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买得青山只种茶

找到约30条结果 (用时 0.031 秒)

左手煮茶,右手取诗,茶与诗从未分离

卢仝的飘逸,元稹的巧思,苏轼的赤诚,字字句句流于诗中。似乎唯有具备出世性格,或是对生活品质执着追求的人,才写得出最好的茶诗。古时,文人雅士契阔谈宴之余,左手煮茶,右手取诗,茶与诗从未分离。从这一片片小小的茶叶中便可吟咏出丰富的情感,体悟出人生之道。

于茶诗间,便足以深切感受中国文人的思想,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民族性格。历代咏茶之诗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爱茶人几乎张口就来:极致如卢仝的《七碗茶诗》,精致如元稹的《一至七字诗》,细致如苏轼的《汲江煎茶》……其实,沉稳持重的杜甫也曾有过一篇小诗:“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栏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这些茶诗词表达的是对生活的满足,节制而温柔。有茶,有诗,有自然山水即很满足。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茶诗里的文人性格,崔道融耿直:一瓯解除山中醉,便觉身轻欲上天。苏轼聪慧: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杜耒温馨: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唐伯虎豪气: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茶之道,茶知道,守一抔净土,盈一眸恬淡,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愿每个人在纷呈世相中不会迷失荒径,可以端坐磐石上,陶醉茶香中。茶是佛法的甘露,禅和茶似乎有着某种天生的关联,人从品茶开始悟道,佛因为禅修而品茶。

有茶有饭才叫生活。山下科稻,山上栽茶,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传统中国,有茶有饭,才叫生活。生活中我们总是在做加法,而茶会自然地在我们身体里面做减法,不仅是身体,更是心灵。其实茶本一味,至善至简。清醒时做事,糊涂时读书,独处时思考,心静时泡茶。饮茶,就是这样一种接纳与包容性极强的生活方式,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茶里安住、遇见、表达、转化和收获。

选择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得有失。不用羡慕什么,也不用抱怨什么。你所能做的,只是保持身体和内心的平衡。茶是心灵的映照,不为风雅,只为清心。当人生如茶,煎熬也将变成一种成就。一片叶子,任它让茶人朴拙,茶事庄严,茶器浸润,爱上茶之真滋味。茶若人生,一颗茶心经过时间的冲泡、翻滚、沸腾,如茶般沉时坦然,浮时淡然。浮沉时才能氤氲出茶叶清香,举放间方能凸显出茶人风姿。懂得浮沉与举放的时机则成就遇事坦然与淡然的心境,也能成就人本身。拿起,是一种态度;放下,是一种修为。拿得起,放得下。待这茶尽具净之后,自有人会记得你是如何的真香满溢。每一个爱茶之人与茶都有不解的缘分。

喝茶,有的人更了解茶;有的人更了解自己;有的人更了解处世哲学;有的人更了解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茶本身没有做什么,只是帮助我们安静下来,定住,生慧,继而获得喜悦。一杯茶中,无是非之人,无是非之事。净土不远,自在心田。

来源:华茶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化 | 古代文人与茶的不解缘(下篇)


茶,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三大运输产品之一,是历经四五千年而不衰的中国文明代表,据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记载,湖州是中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为感受“茶香天下,茶行大道”的精神,鼓励大学生党员传承茶文化。


以茶斗智


斗茶是宋时兴起的文人茶事,司马光与苏东坡斗茶斗智有过一个有趣故事,相传有一天,司马光约了十余人,同聚一堂斗茶取乐。大家带上收藏的最好茶叶、最珍贵的茶具等赴会,先看茶样,再闻茶香,后尝茶味。



按照当时社会的风尚,认为茶类中白茶品质最佳,司马光、苏东坡的茶都是白茶,评比结果名列前茅,但苏东坡带来泡茶的是上雪水,水质好,茶味纯,因此苏东坡的白茶占了上风。苏东坡心中高兴,不免流露出得意之状。司马光心中不服,便想出个难题压压苏东坡的气焰,于是笑问东坡:“茶欲白,墨欲墨;茶欲重,墨欲轻;茶欲新,墨欲陈。君何以同爱两物?”众人听了拍手叫绝,认为这题出得好,这下可把苏东坡难住了。谁知苏东坡微笑着,在室内踱了几步,稍加思索后,从容不迫地欣然反问:“奇茶妙墨俱香,公以为然否?”众皆信服。妙哉奇才!茶墨有缘,兼而爱之,茶益人思,墨兴茶风,相得益彰,一语道破,真是妙人妙言。自此,茶墨结缘,传为美谈。



