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的怎么泡出茶油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身在北方的新手茶友,如何快速入门,学习普洱茶?

“老板,你这普洱老茶怎么这么多油渍和虫眼呢?我虽然刚喝普洱茶没多久,但也知道入口的东西,一定要保证品饮安全,我看其他店的冰岛茶都很干净啊...”

“张总,最近我们店新上了一批顶级老班章,都是今年的春茶料,不苦不涩,香气高扬,口感好极了,您看要不要拿一些送礼或者自己品饮?”

北方的朋友刚入门普洱茶时,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缺乏相应知识造成的,而有些则是不小心中了不良茶商的圈套。

那么有哪些潜规则,在南方已经形成了市场共识,但在北方却少有人知?北方茶友怎么才能避免上当受骗?应茶友之邀,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聊聊北方茶友真实遇到的那些问题。


通过线上联络同好

之前有位北方茶友到广东出差,顺便来找我喝茶,吃过晚饭后他说想感受南方茶市的氛围,我就带他去万江的朋友那坐了坐,出来后他感叹道: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你们这里,我们那边的茶店基本没有深夜营业的概念,想喝夜茶也只能在家里冲泡,总感觉缺了朋友们一起谈茶论道的氛围。”

我指着正在喝茶的一处档口说:“对啊,你看都这么晚了,这家店里还有这么多茶友聚在一起喝茶,对于这里的茶店来说,晚上7点以后才是黄金营销时间。

像一些老茶客,不仅喜欢在晚上和放假时去茶市,还会趁着中午休息时跑去喝茶,甚至是上班时间就偷溜到店里喝茶了,这边一直都是这样的氛围。”

对于身在北方的新手茶友来说,喝茶可能会缺少茶市的氛围和乐趣,但有一个方法能克服这一弊端,让你能和志同道合的茶友一起喝茶学习,那就是茶友群。

以线上群为联系纽带,也是北方茶客的一大特点,相比于南方茶友群的行业信息交流属性和交易买卖属性,北方则更偏向于以茶会友,研学茶会,口感讨论等。


群里以热衷学习的新手居多,但也不乏一些品茶高手,对各大茶类、茶具用水、冲泡手法等都有研究,也有群主会定时组织线下茶会,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很高。

这里也要为有加群需求的朋友说声抱歉,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茶友群,不过学茶时遇到问题的朋友可在文末添加我的私人微信,看到后都会一一回复。

警惕烘青工艺异变

总体而言,由于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方茶叶消费市场,过往主要消费传统绿茶,而绿茶香高,不涩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北方茶友的喝茶喜好。

在普洱茶上也是如此,即使是喝新茶,北方茶客也更喜欢香扬水柔,不苦不涩的山头,如以冰岛,昔归为代表的勐库茶,和以麻黑,薄荷塘为主的泛易武茶。

而且,由于很多北方茶客入门时都赶上了古树茶概念的兴起,因此更喜欢苦涩度低,适口性强的高树龄乔木大树茶,对台地茶则不怎么感冒。

南方茶客则更加包容,即使是比较苦涩的台地茶,很多人也会抱着“不苦不涩非普洱”,喝不了就先存着,也许以后会变好的想法。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主攻北方市场的普洱茶品牌,会钻北方茶友对不苦不涩高香茶的喜好,生产使用烘青工艺的普洱生茶,提高杀青温度,去涩提香。


这些改用烘青工艺的普洱茶,新茶阶段干茶高香,适口性高,但过高的工艺温度会摧毁普洱茶的酶促反应,造成后期无法转化,口感一落千丈等问题。

从工艺定位上看,这些茶已经可以看做准绿茶,在发展较快的南方茶市,已经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北方的茶友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拒绝这类工艺异变茶。

客观看待南北差异

关注我产品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最近新上了一款08年的东北仓冰岛古树茶,藏家是哈尔滨一位老大哥,十多年来悉心存放,疫情生意周转不开,才忍痛割爱的。

