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什么茶不需水泡

找到约58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醒茶

喝茶多年,耳濡目染,对醒茶一词自然不会陌生,但从来没把醒茶当会事儿,至于实际意义上的醒茶,理解也浮浅得很,原在情理之中。

茶龄虽长,但真正入道并不长久,初喜绿茶,后喜黄茶、青茶,爱上普洱、六堡黑茶,是近两年的事。绿茶、青茶,乃至于黄茶,用不着醒,尤其是绿茶,全在一个鲜字。到底存在不存在或者说用不用醒,喝绿茶年道虽长,还真不知道,起码我还没有上升到那个层面。普洱茶需醒茶,我是听过的,但如何醒,醒到哪种程度,真的不甚了了。因为我自起就不知道普洱茶睡着没有,自然就谈不上醒了。

其根源,大概还是入门迟,层次低,离茶人还甚远,所谓的别茶人是自封的,半瓶子不满便摇晃起来,外行的人看见,以为我算个茶人了,略知一二,便以为我全知道了,茶文化渊博得很,时间一长,经不住表扬,我自己都飘然起来。说到普洱茶饼,偶尔也捎带到醒茶,说的头头是道,仿佛真懂似的,焉然以别茶人自居。其实,并未醒过茶。

没醒过茶,自然不是我的错,是无茶可醒。爱归爱,万事有个度,就是爱茶亦然。最初的茶饼是做广告抵顶的,量极小,且全是熟普,店家所给多事存放不住的绿茶。喝的接不住时,我才买几块方砖,或三两个金瓜,等茶喝,哪里顾得上醒呢,说实话,也没有那个需求和必要,猪八戒吃人参果,囫囵吞枣地咽下了,还不知是何滋味呢。况且,是手边有什么茶喝什么,红黄花绿,不断档就知足了,那敢挑剔。喝茶,本身就是件奢侈的事,不要说琴棋书画诗酒茶的茶,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茶,能不断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天长日久,喝茶也会喝穷的。连鲁迅先生都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像我辈中人,有茶喝就是哪辈修来的福气了。

倘若说,过去是偷得浮生半日闲,坐下来喝壶茶,来不及回味,就忙事去了。近几年完全清闲下来,喝茶也日渐讲究起来。尤其是最近两年,爱上普洱茶,先是熟普,之后生普,到现在天寒时即便喝壶红茶,也是滇红,且是清一色的古树普洱茶,其它茶类,譬如绿茶、青茶、黄茶,几乎不动心了,除非是上好的龙井或金骏眉,偶尔品一回。喝普洱古树茶时,不是没有遇见需醒的茶,而是意识不强,疑疑惑惑,来不及醒早喝完了。有时无意中存放几天,自然醒了,并无感觉。

有时,就去云古号茶店蹭茶喝,那里有好茶,多是伯雅父子从云南茶区寻来的,老茶自不必说,多是真正意义上的私房茶,但量少,珍藏几饼轻易舍不得喝,近年寻来的,量大一些,陈化不足,或沉睡未醒,不同时段不同人泡出的茶就不尽相同,有时是同一种散茶、同一饼茶,这就有些邪门,回味良久,疑心是做茶的手法或泡茶的手法,却没有想到醒茶上面。有回泡冰岛,从饼上撬下一块,第二泡还有焦糊味,苦涩感,少了平日冰糖一样的回甘,连她自己都疑惑了,按理是同一饼上的茶,怎么会出现炒不匀的现象?以为量大了,重泡时用天枰称,泡后依然如故。她深感抱歉,送我两泡,说等我回家慢慢泡着喝。几天后,我泡了一泡下午茶,是地道的冰岛味,很醇,喉咙间满是回甘的冰糖味,马上就找见了从前的感觉。和她说,她瞪大眼,若有所悟:哦,是不是和我心浮气躁有关?终无答案。还有回喝帮骂,她又赠我两泡,但无论当时在店里喝,还是回家品,淡而无味,和过去喝过的花香四溢的帮骂坨茶天壤之别,尽管她说和过去尝过的是同一年份的,总共三坨。但我疑心,那是另外的坨茶,或者是假的。根本没有想到醒茶上面,也没有体会到醒茶的作用有那么大。

