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库伦恰克图

找到约47条结果 (用时 0.03 秒)

【张维东】茶通万里:万里茶道的历史与价值

       万里茶道,指从1689年清朝和沙皇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开始,以茶叶贸易为主,连接欧亚大陆的国际商贸古道。它南起中国福建武夷山,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及现蒙古国境内,在当时的中俄边境贸易口岸恰克图进行交易,然后继续西行,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自圣彼得堡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成为18世纪东西方贸易的主要通道。
  万里茶道的形成与蒙古草原和西伯利亚一带的游牧民族生活需求有直接的关系。他们长期生活在纬度较高的寒冷地带,日常饮食以食肉、饮乳为主,缺少水果蔬菜,难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由于茶叶具有解腻、提神、增加热量、补充微量元素的作用,对他们来讲是须臾不可或缺的饮品,“宁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茶叶作为生活必需品,被誉为“健康天使”。
  19世纪俄国茶炊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为双边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万里茶道就此开通。1728年,中俄又签署了《恰克图条约》,确定在边界两侧各设一个贸易圈。此年,沙俄市圈建成,称“恰克图”。1730年,中国市圈竣工,称“买卖城”。市圈内建有市场、商号、货摊以及贮藏货物的库房。中俄双方各派官员管理。1755年,清政府中止了沙俄商人来北京贸易,全部集中在恰克图进行。恰克图作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和基地发挥重要作用,日渐繁盛。中国输俄的商品以茶叶为大宗,1845年至1847年以前每年输出俄国的茶叶大约40000箱,1852年以后达到175000箱以上。其他商品有丝绸、布匹、铁器等。俄方出口中方的商品以毛皮、药材、工艺品等为主。
  恰克图贸易给双方商人带来了巨额利润,俄商人将茶叶转贩至欧洲市场,获取厚利。同时,恰克图贸易还给沙俄政府带来了不菲的关税收入。1760年从恰克图收的关税已占俄全国关税收入的24%,1775年上升到38.5%。1821年至1850年,恰克图一处俄对华贸易额占俄全部对外贸易的40%—60%,最高时达到60%以上,而中国对外输出商品的16%和对内输入商品的19%是在这里进行的。这一时期的中俄贸易基本上是平等互利,双方商贸亦为公平贸易,并且年年呈现顺差,不少白银从俄国流入中国。
  20世纪初,由于交通的发展,运输茶叶的路线改为以江海水路和铁路为主,通信事业的发展,有助于信息的传播,加快了流通速度,再加上俄政府对中国茶叶进口采取关税壁垒政策,以及印度茶、锡兰(今斯里兰卡)茶的竞争等原因,长达两个多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山西祁县晋商老街,街道两侧遍布明清时期的茶庄、烟店、票号、钱庄、当铺等商铺旧址和商贾宅院
  晋商是万里茶道的开拓者和经营主力军。山西商人历来有走出去行商,从事长途贩运的传统,足迹遍布全国各个主要商业重镇和码头。明清时期,晋商凭借区位优势、地利之便,成为长城沿线“九边重镇”和蒙古草原一带“茶马互市”等民间贸易的先驱者与经营垄断者,张家口、归化、包头、多伦、库伦、恰克图买卖城等商业区域均为晋商掌控。如恰克图买卖城清雍正八年(1730年)仅有4家晋商商号,至嘉庆初年发展到60余家;到道光年间,茶庄发展到100家左右,全部为晋商经营。茶叶贸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旅蒙晋商”和伟大的国际贸易之路——万里茶道。
