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南糯一号七子饼茶

找到约90条结果 (用时 0.017 秒)

【品鉴会】春节收假后的第一个品鉴会,来一壶七子饼茶

    品鉴会

  2019年2月13日,正月初九,我们迎来了春节收假后的第一个品鉴会。

  春节刚过,北方的许多城市还白雪纷飞,而昆明确是蓝天白云,艳阳高照,天气一天比一天热。2月13日,昆明午后室内气温20℃,湿度只有18%,异常干燥,而且风也很大,那些刚从湿润地区休假回来的同事表示,昆明的湿度实在太不友好,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在期待一场雨。

  干茶茶样  

  今天要品鉴的两个茶样是一生一熟,看叶底应该是新茶。

  六次出水  

  生茶的颜色从金黄变为浅黄,香气较显,口感微涩,但化得快,口感比较饱满,回甘也不错。而熟茶的汤色红浓,甜度好,是一款比较容易入口的熟茶。

  三次开汤  

  两款茶的耐泡度尚佳。生茶的口感饱满有层次,香气足,回甘好;而熟茶的口感甜滑,陈香显,无异杂味。

  分享交流      

  参加今天品鉴会的都是女士,大家对今天这两款茶的接受度很高:生茶的高香和熟茶甜滑都得到了大家一致的好评。具体要猜是哪个产区的,大家只能把范围集中在了版纳产区。

  公布答案    

  最后,主考官公布这两款茶是版纳茶仓专供的“云南七子饼茶”,原料都来自勐海茶区,由勐海大叶种加工而成,勐海大叶种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学习学习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中是怎样介绍勐海大叶种的。

  勐海大叶种,茶树有性系品种。乔木型,大叶类,早生种。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国家良种,编号为“华茶14号(GSCT14)”。原产云南勐海格朗河乡南糯山等地。主要分布在滇南等茶区。粤、桂、琼等地有引种。植株高大,自然生长树高2.3一7.5米,树幅1.8—5.2米,树姿直立或开张,分枝较稀。叶特大,叶形椭圆或长椭圆,叶色绿,富光泽,叶面隆起,叶质较厚软。芽叶黄绿色,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53.2克。花冠直径3.5厘米,花瓣7—8瓣,子房多毛,花柱3(4)裂。果径2.7一3.1厘米,种子黑褐色。产量较高。抗寒性弱。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8%,咖啡碱4。1%,儿茶素总量18.2%。适制红茶,品质优。亦适制普洱茶和滇绿。适宜在绝对低温oC以上的西南、华南红茶区种植。(陈宗懋主编.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2.第105页)

  正常冲泡  

  有了好的原料,也需要正确的加工、仓储以及冲泡。正常冲泡阶段,为了减少干扰,我们先冲泡熟茶。熟茶的甜度和木质香在这个阶段表现得比较显,茶汤虽然不算浓厚,但是也很清甜顺滑。生茶正常冲泡,前几泡15秒,后几泡再逐步加时。茶的香气很好,蜜香和花香交织,微涩,但回甘生津都比较持久。

  这两款茶在版纳茶仓销量不错,深受外地茶友欢迎。普洱茶的一生一熟,其实有不同的应用场景,适合我们日常搭配着喝。肠胃不好的人,需要助消化的时候可以喝点熟茶;天气炎热,想提神、想接近大自然香气的时候,可以喝点生茶。生熟搭配着喝,不仅能丰富口感,也能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滋味。这种多元而丰富的口感,也是普洱茶的魅力之一。


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茶厂生产的一种传统名茶。七子饼茶也属于紧压茶,它是将茶叶加工紧压成外形美观酷似满月的圆饼茶,然后将每7块饼茶包装为1筒,故得名“七子饼茶”。

  普洱茶七子饼的由来

  1、历史缘由

  七在中国是一个吉利的数字,七子作为多子多福象征,已深入人心。

  其实七子的说法是起源于清代,《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合今3.6市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三千。”这里,清政府规定了云南藏销茶为七子茶,但当时还没有这个提法。

  清末,由于茶叶的形制变多,如宝森茶庄出现了小五子圆茶,为了区别,人们将每七个为一筒的圆茶包装形式称为“七子圆茶”,但它并不是商品或商标名称。

  民国初期,面对茶饼重量的混乱,竞争的压力,一些地区成立茶叶商会,试图统一。如思茅茶叶商会在民国十年左右商定:每圆茶底料不得超过6两,但财大气粗又有政界背景的“雷永丰”号却生产每圆6两五钱每筒8圆的“八子圆”茶,不公平的竞争下,市场份额一时大增。

