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龙须茶的作用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09 秒)

崂山区探索“农旅融合”,为何是茶产业?

随着全国乡村振兴工作进入全面加速期,青岛崂山区也充分调动既有优势产业,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展示出了独特的“崂山智慧”。

4月20日,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当天,崂山茶2022年春季开采新闻发布会暨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新形象发布仪式在崂山太清广场举行。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也意味着崂山区以“农旅融合”新形式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品牌到产品系:一场崂山茶产业的提质升级

本场活动的核心板块包括两大部分——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新形象的发布,以及崂山绿茶高端品系崂山龙须茶的首次亮相。

于崂山茶产业而言,这可谓是一次“双管齐下”、从品牌内涵到产品系布局实现的全面升级。

首先品牌上,本场活动以崂山茶Slogan、品牌新logo、崂山茶IP形象、崂山龙须故事动漫短视频和崂山龙须包装设计五个部分,全维度地展示了新鲜出炉的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形象。

本次发布的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形象,聘请国内知名品牌团队设计,通过对原品牌形象升级再造,更加凸显了崂山茶区域品牌的核心价值,增强品牌记忆识别和差异化竞争能力,进一步赋能企业,助推政府和企业双轮驱动,实现了政府、企业、茶农的良性互动,以此推动崂山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是高端产品系的进阶式布局。

崂山区自主创新的崂山绿茶高端品系——崂山龙须茶,作为崂山区自主创新的崂山绿茶高端品系,是崂山茶产业立足北方茶区特点和差异化发展的大胆创新和有益尝试,也是崂山区委区政府实施名茶战略的新举措。

据了解,崂山龙须分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三个等级,选用崂山头春芽叶,由制茶师采用传统工艺手工炒制,种植、采摘、加工要求极高,产量极低,极为稀有,实为绿茶中难得一品之佳茗。

名牌、名茶两位一体,双向发力,驱动崂山茶产业完成了一次共同构建小区域、强品牌、大市场崂山茶发展格局的深刻蝶变。

后续崂山区还将陆续推出崂山龙珠和崂山金螺等中端品系,丰富和完善崂山茶产品标准、产品体系和产业链条,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求,真正实现一片叶子铸就一个品牌、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的目的。

好景配好茶,“农旅融合”的天然优势

虽然乡村振兴已经是当下中国城市普遍面对的一道考题,但实际上由于各城市、各区市地理环境、历史积淀、产业格局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它们在面对乡村振兴工作时,所需要采取的策略、所可以依赖的“支点”也不尽相同。

而拥有“海上第一名山”且茶产业发展底蕴深厚的崂山区,显然“农业旅游”是它在近年间所发掘到的一则相对更适宜且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策略。

从旅游业来看,崂山区天然地占据着发展旅游业的先手优势。

极目远眺,雄美壮丽的崂山如巨鳌出海,层峦叠嶂,涧深谷幽;心驰神往,奇石林立的崂山如海中精灵,或立或卧,姿态万千。

即使是早期的崂山旅游,只靠着“海上名山第一”“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的金字招牌,便已游人如织,为崂山风景区赢得了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旅游业也为崂山风景区周边130多个村庄的村民带来了传统农业之外的第二份经济收入。

再看茶产业。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山海茶产区,自1959年“南茶北引”获得成功以后,崂山区全区茶园发展至今面积已达2万余亩,规模化茶企30余家,崂山区被评为“中国江北名茶之乡”。

多年来,崂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崂山茶产业的发展,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动崂山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崂山茶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办法》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连续13年实施有机肥、生物农药和苗种改良直补,创新实施了茶叶气温指数保险和茶产业项目贷款贴息贴费等普惠政策,崂山茶品质效益和品牌影响力连年提升。

