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人不可一日无茶

找到约795条结果 (用时 0.025 秒)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清代帝王茶器都长什么样?

现代人所说的“茶器”主要指茶壶、茶杯、茶勺等这类饮茶器具。唐代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出的茶器种类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

清初的几代帝王,不仅勤政,且都是艺术控,很注重生活品质,尤其喜寄情山水,即便不能出外巡游,在宫廷内庭院的生活也很是惬意。起居图无论帝后嫔妃,茶器形象到处可见。“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这是乾隆皇帝对饮茶的评价。


 乾隆·瘿木手提式茶籯


乾隆·竹炉山房


在中国各地博物院,珍藏有历代的茶器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很多清宫的茶具珍品,一起来看看。


描红荷露烹茶荷花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通体矾红描缠枝番莲纹,腹部两面开光,一面绘荷塘莲花,一面书乾隆题诗。「荷露烹茶一律,乾隆己卯新秋制」,朱红「比德」「朗润」二印。盖面画转枝番莲纹,纽面绘盛开莲花一朵,纽侧则饰朵花一周。 敛圆口,弓形把,曲流,圆顶盖,盖侧一通气孔。盖足外壁涂金外,内面全施绿彩。器底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乾隆皇帝他不但到茶区观看采茶,他对烹茶也颇有研究,非常讲究水质和茶具。诗作不但赞赏用无锡第二泉水冲泡的玉乳名茶和唐宋官窑越瓷茶具,也指斥了汉武帝妄想成仙以秋露为饮之事,更讥讽了李林甫不识玉乳,为讨好皇上而千里劳累选送荔枝的愚蠢。


珐琅彩山水人物白地茶碗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碗内白地无纹,外壁一面画山水人物,背山面水,竹林小屋,一士人坐于屋内,一僮旁侍,屋外桥边二人驻足交谈,一人指向屋内,远山苍润,小桥流水,皴石茂林,烘托出一幅清朗宜人的山水人物图景。碗壁另一面墨书「连村多绿树,长日转黄鹂。」前后红彩书「竹石」、「山高」、「水长」三印。胎质细腻,胎薄透光。底蓝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此碗釉彩设色以青绿为主、黄蓝为点缀,是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图画,为宫廷画匠所绘。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会经济的一个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峰,进入了制瓷业的黄金时代。乾隆时期发展了很多特种制瓷工艺珐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当时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细分不开的。


珐琅彩开光仕女图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全器以红、蓝描绘锦地花,颈周绘波涛纹,壶腹两面开光,一面画仕女弹琴,一仕女坐观、并拨琴弦,另二幼童在侧围观;另一面绘三仕女围坐几前,二人对奕下棋,一人坐观。盖顶画莲瓣,盖面加饰五蝠,盖沿、底边饰以卷草、莲瓣纹等吉祥纹饰。胎骨略重,珐琅彩上多杂质斑点。壶底料书「乾隆年制」四字二行仿宋体楷款,外加双方框。


清代彩绘瓷器的纹样,包罗万象。“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图式被广泛运用,吉祥图案,寓意深刻。此茶壶上的人物,反映出清乾隆时社会文化的提高和繁荣。壶盖上蓝彩中的红色蝙蝠纹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蝠"幸福"的奇异对应,是俗常的价值祈愿,是人们追求美好的反映。


蓝地粉彩连年福寿纹茶壶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全器以粉彩描绘纹饰,盖面花纹为四朵转枝莲花,中间各加饰蟠桃,盖纽为珊瑚红所绘盛开莲花一朵,盖纽周围则饰如意纹一周。壶颈绘圈点纹一周,肩饰如意纹,壶腹两面各画莲花一朵,围绕三只口衔四颗蟠桃的蝙蝠,底边莲瓣纹一周,壶流及把手亦饰缠枝莲纹,纹饰分线均描绘金边。壶内外均以蓝彩为地,壶底蓝底中央留白内朱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二行篆款。


茶叶末六联瓶

【清朝】

年号:乾隆


纹识描述: 此品造形奇特,由五只相同尺寸、形制的瓶子环绕着中央的主瓶。最难得的是,周边的五个瓶子,大小近乎相等。黏贴的过程是对准了主瓶的穿孔,由此可见,乾隆官窑悉心照顾细节的特色。


五彩万寿长春海棠式壶

【清朝】

年号:康熙


纹识描述: 壶身呈四瓣瓜棱壶身,圆口,曲把,短流,盖边作四瓣莲瓣形捲唇、带圆形纽,纽顶一通气圆孔。盖面绘秋葵及蓝菊,卷唇盖沿或伤缺后涂饰嫩绿色;壶外壁两面棱区画桃实,桃花,月季,另二面流把周边则绘折枝月季花。器面全施透明釉,内面则为紫砂素胎。


五彩四季花盖碗

【清朝】

年号:康熙


纹识描述: 盖碗敞口,斜直壁,矮圈足,带盖。碗外壁画四季折枝花卉纹,有牡丹、月季、野菊;菊花、茶梅等;盖外壁亦绘月季、莲花、菊花、梅花等四季折枝花卉纹,器内及盖内各饰月季及莲花一朵。


