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密云龙北苑贡茶

找到约16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茶诗中的“贡茶”史


古时候,中国的文人们都喜欢将自己心中的不忿或是现实的生活写入诗歌之中,因此中国的诗歌丰富多彩,既能抒发情感,又能表现现实。


而茶诗也是在这样的文化之中应运而生。茶诗大多由文人雅士在品茶之中创作而出,或写出茶之滋味、或写出饮茶情绪等等。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的那些著名茶诗,来寻找一下关于贡茶的历史吧


⻄晋左思的《娇⼥》诗也许是中国最早的茶诗了“⼼为茶荈剧。吹嘘对鼎”。


写的左思的两位娇⼥,因急着要品⾹茗,就⽤嘴对着烧⽔的“鼎”吹⽓。与左思此诗差不多年代的还有两⾸咏茶诗:⼀⾸是张载的《登成都楼》,⽤“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赞成都的茶;


⼀⾸是孙楚的《孙楚歌》,⽤“姜、桂、茶出巴蜀,椒、橘、⽊兰出⾼⼭”的诗句,点明了茶的产地。到唐宋以后,茶的诗词骤然增多,这些茶诗茶词既反映了诗⼈们对茶的宝爱,也反映出茶叶在⼈们⽂化⽣活中的地位。


自唐以后,历代的名茶绝大部分被列为贡品,每年最早采制的新茶首先派专人送入皇宫,供皇帝享用,往往是为了表示特別的恩宠,皇帝才舍得用茶赏赐亲信的大臣。


唐代柳宗元在《为武中丞谢赐新茶表》一文中写出了得到皇帝赐予的一斤新茶后的诚惶诚恐、欣喜无限的心情:


“臣某言,中使窦某至,奉宣旨赐臣新茶一斤者,天睠忽临,时珍俯及,捧载惊忭,以喜以惶。……衔恩敢同以尝酒,涤虑方切于饮水,抚事循涯,陨越无地,臣不任感戴欣忭之至。



纵观古今诗词,它们都有一大共性,那便是社会职能。透过诗词,我们不仅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情绪表达,思想内涵,更能从中观察出当时的社会民情,风气习俗等。


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人欧阳修《龙茶录后序》中说,“茶为物之至精,而小团又其精者”,当小龙团被列为贡品以后,更是难以得到。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也非常珍惜,就是辅佐他左右的大臣也不易得到赏赐。


只有在“南郊大礼,致斋之夕”四位高级臣僚才共同分得一饼,分割成四份各自带回家中宝藏,仅是在贵客到来时,才拿出来传观展玩。



珍贵如此,无以复加。宋代文人王禹偁在《恩赐龙凤茶》一诗中说:“样标龙凤号题新,赐得还因作近臣。”“爱惜不尝惟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


此外,黄庭坚的《谢送碾赐壑源拣芽》,杨万里的《谢木媪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诗中都专门吟咏了赐茶之事,这些可以说是最上层的赠茶习俗。


到了元代,贡茶一直是传统的团饼茶,也还在沿用宋代的龙团茶制法,龙凤团、密云龙的名称仍在。元代皇帝也经常赐给大臣贡茶,“讲筵分赐密云龙”。


龙团茶仍要经过碾末,然后烹点。大臣虞集写过这样的诗句:“摩挲旧赐碾龙团,紫磨无声玉井寒。”宰相耶律楚材写道:“黄金小碾飞琼屑,碧玉深瓯点雪芽。”品饮贡茶的这种情趣与宋代别无二致。



但是在民间及士大夫私下的品茶生活上,元代渐渐发生着转变。元代诗人汪炎昶在《咀丛间新茶二绝》中,写他摘取新茶直接咀嚼,感觉极有韵味,不经过复杂的制作,尝到了茶叶的本真滋味,诗中写道:


