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的陈化

找到约5,575条结果 (用时 0.03 秒)

老班章普洱老茶盘点:大白菜班章特二号、04年八角亭班章、06年兴海野生班章王,哪一款是你的最爱?

老班章普洱老茶,历经多年陈化后,究竟是什么滋味口感呢?众所周知,老班章普洱茶,因其浓烈的口感、生猛霸道的茶气,价格一路猛涨,在业界有“普洱茶王”的美誉。

老班章普洱老茶经过多年陈化,呈现出来的魅力,想必也十分让人着迷。今天,将为大家详细讲述3款老班章普洱老茶,并开汤品鉴。

一、2000年大白菜班章特二号

提起老班章普洱老茶,大白菜班章生态茶系列,应该是当之无愧的NO.1。想当年,福今何氏兄弟带着收购而来的老班章毛料,找到勐海茶厂,订制了这批后来闻名于世的“大白菜”珍品老茶。

2000年大白菜特二号

2000年大白菜班章特二号熟饼,是大白菜班章生态茶的代表作之一。此茶由福今在勐海茶厂定制,以班章生态茶为原料,精选老班章古树芽头压制,堪称业界第一的高端熟茶。

2000年大白菜班章特二号熟饼的渥堆发酵程度较轻,历经近20年的陈化,已进入适饮期。

2000年大白菜特二号条索

开汤后茶汤呈透亮栗红色,入口能感受到绝佳的稠度、厚度与滑度,被茶友形容为“绵柔、丝滑,如烟雨蒙蒙的感觉”。

继续品之,茶汤醇润甘滑,不断彰显出班章老熟茶特有的香气与霸气,几杯过后体感明显,手心及后背微微发热,其醇厚的内质让人淋漓尽致。

2000年大白菜特二号茶汤

老班章普洱老茶中,大白菜特二号熟饼堪称传奇。如今的班章茶,光是新茶价格便已推到天际,谁还会用如此昂贵的原料,冒险去发酵熟茶呢?估计在很长的一个时期,真正的班章熟茶,已成绝响。

二、2004年八角亭班章乔木早春茶

老班章普洱老茶中,较为知名且品质优异的,就数这款2004年八角亭班章乔木早春茶了。

2004年八角亭班章乔木·藏品普洱珍藏

2004年八角亭班章乔木早春茶,是黎明茶厂早期高品质产品,由邓国先生拼配定制。熟悉黎明普洱茶的茶友,应该清楚“邓国定制”这块金字招牌的分量。

原件为竹笠包装,一共12提84片。早年一共只做了102件,16年时间,被消耗得所剩无几了,如今市面常见的多为散片或单提。

2004年八角亭班章乔木·藏品普洱珍藏

此茶精选老班章头春茶料制成,与大白菜系列相同选料,茶叶条索粗壮,芽头金黄,油亮肥厚,饼面陈香四溢,初闻干茶茶香,便心生愉悦。撬茶时有脆声,足见仓储优异。

2004年八角亭班章乔木条索·藏品普洱珍藏

历经17年陈化,该茶已展现出王者班章的珍贵品质。老班章苦底明显,口感霸道,茶气刚烈,生津迅速,回甘立现,香气浓郁且持久耐泡。经过专业品鉴,我们认为此茶劲度和茶气,远胜现在的老班章新茶。

