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石门茶叶行情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春茶抢鲜上市量少价高 头茶零售价普遍1500元起步

 

今年的头比往年早了近半个月,让尝鲜客们先品为快。

明前,大概是每一株茶树最为光鲜的时光。如今才进入农历二月,前段时间持续的小阳春照拂着湖南的山山水水,茶杯里已飘逸着早春山头的清香,比去年早到了小半个月。这一段春茶量少价高的任性时光,茶商们格外珍视,守着1500元起步的价格不退让。茶痴们自是不吝腰包,一品为快。对于不是爱茶如痴的人来说,等等,等到3月18日左右,茶味将更饱满,市场才能回到正常行情。

茶市

新茶上市早,春暖雨少催芽暴长

不是奔赴在做茶的路上,就是在晒刚做出来的新茶。从2月28日起,记者朋友圈的茶友们都在讲一个主题:早到的春茶。山头的青绿、娇嫩的芽头、揉蜷的春茶,甚至是飞舞的白毫,让围观者口舌生津,直想一品为快。

“明前春茶最为珍贵,今年的春茶到得格外的早。去年是3月12日左右才摘头批芽,今年要早了近半个月。”湖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技术推广中心科技推广员余鹏辉介绍,湖南最早上市的一批春茶主要是黄金茶,黄金茶是早熟茶树种,目前主要是黄金一号,去年冬季湖南少有大雪低温天气,加上今年入春以来天气普遍以小阳春为主,阳光充裕,催发了茶树抽芽、暴芽的速度,茶农采茶、做茶就要早于往年。

“有今年的新茶吗?”在高桥大市场的神农茶都里,许多店主被问到这个问题。湖南隆平茶业保靖黄金茶销售有限公司设在该茶叶城的门店负责人黄伟忠却没有急着赶第一波上市潮,而是在静等黄金村的茶再长壮实些,等待一杯味道、时节恰到好处的黄金茶:“虽然今春气温较往年高,但茶树经过漫长的冬季,养分积累得不够充分,还要等个十天左右,叶内的氨基酸含量更高,有苦涩味的茶多酚相对较低,泡出来的茶香更浓,茶色更清绿,那才是茶味最绵长的时候。”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春茶上市早,冲泡之后茶香扑鼻,但茶的回甘差,第一泡色形味上乘,但本该表现更出色的第二泡,已是茶味寡淡。从品味的角度来看,茶艺专家们建议稍等半个月左右,等到茶香最浓的时候。

价格

头茶零售价普遍1500元起步

除了时机、味道之外,消费者们更关注的是价格。

“春茶贵如金,何况头道茶,普遍量少、价高。茶商们卖的就是个‘鲜’字,1500元往上走是基本行情。”从事茶叶营销工作的游先生介绍说,头茶本来就是抢鲜价,真正买的人看重的是一品为快的舒爽,因此其价格定位要综合产地、工艺等多方面来确定,目前是一天一个行情。

游先生认为,仅从头茶的价格很难准确分析出今年整个茶市的行情,毕竟尝鲜价以量少价高来锁定茶痴,估计要到3月18日左右,整个绿茶行情才能走上正轨。

“无论如何,整个茶行业的价格会略有提升。这是茶产业增效提质的必然。”游先生分析,茶叶作为农民致富的产业之一,湖南省各地政府加大了对茶叶生产、销售的政府补助,例如对于农民施肥、捉虫、有机种植的补助加强了,强化了对茶叶生产全程质量和标准化生产的管控,茶叶的品质提升,价格自然会有所上升。

加强对农户们在茶叶生产技术上的培养,推崇更新的生产技术和科技设备,也提高了茶叶的品质。例如,现在不少厂家要求茶农采摘的芽头时,要用“掰叶”的手法取代“掐尖”的手法,从而确保芽头不会出现红头,泡制起来更显清绿。

趋势

品牌茶、科技茶、特色茶将更有市场

早春头茶的价格傲娇只是整个茶市的一个小插曲。那么,茶叶生产和销售的大趋势是怎样?