白瓷描金鏤空帶托茶杯

【清朝】

年号:不详


纹识描述: 外层镂空雕花,于菱形四角点饰金彩,口足间金线四道,竹节把上,每节均饰金纹二道,内层白釉无纹;杯托盘口折沿亦镂空雕花,与杯身相同纹饰,盘内白釉无纹。杯底、盘底各有双红边三角形图案,三角各书「A.R.F」内印英文字母「1901」「DORE」「SEVRES」等款识,杯底、盘底圈足旁各刻划英文字母「SGR」等。


仿雕漆珊瑚红釉银里盖碗

【清朝】

年号: 乾隆


纹识描述: 碗及盖内外均包银,外壁于素胎时雕刻成仿雕漆绣球纹锦地纹饰,口沿雕回纹一周,足边莲瓣纹,施透明釉烧成后,再挂珊瑚红釉,二次低温烧成。碗底白瓷地上矾红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陈荫千制宜兴紫砂竹节提梁壶

【清朝】

年号:乾隆


文物描述:茶壶整体造型仿自竹节,椭圆形壶身,围饰弦纹一圈,矮圈足,壶嘴塑成三节竹节曲流,壶把则为两枝细长竹枝缠扭成形。盖为椭圆拱形,上贴饰竹叶两丛,盖纽亦为双竹枝相扭成拱桥式,盖顶正中一小通气圆孔。紫砂泥质地较细,颗粒微粗,含黑、黄砂点。壶底印铃「陈荫年制」篆刻方印。


陈荫年为乾隆中期宜兴制陶名家,生卒年不可考,善制竹节把壶,此为本院清宫旧藏器中,唯一遗有宜兴陶工名款的紫砂茶壶,余均施彩或腹上雕漆。此壶久用,里外遗留旧有茶汁痕迹,故壶面罩有一层光泽,其受宝爱可想而知,也可能是乾隆品茗御所竹炉山房中煎泡茶器之一。


冬青釉茶叶罐

【清朝】

年号:雍正


文物描述:直口,短颈,丰肩,硕腹,通体均施青釉,釉色匀净淡雅,质坚细腻。


雍正时期青釉或青花茶叶罐尤多,可见雍正皇帝素好品茶。


吹绿茶杯

【清朝】

年号:雍正


文物描述:撇口,深弧壁,矮圈足。器内白釉无纹,外壁施浅绿釉,釉色嫩绿淡雅,釉面满布细碎开片。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外加双圈。


一般称此匀净淡绿微泛黄色者为吹绿,或形容其吹之可破的娇嫩感觉,或因其以吹釉枝法制成而得名。吹绿色正是雍正朝低温铜绿釉的代表釉色,多见于小品器类。


文物尺寸:口径:9.2cm  底径:3.5cm  最高:5.9cm


青花山水人物六方茶叶罐

【清朝】

年号: 康熙


纹识描述:盖面青花绘一蟠螭,盖壁饰六字三种不同书法的「寿」字,加饰青线三道,罐肩满画如意纹,罐腹则饰山水人物画,云松下二老者,一抬头持杖遥指飞翔而来的仙鹤,另一老者及一背罐童子亦仰面迎望飞鹤,罐腹上下各饰回纹一周,足边则为转枝叶纹一周。底青花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款。同类造型亦有锡制茶叶罐。


青花开花御制诗文茶壶

【清朝】

年号: 嘉庆


纹识描述:余隙及盖面把、把、流均绘转枝莲纹,盖纽一半涂青、半留白,颈饰卷草纹,底边莲瓣纹一周。底青花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款。


粉彩万福长寿红地茶钟

【清朝】

年号: 嘉庆


纹识描述:外壁紫红地饰粉彩,口沿下为如意纹一周,腹壁饰番莲四朵,其上各绘金彩万字符号,其间加饰蝙蝠口衔盘长结四组;蝙蝠与番莲之间又以桃实间隔,底边莲瓣纹一周,口足间则加饰金边二道。胎骨略重,器底红彩书「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楷款。

粉彩万寿无疆花蝶盖碗

【清朝】

年号: 同治


纹识描述:碗内白地上满画粉彩梅花、蝴蝶,器、盖内外口沿及底边、圈足均画回纹一道,碗、盖外壁黄地上四圆形开光万字内各书「万」「寿」「无」「疆」,并围以如意云纹;开光间以蝙蝠、桃实、盘长等纹饰,寓意万寿无疆。盖圈足内及碗底朱红「长春同庆」四字二行楷款。


粉彩紫藤花鸟纹蓝地盖碗

【清朝】

年号: 道光


纹识描述:碗底及盖足内白釉无纹外,余均施蓝地粉彩,碗内及盖内均绘紫藤花卉纹;碗外壁及盖面则饰紫藤花鸟及月季花。蓝地施釉浓淡不匀,布满开片纹,紫藤花及月季花分施粉彩,紫、粉红、绿、粉绿等色料堆朵深厚,紫藤花房均以赭色钩边。道光年间不少以「慎德堂制」为款识的各种器物,盖碗尤多。此器满画纹饰,华丽大方,然与清盛期乾隆官窑相较,则略嫌粗糙,蓝地凹凸不匀,画工亦无前代之精细。

你可知“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因何而来?