唐朝文人喜欢参加茶宴,这也是一次难得的聚会时间。一生嗜茶如命的白居易,在苏州做官时,一天夜里,听说哥们贾常州和崔湖州两位刺史在顾渚山的境会亭摆设茶宴,但是,自己因坠马受伤不能前往,无奈之际,只能在诗中想象一下那热闹的景象。诗中描述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可以想象他当时的那种心情,如身临其境。白居易善于记录文人的茶事活动。“细啜襟灵爽,微吟齿颊香,归来更清绝,竹影踏斜阳。”生动地描写了品茶时那些情景。


以茶明志


中国文人历来奉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由于理想与现实相去甚远,故而从“学而优则仕”的参政之路转向“退而求其次”的归隐生活,坐而论道谈说玄理。茶的清心、淡泊恰恰符合文人的这种心态,文人对茶的追求,不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的意境。



明万历十九年的秋天,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汤显祖,因不满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至浙江遂昌任知县。面对人生失意,仕途坎坷,他却没有因此而沉沦。时常还邀上三五知己饶有兴趣地上山亲自煮茶。他的《竹屿烹茶》一诗:“君子山前放午衙,湿烟青竹弄云霞,烧将玉井峰前水,来试桃溪雨后茶。”就是他当时的真实写照。



显祖爱茶,还能寄志于茶,每当他看到那茶在杯中沉沉浮浮,沉积在心中的郁结也随着一片片嫩叶,在水中舒展开来,经历太多从生磨砺的他,对于生与死自然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悟。仿佛那杯中沉浮的茶一般,同样经历着一番生与死的涅槃。似乎看透了这人世间冷暖凄苦,而显得有些超脱。于是,萌发了他“牡丹亭”的构想。这与他的“牡丹亭上三生路,一往情深逾死生”是心曲相通的。仙令遗惠爱,玉茗散清香,竹影青灯之下,当年陪伴汤显祖定《牡丹亭》的,或许只有这一杯杯香茗。“风谣近胜,琴歌余暇,戏叟游童,时来笑语。”是茶,让这个县太爷活得好洒脱呵!同样,是茶,成就了一部传世之作《牡丹亭》。


以茶砺节


茶乃大自然的精灵,其质朴无华自然天成,文人寄情山水间,不思利禄,不问功名,“平生于物原无取,消受山中一杯茶”。山水、自然、清茗,是造物主赐给中国古代贬官和失意文人的一剂治心良药。

茶可以使人清醒,排遣孤闷,令人心胸开阔,文人大多仕途失意,归隐自然,文友相叙吟诗联句,与佳茗相伴。



北宋大文豪陆游,是众多文人中最懂茶的一位茶人。他出生于茶乡,后又步入仕途,入闽为茶官,职务是提举福建常平茶事,署司在建州,即今福建建瓯市。晚年的时候,他又归隐回茶乡。蜀州做官、写诗,也在蜀州传授茶道,一个十足的中国茶文化的传播者。可以说,陆游的一生与茶的缘分实在是不浅,与茶一直怀有深情。他一生写咏茶的诗达三百首,为历代诗人之冠。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是一位热衷于茶事的画家。他曾画过大型《茗事图卷》、《品茶图》已见者有二幅、《琴士图》赋琴品茗图等多幅咏茶绘画。这些画卷,笔法苍劲,格调超逸,汇山水林泉、人物茗事于一卷,极富品茗情趣和幽雅意境,均属逸品。



这位桃花庵主,经常在桃花庵圃舍同诗人画家品茗清谈,赋诗作画。这首《画中茶诗》就是唐伯虎(唐寅)在他绘制的《品茶图》上亲笔题诗。“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娱自嘉。”这就是一个赋性风流倜傥,才高艺博的唐伯虎(唐寅)



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带给文人的是净化,是纯洁,心灵的纯净与山水融为一体,天人合一,找回最自然的真我。