统计数据显示,至2016年底,湖南省茶园面积已发展到215万亩,产茶23.2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648亿元。湖南茶产业实现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产业持续发展并连续6年全行业盈利。

那在2017年甚至是今后几年,做茶生意要如何赚得更多的钱呢?3月1日,湖南省茶叶行业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刘仲华、湖南省茶叶研究所负责人包小村、湘西等茶叶产区相关企业负责人对于茶产业发展趋势有着共同的见解。

专家们分析,茶产品的品牌号召力决定市场占有率。以黑茶的发展为例,从最初的边销茶,到统一的安化黑茶品牌,黑茶成为我国的第六大茶类,迅速占领市场。在2016年,湖南省茶产业在品牌打造上着力化散为整、化多为精,牵头整合了包括湘西州、怀化、张家界三市及石门、安化、洞口、新化等县大湘西地区的茶叶品牌统一打造“潇湘”牌。各地打造自己的地域性品牌,通过对优势企业品牌和新产品的宣传推介,加快湖南绿茶(包括花茶)、安化黑茶、红茶黄茶四大茶品牌建设步伐,促进湖南多茶类协调发展。

从全国茶叶的品类来说,红茶、白茶的发展势头更旺,而绿茶、乌龙在茶品类中的占比在降低。2016年,红茶、黑茶、白茶均增产10%以上。从外销市场来看,红茶的增量同比上升17.9%。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湖南省各地在推出自己的红茶品种,同时在探索形成湖南省统一的红茶品牌,红茶市场将有突破。

此外,供给侧改革要求茶产业提质增效,从地方政府到茶农都在逐渐将品质低的品种摒弃,在开辟更优良的茶叶生长环境,生产技术上将越来越高科技,包括源头的生产环节,以及茶叶制作加工环节,将来个性化、多样化的茶产品将进一步细分市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暖冬气候催茶提早上市 茶商茶市闻香而动

人勤春来早。这是今年春天茶商茶客的姿态。暖暖的冬天,山头上的茶芽在春节期间就被早早唤醒,开采的时间提早将近一个月,到3月上中旬,全省的茶园都将进入大面积采摘期。茶商茶市闻香而动,早春的新绿带热市场,整体价格虽较去年平稳,但品牌名优茶显示出杠杠的溢价能力。

时节 暖冬气候催茶提早上市

高桥茶叶市场和神农茶是长沙茶叶批零集中的两个专业市场。走进两家市场,记者看到,许多门店前立着写有“新茶上市,大量批发”等字样的易拉宝广告牌,成箱的新茶摆放在门店里,每天百来斤的走量,让茶商们好不兴奋。前来选茶、喝茶的消费者络绎不绝,“天气好一点时,这茶台上一次要泡十几个品种和价位的茶,客户品得尽兴,自己喝到醉茶。”经营古丈毛尖的店老板刘女士说。

春尝一口鲜。经过一冬的蛰伏,春茶中茶多酚的含量相对于秋茶高出3.0%、氨基酸含量高出10.2%。专属于春天的绿茶,因其鲜爽,是中国茶品类中消费量最大的茶,春茶市场的关注度也格外高。

相对于往年,今年的春茶市场醒来得格外早。“正月初六,即2月17日,保靖的茶园就开采了。2月19日,已有大量的茶商涌向保靖的核心茶区,收购、制作早春茶了。”从事茶叶销售的游先生介绍,去年受疫情影响,保靖的茶山上人影稀疏,与今春热闹的茶山形成鲜明对比。

“湖南最早开采的茶区是湘南的资兴,2月15日就开始零星采茶了。”湖南省茶叶协会秘书长王准介绍。受暖冬气候影响,湖南省大部分茶园开采时间较上年提前了20~25天,黄金茶、白毫早、乌牛早等品种开采最早,截至2月28日,除平江、石门、桃源等高海拔和品种因素暂未开采,全省茶园均已开采,3月上中旬全省将迎来茶园大面积开采。

价格 茶青今春上扬20%左右

追逐春天的第一口茶香,需要多少成本,消费者最关注。王准介绍,今年春茶市场整体价格相对去年价格平稳,少量特色名优茶价格略有上升。

记者在两家茶叶大市场了解到,春茶的售价依据上市的时间而有所不同,也与产地、品种有关。以黄金茶为例,于2月份最早上市的黄金一号品种,售价在每斤1800元上下。而上一周上市的产品,售价在每斤600元左右。