  晋商为中国茶叶的国内外贸易乃至茶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创造了“总号经济模式”,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即东家与大掌柜坐阵总号,运筹帷幄,统揽全局;各分号在外独立自主,灵活经营。二是创造了茶票业兼营模式,实现了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结合。三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形成产、加、运、销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茶产业经营模式。四是创造了茶叶品牌化营销模式,在抓好茶产品质量的同时,注重茶产品的品牌打造和市场营销。晋商在湖北羊楼洞一带生产的“川”字牌青砖茶,在湖南安化生产的“千两茶”,至今都是蒙古国和俄罗斯市场的畅销货。五是创造了“顶生意”的身股激励模式,把东家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绑在一起,共同发展。六是树立了勇于开拓、艰苦创业、诚实守信、以义制利、善于经营、精于管理的精神,创造了茶通天下、货通天下、汇通天下、义通天下的丰功伟绩。
  万里茶道是伟大的,也是辉煌的,它是中蒙俄三国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它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与宗教等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具有巨大的历史影响力。
  河南省社旗县赊店镇是万里茶道上的重要驿站,图为晋商在此建造的山陕会馆(摄影/温飞)
  从经济方面讲,通过贸易流通,满足了游牧民族对茶叶等生活物资的需求,同时也把牧民的牲畜、毛皮销售出去,增加了收入,有助于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国茶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茶叶的品种与形制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高,包装更加考究,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带动了制造业、包装业、运输业、服务业、金融业、建筑业乃至镖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昌盛;带动了其他商品的流通,品种和数量大幅增加;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集聚,拓宽了就业门路和岗位;在造就了一大批大商号和大商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众多的商业人才,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开创了中国茶叶的国际贸易市场,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和繁荣,许多地方都是因茶而生、因茶而兴盛起来的。
  从政治方面讲,中俄《尼布楚条约》的签订,不仅勘定了边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贸易发展促进了政治的稳定。为了维护正常的贸易秩序,两国制定了一系列运行、管理和监督制度,而且特别规定禁止用鸦片与茶叶进行交易,有利于两国之间增进了解和沟通。
  晋商在福建武夷山等地收购茶叶,经由航运及马匹、牛车、骆驼等陆路运输工具贩往恰克图等地
  从文化方面讲,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文化的交流也潜移默化地进行。在恰克图,中俄商人直接交流没有语言障碍,使用带有中国腔、俄国腔、蒙古调的“恰克图语”,各方商人相互都能听得懂;中国饮食文化在这里也得到传播,中国生产的红茶和砖茶受到商人青睐,包子、饺子、羊肉面、炸油饼在这里都能吃得到,做法和口味甚至食品名称的读音都带有山西味;富有民族特色的两国手工艺品很受欢迎;晋商与俄商在恰克图非常注重礼仪礼节,经常相互走动,相处和睦,每逢对方节日还要相互祝贺,互赠礼品。
  从民族与宗教方面讲,行商的伙计都要学会中医的针灸拔罐,有的还随身携带药方和药品,方便给牧民治疗常见病;晋商非常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途经敖包和寺庙要献茶并祭拜,并且善于处理当地政府官员、王公贵族以及寺庙僧侣的关系,如遇灾害、修路、寺庙维修或有重大祭祀活动等都要慷慨捐资,广做善事,多行义举。由此可见,万里茶道也是民族之间交流融合、文明传承的和睦大道。
  作者简介
  张维东,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万里茶道专业委员会主任。

