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泡过茶的紫砂壶还能卖出去吗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26 秒)

从三类茶人看中国茶产业的发展弊端


在圈子里泡久了,自然是有一些体会的。很多人都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却不是世界上的饮茶大国。很难想像,那些不种茶,不制茶的国度却成了茶叶需求的大国,而中国远远地被甩出了前十。所以,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茶业,觉得炒作有余,普及不足;以次充好的有,却不习惯童叟无欺。


很多朋友都知道,在中国古代,茶只是生活的一种必须品,不谈好坏,却有着一脉相承的文化。祖祖辈辈的人也许都是喝着一方水,吃着一方的茶长大,从来没有珍视过,原来手中的茶是如此的娇贵。


云南的茶农,很多年前只是把普洱茶当成是下地干活附带的解渴的饮料,孰料有朝一日从破瓦罐中飞出,成为了上品紫砂、盖瓯的常客。几乎所有的茶命运皆是如此,要么退化,不被市场接受,要么飞上枝头,变成茶友的新宠。



前些年,大家见到了金骏眉市场的火热,于是几乎所有的红茶都变成了金骏眉的样子,为的只是卖出一个好价钱。最后滇红粗壮的芽头也变成了金芽,白琳功夫、坦洋功夫变了样,宁红、宜红也变成了金毛满满,却再也找不到属于那片土地本来的味道,最终成为业界的憾事。


三年的时间,认识的人有茶农、有茶商、有茶艺师、有评茶师……做过这些人的采访,也和这些人聊过天,甚至于密友类型的不在少数,这些事茶的人在我看来分成三类。


第一类把茶看作生命,以茶人自居,对茶的品质特别的敏感。他们常常觉得喝不来茶好坏优劣的人就是在“暴殄天物”,这近乎于《红楼梦》里妙玉:连水都分不出来,也配来喝茶?也许他们不一定会说出来,但心里一定是这么想。他们希望遇到的是茶中的知己,就跟钟子期和俞伯牙一样;他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干净的茶业的业态,干净的犹如碧海长空——哪里都是好茶,哪里都是有品味的人。殊不知,“水至清,则无鱼”。所以,对于茶的品质格外矫情的人最终都喝不上茶,即使喝上了不过是孤芳自赏罢了,最终无法达到陆羽先生的事茶的境界。



第二类只跟你谈利益,他习惯于把茶看作是商品,有利润才是王道。别笑,这样的人在茶商中比比皆是,他们的理由就是我店开着,我的产品放在仓库里,放一天就要消耗一天,我得付房租,得付店租,得给我的员工付工资,我不卖货,我没利润,我吃什么?是呀,没钱赚了开啥店?还能叫茶商吗?于是,做旧茶、拼料茶、残次茶都拿来卖,只要有利润,“有奶就是娘,没奶爹都坑不起呀!”他们也许真的是对茶有些了解,但他们并不爱茶,他们爱的只是茶背后的利润。“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怕是早在白居易的那个时代就有这样的人了。


第三类纠结于利益和爱茶之间,有些良知,却无力于抗争的茶人。这样的人见惯了商场的竞争,谁家抢了谁家的客户,谁家又贱卖了什么土豪茶,在这一场场商战中,学会了保守地面对,学会了自我保护。前段时间,本想去一家做紫砂壶的公司当企划,结果他们一听我有自己事茶的经历,就不太愿意要我了,即使他们知道我喜欢茶,但他们更怕一个进入公司的人利用公司的资源做自己的事,他们宁可不利用别人的资源,把自己的资源用好。当然这样的事茶人也想谈利润,不过这几年下来,他们吐槽的最多的绝对是钱不好赚,茶卖不好,茶器不好卖。


不管哪一类人,我觉得这个圈子里的人思想是保守的。所谓的保守不是他们小气,不舍得泡茶待客,而是不舍得去整合资源,每个人都只想着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却不想用自己的西红柿去换别人家种的西瓜,更不想用好容易得来的龙眼,换人家种的苹果。贵贱他们心中有秤,但资源他们心中没底。