同一品种的绿茶,仅从条索、茶香上分辨,似乎差不多。那它们的价格差在哪里?记者了解到,“五六斤鲜叶一斤茶”,今年受劳动力影响,茶青的价格上涨10~20%,湘西黄金茶在早春时期,一芽一叶的茶青价格高达120元/斤。此外还要考虑人工成本、加工制作成本等,这些因素扛起了春茶硬挺的市场行情。

从全国市场来看,云贵川的春茶比湖南的春茶出芽更早,在长沙市场的价格不敌本地茶,每斤的价格在300元至1000元之间。当然,龙井茶作为绿茶十大名茶之首,价格和需求仍处高位。虽然龙井茶核心产区茶园要到12日才开园,但周边产区的产品在长沙也上市了,每斤价格从400到1800元不等。整体上,无论是本省茶还是外省茶,随着茶园的全面开采,春茶的价格将有所回落,不追求头茶的春茶爱好者,还可等一等。

品牌 区域优质品牌突显市场优势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春茶上市早的节奏,也加速了绿茶品牌的竞争态势。

绿茶是六大茶类中最早、最传统、最主流的品种。统计显示,2019年,全国绿茶产量为177.29万吨,占总产量的63.47%。但“有名茶而无名牌、名茶多而名牌少”一直是绿茶产业发展的短板。

湖南省打造千亿茶产业,着力以构建茶行业区域公用品牌为抓手,实施茶产业品牌提升行动,带动茶农增收、茶产业增产。保靖黄金茶是中国绿茶里最独特的两个茶树品种之一。政府部门以及行业协会将“保靖黄金茶”项目作为重点产业和品牌进行培育。如今,“保靖黄金茶”成为大湘西地区茶叶公共品牌“潇湘”茶的区域内地域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湖南省7个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被互认互保的地标之一。

从原来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到今天的“叫得响”,“保靖黄金茶”的早早上市,扛起了湖南绿茶的品牌旗帜。“前两年,外地的绿茶在长沙还有一定的行情,像洞庭碧螺春、安吉白茶等名品,是不少消费者的心头好。今年,黄金茶在湖南市场成为绝对主角,我们也期待它能像西湖龙井一样,成为有全国影响力的绿茶品牌。”高桥大市场茶叶经营者刘女士说。

原文标题为:春茶上新,绝对主角黄金茶

长沙晚报全媒体  记者 周辉霞,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万里茶道背景下“宜昌宜红”品牌建设研究

万里茶道是17世纪在欧亚大陆兴起的一条重要国际商道和经济文化交流通道,中国南方的茶叶在汉口汇集,向北经蒙古国抵达俄罗斯,再延伸至欧洲各国。鄂西湘北武陵山茶区是万里茶道的重要茶产区,宜昌是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宜红茶核心原产地。近代以来,宜红茶通过万里茶道输往西方,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复兴万里茶道为宜昌红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宜昌提出突破性发展红茶产业,重振宜红雄风,打造“宜昌宜红”品牌新名片应运而生。

茶产业是宜昌的重要特色和支柱产业,“宜昌宜红”品牌建设必将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带动作用。开展万里茶道背景下“宜昌宜红”品牌建设研究,对于宜昌茶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其他地方茶品牌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价值。

01

“宜昌宜红”品牌的发展历程

1、鄂西红茶的起源

一般认为,中国工夫红茶源自福建武夷山,其制茶技术随后传到其他茶区。鄂西山区自古产茶,新的红茶工艺的传入,催生了当地优质红茶的诞生。清道光(1821~1850)年间,广东茶商钧大福带领江西技工到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技术,并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转运出口。咸丰甲寅年(1854)高炳三、光绪丙子年(1876)林紫宸等广东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精制后经渔洋关转运汉口出口,渔洋关成为鄂西有名的红茶市场。在鄂西五峰、鹤峰等茶区,至今还留有当年广东商人采办红茶的遗址遗存。