湿带烟霏绿乍芒,不经烟火韵尤长。铜瓶雪滚伤真味,石皑尘飞泄嫩香。


       从诗中可以看出,文人们在追求茶的真味,有一种强烈的减少制作程序以保存茶叶真味的要求。宋代已经产生了散茶,元代除了宫廷,民间饮用散茶已经非常普遍。

非常有意思的是,为皇宫修贡的武夷地区,也在大量生产散茶,而且散茶居于主流。元诗人蔡廷秀在《茶灶石》诗中写道:“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


这个茶灶石,就是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在武夷讲学时经常品茶的地方。朱熹当年所饮之茶,应是散茶无疑。当时朱熹带领学生亲自种茶采茶,品饮的就是制作简单而不失真味的芽叶散茶。


        明朝开国之始,贡茶主要由武夷地区的建宁府贡进,还是依照宋代以来的方式,研造成团茶,有大龙团、小龙团。

这滞后于茶事发展的状况,是一种恪守陈规的作法,从概念上人们仍以加工繁琐的龙团为精品。


但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发了一道诏令:“岁贡上供茶,罢造龙团,听茶户惟采芽茶以进。”正式宣布皇室不再需要团饼茶了,这道诏令成了炒青散茶取代蒸青团茶的转折点。


明太祖的这一诏令,的确起到了分水岭的作用,从此,散茶成为绝对主流,由此炒青也成为主流制茶方法而延续至今。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特意下发这么一道诏令?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中说:“国初四方贡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





诗人张岱曾在诗文《曲中妓王月生》中写道:“白瓯沸雪发兰香,色若梨花透窗纸。”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茶叶的香气以及颜色作出自己的评价,并且描绘出了茶水清澈透亮的感觉。


这证明明朝的诗人更加赞赏茶香清幽似兰,茶色清淡透亮的茶品,不再只关注于口感,更加注重茶的品质。


图片

清代茶诗数量庞大,也有许多著名诗篇。如高鹗的《茶》诗:"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后,寒夜客来时。漱齿浓消酒,浇胸清入诗。樵青与孤鹤,风味尔偏宜。"


边寿民的《好事近·茶壶茶瓶》词:"石鼎煮名泉,一缕回廊烟细。绝爱漱香轻碧,是头纲风味。素瓷浅蓝紫泥壶,亦复当人意,聊淬辩锋词锷,濯诗魂书气。"两首诗词都在淡雅之中,透出无限韵味。


当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清代最善写茶诗的可能还是乾隆皇帝。茶在这位"康乾盛世"主宰者之一的生活中,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相传,当他85岁要退位时,一位大臣谄媚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啊。"乾隆皇帝则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啊。"就是这位皇帝,撰写过几百首茶诗。其中有一首专门写普洱茶的:


《烹雪用前韵》清·乾隆皇帝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寒香沃心俗虑蠲,蜀笺端砚几间设。兴来走笔一哦诗,韵叶冰霜倍清绝。

这是一首乾隆皇帝赞美普洱茶的茶诗妙句,乾隆尤爱普洱,曾作御制诗赞普洱多首,诗中多为极尽赞颂之语,写出了诗人饮罢普洱之后的愉快心情及对普洱的喜爱之情。


纵观我国的茶文化,以茶作诗为载体起起伏伏发展。尽管茶文化有过落寞的时候,但茶诗却依然在诗歌发展之中占有一席之地。


茶典鉴赏:宣和北苑贡茶录

宣和北苑贡茶录

 

【宋】熊 蕃著


摘要

 

《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附《北苑别录》一卷,《宣和北苑贡茶录》,宋熊蕃撰。所述皆建安茶园采焙入贡法式。淳熙中,其子校书郎克,始鋟诸木。凡为图三十有八,附以采茶诗十章。陈振孙《书录解题》谓蕃子克益写其形制而传之,则图盖克所增入也。时福建转运使主管帐司赵汝砺复作《别录》一卷,以补其未备。所言水数赢缩,火候淹亟,纲次先后,品目多寡,尤极该晰。考茗饮盛於唐,至南唐始立茶官,北苑所由名也,至宋而建茶遂名天下。壑源沙溪以外,北苑独称官焙,为漕司岁贡所自出。文士每纪述其事,然书不尽传,传者亦多疏略。惟此二书,於当时任土作贡之制,言之最详。所载模制器具,颇多新意,亦有可以资故实而供词翰者,存之亦博物之一端,不可废也。蕃字叔茂,建阳人。宗王安石之学,工於吟咏,见《书录解题》。克有《中兴小历》已著录。汝砺行事无所见,惟《宋史·宗室世系表》汉王房下,有汉东侯宗楷曾孙汝砺,意者即其人欤。 


