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里千家

找到约242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到日本旧庄园吃茶去

到日本旧庄园吃茶去

——记大阪府吹田市三个旧庄园的茶文化活动

“庄屋”是日本江户时代农村的末端 行政长官,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村官;而统管若干个村落的地区长官则曰“大庄屋”。日本各地有许多由江户时代的“庄屋”和“大庄屋”们所营造的豪宅大院,现在被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旧庄园向市民开放,让人们在领略传统园林建筑的营造技术的同时,也体会古代庄园主们的生活情趣。这些旧庄园大多建有专用茶室,经常举行面向广大市民的茶会等各种文化活动,成为市民亲近传统文化,提高知识修养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拟介绍大阪府吹田市的三个旧庄园的茶文化活动,以期为我国振兴茶文化运动提供参考。

一、中西大庄园的饮茶情趣

位于吹田市岸边4丁目的中西家大庄园初建于1826年。当时的大学者、汉诗人广赖旭庄曾赞叹说:“其宅华丽,殆类侯居。”意谓庄园之豪华,堪与诸侯的豪宅媲美。中西家历代在江户时代担任本地的“庄屋” 和“大庄屋”, 历代主人都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而且喜欢结交文人墨客,因此,中西大庄园又有“文人墨客迎宾馆”之雅称。 宅院为日本园林式建筑,院内花木错落有致,四季常青,季季开花。曲径蜿蜒,移步换景,再加上枯山水、石灯笼,和木结构的传统日本民居相映成趣,宅院的布局就颇有些禅意。中西家大庄园中有7栋建筑被登录为国家级“登录有形文化财”, 2007年,中西家族把整个庄园约3300多平方米,包括家具、字画、陶瓷,以及文书资料等全部捐赠给吹田市,现由吹田市博物馆管理运营,向市民开放。

(图注:中西大庄园的茶室“喜雨斋”)

喜欢结交文人墨客的中西大庄园的历代主人有爱好“煎茶”的饮茶情趣。所谓“煎茶”,就是我们说的散茶瀹饮法,是区别于“抹茶”的一个概念。据说,隐元禅师把“煎茶”传入日本后,很快就在日本文人墨客中间传播开来,并形成了日本的煎茶道。中西大庄园主屋起居间门楣上挂着由日本煎茶道中兴之主高游外(1675-1763)题词的匾额,主屋内的小茶室的拱形门上方是赵州法语“吃茶去”三字,不难想象旧时文人墨客在此煎茶清谈的雅兴。

2012年春,吹田市博物馆举行的中西大庄园书画陶瓷名品展中成套的煎茶道具,更突出地反映了庄园主人的饮茶情趣和对中国文化的憧憬。青花的凉炉上画着中国的婴戏图,中国的白泥汤罐、中国的白瓷茶盅、景德镇的双菱形青花山水图茶巾盒。还有一个宜兴紫砂壶,朱泥提梁,壶身彩绘梅花,壶肩镌白字:“水流花自放”,落款为“孟臣”。 日本煎茶道就是在崇尚中国文化的文人墨客的追捧下,在庄园里发展起来的,中西大庄园只是其中的一例而已。

当然,庄园内还有名为 “喜雨庵”的草庵茶室,展品中也有“乐茶碗”、“高丽茶碗”等抹茶道具,说明庄园主也有抹茶的爱好。

二、西尾庄园的秋季大茶会

西尾庄园是武家庄园,日式园林建筑和中西大庄园大同小异,但饮茶情趣似乎有很大的区别。日本的抹茶道是在武家之间流行起来的,因此,作为武家庄园的西尾庄园表现出较浓厚的武家茶道的气息。 “积翠庵”是模仿京都薮内流的茶室“燕庵”和“云脚”而建造的。因为薮内流的武家风格和点茶礼法的男性阳刚特点,符合武家出身的西尾庄园主的性格。另外,主屋部还有一个名为“味味庵”的茶室和一个“二叠台目”的小茶室。均设有地炉,充分体现了庄园主人爱好抹茶的倾向。

(图注:西尾庄园的秋季茶会)

西尾庄园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要文化财”,捐赠给吹田市后,被称为“吹田文化创造交流馆”,每年举行美术、音乐、茶道等各种文化活动。单就茶道而言,一年有4次在“味味庵”举行的定期茶会,分别由薮内流、里千家流、表千家流执掌点茶礼法。春秋两季还各有一次大茶会。除此之外,平时还开办茶道教室,为市民学习茶道提供方便。

前不久在西尾庄园举行了2012年的秋季大茶会。秋季大茶会面向广大市民,参加的人数较多,因此,茶会没有在“积翠庵”、“味味庵”这样的虽然正规但空间狭小的茶室举行,而是利用了被称为“贵人厅”的大房间。榻榻米的和式房间给人素净雅洁的直感,壁龛中的挂轴上写着“清秋竹露深”,壁龛前的绛红色竹编插花器的花草透着深秋的气息,风炉上的茶釜里腾着热气。

