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老鹰茶的采摘时间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千年老鹰茶踏上茶文旅融合发展路

巫溪蒲莲镇茶厂,工作人员正将老鹰茶包装发货。通讯员 乔洛阳 摄/视觉重庆

连日来,巫溪蒲莲镇三合村村民刘大忠婉拒了几波上门求购老鹰茶的客人。

清明开始采茶、制茶,不到一个月时间,刘大忠卖出了300多斤自制茶叶和一些鲜叶,总收入超过3万元,“娃儿在广州上班,有百多斤手工茶从他那点卖到了广州、深圳,每斤150元。”

“剩了几斤茶叶,我自己还要喝。”在蒲莲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老鹰茶。许多村民也像刘大忠这样,既销售老鹰茶增加收入,又留几斤茶叶给家人享用。

老鹰茶是我国特有的古茶种,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唐朝时更被定为贡茶,是大巴山一带老百姓的挚爱。

巫溪是全国老鹰茶的主产地,蒲莲镇又是巫溪老鹰茶的主产区,全镇现有老鹰茶2万亩,年产老鹰茶鲜叶600多吨,产值6000余万元。

保护价统收定点帮扶

全镇家家户户种老鹰茶

“老鹰茶是非茶之茶,含有芳香醇,符合人们对健康的追求。《本草纲目》中记载老鹰茶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的功效。”蒲莲镇党委书记周敏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老鹰茶产自樟科常绿乔木毛豹皮樟,种子壳非常坚硬,传说要被老鹰吞食后经过胃酸把壳软化后排出体外才能破壳发芽,因此被称为“老鹰茶”。

调查显示,巫溪有千年老鹰茶树10株,100年以上的老鹰茶树2500株,主要分布在蒲莲镇一带。

“鲜叶收购价一般是每斤8元至10元。如果是千年古树产的鲜叶,每斤就要14元;百年古树产的鲜叶,每斤要12元。”蒲莲镇兴鹿村党支部书记张习安介绍,不同年份茶树所产茶叶的价格有很大差异,手工制茶的价格从每斤50元左右到2000元以上不等,“不同年份茶树所出的茶叶,冲泡后在色泽、口感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做不得假。”

遍布村民房前屋后、山谷沟壑的老鹰茶树,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屋头有3亩多老鹰茶,种了都有10多年了。”雨落屋檐,蒲莲镇双安村村民龚正银坐在门前,拣拾着茶叶里的杂质,“一道杀青火旺,一道揉捻劲足顺时针;二道杀青火减,二道包揉力不减。个人制的茶,都会有点粗杆杆,拣出来才好泡起喝。”

今年,3亩多老鹰茶为龚正银带来了两万余元的收入,“茶叶好卖,也就忙个20来天,收入还不错。”

近年来,蒲莲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对全镇1862户茶农推行保护价统收、订单农业基地入股分红等措施,并落实技能培训、定点帮扶、产业扶持等,带动茶农每户年均增收6000余元。

机器制茶兴起

鲜叶价格“水涨船高”

“手工制茶粗枝大叶,价格还是太低,刘大忠那总属于个别情况。”蒲莲镇莲花村村民华祖燕也是手工制茶能手,如今却已不再自己制茶,“我现在卖鲜叶给合作社,合作社用机器制的茶,价格要高很多。”

华祖燕说的合作社,是成立于2020年的御峰老鹰茶农民专业合作社。

当年,莲花村村民申洲生和130多户村民一起,成立了这个专业合作社,并购置了制茶机器,如今年加工成品茶一万多斤,年产值超过300万元。

每年四五月老鹰茶采摘时节,申洲生几乎每天都守在生产车间,从收购鲜叶到杀青、揉捻,再到制作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是亲自把关,“大家将采摘的鲜叶卖给专业合作社,由我们统一生产销售。机器制茶能实现茶叶的标准化、精细化生产,每斤价格超过100元。”

兴鹿村则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百年古树老鹰茶专业合作社,投资80余万元购置茶叶生产线,年产茶叶3万余斤,年产值300余万元。