有意思的是,广东的茶友们对这款茶都不太感冒,倒是北方的茶友们都很喜欢这种放得特别干的冰岛茶,迅速分走了大货,帮助藏家度过了难关。

这件小事,其实就折射出了南北茶友们的“仓储观”,由于口感喜好和认知不同,很多北方茶友都不喜欢传统自然仓,对茶油,虫眼等品相的要求也较高。

其实,由于普洱茶的后陈化特性,以及使用天然竹篾作为包装的原因,绵纸被茶虫噬咬是很正常的现象,茶油也是后转化时的常见现象,具体可看这篇文章:

而且,存茶时保持适宜的湿度(70%以下),能促进普洱茶的口感转化,使生茶的茶性由寒转温,进而提高适口性,这在南方茶界也早已形成了共识。

陆离之前还询问过一些北方茶友,其中大部分人都在长期品茶中逐渐理解了南北茶界的一些差异,有些茶友还能融会贯通,建起了很规范的家庭仓。


而要想长期收藏一款茶,最基本的就是要喝懂它,也就是对其品,鉴,评,辨,如用料等级、工艺水准、仓储环境、转化效果和升值潜力等等众多方面。

除了这些常规审评手段外,还要考虑到未来可能需要售出时的品饮方式,为了尽量模拟买家的实际品饮感受,需要使用闷泡,对冲,煎煮等非常规冲泡手法。

关于这些冲泡手法的具体技巧,可以看看陆离之前这篇鉴茶专题文章,文中通过各种可量化的指标,帮助茶友们快速判断一款茶的升值潜力和用料水准。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手段,对冲泡手法,和品鉴能力还是有一定要求的,需要多喝多学,提高自身的感官敏锐度,口感判断度和滋味解析度。

这方面能力不足的茶友,除了逛茶庄,请教他人,参加品茶活动等传统提升方式外,还可选择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试错手段——试茶样。

通过试茶提升认知

试茶样,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大量品鉴不同风格的普洱老茶,快速遇到喜欢和适合投资的老茶,总结出自己的口味偏好,快速具备品鉴能力,从而早日存茶。

这种试茶,不是邀上三两好友慢品好茶,而是要有明确目的地提升品鉴经验。这里陆离分享自己试茶的一些经验,来帮助新手藏家更好地理解提升型试茶。

提升型试茶,大致可以分为盲品和多评两种形式,其中盲品又可分为半盲品(仅在知道名称和年份下品鉴)和全盲品(在完全不了解任何信息直接品鉴)。

对于新手茶友来说,全盲品需要把握的方面更多,难度比较大,提升效率可能不如半盲品,而半盲品试茶则可重点把握大致价位,用料水平,仓储情况等信息。

多评时,最好不要随意选取,而是在横向或纵向对比的基础上挑选,比如说今天选的都是7542,但年份有差异,而明天则可以挑相同茶品,但仓储情况不同的。

选好后,就可以沉下心来细致品鉴了,用心记下体感,滋味,香气,口感,特色,并与这款茶品的介绍信息相对照,积累得越多,成长的越快。


如果这次试茶时遇到了特别喜欢的,可以先少量购入,再次品鉴,并深入了解这款茶的各项信息,如品牌发展前景,制茶用料水平,多年交易价格等等。

以上就是北方茶友学习普洱茶时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了,另外也要感谢北方朋友们的真实反馈。下个专题,我们聊聊普洱茶行业盛行的数十年的超级风口——古茶树。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蒸汽?茶烟?白雾?熟茶上腾起的那层烟雾究竟是什么东东?

有的茶友在喝熟普洱茶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在茶汤上面浮起一层白雾。犹如白雾一般,有风吹来便会散开。这是什么呢?这种白色的雾是什么东西?是否与普洱茶的品质有关呢?

本期小编就详细为茶友们分析一下普洱茶汤表面的一层“白雾”是什么?。

“茶氲”:来自茶汤的灵动

泡茶的时候,茶汤表面会泛起如烟似雾的油花,看起来很是好看,其实,这层“油雾并不是什么杂质,被称为“茶氲”或“汤氲”,是茶汤中脂溶性物质的呈现。一般情况下,熟茶和陈茶的茶氲比较容易看清,生茶也有,只是不容易被观察到。

茶氲是怎么形成的?

