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揉捻的原则

找到约415条结果 (用时 0.012 秒)

普洱茶揉捻的目的是什么

  普洱茶的揉捻是茶叶杀青后的第一道工序。传统的方法是将杀青好的茶叶从炒锅倒出,在竹篾上、或在宽大的木板上、或在干净的水泥地上,人工用手对茶叶进行“揉”和“捻”,动作有点象和面粉。那么普洱茶揉捻的目的是什么?

  普洱茶揉捻的方法

  1、手工揉捻

  普洱茶的手工揉捻,一般需要经过两次揉捻。初揉在茶叶杀青、摊晾后进行,揉至茶叶基本成条、茶汁渗出后,将茶叶晾至次日清晨,再进行复揉,以确保茶叶中较难揉成型的粗老枝叶也紧结成条索。手工揉捻使用专用篾制揉篱。揉捻的手法要求动作弧形、圆活完整、连贯协调、刚柔并进,使茶叶受力均匀,利于成条。

  揉捻的时间和力度与产品的品质密切相关。揉捻的时间短,力度大,易使梗叶分离,未成条而先断碎,揉捻叶既达不到一定的细胞破坏率,又不易保持条索完整。揉捻细嫩茶叶,力度不宜过大,时间可加长,保障不断碎,既成条,又显毫。相反揉捻粗老茶叶,则需加重力度,否则达不到揉捻成条的要求。揉捻适度的叶子,成条率达85%以上,细胞破坏率在45%以上,茶汁粘附叶面,手摸有滑润粘手的感觉。揉捻结束后立即进行解块干燥,以免叶色变黄。人工揉捻量小,耗工大,且揉捻效果不均一。批量生产均不使用手工揉捻,普遍使用揉捻机进行揉捻。

  2、机器揉捻

  使用揉捻机揉捻是目前普洱茶产区普遍选择的揉捻方式。揉捻细胞破碎率在45-60%之间。揉捻程度视原料嫩度及成茶需要,通过压力与揉茶时间来控制。根据揉捻机揉桶直径大小,掌握投叶量。投叶量太少,揉捻加压无效果,很难揉紧条索;投叶太多,致受力不匀,揉捻初期上下翻转受阻,叶片初卷效果不好,往往是底层茶多片末,上层茶多扁条,结果是外形松泡,断碎扁秃茶多。合理的投叶量是用杀青叶将揉桶自然填满为宜。

  “加压”即增加揉捻力量。揉捻过程加压轻重与加压的时间,对茶条的松紧、扁碎有很大影响。揉捻程度的轻重,对叶细胞破碎率与普洱茶内质的色、香、味关系更大。整个揉捻过程的加压原则应该是“轻、重、轻”。揉捻时间长短,应根据这样三条原则:一看揉捻叶的老嫩;二看揉桶直径的大小;三看甩落在揉盘上的叶片,条索紧结程度。揉捻机对机器的使用者有较高的要求,有经验的揉捻师傅会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机器的负荷等因素调整投叶量、揉捻“压力”以及揉捻时间,确保茶叶揉捻到位,保证茶叶品质。

  揉捻的作用

  适度的揉捻有两个作用——第一是使茶叶成形,第二就是为普洱茶生茶的后期转化打下基础。揉捻的作用在于,挤破茶叶的细胞壁,使得茶多酚、儿茶素等等茶叶有效成分产生聚合,而后也使得茶叶有机会在日后的时间里产生后发酵作用。

  若揉捻程度较轻,制成的毛茶变成“泡条”,口感清淡。若揉捻程度较重,制成毛茶成为“紧条”,茶汤浑浊,苦涩度高,干燥储存后易有杂味。

  普洱茶揉捻的目的:

  1、在外形方面:揉捻使经过杀青后的茶叶卷曲、柔软,使最后制成的茶叶获得美观的条索。

  2、在后期氧化方面:揉捻可破坏茶叶细胞组织,让茶汁释出,使茶叶中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等多种化学成份与空气中的氧接触,发生氧化作用。