恰克图——万里茶道的中转站

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晋商开辟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

漫漫黄沙,征程万里风正劲;

茫茫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

浩浩沙漠,穿越茶道艰难行。

当年晋商从武夷山出发,历经艰险,九死一生,载着茶叶奔向“恰克图”。“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它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承载着中俄两国商人互通往来,述说着光荣与梦想的俄罗斯小镇。恰克图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如今只是一个只有1.53万人的边陲小镇,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曾是清代中俄边境贸易重镇。

恰克图

卡尔•马克思1857年在《俄国对华贸易》中说:“在恰克图,中国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皮毛。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在1852年达到了175万箱,买卖货物的总价值达到1500万美元之巨,恰克图的中俄贸易增长迅速,使得恰克图由一个普通集市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城市”。

风光恰克图,沙漠威尼斯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路,是晋商与俄国商人合作开拓出的一条专门输送茶叶到俄国的国际商道,它是继“丝绸之路”后另一条沟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7省(自治区),从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经库伦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道”。

行进中的运送茶叶的骆驼商队。摄影:米克洛斯,1909年

清朝初年,沙皇俄国频频利用国外市场来进行贸易渗透,亦用武力对清朝边境进行骚扰,以实现其经济强大、领土扩张的目的。他们通过蒙古地区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以晋商为主)将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及生活日用品运往蒙区,俄商将这些商品再运回国内。康熙帝平叛“三藩”、收复台湾之后,对俄两次用兵,进行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中俄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俄国政府和私商组织商队,可以从张家口、外蒙古等地采买茶叶,但须有护照,凭路票进行贸易,且对入境人数及出境茶叶数量均有限制,尽管贸易有限,难以提供需求,但此举有效遏制了沙俄在中国的殖民入侵。中俄开始正式贸易往来,俄国商队纷纷来到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府乌兰巴托)、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张家口、北京等地经商。后来,清政府一度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中俄贸易被迫中断。俄国为保住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派代表团来华谈判,清政府为断绝俄国与葛尔丹分裂势力的勾结,于1727年9月1日(清雍正五年)同俄签署《布连斯基条约》;1728年6月25日(清雍正六年),又在恰克图正式签署《恰克图条约》。根据《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俄国来华经商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平均3年来北京1次,免除关税;同时在两国边界处的恰克图、尼布楚、祖鲁海尔三地设互市,自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

《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线

1729年,清朝正式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贸易。1730年(清雍正八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图的中方边境地区建立另一个口岸市场,这样就将恰克图分为南、北两市,这个离恰克图130米远的南侧中国贸易商城,汉名叫“买卖城”,蒙古语中被称为“南恰克图”。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由于尼布楚、祖鲁海尔地理位置偏僻,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往来的重要贸易点。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国商人来北京贸易。这样,中俄之间的贸易就全部集中在了恰克图。边陲小镇一时名声大作,成为中俄贸易的咽喉要道。南来北往操着各种口音的巨贾、富商云集于此。两市区酒馆、茶楼、戏台、绸缎、珠宝、玉器所有商品应有尽有,一派繁华。每逢开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络绎不绝;夜间灯火辉煌,绚烂夺目,蔚为壮观。恰克图因此被称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

恰克图货场,来源:CNTV

湘鄂闽香茶,踏上万里路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西域、蒙古、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草原民族和欧洲人喜欢喝茶,与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关。茶可以消食去腻,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清代中期,由中国前往西域、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逐渐衰弱,“中俄茶叶之路”逐渐兴起。湘鄂闽自古产茶,均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福建武夷山茶与“两湖(湖南、湖北)茶”逐渐占领蒙、俄市场,福建武夷山茶品种繁多,质量一流,尤以大红袍为最。此时的万里茶路由崇安县启程,船运过分水关进入江西省铅山县(又名河口),顺信江下鄱阳湖入长江,达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再由陆路采用骡车、马车一路北上,每个商队有大车千辆,穿河南至西路山西大同、东路河北张家口,西路大部分茶叶再次北上,穿过茫茫草原、浩瀚戈壁,到达库伦,再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改由俄商运销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另一路西进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就地销售少量外,其余继续西运至包头、宁夏,乌里雅苏台等地,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乌鲁木齐、西宁、伊犁、塔城各处。东路茶叶向东北运至赤峰、锦州及黑龙江的漠河、海拉尔等地。

在福建武夷山茶红火的同时,湖南省临湘市、安化县和湖北省赤壁市的黑茶戴着“两湖茶”的桂冠逐渐走来。《莼浦随笔》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龙窖山北麓,南麓属临湘境),峒(指羊楼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莼川竹枝词》云:“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说的是山西茶商至羊楼司(临湘境内)、羊楼洞买茶,其砖茶以白纸缄封,外贴红签。湖南临湘与湖北的羊楼洞是著名的黑茶产区,以前皆为散茶,运输不便,后压制砖茶,因类方形,故称“方砖”,每块重量1至6斤不等,装箱或装篓。据载,1839年(清道光十八年)临湘县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

到了清代后期,1851年(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两年之后的1853年,武夷山茶销路完全中断。晋商只能采购“两湖茶”,且以湖南安化、临湘的聂家市,湖北蒲圻羊楼洞、崇阳、咸宁为主。1858年(清咸丰八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俄、英、美、法等国争购“两湖茶”,机警的晋商携带巨资到羊楼洞、聂家市办厂,1862年(清同治元年),临湘茶叶贸易量上升至4382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临湘已有茶庄40家,到1910年(清宣统二年),临湘红茶总销量1482吨,青砖总销量8765吨,两项共计10247吨。

