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绿茶紧压

找到约998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警惕普洱茶的“绿茶化”

普洱生茶是绿茶的“悖言乱辞”由来已久,眼下,甚至连云南普洱茶界都有人下了定论,将普洱茶“绿化”,自毁长城,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1、东施效颦只会迷失自我

翻遍浩如烟海的茶学研究文献,似乎并没有哪位真懂茶的茶学专家下过这种结论。我只知道,很多资深茶学专家称普洱生茶为:“晒青绿毛茶”。

咬文嚼字的专家很慎重的在描述普洱生茶的一些属性,给了很多前提和限制,晒青,是绕不去的一道工序;毛茶,意味着是半成品;一个“绿”字最巧妙,但再天衣无缝的悖论,终究跑不出悖论的属性,正是这生茶“绿化”陷阱之所在。

普洱茶和那些小叶种绿茶有近似的工艺——杀青。但毕竟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原料类型。普洱茶引以为荣的乔木大叶决定了其后期仓储转化的物质基础,也是普洱生茶在长期存储过程中给人带来的惊喜源。

基于此,普洱茶或者说“晒青绿毛茶”和绿茶的分水岭就出现了。绿茶讲究色、香、味、形,讲究鲜爽香,并且围绕这些特征有属于自己的保质期。

因此,把普洱茶归入绿茶,或者说是借鉴绿茶,无异于东施效颦,同时也埋没了自己最出彩的特点。

六大茶类的划分是为了更好理解茶,不是故步自封狭义去区分茶,并不是某种工艺固属于某茶类,就如同杀青不仅仅限于绿茶。普洱茶国家标准看起来和绿茶相似,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绿茶杀青干燥完工艺就结束了,但普洱生茶只是完成了一部分,接下来的紧压和存放才是这让普洱茶大放异彩的核心工艺。

或许你还会认为,那绿茶紧压存放不是一样?普洱茶国家标准写得很清楚,原料必须是云南大叶种,这也是普洱茶得以越陈越香的核心吧。

西双版纳易武茶区的工艺如是简述:

“按照一芽二至三叶的采摘标准,将採摘好的鲜叶均匀的摊开,晾晒于簸箕等竹皿上,如果采摘不时,过老的茶叶需精细分拣开来晾晒,待萎凋时间差不多,生火准备炒茶。每锅鲜叶量控制在5公斤左右,炒制过程中,一定要专门配备人员把关好火候,根据炒茶师傅的经验,适时调整火候大小;刚开始下锅时,火温偏高,在均匀翻炒过程中,有噼里啪啦的声响为宜;随后,火温逐渐降低,整个炒茶大约需半小时,只有待炒匀炒熟之后,方可出锅。出锅后,把茶叶均匀的撒凉在簸箕中,待基本冷却后,开始以5公斤左右的力道、同方向揉捻,使条索均匀明显。揉捻完后再均撒于簸箕里,次日进行阳光直晒,正常天气,一天翻一次,到下晚即可晒干,这即是‘普洱茶晒青毛茶’的炒制。”

2、茶商在做茶,“大师”在吹牛

普洱茶这几年来自五湖四海的茶商涌向茶山,给我们云南的茶农也带去了若干新的制茶思路。我们纯朴的茶农肯定是谁给钱就听谁的,所以也就出现了我们现在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普洱茶。

据易武高山村的XX茶农朋友说,一位张口闭口:“‘宋聘号’、‘大红印’是其日常饮品”的何姓“普洱茶大师”,在他们寨子里买了块村民的地,盖起房子,开张做起做何姓普洱。

这位“大师”打着“立志恢复普洱茶传统工艺”的口号,他的普洱茶加工,制作工序可以说是精了又简,简了又精。

说起来你可别不信,第一道工序:他把采回的鲜叶进行分拣,分拣完后即不进行摊凉,也不筛粗除病,往往将萎凋的鲜叶直接倒入锅中“杀青”,“杀青”速度之快,令人难以置信,顶多不超过七、八分钟,甚至五六分钟也是常事。

随后的揉捻工艺,由于“杀青”没杀熟,到第二天晾晒时,炒过的鲜叶大部分变得红梗红叶。如此一来,茶梗和叶片的细胞结构直接坏死,失去好茶应有的基础品质,宛如动物的身体受到重击后溃烂,细胞死亡一样。

如此一来,何姓“大师”的易武茶,冲泡成的茶汤就是红色的,乍一看,仿佛陈年茶汤似的,而其真实目的,莫过非就是制造假陈化效果,以此蒙骗少知消费者。

何姓“大师”“教导”大家说,他的这种工艺两三年就好喝了,不用等十几年。其实,倒不如说,他这样粗糙浅薄的工艺迫使茶本身失去了活性,后期的发酵和转化都成了问题,丧失了普洱茶的光焰。

