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神农解毒茶的茶叫什么茶

找到约34条结果 (用时 0.011 秒)

茶,是通往心灵的饮料!

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

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日本茶祖荣西禅师曾赋予茶最美好的神奇功效。

如果您想青春永驻,您渴望长命百岁,那就端起您面前的这碗来自中国的茶吧!

茶者,可健身,可清心,可雅志,可怡情。一杯好茶,不仅可以康健我们的身体,更能愉悦我们的心情。

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常常不会认识到生命无常,人生苦短。却喜欢沉浸在过往事件的无奈和忧伤之中。

当你忧郁苦闷之时,我们的心也似乎被不明物件,强行堵塞。不敢大力呼吸,生怕更深的触痛。

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安放我们暴躁、忧伤、郁闷、纠结等情绪。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大,我们就越不开心。纵然偶尔的欢笑,也是苦中作乐,强颜中夹杂淡淡忧桑。

茶,独品得神。

我们尝试能借助这杯茶,来抚慰我心忧桑。静心,专注的冲泡一杯茶:备器,择水,侯汤,点茶,静品。每一个环节,无不需要你内心澄净,安然当下。也只有这样的时刻,你才能如此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的喜悦,抑或是忧伤,都真实而深刻的在那里。

茶,从来不是让你忘记,而是让你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茶道,亦从来不是让你的烦恼消失,而是在不完美的生活里,寻求片刻的完美。在人生道路之上,若您能领悟茶的智慧,她便最能给予你温暖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

茶,是可通往你内心的饮料。茶样的温暖,茶样的怡情。

茶,犹如在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内心的空无,却被石缝里透露出的青青草色所打动。

我想,借助研修茶道的过程,你一定也能找到这般的经验和感受: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饮三道,烦恼皆消。

茶可入心,茶可雅志。

一杯茶重拾一份平和喜悦的美好情怀。茶,难道不是通往我们内心,洗涤我们心灵的最佳饮料?

茶道,如何能实现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心灵的连接呢?如何借助茶汤,这一碗平凡而又神奇的水,让我们每个人可以真实的面对和接纳我们内心滋生的各种情绪。比如纠结、烦恼、愤怒、忧伤、困惑、迷茫、失望、落寞,甚至欢喜、愉悦、期待、幸福…
茶道也许和瑜伽有些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茶道的过程,是你去清晰面对自己意识的过程。茶道的过程,也是你客观接纳你身体反应的过程。
茶道的智慧,是你的身体与意识对话的的智慧。茶道的智慧,也是你的意识和身体相互接纳的智慧。

借助茶道修行的过程,一个人通过对每一个茶道动作的精益求精,对茶道环境的理解和布置,对茶道流程的关注和反复练习,尤其是对茶汤入口之后,在喉吻身心的种种观照。

当这种自己的大脑对身体的观照,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也许您就能明白,所谓世间发生的种种事件,在你身体的感受,亦如同一杯茶在你身心的种种感受。比如听到悲哀的事情,心里会发堵、会疼痛,当你的大脑不去思考或者想通了之后,你的这种疼痛的感觉也会减轻,甚至消失。又比如当你听到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纵然此刻屋外阴雨绵绵也是充满了各种诗情画意。

其实任何一件关乎你或者你在乎的事情,在你的身体里,都会有情绪的积压或者直接的反应。道家养生认为,我们要活着像一个孩子,悲而不伤,就算非常悲伤的事情,当时哭完也就完了。这也是一种不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在你的身体里积压的表现。

所以,借助茶道的过程,对自己的身心的情绪和意识,作自我的感受,并能接纳之。纵然是一些被误会、被抛弃、被伤害,也能如同一个孩子哭了一场般,在茶道的过程中,学会省视自己的这些情绪,并释放之、接纳之。

所以说,茶道的智慧,本没有他法。通过茶道的过程,用自己的意识观照自己的身体,释放和接纳自己积压的种种情绪,然后将这些情绪转化成正面积极的力量,帮助自己灵魂的圆满趋向。
通过茶道的智慧,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和、淡定、积极、乐观的心,徜徉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愉悦前行。

