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哪里卖做茶叶机器浙江

找到约1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麻黑茶会,坚持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的价值在哪里

9月23日下午,在武汉徐东茶市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茶业复兴联合中吉号共同举办了第243期复兴沙龙。伴着武汉不骄不躁的阳光和徐徐微风,大家相聚在一起品着中吉号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讨论茶的传统工艺变迁与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以下是沙龙实录。


王娜(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复兴沙龙第243期,本次沙龙我们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工艺传承的价值。今天也是茶业复兴与中吉号合办的“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第三场。下面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前两场我们都讨论了些什么?

 

第一场,在昆明,中吉号现场带来了2009、20142019年三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我们对为什么要喝普洱茶?麻黑的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个麻黑,半个易武)

 


第二场,在中吉号的大本营深圳,我们喝到了2008年和2018年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并且对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茶树?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别在哪里?树龄到底有什么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中吉号杨总还对他是如何将纯麻黑坚持做了十二年的故事与我们做了分享。在了解杨总寻茶的整个过程后,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企业家。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找到这篇推文看一看。(从迷茫到原创:纯麻黑如何坚持做十二年?)



今天“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的第三场,我们来到了武汉。它既是拥挤的、熙攘的,同时它也是复古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武汉,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我们今天将喝到的两款茶也非常有魅力,它们是来自云南茶马古道源头、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在主话题开始讨论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易武、麻黑和中吉号。

 

易 武


易武茶山属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都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其次,易武,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贡茶之乡。在山头茶的评价方面,我们总是能听到“班章为王、易武为后”这样的说法,班章的茶口感霸道,像霸气的君王,而易武山头出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喝过易武产区普洱茶的朋友,经常会用“香扬水柔”来形容它的特点。




易武 & 麻黑


有人说,“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也有人说,“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在普洱茶特别是易武茶跌宕的时间线里,无论对于喝茶人还是做茶的企业,麻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麻黑,是一段历史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族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从石屏、江西等地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

 


麻黑,也是一款茶易武麻黑茶,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那么广义的说法是出自麻黑村委会的茶都算麻黑茶;而从2008-2010年以后,各个村子就开始细分了,都是以村子的名字来或是山头来叫了,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狭义的麻黑茶,也就是产自麻黑村子的茶。麻黑因为交通较为便利,且相较其他小产区更高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它在易武体系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麻黑,还是一种味道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是江内茶中之上品。浓郁的蜜香,阴柔细腻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

 

中吉号 & 麻黑


说到麻黑味,不得不提茶企中吉号。易武是贡茶之源,而麻黑位居中枢。与麻黑一样,中吉号遵循中庸之道,专注纯麻黑的传承已经有十二个年头。麻黑,是中吉号最早探索的产区。2008年,董事长杨世华先生带领制茶团队深入麻黑,在麻黑建立大量核心稀缺的古树茶园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创建“两休两采,自然天养”的茶园管理法则,固定每年收取原料,对麻黑核心区域古树茶园及优质原料拥有了绝对的掌控力,而在2016年,麻黑初制所扩建升级改造完成,成为现在的麻黑庄园。

 


王娜(主持人):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传统制茶工艺。刚刚播放的宣传片中也提到了一些。大体上看,普洱毛茶加工工艺主要分为: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四大步骤。

 

 

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中吉号也一直在传承用传统手工制茶方式制茶。而石磨古法这个是易武制茶的最大特色,也是易武人以及所有喝茶人、做茶人、讲茶人津津乐道的内容,但这样的历史有过中断,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这样的手工制茶工艺才又“重新复活”。如今随便走进易武的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晾茶,揉茶,蒸茶,压茶、包茶的劳作场景,而最能吸引外来者的当然就是站在石磨上扭动身体的压饼环节。据我所知,中吉号拥有200多套这样的传统石磨。

 

说到普洱茶传统工艺,茶业复兴的周重林老师也颇有研究,下面我们请周老师来讲讲。

 



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


周重林:我讨论麻黑、讨论易武,就是讨论普洱茶大兴,古董茶卖得越来越贵的时候,很多人想的是去买那些古董茶、那些有年份的茶,但我会思考他们是按什么样的方式做下来的?我们有没有机会再去做一些老字号?所以工艺就很重要。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茶山行走就是想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古法,后来发现整个西双版纳的制茶工艺都保留在易武,石磨压饼是精制环节,还有很多环节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走访了很多年,发现从种茶开始就有人在沿袭古老的方式——就是挖洞放茶果进去种,而我们现在是先育苗再栽种。云南的全是实生苗(用茶籽种出来的),所以这也是影响茶口味千变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南人看茶做茶就是这个道理,茶的采摘方式不同、工艺不同,茶的滋味也不同,茶采下来摊晾之前,过去还要做鲜叶分拣,也就是大家围在一起把芽尖分出来:茶工要把刚采摘下来的鲜叶按照抓尖(只有牙尖,没有叶子)、尖子(一芽一叶)、二梭(三叶四叶)、金飞叶(黄片)分别装篓,分别杀青,分别揉捻,分别晒干,等到精制的时候,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压制。而今天这道程序完全不存在于普洱生茶的制作中。