陆羽《茶经》,裴汶《茶述》,皆不第建品。说者但谓二子未尝至闽,而不知物之发也,固自有时。盖昔者山川尚閟,灵芽未露。至于唐末,然后北苑出为之最。是时,伪蜀词臣毛文锡作《茶谱》,亦第言建有紫笋,而腊面乃产于福。五代之季,建属南唐。南唐保大三年,俘王延政,而得其地。岁率诸县民,采茶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腊面。丁晋公《茶录》载:泉南老僧清锡,年八十四,尝示以所得李国主书寄研膏茶,隔两岁方得腊面。此其实也。至景祐中,监察御史丘荷撰《御泉亭记》,乃云,唐季敕福建罢贡橄榄,但贽腊面茶,即腊面产于建安明矣。荷不知腊面之号始于福,其后建安始为之。既又制其佳者,号曰京铤。其状如贡神金、白金之铤。圣朝开宝末,下南唐。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茶盖始于此。又一种茶,丛生石崖,枝叶尤茂,至道初,有诏造之,别号石乳。又一种号的乳。又一种号白乳。盖自龙凤与京、石、的、白四种继出,而腊面降为下矣。杨文公亿《谈苑》所记,龙茶以供乘舆及赐执政、亲王、长主,其余皇族、学士、将帅皆得凤茶,舍人、近臣赐金铤、的乳,而白乳赐馆阁,惟腊面不在赐品。盖龙凤等茶,皆太宗朝所制。至咸平初,丁晋公漕闽,始载之于《茶录》。人多言龙凤团起于晋公,故张氏《画漫录》云:晋公漕闽,始创为龙凤团。此说得于传闻,非其实也。庆历中,蔡君谟将漕,创造小龙团以进,被旨仍岁贡之。君谟《北苑造茶诗》自序云:其年改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才一斤,尤极精妙,被旨仍岁贡之。欧阳文忠公《归田录》云: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小团,凡二十八片,重一斤,其价直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尝南郊致斋,两府共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其上,盖贵重如此。自小团出,而龙凤遂为次矣。元丰间,有旨造密云龙,其品又加于小团之上。昔人诗云:“小璧云龙入香,元丰龙焙乘诏作”,盖谓此也。绍圣间,改为瑞云翔龙。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庆历初,吴兴刘异为《北苑拾遗》,云:官园中有白茶五六株,而壅焙不甚至。茶户唯有王免者,家一巨株,向春常造浮屋以障风日。其后有宋子安者,作《东溪试茶录》,亦言“白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芽叶如纸,建人以为茶瑞。”则知白茶可贵,自庆历始,至大观而盛也。既又制三色细芽,及试新銙、大观二年,造御苑玉芽、万寿龙芽。四年,又造无比寿芽及试新銙。贡新銙。政和三年造贡新挎式,新贡皆创为此,献在岁额之外。自三色细芽出,而瑞云翔龙顾居下矣。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故号芽茶。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紫芽,乃一芽带两叶者,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芽茶早春极少。景德中,建守周绛为《补茶经》,言“芽茶只作早茶,驰奉万乘尝之可矣。如一枪一旗,可谓奇茶也。”故一枪一旗,号拣芽,最为挺特光正。舒王《送人官闽中诗》云:“新茗斋中试一旗”,谓拣芽也。或者乃谓茶芽未展为枪,已展为旗,指舒王此诗为误,盖不知有所谓拣芽也。今上圣制《茶论》曰:“一旗一枪为拣芽。”又见王岐公珪诗云:“北苑和香品最精,绿芽未雨带旗新。”故相韩康公绛诗云:“一枪已笑将成叶,百草皆羞未敢花。”此皆咏拣芽,与舒王之意同。夫拣芽犹贵重如此,而况芽茶以供天子之新尝者乎!芽茶绝矣。至于水芽,则旷古未之闻也。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线水芽。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其制方寸新銙,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又废白、的、石三乳,鼎造花銙二十余色。初,贡茶皆人龙脑,蔡君谟《茶录》云:“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至是虑夺真味,始不用焉。盖茶之妙,至胜雪极矣,故合为首冠。然犹在白茶之次者,以白茶上之所好也。异时,郡人黄儒撰《品茶要录》,极称当时灵芽之富,谓使陆羽数子见之,必爽然自失。蕃亦谓使黄君而阅今日,则前乎此者,未足诧焉。然龙焙初兴,贡数殊少,太平兴国初,才贡五十片。累增至元符,以片计者一万八千,视初已加数倍,而犹未盛。今则为四万七千一百片有奇矣。此数皆见范逵所著《龙焙美成茶录》。逵,茶官也。自白茶、胜雪以次,厥名实繁,今列于左,使好事者得以观焉。