今生别无所求,只愿可以永远浸润在茶中,任心灵幸福的舒展……

一旦每天都有茶喝,不只百病不侵,而且精神飒爽,因此对于茶叶有身心的助益我是深信不疑的。

  有时候不能静定下来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热开水泡大杯茶,但觉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从早到晚,日饮百杯,对我也是常事。茶对我不只是水、是饮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药

  茶在中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神效之传说,是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救治百姓的病,亲自采药,遍尝百草。

  有一次,神农氏尝了一种青绿色的滚山珠中毒,昏死在树下,树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茶有解百毒的神效,采药时常携带茶叶随身,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毒。 最严重时,神农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过险关。

  还有一个传说,神农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锅煮水,一片叶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农喝了之后,发现了茶的神效。

  最后,神农尝到一种剧毒的植物叫“断肠草”,连茶也不能解,就丧命了。

  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这本书作于秦汉年间,因此至少在战国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以茶作药了。

  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

  东晋时代,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的志士刘琨,在给侄儿的信中说: “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刘琨每次有郁卒之气,都仰赖茶的效用,我们或可以想见,他在天色微明之际,舞剑之前,先饮“真茶”一杯的情景。

  由于茶可以治体中的溃闷,才逐渐与禅的修行结合,因为与修行结合,饮茶才提升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

  关于茶与禅的结合也有一个传说: 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誓言无眠禅定九年,以警醒世人,但到第三年就常打瞌睡,羞愤的达摩遂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结果地上长出一棵树,双叶并生,有如眼皮,弟子们采了叶子来饮用,发现能益神醒脑,就开始了禅寺饮茶之风。

  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达摩祖师何许人也!然而,在唐朝的禅寺饮茶之风大盛,则是真的。莫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流传千古,降魔大师教禅时也要弟子喝茶省睡。

  百丈禅师设立《丛林清规》时甚至设茶座、茶头,有的大寺院光是泡茶的茶座就有十几个。

  紫砂壶则是禅僧云水行脚时,为了便利随身携带而发明的。历代寺院附近都是名茶产地,每年春天在寺里“斗茶”提升了茶的品质……这都说明了茶与禅有不可分的关系,但这是后话,我们再回到茶的功效来吧!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醍醐与甘露”。

  唐代刘贞德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宋代以后,对茶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我们举一些典籍来看:

  宋代苏东坡《茶说》:“浓茶漱口,既去烦腻,且苦能坚齿,消蠹。”

  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李时珍到底是一代大师,在他的《本草纲目》里,首次提到茶的缺点,他说:“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这也是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饮茶”的见解,以免伤害肾脏和肠胃。

  除了虚寒、血弱、空腹不能喝茶之外,茶是有百利的。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

  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百饮不厌。”

  一天喝一百碗茶,活到一百三十岁,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由于饮茶的这种神效,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前(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荣西对日本茶道的贡献除了带回茶籽,还写了一册《吃茶养生记》,可以说是日本茶的理论先驱。他一开头就说: “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荣西禅师把茶说得更神奇了,说是只要能长出茶的山谷,那个地方一定有神灵守护,而能采茶吃的人,一定能长命。他不只这样相信,还这样实践,当时曾亲自用茶叶治好大将军源实朝治久治不愈的糖尿病。

  荣西禅师说:“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自此,喝茶风气在日本也为之大盛,但这时日本茶道只在寺院流行,有药用倾向,一直到四百年后千利休提出“和静清寂”,茶道才算大准备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倡导茶有十德之说,我们可以和前述刘贞德的十德互相参看:

  一、诸天加护。二、父母孝养。

  三、恶魔降伏。四、睡眠自除。

  五、五脏调利。六、无病息灾。

  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

  九、烦恼消减。十、临终不乱。

  明惠上人的十德虽然宗教性强,却不免偏于形上,许多是“想当然耳”。

  到了近代,茶的研究更科学,功效也更明确清晰,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还有防治坏血病、抗癌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胃肠炎、黄疸型肝炎、皮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甚至还可以防治辐射的伤害哩!

