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毛峰和谁在一起了

找到约41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中国四大名茶,谁才是茶中之王?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经过千百年的的努力,已经形成了非常完善的6大茶叶种类,包含几百种产品。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国际社会组织了多次中国10大名茶评比,前后有几十种名茶入选。

尽管每一次的评价标准和出发点都不太一样,但是有一些历史名茶却屡次上榜,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名茶。接下来,我们就根据不同时期的10大名茶评比,选出其中比较受欢迎的四大名茶,看看你喜欢哪一种?

黄山毛峰

从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选十大中国名茶开始,截止到2002年《香港文汇报》评选,近100年间,在国内外比较知名的评比活动中,黄山毛峰均被选为中国10大名茶之一,这足以说明,黄山毛峰的价值。

黄山毛峰是徽茶的代表,原产地为古徽州地区,创制于1875年前后。但实际上,黄山地区早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是重要的产茶区,到了明清时代兴散茶后,更是成为舞台中央最闪亮的那颗星。

明清时代的徽商,之所以出名,就是靠着茶叶起家。再加上当地多山地丘陵地貌,海拔较高,雨水充沛,温度适宜,出产的都是高山云雾茶,滋味鲜爽,香气清扬,深受消费者喜爱。

西湖龙井

要说西湖龙井的名气,可能比黄山毛峰更大。在目前中国绿茶界,它似乎是无可撼动的王者,而且它也被历次全国10大名茶评比选中,拥有绿茶皇后的美誉。

西湖龙井主要产于杭州西湖龙井村周围,分为一级产区和二级产区。其中一级产区主要包括狮峰、龙井、云栖、虎跑、梅家坞等五大核心产区。

这里面所产的西湖龙井是品质最高价格最贵的,但是外围还有很多二级产区,品质同样不错,但价格要便宜不少。

西湖龙井之所以能够成为绿茶皇后,除了本身具有的独特品质之外,还跟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有了很大的关系。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西湖边钦点了18棵御茶树。当然,除此之外关于西湖龙井的传说还有很多,让它的名气大大高于其他绿茶。

安溪铁观音

铁观音是中国乌龙茶中的代表作,可以说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都非常高。2000年到2012年之间,铁观音走向全国市场,成为当时最火热的一种茶。

虽然当时很多人在炒作普洱,但不管是滋味口感还是冲泡方式,普洱都不容易让人接受。而闽南乌龙铁观音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很快走向全国占领北方市场。

因为铁观音的滋味香气都非常特别,不管是喝绿茶,还是喝红茶的茶友,在没有接触铁观音之前,都根本无法想象其独特的香气滋味。而在喝过铁观音之后,有都会被它的知味香气所折服。

可以说,铁观音是除了绿茶之外最让人容易接受的一种茶。在中国历次十大名茶评比中,它同样当仁不让的上榜,占据其中重要一席。

碧螺春

相较于前三大名茶,碧螺春的知名度可能略低一些,但并不妨碍它在中国10大名茶中的地位。因为碧螺春生长在太湖的东洞庭山和西洞庭山上,环境特别优越,但是总体产量有限,无法跟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和铁观音相媲美。不过碧螺春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成为贡品,茶叶条索紧结,白毫显露,卷曲成螺,所以叫做碧螺春,一斤茶需要6~7万颗芽头,因此显得特别珍贵。

碧螺春最大的特点就是香气扑鼻,当地人称此茶为吓煞人香!据说当年康熙皇帝都曾经对此赞赏有加,并亲自为碧螺春命名。总而言之,上面这4种中国名茶,都是历史悠久的茶叶,可能很多人都喝过了。那么你觉得这几种茶哪一种最好?喝哪一种才是茶中之王?如果你有不同的意见,或者认为其他茶比这上面4种更好,也欢迎您在下面留言补充我们一起交流。

来源:茶情报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亚和说茶 | 古人是如何评价茶叶的?