目前,崂山茶种植面积达2万余亩,年产量1500多吨,产值6亿余元,崂山茶区域品牌价值从2010年的4.2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13.73亿元;着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制定了《崂山区一体化扶持茶企发展奖补细则》《崂山区茶产业项目贷款贴息贴费办法》等扶持政策,涌现出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企业品牌,现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4个,山东省名牌产品4个,山东省知名农产品品牌4个。

另外,崂山区重视茶产品质量安全,22个无公害茶基地全部纳入青岛市质量追溯监管平台,每年抽检800多批次,达标率均达到100%;积极培育新型农民,连续多年开展茶农“万人培训”,引导茶农标准化生产新技能,不断提升茶农的科学化种植、采摘、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力地推动崂山茶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经过多年努力,崂山区被授予“中国江北名茶之乡”的称号,崂山茶被誉为“江北第一茗茶”,被山东省授予知名区域公用品牌。

根据崂山茶实际,评选了2021年崂山茶12景,梳理了多条茶旅路线,开发了崂山茶12景丝巾、崂山茶香佩、鳌太子和小茶童等茶相关的产品,不断丰富崂山的文创产品。

天然的旅游基因与底蕴深厚的茶产业文化,构成了崂山区探索农旅融合新路径的坚实基底,也成为了崂山区选择以农旅融合的方式驱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原因。

以优秀的茶产业为基,崂山区把乡村振兴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也做到了全国各区市前列。2020年崂山区荣获2020中国乡村振兴百佳示范县市,2021年又获评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和“百县?百茶?百人”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先进典型。

发力乡村振兴的“崂山实践”

随着2017年国家“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消息传来,以及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正式挂牌,崂山区也将既有的、高度发展的茶产业与旅游业等多元产业进行有机融合,使之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出更大优势。

一种独具农旅融合特色的乡村振兴“崂山实践”已然成型,并仍在持续不断地完善成熟。

这一次崂山茶2022年春季开采新闻发布会暨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新形象发布仪式的成功举办,意味着作为崂山区农旅融合发展的根基所在,崂山区的茶产业已经在从品牌内涵到产品系布局的再次蝶变升级,崂山区的农旅融合探索将因此拥有迈上新发展阶段的澎湃“原动力”。

例如,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崂山区将持续打造崂山茶区域公用品牌,并以此为引领,推进崂山茶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品牌影响力:

惠农政策再加强,调整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凝心聚力,加快崂山茶产业健康发展,在凝聚各方共识上展现新作为。创新发展求突破,建设崂山茶数字化管理平台系统,打造崂山茶产业创新团队,提升崂山茶数字化管理水平,研发适应崂山生长繁育的优良品种,提高病虫害绿色化防控水平,在创新驱动上取得新成效。

同时,崂山区还将通过文旅融合出新招,加大文创植入力度,培育茶道、茶文化传播专业队伍,发展三产融合新业态,让茶文化为茶产业培根铸魂,在文化赋能上迈出新步伐。成立崂山茶产业集群党建联盟,加大崂山茶协会工作力度,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共赢。加大行业监管和行业自律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崂山茶,净化崂山茶市场,在提高崂山茶安全水平和品质上推出新举措。

此外,崂山区确定每年谷雨作为崂山茶春季开采日,精准聚焦,统一发布和宣传。开展高铁及专业媒体宣传推介,做好承办2023年中国茶叶科技年会筹备工作,组织参加高规格茶叶博览会,发布崂山茶网站和官方公众号,在提升崂山茶公用品牌形象上展现新风貌。

从“绿叶”到“黄金叶”,崂山茶之于如今的崂山,已经实现了居民增收、产业增效、经济增长等实业功能的创新迭代,这不仅是崂山的产业招牌,而且已经成为崂山区建设青岛市促进共同富裕先行区、助力富民增收步伐的重要依仗,进而持续擦亮这座“山海品质新城”农旅融合新名片。

文|单烁
来源:界面山东,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月光白不懂的人还挺多,今天就把它说明白

