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三品武夷岩茶

找到约1,387条结果 (用时 0.085 秒)

品武夷岩茶的几大要点!

  喝过武夷岩茶的人都知道,它最讲究的就是香气、岩韵,所以大家在冲泡的时候,不仅仅需要注意冲泡技巧,更要掌握好品饮要领,这样才可以领略到那妙不可言的美味。下面我们先简单了解下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简介

  武夷岩茶是中国传统名茶,是具有岩韵(岩骨花香)品质特征的乌龙茶。产于福建闽北“秀甲东南”的武夷山一带,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武夷岩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茶中之极品。武夷岩茶属半发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最著名的武夷岩茶是大红袍茶。

  武夷岩茶的形态特征:叶端扭曲,似蜻蜓头,色泽铁青带褐油润.内质活、甘、清、香。有明显的岩骨花香。武夷岩茶名岩产区为武夷山市风景区范围,区内面积70km2。

  品武夷岩茶的几大要点

  1、品武夷岩茶,一般讲究热饮,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喝烧茶,讲究的是随泡随喝,这样才有韵味;如果稍微迟点再饮用的情况下,那么岩茶的色、香、味、韵都会逊色很多。

  2、嗅其香,品其味。品饮武夷岩茶,一般需要注意闻香,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武夷岩茶则是“茶香十八变,越变越好闻”。品武夷岩茶闻香至少要闻三次。第一泡闻“火香”及茶香的纯度;第二泡闻显露出的茶的本香,不仅要热闻,还要冷闻,不仅要闻汤面香,还要在品了茶后闻杯底留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领略茶香的变化;第三泡以后则是闻茶香的持久性。闻茶香是一种极雅致的享受,且有益于身心健康,在品武夷岩茶时千万不可忽视了这个环节。

  3、品茶讲究的是慢品,并且一定要深青,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才能品出茶的真味。

  4、放下浮躁,放平心态,细细品饮,这就是精神上的升华,从简单的一款茶汤中,品出重要人生感悟。

  关于品饮武夷岩茶的心得,清代大才子袁枚写得最深刻、最具体。他写到:“余向不喜武夷茶,嫌其浓苦如饮药。然丙午秋,余秋武夷,到曼亭峰天游寺诸处,僧道争以茶献。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而体贴之,果然清香扑鼻,舌有余甘。一杯之后,再试一二杯令人释躁平矜、怡情悦性。”(《中国茶经》)袁枚是浙江人,他原本最喜欢饮家乡的龙井茶而不喜武夷茶。

人民日报三问武夷岩茶之一:岩茶何以“成名”?

编者按: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提到武夷山茶资源,绕不开武夷岩茶。“壶必孟臣,茶必武夷”,武夷岩茶历来颇受推崇,陆游诗赞:“建州官茶天下绝”。武夷岩茶何以“成名”?“天价茶”从何而来?岩茶产业如何破圈?人民网推出《三问武夷岩茶》系列报道,聚焦武夷岩茶产业发展。

武夷岩茶历史千年,但成为茶圈一匹“黑马”,不过五六年时间。2015年,随着武夷山高铁站开通,这座闽北小城迎来“以茶带旅,以旅促茶”的新机遇。武夷岩茶乘着“印象大红袍”声名大噪之势而兴。岩茶丰富的香气变化、奇妙的品饮感受引人津津乐道,“非花也自馨,非蜜也甜润,非泉露也甘爽”,追捧者众多。

“现在去哪里基本都要泡上一泡武夷岩茶才算过瘾。”茶客许先生坦言。岩茶成了重要的社交媒介,见面往往问一句“有什么好茶”,别时附一句“改天约茶”。茶起杯落间,生意谈成了,交情也更深一层。

武夷岩茶何以“成名”?