“兴鹿村和三合村的鲜叶产量每年大概有20万斤,我们合作社的收购量约占3/4。”张习安介绍,随着老鹰茶产业逐步发展,蒲莲镇里的制茶厂也越来越多,对鲜叶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鲜叶价格“水涨船高”,“去年都是每斤8元,今年普遍上涨到每斤10元。”

不仅如此,合作社还会向茶农按每斤1元的标准进行返利分红。

“我今年鲜叶卖了两万元左右,年底合作社还有分红,这个买卖还是划算。”看着门前雨后云遮雾绕的青山,华祖燕悠闲地抿了一口杯子里的老鹰茶。

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

打造老鹰茶“爆款产品”

雨停时,张习安出了家门,来到了村里的泡桐树坡。

这里生长着十几株树龄过百年的老鹰茶树,其中一株树龄已过千年。

“依托这些古茶树,我们正在泡桐树坡打造百年古树长廊,建设观景平台、休闲步道等设施,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张习安介绍,打造百年古树长廊的同时,村里通往蒲连场镇的道路也在改造中,“现在的路是20多年前修的,路面较窄、有些路段破损严重,我们将对路面进行整修,并拓宽至6.5米,方便车辆进出。”

茶文旅融合发展,蒲莲镇桐元村也已迈出了第一步。

6月29日,桐元村茶香小院里,43岁的谭显香为客人沏上一壶老鹰茶,转身进了厨房忙着准备午饭。

谭显香在外务工多年,去年9月份回到桐元村,将自家房舍改建成了茶香小院农家乐,“老鹰茶产业发展起来了,来耍的人越来越多。人多的时候我这儿一天有10来桌,一桌收入500多块钱,忙不赢就请工。”

谭显香还在蒲莲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将自家的老厨房和猪圈改建成了老鹰茶非遗传承体验中心。

兴鹿村村民李伍珍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鹰茶技艺传承人,时常到老鹰茶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指导游客体验老鹰茶制茶工艺,“每年4月左右是采摘老鹰茶的最好时间。上午露水干后上树,茶叶最好用竹筐装;下午就要上锅炒,土灶柴火一样不能少,那种独特的味道十里飘香。”

蒲莲镇玉田村则将老鹰茶品鉴空间设置在了巫溪县城最好的酒店之一——水韵酒店的大堂。

“我们的老鹰茶需要一个推广、展示的空间,酒店方对我们的产业发展也非常支持。”玉田村党支部书记毛希品介绍,玉田村种植了400多亩毛豹皮樟,部分已进入采摘期。

“蒲莲镇将以新型绿色农业产业发展为契机,计划3年内将老鹰茶种植面积增加到3万亩左右,持续推动茶文旅融合发展。”周敏介绍,巫溪已将老鹰茶纳入十大特色产业进行规划发展和重点打造,并将进一步提升巫溪老鹰茶品牌,打造老鹰茶“爆款产品”,“我们正在研制老鹰茶红茶、年份茶、火锅伴侣等产品,进一步提升老鹰茶产品的附加值。”

记者手记>>>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条重要途径。

做好“土特产”文章,要学习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也要因地制宜,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

比如蒲莲镇的老鹰茶,产自当地土生土长的毛豹皮樟,而且当地一直有采茶制茶的传统。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的独有优势做大求强,是蒲莲镇老鹰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基础。

老鹰茶产业发展如此,巫山的脆李产业也是如此,只有结合当地的水土、气候等特征,因势利导,才能为我所用。

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这是“土特产”的自然之根。很多地域标识、制作方法往往渗透了特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是“土特产”的文化之根。

发展特色产业,既要基于一方水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才能打开视野,开发好乡土资源。

提升巫溪老鹰茶品牌,打造老鹰茶“爆款产品”,正是巫溪在老鹰茶产业发展中既立足本地特色资源,扩大老鹰茶种植面积,提升老鹰茶加工工艺,又跳出本地,打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通过品种、品质、品牌优化,谋求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的具体举措。

来源:重庆日报网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巫溪老鹰茶 “大碗茶”走上品牌之路

近段时间,巫溪老鹰茶频频“出圈”——

6月上旬,巫溪老鹰茶“爆品”打造专家论证会暨品鉴活动在南坪会展中心举行,业内顶级专家学者纷纷建言献策;