前段时间在一家公司听他们的培训课,来参加培训的都是做服装的老板,有服装厂的,有品牌商,有经销商,有代理商,也有零售商。虽然卖的产品不同,却发现营销的思维和思路到是值得茶商去借鉴。


我记得台上的培训师讲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服装产业的未来必然是各行其事,做产品研发的做产品研发,做品牌推广的做品牌推广,做零售的必然专于零售。这是营销理论各司其职的完美表现,服装是如此,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是自己家有茶山,要开家茶叶店非常简单,自产自销利润可以得到保证,但且问这种种茶的小农思维是中国茶业的所追求的目标么?且问这些小茶农,对于种茶你也许了解,对于销售,对于品牌推广你又知道多呢?往往是什么都想干,但是什么都干不了。


我总觉得,茶叶圈里的人都有一种普遍的观点,那就是产品的从树上摘下来做成茶,一直到进入喝茶人的杯子里,这个过程在他们眼里十分简单,种茶、制茶、评茶、包装茶、运输茶、推广茶、营销茶……几乎只要一个人来完成,但是结果呢?市场对茶品的认同度又如何呢?往往是茶品很好的,包装很烂,卖不出价;茶品很烂的茶,包装好了被客人骂;有好茶有像样的包装了,推广和影响力又有限……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归其根本是事茶者的心,心不够大,自然就做不大。



做大不是你家茶园有多大,做大不是你家茶能做得多好,做大也不是你的产品有多少人喝,做大是一个理念,一个自然的系统,这个系统里包含了每一个步骤和元素的精准到位。


很多茶商都在谈人家国外的产品做得如何如何好,且看,从苹果手机,到欧珀莱的化妆品;从耐克的运动装,到麦当劳、肯德基,所有知名的大企业都有着一套运作的专业团队,有几家企业做形成品牌影响力了,却仍然只有几个人来实现企业的动作的?显然没有,这就是茶业的硬伤。


再有,很多似乎有些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却往往精于茶叶的本身,无视顾客对茶的了解。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想明白我要把我的产品卖给什么样的人,而是希望客户来选择自己。大益、老同志、同庆号、六大茶山之类的品牌,往往不思茶种的推广和普及,只是扫清了自家的门前雪,却顾不了他人瓦上霜。精什么似乎成为了茶业跨不出的一个框框,似乎只有精于什么才有品牌价值的,像那种样样都精,在他们看来等于样样没精,因为他们觉得喝茶的人必须得精,至少必须对他们的产品很精。这其实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感谢作者米斯托吴的辛苦付出。

云南弃之敝屣,到了台湾却奉若珍宝?这种普洱茶有这么神奇吗?

有一种普洱茶,本来是生产时产生的“废料”,被云南人嫌弃地叫做“鸡屎坨”,但在千里之外的台湾茶市,却能卖到数千元的高价!

不同地区的待遇为什么千差万别?这种普洱茶真的有这么神奇吗?今天,陆离就来揭秘普洱茶界中的奇葩——老茶头!

老茶头价值是怎么被发现的?

这是云南一位老前辈告诉陆离的故事,90年代,以普洱茶为主的“港式茶楼”在台湾兴起,这股“普洱热”也随着台商到南方地区投资,而传到了大陆。

为了探究普洱茶在台湾地区的真实情况,云南省派出了一批资深茶人到台湾考察市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行人在台湾的茶室参观,琳琅满目的茶类,考究文雅的茶具,无不彰显台湾茶人对喝茶的重视,正当众人赞叹时,我却发现茶架上有一种茶很眼熟。

我连步走过去细看,感觉和自己记忆里的一种“茶”重叠,就好奇地问到:这是什么茶啊?