羊楼洞茶叶之路的起点

此时的茶路运行路线为:茶砖先集中于汉口,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后上岸以骡车、马车转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到山西晋城、长治、北上太原、大同、张家口,也有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草原、戈壁、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们再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

张家口城北,通往蒙古山口

中蒙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始起南方(湘、鄂、闽),北越河南、山西、河北,过长城,穿蒙古,到达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各地,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车水马龙,驼铃悠悠中抒写一时鼎盛。

晋商担重任,商场竞风流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欧洲各地,全程上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

在万里“中蒙俄茶叶之路”上,中国境内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称“晋商”),俄国境内的是俄罗斯人。早在《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前,晋商就已经开辟了北京—张家口—库伦一线的通商渠道,并在这些地区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条约的签署为晋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和平环境。晋商凭借着先前的经商优势和雄厚的资本,迅速将商号开到了归化、包头、库伦、乌里雅苏台、恰克图等地,对恰克图开市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晋商的介入,恰克图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跃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八方商人,聚集于此。据清代武夷山衷干的《茶市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

晋商是从逃荒、谋营生、走西口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肯吃苦、善经营;以诚信为本、合作共赢的儒博胸怀逐渐成长为巨商富贾。肯吃苦是晋商最大的特点,据说当年晋商苦功学俄语、蒙语,用俄语、蒙语与俄、蒙商人谈生意,他们颇具心机,还别出心裁,改革思路,在出口俄国的棉布上印上“双头鹰标志”。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后半叶,恰克图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中心,而这个贸易主要是依靠晋商来进行的。当年一辆马车紧靠一辆马车,一峰骆驼紧跟着一峰骆驼,车辚辚,马啸啸,绵延不绝,尘土飞扬。这些商队里,除了占大多数的晋商,还有一些其他商帮,他们从内地采购的绸缎、砖茶、瓷器、棉布、水果、大米、蜡烛、大黄、姜、麝香等小百货等带到恰克图,交换回马、牛、羊、毛皮、成衣、生革、皮革、工具、毛毯、天鹅绒、银器、纺织品等货物。恰克图从十八世纪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贸易额一直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当时的俄国仅次于英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货物交易主要由海上进行贸易,交易额急剧下降,恰克图茶马互市开始走了下坡路。到了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市场,后来《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加之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贯通,使中俄贸易的重心又一次转移到黑龙江,对恰克图市场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万里茶路走向衰微。1921年,苏蒙联军向“买卖城”的中国北洋政府守军发起进攻,全城守军和商人英勇还击,壮烈殉国。自此,这个被西方人称之为“沙漠威尼斯”的世界著名商城被夷为平地,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晋商不得不退出对俄贸易。恰克图也结束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一度从世界商业的中心重归于一个寂寞的边陲小镇。

茶叶之路终点——圣彼得堡

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晋商开辟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湖南、湖北两省黑茶,福建武夷山红茶产业的发展立了大功。这条兴盛了近200年,连接中俄的万里茶路,既成就了恰克图的繁盛,也造就了强大的晋商。

非凡恰克图 渴望再启程

昔日边贸重镇恰克图,随着铁路与航海事业的发展,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恰克图依旧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记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天位于恰克图南岸的“买卖城”,早已淹没在荒草丛中,只有那些宽大的地基,废弃的石材,残遗的建筑依稀可现当年的富丽堂皇。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在中国梦的召唤下,复兴万里茶路,融入“一带一路”,恰克图已和平遥结为友好城市。从2014年3月25日开始,万里茶道协作体成立,到2019年3月22日,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期间中、蒙、俄,以及湘、鄂、闽、晋举行多次峰会、论坛。时至今日,恰克图主要的交易货物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已同中俄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今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关系史上将留下值得回顾的一页。我们也应当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秉承万里茶路上先辈们敢于拼搏,砥砺前行的勇气,传承开放的眼界,创新的精神,继承先辈们诚信的品格,加强与万里茶路、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走向繁荣强盛。

来源:中共峨眉山市委宣传部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恰克图——万里茶道的中转站

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晋商开辟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

漫漫黄沙,征程万里风正劲;