6月下旬,巫溪老鹰茶产业指挥部和盛景旅游集团共同推出的百年古树老鹰茶和五百年古树老鹰茶,在上清寺门店正式上市;

7月中旬,巫溪老鹰茶协会与中国石油重庆销售分公司签订协议,后者将利用加油站这一平台优势,推介巫溪老鹰茶。


▲巫溪蒲莲镇,村民爬上野生老鹰茶树采摘嫩叶。

巫溪从今年初就加快老鹰茶的市场布局,目标只有一个——将老鹰茶打造成具有重庆辨识度、国际影响力的“爆品”。

老鹰茶也被称为老荫茶,是重庆特色资源茶种。巫溪县拥有野生老鹰茶树资源全国第一的优势,要将这种在重庆街头巷尾常见的“大碗茶”打造成“爆品”,应该如何破局?

绿茶、红茶、年份茶

不断改良工艺让老鹰茶推陈出新

老鹰茶产自樟科常绿乔木毛豹皮樟,种子壳非常坚硬,传说要被老鹰吞食、经过胃酸把壳软化后排出体外才能破壳发芽,因此被称为“老鹰茶”。《本草纲目》中记载,老鹰茶有止咳、祛痰、平喘、消暑解渴等功效。“粗茶淡饭”中的“粗茶”就是指的老鹰茶,自古以来,云贵川一带的老百姓都喜欢饮用消暑解渴的老鹰茶。

巫溪老鹰茶种植面积有5万余亩,有千年老鹰茶树10株,100年以上的老鹰茶树2500株。“打造巫溪老鹰茶‘爆品’,我们有基础、有优势。”巫溪县老鹰茶产业指挥部指挥长沈慎介绍,为将老鹰茶打造成为“爆品”,全县从古树资源保护、基地建设等近十个方面,制定了巫溪老鹰茶“爆品”打造方案,其中革新工艺、提升老鹰茶品质是重点。

这让经营老鹰茶20年的巫溪县同源茶叶有限公司负责人赵长平信心倍增。

2002年,赵长平在巫溪创办了一家鞋厂,他经常买一些茶叶熬水给工人喝,但大家觉得,还是老鹰茶的味更厚重,更解渴。

但受制于饮用习惯和传统手工制作工艺,那时候的巫溪老鹰茶品质不高。赵长平想,能不能用机器加工提升老鹰茶品质?2003年他转行做起了老鹰茶生意。


▲村民用传统炒制方法制作老鹰茶。

要把老鹰茶从传统手工制作的茶叶变成用机器加工的品牌茶叶,并非易事。

走访云贵川一带的市场后,赵长平发现,老鹰茶和平常饮用的茶叶不一样,市面上没有现成的加工工艺可供借鉴。无奈之下,他只好参照绿茶工艺加工老鹰茶。

杀青、揉捻、蒸干……经过一年多的摸索,2004年他成功研制出老鹰茶绿茶。后来经过改良工艺,他生产的老鹰茶喝起来口感醇厚,汤色通透,逐渐得到市场认可,一斤最高能卖到近百元,而当时市面上普通的老鹰茶一斤只卖15元—16元。

由于老鹰茶有隔夜不馊的特点,赵长平找到了时任杭州茶科院副院长杨秀芳,希望能进一步挖掘老鹰茶的价值。杨秀芳通过化验发现,老鹰茶富含黄酮素、氨基酸、芳香醇等,符合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

在杨秀芳及团队的帮助下,赵长平将制茶工艺再次进行了改良,老鹰茶的汤色由深红色变成透明的琥珀色,紧接着开发出了颗粒茶,去年又推出了老鹰茶红茶。这款老鹰茶红茶去除了老鹰茶原有的樟香味,口感也更回甘,一斤卖到了500元。

在政府的引导下,今年赵长平按照老鹰茶的嫩度进行了分级销售,同时也开始售卖年份茶,比如百年、五百年、千年古树茶等,“好的年份茶甚至卖到了上万元一斤。”赵长平很是自豪。

饮品、果冻、茶酥、火锅伴饮

开发细分市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打造巫溪老鹰茶“爆品”,找准消费群体至关重要。巫溪人方福兵瞄准年轻人群体,在开发老鹰茶饮品方面进行了探索。

