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客家白茶王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王登良:博采岭南茶 扎根科研情

  王登良:博采岭南茶 扎根科研情
  文 | 徐金玉  
  王登良,华南农业大学茶学教授,华南农业大学茶学学科带头人,原茶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茶学专业主任、茶学系主任。国际茶叶标准化委员会特种茶工作组专家,全国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茶叶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茶叶咨询专家。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红茶工作组副组长、黑茶工作组组员、乌龙茶工作组组员。主要研究方向是茶叶加工、深加工、茶叶生化及茶叶贸易,近年来主要从事茶叶安全生产加工工艺,加工生化及品质监控方面的研究。
  主持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不同光质对单枞茶挥发性成分影响的机理研究》(30872058, 主持);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项目《茶饮料专用原料加工技术研究》(nyhyzx07-021-16主持);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子课题《普洱茶安全性研究》(2007BAD58B05- 4主持),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教育部茶学特色专业建设》《国家财政部与广东省共建茶学重点实验室建设》。广东省农业厅《夏暑茶加工技术的研究》,另外还主持横向项目、校级教改项目及参加省部级项目、横项项目多项。主要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红碎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保留量的研究》(第二完成人)。指导研究生40余人(其中外国留学生两人),在《园艺学报》、《食品科学》、《茶叶科学》等国家一级、二级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参加全国统编教材《茶叶市场学》、《茶叶加工学》、《制茶学》、《茶艺贸易学》、《茶叶综合利用》的编写工作;主编《名茶栽培与加工》,参编《中国茶养生大全》(副主编),《茶经营之路》、《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谱》等论著和科普读物。
  获得省部级成果奖及专利十余项。1994、1996年两次获“广东省科技扶贫先进工作者”称号;2000年9月获“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奖”三等奖;2000年11月获“华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奖”一等奖;2003年获华南农业大学教学优秀教师奖;2005年获华南农业大学“十五”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2006年华南农业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2010年3月“有机茶产业化开发与示范”获广西贺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称号。培养研究生40余名,2014年底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7 年被评为广东省茶叶事业发展突出贡献奖。