古人评价茶叶的方法


我国发现利用茶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药用时期。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到陆羽《茶经》的问世,茶叶一直是一种“瀹蔬式杂煮”的汤叶,在煮饮的时候常常在其中加入葱、姜、橘皮等其他植物,那时期的茶叶是一种“复方茶”,我们也叫混合饮。

陆羽《茶经》向世以后,茶的利用发生了重大变革。陆羽将加入茶叶中的葱、姜、橘皮等其他植物抛弃,使茶叶独立成为一种单纯的饮料。陆羽自己把这种煮饮的方法称之为“天然煎烹法”,陆羽的“天然煎烹法”其实并不天然,因为他还在其中加了盐巴,但并不妨碍陆羽的伟大贡献。他把茶叶从“复方”的茶转向了简单化的“单方”茶,过度到了今天的清饮。



沿着这个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人认识茶主要有两条途径:是茶的药用价值,二是茶的饮用价值。药用价值的茶肯定要评价它的功能性,饮料价值的茶肯定要评价它忺用的愉悦性。


于是我们可以把古代对茶的评价方法总结出六个方面,就是评功能、评产地、评原料、评工艺、评外形、评内质。


评 | 茶的功能


评功能体现在大量的古代医学著作中,延续到今天发展成为数以千计的茶疗方,成为我国中医宝库中的一个瑰宝。在古代遗留下来的许多茶叶专著和大量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中,茶的功能还赋予了另外一种功能性,就是它对精神的愉悦性


人们把它称为“仙人草”“清人树”“不夜侯”“窈窕菜”“长生茶”等等,赋予了许多人格的美好,充满了文学的想象。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对茶的植物功能性和精神作用性的评价,我们可以将它视为茶的功能性评价。



评 | 茶的产地


陆羽《茶经》问世以后,茶的评价体系逐渐地完善起来,人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到评产地、评原料、评工艺、评外形和评内质,开始了在享受茶的精神世界的同时,对茶的植物性、客观性的研究。


在《茶经》中有三篇开启了茶叶评产地的先河。在《一之源》中,陆羽说“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在《七之事》《八之出》中,陆羽将三十二个州的茶分出了三到四等,形成了用产地来衡量茶的评价方式。


大家知道,陆羽是湖北天门人,在他的一生中主要游历在湖北、江西一带,而且在浙江江苏都居住过。在沿途中他应该还接触到安徽湖南两省,用心的朋友都会发现,陆羽《茶经・八之出》中,他主要叙述的排的等级等次主要是以山南道的茶区为主的。


由于他没有到过福建和贵州,对当时的黔中茶、江南茶和岭南茶没有太多的记录,这也是陆羽的局限性。但是陆羽按产地评价茶叶的思维方式也影响到了宋代及其之后的时间。



《大观茶论》中,《东溪试茶录》中,在《北苑贡茶录》中有大量的关于福建茶的记录,它们都按产地论优劣。明清时期大量的著作也是按照产地来分别茶的优劣的。在云南《徐霞客游记》中记录了当时他经历凤庆的时候,喝到了梅氏给他煮泡的茶以后,他说“滇茶以此为最,不输杭之龙井”。


我们熟知的关于普洱茶的六大茶山的记录等,这些习惯,都是评产地的缩影。我国许多历史名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名的。习惯延续到今天,在云南普洱茶中,班章、冰岛、昔归、易武、忙肺、景迈等等产地的推崇,也是这种习惯的延续。


至于盛名之下,这些产地是不是会出现名不符实,已经是另外一个命题。口碑相向,众说一致是我国传统的评茶习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评 | 茶的原料


要强调的是,在我们评产地,评天时地利的同时,还要学会古代评茶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评原料。


在陆羽《茶经・三之造》中,他说“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说明陆羽已经注意到了原料选用.提出茶树上生长的三枝四枝五枝的枝条,选择其中肥壮的枝条采摘的主张。


“笋芽”


在《一之源》中陆羽又说“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他还注意到了叶色与品质的关系。注意到了同为芽头的笋者和芽者,即肥壮的和瘦弱的茶芽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他也注意到了叶片背卷和叶片展平的叶龄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芽头肥壮的比芽头瘦弱的品质好,叶片背卷的比叶片舒展的品质好。这些观点到今天都是经得住检验的。至于他所说到的“紫者上,绿者次”,可能受到当时顾渚紫笋的影响,也可能是唐朝煮茶而饮的习惯,让陆羽觉得紫色芽头这种味道浓的茶是好茶。无论如何,陆羽对原料的在意,直接影响了后来的整个中国茶叶行业的发展方向。