2004年八角亭班章乔木茶汤·藏品普洱珍藏

三、2006年兴海生态野生班章茶

2006年兴海生态野生班章茶,也是一款经典的老班章普洱老茶。茶品版面虽然写了“纯正”班章茶,但不是老班章核心产区古树茶,班章茶区是个大产区。

2006年兴海野生班章王·藏品普洱珍藏

这款06年生态野生班章王,是在2006年生产的,那时班章还不像现在这么热门,毛茶价格不高,茶饼里班章料更纯粹些,放到现在也是望尘莫及的优异底料。

野生班章茶条索粗壮,叶形粗大,丰富茶油溢出,茶饼乌润油光。茶汤入口有苦底,但苦是活的,化得快,苦尽甘来,班章茶独特的甜润让人着迷。

2006年兴海野生班章王条索·藏品普洱珍藏

开汤品饮时,野生班章茶已转出迷人的果香,那种经典勐海茶的香气,在口腔里扩张,口感饱满有张力。茶汤偏甜,耐泡度高,尾水甜而不腻,回味悠长。

如果您也喜欢老班章普洱老茶,想感受一下老班章的猛烈、霸气、甜润,那么,这款06年兴海生态野生班章茶,可以作为了解班章茶的入门,日常喝还是很不错的。

2006年兴海野生班章王茶汤·藏品普洱珍藏

以上就是老班章普洱老茶盘点,都是早年比较经典的茶品,特二号的稠厚顺滑,04八角亭班章的劲道细腻,06野生班章王的甜润高香,哪一款是你的最爱?


普洱新生茶如何判断陈化潜力?好茶都有这4个表现特征,建议收藏

喝普洱、藏普洱,终究绕不开新生茶。因为,中期茶、老茶都是新生茶藏出来的。老茶价高不可多得,往往还可遇不可求。只喝陈茶,不完整;只藏陈茶,也不完整。从新茶、浅年份茶到陈茶,一直喝下来,我们对普洱的认真才更全面。

普洱老茶

从新茶藏起,可以感受七子饼自新趋陈的过程,那才是一个完整的藏茶过程。所以,我们尝新品陈,藏新喝陈。那么,我们在选购新生茶时,应该怎样去判断它的潜力呢?

今天,旗舰店“藏品普洱”掌柜,就和大家分享他的一些技巧!

藏品普洱,藏品牌好普洱!每天一篇专业原创文章,150多款明星老茶介绍,分享普洱茶品牌、老茶,以及买茶、存茶、泡茶、品茶的专业干货知识,尽在工众号“藏品普洱”,欢迎交流!

茶汤

一款新普洱生茶,不论是看现饮价值还是看陈化预期,其内质都是基础,都是重要决定因素。那么,怎么判断一款新普洱生茶的内质优劣呢?

总结一下,一款优质的新普洱生茶主型有四个表现特征:汤浓味足、香气浓郁、气足力强、梗壮叶肥。汤感、滋味、香气是内质的直接体现,气力是内质的综合体现,叶底则是内质的外观呈现。

茶汤

一、汤浓味足

汤浓,指茶汤醇厚,饮之有物,而不是寡薄,入口乏味。味足,指滋味丰富,不单一,喝起来有层次感。

有些茶喝起来似乎还不错,但实际上汤寡味单一,这是内质不够好的表现。有些茶喝起来还不错,细品之下,滋味单一,这也是内质不够丰富的表现。

茶汤

二、香气浓郁

香气分干茶香、汤香、叶底香、挂杯香。香气是内质的外在体现,有什么样的香气,就有什么样的内质。不管什么香,都要自然、浓郁、怡人才好。内质好的新生茶,干茶会透着浓郁怡人的香气。

品质好的,不管是饼茶还是散茶,拿在手上,香气会扑鼻而来。如果草青气过重,甚至夹杂着其他异味,那往往是杀青不足、晒青不到位等原因所致。

普洱茶杀青

开汤后,可以对着盖碗盖、公道杯、品茗杯闻汤香。冲泡过程中,也可以闻叶底散发出来的香气、气息。杯中茶入口后,或公道杯分汤后,可以闻杯底香,感受残留在杯底的茶汤散发出来的香气。

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去感受—款茶不同状态下呈现的香气、气息,都是透过茶汤外在的表现,去辅助判断其内质。

闻香

三、气足力强

在品饮体验上,普洱茶与其他茶不同的一大方面是茶气足一即在品饮过程中,一款普洱茶令品饮者产生发热、出汗、打嗝甚至放屁等体感的表现。虽然对比陈茶、老茶,新生茶的茶气相对没那么明显。