  饮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损失可大了。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茶给我们身心的利益可以说是“犹其余事”。正如铃木大拙说的:“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 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

  黄庭坚曾在一只茶碾上写过《茶磨铭》,是我时常写在茶罐上的句子:

  楚云散尽,燕山雪飞。

  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茶,是通往心灵的饮料!

茶者,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也”


在距今八百多年前,日本茶祖荣西禅师曾赋予茶最美好的神奇功效。


如果您想青春永驻,您渴望长命百岁,那就端起您面前的这碗来自中国的茶吧!


茶者,可健身,可清心,可雅志,可怡情。一杯好茶,不仅可以康健我们的身体,更能愉悦我们的心情。




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常常不会认识到生命无常,人生苦短。却喜欢沉浸在过往事件的无奈和忧伤之中。


当你忧郁苦闷之时,我们的心也似乎被不明物件,强行堵塞。不敢大力呼吸,生怕更深的触痛。


我们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安放我们暴躁、忧伤、郁闷、纠结等情绪。我们会发现年龄越大,我们就越不开心。纵然偶尔的欢笑,也是苦中作乐,强颜中夹杂淡淡忧桑




茶,独品得神。


我们尝试能借助这杯茶,来抚慰我心忧桑。静心,专注的冲泡一杯茶:备器,择水,侯汤,点茶,静品。每一个环节,无不需要你内心澄净,安然当下。也只有这样的时刻,你才能如此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感受。内心的喜悦,抑或是忧伤,都真实而深刻的在那里。


茶,从来不是让你忘记,而是让你更好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茶道,亦从来不是让你的烦恼消失,而是在不完美的生活里,寻求片刻的完美。在人生道路之上,若您能领悟茶的智慧,她便最能给予你温暖的慰藉和前行的力量。




茶,是可通往你内心的饮料。茶样的温暖,茶样的怡情。


茶,犹如在白雪皑皑的苍茫大地,内心的空无,却被石缝里透露出的青青草色所打动。


我想,借助研修茶道的过程,你一定也能找到这般的经验和感受:




一饮涤昏昧,情思爽朗满天地;

二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饮三道,烦恼皆消。

茶可入心,茶可雅志。

一杯茶重拾一份平和喜悦的美好情怀。茶,难道不是通往我们内心,洗涤我们心灵的最佳饮料?




茶道,如何能实现我们的身体和我们心灵的连接呢?如何借助茶汤,这一碗平凡而又神奇的水,让我们每个人可以真实的面对和接纳我们内心滋生的各种情绪。比如纠结、烦恼、愤怒、忧伤、困惑、迷茫、失望、落寞,甚至欢喜、愉悦、期待、幸福…茶道也许和瑜伽有些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
茶道的过程,是你去清晰面对自己意识的过程。茶道的过程,也是你客观接纳你身体反应的过程。
茶道的智慧,是你的身体与意识对话的的智慧。茶道的智慧,也是你的意识和身体相互接纳的智慧。



借助茶道修行的过程,一个人通过对每一个茶道动作的精益求精,对茶道环境的理解和布置,对茶道流程的关注和反复练习,尤其是对茶汤入口之后,在喉吻身心的种种观照。


当这种自己的大脑对身体的观照,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也许您就能明白,所谓世间发生的种种事件,在你身体的感受,亦如同一杯茶在你身心的种种感受。比如听到悲哀的事情,心里会发堵、会疼痛,当你的大脑不去思考或者想通了之后,你的这种疼痛的感觉也会减轻,甚至消失。又比如当你听到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纵然此刻屋外阴雨绵绵也是充满了各种诗情画意。




其实任何一件关乎你或者你在乎的事情,在你的身体里,都会有情绪的积压或者直接的反应。道家养生认为,我们要活着像一个孩子,悲而不伤,就算非常悲伤的事情,当时哭完也就完了。这也是一种不让自己不良的情绪,在你的身体里积压的表现。