武夷茶路

下梅当溪

中俄“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途经两百多座城市和集镇,中国的茶文化就是通过此路传遍世界各地的。

由于主要经营者是山西商人,所以也称为“晋商万里茶道”。

“万里茶道”的由来及发展

俄国饮茶风尚的形成

17世纪初期

中国的茶文化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期,随着中俄两国贸易的开展,茶叶经由西伯利亚直接传入俄罗斯,据史料记载,茶叶第一次走进俄罗斯是被作为皇室礼品的形式,由此足见茶叶在古时候的珍贵性。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

中国公使携数箱茶叶,经过蒙古,穿越西伯利亚,历经18个月的路程,将茶叶赠送给俄国沙皇,由于当时俄国从未有人饮茶,并未引起重视。

公元1638年

一位俄国贵族从蒙古商人手中换得两大桶武夷山的茶叶,作为礼物送给了沙皇,沙皇品尝之后如获至宝,于是,武夷茶的大名在俄国上流社会中迅速传播开来。当时,茶叶十分昂贵,只有王公贵族、地方官吏才买得起。

直到18世纪50年代

武夷茶产量增加了,而且逐步走向了市场,曾经神秘的东方饮品,已经不仅是上流社会的钟爱,也开始出现在大多数平常家庭的餐桌上。而且,俄罗斯比较寒冷,蔬菜缺乏,相对而言吃肉比较多,武夷茶发酵度比较高,咖啡碱(咖啡因)、茶多酚比较高,有利于俄罗斯人的饮食消化,也有利于提高人体需要的热量,饮茶逐渐成为俄国风尚。

“万里茶道”的开辟

山西的地理位置“极临北边”,北靠广阔的蒙古草原,南接中州,位于蒙古草原游牧经济区域与中原农业手工业经济区域的中间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南北区域物资交流的重要通道。山西商人(以下简称晋商)的商贸活动历来十分活跃。清康熙时起,以晋商为主的旅蒙商为清廷驻守边疆的军队提供粮草给养,取得在边境地区做边贸生意的权利,大量做起了以货易货的草原生意,以烟茶粮棉、盐铁制品换取毛皮牲畜。

18世纪中期,茶叶已成为以食肉为主的蒙古、俄罗斯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晋商在长期的草原边贸活动中了解到蒙古、俄罗斯各民族“宁可三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的生活习惯,对茶叶有巨大的需求,开始做起了茶叶生意。

清雍正六年(1728)《中俄恰克图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中俄的贸易壁垒,双方同意在恰克图中方一侧建买卖城,开始大规模的茶叶贸易。早就在张家口做草原生意的以榆次常家为代表的晋商常万达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商机,以超常的胆识和魄力,和其他晋商一道开始了开拓“万里茶道”的漫漫征途。常万达联手下梅邹氏在武夷山购买茶山,在下梅设茶庄,精选、收购茶叶,建厂制茶,建立了稳定的茶叶生产基地。

同时,还与沿途的经销商和船帮、车帮、驼帮精诚合作,由下梅茶市为起点,通过梅溪水路汇运岩茶至崇安县城,验押之后,雇佣当地工匠千余人,用车马将茶运至江西铅山河口(治今铅山县河口镇),再由船帮改为水运到“茶叶港”汉口,再经汉水运至襄樊和河南唐河、社旗,上岸由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越晋城、长治、太原、大同、张家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再改用驼队穿越1000 km的荒原沙漠,最后抵达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再贩运至伊尔库茨克、乌拉尔、秋明,直至遥远的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万里茶道”的变迁

万里茶道可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 期

起点下梅

前期路线:雍正、乾隆朝(1723—1795),晋商将闽北茶叶先集中到武夷山下梅村,至汉口装船至恰克图。

后 期

起点两湖地区

后期路线:咸丰朝

(1851—1861),改以两湖就地加工茶砖,抵张家口转恰克图出口。

1

前 期

清康熙、乾隆年间,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兴盛一时,下梅,由于该村在梅溪下游,故名。据《崇安县志》载:“康熙十九年间,其时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

由此可见,当年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经贸活动在下梅十分活跃。下梅村中央有条人工运河当溪,有 8个码头,装卸繁忙。当溪的水面宽不过8m,长1000m,自公元1680年开通后就被当作一条水运通道,四方商贾通过这条水运通道在下梅进行商贸活动。衷干在《茶市杂咏》中记述:“清初茶市在下梅,附近各县所产茶,均集中于此。竹筏三百辆,转运不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首春客至,由行东赴河口欢迎。到地将款及所购茶单,点交行东,恣所为不问,茶事毕,始结算别去。”

这段时期的茶路不仅带动了沿途经济的发展,还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和文化的发展。多数茶商与各地经常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他们之间互惠互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时代,茶路成为一扇面对外界的窗户,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眼界。黄河两岸的风俗传统,大江南北的人情百态,甚至俄罗斯的奇闻轶事,都沿着这条茶叶之路传播开来。这条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成为一条连通欧亚的文化之路,此外,万里茶道还推动了运输业、餐饮业、住宿业,以及与其他产品互市互换的发展。

