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普洱茶昌宁

找到约334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源自千年茶乡昌宁,手捧一杯“昌宁红”

我对“昌宁红”的认识,缘于友人最近赠我的新茶,谓之“昌宁红”,心甚喜欢。品茗是我的爱好,那种平淡里有着穿透骨髓的香,独有的芳香贯穿到人的心扉,让我沉醉。我对茶有一种独特的感觉,也许与对此的爱好有关。

茶类之中,我尤喜红茶。早几年普洱茶盛行时,我有一段时间就喝普洱茶:说是普洱茶名贵,还很有益健康。好虽好,只是这味道总也喝不惯。喝来喝往,还是红茶好喝,热胃,解渴,香又浓。所以,这几年,我每年总要挑上好红茶买上一些存放着。

今天是周末,晚饭后闲来无事就想到了泡“昌宁红”尝尝。于是,我摆开架势,煮水,洗杯,泡茶,动作笨拙,当然也用不着同受过训练的茶艺师。一会儿工夫,茶泡开了,汤色金黄透亮。递到口边,用鼻子轻轻一吸,啊!一股茶香进肺、进心、进脑,直觉胸口愉快。喝一口,口感清甜。用一壶普通的开水冲泡,竟将昌宁红茶的黄亮汤色与浓郁香气演绎得如此透彻。一口呷下,茶水如丝般顺滑入喉,顷刻间,唇舌之间浓郁的香气与甜美弥漫开来,令人如入仙境。

抿一口热热的“昌宁红”,让如丝般细润的茶汤温暖地滋润脾胃。似一股暖流,顺着身心的期待汨汨地流入。我的身体的每一个窍孔打开了,龟缩在心里的冷被驱赶了出来。氤氲的热气,带着一股股田野里或者是大山深处的植物芳香,透过鼻孔,钻尽心里,游荡在五脏六腑之间。其实不管什么茶,都有温暖人心的作用,而红茶更因其色艳,让人产生更多相似的感觉和联想。在寒冷的初春时节,特别是寒冷的夜里,手捧一杯“昌宁红”,嗅一嗅它的芳香,尝一尝它的甘甜,不管窗外的阵阵寒风,顿觉有层层暖意袭上心头。轻抿着,轻含着,慢咽着,让唇齿间留下清香,留下温暖。我喜欢这样的境界。

很多时候喝茶不是因为口渴,只是想为自己的心情多点滋味。正如今晚,周末的夜,放下了一星期的工作纠缠,任凭外面的夜是喧哗还是阴暗,一切都与我无关。看着我的电视节目,听着我的音乐,再配杯小茶,一切淡淡然,一切悠悠然。那个茶香,那个茶气漫漫从身体滑过,肆意地在我的周围弥漫开来。追随着茶叶的清香,消受这份夜的静谧。喝的是茶,酌的是心情。喝茶有如给自己披上了一件隐形衣,让我独自在真这份宁静中!

昌宁红,一种近年逐渐兴起的滇红茶。据说生长“昌宁红”的茶树,是在云遮雾缠的澜沧江畔。这样想着,如此怡人的“昌宁红”,又平分了几分神秘的气息。在喝茶的间隙,我上网搜索大致了解了“昌宁红”。昌宁红茶产于云南省著名红茶产区———千年茶乡昌宁。边陲小县昌宁,因为茶而弥漫独特芬芳,并且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昌宁红”选用经出口产品基地备案的高山无污染、有机生态茶园的老树茶青为原料,延用古茶人的采摘工序,精选老树茶旗茶青经传统功夫红茶工艺制作而成。

其实,昌宁产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之《茶经》中从“茶,南方之嘉木、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中,就能找到今天昌宁茶的记载。《昌宁县志》也记载,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茶》曾做贡品上奉朝廷。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志书》记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记载,昌宁境内百年老茶树放眼皆是。昌宁县,这个人口不足35万的地方,却拥有超过15万株古茶树,几乎每两人就拥有一棵古茶树。这些千年以上的古茶树,证明昌宁茶叶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这样的树,产出的茶,她不藏拙不娇弱,像一个从苦难岁月走过的人,在时间里渐次生长,在风霜里积累了生命的内涵,在严寒与酷暑中炼就自己独特的陈韵。