而过去的古法,也很难按照今天生与熟的划分去定义。各等级的叶片分拣出来,易武制茶分得非常精细,分拣完之后才开始摊晾杀青,石磨压饼之前才进行拼配。石磨压饼也很关键,石磨压饼与机器压饼区别很大,石磨压饼的茶很容易掰开,不像一些机器压制的饼连茶刀都很难撬开,易武早些年茶饼的干燥不是烘干的,而是晒干的,所以我们说易武的茶有阳光味就是这个原因。

 

云南茶的风味为什么独特?就是因为实生苗种导致了其滋味的千变万化,再加上后期的拼配方式带来了口味的独特性。



最近有一个叫《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就谈到了云南茶的影响,里面就说到:茶花是雌雄共蕊,只要一朵花就能自己授粉,完成结果,但是它们拒绝这样做,为了找到更好的基因,它们选择其它的花进行授粉工作。所以,到云南的茶园里面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每棵茶树都不一样,茶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也就是在于它是实生苗。我们过去以为普洱茶工艺很简单,不像武夷山的要摇青、做青等,后来发现比武夷山的复杂的太多了,背后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付出。

 

树是不可移动的,但茶是可以品饮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王娜(主持人):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工艺传承的价值。大家有什么有意思的观点也可以提出来聊一聊。

 

茶友:我是从浙江到武汉来出差的,听说周老师要来,我就特地赶来参加了这次茶会,非常有幸能来学习。我身处绿茶区,平时接触的茶以绿茶为主,但在浙江,喜欢普洱茶的人也很多,我觉得普洱茶这个市场非常大,值得了解和学习。

 



如何分辨一杯茶的好坏?


茶友:普洱茶茶山很多,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怎么来分辨茶的好坏呢?希望周老师能跟我们讲讲。

 

周重林:我们做中吉号·纯麻黑十二春秋系列茶会就是为了解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比如今天你能喝到两款相差七年的纯麻黑茶,它们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吉号做了十二年的麻黑,所以选茶的时候你选品牌起码是有保证的,能保证它的质量,产品本身是市场决定的,小品牌的茶,你今天买它,明年不一定能买到。



所以,选择品牌做得久的,产品有延续性的,不会错。至于茶叶的好坏分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这款茶你是否有想喝的欲望,喝完之后是否觉得舒适好喝,你自己都觉得不好喝的茶,别人再怎么说好,对于你而言它也不是好的,所以选茶过程中自己的直观感受是最重要的。

 


石磨压饼:传承古法技艺


于光明(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我是一个编辑,我们在做有关茶的一个项目,也看了很多茶叶相关的历史和知识,茶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之间是千变万化的,非常神奇。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查,发现在茶行业很多传统工艺在慢慢流失。



以前做茶是按照传统工艺精挑细作,而现在为了追求快速、时效,很多工序都没以前细致,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来做,而不是传承原来的做法去引导消费者,消费者喜欢香一点的,那就缩短杀青时间,消费者喜欢甜一点的,那就控制发酵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去迎合市场而不是去传承,这就导致黄茶做得越来越像绿茶,我之前喝过的部分普洱生茶也会有点像浙江的绿茶,所以我觉得传统的制茶工艺很重要,像现在中吉号的石磨压饼就是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周老师刚刚也说过石磨压饼和机器压饼的区别很大。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唯一还保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所以,把茶的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也很重要。

 


茶友:普洱茶在我看来就是能喝的古董,很多人喝了普洱茶以后就不想喝别的茶,即便是喝同一款茶,不同的年份都味道不同,有时间的味道。我觉得其实茶叶跟价格没有多大关系,你自己喜欢喝才是最重要的。

 

刘佳一(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负责人):201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喝中吉号纯麻黑,发现原来茶居然可以这么好喝。我对茶的理解是它可以很美,也可以很简单,喝过普茶洱之后,我更加喜欢它的这种纯粹,它的滋味经过时间锤炼能够保留得比其他茶更好,后期存放也可以到达一个千变万化的滋味,而且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茶的滋味也都是不同的。

 


周老师刚刚说,很多时候我们去界定香气,像绿茶是豆香还是炒香,我们一喝就能喝出来,而普洱茶就是很鲜爽,存放了三年之后就又能变得醇和起来。刚刚有茶友说到,品牌这么多,我们怎样选茶?的确,做麻黑的品牌也很多,但是像中吉号做这么久麻黑,并且在各个赛事上都有优异表现的其实不多。