  因此,普洱茶的揉捻工序,不但影响条索的外观,而且还对后期的氧化起到了关建的作用。


细说茶叶揉捻的目的和方法,让你进一步了解茶工艺

揉捻之主要目的,由物理方面言之,在卷曲已柔软之萎雕叶,使最后制成之茶,获得美观之条索。然近年来,碎茶类之需要大增,足以证明,揉捻对于形状之影响,已不甚重视。

萎雕之效果,使茶叶细胞之汁液,达到适当浓度时,其中所含之主要成分,如单宁、酵素、茶素逐渐发生聚合;但因细胞壁阻隔,不易与空气中之氧接触,故不易发生氧化作用。揉捻时茶叶之细胞壁被压破,茶汁释出,与氧迅速接触,而起氧化。故由化学方面言之,揉捻之功用,系使叶中所含之单宁,藉过氧化酵素为触煤,发生氧化作用。故揉捻与酦酵二者中之化学变化,实无明显之界限可以区分,仅氧化程度不同而已。

揉捻时发生之热,一部分固由于摩擦而生,实则大部分皆系酦酵所引起。所生之热,殊为不宜,将加速单宁之氧化,如叶温超过82度华氏,则制出之茶含有缩合程度较高之单宁,而减低茶汤之色、味;故揉捻叶应保持凉冷。

茶汤色泽之深浅与酦酵程度成比例,而酦酵程度则视揉捻时释出茶汁之多少而定。揉捻时压力愈大,时间愈久,则叶细胞破碎之数量愈多,破碎之程度亦愈深,而茶汁之释出愈多,酦酵程度亦愈深也。

揉捻方式须视品种、气候、海拔、萎雕及所需之茶汤而定,兹分别述之如次:

品种:品种愈劣则所需之揉捻愈重。

气候:气候状况影响茶树之生育,结果,对茶之香与味均有影响,故揉捻亦应随之而异。

海拔:海拔高之地,香气较显着,气温较低,可行轻揉或短时间揉捻。

萎凋:萎雕叶若含有定量之水分,而茶叶之组织及柔软度均可一致者,则揉捻方式无需改变。然而由修剪时期,品种与气候状态各异之茶树采摘,萎雕结果因此而受影响,故揉捻必需有多少改变。

茶汤:欲得香气多之茶汤,则揉捻须较轻,时间需较短。欲得味浓之茶汤,则揉捻时间须较长,压力需较重。要之,揉捻时间与压力应视年中冬季节及所求之目的而定。例如 年中某月份香气较显着,则时间既不能太长,压力亦不宜太重。反之,某月份,生育迅速,缺乏香气,则应以滋味为主要目的。

由上所述,影响揉捻之因子,既如此差异,故只能提供其原则,以助制茶者自行试验,而求得适于特殊情形之方法。

碎茶类之揉捻:下列方法可得大量之碎茶类。

第一次揉30分钟,无压力

第二次揉30分钟,无压力

第三次揉30分钟,半压力

第四次揉20分钟,略重压力

第五次揉20分钟,压力愈重愈佳,在半中间放松3分钟

第六次揉20分钟,同上

美观茶之揉捻:普通品质之茶叶,用略重萎雕,以下列方法揉捻。

第一次揉25分钟,无压力

第二次揉25分钟,无压力

第三次揉30分钟,15分钟,轻压,15分钟重压。

第四次揉45分钟,全压(加压10分,放松5分)

最后一次揉捻后须用人工解块,勿使用解块机。若茶叶重萎调,则揉捻须较重,第一、二次各为30分钟,轻压力于第二次开始,第四次之45分钟可分为二次25分钟。

新叶茶之揉捻:剪枝或台刈后与幼龄茶树所发之新叶,制成之茶,滋味淡簿。此类茶叶,如制造得法,则形状美观。可用重萎调凝集其茶汁,故揉捻须较重。

第一次揉30分钟,无压力

第二次揉15分钟,无压力,15分钟略加压力。

第三次揉15分钟,半压力,15分钟较重压力。

第四次揉20分钟,重压力,在半中间,放松5分钟。

第五次揉同上在低地区揉捻茶叶,务须注意空气之温度,全部揉捻时间包括解块在内,不能超过3小时。在低地区,中等之茶叶及适中之萎雕,以下表最为适用。

第一次揉捻40分钟,无压力

第二次揉捻40分钟,中压力,加压7分钟,放松3分钟。

第三次揉捻40分钟,重压力,加压7分钟,放松3分钟。

天气愈热,解决次数愈多愈佳,但萎雕不宜轻,免使最后一次之揉捻,有过酦酵之虞。过萎雕叶之揉捻:过萎雕叶如能小心处理,亦可制得良好美观之茶。揉捻愈慢愈佳,且须视茶叶之状态,酌加少许水分,使其稍为柔软。