现今的下梅村仍保留具有清代建筑特色的古民居 30多幢。这些集砖雕、石雕、木雕艺术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清代茶市风貌街,是下梅村最具代表性的一道风景,是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作为万里茶道历史见证的下梅村,今天已经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每天吸引着大量游人的观光。

后 期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受太平天国战事的影响,福建茶区遭受兵燹,茶路一度中断,但是俄国市场对砖茶的需求未减。精明的晋商决定将茶源转移到同样也是产茶区、水运更加便捷的两湖地区。晋商选择了湖南洞庭湖边的安化和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羊楼洞,这里的地理位置在北纬 30°,有利于茶叶生长的气候、土壤、水质,这种地理环境具有不可取代性,所以茶叶质量优良。

晋商在两湖地区投资茶叶种植加工,运茶的路程较武夷山减少了500km,运费大大降低。由陆水湖运往汉口集中,再从襄河运到樊城,登上陆地后改用畜驮,经河南、山西进入内蒙古,再换上驮队,在沙漠行走1000km,到达中俄边境恰克图交易。继而,俄商将其贩卖到莫斯科、圣彼得堡。

同时,随着鸦片战争的到来,俄商也开始直接深入中国内地采购、制作、贩运茶叶。

1863年

俄国商人也来汉口和羊楼洞开设茶厂,羊楼洞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茶叶集散加工中心,商业繁荣,人口有3万多人,有“小汉口”之称。茶厂采用工业化机器制造砖茶,俄商没有走晋商取道汉江北上的运茶路线,他们认为这条路线路途漫长而艰险,路上耗费的时间长,成本高,他们改走长江的黄金水道,从汉口顺流而下到上海,再北上天津,从紫竹林登陆走海河,到北京东南的通州(治今北京市通州区),将砖茶再通过 1400 km的张库大道,北上300 km至恰克图,从路程和时间上比晋商的运茶路线节省了许多。相比之下,俄商制造出的茶叶物美价廉,运输成本低,因而垄断了茶叶的对外贸易,也抢了晋商们的生意。

19 世纪后半叶

随着海上路线的开通、边界口岸的增多和天津港的对外开放,通过张家口运往库伦、恰克图的货物逐渐减少。

1903年

西伯利亚铁路建成通车,中俄商品运输经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转口,进一步夺去了张家口至库伦、恰克图的运输业务,彻底改变了“万里茶道”的格局。俄国的茶商不再走汉口—襄阳—赊店(治今河南社旗赊店镇)—晋中—归化城—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恰克图的路线,而选择了汉口—上海—天津—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圣彼得堡的路线,此后传统的“万里茶道”逐渐衰落。

“万里茶道”在经历 200余年的辉煌后开始了不可避免的衰落。首先,客观上是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使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俄蒙社会的变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92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又使在蒙俄的晋商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其次,经长江出海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海运和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开通大大降低了茶叶的运输成本,“万里茶道”失去了原有的优势。

再次,俄商在华的机械制茶(仅在汉口就开设六家机制茶砖厂)效率远远高于手工制茶。此外,南亚(印度、锡兰等)茶叶的竞争也对华茶形成巨大的压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晋商面对困境,缺少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应是晋商衰败及万里茶道衰落的主要原因。

海上茶叶之路

海上茶叶之路与海上对外贸易的拓展密切相关,其历史萌芽、发展、演变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几乎同频共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海上丝绸之路即海上茶叶之路,二者实为一体。而所谓海上丝绸之路是指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大通道。

两千多年前,一条以中国徐闻港、合浦港等港口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贸易网络。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过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入红海,抵达东非和欧洲,成为中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并推动了沿线各国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据史料记载,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名称源自唐代,即“广州通海夷道” 的海上航路。宋元时期,由于航海技术大幅度提升,古代中国已经同世界 60 多个国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海上丝绸之路”商贸往来,伴随丝路贸易网络的不断拓展,海上茶叶贸易也愈发旺盛。

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又称“香药之路”“陶瓷之路”,其形成、发展与演变自有历史源流,迄汉唐至明清,流脉清晰可辨。

两汉时期

自两汉时期岭南地区被纳入中国版图而得到初步开发伊始,中国渔民便在南海上作业活动,从事渔业生产。

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中原汉族的南迁和北方战乱对陆上丝绸之路的破坏,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空前活跃。而东晋法显大师西游古印度后从南海回国,更是说明此一历史时段,海上丝绸之路已经从中国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发展到了南亚次大陆。

隋唐五代时期

西域战争频繁,“陆上丝绸之路”受梗阻而不得不将更多贸易转移至海上,而经济重心逐渐东迁南移,又促使南方经济进入一个迅速发展时期,加之航海技术的进步升级,诸多此类外部因素使得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获得新的发展际遇。

唐代很多波斯和阿拉伯商人从海上来到中国,居住在广州,说明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到了西南亚和东北非印度洋沿岸。而福建海外贸易的发展在唐五代时期亦可算作一高峰期,港口趁机迅速新兴崛起,这就为福建此后海上茶叶贸易的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唐代