直到有一天,讶然后,才恍然大悟。和素女会榕榕购了一套四君子茶,顺便赠我一饼老白茶。老白茶就是我喝过的月光白,又叫月光美人,只产于云南澜沧江边的临沧地区,和我们常说的产于福建的白茶是两回事。品过两泡后,感觉和我喝过的月光白还是有区别的,我喝过的月光白是散茶,一叶绿一叶白,殊为难得,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口感差异明显,一个清香细腻,一个花香馥郁,初入口有上好红茶的味道,但很快就散成生普的味道,最后是比冰岛还要烈的甘甜。汤色的差异尤为明显,前一种是琥珀色,清明透亮,后者事酒红色,光亮厚重,入口更绵更醇。这味道事我喜欢的,特别是近几年,我愈来愈喜欢重口味。喝老白茶时,我不由地想到帮骂坨茶,其玫瑰混合香气,在我喝过的普洱茶中恐怕只有老白茶可与其媲美。我给榕榕微信留言,速发一提老白茶来。没多久,一个茶饼过半,剩下的整个给了我女儿,她也很喜欢这款茶的香气口感。停了两天,我又想老白茶了,就剪开刚到的那提,抽出一饼,撬了块就泡,汤虽浓,却没有上一饼的香气,也没有那种凝脂般的口感。我感到不可思议,虽然我信任榕榕居缘茶的茶品,还事忍不住发了微信,提出了我的质疑。榕榕错会了我的意,有些不高兴,但还是最大限度地容忍着,说您若不喜欢,可寄回来。她到底是个真正的茶人,很快就明白了我的心境,回复说,可能是泡茶时的天气或心情等等影响了茶气,之后忽儿问,您泡前醒茶了吗?天,她大概真把我当别茶人了,以为醒茶在我是深知而必须的。我老实承认,没有醒,直接撬了一块就泡。她笑了,说压饼后的茶,包起,存放在库房里,早睡着了。存放了多半年,分明还在熟睡,猛一泡,犹沉睡梦中,怎么会有香气呢?我若有所悟,但还是将信将疑,把剩下的饼子放在通风明亮的地方,自然地醒着。几天后再试,已有了茶香气,口感也绵柔了许多。果然是茶饼昏睡未醒的缘故。就是现在,恐怕还未全醒,睡眼朦胧。我泡时,接开壶盖,不敢焖,让茶香苏醒着。

从密封的茶提里取出一个饼,我端详着,色泽有些暗,再一闻,几乎没有香味。我想起,上回所赠的老白茶饼,撬时就香气袭人,茶块光亮充满生气。看来睡着一说并非空穴来风,醒茶的确是必须的。其实,也不是没有一些概念,每次冲泡都要洗茶,自然不全事洗涤尘土,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醒茶,只有完全清醒了的茶,才会在水中自然游动,将本身的体香等发挥的淋漓尽致。从来佳茗似佳人,美人是睡出来的,所以有睡美人一说,慵懒的睡态固然美,但最美的时候恐怕还是最清醒时,生命的机能蓬勃到极致,才光艳动人。

我想起老舍出仿苏联时随身带着绿茶冲泡,茶叶在杯里愈来愈舒展,鲜活起来,亦如春天的嫩叶,绿意盎然,娇艳欲滴。俄罗斯朋友看后,很惊讶东方中华茶的神奇,惊叹为中华魔法。绿茶尚且如此,普洱茶饼更不用说,是完全睡着了,沉睡未醒。

