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牛肉茶叶

找到约358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哇塞”瞬间的回忆


10月23日晚,茶叶进化论如期举办了第二场熟茶沙龙,主题为:聊一聊你心目中的熟茶。

 

参与沙龙的茶友们讲述了自己对于熟茶的审美标准,也听到了许多行业内人士与熟茶多年的故事。从第一次接触熟茶,到熟茶让茶友们“哇塞”的惊艳瞬间,我们为什么爱熟茶?我想这篇迟来的沙龙回顾文能让我们找到答案。


以下是沙龙的重点回顾。

(为了保持开放性,本文没有做总结性描述。)


  1.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

  2. 茶叶进化论的熟茶审美框架

  3. 把熟茶做一个类比,你觉得像什么?

  4. 熟茶给你的“哇塞”惊艳瞬间



1

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的?



中琦:我们的主题其实就是想聊聊熟茶审美。你心目中的好熟茶是什么样?你喝熟茶喝的是什么?

 

李珊珊:我觉得好的熟茶有高级感,成团感更明显,能让我联想到很高级的食物,比如鹅肝,鱼子酱,好的汤熬出来的过桥米线等。我不能很具体化的描述,更多的我是用感性选择,给我画面感很强。理性也有,理性判断可能就是价格了。


我更关注的可能是当下触到我的点,我们去评价熟茶也许会从香气、汤色、甜色入手,调动系统思考,但我觉得这更适合审评,我更喜欢茶给到我的整体感受。喜欢熟茶的温和,像年纪大的温和老者,来的慢但是来的深。

 

李珊珊


石云春:我觉得喝熟茶是不分时间没有限制的,你起床空腹也可以喝,饭前饭后也可以喝,睡前也可以喝,男女老少都可以喝。熟茶通过发酵,其实很多物质对我们身体和肠胃的刺激感已经减弱了。

 

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前几年做名山纯料的时候,真的是不要命的喝(生茶),当时脸色都是那种铁灰色。别人都会说我这是要钱不要命。但我当时想着,这毕竟是我的事业和工作,觉得喝的多是无上的光荣。以前会很骄傲自己一天喝二十几种毛料,自己在店里是卖家,但在山上是买家,觉得花了钱反正就自己也要喝回来。但现在也是因为健康关系,对熟茶是很依赖的,成为我的口粮茶了。

 

对待好熟茶的标准我也是比较感性的。可能香的、醇厚的、茶汤漂亮的、滑的、润的、细腻的,回甘比较明显的。可能很感性的需要一个唯美的茶,我也曾经喝过,03年的开第二个店的时候有朋友曾经送我92年的一公斤的勐海茶厂的五级茶,那是我喝过最好喝的熟茶,又滑又细又软又绵就像一团米汤。


我现在也知道,一杯熟茶要具备所有完美的优点是很难的,即便你用很好的原料去发酵,也很难满足所有人对熟茶的幻想。我现在对好熟茶的标准就是干净,健康,相反现在不怎么挑了,以前一根筋的就想要老的、贵的、有名气的,现在就觉得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挑适合自己口感的就好。

 

左:李建会   右:石云春

李扬:虽然史姐讲她不挑什么的,但一讲起熟茶什么好,关键的都有,什么回甘、厚、滑、黏等,这些都是一些好熟茶的要点。而且史姐讲到自己喝的最完美的茶是92年的勐海茶厂的五级茶,这是很有历史依据的,因为92年是勐海茶厂的一个坎儿,92年之前的茶都非常好。


这是因为在87年的时候邹炳良号召茶厂工人去开辟万亩茶园,开始到92年之后产量就出来了。本来92年之前茶厂附近这些坝区的茶园,比较标准的茶园,这些茶园因为是好茶就会拿去做红茶和绿茶,而山上这些茶农的料就拿来做普洱茶,用我们今天的标准看,那些茶不就是古树茶。所以92年之前的茶就比较好。

 