茶室主人瞥了一眼,略有诧异地回道:这不就是普洱茶吗?你们是专门生产这茶的啊,怎么连这都不知道?

察觉到话头不对,我连忙闭上了嘴,但在临走之前,我又单独询问了这种普洱茶的价格,并央求茶主人送我了一块茶样。

回到云南后天色已经暗淡,我强忍着旅途的劳累,急忙跑到了厂里的仓库,如果我的预感成真的话,那种台湾人口中的普洱茶,或许蕴藏着天大的商机。

当时已经很晚了,仓库里的灯正好也坏了,我就打着手电筒一点一点地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大堆黑漆漆的茶头。

在和台湾人送的茶样反复对比后,我终于确定了心中的设想,并不由得放声大笑,我们卖不出去的“垃圾”,到了台湾居然成了“宝贝”!

这种黑不拉叽的茶头,其实是茶厂在生产熟茶时,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一般是用机器打碎后掺进茶饼里。

但大部分的茶头都十分坚硬,机器又会把茶叶都搅碎,而且由于品相太差,根本卖不出去,只好往角落里一扔,当做生产损耗不管了。

由于外形成团,颜色漆黑,而且卖不出好价钱,云南的茶厂嫌弃地将其称为“鸡屎坨”,而就是这种鸡肋般的副茶,在普洱茶流行的台湾,居然能卖到每斤3000台币!

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把这些茶头全部收好,向厂里报备并以几乎白送的价格,买下了一大箱老茶头,

并联系了送我茶样的那个台湾人,请他搭桥引线,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为了我们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这些所谓的“鸡屎坨”,就是现在的老茶头,能在台湾卖出高价,得益于当地普洱茶市场火爆,但更多是因为当时老茶头的价值被严重低估!

什么是老茶头?

想要理解老茶头的庐山真面目,我们需要先把“老”和“茶头”这两个概念做拆分处理。

其中“茶头”指的是,是熟普生产中衍生出的一种副茶别类,也叫“疙瘩茶”,“自然沱”,而当年的恶称““鸡屎坨”,则随着其价值被充分挖掘而销声匿迹。

而“茶头”前面的“老”字,则是因为刚出厂的茶头堆味经久不散,非常影响品饮口感,所以一般需要存放数年,等堆味完全散去后,才具有品饮价值。

老茶头是怎么来的?

老茶头,是渥堆发酵时,产生的硬茶块。我们都知道熟普要比生普多一道渥堆发酵环节,而因为茶堆中心温度的不断升高,微生物和茶叶酶发酵,就会使茶叶慢慢变成熟茶。

而由于茶堆中间温度过高,会把茶焖焦焖坏,所以需要定时翻开茶堆,使茶堆内外的温度尽量保持一致。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这种茶堆的内外翻动,一般需要茶工重复几百次,而一些没能被彻底翻到的茶叶,就会被茶叶分泌出的粘稠果胶粘在一起,变成团状的茶疙瘩。

等渥堆发酵结束后,这些品相不好的茶疙瘩会被专门挑出来,解开后再放回茶叶堆里,但有些粘得非常牢固,硬掰会将茶叶弄碎,得不偿失,只好另外挑成一堆。

而这就是“茶头”的由来,虽然其貌不扬,但微生物发酵程度在正常范围内的茶头,都是有品饮价值的,而这也是当年台湾的老茶头卖出高价的根本原因。

老茶头的特质和口感怎么样?