身世显赫,曾是长达数百年的皇家贡品

武夷岩茶非一般茶类,其“身世”显赫,蜚声海内外。历史上,将产于福建武夷山脉的茶叶统称“武夷茶”,其发源于商周,种植于两汉,经传于南朝,兴盛于唐代,辉煌于宋元,创制于明清,式微于民国,复兴于当代。

“武夷岩茶”是武夷茶的一部分。明末清初,武夷茶创制新工艺,有了乌龙茶、红茶类别,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地理环境,产自武夷山的乌龙茶得名“武夷岩茶”。此后乌龙茶从武夷山传播至闽南、粤东、台湾,武夷山也因此成为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


“茶叶在唐代很兴盛,当时围绕武夷山脉产生的茶叶及其品种、制法,成为天下之选,武夷茶成为贡品,历时数百年。”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邵长泉介绍。

而武夷茶能至辉煌,离不开两个人——丁谓和蔡襄。宋代,这两人在担任福建转运使期间,发明了龙团凤饼,建茶由此“出道”(建茶指宋代产于建宁府或建溪流域的茶叶,武夷茶是建茶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蔡襄,在丁谓创制龙凤团茶的基础上制出一斤二十饼的精致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宋代范仲淹在《和章岷从事斗茶歌》中写道,“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苏轼亦有《荔枝叹》提及:“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可见,武夷茶风靡一时。

产量稀缺,“牛肉”年产仅1000斤

光“身世”显赫还不够,武夷岩茶的品质同样响当当。当代乌龙茶专家张天福曾这样评价:“武夷岩茶不仅品质超群,而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武夷山风景区70平方公里内,群峰相连,峡谷纵横,九曲溪萦回其间,冬暖夏凉,雨量充沛,茶农沿岩凹、石隙、石缝边缘砌筑石岸种茶。“岩茶生长的土壤是丹霞地貌岩体风化后形成的砂砾,土质疏松,通透性好,又能蓄水积肥,保证了茶树生长的养分。”福建省茶产业研究会副会长、武夷学院教授洪永聪分析道。

产自武夷山“丹山碧水”中的乌龙茶才叫武夷岩茶。武夷山中又分小产区,因产区不同茶叶品质各异。“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上,南山者次之。”清代陆廷灿《续茶经》写道。可见,武夷山风景区北面产出岩茶品质更佳,而在北面山场中,受气温、湿度影响,“三坑两涧两窠一洞”核心产区的岩茶品质最佳。


为一探究竟,记者跟随当地人寻访核心产区之一“牛栏坑”。沿武夷山天心永乐禅寺东北小径,行至林中分叉口,往右拾级而下,峡谷地势渐低,只听流水潺潺,茶丛生长其间。“到了,这一条就是牛栏坑。”同行的当地人提醒道。抬头望见山谷两侧崖壁、砌石,布满青苔、藓草,面阴侧有泉露自山顶灌注。此时,鸟鸣山更幽。

“坑涧产区长期云雾笼罩,每天太阳光照射不足四五个小时,水汽多,容易形成小气候。产出的茶香气饱满,岩韵明显。”邵长泉说。牛栏坑所产肉桂最有名气,锐则浓长、清则幽远,被市场称为“牛肉”(牛栏坑肉桂的简称),每年产量仅1000斤。

从2008年开始,武夷山市政府严控茶山开垦行为,2013年起全面禁止开垦新茶园,保护良好生态的同时也限制了茶叶产能。据武夷山市茶业局统计,2019年全市毛茶产量20782吨(包括乌龙茶、红茶等茶类),其中乌龙茶毛茶产量占南平市总产量41.8%,但仅占全省乌龙茶产量的6.85%。

产量低、好茶原料稀缺,让众多茶客趋之若鹜。

技艺繁杂,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武夷岩茶引人津津乐道的“活甘清香”特质,归功于其制作技艺。中国六大类茶中,无一类如乌龙茶的工艺复杂,乌龙茶中最精制者莫过于武夷岩茶。清代梁章钜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纯靠手工,从岩茶采摘到成品要经历10余道工艺,萎调、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拣剔、烘焙……