 李扬

金乔:我想分享一下我刚接触熟茶的感受。我当时喝茶的时候我是觉得熟茶在几大茶类里是很不一样的。我一直觉得茶就是水水的,但是熟茶我觉得它是汤,是能让我喝饱的东西,不论是在颜色还是质地上都是很有存在感的。那个时候最喜欢什么样的熟茶呢,首先一定是长久喝的,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其次是没有口厌感,不能说喝几口我就腻了;再者就是我不能被约束,想喝的时候就喝。

 

孙涛;第一次发现熟茶好是在勐海,喝了一个陈了十年以上的,水路细、滋润、有米汤感,有一次喝到比较好的是熟茶有奶香味,觉得这个滋味很神奇,熟茶是有无限可能和空间可以发展的。可能客户喜欢的熟茶点在于减肥,很多女性客户更关注减肥,经常会问什么茶减肥。

 

孙涛

中琦:

现在我是在做茶,曾经有段时间我对熟茶是没有审美的。


我第一次买熟茶是大三。那会爱喝滇红,买的时候顺带下单了一个普洱熟茶,那是第一次喝熟茶,我现在不记得什么味道了,但是霉味特别重,很难喝。但是我没有把它丢掉,为什么?我平时特别喜欢喝牛奶,奶制品,我的胃胀气特别严重,但一喝完那个熟茶我的胃胀气就好了,所以每一次发现肠胃不好就喝。就当做健胃消食片来喝,比健胃消食片还来的灵敏一点。


毕业后做茶,每天喝很多。学口感、挑毛病,但是到底什么好喝?很多人做茶也会有这么一个阶段,你不会单纯去欣赏它哪里好喝。你会把茶分解成很多个点,缺点多少、优点多少,但整体系统的框架是什么、好不好喝,已经没有感觉了。


第三个阶段,我开始跟李扬老师学习的时候,学会系统喝茶,能够知道一个茶整天怎样、现状怎样。但是有段时间我会陷入一种很无聊的阶段,就是你知道这个茶会达到什么样子,只要时间到了就行,你的好奇心就会没那么强了,然后我就进入一个反叛期。


前几个月我就觉得我天天喝熟茶好烦啊,我的身体每天要灌进多少茶水,我就觉得我要断一下,不想喝茶了。


我们为什么要喝茶?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喝熟茶?开始尝试不喝茶以后,每天忍不住要点喜茶喝奶茶,都要吃辣。很多人的嘴巴其实是有瘾的,比如男生抽烟女生吃零食,没事干的时候必须嘴巴上有个东西,而我喝茶的时候其实就把那个瘾满足了,但是没有茶的时候你就会找零食、喝奶茶。


但喝几天奶茶以后肠胃胃胀气又来了——我以为我的肠胃已经好了,但是那段时间开始不喝熟茶以后我的胃胀气就开始犯了。最后我认命了:


我对熟茶是有瘾的。心里的瘾有替代,但肠胃的瘾没有。


 主持人中琦


2茶叶进化论的熟茶审美框架



中琦:

刚刚石姐说的一点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她现在已经没有偏好了”,我在平时接触客人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人是有偏好的,比如说你喜欢勐库种的香、清爽的茶,你给他喝勐海大叶种他觉得香气不够。喜欢喝勐海大叶种的人,你给他喝勐库大叶种他觉得不够厚重。

 

很多人是有偏好的,大多数人在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之前都有自己的感觉。比如说我看到一个杯子,看到一个人,看到一款茶,每个人都有一个比较在意的点,他可能被这个点带领着就会有情感偏向。

 

我们茶叶进化论讲的是什么?

 

我们首先讲的是一个好茶的标准是什么,标准上面再讲偏好。我们会怎么说?