2、宜红茶的成名

鄂西生产红茶最初是将红毛茶运到汉口,经过精制后再销给外商,可能是出口贸易中需要品牌,便有了“宜红茶”之名,并在汉口、上海茶市得到认可。1892年广东茶商卢次伦在湖南石门县宜市松柏坪建“泰和合茶号”制茶工厂,最先使用“宜红茶”品牌。1933年前后,湖北省银行多次带领江浙等地茶商和制茶技工来五峰渔洋关开设茶号,将红茶定名为“宜红茶”,并正式成为鄂西湘北交界的五峰、鹤峰、长阳、石门四县茶区的区域公用茶品牌。

3、宜红茶的盛衰

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成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茶出口速增,产区推广到鄂西、湘西的十几个县,量多质佳,畅销海外。1937年上海《申报》描述:“湖北宜昌一带所产红茶,在两湖红茶中得天独厚,有许多地方,且与祁红相近,英伦茶商向亦注意。”这样,宜红茶融入到世界茶叶贸易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宜红茶贸易由湖北省供销社下属的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独家经营,并使用“宜红”茶商标。该公司在宜昌成立“宜红区收购处”,在《中苏贸易协定》签订后向苏联及东欧出口。当时,宜红茶在国外市场口碑很高,但产量和发展受到当时经济体制的制约。1951~1997年,宜红茶主管单位多次变更,从湖北省茶麻进出口公司到湖北省茶麻总公司以及湖北归真茶业集团公司,1996年注册“宜红”商标,2012年建立宜红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出口经营单位的屡变,使“宜红”品牌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跌入低谷。一直专注生产宜红茶的湖北老字号宜都茶厂也几度更名,1998年改制成立湖北宜都市宜红茶业有限公司(2009年更名湖北宜红茶业有限公司),在商标上仅被特许使用“宜”牌红茶商标。

4、“宜红”品牌的回归

2012年,宜都市宜红茶协会注册“宜昌红茶”和“宜红工夫茶”地理标志商标,遭到当时持有“宜红”商标的湖北锦合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反对。2017年北京市高等法院终审判决,驳回上诉。这样注册20年之久“宜红”商标失效,“宜红”品牌回归历史产地宜昌。

2016年8月,“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学术会议”在湖北五峰举行;2018年5月,以“线路与文化”为主题的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宜都召开。2018年初,宜昌市政府将打造“宜昌宜红”城市新名片写入政府工作报告;5月,“宜昌宜红”茶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经典红茶”称号。2019年6月,“宜昌宜红”区域公用品牌正式发布,推出全新品牌形象。

宜红古茶道是万里茶道的重要一环,茶文化遗产丰富。宜红茶复兴、宜红古茶道申遗,寄托着宜昌茶人的不懈追求与美好向往。如今,中蒙俄三国联合以“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宜昌宜红”品牌正努力谱写万里茶道再出发的新华章。

02

“宜昌宜红”品牌的现状分析

1、取得了明显成绩

政府主导,规划引领

坚持“政府主导、协会运作、社会参与、集合发展”原则,按照“公用品牌+企业商标”营商模式,着力推进茶叶品牌整合,编制了《宜昌市红茶产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红茶产业。

制定标准,规范发展

2018年,宜昌市茶产业协会成立,重点开展“宜昌宜红”茶叶公用品牌注册和规范管理工作,力求“统一标准、统一质量、统一品牌、统一标识、统一宣传”,开拓国内外市场。协会制定《宜昌宜红》《宜昌宜红加工技术规程》团体标准,为“宜昌宜红”品质保障提供了技术规范。

建设基地,培育龙头

加快茶叶基地建设,因地制宜,优化布局,改造低产茶园,建设生态茶园,抓好茶园建设和管理,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加强企业实力。目前,宜昌市有较大规模红茶加工企业(合作社)130多家,红茶年产量超过1.2万吨,年产值达5亿余元。2019年6月,首批十家主要茶企获准使用“宜昌宜红”品牌,龙头企业得到有效扶持和培育。

注重保护,放大效应

2020年5月,“宜昌宜红”入选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名录,对宜昌红茶产业发展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9月,商务部与欧盟正式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宜都宜红茶”入选首批“中欧100+100”地理标志产品互认产品,是湖北省唯一茶叶入选品牌,有助提升“宜红”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活动推广,文化赋能

