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龙井问茶是什么意思

找到约50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龙井问茶

西湖龙井年年喝,今年直接上龙井。

龙井坐落于杭州秀山峻岭间,高大的牌坊后一条街路斜拉而下,几百农家参差排列,有茂林修竹,石阶花栏。

不出所料,龙井无家不炒茶,户户门前摆茶锅,充溢整条街的自然是龙井茶特有的炒豆茶香;鼻息间,谁能无动于衷?

下坡右拐,路尽头名闻天下御茶园,园内除十八棵御茶树,还驻留了杭州太守东坡居士与龙井茶鼻祖辩才法师的至交茶友故事。时空转换,天地悠悠,茶客我信步拾级上山,山上满屏翠海。茶树挺立,行行列列,若阅兵仪式,层层叠叠,绿浪涌动。瞬间,令我动容,魂魄顿收。

稍息,举起相机,快门声里,狮峰山舒展开嫩绿的身姿。茶树逶迤,自远山而来,顺山脉,跨山谷,跌山涧,构成狮峰的肌理,龙井的图案。

稍息,镜头中迎来见头不见尾、川流不息的采茶女,戴草帽,背茶篓,也无声喧也无顾盼,从条条山径走下来。哦,已是午饭时分。

我跟随她们中的一拨到了西街一家茶庄。一张方桌已摆上几大碗菜和一盆热汤。洗手,上桌,吃饭,仍无声响仍无话语,唯有鸟鸣啾啾屋檐下。采茶女大都四五十岁,偶有几位二十来岁的。但见她们指骨粗壮,指尖皴裂,嵌进茶汁的指甲发黑,有的缠了胶布。因为清晨出工,踏茅草,踩露水,个个穿毛衣,套围兜,与正午燠热的阳光很不搭调,也与茶篓里的鲜叶形成反差。

此刻,东家忙着把鲜叶摊放在一只只竹匾上,均均匀匀。他告诉我,这叫“摊青”,待鲜叶水分挥发再“炒青”。我俯身嗅嗅,清香扑鼻,捻起一枚茶芽,“雨前二春茶”鲜嫩带露。

采茶女放下碗筷又出门上山。好奇的我与东家开始一问一答。采茶女工一天能采多少鲜叶?十天前一人只能采一斤多,这两天可采四五斤。有定额吗?没有,若有定额,品质就不能保证。她们是本地人吗?哪有本地人哦,都是从浙江衢州和江西来的。一天多少工钱?还不知道。我奇怪:事先不商定工钱,那收入咋算?不难的,待茶季结束,村里会统一协调工价的。想想也是,三四百家茶农,三四千名采茶女,在“早一天是宝,晚一天是草”的争分夺秒当口,一旦延误,岂不乱套?除了工钱,三顿饭和住宿东家全包。还好我家三层楼,十个人打地铺可以挤挤。你家几亩茶园?十六亩,是联产承包时,村里按农业人口分配茶园,远近高低的茶山互相搭配,封在纸条里,开社员大会抓的阄。那时穷,农民不吃香。我家农业人口多,所以茶园多了点。现在轮到茶农吃香,你们日子好过了。东家笑笑:好是好了,不过还好。话说得拗口,意思我懂的。东家换了话题:老师,你说茶叶好不好,主要看什么?他看我戴副眼镜,便称我“老师”。当然是滋味。滋味主要靠什么?两个“主要”一摆,东家说道说道的兴致上来了:跟你说,我们茶叶值钱就值在“狮峰”上。狮峰山这面坡全是石英风化砂土,你去山上走走,决不会脚跟沾烂泥。他取来一块石英石,沉甸甸,颗粒闪亮。山那边粘土多,下雨溜屁股。你看胡公庙前那乾隆皇帝封的御茶树,也在山这一面。他说话手不停。我们村北有山岭阻挡寒流,南边暖流凝聚云雾。不仅土壤微量元素高,而且只收一季春茶,也是“计划生育”。他对迸出来的比喻小有得意。这些日子是一年最忙的?可不,我老爸82岁,炒了一辈子茶,光炒制手法就有十种,才做得扁平光滑、挺秀尖削、香郁回甘的好“龙井”。说起龙井茶,东家话特溜:这两天鲜叶多,摊青后要一批批过“青锅”,既收干水分,又除青草气,接着手工炒;明前茶芽嫩,“辉锅”两遍,明后茶,要过三遍。昨夜,老爸炒到下半夜两点,现在眯一歇,等会儿又要忙了。

不敢多打扰,匆匆吃碗面,继续上山拍摄。“老师,喝杯茶再走。这是自家喝的,虽茶形不讲究,但你闻闻茶香,品品茶味,狮峰龙井就是头挑的!”捧杯,凝视茶芽上上下下、沉沉浮浮,刚吟咏的辩才法师诗句又上心头:轩眉狮子峰,洗眼苍龙湫。路穿乱石脚,亭蔽重冈头。湖山一日尽,万象掌中浮。煮茗款道论,奠爵致龙优。

龙井问茶,共东家“煮茗款道论”,不亦乐乎?