 

这个茶的活性怎么样?水平在哪?然后再说风格怎样,最后再说喜不喜欢?这么一条路来的,这个是因为喝了太多之后你要摒弃一些东西,谈到喜好是永远是没有高下的。你喜欢吃辣,他喜欢吃甜,你看关于甜粽子和咸粽子哪个更好吃都存在长久的争论。对应到茶方面,他喜欢喝香甜、润的熟茶,他喜欢喝又苦又浓的,这也是没有高下的。

 

我们讲什么样的熟茶是好熟茶,实际上说到好坏他必定要有一个标准,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没有标准的时候是没有好坏的。比如我拿出一个老班章熟茶和台地熟茶,这两个对比好坏,其实它是不存在好坏的,除非你有一个标准。比如你以贵为标准,那就是哪个贵哪个好,或者你以干净为标准等等。我们茶叶进化论他会有一条线,这条线有没有活性,能不能越陈越香,这条线有了以后我们再谈风格和喜好。

 


李扬:

我们喝茶喝一个什么?刚刚我们也听了很多茶友的观点,比如喝健康、喝喜好等。我说一个我个人的一些分享。


就像刚刚孙涛说的这个,你的喜好会有一些特征性,有一个问题就是他这个标准的客观性何在?包括在沙龙开始之前,我们也在讨论,两个茶你要比一个高下的话,孰高孰下,或者哪个好?


首先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是好,好的标准是什么?当你开始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你会陷入一个非常大的悖论,你会发现实际上没有一个客观的好,所有的好都是主观的。所以说没有任何两个茶我们能够在不加任何前提的条件下说出哪个比哪个好,我们只能在一套规则下进行讨论。那我实际上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思索我要做什么茶。

 

我自己在看一些历史,包括我们根据普洱茶和其他茶类的比较当中,你会发现普洱茶有一些特殊性。而这个特殊性,就是一个落脚点,你只要找到这个落脚点就能立住自己的观点。


白灵

那我找来找去发现普洱茶最撑得住的落脚点就是越陈越香。基于这个越陈越香的基础我们再来看,越沉越香同它的口感表现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在这个基础下,我又继而推出了糖苷物质,也就是活性物质导致的它越陈越香,在口感上就体现出回甘生津清凉感。

 

对于这一点我就延伸出了什么样的茶是好茶?什么样的茶是能够越陈越香的茶?什么样的工艺能够保证他有更多的糖苷类?我们的熟茶应该用怎么样的工艺去做?这一系列推论,实际上我就是这么得出来的。完全基于一个没有任何个人偏好在其中的,是纯粹的一个理性思考导出的一个结论。

 

经常有人问我喜欢喝什么样的茶?你看我喜欢喝的这些茶,实际我真的没有任何偏好,但是我只喝一两个茶,为什么?那两个茶绝对是活性物质最高的两个茶。我的审美和我要讲的理论,是完全契合的。

 

在这个基础上,我就不会出现中琦说的什么反叛期或者茫然期。因为我喝到一个茶,就能感受到它的活性,能感受到它将来越陈越香的这种潜力。这个东西我就觉得它很好,我就不会想其他更多的复杂的延展东西,我就想这一点。

 

所以我做的茶也非常简单,就是基于这一点去做,所有的茶都朝着这个目标去做,这也是为什么不管什么时候任何一款茶我们一喝,哎这个就是茶叶进化论的茶。这个茶的目标和审美就有一个统一性。





3把熟茶做一个类比,你觉得像什么?

中琦:如果你把熟茶作一个类比,你会觉得它像喝什么,比如有些人比喻,生茶就像牛奶,而熟茶就像酸奶,也有人比喻豆腐和臭豆腐等等。就是如果你打个比喻,你觉得熟茶是什么?

 

李建会:我觉得熟茶像一碗汤,每天都会想喝的一碗汤。就不管你煲的鸡汤也好,什么汤也好,反正你就是想喝那么一碗汤。饭后半小时,必须要喝个熟茶,就像饭后一碗汤。特别像我们做了很多年茶的人,肠胃其实已经千疮百孔,喝生茶已经不行了,特别树龄小一点的,浓一点的,胃真的一点也不舒服。现在知道只要喝熟茶就会好很多,去哪都会带着一些。

 


孙涛:我觉得喝生茶就像是刺激一点的极限运动,可能年轻人蹦迪,或者篮球啊这些运动,而喝熟茶就更像打太极这样的比较舒缓养生的运动。

 