2021年,方福兵在县城开了一家名为“报叫咖啡”饮品店。为了吸引更多年轻消费人群,他琢磨能否以老鹰茶为原料,开发新的饮品。经过不断调制,今年3月,他推出两款老鹰茶饮品,成了店里的爆款,每天有上百杯销量。

26岁的购买者方琴第一次品尝“生椰老鹰茶”咖啡后,就被它独特的味道吸引:“喝第一口是浓厚的咖啡味,随后是老鹰茶的回甘,口味蛮独特,精致的透明包装也便于携带。”她成了老鹰茶饮品的“铁粉”。

得到市场认可,方福兵信心更足,接下来打算研制新的老鹰茶饮品。

而半年多前,在细分老鹰茶消费人群问题上,巫溪老鹰茶指挥部指挥长沈慎和同事曾展开了激烈讨论。

当时,巫溪老鹰茶指挥部在征求市农科院、高校等专家的建议后,初步将消费人群主要分为高端商务人士、老人、妇女等特定人群、不适合饮用绿茶的人群以及年轻人四类。

但对年轻人这一消费群体,大家却有不同的声音。

支持方认为,年轻人人口基数大,是潜在的未来市场,值得培育;反对方则认为,年轻人大多没有喝茶的习惯,消费能力不强,需要大量投入来培育市场,不划算。

大家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有通过市场调查来得出结论。

他们对巫溪、重庆中心城区的年轻人发放了100多份问卷调查,了解到他们不爱喝老鹰茶的原因:主要是对这种茶没有深入的了解。

“那就开发年轻人喜欢的类似于奶茶的产品。”沈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很快,大家达成了共识。

如今,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巫溪当地已开始推出或正在研发定制化的老鹰茶产品,比如针对小孩和老人先后开发出老鹰茶果冻、茶酥;食品企业针对中老年人研制出老鹰茶陈皮饮料;老鹰茶协会正在联系厂家生产火锅伴饮的罐装饮料,针对高端商务人士推出包装精致、有品位的茶品……

直播带货、上飞机推广、文创联名

多渠道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

接下来,如何将巫溪老鹰茶推广出去,提高产品知名度?作为巫溪老鹰茶协会会长,黎军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就一直在为巫溪老鹰茶的营销推广四处奔走。

前不久,巫溪提出到2030年,老鹰茶种植基地要达到20万亩,年产量达1万吨,年综合产值达50亿元的目标。“普通饮品要打造成‘爆品’,绝非一日之功,这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黎军说,当务之急就是要想方设法让更多的人了解巫溪老鹰茶。

黎军牵头做的第一件事是在高铁站、住宅小区、高速路口、汽车站等人流集中的地方铺装广告牌。今年1月,他在巫溪水韵酒店开设了一家巫溪老鹰茶品鉴空间,并在山东、浙江等地物色了十多个经销商,对巫溪老鹰茶进行多渠道推广。

同时,黎军想到了直播带货。他找来多名带货达人和网红来推荐巫溪老鹰茶。他还自己做抖音直播,介绍巫溪老鹰茶的历史和泡制方法。

要把巫溪老鹰茶宣传出去,还需要借助外力。

去年11月,黎军找到重庆一家策划公司负责人苏芝琳,碰撞出文创联名的营销思路——巫溪方言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比如“么哩”(什么)“扯拐”(差点)等,能不能把这些有意思的言子儿和巫溪老鹰茶的营销结合起来,引起更多消费者的关注?

他们联合重庆4A级景区开埠遗址公园,依托景区流量,开发出了文创联名的“言语江湖”老鹰茶产品。

“言语江湖”是正方体包装,只有手掌大小,里面是10小包印有各种言子儿的巫溪老鹰茶,让人眼前一亮。消费者习惯叫它“言子儿茶”,每月有1000多盒的销量。

为了进一步造势,在市农业农村委的帮助下,今年6月,一家航空公司的空乘人员在重庆飞往北京的客机上,对巫溪老鹰茶进行推介。巫溪老鹰茶作为重庆土特产的代表,参加了该航空公司在北京大兴机场举行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展示展销。