有人说,茶道即人性,品茶如品人。有时我在想,这绿茶犹如青春美少女,当以青春朝气篷勃显现,泡出的绿茶,汤色青翠碧绿,与茶树的绿叶无异,透着清纯可爱。喝了这样的绿茶,就会梦到绿色世界。这红茶,犹如一个成熟女性,当以成熟稳健著称。泡出的红茶,汤色红润,香气诱人,进口生津,回味更香甜。好的红茶,的确像一个经历过风霜的成熟女性,其优雅娴静,内涵韵致,不是青春少女可比的。比如,这久经历史的“昌宁红”。她的风韵并不因岁月的风沙磨砺而苍老,也不因夕阳西下而退色。那份沉静娴熟,更具有无法阻挡的令人着迷的魅力。“昌宁红”聚集了我们有关茶香的全部想像,满足了我们有关茶味的全部渴望。

品着品着,一种感觉油然而生。领悟与其说是在茶水里,倒不如说是浸在了生命里。在我心里,喝茶已经不仅是提神保健的需要,更是体味人生的过程。“昌宁红”让我品出了茶的清香,茶的温情,更感受到茶叶与人生的有机融合。这样的品茗,成了一种享受人生之美。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陶弘标(浙江绍兴)】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千年茶乡”昌宁,茶马古道探访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名词,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以进行茶马交换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据史料记载,茶马古道主要分南、北两条道,即滇藏道和川藏道。滇藏道发自云南西部洱海一带产茶区,其分支遍布整个滇西。

历史上,地处滇西的昌宁有三条较大的古道,一条是位于澜沧江畔东去大理昆明的沧江古道;一条是南下顺宁,直出缅甸的“走夷方”古道;还有一条是北上永昌,通往拉萨的古道。这些古道都是南方茶马古道重要的一段。在它们上千年的历史延续中,这三条最大的茶马古道,见证了许多历史。

昌宁的三大茶马古道一直作为经济贸易往来和官家大道的双重角色履行着它的使命。在几个世纪的行程中,无数人从古道上出发,挥泪别亲,一个人背井离乡,从此杳无音信;又有无数人从古道上出发,再从古道上回还,衣锦还乡,从此衣食无忧。同时,既是官道又是商道的昌宁茶马古道在沿用历程中,一直作为传播南召、迤西文化与中原文化、南亚文明的主要通道之一。可以说,这三条古道的存在成就了南方丝绸之路内涵的延伸,对昌宁的马帮文化乃至文化底蕴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由此,各地文化源源不断地通过马道通融交汇,这不能不说是古道文明的一种昭显。当然,这种古道文明实际就是古道文化内涵的源泉,它既包含着苦难与艰辛,又承载着沉甸甸的精神财富。

千里栈道的石阶上,一个又一个被时光磨成了深坑的马蹄窝,谁能读懂。里面容聚了赶马人多少血泪和汗水?千年古茶树下,一声又一声让人牵动情肠的山歌,谁又能猜透,歌声里寄托着的是哀怨的感伤,还是无尽的守望?

就这样,古道在它上千年的历史延续中,始终行使着南方丝绸之路分支的重托,承载着昌宁茶马古道见证历史、延续辉煌的梦想。

茶马古道的起因皆源于茶。昌宁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在她宽广、温润的大地上,至今还生长着上百株千年茶树王。没有人惊异历史为什么会选择这里作为世间茶文化有声有色的保留地,也没有人惊异自己会生长在这茶香飘拂的不离不弃,嵌入心志的乡井家园。

素有“千年茶乡”之称的昌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茶的生存地。在她广袤富饶的大地上,关于茶的民风、民俗,融结了上下五千年文明,成就了昌宁独特的茶道和文化。古赋曾云:南方有嘉木。仿佛茶天生就是南方的专利。昌宁人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早在一千多年前,昌宁的土著先民们就在右甸石佛山人工栽培了茶树。到元明时期,昌宁的“猛垌茶”、“碧云仙茶”就入贡朝廷,名噪天下。

昌宁茶在历史的血脉中生生不息的传承了数千年,所以人们习惯称其为“千年茶乡”。事实上,以绿茶、功夫红茶和普洱茶为主流的昌宁茶,历来都被茶界称为“茶中之茶”,品其味,可见梵界,可悟禅机,有着秉承唐宋遗风的背景和多元文化融合的厚重底蕴。

据樊绰的《蛮书》记载,早在唐朝时期,澜沧江沿岸的“濮蛮部落”就已经开始人工种茶。茶以其独有的品质养育了昌宁人,昌宁人也把先民们爱茶、食茶的遗风传承、发扬和保存了下来,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追溯历史长河,在一千五百年至三千年前,在黄河流域的腹地中原地区,夏商周三大王朝夺地封侯,战火连绵;而在澜沧江流域的“濮蛮”部落,古濮人的先民已经学会种茶、制茶、品茶,享受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唐朝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说明茶很早以前就生长在南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专家学者把茶的发祥地锁定在澜沧江流域。