李建会:我觉得喝茶更多的还是年龄段的划分会比较明显,基本上就是35岁或者40岁以后的人他们喝熟茶或者老生茶会比较多一些,年轻一代20几岁的,他们就爱喝红茶、绿茶这些比较适口的。然后30来岁的人就比较喜欢喝生普,喜欢有饱满度有冲击力的,到了40岁左右的话,大家基本都磨的差不多了,就还是想找点这种温和的,其次你的胃也需要保养。

 

小魏:如果生熟茶去比较的话,生茶可能喝起来更有特点,就像吃东西,香的辣的就有明确的口味,但我一般吃饭的习惯就必须要有蔬菜,我觉得熟茶就是蔬菜,相比之下可能特点没有那么鲜明,但是一种你需要长时间吃缺不了的东西。

 

苏奎

中琦:我觉得生茶和熟茶就像吃鲜肉和火腿,其实都是吃鲜,但是是两种鲜。就我看过一个美食家讲肉类的话,日本最厉害的是牛肉,他能把牛肉的风味发挥到极致。我们中国把肉类发挥到极致的,其实就是火腿,我们可能觉得火腿咸,但火腿在中国各大菜系里被看重的是鲜,厨师都会用火腿放到汤里,提高汤的鲜味。就我们看那种做出来好几年的火腿,而且是在那种比较冷的地方做出来的,它不仅不咸还有奶香味。


说到这个鲜,生茶是茶氨酸的鲜,熟茶是发酵过后带来的更复杂的鲜。我们的喉韵是需要鲜的,只是不是茶氨酸的鲜,需要更复杂的鲜才有喉韵。要不然,为什么龙井没有喉韵?




4

熟茶给你的“哇塞”惊艳瞬间

金乔:你经历了什么事让你对熟茶的看法产生改变?

 

苏奎:就是那种“哇塞”的瞬间吗?


我是一开始用盖碗泡,用紫砂壶泡,很普通的熟茶,没有感受到那种“哇塞”的瞬间。后面喝到用保温杯闷的熟茶,一下子就好惊讶,竟然还有这种存在。

 

李建会:我也跟你一样觉得“哇塞,闷出来的熟茶怎么那么好喝”,泡的话就感觉出不了那种滋味。

 

孙涛:我小时候刚喝熟茶时,感觉那个时候的熟茶都有股仓位或者堆味,后面自己开始做茶,喝到那种没有味道的,就会觉得这个“哇,很干净”

 

李建会:其实我最开始来你们这里上课,抱有的是一种学习理论上的知识,看能不能结合我们实际的操作。然后我记得那时候上课,天气有点冷,然后你们就有给每个人倒杯保温杯闷的熟茶喝,当时喝的时候真的被惊艳到了。“哇塞,真的很不错。”


我当时就一下子对那么好喝的熟茶产生了兴趣,包括它的原料工艺什么的。后面我做熟茶也一直是以这个标准来找感觉,原料上肯定有所差异,但我觉得能找到那种感觉在我这里就是过关了。我给别人喝你们的熟茶,也被称赞这个茶好甜啊,怎么能够那么甜。

 

李建会



中琦:

根据我自己与熟茶的经历,我也总结出我对熟茶的“哇塞”瞬间了。


第一个“哇塞”瞬间,“哇塞,熟茶怎么这么难喝,对肠胃这么有效,简直是健胃消食片加强版。”


第二个“哇塞”瞬间,当时刚毕业喝熟茶的时候,其实也没什么感觉,我有个同事当时给我了一泡茶,说这个茶差不多一万多,后面我自己偶然间喝了,就感觉嘴巴里有一种丝滑感,像一片丝绸一样。有一点像德芙巧克力的广告一样,让我很有画面感。我现在也不觉得那个熟茶有多好喝了,但是当时给到我的惊艳是真实的。


第三个“哇塞”瞬间,我当时天天在勐海山上,天天去泡茶,然后自己去买,都没什么感觉。那会儿我喝李扬老师的熟茶,滋味比较清爽比较甜,我觉得挺好喝的,但我又不知道好在哪,他大致说了一下,可又不是像现在教学一样说的那么明显。