我们必须承认,经验是历史长河、人类文明、社会实践的沉淀,我们没有理由轻视创新,更不可蔑视经验。在普洱茶的领地,我们常常鼓励传统与创新融合,但仍然必要将成熟的主流产品与实验性产品区分开来,让时间领导消费市场去证明一切。

多年来,伴随着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与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普洱茶。普洱茶成为一种健康饮品的象征,熟茶对应的养生健康,生茶对应的口感转化,为我们在普洱茶的体验上带来了回味无穷的乐趣。

3、茶路漫漫,不争朝夕

普洱茶已然成为了一种地理标识,同时也是广大消费者对普洱茶消费的一种普遍共识。这种共识囊括了用户的体验,口感记忆,体感及长期饮用的嗜好与经验等等。

而今天的普洱茶界,总有那么一些人为了名利,做了诸多背离共识,甚至将普洱茶“绿茶化”的行当,企图让普洱茶陷入“无名”“无类”“无谱”的境地,着实令人生厌。

例如,茶性寒凉,对于脾胃虚弱的人而言就只能告别这个美妙的味觉之旅,例如,喜好收藏普洱茶的老茶客又需要战战兢兢的去等待那个未知。遗憾与美丽交相并存,就像普洱茶的中国属性,处处体现着中庸之美。

“不忘初心”、“怀素抱真”。事实上,不独普洱茶,在中国茶的舞台上,各茶类都需要守住自己最本真,最核心的东西,固本弘毅。唯有这样,才能在信息多元、市场多样的大千世界自如遨游,独立不迁。

回顾茶史,过去追求鲜、香的茶商,浩浩汤汤开创了“清香型铁观音”的时代,但那个时代的好景不长,铁观音终究逃不出“唯利”的死胡同。

早些年,浙江大学专做茶叶公共品牌评估的机构,一直将铁观音视为珍宝,历年排名,屡夺魁首。今天你再去研究研究,在朝晖夕阴,变幻莫测的茶市,在清香型中栽过根头的安溪铁观音,早已面目全非,在茶市排进十都算是“阿弥陀佛”了。

茶路漫漫,不争朝夕。今天的普洱茶,历经沧海桑田,风雨洗礼,勇夺“魁首”之位,确实是云南茶业的荣耀,这不仅仅依托于普洱茶与生俱来的“王者”风范,更在于万千茶人的赤子茶心。

戏剧家曹禺先生说:“一时成败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勿忘初心,防微杜渐,这是历史以来所有为业者的品质,我们要引以为鉴,保护普洱茶,警惕普洱生茶的“绿茶化”。

杨应杰:紧压白茶知识

紧压茶在茶业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不平凡时期。唐、宋、元时期流行的就是紧压茶,宋朝发展到极致,龙团凤饼成为皇室贡品后,贵族阶层紧随其后,热炒龙团凤饼,使整个中国弥漫着紧压茶。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废团茶,改散茶,紧压茶的繁荣时代才得以结束。那个时期的紧压茶是绿茶,紧压茶制作整个过程中充斥着绿茶制作工艺。

《中国茶业大辞典》对紧压茶是这样定义的:“亦称‘压制茶’。散茶或半成品茶蒸压成一定形状的团状茶。公元前3世纪周朝就有制作饼茶的记述。……唐宋时的团茶和饼茶也属紧压茶。现代紧压茶以散茶为原料,蒸热变软后趁热压制而成。根据原料茶类的不同,可分绿茶紧压茶、红茶紧压茶、乌龙茶紧压茶和黑茶紧压茶。紧压茶是重要的边销茶,主销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外销俄罗斯、蒙古等国。”

从以上的资料中,我们没有见到紧压白茶。由于原来白茶产量很少,专供外贸出口,产品供不应求,福鼎茶厂白琳初制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少量的白茶紧压茶。直到上世纪90年代,茶业改制,福鼎境内白茶产量增加,当时,由于国内茶叶市场对白茶认知度较低,许多人不懂得什么是白茶,出现了产销不平衡状态,白茶渐渐多起来。2000年后,福鼎有人尝试紧压白茶制作,2003年,个别茶企开始专业生产紧压白茶,白茶因为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特性,紧压白茶更方便于储存,而且经过实践证明,陈放后的紧压白茶滋味、口感汤色等不亚于散茶,因此,紧压白茶很快被许多消费者接受和喜爱。

紧压白茶饼和其它紧压茶生产工艺基本一致,工艺流程是成品白茶经过蒸汽蒸后,使茶叶变软(根据不同原材料茶,蒸的时间不同),通过紧压机械压制几秒钟成型后,再经过低温烘焙30多个小时,待白茶饼完全干燥后即可。

紧压白茶是白茶散茶的再加工茶,紧压白茶的优点还有易存储,易携带,冲泡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其香气、滋味、汤色有其特殊性。紧压白茶除了用紫砂壶、盖碗、大壶冲泡的方式进行泡饮,还可用煮的方法来品饮。