茶马古道的前生后世注定永远被赶马人和马帮延续。直到今天,昌宁境内的茶马古道上,还能找到镌刻在青石板上的千年马蹄印,这无疑是昌宁茶马古道兴盛的有力见证。昔日人声鼎沸的茶马驿道上,时光已经在天地之间镌刻下昌宁马帮和赶马人匆匆走过的印迹。那渐渐被人们所遗忘的人吼马嘶声,正慢慢演变为史书中的一朵昙花。

早在明代,昌宁的茶叶就已声名远播。在这一时期,大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这样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当时茶马交易的兴旺与繁荣。事实上,那时的昌宁茶马古道上,风尘仆仆的马帮已经往来不绝。古道,马帮,以及飘香的茶叶构成了一幅历史传奇画卷。可以说,古茶飘香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昌宁茶千年的沧桑和兴衰,承载了茶叶的佳话和历史。

马帮,永远是茶马古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历史上的昌宁马帮,是近千年来昌宁(旧称顺宁)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马帮组织也由此成了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在昌宁三条主要茶马古道上生存的马帮,都有着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也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马帮由“锅头”、赶马人和一定数量的骡马组成。马帮的规模大小不同,小型马帮仅有三至五匹骡马,中型马帮由几十匹骡马组成,大型马帮有一二百匹骡马,多者可达上千匹。“马锅头”即马帮首领的俗称,他既是经营者、赶马人的雇主,又大多是运输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行走于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大多属于家族式的马帮组织,骡马全为自家所有,而且就以自家的姓氏命名,头骡身上就插有自家的旗帜。

古时昌宁的赶马人十分注重头骡的打扮,他们会将头骡的前额佩戴上黄红色的火焰图案金绒途标,标中央缀圆镜一面,周围6面小镜环绕,套嵌镶珠宝的纯银笼头,系9个铜铃,头顶系6尺红布绣球,耳后佩牦牛尾红缨一对,鞍上插帮旗和祖旗各一面。帮旗为黄红边三角锦旗,中央绣帮主姓氏。祖旗为红底金边方形锦旗,正中缀两根锦鸡羽毛,象征前途锦绣大路通达。头骡是马帮的“门面”,极受赶马人宠爱,装饰与众不同,正如顺宁府著名的《赶马调》中所唱:“头骡打扮玻璃镜,千珠穿满马笼头,-朵红缨遮在口,脑门心上扎绣球”。

因为生活艰辛,加之茶马驿路险象丛生,所以,跟当时那些盘踞在滇西大地上的地方小军阀和土匪的乌合之众相比,昌宁马帮更像一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军队。马锅头、赶马人和骡马们各司其职,按部就班,兢兢业业,每次出门上路,每天从早到晚,他们都井然有序地行动。

马帮盛行的岁月,永远是一个充满壮志豪情的年代。那些来自江东、右甸坝子的赶马人,也永远是女人心目中顶天立地的英雄。他们从右甸城南门外出发,或走澜沧江古道东去巍山、大理;或走小桥南下缅宁,直出夷方地的瓦城、密支那;或北上永昌,直达西藏。他们不仅依托马帮带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带回富足、希望和梦想,还带给家中苦苦守望的女人们梦寐以求的胭脂、粉饼和红线。赶马的汉子见多识广,远的去过拉萨、密支那,近的也去过大理、昆明、瓦城等地,他们身上流淌的是真正的茶乡男人的血,心头永远满怀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几百匹马几十个人组成的马帮穿行在深山峡谷,马蹄得得,驮铃丁当,遇上豺狼虎豹,上百人马一齐放声吆喝,吼声响遏行云,在一生往来的群山间来回飘荡。

多情义气的昌宁马帮汉子在枯燥的马帮路上也会衍生浪漫的传奇。赶马人遇到过路的女人,心底就会勃发一股浓浓情意,民歌永远是他们表达情感的最好方式。这边“噢嗬嗬”一声,那边立刻就有人回应。这边唱“投个石头试深浅,唱个调子试妹心。”那边唱:“采花要采头一朵,叶子又绿又新鲜……”这样一直唱下去,直至尽兴为止。说不清什么原因,驿路上的女人永远是茶马古道上赶马人消愁解闷的消遣对象。在枯燥乏味的旅途上,马锅头和她们说笑、调情,说下流话,有时还动手动脚。不是赶马人不恋家,不想家中的女人,实在是路途艰辛,生活平淡。今天想来,那些在茶马古道上讨生的女人,她们的风情万种,一颦一笑,真正触动了赶马人心中多少思念和冲动的情愫。马帮汉子将辛辛苦苦走夷方驮回来的盐巴、布匹、金银首饰,在半道上留给了自己所钟情的女人,无需语言表达,更无需任何理由。这就是茶马古道上另一种生活。