那时候我就天天喝,突然有一天我就懂了。原来一个茶除了风格以外,还有回甘生津清凉感,而且感觉很强,口腔里不断地滋润不断地凉,一下子我就打通了,原来喝茶就是要喝活性。


第四个“哇塞”瞬间,我度过关于熟茶的那个叛逆期后,就发现自己不喝熟茶真的就不舒服,不喝就会一直想吃零食,我已经对熟茶成瘾了。


编辑|高雯、小魏




|茶叶进化论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向客服申请并获得授权

喝完6个年份的“牛肉”,才能明白年份于武夷岩茶的意义

黑夜里的你,拥有看不清的世界,和清晰的自己。


博尔赫斯的诗,在这里写给孝文家茶的“年份牛肉”,似乎也并不违和。


在武夷岩茶的谱系里,身为高端茶代名词的“牛肉”向来一泡难求。这是茶友们不得不面对和接受的现实。明白“牛肉”在武夷岩茶中的珍稀程度,就会懂得集齐6个年份的“牛肉”有多难。


每个年份的“牛肉”里都封存着当年制茶的几乎全部密码,每一个年份的解封都预示新的口感标准高度的产生。



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可以随便选年份牛肉来喝,你会选哪一年?


你,肯定在锁眉深思。我不纠结,全选,每一年都要!


一次能喝到6个不同年份的“牛肉”,如果还是同一品牌、同一山场、同一等级的,那简直不要太完美。人生苦多,好茶几何? 所以,绝不错过!


关于“牛肉”的所有想象,孝文家茶的“年份牛肉”合集全满足。




什么样的岩茶适合陈化


茶,每一个叶片都记录着时光,每一条叶脉都是流逝的光阴。


所以,武夷岩茶的陈茶是怎样的概念?


武夷岩茶陈化的事,清人周亮工的两句诗讲得很直白,“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所以,武夷山人储藏陈茶,是早在清代中叶就形成的习惯。


那时候慢,车马信件都慢,茶也慢。一口茶,等两年,喝了也就懂了。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茶都有陈化的价值,也并不是无期限的陈化就有价值。


虽然,山场,是决定武夷岩茶是否具备陈化价值的先天条件,因为这是岩茶基因。简单点讲就是,山场不硬的茶压根儿就不要藏。


除山场外,当然还受加工工艺和焙火的影响,只有顶级山场、优良的初制和精制工艺的武夷岩茶才具备陈化的价值。



“牛肉”做为目前市场上顶级武夷岩茶的代表,一定具备陈化的价值。当然,首先必须得是真“真牛肉”。看着茶叶批发市场上随处可见的7块钱100个的“牛肉泡袋,我们只能叹惋。


当我们不具备去伪存真的“火眼金睛”时,怎么办?不喝?那肯定不行。在纠结踌躇时,孝文家茶的年份“牛肉”合集给了我们最合适的选择。2013到2018年,6个年份的“牛肉”,一次制作到位,原箱封存,无复焙。


同一品牌,同一个山场,同一等级,不同年份的——牛肉。一般情况下,能满足这四个条件的茶,只存在于天心村牛栏坑大户的样品罐里。即便是在茶行业混迹了11年,同样的机会也寥寥。


所以,如果“牛肉”还算不上一泡难求,那年份“牛肉”合集必定一份难求。


6年,2190个白天和黑夜,收藏起的时间况味,该怎样拒绝?



每个年份“牛肉”的变化



滋味是最说不清楚的,不好写,只能你身临其境去闻去尝才能明了。


所以,要喝茶了,2013到2018年,6个年份的“牛肉”一起开汤,即视感脑补一下。曾经预想过这个时刻来临时的心情,然而料到了自己激动,却忽视了自己的口水……馋,是从眼神中流露出的深情。


2018年的“牛肉”,虽已褪火2个月,但依然是到第四、五水时才能清晰地喝到辛辣感和桂皮味。这其实是“牛肉”一贯的秉性,非要等上两三年,才方方面向你展示自己的好。


2015、2016年的香更馥郁,汤水更稠厚,而大年份2017年的“牛肉”,原本表现就很突出,在褪去火味后,花果香或馥郁或幽长,汤水稠厚,辛辣感桂皮味明显,对口腔的刺激强,有喉韵。



