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马帮女儿茶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沱茶是马帮文化的产物

  撰文︱关茶

  编辑︱青子

  图片︱关茶
  “沱茶”名称的由来

  沱茶的形状之所以采用下面有一内凹圆窝,中间留有空隙似碗形状,是为了在长途驮运中堆放、贮存、防止霉变,减少运输中的损耗和保质。沱茶是经过蒸后揉成沱状,若中间没有通风的余地,就容易沤霉,犹如一个个用茶叶紧紧压成的“窝窝头”,利于马帮在日晒雨淋的长途驮运中,保证茶的品质。

  《中国茶经》(陈宗懋主编)载:“沱是由团转化而来。”据史料所知,1902年,下关茶商在姑娘团茶(女儿茶)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改进,创制定型成外形呈碗臼状的坨茶,久而久之,坨茶便逐渐称为“沱茶”。
  姑娘团茶(复制品)

  在交通艰难的川藏、西康及宜宾以上的长江上游地区,沱茶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在这一区域,据说在当时是直接可以当作硬通货来贮存和流通的。

  那岁月从云南到川、藏、西康都是山川阻隔,路途遥遥,马帮一个来回都要走上一个多月,又因为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运货都要集结马帮。因不能随时发货,茶叶在路上和销售过程中的堆存期都很长,如果散装就容易耗损,方砖或圆柱形的茶中间不留空隙也容易霉坏,因而沱茶是马帮来自生活的经验后不断改进的结果。
  棒茶(图左)

  由散装茶到沱茶,中间有棒茶、砖茶、饼茶的形成过程,但最终定型成沱茶做成大宗商品,形成一个风行长江上游五十余年的著名品牌“永昌祥—下关沱茶”则是喜洲商帮之首严子珍的手笔。

  在四川的茶馆里面,只有沱茶是“五开”以上还有味道(开水冲泡五次),而一般的茶沱过“二开”就淡了,因而沱茶在四川的茶馆里深受茶客的喜爱。沱茶在1934年被带到美国,纽约的茶商们认为它既不是一种红茶也不是绿茶,而是一种介乎于红绿茶的中间品种。而事实上,普洱茶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其内涵不完全一致,生茶、熟茶、散茶和紧压茶等。因此,对普洱茶在六大茶类中的归属也不能一概而论。
  六大茶山地图

  上世纪20年代以后,下关成了云南沱茶制造业的中心,由于茶业兴起,市场形成自由竞争的状态,沱茶品质得到了提高。“永昌祥”为了获得制造沱茶的充分原料:勐库茶和凤山茶。便直接到临沧的博尚和凤庆县城等设立了收购点,建立了沱茶原料的初制所,然后再用马帮长途托运到下关加工制作。

  制造沱茶所需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耗费在茶叶的拣选分级上,这一道工序的目的是把茶叶的每一片都按它的大小和色泽分成等级,顺带把茶叶中夹杂的泥土稻草及杂质拣出,工人凭眼力和手指进行拣选工作,每天仅得数斤,在“永昌祥”鼎盛之时,每天要出产数十担的沱茶,单拣茶这一项所需劳力就在千人以上,她们大多数是来自下关附近的女工。
  工人手工拣茶

  云南沱茶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上不断发扬光大,是因为在长期的制作过程中,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秘方”。《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九辑《永昌祥简史》中记录的配方,本牌沱茶:每圆重九两二钱,勐库茶六成,凤山茶四成,系一般用料。如头批茶系以三七配料,三尖二两,二盖三两,底茶四两,外加白毛尖二钱(以上全都用明前春茶,不掺和其他)。

  这个配方可以看到,1、本牌沱茶的特点在于勐库品种用得多;2、全用头批明前春茶;3、茶分拣得认真,尖用细茶二两放在沱子顶面,二盖较粗放在中间,底茶最粗四两放在沱底。其中猛库春尖香味浓郁是最重要的关键,而凤山春尖则还兼备好看,真是“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名牌就是这样被创造出来的。
  工人称茶