茫茫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

浩浩沙漠,穿越茶道艰难行。

当年晋商从武夷山出发,历经艰险,九死一生,载着茶叶奔向“恰克图”。“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它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承载着中俄两国商人互通往来,述说着光荣与梦想的俄罗斯小镇。恰克图南通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如今只是一个只有1.53万人的边陲小镇,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小镇,曾是清代中俄边境贸易重镇。

恰克图

卡尔?马克思1857年在《俄国对华贸易》中说:“在恰克图,中国方面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人方面提供的是棉织品和皮毛。卖给俄国人的茶叶,在1852年达到了175万箱,买卖货物的总价值达到1500万美元之巨,恰克图的中俄贸易增长迅速,使得恰克图由一个普通集市发展成为一个相当大的城市”。

风光恰克图,沙漠威尼斯

“万里茶道”又称茶叶之路,是晋商与俄国商人合作开拓出的一条专门输送茶叶到俄国的国际商道,它是继“丝绸之路”后另一条沟通欧亚大陆的国际商道。从中国福建武夷山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7省(自治区),从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经库伦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成为名符其实的“万里茶道”。

行进中的运送茶叶的骆驼商队。摄影:米克洛斯,1909年

清朝初年,沙皇俄国频频利用国外市场来进行贸易渗透,亦用武力对清朝边境进行骚扰,以实现其经济强大、领土扩张的目的。他们通过蒙古地区进行贸易,中国商人(以晋商为主)将丝绸、茶叶、瓷器、工艺品及生活日用品运往蒙区,俄商将这些商品再运回国内。康熙帝平叛“三藩”、收复台湾之后,对俄两次用兵,进行了著名的“雅克萨之战”,中俄于1689年(清康熙二十八年)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俄国政府和私商组织商队,可以从张家口、外蒙古等地采买茶叶,但须有护照,凭路票进行贸易,且对入境人数及出境茶叶数量均有限制,尽管贸易有限,难以提供需求,但此举有效遏制了沙俄在中国的殖民入侵。中俄开始正式贸易往来,俄国商队纷纷来到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府乌兰巴托)、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张家口、北京等地经商。后来,清政府一度禁止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中俄贸易被迫中断。俄国为保住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于1725年(清雍正三年)派代表团来华谈判,清政府为断绝俄国与葛尔丹分裂势力的勾结,于1727年9月1日(清雍正五年)同俄签署《布连斯基条约》;1728年6月25日(清雍正六年),又在恰克图正式签署《恰克图条约》。根据《恰克图条约》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俄国来华经商人数不得超过200人,平均3年来北京1次,免除关税;同时在两国边界处的恰克图、尼布楚、祖鲁海尔三地设互市,自愿前往贸易者,准其贸易。

《尼布楚条约》中俄边界线

1729年,清朝正式立市集于恰克图,并派理藩院司员驻其地,监理中俄互市贸易。1730年(清雍正八年),清政府批准在恰克图的中方边境地区建立另一个口岸市场,这样就将恰克图分为南、北两市,这个离恰克图130米远的南侧中国贸易商城,汉名叫“买卖城”,蒙古语中被称为“南恰克图”。南市为中国商民居住,北市为俄国商民居住。由于尼布楚、祖鲁海尔地理位置偏僻,恰克图就成为中俄贸易往来的重要贸易点。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宣布中止俄国商人来北京贸易。这样,中俄之间的贸易就全部集中在了恰克图。边陲小镇一时名声大作,成为中俄贸易的咽喉要道。南来北往操着各种口音的巨贾、富商云集于此。两市区酒馆、茶楼、戏台、绸缎、珠宝、玉器所有商品应有尽有,一派繁华。每逢开市,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络绎不绝;夜间灯火辉煌,绚烂夺目,蔚为壮观。恰克图因此被称为“西伯利亚汉堡”和“沙漠威尼斯”。