我上网一搜,除了储茶罐,果然还有醒茶罐。榕榕赠的那饼老白茶,放在外边久了,自然地苏醒过来,云古号高老板送我的两泡茶,撬开后裸露在空气里,我隔几天喝,也已苏醒。倘若在专门的醒茶罐里醒一醒,我想效果更佳。醒茶罐市场虽不像储茶罐那样混乱,但也事鱼龙混杂。我选择了一款价位品质较高的店,购了一款叫“静心养神”的手工紫沙罐,来醒茶,怕罐不好,起不到醒茶的作用。

将半醒的老白茶饼撬成小块,小心地装进罐里,盖上盖子,放在茶桌边,慢慢醒着。几天后再尝,已恢复了第一次品饮时的香气,我兴奋地告诉榕榕:醒了,全醒了。榕榕也非常开心,说,茶如女人,有时是很娇气的,得精心呵护,才会美丽娇艳。兴奋之余,意有未尽,我泡了一壶老白茶,或者叫月光美人,一边品,一边吟了首诗:

煮水泡新茗,莲壶白月光。

入喉无苦涩,扑面尽芬芳。

香气氤氲袅,甘琼凝伫长。

感君分享意,遥夜梦金汤。

【摘自2016年第2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静子(山西大同),系山西省作协会员,著有散文集《乡村拾遗》《镶嵌在记忆深处》】

梅西最爱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茶?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16强队伍已产生14个,小组赛可谓冷门不断,阿根廷队第一轮对阵沙特阿拉伯队,爆出世界杯举办以来的最大冷门,紧接着日本队战胜德国队上演相同剧本。今天凌晨西日本队再次以2:1比分战胜西班牙队,同时“送走”了德国队,接下来还会有什么令人大跌眼镜的结果产生呢?

看了一段时间的球,也别忘了养生,今天来推荐一款非常养生的茶,因为梅西、苏亚雷斯等南美球员平时都很喜欢喝,它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近日,一段球迷向当地人推销马黛茶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画面显示,阿根廷球迷在世界杯赛场看台上热情推销马黛茶,只见卡塔尔球迷喝过后竖起大拇指表示很赞。

我们熟悉的盼盼食品,也为阿根廷真爱粉量身定制了一款世界杯美食——穿着蓝白配色的“球衣”的阿根廷马黛茶限定口味的麦香鸡味块,让球迷看着球吃着嘎嘣脆,就能潘帕斯雄鹰的家乡风味。

梅西每日不离手的马黛茶,与超燃热血的足球一起构成了阿根廷最耀眼的文化名片。其实它原产于南美地区,南美人称其为“仙草”,认为是“上帝赐予的神秘礼物”,更被阿根廷誉为“国宝”、“国茶”。

马黛茶是阿根廷的一道独特风景。一踏入阿根廷国土,你的眼球毫无选择地被这道风景抓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7-9大道"上,一些中老年人,或手端马黛茶壶,胳膊夹着小暖瓶,沐着和煦的阳光晃荡;或坐在绿茵茵的草坪上,把特制的茶壶端到胸前,一根亮晶晶的铜制吸管含在嘴中,眯着双眼,象被暖风熏醉了。

“7-9大道“地位相当于北京长安街,以阿根廷的独立日命名。号称世界最宽的街道,达140米,主路各8车道,辅路各5车道,主辅路间是宽阔的草坪和树林,就象一个个街心花园,市民在此休憇,闹中取静。想必饮马黛茶就是最好的休憩。

接着又发现,许多街头和公园,也常见这道风景,就连开中巴的司机,也不时地腾出一只手,从容地端起放在驾驶位旁的小葫芦一样的茶壶,吸吮几口。乍一看,以为吸烟袋,其实却是阿根廷的"国饮"——马黛茶。

马黛茶谓何物?游客到阿根廷,问的最多的是探戈舞和马黛茶。马黛树原是一种南美洲特产的灌木,土著印第安人一千多年前就开始嚼其叶,接着又将树叶碾碎沏水泡饮,据说最早发现能遏制饥饿和消除疲劳,被视为"仙草"和"神茶"。

西班牙殖民者也受其感染,特别是以游牧为生的高乔人更为嗜好,十七世纪末开始大面积种植,遂成为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巴西南部地区居民日常主要饮料。