  沱茶在西藏的市场特别巩固,藏人喜欢“下关沱茶”远甚于四川毛尖,甚至从交通上离它更近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在西藏都没有市场。下关沱茶远销西藏走的正是宋元以来走了近千年的“茶马古道”。一条由中甸德钦入藏,一条由康定入藏,或者是由缅甸、印度一路入藏,都是千里迢迢、山高水远。马帮的运费往往都早已超过了茶叶的价值。
  供西藏宝焰牌饼茶
  供西藏薄砖茶

  (上世纪50年代)

  由此,我们可得出“沱茶文化”无疑是在交通运输极为艰难的年代,由马帮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它在“茶马古道”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清代的国家礼品:普洱府贡茶

  原标题:清代的国家礼品:普洱府贡茶——普洱府贡茶源由考(下)

清乾隆皇帝诗文集《乐善堂全集定本》吟咏普洱茶的《烹雪》 黄桂枢 提供

北京八大处公园展现2005年举行“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活动,再现云南马帮运送贡茶历史的雕塑 耿嘉 摄

瑞贡天朝匾 黄桂枢 提供

普洱贡茶定银 黄桂枢 提供

  贡茶的采办

  云南普洱府贡茶的历史,据有关史料考证,至迟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岁贡。在雍正十二年(1734年)三月的官方文告《禁压买官茶告谕》中,有“每年应办贡茶,系动公件银两,发交思茅通判承领办送”等语,可知那时已每年进贡普洱茶,且是在思茅采办。

  贡茶的采办是非常认真的,清代皇家饮用的贡茶沿用明制。清康熙二十九(1690年)《清会典》中规定“岁进茶芽。顺治初,系户部执掌,七年改属礼部”,“顺治七年(1650年),礼部照会产茶各省市政司,每年谷雨后十日起解,定限日期到部,延缓者参处”。

  现存的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思茅官府向倚邦茶山催交贡茶的文书“札”中写道:“奉思茅府谢札开除原文有案外封宾采办,先尽贡典,生熟蕊芽办有成数,方准客茶下山,历办在案。兹当春茶萌发之际,亟应乘时采办,切勿迟延……为此仰本山头目及管茶人等遵照,谕到即行饬令茶民,乘时采摘贡品芽茶及头水细嫩官茶,速急收就运倚(邦)交仓,以凭转解思(茅)辕(官署)。事关贡典,责任非轻,该(土)目等务须认真札催申解,勿得延埃远误摘采,即期不缴,定即严提,比追不贷。”此札说明当时思茅官府对采办贡茶抓得很紧。

  在完成贡茶采办后,才可以进行商业采摘和销售。清代《普洱茶记》载:“二月采毛尖,以作上贡,贡后方能出售。”

  关于普洱贡茶的采制时节和制茶名称,据清代阮福《普洱茶记》记载:“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采而蒸之,揉为团饼。其叶之少放而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谷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备办贡茶极为讲究:第一是要好茶,“毛尖,以作贡”;第二是要讲究花色、要八色贡茶;第三是规定有一定贡茶数目;第四是指定由思茅厅长官领银承办。每年向清宫进贡普洱茶的定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前后历时近两百年。

  云南用于贡茶的经费,由省级财政支付。制作贡茶,成本极高,三四斤鲜叶才能制成一斤贡茶,加之包装、运输的费用,耗资不菲。清《普洱府志》载:“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铜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茶锡瓶、锻匣、木箱、茶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鲜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斤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