紧压白茶在市面流行的基本呈饼状,故俗称其为白茶饼。如今,许多茶企不断进行创新,紧压白茶的外形也越来越多。白茶紧压后口味有新的变化,许多人认为,新生产的白茶滋味清淡,汤色杏黄;加工成白茶饼后,汤色变浓,呈现红色,滋味醇厚,而且随着白茶饼储存年份不同,出现不同的香味、口味与汤色。

不同的白茶饼有不同的口味,紧压白茶根据原材料不同分紧压白毫银针、紧压白牡丹、紧压寿眉和老白茶饼。

老白茶饼有两种概念,一种原材料就是用陈年老白茶进行加工,另一种是紧压白茶经若干年陈放,形成的老白茶饼。

紧压白茶形状除了呈圆形外,福鼎的茶企还设计出许许多多不同形状和规格的紧压白茶。值得一提的是奥运主题白茶砖,这块白茶砖是2008年6月底制作完成。由1000斤上等的福鼎白茶制成,外观为长方形立匾,长200.8厘米,寓意北京奥运会2008年举行;宽112厘米,寓意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了112年;厚度为19.9厘米,也是中国传统中吉祥的数字;茶砖正面刻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2008年10月,该茶砖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确认为中国最大的茶砖。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需求,很多茶企都在生产紧压白茶,紧压白茶呈现出鱼龙混杂的态势。因此,福鼎市政府规定:只有经QS认证、福鼎茶业协会授权的茶企,生产合格的紧压白茶才可以上市,否则,皆为不合格产品。为了更好地规范紧压白茶的市场,紧压白茶的国家标准已经通过审核,马上出台了,福鼎市政府也加大力度对紧压白茶质量安全的监管。

作者:杨应杰,福鼎市茶办领导小组成员,写于2014-6-26

感谢茶百科供稿,本文仅做知识分享。

茶书网:《紧压绿茶的加工工艺与标准》

编号:GDZPS7754
书名:《紧压绿茶的加工工艺与标准》
版别:西南交通出版社
作者:胡一鸿 许素文 张博学 张雪娇著
书号:ISBN 978-7-5643-6602-5
定价:48.00
出版日期:201902
内容简介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其中绿茶制品的产量居全世界之首。绿茶属于非发酵茶,其制作工艺主要包括摊青、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以绿茶为原料进行再加工,有利于充分利用绿茶原料,提升茶制品的品质与品味。
  《紧压绿茶的加工工艺与标准》以贵州绿茶为原料,进行紧压茶的压制研究,筛选出紧压茶加工的配方,并对其品质进行分析,以期为茶制品加工企业工艺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紧压绿茶的加工工艺与标准》可供茶叶加工生产企业技术开发人员、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三区”人才、驻厂驻村帮扶人员和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本书是湖南省高校产业化培育项目、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等综合性成果,主要以贵州绿茶为原料,进行紧压茶的压制研究,筛选出紧压茶加工的*配方,并对其品质进行分析。详细分析了绿茶紧压茶制茶工艺的研究方法与*配方,对产品的理化指标进行了分析测定,进行了感官评价和色谱检测,建立符合生产规程的加工标准,以期为茶叶加工的产业升级和规模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目录
1 绪论
1.1 茶叶概况
1.1.1 茶叶的分类
1.1.2 茶叶的分布
1.1.3 茶叶的功效
1.2 茶制品的深加工
1.2.1 茶制品深加工的主要技术手段
1.2.2 茶制品深加工的关键技术
1.2.3 常见的深加工茶制品
1.3 绿茶的研究现状
1.3.1 绿茶的加工工艺研究
1.3.2 绿茶的香气成分研究
1.3.3 绿茶加工过程香气的形成机理
1.3.4 绿茶香气成分化合物的提取和分析方法
1.4 紧压茶的研究现状
1.5 开展紧压绿茶的加工与品质分析研究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绿茶紧压茶的加工工艺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试剂及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结果与分析
2.2.1 绿茶吸湿性测试
2.2.2 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2.2.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2.3 讨论
3 绿茶紧压茶的理化性质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供试试剂及仪器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绿茶紧压茶水分测定
3.2.2 绿茶紧压茶总灰分测定
3.2.3 绿茶紧压茶水浸出物测定
3.2.4 绿茶紧压茶茶梗测定
3.2.5 绿茶紧压茶非茶类夹杂物测定
3.3 讨论
4 绿茶紧压茶的品质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供试试剂及仪器
4.1.3 试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绿茶加工过程中感官品质评价的变化
4.2.2 绿茶紧压茶不同干燥时间的感官评价变化
4.2.3 绿茶和绿茶紧压茶的香气成分化合物的比较分析
4.3 讨论
……
5 绿茶紧压茶的茶多酚含量分析
6 主要研究结论与后续研究设想
附录
参考文献
胡一鸿(1965-),男,汉族,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湖南省“三区人才”、娄底市科技特派员。主持省部级项目10多项,出版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发表科研论文70多篇。

找到约980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