唐代是我国古代社会鼎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多元,科技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此时,福建沿海诸区域的对外交通和贸易也快速发展,通商地区不断扩大,海上贸易网络的国家也日益增多。福建海外交通除了与中南半岛、马来半岛诸国的传统航线之外,还开辟了多条新航线,主要有新罗(位于今朝鲜半岛)、日本、三佛齐(位于今苏门答腊岛和马来半岛南部)、印度、大食(阿拉伯帝国)等。当时的福州异国商人云集,且南海诸国使臣从福州上岸朝贡唐廷更是非常频繁的事情。

唐嗣圣元年(684)

漳州还未建制[唐垂拱二年(686)分泉州置,治漳浦县(今福建云霄县)]之时,一个名叫康没遮的胡商便来到了此地。由此可知,漳州港作为泉州港的外围港,在未成为正式对外贸易港的情况下,自唐初就显现出了对外航运活动迹象。五代时期,闽国创建人王审知实行“保境息民”的政策,重视海外贸易,开放了泉州、福州甘棠等港,东南各港随之兴起。

此时,泉州人凭借中原文化和刀耕火种的古越文化融合而产生的勇于奋斗的精神,充分利用“负山跨海”的自然条件和优良的港口条件,耕海牧洋,使泉州发展为当时中国的海船制造中心、丝织业中心和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泉州港也逐渐成为一个闻名海内外的贸易大港。福建泉州港、漳州港的兴起与发展,是福建海上茶叶贸易发展的前提保障。

海上丝绸之路在两宋时发展稳定、成熟,福建海上港口贸易也达到发展巅峰时期。

两宋时代

由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宋政府更加重视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制定了许多鼓励政策,海外贸易往来遍及东亚、东南亚、西亚等地。阿拉伯商人也从印度洋来到西太平洋,将市场延伸到中国沿海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由此兴起并逐步发展成熟。一个以这条商路为纽带的国际性东方市场逐渐形成,不仅取代“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且经由此路的贸易竟上升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

北宋时期

漳州是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已十分活跃,为此宋政府曾在漳州置“黄淡头巡检”,维护航道安全并负责招徕海商,于每年夏天下海“招舶”。

直至南宋后期

“泉、漳一带,盗贼屏息,番舶通行”,有许多漳州舶商到海外诸国贸易,他们必领先到泉州市舶司领取“官券”才能出海,漳州由此成为泉州港对外贸易的外围口岸。

从北宋后期开始

由于中央政府在泉州港设置了“市舶司”,福建对外贸易中心转移到了泉州。

南宋时期

闽浙的地缘优势,使得福建经济贸易发展更为迅速。“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与繁荣,为泉州港的崛起与兴盛提供了契机。彼时的泉州接近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出口货物以丝绸为主,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这条中国至西洋航线的起始港和东端枢纽港口,在海上丝绸之路上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璀璨的东方明珠。

南宋时

福建与亚洲、非洲乃至欧洲、拉丁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均有贸易往来,船舶所至,北抵高丽、日本,南达麻逸(位于今菲律宾)、爪哇,西到大食(阿拉伯帝国)诸国,其范围之广袤,蔚为壮观。

至宋末元初

“货物浩瀚”的泉州港远超于广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被誉为“梯航万国”的“东南巨镇”,其也由此成为中外友好往来的一个重要门户,达到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为了适应中外海船停泊,泉州的 12支港,择要建造了港口码头,其中最主要的有后渚、法石、安海、围头 4个支港。

武夷茶贸易茶票

元明清时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成型。元人汪大渊远航非洲东南部莫桑比克海峡,使海上贸易伸展至非洲东南沿海区域。

明朝永乐至宣德年间

郑和七下西洋,由江苏刘家港(在今江苏省太仓市浏河镇)出发,经海路到达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印度、伊朗、阿曼、也门、沙特阿拉伯和东非的索马里、肯尼亚,用携带的中国丝帛、瓷器、陶器、铜器、铁器、漆器、金钱、药品及棉布等输出到欧亚非,换回珠宝(象牙、犀牛角、珍珠、玳瑁、琥珀、玛瑙)和香料(宋朝又称“香药”,泛指胡椒、檀香、麝香、龙脑、乳香、丁香、沉香、木香、肉豆蔻、安息香、苏合油等)等奢侈品。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东非赤道附近海岸,说明这一时期中国已经掌握了航行到东非,甚至好

望角的技术。

清代

清代中国更是同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建立了海上航线的联系,这意味着海上丝绸之路已经通向七大洲、四大洋。明清海上对外贸易的最终成型,意味着中国诸多沿海港口贸易吞吐量的增大,贸易物品更为丰富多样,贸易交流更加频繁。不容置疑,福建海上港口贸易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并随之发展、壮大。

海上贸易繁荣的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诸多层面的社会问题。

明、清两代政府为控制对外贸易和防范海外势力入侵,对民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时禁时开政策。结果事与愿违,明朝“海禁”造成东南沿海倭寇和海盗盛行,武装走私和抢劫商品成风,明政府只好开禁。