  当时的普洱贡茶分团茶、芽茶和茶膏等8个衣色,由思茅当地官员(同知)备办“贡茶”呈送清宫。采制贡茶讲究“五选八弃”,即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丛、选茶枝;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贡茶厂制作前先要祭茶祖诸葛亮,掌锅揉茶师傅沐浴斋戒后,才可以“请锅”。揉茶师边用两手在热锅内提、翻、抖,边轻揉、轻拌、轻按、轻转、轻搓,旁边有人为他擦汗,御用贡茶是不许滴半点汗进去的。清代普洱儒生许廷勋在《普茶吟》诗中有吟:“满园茶树积年功,只与豪强作生活。山中焙就来市中,人肩浃汗牛蹄蹶。万片扬箕分精粗,千指搜剔穷毫末。丁妃壬女共熏蒸,笋叶藤丝重检括。好随筐篚贡官家,直上梯航到宫阙。区区茗饮何足奇,费尽人工非仓卒。”诗中写出了入市卖茶的情景和精选贡茶的情形。

  怎样送呈贡茶呢?据载,普洱有一位清末送贡茶的“夫头”,他讲给后辈听,后辈又告知普洱老人朱俊先生:贡茶制成后,县、府、道的官员们要会同“恭选”,把选上的团茶、饼茶(女儿茶)之类,用黄包袱包好;芽茶和蕊茶是散茶,盛入精制的锡瓶,也用黄包袱包好、缝上,女儿茶膏则盛入锦缎木盒,用黄包袱包好。然后,由“恭送”的官员、千总、把总带领兵丁,把贡茶顶在头上,到县衙门,跪在大堂上。县官叩迎贡茶之后,请出大印,在那些包着贡茶的黄包袱上盖章,这叫“用印”。之后再到府台、道台衙门用印。道台衙门发给由兵部制造的“火牌”一杖,凭这“火牌”可以“过州吃州,过县吃县”。领了火牌,便将贡茶装入木箱,捆在驮架上,抬驮子上路。送贡茶的马帮浩浩荡荡,从普洱府(今宁洱县城)出发,第一天到磨黑,第二天到上把边,而后到通关哨、布固江、黄草坝、他郎厅(墨江)、大歇厂、莫浪,元江州……总共经过17个“栈口”,到达昆明后,去巡抚衙门销差验交,再由督抚大吏派员恭送贡茶进京。

  运到北京的贡茶储存在清宫内的“茶库”里,此“茶库”据王郁风先生考察,在今故宫永和宫东面。1937年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载:“茶库,设员外郎二员,六品司库二员,无品级司库二员,库使十五名”,专司收存管理各地贡茶,可见清皇室对贡茶管理的重视程度。

  普洱贡茶是清代国礼

  清代时赠送外国的国礼,除珍宝、玉器、瓷器、漆器、绸缎等,还有普洱茶。清廷每年收纳的普洱贡茶,除了供清宫皇家饮用或分赠皇亲国戚外,也选作赠送外国使节的礼品茶,视为代表中国的高级土特产礼品。史籍记载,在乾隆年间,清廷与英国交涉贸易问题时回赠的礼品中就有普洱茶。茶叶专家王郁风先生据故宫博物院1990年编清朝档案材料《掌故丛编》考证得知,英国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派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觐见团一行95人,以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为名来华。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九月十四日,乾隆皇帝在热河行宫(今承德避暑山庄)接见和宴请英使团,并回赠了贵重礼物,其中就有普洱茶、女儿茶和普洱茶膏。

  王郁风先生从清朝档案材料《掌故丛编》中摘录的3次回赠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礼物有:第一次,赏英吉利国王物件,计有珐琅、珍宝、玉器、漆器、瓷器、花缎、画册、鼻烟壶及土产食品计92项(对、套)479件(个),其中包括普洱茶8团、茶膏4匣、六安茶8瓶、武夷茶4瓶。第二次,又加赏英吉利国王物件,绫罗丝缎、漆器、扇、笺、食品等,计40项455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第三次,赏给英吉利国王物件计41项,1016件,其中包括普洱茶40团、茶膏5匣、武夷茶10瓶、六安茶10瓶。

  清廷每次赠送国礼,例由军机处逐人逐项开列详细清单,呈送皇帝阅批后才照单执行。这批清廷礼品茶的计数单位,普洱茶称“团”,女儿茶称“个”,茶膏称“匣”,这与清代思茅厅采办的普洱贡茶单位称谓及《普洱府志》所载的计数称谓是相符合的。可见,至迟在清代中期,普洱贡茶作为皇宫饮品和国礼,声誉已远播海内外。