 


杨世华杨总的匠人精神我们是能看到的,每到春茶、秋茶季他都往茶山跑无数次,我试过跟他一起上茶山都坚持不了,并且杨总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每一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我们想做到的就是让我们每个茶山的茶品质都始终如一,有老班章的,有班盆的,有易武的等等。麻黑给我的感觉有蜜香、有木质香,这些香气源源不断地上来,我喝了这么多茶一直都放不下它。我们很多普洱茶都有仓储的疑问,其实这个不用有什么担忧的,我们中吉号是一个全产业链企业,就算你只有一件我们也可以帮你仓储或者教你仓储,我们会帮茶友考虑到每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工艺是传承以前的石磨压制的工艺,用石磨压出来的茶就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易武味道,放的时间越久就越陈越香,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会带给你更多地滋味体验。

 


从零到十二


杨冬榴(中吉号营销总监):我是从还没有中吉号这个品牌,到中吉号成长到如今,都一直追随着我们杨董事长,也见证了我们中吉号的整个成长过程。今天我们喝的纯麻黑茶,周老师在茶业复兴曾经讲过关于它的一段话特别经典:“前不久参加了中吉号的十周年庆,有的人爱茶,爱着爱着就爱不起了,但是杨总还是爱他的麻黑家族,他对麻黑茶是真爱,从最便宜的时候爱到最贵的时候,不离不弃每年都是海量投入,像麻黑这样的寨子,中吉号靠着雄厚的资金,更靠着杨总的热爱坚守了十年。”现在是2019年了,这个数字增长到了十二年了。

 


我还记得2008年左右,市场上其他的茶大约是30~40元左右一饼,而我们的麻黑就已经卖到了80元一饼。2008年也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很多茶都是配方茶,在那之后,纯料茶开始崛起。陈智同老师当年的《大树茶的时代来临了》这篇文章,配图用的就是我们这款纯麻黑,加上茶友喝过之后的反馈,这些因素都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我们今天喝的纯麻黑,是中吉号的硬通货,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做纯麻黑,也一直在坚持。



为什么叫纯麻黑呢?一个是古树,一个是纯料,这些都是我们能保证的,而“纯”这个字更不是我们随随便便打出来的,它是经得起考验的。坚持十二年做一款产品,为什么能坚持?就是因为我们有茶园基地,品质也一直稳定,像有些品牌也在做麻黑,但是他们中间会出现断档,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原料基地作为支撑的话,茶农的原料价格是会根据每年的收成和市场来决定的,所以在原料成本和品质方面很难控制,但中吉号不同,我们有保障,从山头茶最便宜的时候一直到最贵的时候,品质都始终如一。

 


中吉号,终极幸福


王娜(主持人):刚刚大家也分别喝了中吉号20102017年的两款纯麻黑茶,不知道它们是否符合你对麻黑茶滋味变化的想象呢?下面请大家轮流分享一下自己品鉴感受。另外,喝茶的人常说,普洱茶是所有茶人的终点站,易武又是所有普洱茶的终点站,你觉得麻黑是不是易武的终点站?

 


茶友:今天喝了两款茶,感觉时间上的变化是很大的,而且喝茶的时候几个朋友聊聊天,有的人聊茶,有的人聊酒,其实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茶友:2010的麻黑比较醇甜,回甘也很好,木质香也慢慢的显露出来,2017年的这款茶,生津很好,滋味很丰富,云南的茶确实是绿色食品,安全性有保证。

 


茶友:我觉得每一款茶就跟一个年轻人是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可能就清爽,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可能就有了沉淀,有了醇和。至于终点,我觉得所有的茶都没有终点。

茶友:今天大家在分享过程中除了茶方面的,也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分享,所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茶的包容性,其实很多人喝茶是“耳朵”喝茶,“耳朵”怎么喝茶呢?就是听别人说什么茶好,什么茶不好,这是一种盲从不是从自我的心出发的;有的是“鼻子”喝茶,什么是“鼻子”喝茶呢?就是追求茶叶的香,其实从茶叶的加工历史上来讲我们一直在追求香气的多样性。

茶叶里面的香气来源哪里呢?来源于加工之后的多样性,而普洱茶更加特别,它在储存过程中会延展更多的香气,香气是流动的,不是一直不变的,这就是神奇所在之处。而且对于香气的敏感,人跟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对茉莉花香过敏,有的人不喜欢百合花香,所以通过香气喝茶是不准确的,比如同一款花香型的茶,有人觉得是玉兰香,有人觉得是兰花香,人们对香气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嗅觉是有盲点的。很多人用“嘴巴”喝茶,就是对滋味的理解;很多人对滋味的理解又不一样,很多人追求鲜爽感,不苦不涩,有些人又追求生津回甘,所以每个人追求的又不一样。

所以“茶”它代表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不做大而全,做小而精,我只做我的专业,做好的,可以传下来的东西给大家分享,同时代表标准标杆,这个才是一个味道的倾向。再后面是每个人的体感,这个跟每个人的体质相关,有的人会茶醉,有的人喝茶会睡不着,这个身体自己会说话,根据自己的身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最后,是你在这杯茶汤里获得了什么?你获得了人文,你获得了朋友等等。

有好茶有好朋友跟大家一起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中吉号,终极幸福!