  解放后,茶叶国营,云南茶叶公司所属各茶厂用中茶公司的商标生产“中茶牌”圆茶。其商标使用年限为1952年3月1日起至1972年2月28日止。因此1970年代初,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希望找到更有号召力、更利于宣传和推广的名称,他们改“圆”为“饼”,形成了这个吉祥的名称“七子饼茶”。从此,中茶牌淡出,圆茶的称谓也退出舞台,成就了七子饼的紧压茶霸主地位。

  七圆一筒原是清政府为了规范计量,规范生产和运输所制定的一个标准,只有在清代前期和中期,以及解放后的计划经济时代才具有规范作用。一旦进入自由化市场,除了品牌价值,它所代表的质量和重量的意义也就模糊了。

  2、民间说法

  一种说法是七子饼茶原先是打唐代开始由边境贸易而得来的。简称茶马市,交易的时候是七张饼捆扎好外加一张饼一共八张过数的。另外那张分离的饼做啥用咧?是用来上税滴。

  还有另一种说法: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7饼茶=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可以负重前行,先人早已算好了,旧时马帮就是这样运茶的。

  3、民俗意义

  七子饼茶形似圆月,多作为彩礼和逢年过节赠送亲友,含有家人团圆、多子多孙多富贵之意。有的民族地区,儿女亲事非送七子饼茶不可。

  形成云南普洱茶品质特点的三大条件:

  原料

  云南产普洱茶的大区有三个,西双版纳、临沧市、普洱市(原思茅)。而每个地区管辖内都有著名的山头、村寨,比如西双版纳州管辖内的老班章、易武、南糯山、那卡;临沧地区的冰岛、昔归;普洱市景东、哀牢山等。每个山头村寨原料的口感都是千差万别,比如老班章霸气、回甘生津快。不管熟茶还是生茶,原料的选择直接决定茶叶的品质。

  制作工艺

  1、生茶:目前行业内的大厂都是机器杀青,只有部分小厂是手工石磨压制,拼配也是一样,大厂有稳定的拼配技艺,小厂只能慢慢探索,如此也就会导致口感的不稳定。

  2、熟茶:熟茶除了杀青、揉捻、蒸压等工艺外,还有最重要的工艺就是渥堆发酵,渥堆发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普洱茶的口感与后期陈化。

  不管是生茶还是熟茶,每一个环节都决定了普洱茶的后期转化、口感稳定、投资的价值等。

  仓储

  一款有年份、口感好、无杂味、怪味的普洱茶,必须是在仓储环境非常好的情况下储存出来的结果,如果温度过高、过湿、受潮等因素出现,都必定直接影响普洱茶的口感。以上三大因素必须每一环都紧密相连,才能造就一款好普洱茶。

  普洱茶熟茶的总体品质特点可简单归纳为:陈香显著、汤色红浓、滋味醇厚,口感爽滑、回甘绵长、经久耐泡等。普洱茶生茶的总体品质特点可简单归纳为:香气纯正、汤色橙黄、滋味浓厚、回甘生津快、经久耐泡等。


【大益茶史02】经历了“三年大跃进,十年大革命”的勐海茶厂

大家好,我是茶不多先生,

一个每天都幻想用八八青泡脚的硬核男人。

友情提示:

本文篇幅近3700字,宜为睡前读物或者私人时间读物

书接上回,咱们接着来啊!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佛海县临时人民政府接管佛海茶厂,茶厂正式成为国字号企业。随着范老出走台湾,茶厂群龙无首。省茶司遂派王兴、杨秉葵、唐庆阳等人深入佛海,恢复茶厂的生产与运营。一行人来到佛海,眼前的景色完全可以用“凄凉”来形容。彼时的茶厂,经历了兵荒马乱,已经完全停产三年,荒草丛生,厂房因长期失修而破旧不堪,与废墟无异。与其说是重建,不如说是新建一个茶厂。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0多个人经过了好几个月的整顿、清理、修缮厂房,1951年,机器再度轰鸣,茶厂勉强恢复了生产能力。