一群身穿和服的女子依次就坐后,称为“御手前”的点茶师开始点茶。点茶师身后的“席主”,即本次茶席的主人向来客介绍挂轴上汉文辞句的意思、插花的种类及其含义。点茶师全神贯注,专心点茶,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席主轻声慢语,认真讲解,逐字逐句,浅显易懂。原来这些身穿和服的年轻女性也都是茶道中的“菜鸟”。每人一个甜点、每人一碗抹茶,都必须在向左右邻座鞠躬致意后才能享用。一次茶会不知道要鞠多少次躬。市民茶会也是年轻人训练礼仪规范的“道场”。

三、滨屋敷的烛光茶会

“滨屋敷”是江户时代吹田村“庄屋”的豪宅,“滨”是地名,“屋敷”即“宅院”的意思。“滨屋敷”是市民对这座旧庄园的爱称。捐赠给吹田市后,2003年6月起被改造为吹田历史文化创意中心,成为市民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

虽然是传统的庄园建筑,但吹田市在利用旧庄园为现代文化艺术服务的创意还是挺值得赞赏的。庄园里原有的三个仓库,一个被作为多目的活动室使用,市民可以在这里举行文化讲演会、公司研修会、员工亲睦会等各种活动;一个被改造为画廊兼音乐室,配备必要的灯光和音响设备,让音乐、美术的艺术家们可以在这里施展自己的才华。还有一个仓库成了吹田发展史资料陈列室,让人们回顾吹田作为船运和陆路交通要道曾经辉煌的历史。滨屋敷没有专用的茶室,每年举行的茶会次数不多,但主管人员设法利用该庄园的结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茶文化活动。重阳节的烛光茶会就是其中较有特色的茶事活动之一。

10月23日,作为欢度重阳的一项文化活动,滨屋敷举行了雅乐演奏会和烛光茶会。雅乐演奏从下午3点半开始。阴霾蔽日的庭院中,回荡着呜呜然丝竹之音,如泣如诉,把人带进了一种莫可名状的幽玄境地。据介绍,演奏的曲目之一《越天乐》,原是汉文帝作曲,传入日本后经过改编,现在主要在结婚等传统仪式上演奏。担任演奏的旭都雅乐会是由爱好雅乐的市民组织起来的志愿者团体,配合社区或企业的文化活动巡回演出,让古老的宫廷音乐为现代市民的文化休闲提供服务。

(图注:滨屋敷的烛光茶会)

傍晚5点,点起了篝火和蜡烛,活动转入重阳赏月茶会。可能有人会对“重阳赏月”感到奇怪,但日本人自古就有9月13日赏月的习俗,9月9日在日本原本是“秋祭之日”,全国各地有举行秋报祭祀仪式的风俗。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城市居民往往把两者合并在一起举行活动,滨屋敷的 重阳赏月茶会就是结合了传统的重阳和赏月习俗的一次茶事活动。

茶会有煎茶和抹茶两个项目。先在庭院里举行煎茶“野点”。所谓 “野点”,就是在屋外的草坪上举行的茶会活动。铺着红毡的点茶台上摆着青花茶具,茶道师有条不紊地摆弄着各种茶具。台下摆着柿子、栗子等,竹篮里的南瓜、丝瓜探出半个“脑袋”,和左侧的大盆杭白菊一起显示着晚秋的气息,也隐约地透露着茶会所蕴含的古老的秋报习俗的信息。

转眼间已是暮色苍茫。燃烧着的松明不时发出噼啪噼啪的爆裂声,点茶台上的红蜡烛在微风中摇曳,烛光茶会渐入佳境。由煎茶道方圆流的茶师沏的玉露茶被送到客席,客人们端起小茶盅徐徐品饮,啧啧称赞。煎茶道的席间氛围和抹茶道有所不同,比较轻松随和,不那么一本正经。市民茶会尤其如此。煎茶“野点”结束后继续在主屋的和式房间举行抹茶会。茶会过程,略如前述,恕不重复。

利用旧庄园开展茶文化活动,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闲的平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茶文化活动,市民们还能训练礼仪规范,增长书画、陶瓷、民俗、历史、文学以及其他和茶文化相关的各种知识,陶冶性情,提高素质,促进社会和谐。这是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

(摘自2013年第1期《吃茶去》杂志;作者:曹建南)

日本茶道的历史

  一般认为,茶大约是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由遣唐使等从中国传到日本。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用的茶被称为“团饼茶”。

  其后,到了宋朝时期,茶的饮用方法亦开始由使用团茶的煎茶法而转向使用叶茶的点茶法。当时,从日本到宋朝留学的荣西禅师再次从中国带回了茶种和茶法,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在他将茶作为药品连同其著书一起献给了将军源实朝后,便以禅宗寺院为中心开始普及茶文化。另外,荣西禅师还把中国带回来的部分茶种赠给了朋友明惠上人,由于明惠上人将其种在京都栂尾,产茶品质极佳,后来人们便将栂尾茶称为“本茶”,而将栂尾以外的地方的茶全称为“非茶”。