但是树龄高、内质好的新生茶,茶气明显力道足,品饮者除了能够在品饮过程中明显地感知茶汤对味蕾的冲击,身体上也能觉察出体感反应。

普洱茶汤

四、梗壮叶肥

叶底是内质的外在体现。茶汤、滋味、香气、气力的表现,归根到底都是一片茶叶展现出来的外在表现。

如果叶底梗壮叶肥,拿捏起来有肥硕感、弹手感,揉之不易烂,那往往意味着茶的内质好。

叶底

一道新生茶泡完,我们可以拿个盘子,让叶底在清水中散开,观看叶底。还可以抓一把叶底,看能否揉成一团。如果揉而不烂,可成一团,往往品质好。

文章参考:逸品茶童《如何判断新生茶的陈化潜力》[J].《普洱杂志》,2020(140)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70年代首批7572青饼开汤,两次截然不同的品饮体验!

唛号7572熟茶饼,在不少茶友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过,如果谈论到首批7572的话,那就是指1970年代末期,由勐海茶厂生产的7572青饼。

一、初次品饮7572青饼

2014年某一天,我携夫人前往香港,拜访师父“普洱教父”白水清先生。坐定后,白先生拿出一块看来已颇有老茶样貌的普洱茶饼。开汤后,但见茶汤艳红、清澈略带暗色,啜之入口,稍有陈杂之气穿鼻而出。

茶汤浑厚甘醇,口感饱满,有明显的茶汤活力及收敛性;第二泡以后,陈杂气明显降低,茶汤活及厚实感不降反升;第三、四、五泡茶汤依然稳定,同时透露出樟香。

白水清先生告诉我们,这的确是一块由青饼直接陈放、自然后发酵的老茶饼,在他收藏之前曾有受潮现象,这也就是第一道茶汤有陈杂气及茶汤会稍带暗色的原因,如不能及时补救,将会劣化而影响茶的本质。

至于口感则有两个缺点,第一是轻微的水涩,在仓储的条件改善经一段时间后应该便可恢复,第二则是茶的变化其实是有阶段性的,这饼茶在当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正攀向一个高峰朗。

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块难得一见的好饼,若善加珍藏,将来必非俗品。

二、再品7572青饼

2018年5月,我南下香港,再次来到师父白水清先生的住所。白先生先取来评鉴杯两组,又小心地拿出两块茶饼,各秤5公克放入评鉴杯中,以同样条件冲泡。

第一道茶汤开汤,甲杯汤色红暗,入口浓甜但带有浊气,陈杂之气较重。乙杯则汤色橙红透亮,陈杂之气极微,茶汤收敛性佳,芽叶气息已然泛出,甜度则稍逊于甲杯,但两杯基本滋味有其接近之处。

第二道茶汤开汤后,甲杯开汤后汤色依然红暗,但甜度却大幅下滑,汤质亦开始显得松散,陈杂气虽也有降低,但依然明显。

乙杯开汤后,汤色依然澄红明亮,汤质愈趋紧密厚实,芽叶气息脱颖而出,令人倍感鲜爽,陈杂之气已完全消失,甘甜度也十分饱足,表现不俗令人激赏 

第三、四、五泡后,甲杯各项指数持续下滑,乙杯各项指数则在稳定中微幅持续上扬。两者相较之下,除第一道茶汤甲杯在滋味上略优之外,综合比较起来,乙杯的总体表现远远优于甲杯。

喝了半天哑吧茶,白先生终于公布了答案,此次喝的甲、乙茶其实就是三年前喝的同样批号的7572青饼。

此茶饼系文化大革命后,于1972年第一次恢复广交(春交)会会场接受订单,并将货寄香港,由利安茶庄进口后即分售给当时的几家大酒(茶)楼。

多年前白先生辗转由茶楼购得,之后将绝大多数茶的仓储改善为湿度低又通风的状态,另外故意将一少部份作湿度较高的储存,以便对照观察。 

4年后的今天,冲泡的结果和当初所预期的相去不远,两种不同的储存方式果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可说是优劣立判。

这次事隔4年的两次老普洱茶品尝,看似平淡无奇,却让我产生了一些联想,其中是一些老普洱茶友常常触及的问题,故不惴鄙,希望各位茶友不吝指教。

1、普洱茶是否年代越久越好?