所以,借助茶道的过程,对自己的身心的情绪和意识,作自我的感受,并能接纳之。纵然是一些被误会、被抛弃、被伤害,也能如同一个孩子哭了一场般,在茶道的过程中,学会省视自己的这些情绪,并释放之、接纳之。



所以说,茶道的智慧,本没有他法。通过茶道的过程,用自己的意识观照自己的身体,释放和接纳自己积压的种种情绪,然后将这些情绪转化成正面积极的力量,帮助自己灵魂的圆满趋向。
通过茶道的智慧,让自己拥有一颗平和、淡定、积极、乐观的心,徜徉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世界里,愉悦前行。


今生别无所求,只愿可以永远浸润在茶中,任心灵幸福的舒展……




  一旦每天都有茶喝,不只百病不侵,而且精神飒爽,因此对于茶叶有身心的助益我是深信不疑的。


  有时候不能静定下来喝茶,只能因地制宜,以热开水泡大杯茶,但觉有茶就好。如果是在家,从早到晚,日饮百杯,对我也是常事。茶对我不只是水、是饮料,也是日常保健的药


  茶在中国,最早不是饮用,而是药用。最早关于茶的神效之传说,是神农氏爱民如子,为了救治百姓的病,亲自采药,遍尝百草。


  有一次,神农氏尝了一种青绿色的滚山珠中毒,昏死在树下,树的汁液滴入他的口中,因而得救。那棵树就是茶树,神农从此发现茶有解百毒的神效,采药时常携带茶叶随身,每次中毒都靠茶来解毒。 最严重时,神农氏曾一天中毒七十二次,全依茶渡过险关。


  还有一个传说,神农有一天在野外以釜锅煮水,一片叶子落入水中,芳香四溢,神农喝了之后,发现了茶的神效。


  最后,神农尝到一种剧毒的植物叫“断肠草”,连茶也不能解,就丧命了。


  神农与茶的传说,记载在《神农本草经》里。这本书作于秦汉年间,因此至少在战国时代,我们的老祖先就知道喝茶,以茶作药了。


  茶,起先是用于药,慢慢从医疗的功效转到精神的层面


  东晋时代,以“闻鸡起舞”留名青史的志士刘琨,在给侄儿的信中说: “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


  刘琨每次有郁卒之气,都仰赖茶的效用,我们或可以想见,他在天色微明之际,舞剑之前,先饮“真茶”一杯的情景。


  由于茶可以治体中的溃闷,才逐渐与禅的修行结合,因为与修行结合,饮茶才提升了艺术与生活的境界


  关于茶与禅的结合也有一个传说: 达摩祖师东来中国,在少林寺面壁,誓言无眠禅定九年,以警醒世人,但到第三年就常打瞌睡,羞愤的达摩遂把眼皮撕下来丢在地上,结果地上长出一棵树,双叶并生,有如眼皮,弟子们采了叶子来饮用,发现能益神醒脑,就开始了禅寺饮茶之风。


  传说当然是无稽之谈,达摩祖师何许人也!然而,在唐朝的禅寺饮茶之风大盛,则是真的。莫说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流传千古,降魔大师教禅时也要弟子喝茶省睡。


  百丈禅师设立《丛林清规》时甚至设茶座、茶头,有的大寺院光是泡茶的茶座就有十几个。


  紫砂壶则是禅僧云水行脚时,为了便利随身携带而发明的。历代寺院附近都是名茶产地,每年春天在寺里“斗茶”提升了茶的品质……这都说明了茶与禅有不可分的关系,但这是后话,我们再回到茶的功效来吧!