以茶为


相传乾隆处理完奏章之后,倦意渐浓,此时手边恰有一壶清茶,便端起茶杯小啜一口,立即被其浓醇馥郁之滋味与鲜爽回甘之岩韵所征服,于是提笔写下了这句脍炙人口的诗词。



可以想象,乾隆皇帝作为一代帝王,一定品尝过时间山珍海味,美酒珍茶,然而当他品饮武夷岩茶之时,却仍被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所折服,并一直对其情有独钟,武夷岩茶的魅力可见一番。



诗人常常用结缘茶,小居茶山,种茶、采茶、煮茶、品茶、吟诗,使诗与茶同土而栽,同根而生,茶得山川之胜而显风流,山川得茶之养更显人文神韵,诗魂与茶魂融而为一,如入忘我清境,内心的超脱与恬淡融入杯杯清茗。酒醉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茶醉了,“一语道破红尘事,一杯清茗傲王候。”那是一种气节,一种豪迈。

来源:网络资料

故宫藏画里的“围炉煮茶”

继露营盛行之后,今年冬季“围炉煮茶”成为了年轻人纷纷追求的入冬的休闲方式。一群人围着火炉,煮一壶茶,再搭配柿子、橘子、红薯、花生等水果零食,喝着茶,吃着零食聊聊天,既暖身又为清冷的生活环境,增添几分情致和雅趣。

“围炉煮茶”古已有之,苏东坡有“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之句,杜耒诗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在古代书画中,亦有不少围炉煮茶的佳作,如宋代刘松年的《撵茶图》,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一样不落,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明唐寅《品茶图》,主人坐于案前读书,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丁云鹏《玉川煮茶图》是其晚年创作的工笔精细画作,画中唐代名士卢仝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上的茶炉,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划得细致入微。

本期梳理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的“围炉煮茶”,以飨读者。

宋 刘松年 撵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刘松年 撵茶图(局部)

宋 刘松年 撵茶图(局部)

刘松年(活动于1174—1224年),浙江钱塘人,南宋孝宗至理宗年间,供职画院。画中呈现的是宋代点茶法。左画面绘二侍者备茶,一人跨坐矮几,手推茶磨撵茶,边上置棕制茶帚与拂末各一,以拂聚茶末。另一人则立于桌边,左持茶盏,右执茶瓶正在点茶。茶桌上置茶筅、青瓷茶盏、朱漆茶托、玳瑁茶末盒等。桌前风炉,炉火正炽,上置提梁鍑烧煮沸水。

宋 赵佶 文会图 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徽宗(西元1082-1135年),姓赵名佶,性好书画,秉赋极高。山水花鸟人物莫不笔墨挺秀,雅韵宜人。

宋 赵佶 文会图(局部)

本幅描绘池边大树下,一群文士正据案饮宴。前方有僮仆在一小桌上备茶,其中一人手持长柄匙自茶罐舀取茶末,沿用的是唐末以来盛行的“点茶法”。人物皆神情雅俊,衣褶挺劲生动。竹树具用双钩,笔笔细劲,如钢针鑴铁,必尽全力。通幅笔迹繁细,千丝万缕,而无一懈笔,盖极精妙之能事矣。此画庭台器具描绘得极为华美,有别于五代时文会图简单的背景,北宋的文会图系置于完备的花园场景之中,由此也反映出北宋园林的发达。此图右上虽有徽宗题诗,左中有他的画押,左上另有蔡京题诗,但俱属可疑,应是画院中名手之作。

宋 钱选 画卢仝烹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钱选 画卢仝烹茶图(局部)

钱选(约1235—1307年),字舜举,号玉潭,浙江吴兴人,为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此画设色明艳,笔画精细。画中茶器,以朱泥宜兴茶壶煮茶,是明代中期以后的叶茶泡法。画中三人,一煽火烹茶,炉上置单柄壶,旁置一双层朱泥提梁壶;正面白衣文士为唐代诗人卢仝(约795—835年),身旁摆放三足朱泥茶壶、白瓷茶瓯、朱漆茶托、书画册等,反映出文人相聚,品茗论书的隐逸生活。

宋 刘松年 斗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刘松年 斗茶图(局部)

宋 刘松年 斗茶图(局部)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无不好此。宋徽宗赵佶撰《大观茶论》,蔡襄撰《茶录》,黄儒撰《品茶要录》,一些文人雅士更流行斗茶的生活情趣,宋代斗茶之风极盛。本幅有明代官员、书画家范允临(1558~1641年)行书题跋《斗茶歌》。