  解读岭南茶文化

  中国岭南,人灵地杰;岭南文化,源远流长。  
  谈到一直生活的这片沃土,王登良说:“茶文化是岭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支,它涵盖了广东、广西、海南等不同区域的茶风情。单是广东省内的广州、潮州两处,便是岭南茶文化的两大‘热点’,这里的茶文化历史悠久,‘饮茶热潮’各具特色。”
  广东茶文化始于唐代,盛于明清。
  “早在西汉前,广东便有利用茶叶的历史。西汉末年时,有少量茶叶外销;南朝梁武帝时,东莞僧人开始人工栽培茶树;在唐代,诗人曹松寓更是居南海西樵山,移植顾诸茶其上,教民种茶、制茶。”王登良说。
  在广东茶业蓬勃发展的历程中,广州的地位不可磨灭。“ 据史料记载,宋元期间,广州就是我国对外贸易四个港口之一。清康熙年间,广州成为我国茶叶出口唯一口岸,全国各省茶叶均运来广州,茶市极旺。”王登良说,在此背景上,粤人嗜茶名闻中外,其时茶叶品种花色数以百计,任君选品,各种泡茶方法应运而生,饮茶文化进一步发展提高。
  “广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茶文化,包含茶俗文化、茶楼文化、茶点文化及街头凉茶文化等几个类型。”他说。  
  “首先是茶俗文化,广州人饮茶的习惯和礼节构成了广州茶俗文化的主体。”王登良介绍,现代广州的饮茶习惯通称为“三茶”,即早茶、下午茶和晚茶。“三茶”的时间不同,消费人群也不同,老一辈茶客保留了早茶的习惯,且大多已退休,有充裕时间饮早茶,早茶成为广州老年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年轻一代则因为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主要饮下午茶和晚茶,以休闲、交友和工作为主要目的。
  其次是茶楼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但饮茶的环境大多以茶室、茶馆等为主,很少有像广州这样的茶楼饮茶风俗。”在王登良看来,从第一家新式茶楼——三元楼,到21世纪初四大茶楼,以及现代的各种茶居和酒家,100多年时间造就了广州的茶楼文化。  
  再次是广州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点文化。广州茶点品种繁多、制作讲究。其品种、款式和风味是由皮、馅和技艺构成,皮有四大类23 种,馅有三大类46种,相互组合,款式多样。因此在广州的饮食文化中,茶点以其精美丰富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
  “最后是街头凉茶文化。广州亚热带的地理位置,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凉茶成为广州人的生活必需品。”王登良说,凉茶含有十多种草药,是清热解毒的良药,也是广州人主要饮料之一,因此街头凉茶店逐渐形成。凉茶店面一般不大,但是布局风格独特,老字号店铺较多。现代凉茶生产工艺、包装工艺都有了很大发展,各老字号纷纷推出了适应时代的各种包装凉茶饮料,已经成为广州饮料行业不可缺少的部分。
  与广州茶文化一样,潮州茶文化也是灿烂的一笔。  
  “潮州茶文化是岭南茶文化的又一重要系列,而尤以‘工夫茶’为著称。”王登良说。潮州工夫茶,起于明代,盛于清代,成为潮州地区饮茶习俗的文化现象,是潮州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州工夫茶发展的历史,按冲泡法划界,大体可分煎茶法(唐)、斗茶法(宋)、散茶法(元以后)3个主要阶段;按中心区划界,大体可分长安工夫茶(唐)、河洛工夫茶(宋)、江浙(或称苏杭)工夫茶(明)、闽粤工夫茶(明末清初)、清州工夫茶(清中期以后)5个主要阶段。
  “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工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身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留品工夫茶这个习惯。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工夫茶的影子。”
  王登良说。工夫茶,在潮汕深受人们喜爱,有些人早起第一件事便是要泡上一壶好茶,神清气爽的一天才算真正开始。大多数潮州人更喜欢以茶会友,在细品慢酌、谈笑风生中,互通信息、加深感情。潮州人把茶叫做“茶米”,意思是茶在潮州人心目中就像米一样,二者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由此足以看到潮州人的嗜茶如命。
  除了广州、潮州这两大“热点”外,岭南茶文化中的客家茶文化同样特色显著。“客家茶文化区别于珠三角洲的茶楼文化和潮汕工夫茶的精细茶文化,其基本特征是山地茶文化,表现为:封闭性、适地性、自乐性。”在王登良看来,客家茶区能一直保留着两晋以前“粥茶法”的活化石——擂茶,是“封闭性”的具体体现;“茶亭文化”、“老茶文化”和代代喜爱饮用高火“炒米香”型茶叶的习俗,是客家山地茶文化“适地性”的具体表现;而自娱自乐的茶叶诗歌、文学、茶歌 ( 客家山歌)、茶舞和采茶戏剧等,则是客家茶文化“自乐性”的极作。
  “‘自乐性’是‘封闭性’和‘适地性’的必然产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形成了具有显著‘山地特征’的客家茶文化体系。”王登良说,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擂茶文化,尽管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茶叶的制作方法和饮茶方式有所改善,但我们仍然无法否认或低估“擂茶”。“它在以茶富民、以茶会友、以茶示礼、以茶养性等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除了平日里对茶文化的钻研,王登良教授将更多的精力都投入了教学与科研中。几十年如一日执着坚守,他与研究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甚至打造出了一个新的奇迹。
  “世界上有自然生长不含咖啡碱的茶树品种吗?”这看似不可能的答案,在科研工作者的发现和培育中,成为了一种新的可能——可可茶。  
  说到咖啡碱,大众或许不了解,但身为茶叶科研人员的王登良再熟悉不过。
  “茶叶主要含有三种碱:咖啡碱、茶叶碱、可可碱,后两者属于弱碱,前者属于强碱,有人晚上喝茶睡不着觉,主要就是咖啡碱的作用。而可可茶恰恰是没有咖啡碱的,不仅如此,它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反而能起到镇静剂和安眠的作用。”王登良说,“可可茶从最初发现到选育栽培、生产,已历经三四十年,是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坚持努力的成果。”
  神奇的自然界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王登良说,上世纪80年代,中山大学教授张宏达对广东南昆山毛叶茶进行调研,偶然发现了一种不含咖啡碱的野生茶树,便是这段故事的开始。随后,广东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山大学,为此倾注了十多年的心血,终于培育出了可可1号和可可2号两个品种,后被德高信茶业控股有限公司收购。  
  “或许由于南昆山地理环境的影响,目前可可茶是世界已知的唯一自然生长不含咖啡碱的茶树品种。”物以稀为贵,其成活率也成为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难关。
  王登良介绍,“普通茶扦插很容易成活,但可可茶这种野生种,再生能力比较弱,成活率很低,种下去后是不生根的,底部会长根瘤,直接就烂掉了。”
  为此,王登良带领德高信可可茶科研团队,做了大量实验,从土壤的疏松度到品种的培育,攻关克难,终于迎来可喜的成果: 可可1号的扦插成活率上升到30%~40%,可可2号的扦插成活率更是达到了60%~80%,已经可以实现大面积推广。  
  乘胜追击,他们又在茶叶适制性上加紧试验。“我们采摘鲜叶,用六大茶类的制作技艺分别加工,并与其他成品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最后发现,可可茶做成红茶、乌龙茶、白茶的效果很好。”
  “其实为了成功,我们每年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未来成果的基础和经验,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王登良说,他从事科研工作几十年,并不会计算经济利益,只是一门心思地想把事情做成、做好。
  他也想把这样的精神传递给年轻一代。“做科研,不能急躁,只有踏踏实实付出劳动,才能获得回报;做科研,要认真谨慎,某个不起眼的细节,有可能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做科研,要不怕吃苦,没有坚韧的精神是不行的……”
  (本文刊载自《中华茶人》第84期,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打造“韶关白茶”金字招牌,韶关计划用十年将茶园面积扩至100万亩

