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到普文有多远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德丰昌说普洱 普洱熟茶历史究竟有多远

百年普洱 经典传承

  普洱熟茶历史并不久远,可以说是一个新生的快消类茶品,其口感表现和保健功效也是显而易见的。

  普洱熟茶历史究竟有多远,这也是有据可查的,对于鉴别普洱熟茶年份的真伪和综合价位也是有借鉴作用的。

视频用时15分07秒


早期记载摘录

  范和钧在《创办佛海茶厂的回忆》中记载:

  “……紧茶制作并不复杂,每年冬季将来时,把收购积存的晒青毛茶取出,开灶蒸压后,装入布袋,积压成心型,然后放置屋角阴凉处约四十天后,布袋发微热约40℃左右,袋内茶叶则已发酵完毕,解开布袋,取出紧茶,在外包绵纸,即可包装定型,俟季节性马帮到来,便可装驼起运……”

  在这段文字中范和均先生已提写到紧茶发酵的事,对发酵天数,发酵温度都作了详细介绍,只不过那发酵过程是在布袋内进行。

  1939年,李佛一在《佛海茶业概况》中记载:

  “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茶底之外曰“二盖”黑茶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如制圓茶一般,将各色品质按一定之层次同时装入一小铜甄中蒸之,其柔软,倾入紧茶布袋,由袋口逐渐收紧,同时就坐橙边沿照同一之方向,轮转而紧揉之,使成一心脏形茶团,是为“紧茶”。“底茶”叶大质粗须剁为碎片。“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以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人自言黄霉之茶最佳。

  范和均、李拂一说佛海紧茶时都说到发酵,除了范和均、李拂一的说法外,还有紧茶发汗说法,1951年5月中央民族工作团在西双版纳做社会调査,留有调查报告,其中关于车佛南的茶叶一文中写到:“紧茶:茶庄收购散茶后,即以大量的细黑条做包被——俗称面茶或梭边,以粗黑条做底——称高品茶或二届茶;以老茶做心子,制时依次将三者放入铜制筒子内待蒸热后,用布揉制成锥形,各为“锭”,然后堆置使其发汗即可出售……”

  这篇文章记于1951年5月说紧茶堆放是为了使其“发汗”,估计“发汗”是民间的说法,与范和均、李拂一说的“发酵”是一回事。

熟茶产生背景

  熟普发酵首次出现在香港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民国之后,香港逐渐成为普洱茶最主要的消费地之一。而随着交通的不断改善,运时缩短,到港的茶饼陈化期都不够,而商业城市香港寸土寸金,茶商们不仅在讨论干仓与湿仓的孰优孰劣,也开始在尝试人工发酵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使原料熟化后再加工压制为饼。

  消息传回云南,云南省茶叶公司非常重视来自大客户方的需求信息,于1955年11月,通知下关茶厂对出口紧压茶进行后发酵试验,但试验不了了之。

  70年代初,普洱茶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生产供不应求,从香港也传回来越来越确切的消费需求。1973年4月,云南省召开茶叶加工会议。在长达7天的茶叶加工座谈会上,传达了李先念副总理和外贸部李强副部长有关国际形势和茶叶发展的重要讲话,李强副部长讲话中特别强调了要发展普洱茶。

熟茶产生的阶段

  20世纪70年代第一批到广东学习人工发酵的老专家和老技工:吴启英、邹炳良、曹振兴、蔡玉得、侯三、刀占刚等。

  广云贡饼——1973年以前,云南每年都调拨给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晒青毛茶数百吨,广东口岸用云南晒青毛茶混合本地大叶青茶、越南青茶制成普洱散茶独家经营出口。

  吴启英手稿《昆明茶厂加工普洱茶的点滴回忆》:

  1974年秋交会期间,时任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宋文庚(主管业务)与敖其富同志带着由交易会上取回的普洱茶样来昆明茶厂找时任新厂的厂长李希金,问能否加工此茶?李厂长立马叫我去他办公室看样茶:此茶外形粗壮,色为黑褐色,相当于9-10级青毛茶制成。当时厂库存400吨左右9-10级青毛茶,无法处理,只能慢慢拼入青砖使用。要解决厂内积压的低档青毛茶,唯一方法做普洱茶来消化积压。因此昆明茶(厂)答应做普洱茶。