哪一道工序最关键?“哪一道都关键,环环相扣,相互影响。”邵长泉说,“岩茶的魅力就在于不可控,‘看天做青’‘看青做青’,同样的茶青,因为温度、湿度不同,做出来的品质差别很大。”

“烘焙”环节也很关键,火功高了,有焦味;火功低了,易返青、变质。


“传统焙茶工艺,如何控制火候,全靠制茶师傅心口相传的经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英说。

焙茶技艺中又分多门技术。“炭焙茶是焙茶的最高技术,采用炭焙炖火才能达到武夷岩茶‘活甘清香’的独特品质风味。”刘国英表示。坑涧岩茶由焙茶火点、时间不同能带来瞬息万变的口感,往往要求制茶师傅通宵蹲守,依靠对空气温度、湿度的敏锐感知,每半小时试一次口感。武夷岩茶制作技艺难度可见一斑。

此外,受岩茶生产环境与原料地域性限制,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无法在武夷山区域外应用,加之该技艺不具复制性,只能传承,更加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岩茶是第一个被列入非遗的茶类。“既然能够被首批列入,就足以说明这项技艺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年76岁高龄的叶启桐表示。他是仅存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

品鉴价值,“千人千味千岩韵”

岩茶品饮有多讲究?烧水,温杯,投8克干茶入盖碗中,合上轻摇,先闻“干茶香”;注水,出汤,前后不过10秒,留下头汤,唤作“还魂汤”;接着注水,出汤至公道杯,再斟入品茗杯中,啜一口,齿颊留香。细细品味,能感受其香气芬芳馥郁,茶汤厚而醇、润滑甘爽的品质特征。

“福建乌龙茶,包括武夷岩茶是最能给茶人带来奇妙品饮感受的茶类之一。”著名乌龙茶评茶师、国家高级评茶师陈郁榕曾反复称赞道。岩茶品饮,茶客热衷于交流感受,香、水、韵多少能道出一二,但这种感受因人而异,因茶而殊。

岩茶的奇妙感受从何而来?邵长泉分析,这与岩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有很大关系。“武夷山风景区内兰花、野百合、彼岸花、野果、毛竹等各种野生植物与茶树互相伴生,植物的落叶成为茶树独特的养分,让茶叶带上桂花香、粽叶香、兰花香、水蜜桃香等不同香气。”同时,根据焙火环节的火功轻重,能焙出花香、果香等不同香型来,更丰富了岩茶的“岩骨花香”特征。


生长环境对岩茶品质的影响是相互的。有的茶客通过某款岩茶的茶汤、香气、韵味,则能判断出其产区。“同一个品种,比如肉桂,如果能喝出霸气、张扬、刺激性强的特征,大致能判断出生长于岩顶;而如果香气清幽、深远,滋味绵柔,大都生长于坑涧之中。”邵长泉如是解释。

岩茶市场中,追求品鉴价值者多过追求其养生价值。山巅之茶,有骨有肉,无尘无障。“非常高级的武夷岩茶,能令人心旷神怡、烦倦顿消,如处修身养性的意境。”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所长王顺明表示,武夷岩茶除了品质特征外,能够带给茶客品饮乐趣也是其热销的原因之一。

岩茶之所以“成名”,之所以好喝、受热捧,回归茶本身,王顺明认为:“一泡好茶,应该是天时地利人和,即天气好、品种好、技艺好,三者缺一不可”。

作者:陈欢欢 王铣

原标题:三问武夷岩茶之一:岩茶何以“成名”?

注:内容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民日报三问武夷岩茶之二:“天价茶”从何而来?

