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林芝茶马古道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绿叶子”与“金叶子”——深察携手续写新时代“茶马古道”新篇章

远处高耸的连绵雪山映衬下,近处上千亩碧绿茶园更显勃勃生机。

  

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察隅县工作组干部、挂职察隅农场党委书记冯建军像往常一样,细心地在茶园里检查茶树生长情况。

茶园位于山腰,依山而建,宛若梯田,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这是深圳特区报采访组一行近日来到察隅农场采访时遇到的情景。

察隅农场有限公司千亩茶园层层叠叠,颇具规模,今年迎来首个收获季。深圳特区报记者齐洁爽摄

2023年是农场茶园建成后的第5年,茶园在这一年迎来了首个较大规模收获季。

“茶苗种下,4-5年方可采茶青。”冯建军告诉记者,“这一年,我们与福建茶企正山堂签订了合作协议,他们非常看好这里的茶青。”

“山的那一边就是印度的阿萨姆邦。”冯建军遥指着茶园后方的巍巍雪山说道。

印度阿萨姆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叶产区之一。

既然阿萨姆茶可以行销世界,一山之隔的西藏察隅茶为何不可?

这便有了“察隅与茶”的故事。

丨农学博士书记和他的“农业坚持”

取几块青茶,小火慢煮,待茶汤变成深褐色,和酥油、奶、盐、糖等一起倒入搅拌机里均匀搅拌……对于藏族人家来说,制作酥油茶是一天中最重要也最有仪式感的事情之一。

喝一碗香浓美味的酥油茶,是美好一天的开始。

历史上,西藏并不产茶。

茶叶在川、滇等地被制作成茶砖、茶饼,经茶马古道入藏。

“20世纪60年代,察隅农场前身察隅农垦团试种茶叶成功,开启了西藏种植茶叶的篇章。”察隅农场标准化茶园项目负责人周志兴说,察隅气候温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优越的茶叶种植条件。与察隅毗邻的印度阿萨姆邦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产区,其茶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20%。

“相比起来,我们的光照、温差更有优势。”林芝市政协副主席、察隅县委书记杜元文说。

“十三五”以来,察隅农场种植了2168亩茶田。

“到目前为止,约1500亩的茶园进入了采摘期。”冯建军说,每年11月,天气逐渐转凉,茶园进入管护关键期。这天,冯建军一边忙着安排除草、防虫工作,一边着急约见标准化茶园项目负责人周志兴。开展秋冬茶园管护工作,降低茶树病虫害,对提升来年春茶品质、增产增收至关重要。20世纪60年代,察隅农场试种茶叶成功,但因缺乏科学管理和加工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茶产业没能得到发展。

察隅农场千亩茶园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宪平 摄

2009年,冯建军自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后成为一名深圳公务员。2022年6月,冯建军又报名援藏。学农出身的他来到察隅农场担任党委书记后迅速转变角色,投入工作。

察隅农场拥有悠久的红色基因和良好的传承。

1965年3月,驻守在下察隅镇的边防六团和军垦农场扩编组建为察隅农垦团,后更名为察隅农场;2021年12月,又改制为林芝市国有企业,更名为林芝农垦察隅农场有限公司。如今,察隅农场还拥有5000余亩土地,其中种植茶叶2168亩,主要依靠土地、物业出租。

“如果察隅农场忘了农业这个本,那么在农垦和国有企业改革大潮中,就会有被剥离的危险。与其被别人改革掉,不如自己做大做强。”冯建军说,茶叶,就是察隅农场自我改革、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步。

丨深圳援藏人接力跑,“绿叶子”变“金叶子”

在察隅农场办公大院,农场特别布置了宣传栏和陈列室,展示农场历史、农场产品以及深圳对察隅农场的帮扶。

“从1994年至今,广东省共选派7批次20名援藏干部对口援助察隅农场。”冯建军介绍,自“十三五”规划以来,察隅农场通过边境小康建设资金、中央衔接资金、援藏资金项目10余项用于发展茶产业,包括标准化茶园、茶叶自动生产线等建设内容。其中,茶叶基地建设始于2017-2018年,深圳市第八批援藏工作组播下了“察隅茶”希望的种子,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继续精心呵护茶苗生长。

“第十批援藏工作组刚好经历了农场茶园从种植到采摘收获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冯建军说,一天天,一年年,茶叶一茬茬生长,一茬茬被采摘。有如一批批深圳援藏人,挥洒的是青春与汗水,收获的是察隅茶和故事。