于是我们在宋徽宗所写的《大观茶论》中,就见到了这样的记载,他说:“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旗一枪为拣芽,一旗二枪为次之,余斯为下”。宋徽宗把雀舌和谷粒者的茶芽视为斗品,是最好的,认为一旗一枪次之。这种习惯在那个时候可是“皇帝诏曰”啊。



我们现在的许多评茶活动,许多消费者购买茶叶,都受这种习惯的影响,见嫩就是好的,龙井的价格始终比旗枪高。


在熊蕃所写的《北苑贡茶录》中,也有类似的话,他说“凡茶芽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锐,号曰芽茶。次曰拣芽,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旗一枪。次曰中芽,乃一芽带两叶,号一枪两叶。其带三叶四叶皆渐老矣”。可以看出,整个宋代对茶的评价是以嫩为好的。甚至出现了《北苑贡茶》当中剥去鳞片,只留笋丝的水线银芽。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唐宋时期对用料的选择,一直影响了中国茶叶一千多年的价值观。这种以嫩为好的习惯或者是判别标准,究竟好不好呢?


唐宋饮茶习惯


我认为我们得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去判断,因为江浙地区的饮食都是偏清淡的,主流社会对清淡饮食的偏好,使整个宋代制茶出现了“出膏惟恐不尽”的加工习惯。


“出膏惟恐不尽”就是要把茶叶里面的膏汁(即汁液)挤干、榨净。甚至还有将揉捻叶、揉坯用清水漂洗,以获得好看的外形的加工。这类加工方法在我们今天看来确实有点儿匪夷所思,因为将茶汁都挤出了,还有什么营养价值呢?


宋代点茶


但是宋代的饮茶习惯是以抹茶和点茶为主的。就是将茶叶碾碎了以后,茶粉与沸水搅拌在一起,直接连茶渣一起饮入的这么一种消费方式,类似于今天日本的抹茶。这种饮茶习惯显然不能太浓,浓了就像喝药,浓了就肯定受不了,所以有它的合理性。


宋代的制茶和唐代的制茶完全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唐朝制茶是“畏其流膏”的,就是要尽量的保持茶的汁液。而宋代的制法是“出膏惟恐不尽”,就是要想方设法地挤走茶汁。


这两种相反相左的加工方式,就是因为唐朝是煮着喝的,宋朝是点茶喝的。煮着喝的,茶水比例很大,茶少汤多,它肯定要追逐味道浓的东西。而宋代是直接将茶碾成粉打匀,点茶而饮,所以不喜欢太浓,它必须将茶汁挤出去。


唐代煮茶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习惯,不同的习惯引导着不同的加工方式。我们不评论这些时代谁对谁错,谁是谁非,我们只有敬重的义务。但是古人对用料的选择,对用料的重视是我们要重视的。


我们要学习的是在评产地的同时,评价原料的等级。历史进步了一千多年,我们不能不如古人。购买龙井也好,铁观音也好,碧螺春也好,黄山毛峰也好,云南普洱茶也好,不能只是盯着产地而去,而是要在产地的基础上,学习古人的评价方法,重视对原料的评价。


评 | 茶的工艺


不仅如此,古人还对茶叶加工的工艺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评工艺也是中国茶叶历史上重要的审评品鉴指标。


在陆羽《茶经》中《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这些章节中,都有对工艺的考量,有对生产工具的要求,有对采制时间的要求,有对蒸压技术的要求,也有对煮饮过程中茶具茶艺用品的要求。


唐代制茶


宋徽宗《大观茶论》甚至对采茶工人的洗手、剪指甲等许多很细很细的环节,都提出了要求。宋代黄儒写的《品茶要录》指出了茶叶的八病。赵汝励的《北苑别录》依然盯着的是茶叶的加工工艺。


《品茶要录》和《北苑别录》这两部书中,有一点非常相似,它们各有一段话都重视到了杀青,即蒸汽杀青的时候的工艺水平,都分别记载了三种工艺情况下的品质特点:


1.如果蒸青不足、不熟、不透,会出现成品的色青、易沉,味有桃仁之气,草木之气等,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生青,青草气;

2.如果过熟,杀透闷着了,就会出现色黄,粒纹大而味淡;

3.如果适度则味甘香。


时间过去了一千多年,我们不得不臣服于我们古人的伟大,无论是陆羽的“茶有九难”,还是黄儒的“饼茶八病”,还是赵汝励的对制茶工艺的辨别能力,都是我们要学的。


古为今用,向古人处讨消息,在传承之中谈发展,是我们学习茶叶审评品鉴的捷径。因为,茶叶审评品鉴是评价茶叶的好和坏,而好和坏是一种价值观。那些千古不易的价值取向,一定是经典所在。





徐亚和

楚天茶道培训中心首席普洱导师。

云南普洱知名专家。

著有《解读普洱》、《中国普洱茶文化大观》、《石介茶》等茶学专著。

他在普洱茶的栽培、加工工艺、审评等方面积累了30年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他也是云南优良茶树品种——冰岛长叶、邦东大叶种及漭水大叶种的发现者、命名者与推广者之一,影响深远。


《亚和说茶》——讲述最真实的中国茶故事

《亚和说茶》以作者长期实践经验为基点,以作者对茶叶最质朴的理解作杠杆,撬动的是茶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核心,是商业的密码,是开启茶学脉络的钥匙。书中处处都在讲解常识,也处处都在展示新知,《亚和说茶》让每一个人能更贴近茶、走进茶,与茶相知,与茶相伴。它让学茶者洞见光明,以最浅显的解读,获取最大的收获;它让爱茶的人观照自我,从中悟出精髓与规律;它让懂茶者明心见性,找回茶之本源,走进茶的世界。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亚和说茶》

走遍安徽,谁才是绿茶之王?

安徽究竟有多少好茶?

01、100多年的优等生

安徽,是上帝的茶室。皖南和皖西两大中国顶级茶区,都在北纬30度线上,这是出产中国茶的黄金地带。

这些地方群峰竞秀,雨水充沛,山高林密,生态绝佳。上天的眷顾形成了安徽茶“品质高、感观强、香气足、口感好”的群体特性。而安徽人自古善制茶,茶随徽商行销天下,让品牌远播四方。

与很多省份茶园动辄几千亩连片不同,安徽茶园一般都是小面积,一片片分布在高海拔密林深处,懂茶的人,自然懂得这意味着什么。

群山环抱中的茶园

新中国成立后,每逢名茶评比,安徽必霸榜。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评选出中国10大名茶,安徽独占三席。此后全国10大名茶评比,要追溯到新中国建立之后的1959年,安徽依然有3个品牌入选,高居第一。1982年商业部茶畜局在湖南长沙召开全国名茶评选会,安徽有4个入围,全国第一。最近的一次评选,是2017年首届中国国际茶博会,评出10大名茶。没什么悬念,安徽还是第一。

100多年来,安徽茶始终以卓越的品质,傲视群雄。

黄山毛峰

02、“佛系卖茶”

但今天说这么多,并不是表扬安徽茶,而是要谈谈安徽茶的突出短板——营销。

安徽名茶多,但论品牌影响力,吃的多是老底子。翻开典籍能讲几天,谈到眼下乏善可陈。相对于近些年云南、福建、浙江、贵州、四川在品牌营销上的高歌猛进,安徽差距逐年拉大。很多安徽人有个误解,觉得安徽这么多名茶,肯定销售很厉害。其实不是的。安徽茶大部分份额还是在省内,在省外的存在感并不高。

安徽茶界,普遍不善,甚至不愿搞品牌营销,小富即安心态浓厚。此外,因为大企业少,能力也不足。

前不久,东篱到岳西县包家乡石佛村去拜访冯立彬。作为岳西翠兰的创制人之一、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冯立彬身上沉淀很多茶文化和历史资源,但很少看到关于他的报道,文化也没有转化为系列产品。比起有些省份围绕“非遗传人”炒作“大师茶”“签名版”的操作,老冯真是低调到有点萧瑟。