  (文/黄桂枢,作者单位: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注:文转自云南日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档案解密】福元昌、同庆号、陈云号、88青细数那些历史上值得珍藏的老茶

[导读]:昨天知道了关于“88青”的档案解密,又开始对有年份的普洱茶感兴趣,它们不但但只是一饼普洱茶,更是先辈们的心血,延续到今天实属不易。收藏一款有年头的普洱茶还是要看它们属于哪一时期的,收藏价值如何,口感如何。

【正文】普洱茶可以用跨世纪跨年代来形容,每款值得珍藏留恋的茶都拥有一段辉煌的历史,让普洱刻上了历史尘封的脚印,真正的好普洱是世间爱茶者的追求和梦想,如同古玩收藏者一样。

金瓜贡茶

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延。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其制作时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品加工者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出自西双版纳倚邦茶山。

至今故宫博物院里还珍藏着道光和光绪年间的两个金瓜贡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宝级文物。现在金瓜贡茶是福海茶厂的独家产品,它有两种规格。一个是供收藏和陈列用的五件一套的产品,重14公斤;另一种是供日常饮用和馈赠之用的小型瓜样茶,重200克。它的特点可概况为:品级顶尖数量稀少,加工困难成本高昂,汤色之美口感之佳难于言表。它是用级别最高的乔木细嫩芽头为原料,经渥堆发酵后一根根拣出金毫,再由技艺精湛的老茶人用手工制作完成。这种金瓜茶的年产量极其有限,一般在成吨原料中只能挑选出一公斤可用于制作金瓜的材料。

福元昌圆茶

倚邦和易武两大茶山,曾演绎了清代普洱茶最为辉煌的篇章。创于光绪初年的“宋云号”、“元昌号”两个茶庄均在倚邦、易武两个茶山。其中“元昌号”设在易武的茶厂名为“福元昌号”,专门采用有别于倚邦小叶茶种的易武山大叶种茶精制而成。

现最古老的“福元昌圆茶”,产于光绪年间,已历时100多年左右。《普洱茶记》云:“百年福元昌圆茶,享‘普洱茶王’之誉。”

同庆号老圆茶

 

清代中、后期,倚邦茶山没落,易武茶区崛起,云集了云南当时众多茶商,他们设厂制茶,引进先进制茶工艺,以大叶茶种的阳春细嫩白尖制茶,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个方面都一跃为古代西双版纳版纳六大茶山之冠。

同庆号茶庄于1736年在易武设厂制茶,在易武的制茶历史就达百余年。同庆号圆茶分为内票和内飞两种,1920年以前是“龙马商标”,之后则是“双狮旗图”,两者以1920年以前的茶品为绝品。采用最好的竹箬包装,表面是浅金黄色,捆绑所用的竹篾及竹皮,颜色与竹箬相若。同庆号老圆茶的特点为幽雅内敛,绝冠群伦,是极柔和性的优美茶品,被视为国家级绝品,享有“普洱茶后”的美誉。

敬昌圆茶

清光绪年间,个体茶商纷纷介入普洱茶出口业务。制茶工艺与同庆号茶庄不相上下的敬昌号(后改为信昌号)茶庄,取曼洒最好优质的茶菁,以制“七子饼茶”为主,然后用牛帮或马帮运往老挝,再装船运往越南、傣国和香港等地销售。

敬昌圆茶之所以价值连城,可遇而不可求。究其原因,除品质优异外,其制作工艺和包装也令人迷醉。敬昌圆茶,压制技术一流,饼体丰满而富有韵致,饼沿不求原子薄一致,但带有强烈的节奏感,手触之养手,目测之美目。其外形,茶菁凸凹,叶叶清晰排列,优美之致。天下普洱茶无— 能与其较量形式之美。其现存者大都为40年代的产品,每饼直径为20.5公分,重330公克,且系野樟香型,水性极度细柔,入口即化,为普洱茶品中水最为细滑者。