1、茶叶内含物质浸出

茶汤内有一些脂溶性物质,如脂肪酸、胡萝卜素、和一些挥发性香气成分,这类浸出物质比重较轻,会漂浮于汤面之上,在茶和空气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分隔,但是常温或低温下是很难被注意到的。内含物质的多寡,也是“茶雾”能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2、茶汤内部外部温差形成

因为茶水本身温度高,产生的水蒸气会往空气中跑,而茶氲的存在会拦住水蒸气的步伐。这时茶汤表面上下就会产生很大的温差,在茶汤上就容易产生茶氲,仔细看的话还会发现它的形状是不停在变化的。

3、光线折射

茶叶用高温水冲泡,在光线好的情况下容易看到茶汤表面如水蒸气散发出雾状。

哪些情况下会出现茶氲?

在实际泡茶经验中,我们会发现不是所有普洱茶都会产生茶氲。影响茶氲呈现的主要因素有五大方面:

一、茶汤的脂溶性物质越多,茶氲效果越明显。

二、汤色越深,容易对比产生,也越容易发现茶氲。例如生茶和熟茶对比,熟茶的茶氲更容易被看到,年份较长的生茶汤色相对比较深,也可以看到,新茶汤色浅一般不容易看到。

三、冲泡时,茶汤温度越高,瞬间浸出物质较多,也更容易产生茶氲。茶汤温度降低,茶氲随之消失。

四、如果喝茶当天气温较低、气压偏低,也较容易产生茶氲。

五、除了茶汤内含脂溶性物质的影响,光线的折射作用也是一个影响因素。有些茶泡得很浓,加上热量大,水蒸气上来会与光形成折射,就会出现如水蒸气散发的雾状。所以有时即使茶汤茶氲丰厚,但没有借助一定的光源来看,茶氲很容易被忽略。

出现茶氲的茶好不好?

相对来说,如果茶叶本身内含物质多,那么茶汤的浸出物也相对会多,所以内含物质的多寡,是茶氲能否形成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有茶友说买到的新茶冲泡时没有白雾,放置了几年再喝,茶汤上面却出现白雾,其实,这种现象属于普洱茶转化的结果。普洱茶在存放得当的情况下,其性质会逐渐转化,内含物质也会有所改变。有的普洱茶存放年头长,营养物质会增加。茶油也会随之变多,白雾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茶友泡出的茶汤“白雾”铺撒,那这款茶的内质含量一定不会差。相对而言,有“茶氲”的茶,口味会更醇厚,大家可以放心喝!

氲,是天地间和合而盈盛之气。茶氲有多曼妙,一杯茶就有多灵动,下次泡茶,不妨欣赏欣赏。

7742的特色,以及纯粹北方仓和广州仓的501-7742对比报告

闲话05年的大益饼

话说,老伍的茶界江湖朋友多,基本可算遍布中华大地。

某日说起了南北仓的异同,各自的支持者都恨不得说银河系内就是他那个地域才能存出好茶。所以,石家庄“北人”的兰总就干脆给我一片北仓的14年陈,501-7742,让我尽量客观公正地说两句。这个,算是有图有真相吧。非要说我软广,我也没办法——如果非要这样说的话,我这是硬广。

下图,就是兰总的仓库里的温湿度计读数,显示当天的湿度是51%,温度比较高,摄氏30度。这仓库,就在河北石家庄市区。

这个501-7742,就是在这个环境中安静地转化了14年。


拿到了茶品,当然首先是拍照纪念了。可怜的这个7742,在运输过程中遭受了顺丰的暴力对待,有点儿破边了。

但不要紧,一个茶饼,总是要被撬开变成条索的,破了,可以省力。

从这边看,对比一下上面的图,就发觉这可怜的饼子受到的伤害是多么大了。

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是2005年,大益尚未贴防伪标贴,是否正品,只能靠熟悉茶饼屁股的包法纹路来判断了。那些叠得整整齐齐甚至叠出了花来的“大益”,翻过来一看屁股,就露出了狐狸尾巴了。

打开包装来看。

从前,普洱茶有赠品:稻谷、麻袋线、头发……呵呵,被大家“爱称”为“普洱三宝”。这里也有。

看,这个转化得相当理想的北仓,表面油光发亮,条索清晰。

清晰的条索里,有一截子稻草秸梗,你不服不行吧?到2010之后,这样的情况就少了,2014出现了很多高端小品牌之后,这样的情况基本绝迹了。

翻过来看看肚脐?