11月28日,2023“韶关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招商引才推介会举行。现场,韶关市农业协会茶业分会揭牌成立,6位专家学者受聘为韶关茶产业政府顾问,18个韶关茶产业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韶关旨在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白茶优势区,计划到2033年,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超6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0亿元。


推介会现场

茶文化底蕴深厚,全力打造大湾区的“茶罐子”

推介会上,韶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少荣表示,做大做强茶产业是韶关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重大战略选择,韶关将以此次推介会为契机,部署100万亩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到2033年,全市茶园面积发展至近100万亩,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让“茶叶子”成为乡村振兴、群众增收的“金叶子”。

记者了解到,韶关全市茶叶种植面积达8.4万亩,涵盖6大茶类,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沿溪山白毛尖、仁化白毛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8款,48个茶叶品牌被评为“粤字号”农业品牌,5个茶叶生产基地入选广东省“菜篮子”基地,3个茶叶产区被评为广东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深厚的茶文化历史底蕴、璀璨的茶产业发展史和蓬勃兴起的茶产业生态,已成为“韶关白茶”产业行稳致远、跨越腾飞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韶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蒋文泓现场作推介表示,目前,韶关共有以“茶”命名的村庄32个,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6.5万棵,全省第一;有200年左右历史、全国唯一以茶文化发展而成的独立戏种——粤北采茶戏,成功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雄茶花灯、翁源客家山歌、乐昌沿溪山茶,以及仁化白毛茶制作技艺、乳源瑶山茶制作技艺、曲江罗坑红茶制作技艺、曲江柴烧陶艺等与茶艺茶文化相关的非遗技艺大放异彩、焕发生机。

目前,韶关乐昌白毛茶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茶树良种;茶树资源与育种团队先后选育出了白毛2号、丹霞1号、丹霞2号等国家级、省级茶树良种,今年丹霞8号又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仁化金砂茶有限公司也选育了一株白毛茶良种,韶关已成为广东继潮州单丛、英德红茶之后又一个拥有“粤字号”特色当家品种的茶区,为打造具有广东特色文化名茶品牌储备了良好种业基础。在2023年中国(广州)国际茶业博览会上,韶关“红山银刀”白茶又获殊荣,白毫银针、白牡丹王同时获得全国名优茶质量推选评比大赛的两个特等金奖,全国白茶类仅有四个特等金奖,“红山银刀”就独占两个。