明 文徵明 品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文徵明 品茶图(局部)

文徵明出身文人世家,一生大多优游山林,追求自然。作品中多为生活写照。一生嗜茶,曾自谓:“吾生不饮酒,亦自得茗醉。”他以茶入诗、入画、入书法,画中所表现的文人品茶,亦颇具代表性。此图绘与友人品啜雨前茶的场景。环境幽雅的草堂中,二人对坐品茗清谈,几上置茶壸、茶碗;堂外一人正过桥行来。茶寮内一僮煽火煮泉,准备茶事,一场小型的文人茶会即将展开。

明 唐寅 品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唐寅 品茶图(局部)

本幅有唐寅行书自题:买得青山只种茶,峰前峰后摘春芽。烹煎已得前人法,蟹眼松风候自嘉。吴郡唐寅。

明 唐寅 品茶图(局部)

唐寅(1470-1523年),字伯虎,江苏吴县人,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同被誉为明四大家。此图绘冬日文人读书品茶景象。寒林中草屋三楹,主人坐于案前读书,一僮蹲于屋角,煽火煮泉;侧屋几上置茶壶与茶瓯等,整体呈现文人悠闲的山居生活。《品茶图》为乾隆皇帝陈设于河北盘山静寄山庄“千尺雪”茶舍的壁上之珍,画上书有乾隆每次驻跸的题诗及“静寄山庄”钤印。

明 丁云鹏 玉川煮茶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款署“玉川煮茶图。壬子冬日为逊之先生写于虎丘僧寮,丁云鹏”,钤“云鹏”朱文印,“南羽”朱文印。另钤“三天子都外臣”白文印,“沈树镛印”白文印,“韵初审定”朱文印。壬子为万历四十年(1612)。

图中描绘出唐代名士卢仝煮茶的情景,是丁云鹏晚年创作的工笔精细画作。卢仝(约796—835年),济源人,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州),早年隐居少室山,自号玉川子,后移居洛阳。诗文俱佳,曾作《月蚀诗》以刺时政,得到韩愈的称赞。性好饮茶,所作《茶歌》中句多奇警。画面上的卢仝身着便服,头戴襆巾,手持羽扇,单腿盘坐于芭蕉前的青石上,背后怪石嶙峋,修竹碧绿,两名仆人在旁侍候。卢仝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火上的茶炉,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划得细致入微。画面花、竹、芭蕉笔笔刻画工整,怪石的阴阳、纹理交代清晰,赋色清淡冷隽,葱翠欲滴,闲和严静的幽雅气氛直扑人面。人物衣纹则用飘洒不群的高古游丝描,或清圆细劲的铁线描,以区别不同质地的衣料,显示出画家别具匠心之处。全图的绘画技巧变化多样而风格基调统一,人物神情生动,树石生机勃勃,笔法如行云流水,超然出众。

明 王问 煮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王问 煮茶图(局部)

王问(1497-1576年)字子裕,江苏无锡人。明代中期文人画家。此卷画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纯以线条作画,左面主人于竹罏前,聚精会神地挟炭烹茶,罏上置提梁茶壶;对面文士展卷挥毫,状至愉悦。席上备有笔、砚、香炉、书卷等。整体呈现文人相聚,论书品茗,弥漫书香、茶香的清雅悠闲生活,这是晚明茶画上常见的题材之一。

清 胤禛行乐图册·围炉观书页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为十六开册页之一。画面描绘胤禛(雍亲王)身着汉族文人服饰,手捧书册专心阅读,足下是热气腾腾的火炉。画中引人注目的是左侧的多宝柜,内置文人雅士喜好的古代彝器、珍本书籍和字画手卷,于此可见主人公高雅之情趣;画面右侧的茶具、食盒则暗示了胤禛此时安适松闲的状态。槅门外迎寒绽放的梅花不显示了主人不凡的品位,亦反衬出小暖阁内的温暖舒适。

全图工整精细,色彩明丽,立意十分别致。此幅正契合了《悦心集》卷二罗大经之《山居述事》的意境:“雪满中庭,月满中庭,一炉松火暖腾腾。看罢医书,又看丹经。”从本幅可以看出胤禛对雅士闲居生活之向往和其清丽典雅的审美情趣。(来源:美术报)

来源:茶贵人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