END

麻黑茶会 坚持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的价值在哪里?

  9月23日下午,在武汉徐东茶市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茶业复兴联合中吉号共同举办了第243期复兴沙龙。伴着武汉不骄不躁的阳光和徐徐微风,大家相聚在一起品着中吉号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讨论茶的传统工艺变迁与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以下是沙龙实录。

  王娜(主持人):欢迎大家来参加复兴沙龙第243期,本次沙龙我们将和大家共同探讨工艺传承的价值。今天也是茶业复兴与中吉号合办的“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第三场。下面我先带大家回顾一下,前两场我们都讨论了些什么?

  第一场,在昆明,中吉号现场带来了2009、2014和2019年三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我们对为什么要喝普洱茶?麻黑的历史地位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一个麻黑,半个易武)

  第二场,在中吉号的大本营深圳,我们喝到了2008年和2018年两款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并且对什么是纯料?什么是古茶树?古树茶、大树茶、小树茶的区别在哪里?树龄到底有什么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中吉号杨总还对他是如何将纯麻黑坚持做了十二年的故事与我们做了分享。在了解杨总寻茶的整个过程后,我觉得他真的是一位非常值得敬佩的企业家。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找到这篇推文看一看。(从迷茫到原创:纯麻黑如何坚持做十二年?)

  今天“中吉号·纯麻黑12春秋茶会”的第三场,我们来到了武汉。它既是拥挤的、熙攘的,同时它也是复古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武汉,是实实在在的人间。我们今天将喝到的两款茶也非常有魅力,它们是来自云南茶马古道源头、不同年份的纯麻黑生茶。在主话题开始讨论前,我先带大家了解一下易武、麻黑和中吉号。

  易 武

  易武茶山属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易武乡,在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易武茶在普洱茶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易武茶山面积和产量都是古六大茶山之首。其次,易武,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普洱茶贡茶之乡。在山头茶的评价方面,我们总是能听到“班章为王、易武为后”这样的说法,班章的茶口感霸道,像霸气的君王,而易武山头出的茶则口感细腻,像温柔的皇后。喝过易武产区普洱茶的朋友,经常会用“香扬水柔”来形容它的特点。

  易武 & 麻黑

  有人说,“想要了解易武茶,就得先去一趟麻黑。”也有人说,“绕开麻黑,你损失的将是半个易武”。在普洱茶特别是易武茶跌宕的时间线里,无论对于喝茶人还是做茶的企业,麻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首先,麻黑,是一段历史。麻黑是易武历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汉族人为主。六大茶山鼎盛时期,汉族人从石屏、江西等地来到这里,制茶贩茶。茶叶兴,麻黑兴。

  麻黑,也是一款茶。易武麻黑茶,有广义的说法和狭义的说法,那么广义的说法是出自麻黑村委会的茶都算麻黑茶;而从2008年-2010年以后,各个村子就开始细分了,都是以村子的名字来或是山头来叫了,今天我们主要讲的是狭义的麻黑茶,也就是产自麻黑村子的茶。麻黑因为交通较为便利,且相较其他小产区更高和稳定的产量,成为了它在易武体系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麻黑,还是一种味道。易武茶香扬水柔,而麻黑茶更以“阴柔见长”,是江内茶中之上品。浓郁的蜜香,阴柔细腻构成了麻黑茶的总体印象。

  中吉号 & 麻黑

  说到麻黑味,不得不提茶企中吉号。易武是贡茶之源,而麻黑位居中枢。与麻黑一样,中吉号遵循中庸之道,专注纯麻黑的传承已经有十二个年头。麻黑,是中吉号最早探索的产区。2008年,董事长杨世华先生带领制茶团队深入麻黑,在麻黑建立大量核心稀缺的古树茶园基地和麻黑初制所,创建“两休两采,自然天养”的茶园管理法则,固定每年收取原料,对麻黑核心区域古树茶园及优质原料拥有了绝对的掌控力,而在2016年,麻黑初制所扩建升级改造完成,成为现在的麻黑庄园。

  王娜(主持人):我们今天探讨的主题,是传统制茶工艺。刚刚播放的宣传片中也提到了一些。大体上看,普洱毛茶加工工艺主要分为: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四大步骤。