18个产业项目签约,聘请茶产业政府顾问

本次推介会聚集全国优质茶行业资源,有效促成韶关茶产业投资意向与采购合作。粤北高山白茶种植示范基地项目、打造古树茶园项目、乐昌白毛尖市场开发战略合作项目等18个韶关茶产业重大项目现场集中签约,在科研、产销对接、农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记者了解到,韶关白茶春采茶,芽叶生长快,春茶萌发期在3月中旬,芽叶茸毛特多,芽头壮硕,还有秋采的白露茶,吸收了山水土之精华,为高水浸出物、高茶多酚品类。经检测,春季样品茶多酚含量最高可达43.1%,氨基酸含量可达7.6%,儿茶素含量大于7.0%,各种有益成分含量高、比例协调,内含物极其丰富,有生津解渴、醒脑提神、消食开胃、降火消炎、清热解毒等保健康美功效,是名副其实的养生茶、健康茶。

为发挥韶关白毛茶原种优势,从种植技术、制茶工艺、品牌建设、市场销售等推进“韶关白茶”全产业链发展,活动现场颁发聘请韶关茶产业政府顾问聘任书,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陈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刘建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唐劲驰、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副院长曹藩荣、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吴华玲、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副教授张灵枝等6人受聘为韶关茶产业政府顾问。

韶关将利用专家顾问的智慧科技助推韶关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韶关白茶为主,绿茶、红茶、花果茶为辅,打响“韶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打造“韶关白茶”全新竞争力。

现场设置“韶关白茶”展示专区,开展“韶关白茶”品鉴强信心活动,重点品鉴韶关白茶、绿茶、红茶,全面挖掘韶关白茶的亮点特点,不断提高韶关白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开展“韶关白茶”展示展销活动设置“韶关白茶”展示展销区,展示精美白茶、绿茶、红茶,采取现场体验形式,进一步加深对“韶关白茶”区域公用品牌印象,提升品牌知名度,让韶关茶卖得更好,卖得更远,价值更高。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韶关已新增茶园面积1.9万亩,建有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国家级产业平台15个,获批建设1个涉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个茶叶专业镇和31个茶叶专业村。

今年是广东实施“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起步之年,韶关正紧抓机遇,牢牢把握区位、资源和政策叠加优势,成立了韶关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主攻茶产业等“十业千亿”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工程,蹄疾步稳推动100万亩茶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一清单两图两表”(可利用资源资产清单、高附加值农业产业潜力图、茶叶产业种植潜力图、高附加值农业产业种植合作推介表、市域区块分类种植规划表),摸排出可种植茶叶经济林地、园地等1000万亩。预计到2033年,韶关全市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产量超6万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200亿元。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线下意向购销3.5亿元、线上茶交会高潮频起,还有采购商茶园观摩、院士专家推介点赞、广州塔创意展示……10月31日-11月2日,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暨广东(梅州)茶业产品展销会在梅州大埔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感受到了梅州茶乡的魅力。

近年来,梅州全力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把打造“嘉应茶”作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中之重。创新嘉应茶品牌,推动茶旅融合,茶业正在成为梅州绿色产业体系中的支柱产业。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嘉应茶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

以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为新的起点,梅州将不断拉长产业链,拓展价值链,补强科技链,丰富文化链,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会上说,要像打造“梅州柚”这个区域品牌一样,全力打造“嘉应茶”区域品牌,“四季嘉应茶、秋冬梅州柚”,让“嘉应茶”美名远扬、风行天下!