2020年8月,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在五峰主办“采花杯”宜昌宜红加工技术大比武,茶叶生产技术人员切磋技艺;11月,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五峰主办“第三届中国茶旅大会暨宜昌宜红茶推介会”,湖北采花茶业、五峰千珠碧茶业等茶企生产的“宜昌宜红”获首届“五峰杯”宜红工夫茶产品质量推选特别金奖。

2、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品特色不够鲜明

使用区域公用品牌的茶企多是在已有企业品牌上简单加注“宜昌宜红”,即使是龙头企业,新创产品也不多;“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母子品牌”定位不清晰,形象较模糊,品质特征尚未在市场上展示出与其他知名红茶品牌的明显差异和比较优势;受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因素制约,从事深加工的企业少,产品创新不足;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人才缺乏,技术到位率不高,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制约了量质的同步提升。市场上“宜昌宜红”产品并不丰富,同质化现象普遍,个性不鲜明,品质难以辨认和把握,宣传时难免流于表面,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市场占有不够广泛

国内传统茶消费习惯多为绿茶,国际市场以红茶为主,但新冠疫情使红茶出口面临新挑战;由于“宜昌宜红”品牌统一推广时间不长,统一口径宣传不够,消费者对其了解不多、认识不足、接受程度不高;标准等级欠清晰,价格定位较模糊,文化认同度不高,市场分析还未实现精准化、专业化,营销渠道有限、品牌影响力不强,产品附加值较低,国内市场份额较少,产品销售主要在省内,实际出口并不多。

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

“宜昌宜红”区域公用品牌虽产生了一定的市场效应,但域内红茶产品多而杂,生产粗放,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过程标准难以有效落实;在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自身商标的融合上缺乏标准引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负责品牌推广和发展的管理机构缺乏刚性约束,质量监控缺乏权威。

产业融合不够深入

当地茶叶品牌多而不强、小而不精的问题一直存在。产业链不长,行业管理和研发能力不强,生产集中度较低,企业整体实力不足,品牌投入不多,优质子商标较少;生产加工、销售宣传合力不够,高效共赢的发展格局尚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不强,茶事活动带动效果不显著;鲜叶未得到充分利用,工艺和产品单一;茶文化、茶旅游、茶休闲、茶餐饮等产业无标志性突破,三产融合度不高,协同发展有限。

发展共识不够充分

有的茶企过多强调自主红茶品牌,不利公用品牌推广,也造成资源和成本浪费;有的茶企认为公共品牌打造是政府的事,对于经营、宣传和打造区域共用品牌的参与意识不强、力度不大,尤其是在政策和资金支持未及时满足时便对公用品牌的推广失去耐心和积极性;有的茶企、茶农甚至管理者对公用品牌发展心存疑虑,对产业做大做强缺乏信心;“宜红”商标胜诉后,涌现众多地方性“宜红”品牌,但对品牌的共建共享并未达成共识,公用品牌的整体效应尚未彰显。

3、发展的有利条件

区位环境突出

宜昌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和武陵山脉与江汉平原的交汇过渡地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昼夜温差较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自古产好茶。地理上承东启西,机场、港口、高铁、高速公路等四通八达,交通物流便利。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三峡国际旅游目的地、鄂西乡村休闲旅游度假首选地的发展定位比较高,中国(湖北)自贸区宜昌片区、宜昌综合保税区、宜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优势突出,是全国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也是正在建设中的内陆开放新高地。

文化底蕴丰厚

从万里茶道和宜红历史脉络的梳理来看,“宜昌宜红”与历史上的宜红茶一脉相承,是对宜红古茶道、宜红茶文化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传统宜红茶工艺严格,外形条索紧细,匀整乌润,橘红汤、果蜜香、味醇爽,具有“冷后浑”特征。从地域和传承来看,宜红包含但不限于“宜昌宜红”,万里茶道申遗和宜红茶继承,需要在武陵山区和宜红古茶道区域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文化挖掘。

产业基础较好

作为湖北茶产业主要集聚区,宜昌正努力打造中国茶叶现代技术集成基地,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现代茶叶强市。2018年,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宜昌“国际茶叶最具魅力城市”,授予宜昌宜红茶“世界经典红茶”;通过了农业农村部认定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专家评审并登记保护。宜昌许多红茶企业都拥有一流的现代茶叶加工技术装备。