采摘之后,就是加工、制作和销售。

“从2022年开始,我们就积极联系优质茶企,比如福建的正山堂来同我们合作。用他们的技术与雪域高山农场茶园培育出的茶青来制作高原红茶,初步试验,口感不错、反响也好,平均市场售价每斤4000-6000元。”冯建军告诉记者,引进优质茶企只是第一步,农场还注册了茶叶商标,希望通过与优质茶企合作,既学技术,又构建经销体系,最终培育出自有品牌。

35岁的普布次列是农场产业发展部副部长,负责茶叶加工、制作管理工作。距离茶园不远,就是现代化的茶叶加工厂。普布次列介绍,这座工厂从2020年开始建设,机器设备从湖南采购,“今年我们又引进了2条生产线,一条红茶生产线,一条绿茶生产线,一天的加工生产量可达8000斤。”

嘎堆嘎美村。深圳特区报记者 任宪平 摄

“深圳+察隅”:续写当代“茶马古道”新篇章

种茶、采茶、加工茶……冯建军的最大心愿是将“察隅茶”品牌“打响”“打出去”。

“2023年,我们注册了‘雪域藏韵’商标,后续我们将整合深圳大后方的力量,通过消费帮扶、资源对接等方式,在大湾区打开广阔市场。”冯建军说。

去年12月1日至3日,2023全球高端食品及优质农产品(深圳)博览会在深圳举行。冯建军带着察隅农场产品出现在林芝展馆。三天的“练摊”经历,让他接触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客商。他带去的“雪山藏韵”红茶、绿茶、白茶广受好评。尤其是红茶,茶汤鲜亮、香气四溢。“红茶口感顺滑、醇厚,余韵悠长。”广东茶商张先生赞赏不已,并当即表达了希望代理、经销愿望,“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健康、有机。雪域高山茶纯净、无污染、营养物质丰富,广东这边的客户很喜欢。”

给我一片叶子,还你一个领先的“茶世界”。

察隅+深圳,共同谱写“茶佳话”。冯建军认为,支援、帮扶并非单向。“深圳市场对高品质的农产品需求巨大。而林芝、察隅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生态资源,对深圳企业来说未尝不是优质货源、核心竞争力。”

绿叶子,金叶子。

从察隅到深圳,从深圳到全世界,深圳、察隅携手打造的新时代“茶马古道”,必将续写新的传奇篇章。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肖意 刘莎莎 吴德群 吴亚男/文 齐洁爽 任宪平/图),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林芝有嘉木 雪域出好茶

一碗酥油茶、一份藏面,藏族人家的一天就这样从一份传统的早餐开始。制作酥油茶对藏族人民来说是重要且有仪式感的事,茶叶作为酥油茶的原料,备受当地人的喜爱。自文成公主入藏,这里就有了茶香,后来又有了茶马古道,更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据了解,西藏人年均茶叶消费量达16斤,在全国名列前茅。近年来,西藏茶产业的种植面积、产量、产值持续增长,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金叶子”。

离天最近的茶园

西藏的茶叶种植主要分布在林芝的波密县、墨脱县和察隅县。林芝位于西藏东南部,在雅鲁藏布江下游、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平均海拔3000米,年均降水量650毫米,年均气温8.7℃,适宜多种亚热带特色经济作物生长。1963年,由四川蒙顶山引进的茶叶中小叶群体种在易贡茶场试种成功,西藏有了历史上第一块成规模的茶田,易贡茶场也就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机茶叶生产基地之一。“这里离印度的阿萨姆邦很近,不远就是大吉岭,自然资源条件可以与世界上顶尖的红茶产区相媲美。”来此考察的广西农垦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永宁说。

据了解,截至2021年底,林芝市共有茶园面积7万余亩(其中可摘茶园面积1.5万余亩),茶青采摘量约265万斤,成品茶约32万斤,带动增收9200万元;并规划建设茶苗繁育基地1处,面积为450亩,主要品种有“软枝乌龙”“梅占”“茗选131”等。林芝茶规划产品主要以红茶、黑茶(边销茶)等为主,现有包括易贡茶场、察隅农场在内的注册生产加工茶企12家,茶叶加工年生产能力约1400吨,茶产业涉及群众4773户、20480人。

目前,由林芝市质量协会代理申请注册的“林芝茶叶”公共地理标识证明商标已申报注册完成,已有2家企业冠名使用。林芝还有茶品牌与商标4个,分别为“雪域茶谷”“墨脱茶”“喜马拉雅圣茶”“藏地茶”,包含10大系列29个产品。“雪域茶谷”的易贡云雾茶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喜马拉雅圣茶”的墨脱绿茶、红茶连续获得四川国际茶业博会金奖;易贡臻选系列红茶在“华茗杯”2021年全国绿茶、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荣获金奖。林芝地区获得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达1648亩,国家级高原生态有机茶出口示范区1个(易贡茶场),2021年易贡茶场荣获中国茶产业T20“最美生态茶园”殊荣,察隅农场也成为了中国农垦茶产业联盟成员单位。