阿根廷人民是世界上牛羊肉为主食几乎不食用蔬菜的民族,但其血液品质是世界公认的优异,心脑血管发病率最低,肥胖人群比例极低,那里罕见中风、糖尿病等疾病。为什么?原来与人们习惯性饮用马黛茶有关。

其含有多达196种活性营养物质,比中国绿茶所含的144种活性物资还多了52种!包括12种维生素,11种多酚类物质,以及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与不饱和脂肪酸,长期饮用可改善人体内环境,提升血液品质,全面保持机体营养平衡,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营养保健功效最全面的单科植物。这也许便是它得以长期并广泛流传的原因吧。

马黛树最适合生长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所以产区局限于南纬18度到30度之间的上述几个国家。至于马黛茶的制作方法。如同我们制作绿茶:晒叶(含梗)、焙炒、粉碎,大都制成袋泡茶。

马黛茶还是一种生活。它是阿根廷最普遍的饮料,其消费量仅次于水。是名符其实的"国饮“。所以不仅仅是一道风景,而是渗透到生活各个领域。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福清会馆,福建老乡们当然日常还是喝着乌龙茶,但茶室里也少不了马黛茶。因为阿根廷人居家、外出、社交都离不开马黛茶。无论平民还是大亨,都难舍这似乎跟不上现代生活的“土气“习俗,视马黛茶为生活重要组成部分,并以饮马黛茶为荣耀。

每逢足球大赛,连运动员都带上马黛茶的一套行头,更不用说观众了,全场上下马黛茶壶争奇斗巧,也是一道亮丽凤景线。连球王马拉多纳每次入场前都要喝上一壶马黛茶。

据说拉丁美洲英雄切-格瓦拉投身古巴革命后,1960年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会见他时以茶招待。这位阿根廷马黛茶种植庄园世家的孩子,喝了中国茶后情不自禁赞叹:“多香的茶啊,真像阿根廷的马黛茶!"毛主席听了这可爱孩子如此赞美,差点乐喷了茶。

如果你去阿根廷旅行,一定有机会看到当地导游手握马黛茶和你热情洋溢地解说当地风情,并会邀请你欣赏精致的茶壶并尝一尝。曾经有幸品过,感觉草味较浓,又略带一些苦味,没闻出有什么香气。待客喝茶,这也是阿根廷人的礼俗,是尊重客人的一种表示,却之可有不恭之意。

马黛茶更是一种文化。阿根廷是个爱过节的国家,各种节日名目繁多,除了政治节日和西方传统的社会节日外,还有一大堆与土地相亲的节日,什么玉米节、烟草节、鲜花节、苹果节、葡萄节等等,起码10多个,所以阿根廷人刚过完一个节日,马上就要准备过下一个节日。

作为国饮的马黛茶,自然有个全国性的节日。每年11月第二周便是。节日里,人们以游行、宴会、民族舞会等形式来欢度。此时街头 小巷可以看见许多盛装的少男少女,且歌且舞地向行人赠送小盒包装的马黛茶。

喝马黛茶的一套专用行头成了精美的手工艺品,由三件套组成。

一把茶壶,大多用小葫芦制成,外表刻上或烙上图纹,镶嵌上银饰或铜饰,也有用彩瓷或动物的蹄、角制成壶,精雕细刻。

一根喝茶的吸嘴,它一头为吸管,一头为中空的椭圆形小球或成匙状,钻有许多小孔,起过滤茶末的作用。吸嘴多用银管或铜管,十分精致。

当然还需备用一个暖水瓶,用来随时续水。把这三件套装在一个豪华皮套里就是耀眼的行头了。

要知道,阿根廷的皮革制品也是历史悠久,工艺考究。不妨作为纪念品带一套回去。

喝马黛茶的专用行头成为旅游必买工艺品 唐颐/摄

正如马黛茶是阿根廷的符号,在中国,茶也是一张靓丽的名片。只是中国的茶叶品种数不胜数,茶文化博大精深,难以选出一款代表茶。如今,在各种国际盛事、茶叙场合中,中国各地的茶也是轮番上阵展风采,不论什么茶,连接世界的茶,真香!