清朝施行“闭关政策”,西方国家在输出大量银圆购买中国商品的同时,因无法建立平等互利的自由贸易关系,而出现了巨额贸易差额,于是英国方面违背中国官方的禁令,非法大规模向中国倾销鸦片以追逐高额利润,扭转贸易逆差,最终引发了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代表的禁烟运动。

而后鸦片战争的爆发致使“海上丝绸之路”彻底走到尽头。福建海上贸易也在明清禁海政策的作用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覆灭而湮灭。

中国茶叶海上贸易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茶叶具体何时开始外销,由于史料的阙如尚待进一步考查,南朝刘宋时期,陆上对外贸易已显痕迹,彼时土耳其商人至中国西北边境以物易茶,可以视作陆路对外贸易的开始。而海上贸易,则据《汉书》记载,中国与南洋诸国海路通商,西汉时期就已开始了。此时中国在茶叶生产上有较大的发展,四川武阳是茶叶初级市场,成都是茶叶中级市场,茶叶从海上输出南洋诸国有一定的可能性。茶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外传,最先到达朝鲜、日本,其次是东南亚,最后才传到欧洲。

唐五代时期

很多新罗(位于今朝鲜半岛南部)遣唐使、商人来唐贸易,足迹至登州、莱州、楚州(治今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扬州,商人们带来土特产品,从唐朝贩回丝绸、瓷器、茶叶、书籍等物品。日本高僧、遣唐使把中国的文化、佛教、典章制度带回国的同时,也把中国茶籽、种茶法、吃茶法、茶礼仪一同带回了日本。扬州、明州(治今浙江宁波)是通往日本的海上航线的主要起点。广州、泉州、明州、扬州、交州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通过这些港口,茶叶不但传到了东亚的朝鲜、日本,还传到了东南亚甚至西亚。

671年

从扬州到广州转苏门答腊岛的室利佛逝国(都城浡淋邦,英式下午茶位于今巨港)赴印度求法的中国高僧义净,曾把茶带到印度作为平时饮用养生之物。广州港输出物中也已有茶叶。

9世纪

到过中国和印度的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描写了广州阿拉伯人的居住情况、瓷器和茶叶,他是最早提到中国茶的西亚人。文称:“国王本人的主要收入是全国的盐税以及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叫‘茶’(Sakh)。此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喝,治百病。”此资料不足以证明阿拉伯人已饮茶并从事茶叶贸易,但却能表明正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阿拉伯人第一次知道了茶,并把茶的知识传播过去。

从茶叶贸易的角度来看。

至少到 15世纪初期

茶叶并非对外贸易的主流。虽然为了发展对外贸易,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使中国与南洋之间的贸易更为发达,联系更为紧密,但当时茶叶还是以侨销为主。

16、17世纪之间

海盗猖獗,官府实行海禁政策,禁止与南洋贸易,茶叶侨销受到很大影响,输出减少。侨销茶类包括绿茶、黑茶、白茶、青茶和红茶,其中以青茶为主,青茶则又以福建省为最多,其次是广东省和台湾省。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泰国等地,都以消费福建青茶为主。这就使得闽粤台等地的茶叶贸易遭受巨大损失。

17世纪40年代前

中国出口贸易仍以丝绸、瓷器、药材等为主要输出物。直至 1727年,南洋贸易禁令废除,允许福建广东商船前往南洋各国贸易,从此中国输出的货物主要是陶器、茶叶等,此时茶叶一跃成为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结构中的重要对象甚至核心商品。

18世纪末

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茶业兴起,对中国茶叶的需求进一步增强。

19世纪中期

侨销青茶仍很旺盛,1869年仅厦门口岸输出侨销青茶最高达到 4298吨。清代茶叶贸易的最显著特点是海外市场的大起大落。17世纪前,饮茶习俗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茶叶外销量并不大,1000余年的总销量绝不会多于鸦片战争前约240年的总销量。

鸦片战争后至1900年止中国茶叶外销数量

抗日战争时期,茶叶还可从香港出口,输出量下降不多。到太平洋战争发生,海运中断,1946 年茶叶输出只有 7 千吨。抗日战争胜利后,茶叶外销有所转机,存茶大量出口,输出量回升到 2.1 万吨。但是国民党政府与苏联断绝了邦交,使苏销中断,茶叶输出量又很快减少,不及 7 千吨。其后由于北非绿茶市场逐渐恢复,茶叶输出稍有回升。但因内乱,茶叶外销受阻,到1949 年惨跌至 700.4 吨。与茶叶输出最巅峰时期相比,尚不及百分之六。

武夷茶的海上茶叶贸易

武夷茶的海上贸易是中国茶叶海上贸易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武夷茶的海上贸易亦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这一点也不容忽视。宋明时期,茶禁政策甚严,据《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云:“绍兴十三年(1143)诏,载建茶入海者斩。”明初还规定:“铢两茶不得出关。”(见陈继儒《茶小序》)由此可见,当时武夷茶的地域传播十分受限,海上贸易更是无从说起。

直到郑和下西洋,打开了海上贸易之门,武夷茶的海上贸易之路才初见曙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洲试销,武夷茶销量明显上升。到了明末清初,茶禁松弛,朝廷允许民间进行茶叶贸易,武夷茶出口大量增加。但由于当时还在实行海禁政策,海路不通畅,相较之下,其时陆路贸易十分兴盛,出现了由山西商贾组成的茶帮,专赴武夷山茶叶市场采购茶叶运往关外销售。