干茶头一般会呈现出深褐色的色泽,外观是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团状,由于没有经过机器压制,且经过多年存放,紧结程度已经没有出厂时那么牢固。

老茶头的香气以陈香为主,滋味醇厚甘甜,由于果胶丰富,还会有滑粘的口感,茶汤锃红明亮,叶底弹性十足,多为红褐色或褐色。

除了具有熟普的优秀内质外,老茶头的果胶含量异常丰富,这让它的三个优点更加凸显:可泡可煮、茶汤醇厚、入口甘甜。

首先,老茶头具有极其耐泡的特点,冲泡次数可达近30次。压制沱茶需要用茶刀拆开,而自然沱虽然无需拆分,但在冲泡时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为了充分展现老茶头的品饮价值,最好洗茶2次,每次浸泡半分钟左右,具体浸泡时间,根据茶头紧实情况,和个人喜好灵活调整。

冲泡老茶头最好使用盖碗或者紫砂壶,用100℃沸水冲泡,头几泡茶汤比较淡,之后会越泡越浓,这和老茶头发酵程度外重内轻的特点所吻合。

老茶头除了可以用传统茶具冲泡外,也可以使用透明玻璃壶来煮泡,水声噗噗,茶香四溢,在透明的容器中翻滚至红浓透亮的老茶头,经历了生命中的又一次升华!

来源:陆离茶寮,各位好,文章已更新,请知悉,谢谢!

爆火的碎银子,和传统的老茶头是一回事吗?

无良茶商:“这种普洱茶叫碎银子,比老茶头更高级,古时茶马古道上可以用来换马匹和丝布!”

喜茶宣传海报:“每生产一斤碎银子,就要消耗200斤普洱熟茶。“

有一种普洱茶,本来是生产时产生的“废料”,被云南人嫌弃地叫做“鸡屎沱”,但近几年却被卷入“碎银子”的概念漩涡,成了争相追捧的“茶化石”。

今天,就来揭秘普洱茶界中的奇葩——老茶头!

老茶头是怎么来的?

老茶头,本质是渥堆发酵时产生的硬茶块。

我们都知道熟普要比生普多一道渥堆发酵环节,而因为茶堆中心温度的不断升高,微生物和茶叶酶发酵,就会使茶叶慢慢变成熟茶。

而由于茶堆中间温度过高,会把茶焖焦焖坏,所以需要定时翻开茶堆,使茶堆内外的温度尽量保持一致。

在整个发酵过程中,这种茶堆的内外翻动,一般需要茶工重复几百次,而一些没能被彻底翻到的茶叶,就会被茶叶分泌出的粘稠果胶粘在一起,变成团状的茶疙瘩。

等渥堆发酵结束后,这些品相不好的茶疙瘩会被专门挑出来,解开后再放回茶叶堆里,但有些粘得非常牢固,硬掰会将茶叶弄碎,得不偿失,只好另外挑成一堆。

而这就是“茶头”的由来,虽然其貌不扬,但微生物发酵程度在正常范围内的茶头,都是有品饮价值的。

警惕市场上的碎银子及茶化石

不过,随着碎银子概念的爆火,一些厂家会专门生产这些粘结在一起的硬茶块,以图售出高价,并美名曰“比老茶头更珍贵的茶化石”。

更有一些黑心茶商,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会使用工业明胶代替天然果胶质,使熟茶快速粘结,并通过添加黑色素做旧,虚报生产年份。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养生需求,还会混合糯米草,同时也能凸显“糯米香”的口感噱头,这些工业品经过模具压制和抛光打磨,就成为了一颗颗规整的碎银子了。

这种似茶非茶的量产化茶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老茶头的本义,成为了一种商品概念。

同时因为原料收购价低廉,规模生产的成本极低,这种茶的利润颇丰,往往是茶商倾力推销的重点对象。

各位茶友在面对茶叶店的热情宣传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老茶头价值是怎么被发现的?

说回其貌不扬的老茶头,当年既然是渥堆发酵时产生的废料,现在为什么又能卖出好价格?

关于这点,陆离整理了一位云南老前辈的口述:

上世纪90年代,以普洱茶为主的“港式茶楼”在台湾兴起,这股“普洱热”也随着台商到南方地区投资,而传到了大陆。

为了探究普洱茶在台湾地区的真实情况,云南省派出了一批资深茶人到台湾考察市场,而我就是其中之一。

一行人在台湾的茶室参观,琳琅满目的茶类,考究文雅的茶具,无不彰显台湾茶人对喝茶的重视,正当众人赞叹时,我却发现茶架上有一种茶很眼熟。

我连步走过去细看,感觉和自己记忆里的一种“茶”重叠,就好奇地问到:这是什么茶啊?