  1974年后,省茶叶公司在勐海茶厂、下关茶厂、普洱茶厂、澜沧茶厂和宜良茶厂等国营生产厂家推行熟茶发酵技术。

  1974年以前,云南是没有熟茶生产记录的。

  1975年,昆明茶厂研制成功普洱茶原料的发水渥堆技术,以此为基础制成普洱茶熟茶,由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自营出口,晒青毛茶停调广东。

  20世纪70年代,广东和云南渥堆发酵的研究,以中茶7581为代表。

  1976年,熟普发酵技术成熟。“熟普”散茶压制的沱茶7663、茶砖7581面市,从此以后,各种普洱茶熟茶产品风起云涌,普洱茶“熟饼时代”开启大幕。为出口需要,云南省茶业公司规范了普洱茶的唛号,饼茶用4位,头两位为该茶品创制年份,第三位为晒青毛茶原料等级,第四位为茶厂编号(1是昆明茶厂,2是勐海茶厂,3是下关茶厂,4是普洱茶厂)。散茶用5位,3、4位原料毛茶等级。普洱茶唛号:7542,7562,7572,75671,76563等

  1976年,普洱熟茶产品在法国市场获得认可。

  1977年,一个叫佛瑞德·甘普尔的法国商人,从香港天生茶叶公司订购了一批1.2吨的云南普洱沱茶(熟茶)试销法国。被国内称为:销法沱。

  1979年,法国巴黎安东尼医学系临床教学主任艾米尼·卡罗比医生临床实验结果证明,云南普洱茶对人体减肥效果显著;1986年,法国医学界临床实验表明,云南沱茶使二十名血脂含量很高的病人血脂降低。

  云南省1979年全省普洱茶出口加工座谈会:关于“云南省普洱茶制造工艺要求(试行办法)”提出的“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理论,至今在发展普洱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引导了一大批考据普洱茶消费者。

刘德乾:茶化石产业做大需要“制造专家品牌”

矢志做一辈子茶化石,死磕茶化石品质的勐海泉海茶厂掌门人刘德乾认为,茶化石领域亟需发动一场供给侧改革运动,以终结生产无序混乱现象,用“精品茶化石”正向引领消费市场,用品牌推动茶化石品类有序发展。

做好“精品茶化石”,离不开“制造专家品牌”的长期深耕。作为茶界首家专做茶化石的品牌,泉海认为要练好制造这个基本功,再出发开拓市场,因此泉海将“茶化石制造专家”作为企业的核心战略定位,建立“专精深”的生产体系,并引领细分品类的技术与产品不断升级迭代,再在其基础上打造有消费者认知基础的茶化石精品品牌,乃至标杆品牌。

这就是用供给侧改革,来推动生产端主动升级,以更好地迎合当前中国消费升级的时代需要。近年来,茶饮市场的消费升级,带来了对精品茶的旺盛需求。泉海捕捉到了这一消费新趋势,在业界率先提出了“精品茶化石”概念,并总结出“精品茶化石80道生产工序”,以作为“精品茶化石”生产的企业标准,用标准化来建设泉海精品茶化石品牌,并用企业标准来推动行业标准的建设与完善,进而将泉海打造成精品茶化石的标杆品牌。

打造“新中式熟茶”,小品类里蕴藏消费茶大市场

“茶化石是熟茶里面的一个小品类,而且是从老茶头里延伸出来的小品类。传统做茶的人,对茶化石不太感冒,他们认为产品生命周期不会长。泉海以前也是当副业做,2017年决定当长线品类做,深耕茶化石品类,成为了茶界首家专做茶化石的品牌。”刘德乾说,跟大茶企比,泉海规模不算大,但大企业是当赚钱的副业在做,而泉海是当主业在专门做,我们的目标是打造茶化石制造专家品牌,用精品茶化石引领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专精深就是我们的最大优势。

刘德乾认为,茶化石的消费属性很强,消费者的认可给他带来极大信心,这是一个可以深耕一辈子的品类。因此泉海定位为“茶界首家专做茶化石的品牌”,通过标准化建设与品质战略开启茶化石的“品牌时代”。

“这些茶化石卖出去,消耗掉了(喝掉了),而不像传统饼砖沱藏起来,消耗慢。泉海掌握从源头到成品的数据,新品类只要市场认可,就很快站住脚。我的想法是,茶化石这个品类做成终端消费茶,一旦消费者认可,这个品类就成立了。传统普洱茶定位太高端,距离真正的大众消费远,都是玩小众,当礼品,我送你,你送我,真正消耗的不多。一些头脑灵活的茶商今年来做茶化石的多,传统渠道许多人不认可,而人家反应快,等市场火爆了,许多人反应过来,市场又过了。做得好的话,这个市场有可能会比小青柑大。”