武夷瑞芳号茶叶账本

1842 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此后,北上茶叶之路被海上茶路代替。

光绪四年,福建口岸出口建茶 4 万吨,约占全国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武夷茶占十分之一。

1886 年全国茶叶出口最高达到 1.34 万吨。17 世纪末,武夷茶出口量约为 13.61 吨

18 世纪后50年武夷红茶出口量达到 9175 吨

19 世纪中叶武夷红茶出口量达到顶峰,最高达到 1.5 万吨。

1879 年后红茶市场被印度、斯里兰卡及印度尼西亚所侵夺,武夷茶销量锐减。

1918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茶叶输出急速下降,武夷茶也受到重大影响。之后因内乱,茶叶外销受阻。

1941年

整个武夷茶的对外出口量下滑到 0.5 吨。此后的数十年里,海上贸易的茶叶之路基本中断,武夷茶海上贸易亦遭受重创。

来源: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张渤 侯大伟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为国饮,为什么说中国人不可一日无茶?

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茶叶的功效。


茶,在《本草纲目》里也是一种中药,属于果部茗章(茗就是茶)。

《本草纲目》里讲茶:

苦、甘,微寒,无毒。

……温饮则火因寒气而下降,热饮则茶借火气而升散,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明代及以前的茶,以炒青绿茶和蒸青绿茶为主,所以《本草纲目》里对茶的疗效的介绍,也以这两种绿茶为认知本体。



另外我们了解到,中药的炮制,以减毒增效为目的,可以分为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等五大类。


讲这些是要联系到茶的制作。

茶的制作,六大茶类各不相同,绝大多数都可以归类到火制中去。

比如做茶最后的一道工序都是焙火(干燥)。

然而,单纯套用中药的火制之法,不能完全囊括茶的制作。

像绿茶的杀青、干燥,比较符合火制之法,但红茶的发酵、白茶的萎凋、乌龙茶的做青等等,就不止是那么回事儿了。

所以,茶依然是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制作系统而存在的。



因此,今天我们就把茶从中药中独立出来,聊一聊。

中医和中药不是我的专长,从生物化学的角度来聊一聊茶叶的功效,则是我的本分。

 

现在我们进入主题——从生物化学的角度,看茶叶的功效。

接下来,我会借助几张ppt和大家分享,便于去理解。

首先,第一个ppt,我们一起看看茶叶的内质成分都有什么。


 


从这张图里边可以看到茶叶的一些有效成分,像茶多酚类,茶多糖,茶氨酸,茶叶的香气,咖啡碱,元素,氟元素,硒元素,维生素,茶皂素等等还是蛮丰富的。

我用红色标注的,像茶多酚类,茶多糖,茶氨酸等这些是属于茶叶独有的成份,其他的植物是不含有这些成份的。

因此,这也是茶叶成为我们中国全民性饮料的基础。

所谓茶为国饮,就是在于此。


现在,大家对于饮料的需求越来越多了,但是在古代的话我们中国人就是以茶一直当做基本的日常饮料。《红楼梦》里边讲述茶的地方就有很多。

有一个统计的数字可以跟大家分享,在整部《红楼梦》中,“茶”这个字一共出现了784次。

《红楼梦》中有一幕是秦可卿风光大葬,王熙凤代管宁国府,书中清清楚楚的讲述了王熙凤如何把全府上上下下打理的条条有理。

其中,有一段关于茶的描写非常值得我们去注意:

王熙凤安排两府上下135个下人去做各种各样的事,有84人都在做与茶相关的事,这是一个很大的比例。在操办这么大的一个白事的过程中呢,会有不同阶层的人参加。

那么茶作为一种招待性的饮料会因为人群的分类而不同:

皇亲国戚喝的茶自然和大臣们喝的茶一样,高官和低等的官员喝的茶也自然是不一样,各个府邸的亲朋喝的茶和普通的亲朋,还有一些穷亲戚,像刘姥姥也算在内,还有一些宾客中的下人、打下手的、帮忙的,戏班子、殡仪队……各种各样的人都会汇集在这一场盛大的白事中来,茶就会用到每一处。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日常喝茶已经渗透到了整个的荣、宁国府的每一个角落,在古代,茶的普及性是相当的大。


 

接着下来我们回到正题,看看茶叶的有效成分都有什么样的功效。

 

第一,茶多酚。


 

这是茶多酚功效的一个罗列,从上面我们看到它有很多的功效。这些基本上是从实验中、从临床中、从各种实际经验中来的。

首先第一个功效就是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这是很多女性比较喜欢的一个功效,可以抗衰老,可以美容养颜。