昌宁的马帮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用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宁静,依赖坚强的意志在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域外的经贸之路。

云南著名的茶马研究学者曾经说过:从云南到川藏的茶马古道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文明古道,其通行难度之大在世界上的各文明古道中当是首屈一指。沿途皆高峰耸云、河流湍急,而且路上有峭壁深涧,山中有饿虎猛兽,河里有毒蛇蝎子,沿途还有土匪的骚扰,是神秘而又险象环生的无人之境。但是没人退缩,艰险的环境造就了马帮人的坚忍和顽强,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前进的信念,他们用血汗和生命走出了一条血脉之路,这就是他们存在的方式。

时过境迁,如今,清脆悠扬的驮铃声远去了,远古飘来的茶香消散了,在上千年前古人开创的茶马古道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也不见了。马帮不再有,留给后人的是深深的马蹄印和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回忆。昌宁的茶马古道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成了商贸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和缩影。只有后人的史书上,还在续写着茶马古道的旷世传奇。

【摘自2018年第3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杨军(云南昌宁),著有文集《蜘蛛王》《抗日骁将鲁道源》,电影《苗岭霓裳》《古茶庄园》《红茶恋人》编剧)】

保山昌宁:高质量打好茶叶产业牌推进乡村振兴

近年来,昌宁县依托独特区位、自然生态、古茶资源、国礼品质、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六大发展优势,不断夯实茶叶产业基础,规模集群初步形成,成为全国、全省重点产茶区,种植面积、产业规模、综合产值以及产业品牌数量、知名度、茶叶品质等均位居全省前列,产业集中度较高、上下游产业链连接紧密,具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


标准化绿色茶园

实施标准化茶园建设工程,提升规模化水平。昌宁县采取“企业+生产基地+农户+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以改土、改形、改路、改机、改种、控药、控肥、节水“五改两控一节”为重点,大力开展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推进茶园水利工程建设,完善茶园生物物理绿色防控等生产设施,建成了一批生态安全、质量效益佳、风景亮丽的现代标准茶园。目前,昌宁有田园镇达仁社区茶叶基地、温泉镇光山村茶叶基地等12块单位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基地建成标准化茶叶生产示范基地,每年建设标准化茶园样板2万亩,低产茶园改造样板5000亩。2019年以来实施了黄家寨古茶公园建设项目,项目预算总投资1504万元,已完成投资420万元。全县13个乡镇、103个村(社区)、1481个村民小组、4.65万户、18.23万人种茶。2020年全县茶园面积31.43万亩,茶产量2.91万吨,实现茶叶综合产值38.81亿元(不含粗加工产值),其中农业产值12.42亿元,工业产值17.8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55亿元。全县有茶叶生产企业651家(其中获得SC认证企业3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50家;年产值在千万元以上企业有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7家。


昌宁茶艺文化表演

实施标准化示范茶所建设工程,提升专业化水平。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实施了标准化示范茶所建设工程,以10个“一村一品”茶叶专业村为重点,开展全面规范茶叶初制所建设行动,从茶叶初制所的“场地选址、环境卫生、设备设施、功能布局、加工工艺、操作规程、质量检验、人员管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台账记录”和“鲜叶采收管理、初制产品标签标识”等方面进行规范,逐步实现全县初制茶叶产品“原料可溯、产地可查、品质保证、消费放心”。2018年以来,昌宁县安排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710万元,撬动社会资金投入2000万元以上,实施标准化示范茶所建设工程,新建成标准化示范茶所55个,目前全县标准化示范茶所已达100个以上。

加强绿色有机认证,提高绿色化水平。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综合生产技术,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积极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茶园套种示范。实施“昌宁红茶”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和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开展国际雨林联盟认证工作和创建绿色、生态、有机茶园的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完成无公害茶园面积认证15.5万亩,绿色食品茶园认证1750亩,有机茶园认证13829.1亩;在翁堵镇、温泉镇开展国际雨林联盟茶园认证工作,认证面积达3.46万亩,是世界上单元面积最大的雨林联盟认证茶园,每年出口产量达5000吨以上,从源头上管控茶叶质量安全风险;2016年,完成云南省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昌宁茶叶走向世界获得了“通行证”。