月光白属于什么茶?是普洱茶?还是绿茶?我们就在这先回答大家的提问事实上,月光白属于白茶类,产自云南的白茶。

白茶的制作工艺:萎调,干燥,轻度发酵。云南大叶种:多采用景谷大白茶为原料,也有用澜沧景迈、临沧等地的原料。由于白茶的原料特殊,在全国的六大茶类中属于适制范围比较小的茶类,白茶名气大的主要是福建的福鼎和政和。而月光白在云茶的谱系中也是一项不可多得的补充与丰富。

光美人的传说

月光美人是月光白的别称,也被称为月光白茶、月光茶,是普洱茶中的特色茶。此茶在夜里,就着明月的光亮,采摘嫩芽为原料,并且从采收到加工完成,均不能见阳光,而仅在月光下慢慢晾干,每批茶叶的粗制要在一天内完成。且采树的均为当地美貌年轻少女,故得名“月光美人”。

其制作采用特殊工艺,制成的茶,叶面呈黑色,叶背呈白色,黑白相间,叶芽显毫白亮像一轮弯弯的月亮,一芽二叶整体看起来就象黑夜中的月亮。又因月光白茶汤滋味柔和、甜香、回甘,贯穿着中国道家思想中的“阴柔“的观念,也称太乙茶。由于其工艺流程对外界秘而不宣,更增添了此茶的几分神秘色彩。

美丽的传说总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月光白很容易获得女性的青睐。因为月光白的轻度发酵,减轻了鲜叶中的苦涩成分,形成口感柔美、清香、甜润,苦涩较弱,特殊的工艺使其保留了茶叶里的大量营养成分,功效特殊。因原料是云南大叶种茶,所以比起小叶种制的白茶,营养成分、水溶性物质更高,更加耐泡,八、九泡之后,清香犹存,汤色黄亮。

月光白的主要原料景谷大白茶,其核心原产地在云南普洱景谷县民乐乡大村秧塔。大白茶为何人所栽?据史料记载,秧塔大白茶种植历史有160多年,清道光20年(1840年),陈家从勐库茶山采得数十粒种子,藏于竹筒扁担中带回种植,出苗后发现一株芽叶黄色的茶苗,就把它移到家边园地里,这株奇特的茶苗就是现在的秧塔大白茶。

由此可以说,大白茶是民间选种的成果。当时种植的老树尚在,而且长势良好。最大的一棵茶树径围1.22米,主干直径0.28米树高5.8米,冠幅4.6米。景谷大白茶与云南其它茶叶有明显差别:芽叶披满茸毛、成茶肥硕重实,白毫显露、条索银白,并具有橄榄清香。清朝时期,景谷大白茶还有过“贡茶”的辉煌历史,当地土官责令以红丝线扎成谷穗状,进贡朝廷,称为“白龙须贡茶”。是云南“八色贡茶”之一。

景谷大白茶生叶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儿茶素和咖啡碱等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除试制月光白之外,还适制高级金毫工夫红茶,制成的红茶金毫显露,条索肥硕,口感甚佳。1981年,景谷大白茶被评为云南八大名茶之一,被列为地方名茶良种。

月光白在品质上和普洱有点相似,冲泡之后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回甘,年份长一点的汤色由金黄转为微红色,滋味也更甜滑。如何冲泡月光白更好喝呢?

月光白的冲泡方法和步骤

1、备具:准备好相应的茶具及5g-6g月光白

2、温杯洁具:茶具中置入沸水,主要起到温杯闻香的作用,同时可很好的清洗茶具

3、投茶:将准备好的月光白茶叶倒入盖碗中

4、润茶:润茶也叫洗茶,既能冲掉茶叶表面的杂质,又有醒茶的作用。如果是散茶,洗茶需要即冲即出,如果是饼茶,洗茶时间可以稍微延长个5s。

5、正式冲泡。冲泡月光白,一般来说可以冲泡8-10泡,前三泡出汤时间为15s,第4、5泡出汤时间为25s,第6、7泡出汤时间为30s,后续可以增加到35s即可。

月光白的功效

清凉,去火,去痘,调节内分泌,通经络,之外,此茶美容润肤、降脂减肥的效果更加的突出。其中含有的茶多酚类化合物、脂多糖、氨基酸、咖啡碱不仅可以减轻体重,而且能使胆固醇及三酸甘油脂减少!长期以来茶叶中的提取物被用于美容护肤,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月光白含有的AHAS(醇酸),能去除死皮,使新细胞更快到达皮肤表层,从而使皮肤致密、减少皱纹、洁白无瑕。