  

贡新銙。大观二年造。

  

试新銙。政和二年造。

  

白茶。政和三年造。

  

龙园胜雪。宣和二年造。

  

御苑玉芽。大观二年造。

  

万寿龙芽。大观二年造。

  

上林第一。宣和二年造。

  

乙夜清供。宣和二年造。

  

承平雅玩。宣和二年造。

  

龙凤英华。宣和二年造。

  

玉除清赏。宣和二年造。

  

启沃承恩。宣和二年造。

  

雪英。宣和三年造。

  

云叶。宣和三年造。

  

蜀葵。宣和三年造。

  

金钱。宣和三年造。

  

玉华。宣和三年造。

  

寸金。宣和三年造。

  

无比寿芽。大观四年造。

  

万春银叶。宣和二年造。

  

宜年宝玉。宣和二年造。

  

玉清庆云。宣和二年造。

  

无疆寿龙。宣和二年造。

  

玉叶长春。宣和四年造。

  

瑞云翔龙。绍圣二年造。

  

长寿玉圭。政和二年造。

  

兴国岩銙。

  

香口焙銙。

  

上品拣芽。绍圣二年造。

   

 新收拣芽。

  

太平嘉瑞。政和二年造。

  

龙苑报春。宣和四年造。

  

南山应瑞。宣和四年造。

  

兴国岩拣芽。

  

兴国岩小龙。

  

兴国岩小凤。已上号细色。

  

拣芽。

  

小龙。

  

小凤。

  

大龙。

  

大凤。已上号粗色。


又有琼林毓粹、浴雪呈祥、壑源拱秀、贡篚推先、价倍南金、暘谷先春、寿岩都胜、延平石乳、清白可鉴、风韵甚高,凡十色,皆宣和二年所制,越五岁省去。


右岁分十余纲。惟白茶与胜雪,自惊蛰前兴役,浃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中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玉芽以下,即先后以次发。逮贡足时,夏过半矣。欧阳文忠公诗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盖异时如此。以今较昔,又为最早。因念草木之微,有瑰奇卓异,亦必逢时而后出,而况为士者哉。昔昌黎先生感二鸟之蒙采擢,而自悼其不如,今蕃于是茶也,焉敢效昌黎之感赋,姑务自警,而坚其守,以待时而已。


御苑采茶歌十首(并序)