注:内容来源茶资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红茶研究院丨红茶加工篇·揉捻

揉捻是工夫红茶塑造外形和形成内质的重要工序。工夫红茶要求外形条索紧结,内质滋味浓厚甜醇,它取决于揉叶的紧卷程度和细胞的破损

 揉捻的目的

萎凋叶经揉捻后,叶细胞损伤,茶汁外溢,加速多酚类化合物的酶促氧化,为形成红茶特有的内质奠定基础。揉捻使叶片卷成紧直条索,体形缩小,外形美观;揉后茶汁溢聚叶表,干燥后乌润有光泽,冲泡时易溶于水,增加茶汤浓度。

揉捻的基本原理

揉捻使叶片在机器力的作用下形成条索,同时使叶细胞破损,茶汁溢出,为红茶的“发酵”创造必要条件

(1)成条造型。工夫红茶使用的圆盘式揉捻机分揉盖、揉桶、揉盘三部分,叶子在揉桶内运动,受多方面力以及它们合力的作用,搓揉翻滚。揉捻中叶片以两种形态卷紧。一是以叶脉为中心的扭卷成条,另一是紧卷状态

揉捻机

(2)细胞破损的意义鲜叶运输和萎凋、揉捻等过程中,叶片的损坏或者因为失水,叶片内部的细胞膜破碎,也就进行氧化了。细胞破损,酶与底物充分接触,加促氧化。完好的叶片中,酶与底物是分离的,细胞破损的意义在于底物与酶充分接触反应。揉叶在电镜观察中其细胞壁大部分是完整的

揉捻技术

(1)投叶量。揉捻一般采用揉捻机分次揉捻,投叶量根据揉捻桶径大小和叶质情况确定,过多过少都会造成翻叶不匀,影响揉捻质量。

(2)揉捻时间。揉捻时间的长短,受揉捻机性能、投叶量多少、叶质老嫩、萎凋质量、气温高低等条件影响。揉捻时间过久,茶汁容易蒸发,不利于发酵,揉捻机一般揉捻时间(包括解块)最长不超过90min,在保证揉捻质量的前提下应灵活掌握。

(3)揉捻室的洁净揉捻室要保持清洁卫生,每天揉捻、筛分之后,必须用清水洗刷机器和地面,防止宿留叶、茶汁等发生酸馊、霉变现象,影响茶叶卫生质量。

(4)揉捻加压技术。压力轻重是影响揉捻的主要因素之一。揉捻加压要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即先空揉理条,然后轻压,后逐渐中压、重压,最后再轻压。

压力轻重应视叶质和萎凋程度不同而异。通常采取嫩叶轻压,老叶重压;轻萎凋轻压,重萎凋重压;春茶轻压,夏秋茶稍重压。每次加压7-10min,松压2-3min,交替进行,不能一压到底。每次揉捻结束后都要解块筛分,以解散团块,分出老嫩。

揉捻程度

揉捻充分是发酵良好的必要条件。如揉捻不足,细胞组织损伤不充分,将使发酵不良,茶汤滋味淡薄有青气,叶底花青。  

检查揉捻程度,以细胞破损率达到80%-85%,叶片80%以上呈紧卷条索,茶汁充分外溢,黏附于茶条表面,用手紧握,茶汁溢出而不成水滴为宜。

参考文献

[1]制茶学/安徽农学院主编.-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5(2007.3重印)

[2]制茶学/夏涛主编.-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12(2018.6重印)

[3]茶叶生物与化学/宛晓春主编.-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8(2016.12重印)

找到约394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