  汉代《神农本草经》:“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睡、轻身、明目。


  汉代《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神医华佗的《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梁代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


  唐代《唐本草》:“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


  唐代陆羽《茶经》:“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从这些文献里,我们就知道唐朝以前的人就认识到茶的功效不少,不仅可以使人省睡、明目、有力气、精神愉快,还可以减肥,增加思想的敏锐,甚至不输于“醍醐与甘露”。


  唐代刘贞德把这些好处总合起来,称茶有十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 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


  宋代以后,对茶的研究也更深入了,我们举一些典籍来看:


  宋代苏东坡《茶说》:“浓茶漱口,既去烦腻,且苦能坚齿,消蠹。”


  宋代吴淑《茶赋》:“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之利,其功若神。”


  明代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李时珍到底是一代大师,在他的《本草纲目》里,首次提到茶的缺点,他说:“虚寒及血弱之人,饮之既久,则脾胃恶寒,元气暗损。”


  清代黄宫绣的《本草求真》更进一步说到,为什么虚寒血弱的人不能喝茶,他说:“茶禀天地至清之气,得春露以培,生意充足,织芥滓秽不受,味甘气寒,故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热解毒,是以垢腻能降,灸眶能解,凡一切食积不化,头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等服之皆能有效,但热服则宜,冷服聚痰,多服少睡,久服瘦人。空心饮茶能入肾削火,复于脾胃生寒,万不宜服。”


  这也是首先提出了“空腹不宜饮茶”的见解,以免伤害肾脏和肠胃。


  除了虚寒、血弱、空腹不能喝茶之外,茶是有百利的。在《旧唐书》宣宗纪里有一则记载:


  东都进有一寺僧,年一百三十岁,依然身体健康,精力旺盛。唐宣宗知道了,很觉奇怪,传他进宫去问:“你如此长寿健康,是不是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老僧答道:“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唯嗜茶,凡属至处,惟茶是求,或饮百碗不厌。”


  一天喝一百碗茶,活到一百三十岁,这使我想起苏东坡的两句诗:“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由于饮茶的这种神效,日本“茶祖”荣西禅师到中国求禅法时,一边研究佛法,一边研究喝茶。回日本时,在行囊里带了大量的佛经和茶树的种子。


  荣西返日后,把茶籽种在肥前(现佐贺县)的背振山,同时把茶籽送给拇尾(现宇治县)高山寺的明惠上人。现在,佐贺的嬉野茶和宇治的“玉露茶”都是日本名茶,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荣西对日本茶道的贡献除了带回茶籽,还写了一册《吃茶养生记》,可以说是日本茶的理论先驱。他一开头就说: “茶也,养生之仙药也,延龄之妙术也。山谷生之,其地神灵,人伦采之,其人长命。”


  荣西禅师把茶说得更神奇了,说是只要能长出茶的山谷,那个地方一定有神灵守护,而能采茶吃的人,一定能长命。他不只这样相信,还这样实践,当时曾亲自用茶叶治好大将军源实朝治久治不愈的糖尿病。


  荣西禅师说:“贵哉茶乎!上通诸天境界,下资人伦矣!诸药各为一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


  自此,喝茶风气在日本也为之大盛,但这时日本茶道只在寺院流行,有药用倾向,一直到四百年后千利休提出“和静清寂”,茶道才算大备。


  日本名僧明惠上人,也倡导茶有十德之说,我们可以和前述刘贞德的十德互相参看:

  一、诸天加护。二、父母孝养。

  三、恶魔降伏。四、睡眠自除。

  五、五脏调利。六、无病息灾。

  七、朋友和合。八、正心修身。

  九、烦恼消减。十、临终不乱。


  明惠上人的十德虽然宗教性强,却不免偏于形上,许多是“想当然耳”。



  到了近代,茶的研究更科学,功效也更明确清晰,除了古人所知的功效,还有防治坏血病、抗癌的功能,还能治疗糖尿病、胃肠炎、黄疸型肝炎、皮肤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等,甚至还可以防治辐射的伤害哩!