据了解,“泉海”精品茶化石,遴选勐海优质春季古树茶、生态茶为原料,将泉海好茶标准与用户体验进行传承创新,颠覆传统茶需洗茶流程,具有干净免洗、耐泡缓释、健康便捷的特性,集精致、高雅、便捷于一身,作为“新中式普洱熟茶”,开创熟普新饮用方式。

近年来,新中式茶饮火遍大江南北,这表明奶茶正在去快餐化,与传统原叶茶的深度接轨越来越明显。笔者认为,新中式茶饮不一定仅仅是奶茶的升级版,也可以是传统茶的时尚版,也就是传统茶不一定拿去做奶茶,只要做出时代感,赢得消费者的芳心,都可以算新中式茶饮。

熟茶无疑是传统原叶茶,而茶化石不但具备熟茶的基本特征,保留普洱熟茶原有风味,又具有时尚茶饮的特点,故茶化石可以定位为“新中式熟茶”,进而将之打造成“新中式茶饮的典范之作”。

传统原叶茶泡出新中式茶饮的感觉,可能是茶化石这个“老茶头延伸品类”的最大卖点。方便、快捷、干净、标准化,好茶简单喝,原叶茶的原汁原味,这些要素符合主打轻时尚、快时尚之新中式茶饮形象。比传统茶时尚,比原叶奶茶纯粹更原汁原味,对标喜茶可吹一波“牛皮”……

业界首创80道工序,制造专家品牌开启茶化石全新未来

用小品类开启消费茶大市场,需要发扬企业的创新精神。泉海针对新中式茶饮、精品茶化石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之趋势,用产品创新与重构供应链,来主动引领熟茶界的消费升级,“新中式熟茶”“精品茶化石”就是泉海开拓蓝海市场的两张王牌。

“泉海做在市场前面,具有不断进化的能力,根据行业发展、市场变迁不断自我进化。我们的品质提升了,成本比他们高很多,利润也没有以前高,就当作让利给消费者,做口碑,培育市场。在未来,我们将在原料与工艺上进一步提升,并构建稳定的精品茶化石库存,不断升级迭代,以满足消费茶市场的升级。”

为了做好“精品茶化石”,将“新中式熟茶”做大,泉海定位为技术驱动型企业,有了过硬的生产制造技术,才能生产质量一流的产品。

早在2015年,泉海就开始摸索茶化石生产技术,反复做实验,到了2017年工艺成熟。2018年,泉海将自己探究出来的核心技术与工艺环节形成企业标准,总结提炼出了“泉海精品茶化石80道生产工序”。

泉海希望留给业界与消费者的,是一个深耕茶化石品类,做好精品茶化石,用“新中式熟茶”全新概念与形象引领消费市场的专家形象——专精深的茶化石制造专家:

专:专做茶化石;

精:为精品而生,精细化生产;

深:细分深耕,不断迭代升级茶化石品类。

升级迭代的核心要义是,由现在的“泉海制造”,向未来的“泉海智造”迈进。即深入钻研工艺,提升生产技术,研究消费市场需求,研发产品,在未来由泉海制造升级为泉海智造,推动茶化石数字化智能制造建设。

茶化石将迎来淘汰赛,讲品质与信誉才能走得更远

“茶化石这个品类的发展会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整个行业有红利,一些厂商不讲品质也能赚快钱。第二个阶段是淘汰赛阶段,没有品质和信誉的厂商会被淘汰,市场进入了品牌红利期。第三个阶段是大品牌阶段,拼的是综合实力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品牌会有更多红利。”刘德乾说。

2019年,预计是第一个阶段的最后红利期,一些不讲品质的厂商还可以趁机捞一把。从2020年开始,茶化石将迎来淘汰赛,以前乱做捞快钱的人会越来越难做。

早在2015年泉海就有意深耕茶化石这个品类,通过两年的深入探究,其认为茶化石这个小品类蕴藏着大市场,完全可以当长线的品类来主打,故从2017年起泉海将茶化石当战略性主业来经营,会一辈子做下去。

于是,泉海深耕茶化石的战略意图就清晰了:

在第一个阶段,整个行业有红利的时候,泉海不仅仅在赚快钱,更多精力放在基础性建设上,狠抓品质、技术与口碑,创建茶界首家专做茶化石的品牌。

在即将到来的第二个阶段——淘汰赛阶段,泉海将享受品牌红利,并继续推进标准、规模、品牌、技术、精品仓储等基础建设,将企业做强。

在未来的第三个阶段,即大品牌主导的竞争阶段,泉海也未雨绸缪,进行战略规划。

为了应对产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泉海茶厂用“泉海三品”作为品牌建设的奠基石,以顺应未来的品牌红利时代乃至大品牌红利时代。

勐海泉海茶厂将围绕“茶化石制造专家”这个核心定位,依托品质、品味、品德三个核心关键词打造“泉海三品”工程:

品质做精,做精品茶化石品牌;

品味做足,开启“新中式熟茶”消费风尚;

品德做高,打造生态价值链,回报利益相关人,并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这里重点说一下“品德做高”。

先天的初心,往往决定后天走多远。泉海的做茶初心就是,专做茶化石品类,引领其健康有序发展,将这个细分品类做大做强,让天下更多的人喝到精品茶化石。这是刻在泉海深处的企业基因,随时不忘这个做茶初心!

刘德乾认为,做好茶化石品类,要有企业家的精神。

发挥企业家精神,一是将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驱动力,推动茶化石品类不断创新升级,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迭代之需求。

二是推动企业社会化进程,由小我走向大我,在赚钱的同时积极回报社会。泉海将打造生态价值链,建立利益共同体,回报利益相关人。同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致敬易武——解构易武茶的时代烙印

易武古镇,坐落在一处平坦的山梁之上,形似马鞍,生在茶乡,似乎冥冥中就与“茶马”有着无尽的机缘。


马鞍正中,顺着大天井广场拾级而上,不多远便会来到公家大院。这里便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文化的源头。数百年前,马帮的驼铃就在这里响起,逶迤而去,漫漫在岁月长河……


公家大院,几株巨大的榕树参天,几百年来的生长早已枝繁叶茂,仿佛一个天然的帐篷。树下,马锅头牵着六匹驮茶的骏马,马背上的竹框里:易武、倚邦、革登、蛮砖、莽枝、攸乐。


古六大茶山的普洱茶归于易武,又由此走向四方。


顺着正午的阳光,一侧的石碑光影斑驳,抚摸着碑身上的文字,似乎都在述说着这条古道曾经的辉煌与沧桑。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背负着皇家贡茶的马队一路北去,万里赴京;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翻山越岭,穿越藏地,一路向西;他们曾经从这里启程,披荆斩棘的开辟商道,出老挝越南,经泰国香港,远下南洋。

瑞贡天朝

显赫一时的贡茶荣光


昔日的驼铃杳不可寻,青石板上似有马帮踏过的蹄印,其中最深邃的一道,便是“瑞贡天朝”曾经的辉煌。


易武因为盛产好茶,自唐代起就被设置为滇南有名的“利润城”,一直延续数百年。“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明清之际,作为云南名品的普洱茶自然常常被朝廷的封疆大吏所看重,送入京城,献给皇帝,赠与显贵。“自康熙朝始,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采买普洱茶5担运送到京,供内廷作饮”。


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正式奏请朝廷设置普洱府,并于思茅设总茶店,管理茶业,选优质普洱茶御贡入京。


乾隆九年(1744年),朝廷正式将普洱茶列入《贡茶案册》。易武被朝廷指定为贡茶的采办地,至此,易武开启了延续近200年辉煌的普洱茶贡茶时代,直至清朝末年社会动乱被迫中断。


为了督办贡茶,清政府专门在易武设置“钱粮茶务军功司”,指定易武年解贡茶66666斤。“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所以易武民间流传着“采办贡茶,忙上不忙下”的说法,意为采办贡茶乃是皇帝旨意,必须为第一要务。贡茶任务完成后,民间才能进行买卖。


同时,易武年解66666斤的贡茶采办量,在普洱贡茶中也是绝对的中流砥柱(注:余下倚邦等地年解贡茶15000斤)。直到1963年北京故宫处理清宫贡茶时,尚存有两吨多之巨,其中不少是当年自易武采办的普洱贡茶。


满清王朝作为马背民族,传统饮食以肉奶为主,消食解腻的普洱茶自然是皇室的宠儿。上有所好,下必趋之,一时“普洱茶名遍天下……京师尤重之”。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对老舍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