市场潜力巨大

红茶占世界茶叶贸易量的70%,中国茶叶出口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行而稳步提高。近年来,国内茶消费快速上升,红茶是增幅最快的茶类。中国年人均茶叶消费远低于世界年人均消费,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茶消费趋向多样化、品牌化,红茶的保健功能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老年人、年轻人和女性群体的茶消费习惯变化,传统红茶产品及新型深加工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和国内庞大的潜在茶叶消费市场,为“宜昌宜红”品牌发展和创新提供了足够的提升空间。

宏观政策利好

在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万里茶道复兴等宏观背景下,发展茶产业、打造茶品牌的政策支持持续向好。《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以质量品牌为重点,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茶产业在鄂西南农业农村中的经济占比很重,宜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宜昌宜红”品牌建设,将充分发挥国家政策的引领支持作用,培育优质品牌,服务大市场,满足新消费,助力乡村振兴。

03

万里茶道复兴背景下“宜昌宜红”特色知名茶品牌的建设策略

品牌是中国农业在国际竞争舞台上的最大机会与最独特优势,“我国农业品牌迫切需要专业化建设”。在万里茶道复兴背景下,“宜昌宜红”品牌建设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创得出、立得住、出得去、走得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全方位大力培育,努力实现特色知名茶品牌的专业化建设目标。

1、科学规划,整合建设资源

做好融入国家战略的对接规划

国运盛则茶运兴,要将万里茶道复兴、“宜昌宜红”品牌建设与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等国家大计有机结合,发挥战略对接与战略叠加的新优势,抢占发展先机;在编制《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将“万里茶道复兴与‘宜昌宜红’品牌建设”项目纳入其中,充分调动和整合区域资源。

完善品牌建设的专项规划

如宜红古茶道申遗及研究、“宜昌宜红”生态茶园建设、生产加工基地建设、质量标准、产品创新、市场拓展、人才培养与技术服务、产教融合、产业融合、市场开发等规划,以未来5~8年为期,予以科学引导。

制定并实施三年行动计划

建立资源整合项目建设库,制定具体建设日程,落实规划项目和任务,并根据实施情况对发展规划予以修订完善,滚动发展,切实促进宜昌茶业、茶旅游、茶文化、茶经贸及现代农业的跃升发展。

2、统筹协调,健全运行机制

组建品牌管理协调组织

品牌商标化、市场化、规范化等工作,其发展方向需要政府积极主导和政策支持。成立“宜昌宜红”区域公用品牌管理中心,政府主导、企业参与,负责统筹协调品牌发展规划、运营管理、标准制定、营销推广等工作;成立“宜昌宜红”品牌建设促进会,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业务管理和指导,由宜红茶业、文化产业、科研院所等领域的专业人员自愿组成,凝聚共识和智慧。

构建品牌经营保护机制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标、以品牌闯市场、以创新促效益的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品牌准入、使用办法,鼓励更多茶企茶商加入;设立“宜昌宜红”茶发展专项资金,对参与制定贯彻落实标准体系,积极使用品牌标识、人才培训、科技攻关和产品研发、搭建电商与信息服务平台等突出的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联合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开展市场专项综合整顿活动,共同打击损害品牌的违法行为,提升品牌信誉;建立健全品牌防伪体系,提高品牌识别度和安全度,保护茶企、茶农、茶商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跨区域联动机制

突破“宜昌宜红”只是宜昌范围内宜红茶的自我设限,全面焕发以宜昌为中心的武陵山区宜红茶的生机和魅力。成立万里茶道申遗推进领导小组和申遗专项基金,及时共享工作成果,助推申遗事业与茶道沿线茶文化协同发展;联合传统宜红茶区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等组建宜红产业联盟,协商达成基本共识与会商机制,促成宜红品牌共用合作宣言,形成宜红品牌保护与共享的跨地区协调协作机制。

3、示范引领,实现共建共享

培育品牌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充分挖掘自主品牌的独特价值,宣传使用公用品牌,成为整合品牌、传承创新的榜样,放大品牌效应;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品牌战略在龙头企业落地生根,政企合作形成“一拖多”的商标商誉体系;对牵头开展公用品牌建设的龙头企业,加大项目资金、宣传推广和人才技术等扶持;通过示范茶园种植、先进标准施行、优秀品质保证、销售渠道推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生产格局。