  饮茶的功效如此,不喝茶的人损失可大了。


  但是,喝茶的人如果老是想到功效,那境界就低了,茶给我们身心的利益可以说是“犹其余事”。正如铃木大拙说的:“茶与禅之所以相通,全在一个纯字。” 纯的心喝纯的茶,是最好的。


  黄庭坚曾在一只茶碾上写过《茶磨铭》,是我时常写在茶罐上的句子:

  楚云散尽,燕山雪飞。

  江湖归梦,从此祛机。

茶的自传:茶文化史缩略版,看完你就懂了

被你们喝了几千年,写的文字也有那么多。只是,都是你们的心思和语言,却没有考虑我的想法和角度,借这一方宝地,我今天说说我看到的世界。也许和你感觉不一样。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来的。喝了那碗孟婆汤,我就把前世的事情都忘了。不过,我也不想去追究过去。不是说“往事不可追忆”嘛。

日月星辰,风霜雨露。从我出生的那一天起到现在,我就没有挪过窝。这压根儿都不影响我的快乐。春天,每一片新芽长出,我都欢喜。同时每一片老叶落下,我也是欢喜的。很多时候,其实我是不悲不喜的。生命中,好像不需要那么多的情绪。

时间对于我是没有概念的。后来就有人把我的嫩叶采了放到锅里煮着吃了。不过也没有关系,采了的叶子,我还是会重新长出来。

不过,我后来总是听到人在说,是一个叫神农的人把我从那么多的树叶中单独拿出来,发现了我有解毒的功能。很多人因为把茶叶煮了之后就治好了病。我就被当成了神药。至于我的药效,到现在,都有很多人迷信着。这也是我很无奈的地方。毕竟,有的人就是想用这个说法让更多的人买他的茶叶,从而能养活一家老小,虽然很多时候我都想告诉他们,这些不重要,真的不重要。

思考再三,我还是闭嘴不说了。毕竟,无论他们是抱着什么样的想法去喝茶,终究比他们喝别的饮料要好一些吧。

这样煮了好久好久。我都分不出有多久。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喝“荼”了。喝着“荼”就可以很开心。

开始,很多人都只是煮着喝,我也习惯了。不知什么时候起,他们开始把我的叶子采下来之后又是蒸,又是压,又是碾,又是筛。这也是陆羽老先生说的“茶有九难”吧。我不反对,可是,我也真的没有觉得有多难的。那,就是我的一片叶子而已。关键是,我还有那么多的叶子,只要你给我保留一部分叶子进行光合作用,明年我还会长。而且有意思的是,我的生长基本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就像大家所知道的那样,我刚刚开始是没有名字的。我的名字和其他的有苦味的叶子一样都叫做“荼”。想想都有意思,当现在的你们说“喝茶快乐”的时候,你们的老祖宗在说“喝荼快乐”。不过叫什么并不重要,你的快乐才是最重要的。很多时候,我们可能追求知识正确,却忘了“快乐”很重要。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了这种制作成饼的茶,也越来越热衷于“喝荼”这样的一件事。我以为我的生命也就这样发展下去。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叫陆羽的人。

书上说他“貌甚寝”,就是长得很难看。不过,我觉得还可以的。人的丑或者美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又不想嫁给他,或者我想把她娶回来。我只管自己的生长,只管自己的岁月静好。一般情况下,人们也不会太多的打扰我。如果打扰太多,他们也会看到我的脸色,要不就是芽叶长不好,要不就是死给你看。所以,我的岁月还算是安宁和平静。

陆羽这个人说是个“茶痴”真不为过。

为什么呢?从小跟着他的师父学煮茶。他师父也是一个煮茶高手。在高手的熏陶下,他很小年纪就煮的一手好茶了。可是他后来竟然离开了寺院,自己出去游荡了。这一点我可不理解,我觉得一个地方一直待下来就挺好的。人类为什么喜欢到处奔波呢。就像我,一个地方待了不知道多少个岁月,我都没有厌烦。每到春天我就开开心心的开枝散叶,每到冬天就安安静静的养精蓄锐。

陆羽其实也算是一路奔波,一路找茶。而且是乐不思蜀的样子。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他可以为了这么一片叶子投入如此大关注和精力呢。