先朝漕司封修睦,自号退士,尝作《御苑采茶歌》十首,传在人口。今龙园所制,视昔尤盛,惜乎退士不见也。蕃谨摭故事,亦赋十首献之漕使。仍用退士元韵,以见仰慕前修之意。


雪腴贡使手亲调,旋放春天采五条。伐鼓危亭惊晓梦,啸呼齐上苑东桥。

采采东方尚未明,玉芽同护见心诚。时歌一曲青山里,便是春风陌上声。

共抽灵草报天恩,贡令分明 龙焙造茶依御厨法 使指尊。逻卒日循云堑绕,山灵亦守御园门。


纷纷争径蹂新苔,回首龙园晓色开。一尉鸣钲三令趣,急持烟笼下山来。采茶不许见日出。


红日新升气转和,翠篮相逐下层坡。茶官正要龙芽润,不管新来带露多。采新芽不折水。


翠虬新范绝纱笼,看罢人生玉节风。叶气云蒸千蟑绿,欢声雷震万山红。

凤山日日(氵翁)非烟,剩得三春雨露天。棠坼浅红酣一笑,柳垂淡绿困三眠。红云岛上多海棠,两堤宫柳最盛。


龙焙夕熏凝紫雾,凤池晓濯带苍烟。水芽只是宣和有,一洗枪旗二百年。

修贡年年采万株,只今胜雪与初殊。宣和殿里春风好,喜动天颜是玉腴。                                                                                                             

外台庆历有仙官,龙凤才闻制小团。争得似金模寸璧,春风第一荐宸餐。

  

先人作《茶录》,当贡品极盛之时,凡有四十余色。绍兴戊寅岁,克摄事北苑,阅近所贡皆仍旧,其先后之序亦同。惟跻龙园胜雪于白茶之上,及无兴国岩、小龙、小凤。盖建炎南渡,有旨罢贡三之一,而省去也。先人但著其名号,克今更写其形制,庶览之者无遗恨焉。先是,壬子春漕司再葺茶政,越十三载,乃复旧额。且用政和故事,补种茶二万株政和间曾种三万侏。次年益虔贡职,遂有创增之目。仍改京铤为大龙团,由是大龙多于大凤之数。凡此皆近事,或者犹未之知也。先人又尝作贡茶歌十首,读之可想见异时之事,故并取以附于末。三月初吉,男克北苑寓舍书。


北苑贡茶最盛,然前辈所录,止于庆历以上。自元丰之密云龙,绍圣之瑞云龙,相继挺出,制精于旧,而未有好事者记焉,但见于诗人句中。及大观以来,增创新銙,亦犹用拣芽。盖水芽至宣和始有,故龙团胜雪与白茶角立,岁充首贡。复自御苑玉芽以下,厥名实繁,先子亲见时事,悉能记之,成编具存。今闽中漕台新刊《茶录》,未备此书,庶几补其阙云。

    

淳熙九年冬十二月四日。朝散郎行秘书郎兼国史编修官学士院权直熊克谨记。

 

注:熊蕃字叔茂,建阳(今属福建)人。宗王安石之学,工于诗歌。宋太平兴国初,遣使就建安北苑造团茶。宣和时,北苑贡茶极盛,熊蕃亲见当时情况,遂写此书。


三十八图





 

 

正文·北苑别录 


(宋·赵汝砺)


序言


建安之东三十里,有山曰凤凰。其下直北苑,帝联诸焙。厥土赤壤,厥茶惟上上。太平兴国中,初为御焙,岁模龙凤,以羞贡篚,盖表珍异。庆历中,漕台益重其事,品数日增,制模目精。厥今茶自北苑上者,独冠天下,非人间所可得也。方春虫震蛰,千夫雷动,一时之盛,诚为伟观。故建人谓至建安而不诣北苑,与不至者同。仆因摄事,遂得研究其始末。姑摭共大概,条为十余类,日《北苑别录》云。


御 园 


窠十二陇 麦 窠 壤 园 龙 游 窠 


小 苦 竹 苦竹里 鸡薮窠 苦 竹 

鼯 鼠 窠 教练陇 凤凰山 苦 竹 园 

大 小 焊 横 坑 猢游陇 张 坑 

带 园 焙 东 中 历 东 际 

西 际 官 平 石碎窠 上下官坑 

虎 膝 窠 楼 陇 蕉 窠 新 园 

大 楼 基 阮 坑 曾 坑 黄 际 

马 鞍 山 林 园 和尚园 黄 淡 窠 

吴 彦 山 罗汉山 水桑窠 铜 场 

师 姑 园 灵 滋 苑马园 高[余田] 

大 窠 头 小 山 

右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方春灵芽莩坼,常先民焙十余日。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长坑、西际,又为禁园之先也。 