杨聘圆茶

 

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却是倚邦茶山,以种植小叶茶而著称

杨聘号茶庄建于民国初年,以倚邦小叶种茶为原料,其所制 “杨聘圆茶”现存较少,其饼身较小,直径约19公分,每饼重约280公克,每饼有一张5×6.8公分立式内飞,白底红字内文有“本号开设倚邦大街炼提透心净细尖发客贵商光顾者请认明内票为记”及“杨聘号”等字。

据专家考证及品评、“杨聘圆茶”现存最陈者为60年左右,其茶汤清香,水薄微酸,是典型的倚邦小叶种的普洱茶品

同心圆茶

 

同心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是同心号茶庄所制,同心号茶庄创办于1733年,原名为顺祥号,亦称中信行,设厂于易武镇。清朝时所产茶品目前已绝迹,现存均属1921—1949年间的圆饼茶。1921~]934年间所产的同心兴圆茶称之为“同兴早圆茶”。1935~1949年间的则称之为“同兴后期圆茶”,这一时间所产的同兴圆茶都各有少量,且又均为绝品。

无论早期还是后期,同兴圆茶的内正都有这样的文字“本号未办易武倚邦山松顶上白尖嫩茶”(曼松顶上茶园,在旧时就是高品质茶叶的代名词)。1921年前后,同兴号茶庄产茶500担,是当时的茶叶豪门之一。设厂于易武,用倚邦之茶菁为源料。现有同兴圆茶,早期者陈期70多年,后期者亦有60余载。两者之间茶性相袭,是倚帮普洱茶的代表,又可显示出同兴号茶庄制茶技艺非凡。

同昌圆茶

同昌号茶庄始创于同治七年(1869年),该茶庄几度易主,茶品名有三种。最早原昌号圆茶已不复得,至今所存者皆为30年代后的标明“主人黄文兴”或“同昌黄记主人”之茶品。

“同昌圆茶”品质最好,饼身厚实并呈深栗色,条索扁长,白毫粗硕,可明显看出梗叶一体的茶菁,自然美观,油面光泽极佳。同昌圆茶和同昌黄记圆茶使用的是易武茶菁,但据品茗大师们品鉴,应都为倚邦茶品。

鼎兴圆茶

产于1940年勐海茶厂。鼎兴号茶庄专生产高级普洱茶品著称。现行世有鼎兴圆茶,有红圆茶、蓝圆茶和紫圆茶三种,其区别因内飞颜色的不同。红圆和蓝圆,品质相似,陈期都在60年左右,是普洱茶精品,而紫圆则品质欠之

红与蓝,茶饼颜色较深,成暗红色,条索卷实,油面光泽,且饼身较薄,紫圆饼身颜色较淡,茶叶多为单叶老茶菁,油性少,条索揉卷较松,还参杂了许多黄薄之叶,且是普洱茶中饼身最厚者。鼎兴红、蓝圆茶内票的注册商标为“星月”图案,暑“本号选办正山细嫩雨前春尖芽茗加工揉造发行有防假冒特印为记”等字样。(“正山”本意是易武山,旧时易武茶山以产“阳春细嫩白尖”而出名。)

可以兴砖茶

可以兴砖茶庄1925年由周文卿创办。30年代中后期是其黄金时代,每年产茶约1200担左右。可以兴砖茶是用细黑条索,上好的勐海普洱茶菁制造的,它堪称黑色普洱茶的标本。在台湾、香港等地尚有极少的产于40年代末期的可以兴砖茶,它用事实告诉人们,在更远的时间段上,勐海民间己开始书写砖茶史了。

鸿泰昌圆茶

鸿昌号茶庄创建于1926年,茶庄设在六大茶山——倚邦,是生产经营普洱茶的又一老字号,又是普洱茶外销的急先锋。在30年代,鸿泰号茶庄即在泰国设立了分公司,名为“鸿泰昌号”,后又在香港及南洋各地设立了代理公司,堪称普洱茶历史上的第一个宠大的“普洱帝国”