来源:茶道CN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围炉煮茶不宜“向后看”

在大城市的年轻群体中,“围炉煮茶”突然成了“新晋网红”,风靡起来。赞者称此法在茶圣陆羽的《茶经》中有载,是最古早(传统)的饮茶法,如此“复古”,体现了文化自信;弹者则称别人煮茶如天仙,自己煮茶灰头土脸,复兴这种只为拍照片的伪传统,纯属矫情。


应指出四点:

其一,当下风行的“围炉煮茶”,与《茶经》中所载,关系不大。

其二,茶叶加工方法剧变,“围炉煮茶”已无必要。

其三,点茶、泡茶也是传统,不宜厚此薄彼。

其四,煮茶更有营养,但环保等成本高。

在物质条件不发达的古代,传统文化的重点在精神生活,即价值坚持、思想方法、审美趣味、道德实践、修养功夫等方面,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至于用什么方法喝茶,属于末艺,小试怡情,多试则玩物丧志,君子不为。从历史上看,白居易、苏东坡等都嗜茶,却不愿为此浪费时间。

“像古人那样喝茶”是一个小游戏,与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立身根本无关,苟无“四面江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关怀,茶煮得再好,又有何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现在做人与济世,不必排斥吃喝,但僭用传统之名,大肆兜售假古董,将文化自信娱乐化、庸俗化,似有不妥。钩沉“围炉煮茶”的历史,揭“网红”之谬,或有价值。

(近代)傅抱石绘《蕉荫烹茶图》册页

一度流行“粥饮法”

茶源于中国,称它是“人在草木间”则属妄言。

唐中期前,“茶”多写为“荼”,唐人陆羽据《开元文字音义》改称为“茶”。清代顾炎武据古碑考证,指出:“贞元十四年(798年)刻荼宴字,皆作荼……至会昌年(841-846年)间柳公权书《玄秘塔碑铭》,大中九年(855年)裴休书《圭峰禅师碑》茶毗(意为焚烧,指僧人死后将尸体火化)字,俱减此一画,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

显然,茶不可能到中唐后才“人在草木间”。

荼是苦菜,说明茶本味苦,早期是药材。在茶的发展史上,出现过粥饮法(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日本茶道中抹茶法之先)、泡茶法等阶段。

所谓粥饮法,据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载:“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于开元天宝间,稍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指茶叶早期直接摘叶煮汤喝。为长途运输,改将茶叶切碎,用黏稠的米汤粘成团。饮用时,直接加开水泡煮,佐以葱、姜、橘子等调味。

这种茶看上去像粥。《旧唐书·李玉传》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胜。”直到晚唐,粥饮法仍流行,诗人皮日休在《茶中杂咏》序云:“然季疵(即陆羽)以前称茗饮者,必浑以烹之,与夫瀹蔬而啜饮者无异也。”即茶水和菜汤没区别,这么做,可能是为去除茶叶的苦味和青草味。

茶圣陆羽对粥饮法深恶痛绝,称“斯沟渠间弃水耳”,称它是沟里的臭水。

陆羽煮茶是为适应饼茶

为取代粥饮法,遂有“陆羽式煎茶法”。晋代已有煎茶法,陆羽将其完善,今网友推崇的“围炉煮茶”即“陆羽式煎茶法”,操作步骤是:

第一步:将茶饼放在炭火上烤,再碾成末(注意,不是粉)。

第二步:茶釜加水放炉上,煮至初沸,即冒小水泡(如蟹眼大),加椒盐。

第三步:水沸至冒中水泡(如鱼眼大),将部分水盛出,放茶末,不断搅动,即“击拂”,使茶汤出沫饽(白色的浮沫),它被视为茶中精华。

第四步:水沸至冒大泡(波浪状),把刚才盛出的水加回来,止沸,可防茶汤苦涩,即“育华”。

第五步:分饮。趁热喝,“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陆羽式煎茶法”风行,因茶叶加工方法改为蒸茶法,即:将生茶切碎,蒸后捣烂,再将茶泥入模具压成饼状(唐代也有末茶,但主流是饼茶),烘干水分,减少了苦味和青草味,使茶从药变成饮品。饼茶耐泡,长时间才见滋味,较清淡,宜煮。