十八世纪东西方帝国的第一次正式对话,英使马嘎尔尼朝见乾隆皇帝,清王朝给予的回礼中就有普洱茶的记载。而这其中的普洱茶,亦多自易武出。


清朝皇帝也曾先后多次赏赐“瑞贡天朝”的匾额至易武,一说有宝匾五块,一说有三块,其间因历史原因各有损毁,目前仍存世一块。这也是目前中国茶史上唯一受皇帝赐予,并且完整保留硕果仅存的一块,足见易武茶当年荣光。


易武作为贡茶的指定采办地,历时之久,纳贡之巨,制作之精良,身份之显贵,在整个中国茶史中也难能一见。因缘如此,易武也被誉为“中国贡茶第一镇”,引来无数后世茶人跋涉前往,顶礼膜拜。

 (故宫御茶房)

易武茶文化博物馆内记载的普洱贡茶年谱



传世经典

独领风骚的风云百年


如果说易武茶的第一座高峰是来自于贡茶官茶的荣光,那么接下来易武的第二座高峰则是属于“自由经济”下的市场骄子。


从清代中期,直至抗战前夕,此百余年间,“……入山作茶者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易武成为普洱茶最为兴盛的生产集散地,易武茶独领风骚,风云百年足以彪炳史册。


如同景德镇的瓷器发展史一般,官窑对推动当地的瓷器工艺水平、审美能力和产业发展都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样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皇室贡茶的身份不仅奠定了易武茶的显赫地位,对易武茶的加工技术、生产规模,风味审美,以及对于易武的地方建设、文化教育、商路开拓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雍乾年间,因为贡茶采办量巨大,当地常常难以撑持,清政府亦逐渐放宽了对茶叶的垄断经营。易武土把总伍乍甫招募大量石屏等地汉人涌入茶山,开辟茶园,贸易交通。到乾隆末年,易武茶山已形成了“山山有茶园,处处有村寨”的盛景,商旅往来不绝,一派兴旺景象。


易武的茶庄茶号最早创办于清朝初年,其后各类商号络绎涌现,至清末民国期间达于鼎峰。古六大茶山的茶叶集散于易武,茶庄遍布自老街、曼秀、麻黑、漫洒、曼腊等商道之上,至今易武古镇上尚存老号数十家,在云南茶区中自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因茶叶贸易繁荣,清政府于1897年在易武设立海关,专司管理对外商贸事宜。

易武海关旧址


易武众多的茶庄茶号,尤以早年“奔茶山”的石屏人居多,他们崇文兴教,诗书传家。其中既不乏安乐号李开基、车顺号车顺来、同昌号黄席珍等文武进士,也有如乾利贞号袁嘉谷这样的经济特元。


他们兴建庙宇、设立学堂、建盖会馆,在贡茶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茶叶生产水平,融入人文之风,逐渐形成了易武茶“刚柔并济,平衡细腻”的风味特征。台湾媒体也因此将易武称之为“状元茶乡”。


同时,易武茶商严守品质,注重商誉,加之苦心经营,锐意进取,终于商道大开。


茶商们组织运输的马队、牛队,跋山涉水去往老挝、缅甸、泰国、香港、南洋等地不断扩展商业疆域,易武茶是以行销海内外,声名大噪。


这个被称之为普洱茶号级茶的时代,他们坚持以最好的原料、最好的工艺来制作最好的普洱茶,他们对品质的坚持,是故传世百年而长青。时至今日,这些被称之为“号级茶”的时代经典,因为其卓越品质与稀缺关系,仍然在各大拍卖市场上不断引领着普洱茶的价值新高。


——同兴号内票“历来进贡之茶均易武所产者也……自曾祖住易武百有余年,拣采春季发生之嫩尖茶,新春正印,细白尖,并未掺杂别山所产……”


——同庆号内票“本庄向在云南历久百年字号,所制普洱督办易武正山阳春细嫩白尖,叶色金黄而厚水,味红浓而芬香,出自天然……”


——福元昌号内票“本号……专办普洱正山,地道细嫩尖芽,加工督造,历年已久,远近驰名……”


时至解放后五六十年代国营茶厂时期,易武茶依然作为优质普洱茶产品的主要原料——“红印的茶箐即是来自于易武正山大叶种茶树,那里的茶箐一直都被肯定为最优良的,现今普洱茶品行列中,红印普洱圆茶因而得以鹤立鸡群……”