编者按:

3月22日下午,正在福建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武夷山市星村镇燕子窠生态茶园,察看春茶长势,了解当地茶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武夷山这个地方物华天宝,茶文化历史久远,气候适宜、茶资源优势明显,又有科技支撑,形成了生机勃勃的茶产业。”“要把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起来,过去茶产业是你们这里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今后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提到武夷山茶资源,绕不开武夷岩茶。“壶必孟臣,茶必武夷”,武夷岩茶历来颇受推崇,陆游诗赞:“建州官茶天下绝”。武夷岩茶何以“成名”?“天价茶”从何而来?岩茶产业如何破圈?人民网推出《三问武夷岩茶》系列报道,聚焦武夷岩茶产业发展。

(点击标题回顾:《三问武夷岩茶之一:岩茶何以“成名”?


今年元宵这天,武夷山下起蒙蒙细雨,昔日热闹的茶博园内,游客寥寥。从茶博园望向崇阳溪对岸的大王峰,云雾缭绕。刚刚经历了“天价茶”风波的武夷山显得异常清净。

武夷岩茶,富了一方百姓,却也被带入“名利场”。武夷山茶业同业公会连续两年发出抵制“天价茶”公开信,并反对“恶俗名称”“过度包装”等市场乱象。

2021年2月1日起,武夷山市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行动,为期3个月。2月底,福建省委书记尹力在宁德福鼎磻溪镇调研时强调,坚决整治“天价茶”炒作,要让老百姓喝得起、喝得安全、喝得放心。

从“天价岩茶榜单”说起

多年来岩茶圈里流传一份《武夷岩茶宝典》,每年更新,根据“顶级”“千元一泡”“五百元一泡”“三百元一泡”区分品级,精选武夷岩茶一百多款不同品牌的产品按售价排序。榜单前7名单泡价格在3600元以上,却标明“非卖品”。

“宝典”从何而来?不得而知。“不知道是谁拉的表格,里面有很多错误,包括品牌名称、产品名称,甚至出现前后名称不一致的低级错误。”一位自家产品也“上榜”的茶企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榜单上还有根本就没听过的产品,怀疑是在网上流传后,被个别茶企添加自家产品后,再流传出去,蹭点名气。”一位不愿意透露名字的茶企负责人分析道。

岩茶圈特有的斗茶文化,加剧了品牌之间的“争风吃醋”。“你家要有的我家也必须有,你要是没有个几十万的茶,连参加地下斗茶赛的资格都没有。”武夷山当地一家茶企负责人说。

一传十,十传百,“天价岩茶榜单”不胫而走。公众对“天价岩茶”反应如何?

自称“嗜茶如命”的武夷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黄兴国在其自媒体平台表示,自己每个月茶叶消耗大概在1.5斤,一年消费18斤左右,除了朋友送些好茶外,自己掏钱买的口粮茶从来都是一斤200元左右。“社会是多元的,你喝不起,并不代表别人喝不起。‘天价’本身就是一个含糊的词,在不同收入人群的眼里会有不同标准。”

网友“轻风细雨”称:“高价茶叶消费是愿买愿卖的小众市场,普通几十元一斤的茶多的是。”也有网友表示,岩茶并非生活必需品,偶尔高消费,提升下生活品质还是能接受的。

“以次充好”才是真“天价”

2012年,广州一位网友爆出自己和朋友在三亚吃海鲜的账单,8个人共消费了近1万元,还是打了七折的价格。同为吃海鲜,6年前,四川的肖先生一家到青岛旅游,点了一份38元的“海捕大虾”,结账时老板要价“38元一只”,3个人最后光吃虾花了1300多元。

点菜是一个价,结账时却是另一个价,在陌生环境被欺诈,食客吃了“哑巴亏”,只能认栽。多年来,“天价海鲜”“天价虾”因涉及“欺诈”让公众对“天价”一词深恶痛绝。而武夷岩茶的“天价”则体现在“以次充好”。

“品质和价格严重不匹配才是真正的‘天价茶’,没有好山场、好工艺,100元进价的岩茶却包装成1万元的‘牛栏坑肉桂’卖。”曾经花高价购买到“以次充好”岩茶的陈先生表示,“这种茶不但没有‘岩韵’,还对身体有害。”