对“陆羽式煎茶法”,唐宋时人也有异议。晚唐诗人薛能写道:“盐损添常戒,姜宜著堪夸。”认为可加姜,不可加盐。苏东坡则“近世有用此二者辄大笑也”,也主张用姜不用盐。与此同时,粥饮法仍流行,唐德宗就喜欢“旋沫翻成碧玉池,添酥散作琉璃眼”,把茶煮开后,加入酥(奶油)。

今人难操练“陆羽式煎茶法”。一是蒸茶法少见,炒茶法制成的茶不宜煮,今天的砖茶是发酵后压成,非唐代饼茶,二者煮后滋味不同。二是水质、器物不同,“围炉煮茶”难得旧味。

水不同器具也不同

陆羽对煮茶用水的要求高,排出天下十大名泉,最差也要雪水和雨水。这些水是软水,每升含钙镁离子低于8毫克。高于此,水中的硫酸盐、硝酸盐、氯化物会与茶中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色变黑,味亦涩,茶汤表面可见油花。可在工业化时代,雪水和雨水中污染物更多,名泉水也非旧貌。

现代人泡茶多用自来水,铁离子多,只需万分之五,茶汤便成褐色,有锈味,且与茶中最富营养的多酚类化合物形成沉淀。

水不同,器具也不同。

“陆羽式煎茶法”用无盖锅,否则无法判断水沸腾的状况,以茶鍑(音如复)为主,它敞口、尖底,有利于均匀加热,但必须放在交床(一种支架)上,否则会倾倒。茶鍑太麻烦,人们也用铛(三足鼎)、铫(音如吊,近似今奶锅,但无盖)、鼎等煎茶。

陆羽认为,煮茶器最好用银,但太奢华;转用生铁,则难免锈味,所以制模时内用泥外用砂,成品茶鍑内面光滑,铁离子析出少,外面凸凹不平,受热面增加;最差是用瓦(陶器)。煮茶用松木生火,即“石泉春酿酒,松火夜煎茶”。

按陆羽要求,喝一次茶需配28种茶具,即风炉、灰承、莒、炭撾、火夹、鍑、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盒)、则、水方、漉水囊、瓢、竹莢、鹾簋、揭、熟盂、碗、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都篮。

如此繁琐,只能在室内操作,无法旅游携带。那么,每折腾一次能做多少茶呢?从文字记录看,只有1升,陆羽说“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淡”,其实是怕人多不够喝。

换个做法走入百姓家

“陆羽式煎茶法”有两大技术瓶颈,即“击拂”和“候汤”。前者是将茶末放入中沸的水中,不断搅拌,保证茶末沉底,汤中浮现白色泡沫;后者指掌握煎茶的水温。在唐宋时,少数高手才能掌握,今人只能据文献推测。显然,网友们的“围炉煮茶”虽装出唐人饮茶的姿势,却无法确知滋味,更不知为什么要这么做。

宋代时,“陆羽式煎茶法”转向“点茶法”。

一是制茶工艺再变。先用水清洗茶叶,蒸且捣烂,榨去茶汁后,再压成饼,进一步去除了苦涩味。虽文字无载,但从晚唐绘画看,当时已用“点茶法”。

二是陆羽喝茶必须凑齐客人,同时饮用,“点茶法”则灵活得多。

“陆羽式煎茶法”是将茶叶放到开水里,“点茶法”则将开水放到茶叶中。思路一转,境界顿开。可开水入茶,温度有损失,且时间短,加热不充分,所以“点茶法”先将茶盏烤热,茶亦磨成粉。先加入少量开水,用竹刷式的茶筅(初期用茶匕,北宋末期用茶筅)快速搅打,调成茶膏。高明者能打出较多沫饽,色白、茶面细匀,并用茶匕勾画出各种图案。宋人常有点茶技能赛,称为“斗茶”。