2014年的“牛肉”依然是花香馥郁幽长,且辨识度非常高,2013年陈茶独有的梅子酸已明显,杯盖和汤水里都带着淡淡的梅子酸,三道后梅子酸减弱,“牛肉”的气息一道道明确,尾水甘醇,韵味悠长。


6个年份的“牛肉”对比品鉴里,可以很直观地感知到时间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并不是一个均衡递增的变量。


每年影响做茶的各项因子都有差异,比如当年的雨水,做茶那几天的天气,甚至做茶人的心情……所以,这些“牛肉”有着牛栏坑这一山场的肉桂共性,又各有特点。


在相对的时间变量里,“牛肉”有着耐人品味的陈化滋味变化,但,这个时间跨度何时最佳,并没有固定的答案。



对于“牛肉”,五年以内,每一年“牛肉”滋味的变化和“牛肉”本身所具有的山场味和品种味,都能清晰辨识。当往更远的时间里走去,“牛肉”的山场味和品种味会逐渐模糊在时光里,收藏成为更内敛的老茶



年份“牛肉”的存在价值



身心愉悦的享受是人的本能,无法抗拒。


以“牛肉”盛名为茶客们熟知的孝文家茶,其“牛肉”的价格甚至也成为“牛肉”的市场参考价。从2013年品牌创立时,到2018年“牛肉”价格一直保持500元/泡。


如今,推出年份“牛肉合集,把6个年份的“牛肉”放在一个盒子,当做一款产品销售,且价格更高。


这次的年份“牛肉”合集,不得不说,这是一张险牌也是一张硬牌。是基于怎样的自信和勇气,敢把6个年份的“牛肉”放在一起?



如果,我们有理由相信2013年品牌刚创立时的“牛肉”品质,那之后的这几年,随着市场份额的不断增长,在企业的运营成本以及每一年茶叶成本上涨的情况下,价格6年保持不变,该如何保证品质?


“2018年10月,我们在厦门茶博会上做了一场‘岩茶嘉年华——肉桂盲品会’,应该能比较好地回答这些问题。”孝文家茶的总经理王开心说。


那场为期4天的盲品会,总共超过400人参加。把最普通的、售价仅1000元左右的雅颂肉桂错认为价格等级更高的其它系列肉桂,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这是我们想和大家分享的关于喝茶的道理。第一,并不一定是更贵的茶更适合自己;第二,任何等级的孝文家茶都有让人喜欢的潜质。”


山场,是决定武夷岩茶价值和价格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武夷岩茶之所以为武夷岩茶的根本。产品等级的评定和价格的设定里,都首先以山场而定。但,无论哪种等级的产品都必须要有品质保证,且有自身独特的滋味特点。


“我们在2016年推出《肉桂企业标准》的初心正是如此,以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肉桂为切入点,一步步建立各茶类的企业标准。我们用整整两年的时间,完成了肉桂标准从文字到产品实物样的跨步。”王开心说。



“年份牛肉”,是孝文家茶“牛肉”系列的标准。


“‘牛肉’的价格随着年份的增长每年递增。今年的年份‘牛肉’合集限量发售。”


最后,问了一个比较私人的问题。


“您酒量并不好。可是,如今会经常看到您对葡萄酒、特别是威士忌的很多尝试,和茶有关吗?”


“好茶,和同高品质的威士忌或葡萄酒一样,迷人、可贵,变化丰富,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但茶审美评价的标准体系却不如威士忌和葡萄酒,孝文家茶茶品的标准化之路,以及年份茶产品,每一步都在完善标准与体系的路上。”



步步为营,并不是一个有褒奖意义的词汇。但,在这里,我依然想用给孝文家茶。


作为一个仅创立5年多的茶叶企业,孝文家茶如今取得的成绩,是脚踏实地,是步步为营,说不上高瞻远瞩,但前瞻性有目共睹。

牛肉VS马肉 PK

武夷岩茶之中,不少人独爱肉桂。肉桂被发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如今已然是武夷岩茶中的佳品。