  当时,饮茶在僧禅间普及,禅宗寺院逐渐形成了一套茶礼,而且渐渐地普及到武士阶层的生活中。到了室町时代中期,村田珠光与大德寺的一休禅师合力改革了此前的饮茶文化,创立了以禅宗寺院的茶礼为核心内容的庄严的“茶之汤”。服侍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同朋众”,将珠光的“茶之汤”推荐给将军,并得到了将军的认可。由于幕府将军热衷于此,于是上行下效,原来仅限于一部分人享用的茶之汤开始向一般人普及。

  村田珠光(1423—1502)创立日本茶道概念

  继珠光之后,支撑茶道界的是以“堺”(现在的日本大阪府下设的一个市)为中心的一些人。武野绍鸥便是其中之一,他进一步改革珠光的“茶之汤”,使其简略化。由以往使用“书院”(较宽敞的茶室)举办的茶之汤,改为更多地使用狭小的茶室举办的清寂草庵茶来推广。继承武野绍鸥这一茶道精神的是千利休。

  千利休赋予此前的“茶之汤”以更大的精神意义,使其提升到茶道的高度。在茶道器具方面一改以往的以中国的茶道器具为中心的现状,开始大量地使用日本产和朝鲜半岛产的茶道器具,从而创立今天的茶道的基础。千利休的茶因为得到了当时的统治者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重视,使后来的日本茶道完全遵照由千利休集大成的茶道,并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并发展至今。

  现在,三千家的茶恪守的正是千利休之子少庵和宗旦及宗旦的孩子们一脉相承下来的利休的茶。宗旦之后,其三个儿子分家独立,宗室创立里千家、宗左创立表千家、宗者创立武者小路千家,此即今天三千家的由来。

  整个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精研茶道的人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到了明治初年,由于里千家11代家元玄玄斋宗匠创立“立礼式点茶法”,加之后来学校教育中也增加了修习茶道这一内容,而且许多企事业单位也将修习茶道作为职员修养的内容加以推广,茶道不仅开始被一般国民所接受,并进一步向海外普及,如今已成为最能代表日本的传统文化而备受世界瞩目。

  2007年3月23日,日本茶道里千家千玄室大宗匠在北京广济寺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上献茶供佛。

  (图片来自网络。内容来自《茶之心》,千玄室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日本茶道历史

  一般认为,茶大约是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由遣唐使等从中国传到日本。据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当时饮用的茶被称为“团饼茶”。

  其后,到了宋朝时期,茶的饮用方法亦开始由使用团茶的煎茶法而转向使用叶茶的点茶法。当时,从日本到宋朝留学的荣西禅师再次从中国带回了茶种和茶法,撰写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在他将茶作为药品连同其著书一起献给了将军源实朝后,便以禅宗寺院为中心开始普及茶文化。另外,荣西禅师还把中国带回来的部分茶种赠给了朋友明惠上人,由于明惠上人将其种在京都栂尾,产茶品质极佳,后来人们便将栂尾茶称为“本茶”,而将栂尾以外的地方的茶全称为“非茶”。

  当时,饮茶在僧禅间普及,禅宗寺院逐渐形成了一套茶礼,而且渐渐地普及到武士阶层的生活中。到了室町时代中期,村田珠光与大德寺的一休禅师合力改革了此前的饮茶文化,创立了以禅宗寺院的茶礼为核心内容的庄严的“茶之汤”。服侍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的“同朋众”,将珠光的“茶之汤”推荐给将军,并得到了将军的认可。由于幕府将军热衷于此,于是上行下效,原来仅限于一部分人享用的茶之汤开始向一般人普及。

  村田珠光(1423—1502)创立日本茶道概念

  继珠光之后,支撑茶道界的是以“堺”(现在的日本大阪府下设的一个市)为中心的一些人。武野绍鸥便是其中之一,他进一步改革珠光的“茶之汤”,使其简略化。由以往使用“书院”(较宽敞的茶室)举办的茶之汤,改为更多地使用狭小的茶室举办的清寂草庵茶来推广。继承武野绍鸥这一茶道精神的是千利休。

  千利休赋予此前的“茶之汤”以更大的精神意义,使其提升到茶道的高度。在茶道器具方面一改以往的以中国的茶道器具为中心的现状,开始大量地使用日本产和朝鲜半岛产的茶道器具,从而创立今天的茶道的基础。千利休的茶因为得到了当时的统治者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重视,使后来的日本茶道完全遵照由千利休集大成的茶道,并由他的子孙和弟子们继承并发展至今。

  现在,三千家的茶恪守的正是千利休之子少庵和宗旦及宗旦的孩子们一脉相承下来的利休的茶。宗旦之后,其三个儿子分家独立,宗室创立里千家、宗左创立表千家、宗者创立武者小路千家,此即今天三千家的由来。

  整个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精研茶道的人都是以男性为中心的。到了明治初年,由于里千家11代家元玄玄斋宗匠创立“立礼式点茶法”,加之后来学校教育中也增加了修习茶道这一内容,而且许多企事业单位也将修习茶道作为职员修养的内容加以推广,茶道不仅开始被一般国民所接受,并进一步向海外普及,如今已成为最能代表日本的传统文化而备受世界瞩目。

  2007年3月23日,日本茶道里千家千玄室大宗匠在北京广济寺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法会上献茶供佛

  转载自《茶之心》,千玄室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找到约229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