开 焙 

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遇闰则反之,以其气候少迟故也。 

采 茶 

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侵晨则露未[日希],茶芽肥润。见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山有打鼓亭)。监采官人给一牌,入山,至辰刻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发早晚所在,而于采摘各知其指要。盖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则速断而不柔(从旧说也)。故采夫欲其熟习,正为是是耳(采夫日役二百二十五人)。 

拣 茶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艹带],此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团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谓之一枪一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是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艹带],茶之[艹带]头是也。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艹带],皆所在不取。使其择焉而精,茶之色味无不佳。万一杂之以所不取,则首面不均,色浊而味重也。

蒸 芽 

茶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候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气。唯在得中为当也。 

榨 茶 

茶既熟,谓之“茶黄”。须淋数过(欲其冷也),方上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水芽则以高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而后已。盖建茶味远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研 茶 

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余皆十一二焉。自十二水崦上,日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日研三团,至七团。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沉。故研夫尤贵于强有手力者也。尝谓天下之一,未有不相须而成者,有北苑之芽,而后有龙井之水。其深不以丈尺,则清而且甘,昼夜酌之而不竭。凡茶自北苑上者,皆资焉。亦独锦之于蜀江,胶之于阿井,讵不信然。 

造 茶 

造茶旧分四局,匠者,起好胜之心,彼此相夸,不能无弊,遂并而为二焉。故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钅夸有东作西作之号。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钅夸],随笪过黄。有方[钅夸],有花[钅夸],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我亦异。故随纲系之贡茶云。

过 黄 

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过沸汤[火监]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炮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凡火之数多寡,皆视其[钅夸]之厚薄。[钅夸]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米。钅夸之薄者,七、八、九火至于十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当置之密室,急以记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 

纲 次 

细色第一纲 

尤焙贡新 

水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三十[钅夸] 创添二十[钅夸] 

细色第二纲 

龙焙试新 

水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一百[钅夸] 创添五十[钅夸] 

细色第三纲 

龙团胜雪 

水芽 十六水 十二宿火 正贡三十[钅夸] 续添二十[钅夸] 创添六十[钅夸] 

白茶 

水芽 十六水 七宿火 琥贡三十[钅夸] 续添五十[钅夸] 创添八十[钅夸] 

御苑新芽 

小芽 十二水 八宿火 正贡一百片 

万寿龙芽 

小芽 十二水 八宿火 正贡一百片 

上林第一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一百[钅夸] 

乙夜清供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一百[钅夸] 

承平雅玩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一百[钅夸] 

龙凤英华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一百[钅夸] 

玉除清赏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一百[钅夸] 

启沃承恩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一百[钅夸] 

雪英 

小芽 十二水 七宿火 正贡一百片 

云叶 

小芽 十二水 七宿火 正贡一百片 

蜀葵 

小芽 十二水 七宿火 正贡一百片 

金钱 

小芽 十二水 七宿火 正贡一百片 

玉华 

小芽 十二水 七宿火 正贡一百片 

寸金 

小芽 十二水 九宿火 正贡一百片 

细色第四纲 

尤团胜雪 

已见前 正贡十百五十[钅夸] 

无比寿芽 

小芽 十二水 十五宿火 正贡五十[钅夸] 创添五十[钅夸] 

万春银芽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四十片 创添六十片 

宜年宝玉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四十片 创添六十片 

玉清庆云 

小芽 十二水 九宿火 正贡四十片 创添六十片 

无疆寿龙 

小芽 十二水 十五宿火 正贡四十片 创添六十片 

玉叶长春 

小芽 十二水 十五宿火 正贡四十片 创添六十片 

玉叶长春 

小芽 十二水 七宿火 正贡一百片 

瑞云翔龙 

小芽 十二水 九宿火 正贡一百八片 

长寿玉圭 

小芽 十二水 九宿火 正贡二百片 

兴国岩[钅夸] 

中牙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二百七十[钅夸] 

香口焙[钅夸] 