现存的绝品存期有70年之久,且品格直逼任何一种大叶茶种的普洱茶极品。鸿昌茶庄的总部一直设在倚邦。消失于人民公社成立之后。设在泰国的鸿昌号至今仍然存在着,以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茶菁制鸿泰昌普洱茶品,故“鸿泰昌圆茶” 是“边境普洱”,即最为普通的普洱茶的代表,是一个孤悬海外的普洱茶王国。在海外,仍存在着一个中国人开设的普洱茶王国,这的确是一件有意味的普洱精神。

红印圆茶

红印圆茶又称现代普洱贡茶,始制于1940年范和钧创办佛海茶厂之时。其饼茶内正均为红色印记,且茶饼的外纸正面都印着“八中茶”中茶公司标志。在八个“ 中”字组成的圆圈内,有一红色“茶”字。在中茶公司所产的普洱茶品中,而冠以“八中茶”标志者且又“茶”字为红色者,只有红印普洱圆茶和红印云南沱茶,是空前绝后。

红印茶系族系谱

红印普洱圆茶除了其身世价值外,茶品品质亦属现代普洱茶中的上乘之品。除了茶菁肥硕,条索饱满,颜色粟红,茶面油光、茶汤透红及叶底柔软新鲜等品质外,其中茶内正完全埋在茶饼中央,是旧式压模制造,使用古老制作工艺,无不是脐臼圆型饼茶,茶汤厚酽、有兰香或野生樟香味,红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得以在现代普洱茶史上笑傲群雄的依据之一。

绿印圆茶

绿印圆茶系勐海茶厂40~50年代制作的茶品,是“红印”的姊妹产品。勐海绿印圆茶有早期和后期之分,早期绿印圆茶也叫“绿印甲乙圆茶”或“蓝印甲乙圆茶 ”,早期绿印无论在陈香、樟香、滋味、茶气等方面都是一流的。后期绿印其指是50~60年代勐海茶厂所产的大批量普洱茶。

有一部分茶品,是用新树茶菁制造,但仍以生茶方式制造,被称之为“绿印尾”,在普洱茶极品中,有极高的典藏价值。

无纸绿印圆茶

勐海无纸绿印圆茶,是勐海茶厂在50~60年代生产的普洱茶等系例产品。“无纸绿印圆茶”属后期绿印之一,是当今普洱茶界的收藏家们眼中的珍宝。该产品采用勐海的乔木茶树的茶菁为原料,以生茶方式制成,因此又被称之为“绿印头”与“绿印尾”相对,品质各异,优者可与红印圆茶媲美。

黄印圆茶与七子饼茶

“云南七子饼”,其实就是现代绿印普洱茶茶品,是由勐海茶厂50年代未所产的,被称之为“现代拼配茶菁的普洱茶品始祖”的“黄印圆茶”。黄印圆茶,由于毫头多,陈化后都转变为金黄色,是以茶饼呈黄色,故其外包纸标记八个红色中字组成的圆圈中“茶”字为黄色,而内正标记为绿色“茶”字

60年代以“黄印圆茶”之拼配工艺。勐海茶厂推出了中茶牌圆茶的替代品,“云南七子饼”。在“七子饼”中,以勐海茶厂生产的“红带七子饼”和“黄印七子饼 ”最具代表性。

“红带七子饼”产于70年代,以生茶制成,“蓝印七子饼”产于80年代,是轻度熟茶拼配。“红带七子饼”,在港台及南洋的华人世界中,往往被视为“中秋团圆”的象征,故国家园梦,一饼以系之,茶情、乡情、家园情,普洱茶是寄托。该产品品牌却是无价之宝,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是外销出口免检产品。