▲重庆飞往北京的航班上,空乘人员推介巫溪老鹰茶。

前不久,巫溪县委、县政府举办巫溪老鹰茶“爆品”打造专家论证会暨品鉴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植物功能成分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华、小罐茶联合创始人于进江等顶级专家、学者,就如何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国际影响力的巫溪老鹰茶“爆品”提出建议。

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推介,目前巫溪老鹰茶已成为一个公用品牌,在巫溪县城和重庆上清寺各开了一家直营店,在抖音、淘宝、京东三大网购平台销售,同时形成了上古巫神话、百年巫情话、岁月巫戏话、经典巫言话四大产品系列的营销格局。


▲巫溪县一饮品店店员正在制作生椰老鹰茶饮品。

他山之石>>>

看小罐茶如何打造“爆品”

2016年小罐茶一推向市场,就凭借独特的产品创新和小巧设计,让大家记住了它。上市两年后,小罐茶年销售额突破20亿元,成为茶叶市场的现象级产品。

小罐茶是如何打造“爆品”的?近日,小罐茶联合创始人于进江从产品的品类定位、卖点创意、包装设计进行了介绍。

首先,小罐茶把市场定位在高端商务人群,因此它从一开始就针对高端商务人群,制定营销策略,树立品牌形象。

其次,产品要成为“爆品”,得有卖点和创意才行。于进江举例说,什么是高端好茶?采摘时节、香味、色泽、冲泡后的形态、口感等等,这些都是判断好茶叶的标准,但这还不够。

小罐茶另辟蹊径,选择从“人”的角度出发,找到8位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的制茶大师,打出了“小罐茶,大师作”的口号。这些大师都参与小罐茶的生产、制作当中,最后推出了8款产品,这让小罐茶的品质和档次都有了极大提升。

最后,要有“爆品”的包装设计。小罐茶把包装做成铝制小罐装形态,每罐装4克茶叶,同时推出定位高端商务人群的金罐系列、中端市场的银罐系列和年轻化的彩罐系列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记者手记>>>

能否“出圈”最终比的是品质

前段时间,俞敏洪直播带货一款北纬47度的玉米,10分钟卖出12万根,冲上当日直播带货销量榜单第一,成为玉米界的“爆品”。

同样是卖玉米,俞敏洪卖的是对农业产区的认知——北纬47度,有经历万年沉淀下来的黑土地,有机质高达7%,接近全国平均值的两倍,这种环境生长出来的玉米品质可见一斑。

巫溪老鹰茶树生长在云雾缭绕的大山之间,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孕育了优良的品质。同时,因为富含黄酮素等抗衰老成分,隔夜不馊,在茶产品中极具竞争优势,换句话讲就是具备“出圈”的可能。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巫溪作为全国老鹰茶的主产区,面积和产量占据全市老鹰茶产业的半壁江山,但目前,当地标准化的老鹰茶加工企业不超过4家,更多的还是以小作坊生产为主。同时,巫溪老鹰茶缺乏统一的加工工艺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产品品质参差不齐,进而影响产品创新。

巫溪老鹰茶要想在这条“新赛道”领跑,当前应把更多心思花在与老鹰茶品质相关的环节上。

比如,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千年、百年老鹰茶古树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筛选核心种质资源;结合常规育种技术建设茶树种质资源苗圃和良种育苗基地,全面推广老鹰茶品种选育、扩繁技术、强化矮化绿色种植技术,形成老鹰茶栽培管理技术规范标准。

同时,优化巫溪老鹰茶加工技术,建立和完善老鹰茶生产及产品标准;围绕市场创新老鹰茶产品,推动老鹰茶产业多元化发展。

此外,深入挖掘巫溪老鹰茶消炎、祛暑、降脂解腻、抗氧化、解酒等功效研究,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型老鹰茶产品,形成技术成果并进行推广应用等等。

来源:重庆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城文艺范儿:这一段湄潭茶的历史留白……

说起茶,不少湄潭人都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这毫不奇怪,作为著名的茶乡,茶已经与人们的生活紧紧关联,深深渗透进每个湄潭人的骨髓里了。起床一杯茶,饭后一杯茶,老友聚会一杯茶,新朋相识一杯茶。就连一般的商务洽谈,或请人帮忙打理某事,相邀时一般也不直陈其事,均说找个地方喝茶去。说者有意,听者也是心领神会。而稍微专业一点的人士,谈到湄潭种茶的历史,茶文化的变迁,茶叶的栽种、采摘、炒制,更是信手拈来,一套又一套,他们会不厌其烦地给你讲每种茶的口味、特点、功用,比如说湄潭翠芽清新可口、健脑提神,遵义红汤色浓郁、口味香醇,黑茶则沉稳大气、回味悠长……