后来发生了一件让我更加始料未及的事情,他竟然写了一本茶书。而且自己命名为《茶经》,要知道人类是没有几个人敢把自己说的话写的文章命名为“经”的。

这本书里把茶叶种植加工到品饮的相关环节做了有史以来最为清晰的一个描述。这本书一出来,简直可以称得上石破天惊了。陆羽因此也被称作茶圣。他还有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我的名字终于和那么多的苦苦的叶子分开了。我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茶”。陆羽特别聪明的就是,他直接把“荼”减了一横。然后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对茶的传播是极有好处的。

随着《茶经》的传播影响,喜欢我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达官显贵,贩夫走卒,几乎没有不喜欢的。

和陆羽一个时代的还有一个人,对于茶也是很有研究,也很喜欢,那就是卢仝。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写得真是情绪饱满,细腻深情。然而,大多数人只记得中间的被大家称作《七碗茶歌》的部分内容,真的是一件难过的事情。有时间和机会,建议大家还是看看全诗,这里更能明白卢仝其实是一个多么温柔细腻和大爱的人。

刚刚开始他们把我采下来制成饼,然后碾碎,投入锅中去煮。后来碾碎了之后放到碗中去打,要打出泡泡。甚至要打出花样图案出来。唉。对我来说,这是一件多么无聊的事情啊,他们却乐此不疲。不过人类有人类的乐趣,我作为一棵树,当然也有自己的乐趣。

岁月慢慢悠悠,不紧不慢。我遇到了一个最大的玩主赵佶。作为一国之君,即使是我这样一个不问人间烟火的,都觉得过分,他的艺术才华世所罕有,当然,他的治国能力之弱也是世所罕有。然而,他对于茶的痴迷也是世所罕有,甚至为此也写了一本茶书,也就是后人称之为的《大观茶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本”是治国,把本丢了,把国给亡了,老百姓就受苦了。

苦难那也是人的苦难,我永远都只是一个旁观者。安乐的时候,来到我身边的人多一些,其实并不是那么清净。然而,兵戎相见的各种屠戮,虽然我是草木,却也是触目惊心,于是也心里也是戚戚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依然只是在做我作为草木该做的本分,一年一年长出新芽,有人采或者没人采。含泪或者欢笑,我只能“采撷由你,芳香由我”。

岁月的动荡总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我依然故我。有一天,发现所有的熟悉的做茶的声音都消失了,在我的面前不再有碾和筛了,也不再有蒸和煮了。大家只是取了茶芽然后保持着茶芽的样子,用水一冲就好了。

据说这是一个叫做朱元璋的皇帝做出的决定。人们都说他是伟大的变革和伟大的决定。可是,对于我,有什么意义呢?当每一个茶芽是完整的被用掉和被打成碎末有什么区别吗?如果每一个茶芽真的有生命,他们会在乎是否“死有全尸”还是“死无全尸”吗?这一切对于我们茶来说没有一丁点儿的意义。

人们所称颂的所有美德,不过是他们自己臆想出来的一个幻象而已。当然,我也知道,很多时候,幻想或者希望对于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甚至是没有希望他们都不能活下去。而我,岁月如故,心情也如故,不悲不喜不怒。

散茶通行了天下,以为天下可得味。

然,紫砂壶品茶的艺术性直接变成艺术性地饮茶。从宋代的龙团凤饼比金贵,到明代的紫砂壶也变成了金不换,是不是这个世界,或者历史总是有些戏剧性的重现呢?当然,紫砂壶越来越金贵,和我依旧没有半毛钱的关系。那些被采下来的叶子的命运早已注定。从它离开枝头的那一刹那,它的生命就已经完全结束。至于在杯子里,是不是还绿着或者黄着黑着,红着。已经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所以,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所谓的尊重茶,尊重自然,对于自然来说,对于我来说,归根结底是全无意义,对于泡茶者来说,对于整个人类来说,确是有着极大的意义。只是,人,总是看不清楚自己,狂妄地以为尊重了我是因为他自己尊贵或者高尚。殊不知,我的存或者亡,生或者死,其实对这个世界也只是一个相的生或者灭。痕迹是你自己留下,而我什么也没有。