实施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提升组织化水平。近年来,全县通过品牌打造、项目扶持、金融支持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扶持昌宁红、龙润、华龙、尼诺、勐鑫等一批规模茶叶企业发展。至2020年,全县有茶叶加工企业630个,其中精制企业36个,初制所615个,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户,成了云南省优质红茶、烘青绿茶和古树普洱茶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产品远销云南省内的普洱、西双版纳等地和北京、浙江、广西、甘肃等省市。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昌宁挂牌成立,以工夫红茶和红碎茶生产为主,以年产2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红碎茶生产最大企业,延续了60多年的昌宁红茶制造历史,成为国际国内最有影响力的红茶生产企业之一。围绕茶叶产业发展需求,创建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茶叶专业合作社68个,以加工企业+协会(农户)、流通企业+协会(农户)等类型,培育10多个运营规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动开展茶叶生产农机作业、植保、仓储物流等社会化服务,并在全县10个茶叶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开展全过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试点。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与行政事业单位脱钩,对昌宁县古茶保护协会、漭水镇茶叶协会、温泉镇茶叶协会进行改组。在利益联结方面,采取因地制宜选择“农业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纽带,采取订单带动、股份合作、土地流转、托管托养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切实提升茶叶巩固脱贫产业对贫困农户的覆盖面,让农户分享更多产业发展效益。

实施品牌战略工程,提升市场化水平。实施“昌宁茶走出去请进来”战略。组织举办千年茶乡昌宁茶事文化活动节系列活动,组织企业赴昆明、上海、北京、杭州等省内外参展推介。2019年,昌宁县荣获“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荣誉称号,云南昌宁红茶业集团有限公司“龙腾沧江”荣获云南省十大茶叶名品,云南廷渊茶业有限公司两款普洱茶分别荣获第四届亚太茶茗大赛金奖。2020年昌宁县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20中国茶业百强县”名单中居第22位,并入围茶业生态建设十强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昌宁茶产品屡获国际国内奖项,书写了昌宁茶的辉煌,先后培育了“昌宁红”“龙润”“尼诺”“勐鑫”“树根地”“雪兰”“黄家寨”等知名品牌。规范管理“昌宁红茶”商标。为顺利推进“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用工作,成立昌宁县“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工作领导小组和“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管理委员会,作为“昌宁红茶”地标启用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负责做好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全县以《昌宁红茶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为基础,以县内获得SC认证企业和标准化示范所为实施主体,以企业自愿申请及行政调处相结合,以管理委员会考核为依据,每两年为一个使用许可时期,优胜劣汰,择优录用。在全县范围内从事红茶生产加工的企业,凡符合申请条件的,都可以申请使用“昌宁红茶”地标,经审核通过后准予使用。凡是使用“昌宁红茶”地标的企业,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诚实守信,严把质量,依法经营,维护商标。通过引导市场主体积极使用“昌宁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促进企业增效、做大做强,共完成了8家企业使用商标备案工作,累计使用商标数42万枚。开展普洱茶放心消费专项行动。对茶叶生产企业、茶叶集中经营场所等领域进行监督检查,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未经注册人同意擅自使用云南省普洱茶协会注册的“普洱茶PUER”地标情况,整治茶叶市场违法行为。

昌宁县位于生产优质茶叶的黄金纬度北纬24度范围内,是澜沧江中上游最大的茶区,素有“沧江茶源”之美誉,是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也是首批全国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全国十大魅力茶乡、云南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茶产业十强县、西部最美茶乡和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2019年被认定为云南省茶叶产业“一县一业”特色县。下一步,昌宁县将坚持“控量提质、优化结构、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保护资源、建设文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乡村振兴目标,努力将“昌宁红茶”打造成世界知名红茶,不断增强“昌宁红茶”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末,全县茶园面积稳定在32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万吨以上,综合产值70亿元以上。其中:昌宁红茶总产量1.8万吨,综合产值40亿元以上,出口额1亿美元以上。努力把昌宁建设成为云南省茶经济快速增长、红茶出口、茶文化繁荣昌盛的示范县,把“昌宁红茶”打造成世界级知名品牌,不断提升“昌宁红茶”的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综合效益。

今年,昌宁县稳定茶园面积31.43万亩,目前已完成干茶总产量2809.54万公斤,同比增116.4万公斤,增合4.3%。农业产值124562.53万元,同比增21550.8万元,增合20.9%。预计全年茶叶产量可达到2930万公斤,实现农业产值13亿元。(洪专)

图片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来源:保山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2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