航拍中国茶海 陆晨摄

而我们今天所讲述的,则是一段在湄潭茶文化历史上相对空白的时光。前面不远处,有民国中央实验茶场的宏大格局矗立,“湄江吟社”留下的茶诗隐隐泛香;后面,前所未有的茶叶规模化种植和茶文化的海量研究和挖掘大放异彩,各种专著层出不穷,茶元素的运用深入到每一个角落,大到旅游景区的设立和标志性建筑的构想,小到一个毫不起眼的农家乐乡村旅馆或家庭专修,可谓铺天盖地,无所不至。而这段时光,像潮水退去后暂时静谧的海滩,像轻云游来时在地上投下的一片朦胧月影,像夏日慵懒的午后……这段时光,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那时候,土地才开始实行包产到户,人们还未从根本上解决温饱问题,哪有余力去种茶呢?按老一辈的人来说就是:肚子里油水都没得,还喝茶?那不更是燥得慌吗?所以,农人们一般都喝的是老鹰茶和自家那几垄老茶,采摘制作冲泡都简单,并且冷却后冰凉沁心,解暑解乏均有奇效。可老鹰茶,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正宗茶的范畴。

于是,家家户户分到了田土,一年四季一头扎进去侍弄。原来生产队所属的茶园,也按人头分配下去了。可是人们把全部的精力和热情都放到自家田土里去了,茶园基本无人问津,于是就慢慢荒芜起来,杂草灌木丛生,几乎把茶树都遮蔽了。这时候的茶园,寂寞地躺在青山围合里,躺在无声流走的时光里。嫩芽长出来,被虫噬咬,侥幸逃过的,也慢慢老去,成为毫不起眼的老叶子,最后脱落,在泥土里腐烂,没人会记得它曾经多么娇嫩柔美,馨香暗溢。

人们把责任田地看得比啥都重。一个砍柴娃如果偷掰了某家的一个包谷棒子,打猪草的姑娘如果不小心割掉了某家的一株红苕藤,放牛娃如果不留神让牛捞了一嘴某家的青稻,都会引来两家大人的矛盾。“受害者”会揪着犯事的孩子上门兴师问罪,要求赔偿。进而升级为大人们的互相吵骂,甚至拳脚相见。而对于茶园,他们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谁在自家茶园摘茶了,他们都不过问,谁爱摘就摘去吧,哪有闲功夫去管这些。相反,他们却会注意谁在茶园里砍柴没有,那些长出来的灌木可是上好的燃料,决不允许谁去偷砍了背回去。

壮劳力是不可能放下要紧活去干采茶这无聊的活路的,最多就是在难得的农闲时节,妇女们会领着孩子去采摘,不过这样的日子很少。于是春夏时节,无人看管打理的茶园里,就总会聚集着一帮没有干重活能力的孩子在采茶。采来茶叶,一般都会拿到街上的收购站去卖,自家留下炒制的很少。收购站的价格极低廉,一斤鲜茶不过才一角两角,一个孩子一天能采多少呢,有半斤就算不错了。何况茶园日渐荒废,茶树似乎没向上长,反而低矮下去了。茶芽多半被虫子啃得所剩无几,更增加了采摘的难度。

那时的我刚入学,家庭很穷,父亲又早早去世了。每学期一块两块的学费,家里都无法支付。那个年代,针对贫困人家较多的特点,学费是可以赊欠的,也就是说你可以先入学,学费慢慢付清。很多学生开学月余了,学费还欠着,临近半期没付学费的也不鲜见。我也不幸成为赊欠学费的一员,母亲说,我的学费,要我自己去解决,于是我也就加入了这个“采茶童子军”的队伍。