蓝印铁饼

简称“蓝铁”,产生年代有两种说法:一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产物;一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典代表茶品。“蓝印铁饼”为云南省普洱茶行业一个新的突破产品,它摆脱了以往用布袋包揉压制茶叶的繁琐工序,采用金属模子直接把茶青放入压制脱模而成,过程简单而快捷,缺点在于加工时压力过大,茶体太紧结不利于后期转化。“蓝印铁饼”采用的原料为易武乔木茶青。是一款可遇不可求的茶品。

红莲圆茶

“勐海红莲圆茶”是勐海茶厂所制的无纸绿印中的极品,以易武茶菁为原料,是三至五等较嫩者。该茶品水性厚滑,味道微甜,喉韵甘润,有兰香已至舌面生津之境,逐特将其命名为“红莲圆茶”。

红莲圆茶是以传统压模制造,茶身比一般茶饼宽大,但较薄,茶饼呈不规整圆形,有的甚至是椭圆,饼身有压模痕迹,茶叶条索细长,金色芽头掺夹其中,茶面呈灰绿色,但有油光。典型的无纸绿印茶面颜色,台湾品茗大师们视其为“绿印头”中最好的普洱茶品。

陈云号圆茶

“陈云号”成立于清中后期。是民国初年最大的普洱茶商之一,当时的老板陈石云,人称“陈半山”。云南省勐腊县易武乡张家湾的曼腊茶山有一半茶园都姓陈。陈云号最兴盛的时期是1900年--1933年,当地人都这样说,易武有刘癸光,曼腊有陈云山,一个南;一个北。“陈云号”有自己的马帮,茶叶的原料以易武、曼腊茶山为主,生产出的产品运往越南的莱州,产品主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

1951年陈云号生产了最后一批茶叶后,从此销声匿迹了。现在所提供的这款茶品,经鉴定应该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雪印青饼

“雪印青饼”产生于七十年代初,是台北一名姓黄的先生1999年11月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的是某一批茶号为7532的七子饼。从配方来看,面茶为芽尖毛茶,是青饼茶中最为细嫩的茶品,产量并不是很多。雪印青饼目前在市场上已经很少见了。此款茶经鉴定为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产品,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勐海女儿茶

勐海现代女儿茶,香港茶商称之为“白针金莲”。该产品是勐海茶厂70年代所产。白针极品,茶菁颜色为青栗色带金色芽子,有薄薄的白霜,闻有淡淡的荷香,以二三分轻微熟茶或生茶制成,是最高级的现代普洱茶品之一。茶汤砂滑,回甘生津、茶气强、茶韵新,是很值得收藏而让其继续陈化的普洱茶极品。“现代女儿茶”是普洱散茶在当今的杰出代表。

宋聘号

宋聘号茶庄,创建于清光绪六年,总部设在易武镇,产品原料以易武山为主。民国初年与钱利贞(后改名为“乾利贞”)结为亲家,而改名为“乾利贞宋聘号”。红票宋聘合并后的宋聘号为了扩大经营和生产,开始生产一些普通的产品。

同期宋聘号也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生产的普洱产品为“福华号宋聘”,同时也代理运营总公司对海外销售的产品。现提供此样茶品,经鉴定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之产品,现今为稀有物品,属难得一见的茶品。

广云贡饼

在上个世纪60年代,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精选上等的晒青毛茶为原料,并利用自己独创的工艺压制成普洱茶出口到港、澳、台及东南亚。因这些茶以云南、广东等地原料为主,由于融入了广东茶叶进出口公司独创的配方和工艺技术,具有广式韵味,台湾和香港的茶人又称之为“广云贡”,产品结构也分饼、砖、沱。

八八青

“八八青”是香港一名姓陈的先生命名的,是一种俗称,指1988年至1992年生产的某一批茶号为7542的七子饼。“八八青”的意思据陈先生说:为了纪念他的茶店开业的年期,其次是以广东人的口音8字是代表行运与发财的好兆头。“88”者亦喻意发财后可再发的意思。目前此款茶是一款难得的普洱珍藏品。

找到约2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