【摘自2019年5月3日《新民晚报》“夜光杯”栏目第14版;作者:潘修范】

茶书:《龙井问茶》 中国重要农业遗产地之旅

在杭州,可游的不止西湖虎跑,还有遍地的龙井茶山和满觉陇的桂雨茶香!

在龙井,可聊的不止品茶饮茗,还有奇幻的传说、讲究的茶俗和独特的认文情怀!

从翁家山到梅家坞,从嫩叶到茶的蜕变,西湖龙井的历史、技艺、品鉴与西湖龙井产地的风土人情都被作者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无论是虔诚的茶客老饕还是独爱杭州的人文风情,本书都不容错过!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推荐丛书。

杭州之名,多为西湖所误!

读罢此书,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或许有人非要较真说西湖龙井的茶名也不小,何言为“西湖所误”?那么,又有多少人来杭州不是在人流的簇拥之下看一眼雷峰夕照、断雪残桥就打道回府的?又有多少人一头扎进龙井村、梅家坞、翁家山去体味一下茶园风光,听一听种茶人、采茶人的心声的?

相信很多人会读《龙井问茶》,是因为爱茶;相信很多人读罢《龙井问茶》,会爱上杭州的茶园,爱上那里的风土人情和娴静时光。也许是因为天生对桂花香气的执迷,《桂雨·茶香》这一篇我翻来覆去看了几遍。虽然茶和中国人的生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已数千年了,然这篇文章却引导我们在品尝了桂花龙井茶之余,去关注西湖龙井茶的传统技艺、茶人的生计、品茶人的生活故事。当然在脑内挥之不去的还是,满觉陇的桂雨,无论如何都想在金秋之际,亲自去那里一探究竟。

这是一本讲述西湖龙井前生今世的学术著作,同时也是一本田野手记。因为作者将他对西湖龙井茶的研究巧妙的融进了调查之中,读者跟随作者调研的视角逐步渐进。

从龙井村溯源,作者陪伴我们一起进入龙井茶历史的长河。一面是西湖,一面是钱塘江的翁家山村,狮峰山脚下有着杭州城桂花较盛的满觉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且颇有民俗传说的梅家坞,佛都茶乡的天竺等西湖龙井茶文化遗产地,当我们荡漾在满目青翠的茶园茶汤中,探究起西湖龙井茶的前世今生,解开龙井的奥秘,特别是对“狮、龙、云、虎、梅”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了一手确切的、真切易懂的解答后,不免感觉在这样开放性的“原生态博物馆”茶区所受的熏陶,也不比大名鼎鼎的杭州中国茶博馆少呢。自古茶叶就是贡品,曾经是国家“4个半”礼品茶的收购地之一的杨梅岭村,作者将茶农种茶、制茶、储茶诀窍等民间知识体系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指出龙井茶的制作讲究技艺、讲究用心、讲究人的经验,读来油然而生出一种共鸣。尤其是作者对“炒茶王”及作为外乡人的采花女的采访记录,既写出了炒茶、采茶技艺,又写出了炒茶、采茶人的心理活动,拉近了饮茶人和制茶人之间的距离—不再是买与卖的利益关系,而同归爱茶人之列。

作者简介

季中扬,文学博士,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乡村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主要著作:着有《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城市化进程与乡村叙事的文化互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审美文化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等书。先后发表《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新世纪影视叙事中的乡村居民形象》《乡土文化认同危机与现代性焦虑》等50多篇核心期刊。

图文来源:茶艺师网,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龙井问茶 | 行走茶区2019第三站:杭州西湖龙井

茶百科团队人员行走茶区2019,分两路,一部分人先到广西六堡制作六堡社前茶,然后在福鼎管阳山里守着制作白茶;另一部分成员先到杭州西湖,再到苏州洞庭东山等地制作绿茶。


  3月25号,我们从郑州出发,来到茶都杭州。出杭州东站,打车直接去龙坞。


  开车的小哥似乎有点着急。我叹气看着窗外。


  春意正浓 ,迎春花开的欢快,急着想要亲吻大地。玉兰花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想要拥抱这春天,它只是看起来高冷,开心的时候也很可爱。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到了。葛师傅已经在等。