同样,茶多酚对清理血管,不管是对降血压、降血脂,还是降血糖,甚至对疏通血栓这些都是有很好的疗效。

在抗癌方面它主要的功能是抑制肿瘤的增生和转化,抗癌性能是普遍性的。

平时多喝茶,就可以增强免疫力,抗过敏,杀毒,解毒,让我们免于小病小灾。

关于抗辐射和抗核辐射,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在日本福岛核辐射地区,有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当地受到核辐射危害的人很容易癌变去世,但是还有一类人的病发率就相对很低,经过了解,发现这一类人日常经常会喝茶。这个例子给到我们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就是茶多酚对抗辐射是很有效的。

 

第二,茶多糖。




茶多糖也是可以降血糖,抗辐射,降血压的。在这几个方面它跟茶多酚是协同去作用的。

 

第三,茶氨酸。


 


关于茶氨酸,大家来看,它有一个地方比较有意思,就是它可以对抗咖啡碱的兴奋作用,可以舒缓我们的脑电波,消除疲劳。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茶氨酸可以让我们更放松,这也是茶为什么会让我们身体舒缓下来的一个原因。另外,它还可以解酒和护肝。

 

第四,茶叶香气。


 

茶叶里边有700多种香气,这个香气的成份成为一种统合,所以我们经常会喝到一些很香的茶。不管是从喝起来茶汤里的香,还是它的杯底香、盖香、飘香等都会特别香。那么香气本身是可以使人放松和舒缓的,对于睡眠还有身体免疫系统,消化系统都是有很大助益的。我们去闻的时候清肺的作用也是蛮重要的。

 

第五,咖啡碱。


 

接着,我们聊到了咖啡碱,它有另一个名字叫咖啡因。

就是说茶里边所含的这一类物质和咖啡里边所含的那个物质是一模一样的,能让大家睡不着觉的物质,咖啡里是什么,茶里就是什么。

然而咖啡碱的不只是让人睡不着,有提神的作用,其实它对强心,松弛平滑肌,对治疗一些心脏病还是有很好疗效的。

 

第六、第七,氟元素和硒元素。




这两种元素,都是茶很容易去富集的,是茶叶中相对含量比较高的。那么氟元素和硒元素也有各自的功能。像氟元素可以预防龋齿,防止老年骨质疏松,硒元素对于抗衰老和防止老年痴呆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第八,维生素。


 

大多数植物都含有维生素,茶也不例外。茶叶中维生素里我只提一个,叫维生素B12,它是人体不可合成,但是必须摄取的。B12能对抗肿瘤,抗癌这方面也是做的很好的。

 

第九,茶皂素。


 

茶皂素也是茶里边独有的一个存在。它可以消炎,抑制酒精的吸收,保护肠胃的。我们在冲泡茶的时候,总会看到茶叶起一些泡泡,有人说这是茶叶里脏的东西,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茶皂素在起泡。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茶的功效的一个简单的介绍,茶为国饮,男女老少都不可一日无茶。

 

我们可以纵览一下上面这些关于茶的一些功效的介绍,其实还是蛮强大的,特别是像茶多酚,还有茶氨酸类的。那么这种强大的功效就会促使大家都非常喜欢喝茶,让自己的身体更舒服,更健康,更长寿。

当然了,也有人去夸大茶的一些功效。

在这里,我们不吹,不夸,也不黑,对于茶的功效以科学的方式,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去聊它的功效,会更客观的展现茶的本来面貌。

 

最后,还要跟大家分享一个是关于药王孙思邈曾经在《千金要方》里边讲过的一句话:


 

“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这个德,就是我们个人的道德和品德,自然的禀性。

如果是不充实和充分的话,你即使是吃到了金丹玉液,吃到了更好的药,也不能让自己延年益寿。

我们知道药王孙思邈是一位很长寿的老人,有人说他活了120岁,有人说他活了130岁,有人甚至说他活了200多岁。

这位对药材最了解的长寿老人,充分了解天底下几乎所有的药对人体的好处,但是他依然说了这么一句话:‘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

这是在提醒我们:

假如说我们不去修身养性的话,不去让我们的心更加的平和、让我们的性情更加的符合自然、让我们的心性更好地去跟天地和谐,那么即使有极好的东西,你依然是不会长命百岁的。

所以茶道的根本是要讲修身养性的。

虽然茶叶有那么大的功效,我们依然要从心出发,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想要修行的人最根本的一个出发点。


 

好的,我们从开头的引子,再收回来。

刚才在前面引子时,说到了茶通过不同的制作方式,分成了六大茶类,因此也促成了不同的茶类具有不同的茶性,六大茶类对我们上边讲的茶叶的功效当然也各有侧重。

这里要划重点,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说的是六大茶类,茶叶的生化功效都是共同具备的,都是大同小异、各有侧重的,所以说,你喝哪一类茶,红茶、绿茶、黑茶、白茶、乌龙、黄茶,都一样有益于身体健康,都一样的各种功效。

同时,也正是这种大同小异,才有了茶性的不同,才有了不同体质的人喝不同的茶的选择。


 

在最后,也是跟大家一起期望。

我懂得那么点茶性,中医懂得人的体质和自然规律,所以很期待能和有缘的中医一起聊聊这些事,共创一下对不同体质的人的喝茶建议。

我知茶性、你知人,我们一起共创。

这也将是我们下一个可以聊的话题。

一起期待吧!

 

北京利世健康大讲堂

2018.12.3

找到约779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