  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中吉号也一直在传承用传统手工制茶方式制茶。而石磨古法这个是易武制茶的最大特色,也是易武人以及所有喝茶人、做茶人、讲茶人津津乐道的内容,但这样的历史有过中断,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开始,这样的手工制茶工艺才又“重新复活”。如今随便走进易武的一户人家,都可以看到晾茶,揉茶,蒸茶,压茶、包茶的劳作场景,而最能吸引外来者的当然就是站在石磨上扭动身体的压饼环节。据我所知,中吉号拥有200多套这样的传统石磨。

  说到普洱茶传统工艺,茶业复兴的周重林老师也颇有研究,下面我们请周老师来讲讲。

  普洱茶传统制茶工艺

  周重林:我讨论麻黑、讨论易武,就是讨论普洱茶大兴,古董茶卖得越来越贵的时候,很多人想的是去买那些古董茶、那些有年份的茶,但我会思考他们是按什么样的方式做下来的?我们有没有机会再去做一些老字号?所以工艺就很重要。

  这几年,我们一直在茶山行走就是想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古法,后来发现整个西双版纳的制茶工艺都保留在易武,石磨压饼是精制环节,还有很多环节是我们不知道的,我们走访了很多年,发现从种茶开始就有人在沿袭古老的方式——就是挖洞放茶果进去种,而我们现在是先育苗再栽种。云南的全是实生苗(用茶籽种出来的),所以这也是影响茶口味千变万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云南人看茶做茶就是这个道理,茶的采摘方式不同、工艺不同,茶的滋味也不同,茶采下来摊晾之前,过去还要做鲜叶分拣,也就是大家围在一起把芽尖分出来:茶工要把刚采摘下来的鲜叶按照抓尖(只有牙尖,没有叶子)、尖子(一芽一叶)、二梭(三叶四叶)、金飞叶(黄片)分别装篓,分别杀青,分别揉捻,分别晒干,等到精制的时候,再按照一定的比例压制。而今天这道程序完全不存在于普洱生茶的制作中。

  而过去的古法,也很难按照今天生与熟的划分去定义。各等级的叶片分拣出来,易武制茶分得非常精细,分拣完之后才开始摊晾杀青,石磨压饼之前才进行拼配。石磨压饼也很关键,石磨压饼与机器压饼区别很大,石磨压饼的茶很容易掰开,不像一些机器压制的饼连茶刀都很难撬开,易武早些年茶饼的干燥不是烘干的,而是晒干的,所以我们说易武的茶有阳光味就是这个原因。

  云南茶的风味为什么独特?就是因为实生苗种导致了其滋味的千变万化,再加上后期的拼配方式带来了口味的独特性。

  最近有一个叫《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的纪录片就谈到了云南茶的影响,里面就说到:茶花是雌雄共蕊,只要一朵花就能自己授粉,完成结果,但是它们拒绝这样做,为了找到更好的基因,它们选择其它的花进行授粉工作。所以,到云南的茶园里面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每棵茶树都不一样,茶树的生命力很旺盛也就是在于它是实生苗。我们过去以为普洱茶工艺很简单,不像武夷山的要摇青、做青等,后来发现比武夷山的复杂的太多了,背后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付出。

  树是不可移动的,但茶是可以品饮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幸运。

  王娜(主持人):传统工艺看茶做茶,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工艺传承的价值。大家有什么有意思的观点也可以提出来聊一聊。

  茶友:我是从浙江到武汉来出差的,听说周老师要来,我就特地赶来参加了这次茶会,非常有幸能来学习。我身处绿茶区,平时接触的茶以绿茶为主,但在浙江,喜欢普洱茶的人也很多,我觉得普洱茶这个市场非常大,值得了解和学习。

  如何分辨一杯茶的好坏?

  茶友:普洱茶茶山很多,我有一个疑问,就是我们怎么来分辨茶的好坏呢?希望周老师能跟我们讲讲。

  周重林:我们做中吉号·纯麻黑十二春秋系列茶会就是为了解答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就比如今天你能喝到两款相差七年的纯麻黑茶,它们的口感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吉号做了十二年的麻黑,所以选茶的时候你选品牌起码是有保证的,能保证它的质量,产品本身是市场决定的,小品牌的茶,你今天买它,明年不一定能买到。

  所以,选择品牌做得久的,产品有延续性的,不会错。至于茶叶的好坏分辨,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到这款茶你是否有想喝的欲望,喝完之后是否觉得舒适好喝,你自己都觉得不好喝的茶,别人再怎么说好,对于你而言它也不是好的,所以选茶过程中自己的直观感受是最重要的。

  石磨压饼:传承古法技艺

  于光明(湖北人民出版社编辑):我是一个编辑,我们在做有关茶的一个项目,也看了很多茶叶相关的历史和知识,茶叶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文明之间是千变万化的,非常神奇。我们也做了很多调查,发现在茶行业很多传统工艺在慢慢流失。