共建“母子品牌”体系

采用“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母子品牌管理模式,既强调公用品牌效应,又让企业自主品牌有发展余地。区域公用品牌促进规模,创造区域价值。企业自主品牌提升茶叶价格,直接富农。健全利益机制,厘清品牌构架;用市场手段推动品牌整合,形成产品集群;由“宜昌宜红”品牌建设促进会来加强对“母子品牌”使用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其行业权威性、专业性、统一性优势,为品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共享品牌发展效益

打品牌树形象,全面实施“基地规模化、产品标准化、营销品牌化”三位一体品牌战略;充分传承和挖掘宜红茶历史文化,大力推进“宜昌宜红”区域品牌地理标志、原产地区域保护、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对诚信茶企给予重点奖励扶持,曝光失信茶企“黑名单”;加强行业自律,共享公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带来的产品溢价和综合效益,实现共建、共享、共兴、共保。

4、完善标准体系,保障提质增效

健全标准体系

根据环保、生态、安全、健康的要求严控质量,建立符合国内国际标准的体系;借鉴国内外优秀农产品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按照国际绿色及环保认证标准,出台地方性法规,指导茶产业发展;制定严格统一的茶叶生产、加工、安全、卫生和品质等方面的质量标准体系,竞争国际茶叶市场。

贯彻落实标准

积极宣传、贯彻落实“宜昌宜红”相应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指标体系,统一质量标准、生产与加工流程、收购价格、技术培训、社会化服务;调整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和品种区域布局,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的生态茶园;设立宜红茶产业示范基地,依据公司(合作社)、基地和农户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运营,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示范,并以此为样板,引导茶企和茶农进行标准化生产。

5、创新产品,加快增容供给

延伸产业链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延伸茶产业链,加快红茶产品增容与供给,推动“宜昌宜红”品牌建设融入大健康产业。鼓励茶企开展茶叶深加工,使宜红茶在饮品食品、医疗保健等领域发挥更多作用;研发适合消费市场的新产品,推出适合年轻人和女性的宜红果茶饮料、袋泡茶、茶保健品、茶化妆品、茶多酚类产品,以及新兴发酵茶类;学习成熟优质区域公用茶品牌的建设经验,创建网红茶饮店,打造系列特色茶文化产品,使“宜昌宜红”更多进入大众日常消费渠道。

申请专利保护

完善“宜昌宜红”茶产品核心生产技术研发、产品包装设计专利申请与保护、自身品牌宣传材料保密等工作,维护品牌归属地权益;在宜红茶生产工艺、产品包装、配套茶具和设计理念中寻找文化创意的闪光点,注重商标和专利、知识产权等保护、申请和注册,防止假冒和盗用品牌等侵权行为。有效照护茶企茶人创新的积极性,提高生产科技含量,丰富品牌内涵,促进产品持续研制和开发。

搭建产学研平台

组建成立“宜昌宜红”产学研联盟,茶企、茶学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使技术需求侧和供给侧充分对接,形成产品研发、生产的创新合力和优势,为品牌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依托有关高校,成立“宜昌宜红”品牌研究院,使品牌研究形成常态;依托有关院校成立宜红茶学院,组建茶职教联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解决茶叶生产、科技和营销等一线人才、科技转化与应用推广及品牌文化认同的问题,持续提升品牌软实力。

6、产业融合,促进协同发展

推行“茶+”和“+茶”理念

创新产业融合发展新思维。“茶+”以茶为主导,促进产业融合,如“宜昌宜红”茶叶市场、茶主题活动、制茶技能大赛等;“+茶”是在其他产业活动中加入“宜昌宜红”茶元素予以补充,引导茶企转型升级产业,如利用“旅游+茶”、“互联网+茶”、“保健+茶”等新业态向市场传递“宜昌宜红”品牌原产地的独特社会人文风采,以产业集群带动品牌传播。