印级茶时代,是易武茶风云百年中最后的荣光,但它依然低调的展示出高贵不凡。此后,易武茶和整个普洱茶行业而一起,坠入数十年黯然无光的黑暗……


百年风云,独领风骚,这是易武艰苦卓绝而又光芒万丈的百年。易武茶商们赤手空拳打下一片最繁盛的天地,又你追我赶向远方奔去,让普洱茶香溢出国门,奠定出普洱茶江湖最初的格局。这是普洱茶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日后易武茶的复兴埋下最重要的伏笔。

百花竞放

星光璀璨的复兴之光


国运多舛之际,茶山自然亦难例外。


1937年抗战爆发,迫于日本人的压力,法国切断了中国经越南老挝的出海通道,易武茶往东南亚的销路被迫中断。此后连年战乱,兵灾匪患,商路艰难,茶商勉强维计。新中国成立后,时局变迁,因种种历史原因,私人茶号逐渐收归国有。


而后十数年间受各类政治运动影响,茶山凋败,茶园荒芜。1970年易武老街一场大火,老号几乎尽毁,从此再无复当年情景。


值得庆幸的是,茶山先民们种下的茶园依然散落在易武的村寨茶山之间,坚韧的保留着普洱茶最优质的基因,继续顽强的生长。数十年间,易武茶一直作为优质普洱茶的原料交付国营茶厂,成为那个年代数字唛号中默默无闻的一份子,再不复当年盛名。


历史的轮回中,前世之因,必生后世之果。


易武茶当年叱咤风云的众多传世经典,经过数十年乃至百年的时光,依旧在普洱茶市场熠熠生辉。流传于世的众多号级名品、印级名品,无一例外的都将焦点指向了易武,它们如同一盏盏明灯,为后来的朝圣者指明了方向。


1994年,以吕礼臻为首的一群台湾茶人,带着满腔的热忱,循着普洱茶的岁月陈香来到易武。后来的采访中,吕礼臻回忆道“号级茶让我觉得很不可思议,陈放了那么久,还是那么好喝,那么迷人”。他们以一个普洱茶粉丝最质朴的情感,历尽艰难,朝圣心中的普洱圣地。


因缘际会之下,沉睡半个多世纪的易武茶,终于掀开了复兴的帷幕。


此后十年间,茶界群贤汇集易武,他们各展其能、各尽其力,点燃了易武复兴的星星之火。十年间,老字号、制茶古法慢慢被寻回,新的品牌逐渐萌芽。十年间,普洱茶的基础概念、认知体系、价值体系逐步完善。十年间,他们用一款又一款的经典名品,重新开启了普洱茶名山古树的时代先河。


普洱茶行业自此迎来了从“万马齐喑”到“百花齐放”的巨大变革, “普洱茶如滚雪球一般,蓬勃发展至今”, 从此局面大开。因此,市场也将这十年,称之为易武茶的“复兴时代”


于易武,这是意义非凡的十年;于普洱茶,这是承上启下的十年。

1994年易武乡政府复兴时代的人物合照。第二排左起:陈怀远、李家能、郑经民、廖文祺、张毅,第一排左起:白宜芳、许寿培、张官寿、龚敬平。(图片由陈怀远先生提供)



砥砺前行 

历其重者必承其冠


易武经历了十年的复兴萌芽,悠久的历史传承,厚重的人文底蕴,丰富的生态环境,无不感召着一批批的爱茶人驻足扎根。以岁月知味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选择重新走进易武,回到普洱茶的原乡,接过前辈们的衣钵,推动易武茶重归王位。


十多年间,茶山得到进一步的探索和开发,曾经散落在易武茫茫大山中的古老茶园被再次寻回,易武众多的知名小产区在普洱茶市场如群星闪耀。


传统技艺得到普及,制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易武茶严守品质,精益求精,力图传世经典的制茶理念得到传承。


在历史的蛛丝马迹中,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追求刚柔和谐的传统精神,普洱茶的人文之美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


一座易武山,半部普洱史。三百年烟云,千锤百炼方承其冠,担得起繁华盛景,也耐得住寂寞平淡,这份从容,来自于王者内在的风骨。


时至今日,易武茶已再度成为各大普洱茶商的必争之地。每到春茶季,易武古镇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前来易武朝圣的人们络绎不绝。曾经显赫一时的贡茶荣光,独领风骚的百年风云,再到百花竞放的复兴之光,都流淌在了这茶马之源的岁月陈香里。


易武因茶而盛,亦曾因茶而衰;国弱则茶疲,国强则必兴。此刻,阳光已渐西斜,清风拂过,公家大院的榕树叶在头上沙沙作响…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