  以前做茶是按照传统工艺精挑细作,而现在为了追求快速、时效,很多工序都没以前细致,还有一些原因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来做,而不是传承原来的做法去引导消费者,消费者喜欢香一点的,那就缩短杀青时间,消费者喜欢甜一点的,那就控制发酵时间,更多的是为了去迎合市场而不是去传承,这就导致黄茶做得越来越像绿茶,我之前喝过的部分普洱生茶也会有点像浙江的绿茶,所以我觉得传统的制茶工艺很重要,像现在中吉号的石磨压饼就是传统工艺的一部分,周老师刚刚也说过石磨压饼和机器压饼的区别很大。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唯一还保留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所以,把茶的传统工艺保留下来也很重要。

  茶友:普洱茶在我看来就是能喝的古董,很多人喝了普洱茶以后就不想喝别的茶,即便是喝同一款茶,不同的年份都味道不同,有时间的味道。我觉得其实茶叶跟价格没有多大关系,你自己喜欢喝才是最重要的。

  刘佳一(中吉号武汉运营中心负责人):2013年的时候,我第一次喝中吉号纯麻黑,发现原来茶居然可以这么好喝。我对茶的理解是它可以很美,也可以很简单,喝过普茶洱之后,我更加喜欢它的这种纯粹,它的滋味经过时间锤炼能够保留得比其他茶更好,后期存放也可以到达一个千变万化的滋味,而且不同时间、不同季节的茶的滋味也都是不同的。

  周老师刚刚说,很多时候我们去界定香气,像绿茶是豆香还是炒香,我们一喝就能喝出来,而普洱茶就是很鲜爽,存放了三年之后就又能变得醇和起来。刚刚有茶友说到,品牌这么多,我们怎样选茶?的确,做麻黑的品牌也很多,但是像中吉号做这么久麻黑,并且在各个赛事上都有优异表现的其实不多。

  杨世华杨总的匠人精神我们是能看到的,每到春茶、秋茶季他都往茶山跑无数次,我试过跟他一起上茶山都坚持不了,并且杨总是个追求完美的人,每一个细节都要尽善尽美。我们想做到的就是让我们每个茶山的茶品质都始终如一,有老班章的,有班盆的,有易武的等等。麻黑给我的感觉有蜜香、有木质香,这些香气源源不断地上来,我喝了这么多茶一直都放不下它。我们很多普洱茶都有仓储的疑问,其实这个不用有什么担忧的,我们中吉号是一个全产业链企业,就算你只有一件我们也可以帮你仓储或者教你仓储,我们会帮茶友考虑到每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工艺是传承以前的石磨压制的工艺,用石磨压出来的茶就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易武味道,放的时间越久就越陈越香,随着岁月的流逝,茶叶会带给你更多地滋味体验。

  从零到十二

  杨冬榴(中吉号营销总监):我是从还没有中吉号这个品牌,到中吉号成长到如今,都一直追随着我们杨董事长,也见证了我们中吉号的整个成长过程。今天我们喝的纯麻黑茶,周老师在茶业复兴曾经讲过关于它的一段话特别经典:“前不久参加了中吉号的十周年庆,有的人爱茶,爱着爱着就爱不起了,但是杨总还是爱他的麻黑家族,他对麻黑茶是真爱,从最便宜的时候爱到最贵的时候,不离不弃每年都是海量投入,像麻黑这样的寨子,中吉号靠着雄厚的资金,更靠着杨总的热爱坚守了十年。”现在是2019年了,这个数字增长到了十二年了。

  我还记得2008年左右,市场上其他的茶大约是30~40元左右一饼,而我们的麻黑就已经卖到了80元一饼。2008年也是一个分水岭,之前很多茶都是配方茶,在那之后,纯料茶开始崛起。陈智同老师当年的《大树茶的时代来临了》这篇文章,配图用的就是我们这款纯麻黑,加上茶友喝过之后的反馈,这些因素都坚定了我们走下去的信心。

  我们今天喝的纯麻黑,是中吉号的硬通货,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做纯麻黑,也一直在坚持。

  为什么叫纯麻黑呢?一个是古树,一个是纯料,这些都是我们能保证的,而“纯”这个字更不是我们随随便便打出来的,它是经得起考验的。坚持十二年做一款产品,为什么能坚持?就是因为我们有茶园基地,品质也一直稳定,像有些品牌也在做麻黑,但是他们中间会出现断档,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原料基地作为支撑的话,茶农的原料价格是会根据每年的收成和市场来决定的,所以在原料成本和品质方面很难控制,但中吉号不同,我们有保障,从山头茶最便宜的时候一直到最贵的时候,品质都始终如一。

  中吉号,终极幸福

  王娜(主持人):刚刚大家也分别喝了中吉号2010和2017年的两款纯麻黑茶,不知道它们是否符合你对麻黑茶滋味变化的想象呢?下面请大家轮流分享一下自己品鉴感受。另外,喝茶的人常说,普洱茶是所有茶人的终点站,易武又是所有普洱茶的终点站,你觉得麻黑是不是易武的终点站?