  这儿真美。


  龙坞,三面环山,是个生态旅游大镇,也是西湖龙井茶最大的原产地保护区。



  百十户人家居住在四面环山的村落里。


  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果树,河流。远望,茶山白雾弥漫,龙井茶树就常年安详的生活在这里,受滋养,献青春。



  葛师傅是有名的手工炒茶师傅。


  带着我们到家楼下的平房里。两杯新鲜的西湖龙井茶须臾之间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9,第一次与江南的春天如此亲近,迫不及待,欲饮一口,着实太烫手了。


  师傅进屋炒茶,我们放下茶杯,一同跟进去。茶区行走,习茶、学茶、最好的方式方法就是不用说话,跟着师傅就行了。越是技艺厉害的师傅,越沉默寡言,工夫都在茶里。


  三台杀青机和一个新的辉锅,师傅说是今年刚刚添置的。


  两台进行着“杀青”,一台进行着“理条”。这两个工序其实都属于西湖龙井茶的“青锅”工序。


  进行完“青锅”工序后,茶叶要摊凉一会,随后进行手工“辉锅”工序。



  走到屋外,想起刚刚的龙井茶。这么一大会,该是泡苦涩了吧?


  端起来大口喝下,浓醇、鲜爽、收敛性强但随即会在口腔内化开,一点也不涩,内心一阵惊喜!


  师傅说这是3月22号采制的“龙井43”品种西湖龙井茶。


  师傅又进去继续辉锅。说让我们尝尝群体种茶树制作的西湖龙井茶。


  新鲜的群体种西湖龙井。


  第一杯倒入热水,凑近闻,清清爽爽的甜香,沁人心脾,喝下两小口,从头到心脏一直到脚都是满满的愉悦。



  大概这就是春茶的魅力。


  品春,端起一杯西湖龙井春茶,就是拥有了整个江南的春天,更加深信不疑!


  茶百科人第二天的行程安排是上山,亲密接触龙井茶树。


  寻春,当置身茶园里,春在无处寻吧?充满着期待。。。


  第二天,也就是3月26号,葛师傅和我们说,温度太低,没有茶叶采。但我们依然坚持去山上看看。到了山脚下,首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样一个碑。



  它在茶农、茶人心里想是占足了分量。


  葛师傅告诉我们,他的茶园里的群体种茶树年龄约100年。父亲八十多岁,竟也不清楚茶园的茶树是什么时候栽种的。前些年把一些长势不好的群体种铲了,也栽种了一部分“龙井43”种。


  当爬到了半山腰。他指着一片茶树说,这几排茶树都是我家的。这些是群体种,那些是龙井43,如数家珍,充满着自豪与喜悦。


  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来说,即使仔细观察,也可能看不出有什么不同。除了群体种的老叶子叶质厚硬,颜色深绿,龙井43老叶子较薄软、鲜绿之外。


  葛师傅告诉我们,龙井43品种芽叶与嫩茎连接处是红色的,群体种没有颜色。(这又会是一大秘密哦


龙井43品种嫩芽


群体种嫩芽


  像是打开新世界的大门。一路继续向前向上,上面还有几排群体种。


  路上涓涓细流从上流下,水声,鸟叫声,采茶大姐的话声混成一片。


  深吸一口气,寻找着一些味道,什么味道都没有。


  我不禁反问自己,你想要什么味道?


  忽然明白了些什么,便不再寻找了。



  师傅要回去做茶辉锅,虽然昨日忙到深夜已经炒了一些。


  突然觉得,我们在师傅身边转来转去是不是耽误了他的事情?想想便偷笑了,但也觉得开心。


  早上露水很大。走着走着,便感觉腿上凉凉的。道路泥泞,脚也是凉的。


  采茶的人果真不多。


  遇见几位采茶大姐,还询问她们路怎么走。没忍住拍了几张大姐们采茶的照片。


  大姐开玩笑说:“你们要拿着我们的照片去哪里了?”还没等我们开口,另一个大姐说:“去火山。”大姐们都笑了。我没明白过来什么意思。团队人员说:“去抖音。”


  在欢声笑语中我们到了目的地。


  远远望去,对面山的威武高大不见了。只觉得山顶的乔木林长得好看。



  下山不好下。


  走着走着,团队人员一声大叫,原来踩空了,脚伸到了下一排的茶树地里。我打趣说:“还好你腿长,不然真坐地上了。”


  是不是暴露了什么?


  下山之后,葛老师已在山脚下等我们,好一阵的开心,说不上来,就是开心莫名!


  我们的行走分享,未完待续。。。

找到约4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6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