1952年,为了庆祝茶正式厂复产,也为了彰显自己“国企”的身份,其中一名负责人的提议,“要不咱们改个名吧”,得到大家的同意后,将茶厂名字注册为“中国茶叶公司佛海茶厂”。自此,“庆祝一下改个名吧”成为勐海茶厂的保留节目。根据当时统销统购的要求,除了藏销产品外,都需要使用“中茶”商标。咋看之下没什么不妥,但由于当时的大环境依旧处于民不聊生阶段,在饭都吃不饱的前提下,喝茶无疑是一种奢侈,所以那时的中茶并不好过,因此,使用商标是需要付费的。每贴上一个商标,都需要为中茶支付一笔费用。当然,好处是不用为销售烦恼了。

茶厂的配套也并不完善,经常出问题,没有电,就自己发电;不够吃,就自己种植,不够穿,就找少数民族以物换物。几年下来,茶厂周边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满足,甚至还创办了自己的电影院,子弟学校等。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勐海县的人民背靠茶厂,居然迈向了小康生活。所以后来围绕茶叶系统的商检质检等部门都大量派遣了驻厂代表,城市里限量供应的食物吃不饱,派驻到这个边远之地,反而算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如今的勐海县

从1953年开始,茶厂迎来疯狂改名1.0的时代,

1953年,为了庆祝接管南糯山茶厂,更名为“中国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4年,为了庆祝进攻紧压茶、绿茶,更名为“云南省茶业公司西双版纳茶厂”。

1956年,为了庆祝没有坏消息,更名为“思茅专区勐海茶厂”。

1957年,为了庆祝制茶机器改革,加工能力突飞猛进……好吧,改名确实太频繁了,这次就不改了。顺便说一句,这一年,一名叫“邹炳良”的18岁少年中学毕业,分配到了茶厂。享誉海内外的云南七子饼茶也是这一年,在唐庆阳的主持下迎来复产。

1958年,新中国迎来了大跃进时代,“赶英超美”成为人们的口号,吹牛B是人们的基本诉求,为了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茶厂也立志做大做强,再创辉煌!于是搬迁计划,也就提上了日程。新厂址选在新茶路一号,也就是如今的勐海茶厂旧址,一边建设新厂,一边疯狂研发产品,在产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只好增添品类,造成创收的假象,单是1959年一年的时间,便研发了“勐海方茶”、“普洱方茶”、“勐海沱茶”、“勐海砖茶”等数款新品。这是非常迎合时代的一个操作。具体口感差异个人没有喝过,但是结合时代环境,个人猜测口感差别不会太大。

· 大跃进时代标志性的海报

1961年1月,为期三年的大跃进结束,新厂也日益完善,两厂并行生产,正式进入改名2.0时代,更名为“勐海县茶厂”。

1962年,茶厂没啥大事儿,但是在遥远南边,一道红光划破海南的夜空,一个吴姓的家庭诞下一名男婴,取名“远之”。有种说法是1966年,这里以百科为准,如果有机会面见这位“男孩”,我再亲自求证一番。

1963年1月,茶厂更名为“云南省勐海茶厂”。副厂长周培荣、以及前面提到的少年邹炳良先生,也再这一年参加了由国家外贸部、商业部、农业部联合开展的为期两年的分级红茶研制工作。旨在提升个人水平,分享制茶工艺,提高中茶的质量与数量。直到1966年,十年动乱开始。相比大跃进而言,文革对于茶厂的影响不大,毕竟茶是一个务实的行业。只要茶厂负责人不出什么事情乱开车的话,安然度过。再说了,当时的茶厂压根就没有厂长,依旧是多名负责人同谋同策。

1967年,勐海以“中茶公司”之名生产砖茶,当时正值“文革”,勐海茶厂所制砖茶,也遂以“云南省勐海茶厂革命委员会出品”字样署之于茶砖内飞之上,标重250g。款砖茶都带有明显时代符号,因此藏茶的行家也将此砖茶称为“‘文革’砖茶”。虽然这块砖茶不是很贵,但是很有纪念意义,算作一个时代的烙印。

1970年,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成立,茶厂又改回了“勐海县茶厂”。前后两次改名,约等于改了个寂寞。

1973年,参加了分级红茶研制工作的邹炳良先生已经成为了勐海茶厂的技术骨干,也成为了“渥堆方法制造普洱茶”工艺技术的探索者、研究和实验者,他根据多年学习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亲手研制、开发的实践经验,与昆明茶厂原厂长吴启英共同撰写了各地不同气候、不同季节的温湿度条件下制造普洱茶的工艺——“速成后发酵法”和“普洱茶生产操作规程”。自此,与吴启英女士携手成为普洱熟茶的父母。