  茶友:今天喝了两款茶,感觉时间上的变化是很大的,而且喝茶的时候几个朋友聊聊天,有的人聊茶,有的人聊酒,其实也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茶友:2010的麻黑比较醇甜,回甘也很好,木质香也慢慢的显露出来,2017年的这款茶,生津很好,滋味很丰富,云南的茶确实是绿色食品,安全性有保证。

  茶友:我觉得每一款茶就跟一个年轻人是一样的,年轻的时候可能就清爽,但是随着时间的增长可能就有了沉淀,有了醇和。至于终点,我觉得所有的茶都没有终点。

  茶友:今天大家在分享过程中除了茶方面的,也有很多其它方面的分享,所以从另一方面说明了茶的包容性,其实很多人喝茶是“耳朵”喝茶,“耳朵”怎么喝茶呢?就是听别人说什么茶好,什么茶不好,这是一种盲从不是从自我的心出发的;有的是“鼻子”喝茶,什么是“鼻子”喝茶呢?就是追求茶叶的香,其实从茶叶的加工历史上来讲我们一直在追求香气的多样性。

  茶叶里面的香气来源哪里呢?来源于加工之后的多样性,而普洱茶更加特别,它在储存过程中会延展更多的香气,香气是流动的,不是一直不变的,这就是神奇所在之处。而且对于香气的敏感,人跟人是不同的,有的人对茉莉花香过敏,有的人不喜欢百合花香,所以通过香气喝茶是不准确的,比如同一款花香型的茶,有人觉得是玉兰香,有人觉得是兰花香,人们对香气的认知也是不同的,嗅觉是有盲点的。很多人用“嘴巴”喝茶,就是对滋味的理解;很多人对滋味的理解又不一样,很多人追求鲜爽感,不苦不涩,有些人又追求生津回甘,所以每个人追求的又不一样。

  所以“茶”它代表的是什么呢?在这个物质过剩的时代,不做大而全,做小而精,我只做我的专业,做好的,可以传下来的东西给大家分享,同时代表标准标杆,这个才是一个味道的倾向。再后面是每个人的体感,这个跟每个人的体质相关,有的人会茶醉,有的人喝茶会睡不着,这个身体自己会说话,根据自己的身体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最后,是你在这杯茶汤里获得了什么?你获得了人文,你获得了朋友等等。

  有好茶有好朋友跟大家一起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所以,中吉号,终极幸福!

界田村进来合作社:“小小茶叶”铺起茶乡脱贫致富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最基本的战略,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带动农民创收致富的关键手段,也是带动贫困户长效稳定增收的最有效举措。

  近年来,浮梁县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因地制宜推进产业扶贫“五个一”(选准一项主导产业、打造一个龙头企业、设立一笔扶持资金、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模式和“一领办三参与”(能人领办、干部参与、群众参与、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合作方式,对接组织实施“四个一”(一亩茶、一亩果、一笼鸡、加入一个合作社)扶贫产业项目,充分发挥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带贫作用,推进产业扶贫与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浮梁县鹅湖镇界田村的“进来茶叶专业合作社”,就是浮梁县产业扶贫精准化、创新化、特色化的一个缩影。

  “小小茶叶”铺起茶乡脱贫致富路

  界田村位于浮梁县鹅湖镇东北部,村域面积10.83平方公里,历史悠久,是唐代名门望族“三田李氏”的发源地,村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优质稻、茶叶为主。全村有7个自然村,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包括外来定居)346户,总人口1333人,耕地面积2219.09亩,林地面积7600余亩,茶园面积3000余亩。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浮梁县扶持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界田村大力发展茶产业,发挥“进来合作社”龙头引领作用,用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抱起团来兴产业、谋增收,成为农村精准扶贫的“主力军”。全村共有贫困户44户125人,2015年脱贫6户26人,2016年脱贫6户18人,2017年脱贫8户27人,2018年脱贫6户17人,2019年脱贫13户29人,未脱贫5户9人。贫困发生率由最初的9.5%降为现在的0.67%。

  2007年,浮梁县整合资金扶持茶产业发展,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规模种植。获悉政策后,在外务工多年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朱进来抱着一腔热血和满怀壮志回到了家乡,联合本村15户茶农,承包村里荒山进行茶叶种植。2009年,“进来茶叶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意味着界田村茶产业发展步入了市场化、规范化、规模化的新阶段。成立之初,合作社成员就以深厚的家乡情怀为动力,秉承“同心同力、共进共赢”的合作理念,立志将传统茶产业做大做强,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经过10多年的发展,如今,该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1100万元,职工51人,茶园面积2620亩,加工厂房4800平方米,名优茶、红茶加工生产线9条,新开发油茶林500余亩。合作社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省、市三级示范性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