未来可期的品牌

“十三五”以来,西藏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将其规划为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十大农牧业特色产业之一。《2020—2030年林芝市茶产业总体规划》因地制宜重点规划了三县两场和鲁朗管委会发展茶产业,重点从品种数量(育种)、产品种类、质量标准、品牌创建、原料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设计,茶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希望通过集中资源发展易贡茶场,把这个龙头企业做大,这样就可以带动周边的农牧民种茶、采茶,形成良性循环。”波密县副县长王勇介绍道。

然而,在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冷静地看到,目前林芝茶园也存在着品种混杂、管护水平较低等问题。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只要正视问题、迎难而上,高标准、严要求建设,西藏茶产业必定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

绘好一张蓝图,选好一个定位。要有明确的产业顶层设计路线和产品定位。“对产品的定位是什么,就会反映到种植品种、加工生产线、产品包装设计和营销上面来。”广东湛江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李强有说。以低氟边销茶满足本地需求及制作高端黑茶、红茶满足旅游市场需求为定位,从种植区域、品种引进、茶园建设、加工布局等方面进行规划,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定好一套标准,建好一支队伍。从加强种植加工标准和技术管理规程制修订着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高原特色生态茶团体标准和机采机制技术规程,经过试点示范后有序推广到周边农村地区。通过观摩参观、专题培训等形式学习引进示范先进管理经验、适用技术模式等,培育一批有技术、有理念、有视野的本土产业人才队伍。

扶好一类企业,树好一种模式。以易贡茶场、察隅农场等龙头企业建设为抓手,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户分享的方式,使农牧民充分享受产业发展红利。“林芝茶产业的发展要充分尊重农牧民的主体地位。可以发挥村集体的力量把合作社的作用坐实,与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富桥说。

用好一种资源,创好一个品牌。林芝素有“西藏江南”的美称,墨脱更是被称作“莲花秘境”,每年桃花节时游客络绎不绝。易贡茶场和察隅农场军垦历史悠久、红色底蕴丰富,茶产品故事性和茶品牌可塑性强,应联合品牌策划及市场营销单位,培育打造“林芝茶叶”区域公共品牌,策划能够体现高原特色、融合军垦文化等西藏特色的林芝茶伴手礼。“我发朋友圈说来林芝调研茶产业,评论都是说让我带些茶叶回去尝尝的,大家对西藏茶都很向往。”唐永宁笑道。

作者:马晨雨 杨雅娜 吴金次仁

作者单位: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 西藏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来源:《中国农垦》2022年第5期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藏客——茶马古道马帮传奇(五)

走西藏草地的马帮驮着茶叶等货物,从丽江坝、束河、文海、拉市坝一路逶迤出来,挨着玉龙雪山翻下铁架山,就到了金沙江边。这里江水浩渺,江边白沙洁净,两岸柳树、核桃树成荫,人家点点,一派田园风光。

从这里有两条路通往云南与西藏交界处的德钦(旧时称“阿墩子”):一条是从长江第一湾处的石鼓镇,经巨甸到维西,然后溯澜沧江河谷,经康普、叶枝、燕门、云岭直接抵达德钦;另一条是到龙蟠,渡过金沙江,到虎跳峡口的下桥头,经螺丝湾及艰险的十二栏杆上山,经土官村至中甸(旧时称“建塘”)。十二栏杆为滇藏茶马古道第一道险要,是当年内地接通中甸的咽喉,路仅一尺来宽,连折12层而上,下面是万丈深渊,对峙的就是玉龙雪山。路两旁危崖耸立,古木参天,令人目不绝赏。盘旋上得山去,已是天低云垂、高原茫茫,有大草坝子直通中甸。

中甸已经是藏族聚居的地区,那里的藏族也组织了自己的商号和马帮,并有大量赶马人参与马帮运输,往来于丽江和拉萨等地。由中甸往北,经尼西、奔子栏翻白茫雪山到德钦一路,既要经江边奔子栏的褥热,又要历白茫雪山的凛冽。

在奔子栏和白茫雪山之间,有一座著名的喇嘛寺——噶丹东竹林,那也是过往马帮歇脚的地方。

当年马帮们走哪条路,往往视生意和商号的需要而定。他们有时走维西,有时走中甸。不管他们走哪条路,德钦都是必经之地。说德钦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门户,那完全是写实。