中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五百钅夸 

上品拣芽 

小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一百片 

新收拣芽 

中芽 十二水 十宿火 正贡六十片 

色第五纲 

太平嘉瑞 

小芽 十二水 九宿火 正贡三百片 

龙苑报春 

小芽 十二水 九宿火 正贡六十片 创添六十片 

南山应瑞 

小芽 十二水 九宿火 正贡六十片 创添六十片 

兴国岩拣芽 

中芽 十二水 十五宿火 正贡百五十片 

兴国岩小龙 

中芽 十二水不 十五宿火 正贡七百五十片 

兴国岩小凤 

中芽 十二水 十五宿火 正贡七百五十片 

先春二色 

太平嘉瑞 

已见前 正贡三百片 

长寿玉圭 

已见前 正贡二百片 续入额四色 

御苑玉芽 已见前 正贡一百片 

万寿龙芽 

已见前 正贡一百片 

无比寿芽 

已见前 正贡一百片 

瑞云翔龙 

见见前 正贡一百片 

粗色第一纲 

正贡 

不入脑子上品拣芽小龙一千二百片 六水 十六宿火 

入脑子小龙七百片 四水 十五宿火 

增添 

不入脑子上品拣芽小龙一千二百片 

入脑子小龙七百片 

建宁(安)府附发 

小龙茶入百四十片 

粗色第二纲 

正贡 

不入脑子上品拣芽小龙六百四十片 

入脑子小龙六百七十二片 

入脑子小凤一千三百四十四片 四水 十五宿火 

入脑子大龙七百二十片 二水 十五宿火 

入脑子大凤七百二十片 二水 十五宿火 

增添 

不入脑子上品拣芽小龙一千二百片 

入脑子小凤七百片 

建宁(安)府附发 

大龙茶四百片 大凤茶四百片 

粗色第三纲 

正贡 

不入脑子上品拣芽小龙六百四十片 

入脑子小龙六百七十二片 

入脑子小凤六百七十二片 

入脑子大龙一千八百片 

入脑子大凤一千八百片 

增添 

不入脑子上品拣芽小龙一千二百片 

入脑子小龙七百片 

建宁府附发 

大龙茶八百片 

大凤茶八百片 

粗色第四纲 

正贡 

不入脑子上品拣芽小龙六百片 

入脑子小龙三百三十六片 

入脑子小凤三百三十六片 

入脑子大龙一千二百四十片 

入脑子大凤一千二百四十片 

建宁府附发 

大龙茶四百片 大凤茶四百片 

粗色第五纲 

正贡 

入脑子大龙一千三百六十八片 

入脑子大凤一千三百六十八片 

京铤改造大龙一千六百片 

建宁府附发 

大龙茶八百片 大凤茶八百片 

粗色第六纲 

正贡 

入脑子大龙一千三百六十片 

入脑子大凤一千三百六十片 

京铤改造大龙一千六百片 

建宁府附发 

大龙茶八百片 大凤茶八百片 

京铤改造大龙一千二百片 

粗色第七纲 

正贡 

入脑子大龙一千二百四十片 

入脑子大凤一千二百四十片 

京铤改造大龙二千三百一十二片 

建宁府附发 

大龙茶二百四十片 大凤茶二百四十片 

京铤改造大龙四百八十片 

细色五纲 

贡新为最上,开焙后十日入贡。龙团胜雪为最精,而建人有直四万钱之语。夫茶之入贡,圈以箬叶,内以黄斗,盛以花箱,护以重篚,扃以银钥。花箱内外,又有黄罗幕之。实谓什袭计珍矣。

粗色七纲 

拣芽以四十饼为角,小龙凤以二十饼为角,大龙凤以八饼为角。圈以箬地,束以红缕,包以红纸,缄以白绫。惟拣芽俱以黄焉。 

开 [余田] 

草木至夏益盛,故欲导生长之气,以渗雨露之泽。每岁六月兴工,虚其本,培其土,滋蔓之草,遏郁之木,悉用除之,正所以导生长之气,而渗雨露之泽也。此谓之开[余田]。唯桐木得留焉。桐木之性与茶相宜,而又茶至冬畏寒,桐木望秋而先落,茶至夏而畏日,桐木至春而渐茂,理亦然也。 