“前些年只知制茶。茶做好不就行了吗?”老冯这么说。

冯立彬

姚河乡香炉村,是岳西翠兰另一个发源地。1983年,香炉村人刘会根与冯立彬一起创制岳西翠兰。在他的茶园里,足足有100多棵树龄在300到500年的古茶树。古茶树,现今茶江湖最热的题材,这要是放在在福建或者浙江,肯定要讲出精彩的故事,开发“茶王”系列产品。但刘会根只把它作为普通茶卖,就是这么任性。

香炉村竹山茶园,树龄在500年的古茶树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安徽有4个全国性名茶,还有一大批地方名优茶,具备深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别人没有都能编出来,还讲得神乎其神,但安徽人硬是不去讲、讲不好。

再一个原因,是产业发展不足。

2014年,省里曾在中央电视台安排搞一年的品牌集中宣传,一下选了4个,这在其他省份是难以想象的,难免传播力分化。在其他省说哪个茶是第一不算太难,排个前三前五一般没有争议,但是安徽自己评个十大名茶都头疼,这也算是“幸福的烦恼”。

今天安徽的名优茶绝大部分还是手工制作

这从侧面也说明,安徽茶产业还在低水平阶段,发展不足,龙头企业少,无法把区域资源整合起来。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茶叶百强企业名单”,前20名中安徽只有一个企业上榜,排在第16位。大企业少,就没有人扛大旗、闯市场。

最后,安徽对茶产业虽然很重视,但真金白银支持不多,与浙江、福建、四川、贵州等“以全省之力”打造茶产业相比,力度小得多。

03、说出你的故事

即使是“佛系卖茶”,安徽茶依然有相当大的市场,特别是美誉度很高。这要感谢优秀的品质和祖上的阔绰。这也表明,如果把品牌营销做好,安徽茶产业提升空间巨大。

庆幸的是,安徽人已经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行动起来了。今年春茶季,几乎所有茶叶重点产区,都围绕公共品牌搞开茶节活动,宣传公共品牌。

4月23日,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第十四届安徽茶博会将于5月14日开幕

去年开始,安徽省把举办了12届的安徽茶博会,从纯商业展会变成政府主导的大型博览会。去年底,徽茶集团也低调挂牌成立。近期,安徽又出台茶产业振兴意见,强调要实施区域公用品牌“走出去”战略,大力宣传安徽茶品牌,弘扬安徽茶文化。这是品牌赋能,提升知名度的主要手段。

安徽历史名茶多,不能再让这些资源沉睡了。

如今,提到歙县大方茶,能眼睛一亮,翘起大拇指说声“这是好茶!”的人,已经不多了。早在1955年,它便跻身中国十大历史名茶。歙县三阳镇岭脚村,位于天目山脉清凉峰下,是大方茶核心区。村民冯全根、冯鑫洲父子,是不多还坚持做大方茶的人。冯全根40多岁,祖上5代做茶。“大方茶创制于唐,兴盛于清,上世纪八十年代畅销,但如今已衰败多年。”冯全根说。

大方茶与龙井茶相似

品牌弱化,曾经威震一方的顶级名茶,最多只能卖4、5百元一斤。“大方茶是扁茶鼻祖,是西湖龙井的前身。但现在很多当龙井卖,价格翻几倍。”冯全根说,他毕生的梦想,就是重塑大方茶品牌辉煌。

在如今的中国茶江湖,众声喧哗,茶王纷争不休,几万几十万乃至上百万高价茶炒作,无非为博个眼球,树个牌子。而我们几百年沉淀的顶级品牌,如果弃之若履,就可惜了。

把故事讲好,必须有“带头大哥”。

一个品牌,一个产业的提升,必须有几家大型龙头企业来带。省内来看,黄山毛峰有谢裕大,六安瓜片有徽六,太平猴魁有猴坑、六百里等。有龙头企业,品牌营销就相对较好,公共品牌的影响力逐年提升。因此省里也强调,今后几年重点培育壮大新型主体,推动有实力的茶叶龙头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大型产销集团。

