在1818年到1833年之间,英国人向中国走私了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鸦片。这些毒品严重损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并导致了白银大量流失,用林则徐的话说:「不禁烟,十余年后,将无可筹之饷,无可用之兵。」为了保住银子,清政府宣布禁止一切鸦片进口和白银出口。

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1840年的鸦片战争。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就清朝统治者自身利益而言,这也是茶叶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惨痛的,战败的清政府不得不开放更多的通商口岸并支付巨额赔款。

鸦片战争似乎是打开了灾难的大门,中国依靠茶叶聚拢全球白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文章来源于:茶贵人,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7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