外 焙 

石门 乳吉 香口 右三焙常后北苑五七日兴工。每日采茶,蒸,榨以过黄,悉送北苑并造。 

淳熙丙午夏望日,门生从政部郎福建路转运司主管帐司赵汝砺敬书。 



文/网络综合




品味生活,从茶开始。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与朋友分享,也是一种快乐。



密云龙的起源|宋之传承,岩茶之巅

  宋之贡茶·经典之作

  密云龙武夷岩茶,传承古法工艺、甄选武夷山优质茶叶,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启桐监制,再现宋之贡茶、经典之作。

密云龙起源

  宋之贡茶,皇家专享

  密云龙图形出自《钦定四库全书》,宋熊蕃撰之《宣和北苑贡茶录》中的图形

  密云龙来自武夷山,是武夷岩茶中的名枞珍品。据史料记载,宋?元丰元年(1078年),宋神宗下诏在福建凤凰山建立御茶园,制作皇室专享之御茶,并赐其名为“密云龙”。

  此茶产量极少,工艺极为复杂,仅供皇室。每斤有二十饼之多,上奉宗庙、下享皇廷、尊贵无比。

精妙绝伦的“黄金缕,密云龙”

  茶以宋朝为最,而在众精品中,密云龙最是受到追捧。

  欧阳修曾在《归田录》中记述:茶之品莫贵于龙凤,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苏轼亦专门为密云龙作词:“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共夸君赐,初拆臣封,黄金缕,密云龙。”

  据孙月峰《坡仙食饮录》记载:“密云龙”之味极为甘馨,苏轼对此奉为至宝,以密云龙来招待至亲贵宾。

  在宋代,很多伟大的诗人都曾为密云龙赋诗写词。苏轼的《行香子》、米芾的《满庭芳·咏茶》、黄庭坚《和答梅子明王杨休点密云龙》、《博士王扬休碾密云龙同事十三人饮之戏作》。更有晁冲之向老友江子之的索茶诗《简江子之求茶》。诗词中无不充满对“密云龙”的向往之情及珍视。

传承千年,密云龙再续前缘

  大师之作——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大师——叶启桐

  如今,密云龙武夷岩茶传承古法工艺,甄选武夷山优质茶叶为原料,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大师叶启桐精制而成,其滋味醇厚、岩韵尽显。细品慢饮,茶汤馥郁芬芳之气,饮后唇齿留香。领略武夷岩茶密云龙独有的岩谷花香,带给人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贡茶品质,匠心技艺

  在诸多名茶的时期中,能成为宋代贡茶的均为极品中的精品。尤其是惊蛰十日即采其芽,日数千工聚而造之,一旦焙成即速派官员飞骑送入京师。有欧阳修诗曰:“建安三千五百里,京师三月尝新茶”。

  密云龙武夷岩茶从种植、采摘到生产都建立于食品安全基础之上,从选材到每泡好茶,均认真制作,严格评审,用严格的标准把控每一个环节。

  1.采摘时间:只采春茶

  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中旬。每年只采摘一次春茶,武夷春茶一般在谷雨后立夏之前,密云龙武夷岩茶使用茶叶全部为春季采摘。密云龙武夷岩茶的色泽青褐润亮呈“宝光”,香气别具一格,胜似兰花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生津回甘,香清甘活、岩骨花香。

  2.采摘地点岩茶产区

  密云龙武夷岩茶采摘地点为武夷山岩茶产区,环境清幽,生态环境绝佳。

  3.采摘标准一芽三叶

  采摘茶叶为一芽三叶。以中开面为标准,采摘三叶嫩梢及采摘层上的幼嫩对夹叶。标准的密云龙武夷岩茶茶菁肥壮、完整。

  4.制作工艺古法炭焙

  密云龙继承传统的加工工艺,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并由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叶启桐担任公司首席茶叶大师监制,采用古法炭焙,经数十道工艺精制而成。

找到约15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