肉桂香气浓郁,岩韵显;味醇厚,具有爽口回甘的特征;汤色浓艳,叶底肥软,绿叶红镶边。

饮茶爱好者为武夷山不同产区的“肉桂”授予爱称,如:“虎肉”——虎啸岩肉桂,“羊肉”——杨梅窠肉桂,“象肉”——象鼻岩肉桂,“马肉”——马头岩肉桂,“龙肉”—— 九龙窠肉桂,“猪肉”——竹窠肉桂, “鹰肉”——鹰嘴岩肉桂, “狮肉”——狮子峰肉桂,“心头肉”—— 天心岩肉桂,“牛肉”——牛栏坑肉桂,“猫肉”--猫耳石肉桂“燕子肉”——燕子窠肉桂......

而在这“全肉宴”中,最受茶友追捧的,要数牛肉和马肉了。

喝品种,一直是茶友品岩茶的重要内容。不同品种的岩茶带有鲜明的品种特征,根据这些品种特征来判定岩茶品种的方法,一直为茶友采用。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茶友自发上武夷山探寻“三坑两涧”,武夷山独有的“山场文化”的神秘面纱逐渐褪去。同样的岩茶品种在不同的山场种植,必将带有截然不同的特征。

岩茶品鉴,正在从“喝品种”向“喝山场”悄然转变。

同样都是“肉”差别咋这么大

武夷山的山场非常多,每一个山场都有自己独有的小气候,对于常喝岩茶的人来说,“三坑两涧”名气最大。三坑两涧,分别是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和悟源涧,也是武夷山传统的正岩产区。

牛栏坑的“牛肉”(牛栏坑肉桂)、慧苑坑的水仙名气最大,也被认为岩韵最足。

同样属于肉桂,它们却分别带有完全不同的品种特征。“牛肉”内敛,口感醇厚霸道,“马肉”张扬,香气高扬,慧苑坑肉桂绵柔感包裹感明显,悟源涧肉桂则带有非常清晰的桂皮香。

土壤和气候的差别造就不同山场特征

不同的山场,具有独特的土壤和微地域小气候,因此同类茶在不同山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

在同一山场的不同位置种植的茶叶,同样会具有不同的特征。同一山场内,山顶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充分,出产的茶香气足;山脚(即坑内)日照时间不足,因此坑内的茶叶片较大,因为要争取更多的日照。

马肉——马头岩肉桂

马头岩位于福建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山北,梅岩之南,为武夷山三十六名峰之一,因形似马头而得名,被茶客推崇为武夷山最好的肉桂产地之一。

独特的丹霞地质地貌特征造成马头岩区域内的土壤含砂砾量较多,土层较厚却疏松,通气性好,有利于排水,谷底渗水细流,周围植被较好,形成独特的正岩茶所必需的土壤环境。

牛肉——牛栏坑肉桂

牛栏坑肉桂产自“牛栏坑”,以其独一无二的山场、气候,成就其为“三坑两涧”的核心产区之一。

其中更以“肉桂”出名,老茶鬼都以“牛肉”作为独特称呼,所有的牛肉都以传统古法炭焙工艺制作,以“霸道高香”俘虏了众多老茶客,为肉桂中的上乘之品。

“三坑两涧”山场档案

【慧苑坑】

地理位置:玉柱峰北麓,慧苑寺所在处

海拔高度:262米

茶树品种代表:铁罗汉

【牛栏坑】

地理位置:天心寺东北边,北斗峰与曼陀峰的南麓

海拔高度:238米

茶树品种代表:肉桂、水金龟

【大坑口】

地理位置:天心寺的东南边

海拔高度:243米

茶树品种代表:水仙、肉桂、名枞

【流香涧】

地理位置:玉柱峰与飞来峰的西麓,毗邻慧苑坑

海拔高度:280

茶树品种代表:水仙

【悟源涧】

地理位置:武夷山风景区内马头岩南麓

海拔高度:342米

茶树品种代表:水仙

找到约348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