熟茶父母

1975年,云南茶叶逐步进入了量化生产阶段。人工发酵技术的成熟,研配技术的革新和规范管理给予普洱茶从前有别于山头茶、商号茶统一而稳定的风格。而7542、7572就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诞生了。两者被誉为新时代的开端,既有承先启后的味道,又有开放进步的氛围,对普洱茶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也是一个重要的时代,他代表了一种旧式生产观念的结束,也开启了新的生产时代,由于它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后世对普洱茶的观念,也间接地改变了云南种植普洱茶的方式,多年来,两款产品均被业内誉为普洱生、熟品质的“评判标准”,成为普洱茶界的一个传奇。这其中,邹炳良先生的贡献功不可没。

文革结束后,茶厂负责人终于发现了一个问题,咱们复产20多年,我们居然连一个厂长都没有!于是,周培荣被推举为第二任厂长。我想,周老先生本来只是想以普通人身份和大家相处……

1983年,随着周培荣逝世,唐庆阳成为勐海茶厂第三任厂长,自1938年开始,唐庆阳为云南的茶业躬身奋斗了56年,其中四十余年的时间,全部奉献给了勐海茶厂,从俊逸青年到满头白发,‘滇红’有他的心血,藏销紧茶有他的操劳,七子饼茶在他的主持下恢复制作,他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勐海茶厂,而是整个云南现代化制茶的开拓者奠基人之一。但接任厂长时年纪颇大,到了年底便选择了匆匆退休,因此,这个厂长更多属于名誉厂长,是专属唐老的终生成就奖。

接连两任厂长上位,都是在自己的人生末年,难以为茶厂计划长远的发展策略,大家应该是误解了厂长这一职位的功能性,厂长应该是一种职位,并且具备带领茶厂的责任,而非一个成就。因此,勐海茶厂急需一位“年轻人”为茶厂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与长远的规划。1984年,邹炳良老先生唱着“我还是曾经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出现在备选人目录中,彼时的邹炳良,45岁,娶妻生子,已经扎根在这块土地上,加上自身履历确实耀眼,深得民心,就这样,邹炳良成为了新厂长的不二人选。自此,人们看到了茶厂的后续发展的希望。同年,中茶逐渐稳定,统销统购的制度取消,虽然不用再支付使用费,但是市场的消费习惯已经认准了中茶的商标。一时间,销售又成为了勐海的难题。算是给邹炳良上任的第一场大考。为了解出这个答案,邹老用了5年的时间。

1985年,邹炳良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顺便应香港南天公司要求,创制出8582(生茶)、8592(熟茶)两种新茶号。

1986年,邹炳良还是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旗下的普洱茶10级、8级顺便获得了省优称号。

1988年,邹炳良依旧没有想出大考的答案,顺便在八达、布朗山开辟两个万亩茶园基地,为当地创造了大批就业机会,也为勐海茶厂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意义深远的基础。

· 邹老的大考

1989年,邹炳良上任5年后,终于悟出了第一场大考的答案,邹炳良先生意识到,海茶厂要做大做强,必须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他与厂领导班子共同创意、研究,因为品饮普洱茶对人体“大大有益”,所以,设计创立了“大益”牌商标,并于1989年成功注册,自此,大益成为了勐海茶厂的独立品牌。也成为了勐海茶厂巨大的无形资产。

除了大益,邹炳良在任期间,建立种植、加工、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产、供、销体系,发展新茶园10万多亩,建设茶叶初制74所。勐海茶厂工业产值、利润、上缴利税、职工收入连续11年同步增长,成为勐海县乃至云南省的纳税大户。

1996年,57岁的邹炳良从勐海退休,但是与茶叶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心中万千不舍。短暂休息之后,邹炳良终究还是寂寞了,遂与友人创办了海湾茶业,并推出了耳熟能详的老同志品牌。在茶叶圈,邹炳良是受人尊重的中国普洱茶终生成就大师,即使参与了褒贬不一的小罐茶宣传,人们吐槽也只会是小罐茶的营销负责人杜国楹,邹老在茶圈,必然是德高望重的典范。

伴随邹老40余年的勐海生涯结束,【大益茶史】第二集告一段落,下一期,我们将回顾千禧年前,勐海茶厂在下一任厂长带领下,濒临破产日子,至于广大朋友期待的辣个男人的故事,可能还要再等等。

找到约89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