  理事长朱进来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先后被界田村村民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带领全村人探索乡村产业振兴之路。

  “五位一体”描绘产业发展新图景

  合作社依托镇村联运建设项目,以茶叶基地建设为基础,以茶业加工企业为带动,以合作社为纽带,采取以农户土地入社的形式参与分红,建成“茶业市场+茶业加工厂+进来茶业合作社+当地贫困户+茶叶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

  市场要什么,界田有什么。早在合作社成立以前,界田村就组织学员赴福建泉州、厦门和浙江衢州等地学习考察,并先后到省茶科所、市茶科所、县茶叶局进行咨询,既了解了产业市场发展趋势,也学习了先进技术经验。合作社成立后,把握市场喜好,坚持发展绿色茶产业,施用有机肥,人工锄草,不施用化肥和农药,现已经过绿色食品认证。同时,合作社实时关注最新行业动态,引进自动化机械设备,除了名优茶外,合作社大部分茶叶基本上都使用机械采摘和加工,车间内半流水线机器只需2人操作,24小时就能加工350斤左右干茶,能够随时满足市场需求。

  茶园在哪里,加工厂建到哪里。过去,界田村没有能对茶叶进行初加工的茶厂,茶农新采摘的鲜叶需要拿到邻县加工厂进行加工,在长途运输中,茶叶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针对这一难题,合作社投资建成面积近30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茶农采摘下来的鲜叶,在家门口就能进行初步加工,既保证了茶叶的质量,也有利于茶商进行集中收购。

  贫困户入股,合作社包干。合作社鼓励村民通过多种方式入股,在壮大合作社资金力量的同时,由合作社提供技术,统一负责管理销售,系统打造界田村茶产业品牌。一方面,村民通过领取土地流转租金及就地务工工资,能够获得年收入2至3万元;另一方面,根据贫困户的意愿,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补助资金、信贷资金、自筹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资料折价入股,由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和生产经营,建立利益分配机制,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

  产业有收入,贫困户分红。合作社成立前,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界田村茶农们经常出现卖茶难的情况,没卖出去的茶叶堆积变质,茶农收入稳定性不强,得不到保障。合作社在市场对接上比农户个体具有优势,茶农的茶叶不管多少,合作社都会收购,既整合了茶产业资源力量,又让村里茶农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基地做支撑,构建新业态。通过“五位一体”模式,合作社流转了荒坡地1000多亩,流转茶叶面积1520亩,新开发油茶林400余亩,2020年在景瑶沿线界田村山场新发展了茶园500亩,作为茶叶基地进行规模种植。目前,界田村已拥有3000多亩茶园,绵延数里,茶树层层相连,随着山势的起伏一直延绵至远处山头,天然的绿色美景清新怡人。以景瑶旅游线和茶叶基地为平台,以自然生态为基础,合作社还全力探索观光农业新业态、新模式,全力构建集生态采摘、观光旅游、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旅游观光产业链,“进来合作社”观光旅游基地成为生态农业游好去处。

  “人人参与”唱响就业增收幸福歌

  在“进来合作社”的带动下,界田村集体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村内贫困户参与就业、脱贫致富的热情高涨,形成了“人人参与产业发展,个个参与经济建设”的发展格局。合作社开设扶贫车间,向贫困户提供种茶、采茶、加工等岗位60余个,贫困户直接参与10户23人;村委会安置6个村保洁员及其他公益性岗位,吸纳附近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平均年增收8040元,充分保障了贫困户就业。在确保就业的前提下,合作社还积极组织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开展技能培训,主动邀请农业大讲堂宣讲团茶叶专家等专业人士到村调研,进行宣讲培训,培养本土种茶、制茶专业能手。除种植茶叶外,合作社还实行“养殖大户+贫困户+产业”模式,以400元/户委托养鸡户代养“一笼鸡”,根据贫困户家庭人口数每月送蛋上户、年底送鸡过年,丰富了产业形式,切实提高了贫困户生活质量。

  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扶持下,“进来茶叶专业合作社”将继续以实现村强民富的美好蓝图为己任,探索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深度融合,全力带动剩余5户贫困户脱贫摘帽,带动全村贫困户稳定增收,为界田村托起脱贫致富的绿色梦想。(来源:浮梁发布)

  作者:查娜娜/文 查娜娜 李金龙/图 来源:景德镇在线

        景德镇在线讯(查娜娜/文查娜娜李金龙/图)
找到约10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