清早,母亲在出门干活时总会把我揪起来,让我赶紧上山摘茶去。如果耍赖不起,母亲还会掀开被子,细细的竹棍抽上来,光屁股上火烧火燎,赶紧哭爹叫娘地爬起来,睡眼惺忪地套上衣裤,脸都来不及洗就昏昏戳戳地跨上茶篓出门。那时候,我恨死母亲了,觉得她太不近人情。我一边哭,一边摸着还火辣辣作痛的屁股走到山上。如果是晴天,可以看到白云在群山之间来往,鸟的鸣叫清澈透明,各种山花杂乱的香气扑涌而来。茶园里,茶芽凝着露珠,像一颗颗晶莹的泪,我的手碰上去,这些泪就和脸上的泪一同滑落,无声地跌进杂草里,再也找寻不着。如果是阴雨天,则会听见山风呜咽着从山谷里穿过,带起一片烟雨,扑簌簌地在林间洒落。茶树湿漉漉的,不多时就会把衣服弄得透湿,何况还有时来时停的雨。偌大的茶园里,和我一般大小的伙伴们,这里一个那里一个,都没有精神说话,沉默着低头采茶,这样的氛围,与我们幼小的年龄极不相衬。

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就挽着茶篓往回赶,少得可怜的茶芽在篓里跳跳蹦蹦——手脚稚嫩笨拙的一个孩子,一早能采下多少呢?回到家里,狼吞虎咽吃下没有油水的早饭,把前两天采下的茶芽混在一起,提到收购站,换回一角或者几分钱,揣在兜里,又马上赶到学校,迟到了又会被老师揪耳朵或罚站的。憨实的孩子们都没有那个心智去留意收购员是否克扣了斤两,就算明知道不对,也没有那勇气去理论。

下午放学后,又会重复早上的劳动。直到天色昏黄,归鸟呀呀,唤起一轮明月和满天星光。

那时候的孩子生性质朴,也可以说是老实木讷。卖茶换回的钱,一分不少地都交到家长手里。很少有私自克扣,拿去买糖或其他玩意的。如果不小心弄丢了钱,那是要被狠狠责罚的。放学路上,偶尔能在路上看见一个哭哭啼啼的孩子,这不用说,多半是把茶钱或书本纸笔弄丢了不敢回家的一个倒霉蛋。孩子们有的幸灾乐祸地围观,更多的是默默走过,留下一缕同情的目光。

通常两个星期左右,一个孩子就会把学费钱攒足。而接下来的日子,他们还会继续在晨昏上山采茶,换回的钱补贴家用,拿给家长买回油盐等必需品。有时,换回的钱超过预期,家长也会很高兴,就从递过来的角票硬币里挑出一张或一枚,叫孩子拿去自己买吃的,买玩的。这个时候,孩子们就会兴高采烈,像过节一样。

夏末秋初,茶园渐渐长得葱茏,和灌木一样颜色绿得发黑。这茶是不能采了,于是茶园就完全荒废下来,虫声唧唧,蛛网密布。天上白云悠悠,或者淫雨霏霏,茶树颓唐地站立,等待又一个春天的来临。

后来,这一帮孩子慢慢长大了。茶园呢,要么被农人砍伐掉辟为耕地,栽上包谷、辣椒、烟叶等各种作物;要么被杂草灌木完全侵吞,娇气的茶树,哪里敌得过这些野性十足,见惯了大自然严酷考验的植物。

节假日回老家,偶尔会去当年的茶园走走。它已面目全非,仔细寻找,还能发现当年的一些茶树藏在深处,让人惆怅不已。它们是越长越矮,越来越瘦,细小的叶片微微瑟缩着。土地是公正的,你需要它为你结出什么果实,就要去精心劳动和创造,否则,它就会按大自然的法则自行发展,除去人类的痕迹和记忆,不管曾经发生过哪些让人嗟叹不已、铭心刻骨的故事。

这里,曾留着一段湄潭茶文化的空白。而这段空白,却在为后来的湄潭茶蓄力。蓄得太久了,一经爆发便不可收拾。不信请看另一片山岭,当地政府精心规划的规模庞大的茶园巍然而起,绿得肆无忌惮,到处泼洒,清风徐来,满山茶树送来幽幽茶香。一条宛若飘带的茶园水泥路扶摇直上,越过山坳,携带着隐约可闻的茶歌,消失在云端。

文/李成旭

来源:微美湄潭,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8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