这边也一样啊,嘿嘿,不但有稻草,稻谷都有!赠品丰富,简直跟中奖差不多了。

从饼子的正面和背面看,这个好像跟7542不一样吧?是不一样。7542有撒面,有包底,有芯料(点击博字饼,云南博闻科技接手勐海茶厂的纪念饼看);但7742的撒面和包底的用料,是没什么分别的。

对比过了没?咱们继续:

撬开了饼子,看到了芯料,还是藏在里面的比较这个,那个,嘿嘿……

这次撬饼是比较吃力的,因为听说是用357克饼的模子,压400克的饼,直径也不比357大多少,这个饼就压得比较结实,要咬牙切齿才能撬开的,更何况,北仓比广仓更结实一点。

7742对比结论

好了,说7742本身。

首先是包装外观:从外观看,北仓的比广仓的漂亮,起码包装纸更漂亮。本来我想将我自己家的拍来对比,但茶仓里乱得很,搬到腰痛都未必找到,我就省省吧,请各位看官原谅。

其次说饼的香气。北仓的香气张扬,饼子的烟味很轻;广仓的香气烟香浓郁。证明一件事:在湿度常年60%上下的广仓环境里,烟香味会转化得猛一些。

重点说汤色和滋味


这是第一泡的汤色(润茶的不算)。这里看出来,虽然我是润茶后沥干水,静置湿醒,经过了6分钟,但汤色并不是看着很“透红”的样子,怎么看都是黄的多。广仓,肯定比这个更加偏向红色一点。

这是第一泡倒进杯子里的汤色。是绿色里有黄色吧。

看看第一泡的叶底?

看起来比较舒服。条索紧结,匀称,齐整。

喝一口?凑近鼻子就闻到了比较张扬的香气,跟广仓非要深深吸一口气才闻到香气的感觉,是轻松多了。

烟香入水。跟广仓相比,入水程度没啥区别。区别就是香气返回鼻腔的时候,广仓的成团一些,北仓的清香多了。怪不得北方茶油说广仓的“重浊”呢。

汤的粘稠度,印象中应该是两年前喝的广仓,都比今天喝的北仓稍微粘稠些。

苦涩程度。苦,跟广仓的转化相差无几,应该是广仓的转得更快些,汤里的苦味不怎么辨别感觉不出来;北仓的入口有苦,下喉即化,爽。涩呢,广仓的化得快点,北仓的在回韵之后停留的时间长好多。

冲泡次数。在各项指标都不下降才算是高峰期的前提下,北仓的高峰期8泡,广仓的9泡(两年前),是不是跟压饼前混料不均匀有关?这个不得而知了。

甜水。不管南北,甜水的甜度是一样的。不过,总觉得北仓的要清爽一些,南方的浓甜一些。

看看高峰期最后一泡的图:

这是北仓7742第8泡的汤色。坚强的泡泡简直是大而密集,内质丰富嘛。

完全打开了的叶子。不过,广仓好像是第6泡就全打开了,毕竟湿度较高,活性转换得更好点。

总  结

1、只要是存放良好的广仓,其实,跟北仓比,应该是各有特色。不过,还是看各地茶友的着眼点和注重点在什么地方。我那个厨神学生说,各地菜系的形成,其实是跟各地气候有关,跟他们历史上保存食物的方式有关。那么,喝茶应该也在“厨神论”的范围内吧。

2、7742对比了北仓和广仓之后,我敢大胆下个结论:这个茶是个典型的乔木料的茶,没啥台地,或者干脆说是没有台地。

3、历史传承的痕迹。在我品饮大益改制后产品的系列印象中,用乔木料,用这个特色的拼配为主体,以下几个茶品相似度极高:501-7742,101-清华百年纪念饼,1401-金色乔木,还有个1901-蜜韵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