恰克图货场,来源:CNTV

湘鄂闽香茶,踏上万里路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国,到17世纪,中国的砖茶在西域、蒙古、俄国和欧洲已经培养起一个稳定而庞大的消费群体。草原民族和欧洲人喜欢喝茶,与以肉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有关。茶可以消食去腻,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所以有“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清代中期,由中国前往西域、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逐渐衰弱,“中俄茶叶之路”逐渐兴起。湘鄂闽自古产茶,均为“中俄茶叶之路”的起点,福建武夷山茶与“两湖(湖南、湖北)茶”逐渐占领蒙、俄市场,福建武夷山茶品种繁多,质量一流,尤以大红袍为最。此时的万里茶路由崇安县启程,船运过分水关进入江西省铅山县(又名河口),顺信江下鄱阳湖入长江,达樊城(今湖北襄樊市),再由陆路采用骡车、马车一路北上,每个商队有大车千辆,穿河南至西路山西大同、东路河北张家口,西路大部分茶叶再次北上,穿过茫茫草原、浩瀚戈壁,到达库伦,再至中俄边境的恰克图,改由俄商运销至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另一路西进归化(今呼和浩特市)就地销售少量外,其余继续西运至包头、宁夏,乌里雅苏台等地,以后又延伸到新疆的乌鲁木齐、西宁、伊犁、塔城各处。东路茶叶向东北运至赤峰、锦州及黑龙江的漠河、海拉尔等地。

在福建武夷山茶红火的同时,湖南省临湘市、安化县和湖北省赤壁市的黑茶戴着“两湖茶”的桂冠逐渐走来。《莼浦随笔》载:“闻自康熙年间,有山西估客至邑西乡芙蓉山(龙窖山北麓,南麓属临湘境),峒(指羊楼洞)人迎之,代客收茶取佣,所买皆老茶,踩成茶砖,号称芙蓉仙品,即黑茶也”。《莼川竹枝词》云:“茶乡生计即山农,压作方砖白纸封;别有红笺书小字,西商监制自芙蓉。”说的是山西茶商至羊楼司(临湘境内)、羊楼洞买茶,其砖茶以白纸缄封,外贴红签。湖南临湘与湖北的羊楼洞是著名的黑茶产区,以前皆为散茶,运输不便,后压制砖茶,因类方形,故称“方砖”,每块重量1至6斤不等,装箱或装篓。据载,1839年(清道光十八年)临湘县销往国内西北各地及俄国的茶叶总量达3600吨。

到了清代后期,1851年(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两年之后的1853年,武夷山茶销路完全中断。晋商只能采购“两湖茶”,且以湖南安化、临湘的聂家市,湖北蒲圻羊楼洞、崇阳、咸宁为主。1858年(清咸丰八年),中英签订《天津条约》,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俄、英、美、法等国争购“两湖茶”,机警的晋商携带巨资到羊楼洞、聂家市办厂,1862年(清同治元年),临湘茶叶贸易量上升至4382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临湘已有茶庄40家,到1910年(清宣统二年),临湘红茶总销量1482吨,青砖总销量8765吨,两项共计10247吨。

羊楼洞茶叶之路的起点

此时的茶路运行路线为:茶砖先集中于汉口,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而后上岸以骡车、马车转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到山西晋城、长治、北上太原、大同、张家口,也有从玉右的杀虎口入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再由旅蒙茶商改用驼队在草原、戈壁、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交易。俄商们再将茶叶贩运至雅尔库兹克、乌拉尔,一直通向遥远的圣彼得堡与莫斯科。

张家口城北,通往蒙古山口

中蒙俄茶叶之路横跨亚欧大陆,始起南方(湘、鄂、闽),北越河南、山西、河北,过长城,穿蒙古,到达中俄边境贸易城恰克图,再转往俄国各地,并延伸至欧洲腹地,在车水马龙,驼铃悠悠中抒写一时鼎盛。

晋商担重任,商场竞风流

18世纪至19世纪末期的陆上茶叶之路,从福建北部的武夷山区延伸到欧洲各地,全程上万里,陆上茶叶之路以恰克图为中心,中俄商人“彼以皮来,我以茶往”。19世纪中叶以前,这条贯通欧亚的陆上茶叶之路的贸易一直由山西商人主导。