一把紫砂壶,让很多人都爱上了茶。其实他们爱的是紫砂壶喝茶的样子,他们爱的是紫砂壶漂亮的造型。我很清楚。他们真的以为爱上了茶。只有我知道,他们的心里根本就没有我。我只是他们拿着或者拥有紫砂壶的一个理由而已。也仅仅如此而已。

我只是一个借口。

当然我也渐渐的清楚了,我存在于这个世界已经好久好久了。对于历史这个东西,我从来都不清楚,我是没有时间概念的。也许有一些事情我记得,有些我却记不得了。这些重要吗?不重要的。

甚至是后来一个叫康熙和乾隆的皇帝和我日夜相对,那又能怎样呢?以为我就受宠了,觉得我就高贵了。从来没有的啊。

当然,后来我也发现,我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多了。他们的身材往往都不相同,可是他们大多数的基因和我一样。只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的地域气候特质,于是我的那些被采下来的叶子也就越来越多样的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直到后来,有一个叫做陈椽的教授,他想让更多的人认识我,认识我的兄弟姐妹们。就按照制作工艺把我的兄弟姐妹都分了个类,用颜色来命名:红绿黄白黑青,就是为了让大家好记。这之前喝茶就喝茶。好多的讲究其实也还是买椟还珠把戏。只是,当人自己还在戏中的时候,就难免看不清自己了。

有人说“七十度的水泡绿茶。”有人问“红茶需要多少度的水来泡”。却不知道,铁锅都蹚过的茶叶,怎么可能怕你那最高也不过100摄氏度的水呢?

当然,每一个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脾气,可是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泡茶高手的啊。于是,低温泡茶就乘机大兴。毕竟,低温怎么也不会把茶泡得难喝啊。他们说“我们要尊重传统啊”。

其实,这一点我就很迷惑的。当年,茶是和其他的叶子一起煮的,他们管它叫“茗粥”。后来是单独煮的,叫煎茶,后来不煮了,打出那么多泡泡,叫点茶。再后来,才是散茶。那……茗粥是最传统的。为什么没有人去还原了呢?

据说这个茶叶从宋代传到一个叫日本(原来的名字不是这个)的地方。他们一直都保留着煎茶和点茶的传统。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我自己所在的这个地方的有些人拼着命说日本茶道从中国传过去的,然后开始称中国茶道,中国茶艺。

道,是什么?

一个叫老子的人说的,他说了几千字,也成了一本书叫《道德经》。他把道说得清清楚楚。其实我也不知道到底说了些什么。反正,他说,道可道,非常道。几乎说不明白了。所以,我们日常就不说道了,就怕不小心就着了别人的道。

道,有德之人不说,无德之人不见。

几千年看过来,我觉得中国人还是蛮有智慧的。他们不提道,也不提艺。比如书法就是书法,闻香就是闻香,武术就是武术,指向性异常明确。这些命名其实就是一语中的。这也是指向了事物最根本的地方,不褒不贬,不扬不抑。就像我的生长一样的。一岁,如此,一千岁如此。世界如此,生命如此。

泡茶,就是泡茶啊。泡茶就是把茶泡得好喝,大家都喜欢喝的啊。可是,人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虚妄呢。泡茶的人怎么都要长得那么好看才行的?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花招呢?毕竟,这是人类喜欢做的事情。和我还真没有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他们都这样喜欢我,喜欢了几千年?或者更久。我是已经记不清楚了。只是知道好像一直都没有挪窝。

可是,我怎么一直都觉得,他们从来都没有认真的看清我。甚至一直都没有认真的看看我想要什么?

或者,他们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吧。

我使劲儿地憋了好久,想哭个痛快淋漓,为这些狂妄的人类。而最终,我所有的悲伤都变成了一个屁,熏黄了旁边的青草。最终我的悲伤不是为了人类,而是为了这些熏黄的青草。

来源:一如茶香

如有疑问或不应无偿使用,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