推进茶旅深度融合

发挥宜红古茶道、宜红茶遗产效应,以中俄欧万里茶道开辟宜昌国际旅游新航道为契机,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把握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宜昌“国际茶叶最具魅力城市”、五峰渔洋关“世界茶旅古镇”机遇,使相关茶园、茶道和制茶贩茶等遗址遗物成为万里茶道推荐点和茶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茶旅小镇、最美茶乡、“宜昌宜红”茶城,活化宜红古驿站、古码头;依托生态茶园、制茶工艺、古茶道等资源,建设宜红茶特色研学旅行基地;申办国际茶博会、国际茶叶高峰论坛、茶文化旅游节、产销对接会等重大茶事活动。

推动产业协同新格局

构建以茶树种植、茶叶加工、产品销售、茶艺服务、茶文化传播等环节的产业链,形成“宜昌宜红+”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创新“宜红古茶道+”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模式,打造精品茶文化旅游品牌;持续挖掘“宜昌宜红”品牌潜力,把宜红古茶道、古村落、古遗址保护开发与改善茶山人居环境、茶农精准脱贫、茶文化休闲旅游及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起来,把美丽茶乡建设成宜昌的后花园。

7、深挖内涵,彰显文化特色

加大申遗相关工作力度

万里茶道是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通过申遗整合资源、凝聚共识,推动品牌走出去。组建申遗工作专班和专业团队,建立古茶道沿线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联合工作机制;推动宜红茶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利用,文物实物的征集、管理及宣传;做好古茶道遗址遗物保护,分类管理,定期定级修复和维护;保护古桥碑刻、客栈茶店、码头关隘等重要遗存,以及茶厂、茶园及茶村落的生产性保护。

扎实开展宜红历史文化研究

由品牌建设促进会提出研究规划,对研究方向予以整体引导,全面有序深入开展,积淀研究成果;依托宜昌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开展专题调研,依托市社科联开展课题立项研究,依托市三峡茶文化研究会和高校专家开展专题研究,依托有关专家智库建言献策。

讲好“宜昌宜红”故事

用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使宜红茶文化和品牌建设成为优秀茶文化物化活态传承的见证。将宜红茶和时尚休闲文化元素结合,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举办宜红茶文化节、艺术节、电影节等活动,营造茶旅休闲氛围;开展万里茶道文化宣传,建设宜红古茶道遗址博物馆;在城市窗口地带增设宜红展示区,延伸品牌公共文化传播空间;创编推广宜红茶文化题材作品,组编《宜红史话》等书籍;把宜红茶史、文化内涵与重大茶事活动结合,融入茶文学、茶歌舞、茶书画、茶礼俗等。

8、精准营销,拓展中外市场

强化市场分析

共建“一带一路”给沿线国家的茶叶生产和消费提供了广泛交流平台和发展机遇。深入分析沿线国家的茶叶产销历史与现状、市场容量、生活习惯、消费结构、进出口贸易、区域格局等信息;针对国内市场,从宏观行业发展趋势到微观红茶市场细分予以调研,尤其是营销目的地的茶叶市场容量、供需规模、消费群体、品牌价格、市场竞争、发展前景等行情,为扩大“宜昌宜红”市场占有率和精准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有序多元推介

按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有序多元推介,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海内外消费市场对“宜昌宜红”的认知、认同、认购。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参与,统一宣传“宜昌宜红”标识符号和话语体系,擦亮金字招牌;参加大型茶事展会活动,利用融媒体统一宣传推介;在车站、机场、公路等处投放品牌广告,在机场、高速路服务区、城市商务区、旅游景区、酒店等处设置专销渠道,开设品牌专营茶庄、茶楼与茶馆;推动宜红茶文化进社区、企业和学校;加大电商合作与建设力度,创新营销沉浸式、体验式模式。

拓展智慧营销

智慧营销是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媒体背景下以创意为核心的营销发展新业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优质服务。建设宜红古茶道和“宜昌宜红”品牌信息化系统,建立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储存、销售、服务等信息,形成完善的产品溯源体系,全链条把控安全和质量;将茶叶原产地、生产商、渠道商、零售商、品牌商、消费者等不同主体的信息数字化,构建用户账户体系;打造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社群互动的营销场景,通过多系统数据融合,企业与消费者直接联系,以精准营销实现“品效合一”。通过多种网络媒体渠道,培育消费群体,推广品牌。此外,组合应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体验营销和服务等营销方法,也是打造区域品牌优势可供借鉴的有效营销组合模式。

来源:中国茶叶加工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