猴坑古道,一家太平猴魁生产企业的加工基地

这里,东篱想多说几句。品牌知名度、产业竞争力的提高,不是一个人,一个厂在提高,而是需要一群人,一个地区同时提高,是产业的整体提升。这就需要有很强的凝聚力,向心力,一个区域的茶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行。政府要珍惜多年传承形成的品牌,不能任其弱化,甚至湮灭。一方茶人要胸有全局,不能以邻为壑。所谓龙头,不仅仅是自身体量大、资源多、能力强,更多还意味着牺牲,为全局发展牺牲的精神。

很可惜,安徽茶人在这个方面有欠缺。有些历史名茶发展不如预期,就是因为不团结。在跟茶界人士交流的时候,很多人对福建茶人很推崇,“他们甚至可以相互借钱渡难关,可以相互调配货源一起做大市场。”安徽茶人行吗?

安徽茶因为历史悠久,名茶辈出,也不免带着旧时期作坊风气,山里思维,以邻为壑,宁愿守着自己的传统客源和技艺,小富即安,也不愿与同行互通有无,切磋提高,做大市场。当前的茶产业,已经呈现出大生产、大流通、大市场、大消费的趋势,技术的革新、营销的操作、市场的布局等等,都不是单枪匹马可以搞定的。

时代已走进枪林弹雨,你还要靠一把祖传宝剑闯江湖吗?有些茶人该反省反省,痛定思痛了!

云雾环抱的茶园张超勇摄

04、舍得

东篱把投入单独拿出来,说一说,是因为它也是安徽茶品牌营销上做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

“哥不是想低调,腰里真没钱……”

今年春天,东篱走访安徽多个茶区,听到最多的呼吁就是“茶产业是个富民产业,政府要重视”!在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全国茶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中,安徽被列为重点省份,全省共有10个市50余个县(市、区)产茶,茶相关从业人员300多万人。

采茶

最近几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调研中走进茶园,了解茶产业发展情况,强调“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能够在这里脱贫奔小康,做好这些事情,把茶叶这个产业做好”,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真正做到“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因此,绝不能拿税收贡献的标准来衡量茶产业重要与否,而要看到它在带动农民增收,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大意义。安徽皖南、皖西茶资源之丰富,堪称全国第一。茶产业涉及百万农户。这些地方多山区、老区、脱贫区,茶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推动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做不好,对不起天赐之资源,也对不住百万茶农的殷切期待。

走访中,茶界许多有识之士纷纷表示,眼下需要政府牵头并给予实质性支持,组织安徽茶企抱团走出去,到省外去打广告、搞推广活动、开设门店,像曾经的徽商一样,让徽茶再次行销海内外。

政策千万条,投入第一条。我们期待,政策能够多一些干货,多一些真金白银。舍得,有舍才有得。

05、说茶王,谁是茶王?

极品、顶级、古树、国礼、老茶、年份……有茶的地方,就有江湖。今天,谁才是茶江湖里的王者?

鲜叶摊晾

其实并没有什么茶王或者王茶。推广适宜的优良品种和科学绿色的种植模式,以先进科技提升工艺,辅以现代营销手段,让茶叶安全优质、产业规模壮大、种植效益提升,带动更多茶区群众稳定增收致富,这样的茶,就是王茶。而为之奋斗的茶人,能团结最广大群体,带动整个产业加快发展的,就是茶界王者。循以节气,采撷稀有鲜叶,精心制作珍品,固然是茶人的追求。但茶之大道,在于普惠,为众人种,供众人饮,才有最旺盛的生命力。

1983年,岳西县决定创制名优茶。在确定标准时几经修改,有人提议标准搞高点,但最终定下了“一芽二叶初展”的标准。“如果标准太高,就失去了普遍基础,创制名优茶首先要讲社会效益。”刘会根回忆。

1985年,岳西翠兰首次跻身全国名茶之列。如今,它在岳西县种植面积已近20万亩,年产量超6000吨,产值超7亿元,带动全县15万茶农人均因茶年收入近5000元。

同样,在黄山、池州、六安、安庆、宣城、滁州,越来越多的农户受惠于茶产业的崛起。去年安徽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470亿元。漫山遍野的小叶子,已经成为山区群众走向全面小康的“绿色银行”。

这样的茶大概就是绿茶之王吧~

出品|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文字|史力彭园园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