出德钦,翻一座小山再至澜沧江边,由溜筒江溜索过江,沿江而下,从梅里石翻过梅里雪山,就到了西藏境内。

翻越梅里雪山是进雪山草地的又一道天堑,其险其艰,远过十二栏杆和白茫雪山。所谓上山之路,也就是沿雪溪砺石而上,骡马四蹄不能并立。溪水声震如雷,树木阴森蔽日,第一天只能爬到山腰上去一点,住宿休息,寒气逼人。第二天越过海拔近4800米的说拉口,冰1痕迹处处。曲折跌奔半日,直接下到梅里雪山北麓,出峡口才到怒江支流玉曲江边的加朗村。这一段下山路很不好走,坡度很陡,而且土质疏松,经常有牲口收不住脚滚了下去。如果碰到下雨,那简直就是从泥浆里滑了下来。

1990年我们翻越梅里雪山这段路时,竟走了三天。垭口上我测得的海拔高度为4750米。

加朗的下一站就是碧土,古道一直沿着一条现在地图上标示为玉曲的江水往上走,然后是觉玛、扎玉。过了野人山就到印度阿萨姆邦的萨地亚。1990年初我们到扎玉的时候,那里还有个边防工作站。扎玉在当时是藏区的一个重镇,地位相当重要。

从扎玉继续溯江而行,就到了乌雅(今左贡),再沿江上行,经过马科、田妥,然后就是大草坝上的邦达。据说田妥是出美女的地方。我们在那里的确见到过几个绝色的藏族姑娘,不知当年的马都在这里是否有浪漫故事。

茶马古道到了邦达,就分成三路,路到昌都,称为北路,北路的贝母是最好的,小颗小颗的最好看了,叫做“榛子贝”。现在的川藏公路北线就从昌都经类乌齐、丁青、巴青、索县,到怒江源头的藏北重镇那曲,然后接上青藏公路,南下到拉萨。

还有另一路从邦达南下怒江,由白马(今八宿)翻山到然乌,由然乌再向南行,就到察隅、出印度,或从然乌沿雅鲁藏布江东线最大支流帕隆藏布西行到波密、林芝,由林芝又可以向北到工布江达,或向南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经加查、泽当、贡嘎到拉萨。

第三路就由邦达直接西去,那就是长而辽阔的邦达草原(马帮们叫“长草坝”或800里“长岗子”),它一直延伸过郭庆,直到海拔4800米的莫波拉山口下。那海拔高度当然是我后来查出来的,身体棒的赶马人还能在那山口上像猴子一样蹦跳呢。从山口下很陡很陡的山坡就到了马利,那一带全是山头。再很陡地下山,就到了怒江边。江上有一座马帮叫做“嘉玉”的木桥,藏语“下布野桑巴”意为左脚跨过去的桥。桥大约有七八米宽,是当时茶马古道上最宽的桥。

过桥上山,也是很陡的路,好像一天就能到洛隆宗。在洛隆出去一点的硕督,有一座红教喇嘛寺,据说当地居民的祖先是陕西人。茶马古道沿途都有汉人遗留的痕迹。从这里直到拉孜、边坝,路上不少地方被漫漶的大水淹没,水深的地方有一些木桥,水浅的地方就涉水过去。

再往西,就是要命的吓古拉和怒古拉等几座大雪山。所有走过茶马古道的人都声称,那两座山是茶马古道全程里最为艰险难行的路段。过了怒古拉,三天左右就可到拉里古(现在叫“嘉黎”),那是个大坝子,稀稀疏疏有些山包。继续西去,就没什么路了,完全是些草甸和烂泥塘,也就是我们说的沼泽地。经过一个叫“阿扎错”的大湖,据说不比昆明附近的滇池小,在湖边的水里走,向南。差不多要走一整天。翻过一座山,慢慢往南走,树木渐渐多起来,大约一个星期可以到达工布江达,逆江水走几天,然后翻越工布布拉(现在公路经过的叫米拉山口,海拔5000米,就到了墨竹工卡,是比较典型的农业区。这时道路已进入拉萨河河谷地带,用牛皮筏渡过拉萨河就是拉萨。

丽江纳西族马帮一般走的都是最后这条线路。这才是茶马古道的正路。

不过,走西藏草地的马帮也不一定认定一条路就一直那么走,他们经常会走到一些支线岔道上。像赵应仙就到过盐井,那里的路上能看到明代藏族与纳西族争战留下来的碉堡。那些碉堡现在也还矗立在那儿。

原文发表于2010年4月16日《云南政协报》5版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李旭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相关搜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