在万里“中蒙俄茶叶之路”上,中国境内的商人主要是山西人(俗称“晋商”),俄国境内的是俄罗斯人。早在《恰克图条约》签订之前,晋商就已经开辟了北京—张家口—库伦一线的通商渠道,并在这些地区与俄国商人进行贸易。条约的签署为晋商提供了极为优越的和平环境。晋商凭借着先前的经商优势和雄厚的资本,迅速将商号开到了归化、包头、库伦、乌里雅苏台、恰克图等地,对恰克图开市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晋商的介入,恰克图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跃成为商贾云集之地。八方商人,聚集于此。据清代武夷山衷干的《茶市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西客者,山西商人也。每家资本约二三十万至百万。货物往还,络绎不绝。”

晋商是从逃荒、谋营生、走西口逐步发展起来的,他们肯吃苦、善经营;以诚信为本、合作共赢的儒博胸怀逐渐成长为巨商富贾。肯吃苦是晋商最大的特点,据说当年晋商苦功学俄语、蒙语,用俄语、蒙语与俄、蒙商人谈生意,他们颇具心机,还别出心裁,改革思路,在出口俄国的棉布上印上“双头鹰标志”。

从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后半叶,恰克图成为中俄茶叶贸易的中心,而这个贸易主要是依靠晋商来进行的。当年一辆马车紧靠一辆马车,一峰骆驼紧跟着一峰骆驼,车辚辚,马啸啸,绵延不绝,尘土飞扬。这些商队里,除了占大多数的晋商,还有一些其他商帮,他们从内地采购的绸缎、砖茶、瓷器、棉布、水果、大米、蜡烛、大黄、姜、麝香等小百货等带到恰克图,交换回马、牛、羊、毛皮、成衣、生革、皮革、工具、毛毯、天鹅绒、银器、纺织品等货物。恰克图从十八世纪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初,贸易额一直保持上升势头。每年交易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5%—20%,当时的俄国仅次于英国,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1858年,中俄《天津条约》签订后,货物交易主要由海上进行贸易,交易额急剧下降,恰克图茶马互市开始走了下坡路。到了20世纪初,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全线通车彻底摧毁了恰克图市场,后来《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签订,俄商深入中国内地直接采购、制造、贩运茶叶,加之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欧洲国家直接从海路同中国贸易;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贯通,使中俄贸易的重心又一次转移到黑龙江,对恰克图市场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万里茶路走向衰微。1921年,苏蒙联军向“买卖城”的中国北洋政府守军发起进攻,全城守军和商人英勇还击,壮烈殉国。自此,这个被西方人称之为“沙漠威尼斯”的世界著名商城被夷为平地,执塞外贸易之牛耳的晋商不得不退出对俄贸易。恰克图也结束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一度从世界商业的中心重归于一个寂寞的边陲小镇。

茶叶之路终点——圣彼得堡

当年晋商开辟中俄万里茶路,担当起了国际贸易重任,这是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晋商开辟的“中俄茶叶之路”的辉煌历史,历经了惊心动魄的商战,也创造了彪炳千秋的中华商魂。在中国经济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湖南、湖北两省黑茶,福建武夷山红茶产业的发展立了大功。这条兴盛了近200年,连接中俄的万里茶路,既成就了恰克图的繁盛,也造就了强大的晋商。

非凡恰克图渴望再启程

昔日边贸重镇恰克图,随着铁路与航海事业的发展,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但恰克图依旧是中俄关系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记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今天位于恰克图南岸的“买卖城”,早已淹没在荒草丛中,只有那些宽大的地基,废弃的石材,残遗的建筑依稀可现当年的富丽堂皇。在一带一路的倡议下,在中国梦的召唤下,复兴万里茶路,融入“一带一路”,恰克图已和平遥结为友好城市。从2014年3月25日开始,万里茶道协作体成立,到2019年3月22日,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期间中、蒙、俄,以及湘、鄂、闽、晋举行多次峰会、论坛。时至今日,恰克图主要的交易货物是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已同中俄大众的生活需求和边疆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当今中俄两国人民在恰克图市场上的友好交往,在中俄关系史上将留下值得回顾的一页。我们也应当以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秉承万里茶路上先辈们敢于拼搏,砥砺前行的勇气,传承开放的眼界,创新的精神,继承先辈们诚信的品格,加强与万里茶路、丝路沿线国家的合作,走向繁荣强盛。

来源:中共峨眉山市委宣传部,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45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