注:内容来源云茶交易中心,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清代普洱府贡茶的品种和皇室风尚——普洱府贡茶缘由考(上)

  清代普洱茶作为皇朝贡品,起始于何年有待进一步考证,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清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在云南推行“改土归流”时期,应已每年向朝廷进献(岁贡)。北京茶叶专家王郁风先生对普洱贡茶做过考证研究,他曾于1993年4月在思茅举行的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交流研究成果。本文现从“贡茶品种”“贡茶受宠”“贡茶采办”“贡茶国礼”“贡茶影响”等方面,据笔者所知分述之。

普洱府贡茶品种

  清代雍正年间以来,宫廷将普洱茶列为贡茶,视为朝廷进贡珍品。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规定普洱府上贡茶4种:团茶、芽茶、茶膏和饼茶。其后,清政府又规定,贡茶由思茅厅置办。清《普洱府志》卷十九载,每年贡茶为4种:团茶(5斤重团茶、3斤重团茶、1斤重团茶、4两重团茶、1.5两重团茶)、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另外,作为贡茶的还有景谷民乐秧塔白茶,即“白龙须贡茶”和墨江的“须立贡茶”。

清光绪年间普洱贡茶

  思普区(今称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在唐南诏时称银生节度地)的茶叶,唐宋以来销往西藏。清《普洱府志》载:“普洱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唐代以后历代皇朝常用云南普洱茶同吐蕃交换马匹,即“茶马贸易”,茶名可能当时称“银生茶”。茶马贸易使云南普洱茶有了稳定的销路,需求增多,从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普洱府六大茶山,声誉远播。明代万历年间,谢肇淛在《滇略》中,第一次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普茶”即“普洱茶”,此后各种史料亦见有普洱茶名记载。

  清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的统治政策,废土司,设官府,置流官,驻军队,加强行政统治。雍正七年(1729年)设置“普洱府”治,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设“思茅厅”,辖车里、六顺、倚邦、易武、勐腊、勐遮、勐阿、勐笼、橄榄坝9土司及攸乐土目共8勐地方,裁思茅通判,攸乐同知移往思茅,改称思茅同知,六大茶山均在思茅厅辖区内。于是普洱府的思茅厅成了六大茶山茶叶购销集散中心,集市贸易十分繁荣。同年,奏经朝廷批准征收茶捐,《大清会典事例》称:“雍正十三年题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团为一筒,重四十九两(折合现在的3.6市斤),征收税银一分,每百筋(即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折合现在的105.2市斤),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为始,颁给茶引(执照)三千(折合现今3582担)颁发各商,行销办课(税收),作为定额造册题销。”

清光绪年间的普洱金瓜贡茶

  清政府为进一步控制普洱茶的购销,鄂尔泰总督于雍正七年(1729年)即在思茅设立官办的茶叶总店,指派“通判”官员亲自掌管总茶店,推行变相的茶叶统购专卖政策,不许私自买卖,以独垄其利,同时推行岁进上用茶芽制,选取最好的普洱茶进贡北京,以图博得皇上欢心,岁岁如此。云贵总督和云南巡抚“按例恭进”的贡茶有:普洱小茶400圆,普洱女儿茶、蕊茶各100圆,普洱芽茶、蕊茶各100瓶,普洱茶膏100盒。故精制上好的普洱茶珍品即成了岁进皇宫的贡茶,普洱茶之名也因是贡茶而在海内外享有更高声誉。