年代的意义是多元的,就文化历史来看,它甚至有很强的象征意味,有茶友指出:如金瓜贡茶这种生产于清朝的老茶,已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资产,果有其物也只宜放在博物馆供人瞻仰。

个人非常同意这个论点,因为喝了就没有了,也就失去了历史见证的价值,但只能说它是珍贵的,而不能说它是好的,因为既然没喝焉知好坏?市场上也许不能接受这种说法,因为已经那么稀少,经济价值又那么高的东西怎么会反而不好?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完全赞同它的经济价值比较高,但如果要品饮,所比较的可能就不单仅是价值,而是内涵与口感的表现。

因此,如果原料较差、制作不良的茶,即使已经成为古董,即使珍贵异常,也都不能算是好茶,因为茶基本上还是得入口为凭。

2、原料对茶的影响有多大?

前文提到7572这块茶饼,是在第一次的广交会上接订单,并出货到香港,这个事实非常有力的说明了7572这块青饼所使用的原料是最好的。因为文革15年期间,云南省的茶几乎进入了停产的困境,产量锐减。

7572这块青饼,则是休耕15年后所采制的第一批茶,土地自然是恢复了旺盛的地力,茶树树势也因得到休养而变得强壮,且经由健全的收购系统,自各茶山收购而来,说是各地菁英齐众一厂也无不可。

细看7572的茶底,发觉不但芽头和芽叶都肥壮均匀、比例恰当,且芽梗圆润柔软,将其折断亦不稍扁,可见茶料品质之上乘。 

3、仓储方式影响为何?

说到普洱茶的仓储,本来就有其复杂之处,光就坊间流行的干仓、湿仓说法而言,就有许多争议。

从逻辑上推演,普洱茶应是从滇青绿茶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及运输才演化成型茶的,至于陈化后的美好,也是在偶然中的发现,因此干、湿仓是一种后设的说法。

就香港的实际情况而言,空间使用相当有限,商家若有地下室,那就把茶放进地下室,没有地下室的就往楼上搬。

摆在楼上的茶,湿度低通风好,茶可以在标准含水量的状况下自然后续发酵,称之为“干仓”。

茶往地下室搬,也有不同的状况,如在地下室,因为接触为土质自然较为潮湿,就被称为“湿仓”。 

存放在这样的仓库中,茶的含水量就会偏高,而促使茶产生些许杂味,此时尚可接受,再不处理就会越来越酸,最后就会活性、茶味尽失。

这其实是劣变的结果,而非陈放的效果,其滋味与渥堆效果并无太大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湿仓。

储存环境谨慎选择温、湿度合宜的地方,茶的变化更自然,有些茶商会以翻仓来追求效果,但多数会往加速陈化的方向努力。

殊不知也可以往通风且降低湿度的方式来换取更自然、更好的陈化质量。

近几年来除了在原产地仍有以各种方式在渥堆作旧之外,收藏者也有以电子装置来控制恒湿、恒温的仓储 空间,如数据精准、观念正确,必然有良好的成效,值得鼓励。这次品饮到的7572青饼虽然陈放期间只有40年左右,但由于选材精良、制程完美、仓储得宜,堪称经典普洱茶。

但我仍然不禁想知道:如果这块茶饼在存放过程中,连那一点的受潮情形都没有的话,它会不会表现得更完美?

或者因为如此它又要更多的时间来做转化呢?如果把这块茶饼再完美的陈放一百年,它一定会更好吗?真希望能有人给出确切的说法!

文章参考:季野《人间难得二回饮》[J].《茶艺·普洱壶艺》

找到约5,404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7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