茶室主人瞥了一眼,略有诧异地回道:这不就是普洱茶吗?你们是专门生产这茶的啊,怎么连这都不知道?

察觉到话头不对,我连忙闭上了嘴,但在临走之前,我又单独询问了这种普洱茶的价格,并央求茶主人送我了一块茶样。

回到云南后天色已经暗淡,我强忍着旅途的劳累,急忙跑到了厂里的仓库,如果我的预感成真的话,那种台湾人口中的普洱茶,或许蕴藏着天大的商机。

当时已经很晚了,仓库里的灯正好也坏了,我就打着手电筒一点一点地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大堆黑漆漆的茶头。

在和台湾人送的茶样反复对比后,我终于确定了心中的设想,并不由得放声大笑,我们卖不出去的“垃圾”,到了台湾居然成了“宝贝”!

这种黑不拉叽的茶头,其实是茶厂在生产熟茶时,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一般是用机器打碎后掺进茶饼里。

但大部分的茶头都十分坚硬,机器又会把茶叶都搅碎,而且由于品相太差,根本卖不出去,只好往角落里一扔,当做生产损耗不管了。

由于外形成团,颜色漆黑,卖不出好价钱,云南茶厂嫌弃地将其称为“鸡屎坨”,而就是这种鸡肋般的副茶,在普洱茶流行的台湾,居然能卖到每斤3000台币!

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把这些茶头全部收好,向厂里报备并以几乎白送的价格,买下了一大箱老茶头。

并联系了送我茶样的那个台湾人,请他搭桥引线,赚到了第一桶金,成为了我们村里第一个万元户!

这些所谓的“鸡屎坨”,就是现在的老茶头,能在台湾卖出高价,得益于当地普洱茶市场火爆,但更多是因为当时老茶头的价值被低估。

老茶头的特质和口感怎么样?

老茶头中的“茶头”指的是,是熟普生产中衍生出的一种副茶别类,也叫“疙瘩茶”,“自然沱”。

而当年的恶称““鸡屎坨”,则随着其价值被充分挖掘而销声匿迹。

而“茶头”前面的“老”字,则是因为刚出厂的茶头堆味经久不散,非常影响品饮口感,所以一般需要存放数年,等堆味完全散去后,才具有品饮价值。

干茶头一般会呈现出深褐色的色泽,外观是大小不一的不规则团状,由于没有经过机器压制,且经过多年存放,紧结程度已经没有出厂时那么牢固。

老茶头的香气以陈香为主,滋味醇厚甘甜,由于果胶丰富,还会有滑粘的口感,茶汤锃红明亮,叶底弹性十足,多为红褐色或褐色。

除了具有熟普的优秀内质外,老茶头的果胶含量异常丰富,这让它的三个优点更加凸显:可泡可煮、茶汤醇厚、入口甘甜。

首先,老茶头具有极其耐泡的特点,冲泡次数可达近30次。其他紧压茶需要用茶刀撬开,而自然沱虽然无需拆分,但在冲泡时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为了充分展现老茶头的品饮价值,最好洗茶2次,每次浸泡半分钟左右,具体浸泡时间,根据茶头紧实情况,和个人喜好灵活调整。

冲泡老茶头最好使用盖碗或者紫砂壶,用100℃沸水冲泡,头几泡茶汤比较淡,之后会越泡越浓,这和老茶头发酵程度外重内轻的特点所吻合。

老茶头除了可以用传统茶具冲泡外,也可以使用透明玻璃壶来煮泡,水声噗噗,茶香四溢,在透明的容器中翻滚至红浓透亮的老茶头,经历了生命中的又一次升华。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