普洱府贡茶受宠缘由

  普洱茶作为贡茶进入北京清宫,皇室成员都要品尝,经过与各地送来的贡茶比较,发现普洱茶茶味与茶性都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小叶种茶,因而深得皇室青睐。究其原因,在于普洱茶是深山老林原始大森林中的云南大叶种茶,具有茶味特别浓厚的特殊品质,帮助消化的功力最强,并有治疗、保健的作用。普洱茶的这些特性,明清时代的人士早有体验,并有多种文字记载。明代崇祯进士、懂医学的学者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写道:“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清乾隆年间学者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云: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虚人禁用。苦涩。逐痰下气。刮肠通泄……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在该书卷六《木部》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思茅厅采访》云:普洱茶“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普洱茶的这些茶性,非常适合清宫贵族们的生活需要,因而使普洱茶成为皇室饮茶首选。

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普洱贡茶奏折

清代皇室饮用普洱茶的风尚

  清皇朝祖先是中国东北地区的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中肉食占比较大,进入北京成为帝王贵族后,养尊处优,珍馐佳肴无所不及,因此需要一种消化功力大的茶叶饮料。而普洱茶正好具有这种特性,于是上贡的普洱茶、女儿茶、普洱茶膏,深得帝王、后妃及贵族们的特别赏识。宫中以饮普洱茶为时尚,有用于泡饮的,有用于熬奶茶的,尤其每年冬季北方气候干燥,例须多饮普洱茶。上有所好,下必效焉,于是云南普洱茶在清代北京名声大噪,社会咸闻。经历代地方官吏“认证”和民间品评,云南普洱茶确为我国后发酵茶中的极品,从清雍正初年一直延续到清末,历时近200年,成了皇室钟爱的佳茗。

  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对普洱茶有所见闻,他在描写贵族生活的巨著《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中,描写到喝普洱女儿茶助消化的事。那是贾宝玉生日之夜,八位姑娘为宝玉做生日,很晚没睡,荣国府女管家林之孝家的带着几位老婆子来怡红院查夜,见大家没睡,催促早睡。宝玉说:“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一回。”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说:“该焖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焖了一茶缸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女儿茶亦为普洱名茶,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载:“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团茶也。”由此可见,普洱茶在清代上层人士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清宫钟爱普洱茶的风尚传到贡茶产地云南,故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有“普(洱)茶,名重于天下”之说,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有“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的记载,反映出清代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饮茶时尚。


记载了普洱贡茶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 

  记载了普洱贡茶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清代宫廷皇族和社会上层人士之家爱饮普洱茶的风尚,代代相传,直到晚清、民国以至20世纪60年代。对此,清亡后,一些出宫的太监、宫女们所述宫中见闻中也有反映。曾经伺候慈禧太后日常生活8年的宫女金易、沈义羚在《宫女谈往录》一书中说:“老太后(慈禧)进屋坐在条山炕的东边。敬茶的先敬上一盏普洱茶。老太后年事高了,正在冬季里,又刚吃完油腻,所以要喝普洱茶,因它又暖又能解油腻。”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也证实,云南普洱茶是清朝皇室成员心目中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衡量皇室成员显贵的标志。后来当了全国政协文史委员的溥仪先生和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同是满族人,两人交往颇深。1966年在参加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中,两人常在一起工作,任务完毕,老舍亲自送溥仪回府,溥仪则留老舍小憩,品茶叙谈。一次老舍问及溥仪,你当皇上时喝什么茶?溥仪告知:清宫生活习惯,夏喝龙井,冬喝普洱,皇帝每年都不放过品茗普洱头贡茶的良机。由此可见,皇帝也爱品饮云南细嫩芽叶制成的小而圆的普洱茶,以延年益寿。清宫能够妙用普洱茶,这在养生之道上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作者:黄桂枢  普洱市文物管理所

来源:云南理论网

找到约51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