范仲淹写道:

斗余味兮轻醍醐,

斗余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

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

输同降将无穷耻。

点完的茶膏用开水释稀饮用。“点茶法”可在户外进行,方便旅行,能根据来客多少制茶汤,带动了宋代民间饮茶热。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称,汴梁城皇宫周边“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明代泡茶太繁琐

“点茶法”依然费时费力,南宋末期出现“撮泡法”,即“泡茶法”。

据丁以寿先生的《中国饮茶法流变考》,南宋画家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似已有“泡茶法”。《茶经》也记录了“泡茶法”,称为痷(音如安,意为瘦病)茶。明代陈师在《茶考》中写道:“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颇为轻视。

“泡茶法”勃兴,因明代废蒸茶法,改用炒茶法。明人罗廪在《茶解》中说:“唐宋间研膏、蜡面、京铤、龙团,或至把握纤微,直(值)钱数十万,亦珍重哉,而碾造愈工,茶性愈失,矧(乃)杂以香物乎?曾不若今人止精于炒焙,不损本真。”意思是,蒸茶法违背茶的本性,不如炒茶。

生茶经三次干炒和揉搓,水分大减,草气、苦味的成分被挥发殆尽,“煮茶”“点茶”等对口感提升的价值已不大。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下令停贡团茶,改贡散茶,但直到明末,“煮茶”“点茶”仍常见,“泡茶法”亦繁琐,分备器、候汤、泡茶、酌茶、品茶等环节。在《遵生八笺》中,高濂喝茶的排场是:“侧室一斗,相傍书斋,内设茶灶一,茶盏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拂刷、净布各一,炭箱一,火钳一,火筯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烧香饼。茶盘一,茶橐二,当教童子专立茶役,以供长日清淡,寒屑兀坐。”

高濂活跃于万历时期,正是明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期,士大夫却忙于养生清谈,喝个茶都如此铺张奢靡,明朝岂有不亡之理?

“煮茶法”有利也有弊

从“煮茶法”到“泡茶法”,是历史选择的结果,涉及“向前看”还是“向后看”的问题:

“向前看”,则尊重前人选择,在此基础上改造,让饮茶更适应当代生活,比如奶茶、袋泡茶、茶饮料等。

“向后看”,则坚信过去的东西“最正宗”,不顾背景差异,处处想“恢复传统”,以为这才是尊重古人、弘扬传统文化。这就存在一个逻辑上的悖论——古人放弃“煮茶法”,也是智慧的体现,也是传统的一部分。否定古人这种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是不是也在反传统?

“煮茶法”有一定科学性,煮茶可将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释放出来,煮制5分钟的茶水静置1小时后饮用,血液中的抗氧化剂水平会上升45%。但此类研究的样本量少,包括茶叶中是否含抗癌物质等,均非定论。

煮茶的汤色深、味道浓,香气亦持久,与泡茶比,投茶量少5倍左右。但炒茶法制出的优质茶叶,如雀舌等,都是嫩芽,不宜煮,甚至不能用沸水泡,否则损失香气。国人喜嫩叶茶,亩产茶叶量只及印度茶的五分之一,煮茶可减少浪费。

可以依据理性分析,提倡煮茶,无需嫁接到唐朝,毕竟二者无传承关系。煮茶也有缺点,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65℃以上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因人食管适宜温度在40℃以下。可火候不等人,煮茶放凉、饮用,然后再生火煮,再放凉、饮用,消耗能源多,且不便旅行。

人生苦短,在喝茶这种事上花太多时间精力,有点不值得。至于传承文化,还是应以读典籍、强化修养、传承古人的精神财富为主。

来源:北京晚报,黄逸,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7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