“武夷岩茶市场火热,激发了当地人的创业热情,同样也引发了一部分想要‘一夜暴富’的人的投机取巧行为,通过低廉成本炮制出无核心山场、无传承技艺、无品牌积淀却利润百倍的‘天价茶’,借助‘天价岩茶榜单’迅速成名,引发市场无序竞争。”一位资深岩茶爱好者如是分析岩茶市场乱象。

“其实纯正的武夷茶不一定都要是正岩茶,半岩区、高山区同样具备做出很好茶叶的条件。不是非得打上‘牛栏坑肉桂’才能卖得出去。”武夷山青悠谷茶业负责人王强说,“过去几年,武夷岩茶两极分化很严重,高端茶量少、价格高,不够卖;低端茶却滞销,部分茶农家至少有一半茶叶处于滞销状态。”


“为什么会滞销?”

“茶农看到高效益,所以大量增产,茶叶品质下降,导致销路打不开。”王强分析道。

王强算了一笔账,在武夷山几个产茶大镇,每家平均拥有40亩左右茶园(指武夷山非正岩核心产区),按每亩茶园产出600斤左右茶青计算,每亩产值八千元左右,一户茶农一年收入大约为35~40万元。“在武夷山,每年能从茶园收入这么多钱,日子可以过得很滋润了,有房有车,还可以享受到很好的医疗和教育。”王强说道。

岩茶能值“高价”吗?

“岩茶采用乌龙茶制作工艺,10多斤鲜茶叶只能做出1斤不到的干茶,整个制作过程需要3个月以上,加上茶叶原料稀缺、制作工艺要求严格等原因,岩茶卖到每斤万元左右还算正常。”来自武夷山岩茶核心产区的资深制茶师表示。

实际上,岩茶的成本远不止这些。武夷茶文化研究院院长邵长泉向记者列举,从直接成本到隐性成本,再到机会成本……岩茶的成本高于其他茶品类,而且逐年增加。

“很多人不理解,一片树叶,哪来那么多成本。”邵长泉说,岩茶一般一年只采一季,而其他茶类一般都多次采制,比如铁观音一年能采三四季,白茶甚至能采到四五季。岩茶保住品质的同时自然也加大了成本。

每年4月中旬,岩茶进入采摘期,最佳采茶时间也就三四天。据统计,目前武夷山市注册茶企达5100多家,有茶山的茶农、茶企都赶着好天气采茶,经常出现“用工荒”。“每年采茶季,我们都提前好几天到江西,一车一车拉回工人。这几年工人越来越难找,一天800元工钱都很难找到人。”当地一位茶企负责人提及招工,面露难色。

而核心山场的管山工人更难找。邵长泉以“天价岩茶榜单”中的一款茶举例介绍,“这个茶的山场走路就要3个小时,来回要花6个小时。工人要赶在太阳落山前回来,一天只能工作一两个小时。人工成本是极高的,还要找到熟悉景区山路的人,难上加难。”


直接成本中占大头的是工序成本。“一个做青师傅要配2个帮工,一个炒青师傅要配3个以上工人帮忙揉青,一个师傅一年只能做80斤成品茶,每年两三万斤成品茶需要两三百号工人。”手尚工夫茶业负责人陈志强说。

“除了直接成本,还有看不见的成本。”邵长泉接着介绍,比如岩茶的拣剔特别费工,从毛茶中一片一枝拣去黄片、茶梗,制成精茶,成品率不足50%。“还有品牌宣传、销售环节等看不见的成本,许多到门店的茶客,品了五六泡茶,最后才买半斤,门店就损耗了一两茶。”

为保证旅游城市的生态环境,武夷山从2008年起将茶园控制在15万亩以内,让岩茶无法从“量”上突破,只能从“质”上不断做文章。“不要怕武夷岩茶卖得贵,武夷岩茶自有它贵的本钱。”黄兴国认为。

作者:陈欢欢

原标题丨三问武夷岩茶之二:“天价茶”从何而来?

注:内容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福建频道,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36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