品茶韵
线上线下产销旺 现场达成意向购销3.5亿元

“天天都喝嘉应茶,年年都吃梅州柚。”11月1日晚,在广州塔(小蛮腰)中央滚动的文字,向全城创意展示嘉应茶、梅州柚品牌,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驻足观看。

就在当天上午,由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梅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梅州大埔正式开幕。而嘉应茶亮相广州塔是此次茶叶产业大会的项目之一。

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以“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为主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刘仲华,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顾幸伟,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爱军,市委副书记王庆利,海南省军区原副政委黄声云少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更辉,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云峰等嘉宾及国内多名茶叶研究专家和上百家广东茶企齐聚举办地梅州大埔,共品茶香茶韵,共探广东茶业高质量创新发展之路。

为了更好推进科技兴茶,开幕式上,梅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成立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聘请陈宗懋院士为研究院荣誉院长、刘仲华院士为研究院院长。

陈宗懋在开幕式上推介嘉应茶,他说,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明清时期,梅州已有名茶之都之说,梅州的名茶绿茶,传统的加工工艺,形成了明显不同于普通绿茶的特征,花香甜蕴,在国内外特别是在东南亚华人、华侨市场具有很高的份额。”陈宗懋说,作为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的荣誉院长,他和他的团队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范化、标准化、绿色化,创建绿色生态产业。

“我与嘉应茶相见恨晚、依依不舍、不离不弃!”刘仲华对嘉应茶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说,好茶是会说话的,来自广东的潮州单丛、梅州嘉应茶、英德红茶是闻名全国的三大茶品牌。“走进梅州、走进大埔,能感受到山水的秀丽,空气的清新,大埔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是广东省优质茶叶基地之一。”刘仲华说,大埔的茶以香、甘、清、纯而出名,可以说大埔优美的环境造就了大埔的长寿茶。

开幕式上举行了茶商代表购销意向签约仪式,达成意向购销金额3.5亿元。签订购销协议之后,采购商将向合作企业重点采购梅州嘉应茶,同时帮助合作企业进行品牌打造和销售,助力梅州嘉应茶高质量发展。

“梅州嘉应茶特别是大埔乌龙茶、客家炒绿,很受消费者欢迎,我们非常看好嘉应茶的市场潜力,希望借此机会能与更多的梅州茶企沟通对接。”参与签约的广州市穗芳东兴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卡拉说。参观了大埔茶叶企业的茶园和茶厂,严格的茶园管理、严谨的制作工艺让他对大埔茶叶质量充满信心。“相信会是很有前景的合作。”

线下合作高潮频起,“云端”交易全面铺开。此次茶叶盛会上,广东茶产业联盟旗舰店及云上茶交会正式上线,实现线上线下联动,为嘉应茶发展带来新的更多机遇。

“数字技术正全面穿透所有经济领域,围绕产、购、销的数字化转型是后续发展的必备条件。”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发展部华南区域总监朱彦在大会上表示,接下来,阿里巴巴集团将发挥优势,整合集团电商、新零售、新金融、数字生活、新服务等板块资源,与有关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以及农户深入合作,推动广东茶、嘉应茶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发展。

谋茶业
富硒长寿出好茶 一片绿叶造就“富民金矿”

“第一次来梅州大埔,这里蓝天碧水,种茶的条件非常好,茶叶又甘又甜。村里环境也很好,有点像‘小布达拉宫’,可以结合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得更好。”“茶园环境给我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带着家人和朋友到这里来参观旅游喝茶。”

10月31日,正值第三届广东茶叶产业大会在大埔县举行,主办方组织与会嘉宾观摩大埔生态茶园,品鉴名茶,赏民俗风情,连片的茶田和村居民宿构成了一幅秋日茶园风光,让嘉宾们赞不绝口。

一路茶香氤氲,茶韵悠远。诚如陈敏在大会上所说,如今嘉应茶这千年古树正焕发新的生命,洋溢新的生机,逐渐走出围龙、走出山区,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茶罐子”。

全省茶叶盛会走进梅州大埔,正是因为茶香满山引客来。在南粤茶香中,来自全国最大面积富硒茶产区的嘉应茶,是绿意浓烈的那一味。

梅州古称嘉应,这座以“山多、山高、山奇”闻名的干年古邑,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土壤“长寿”,所产的茶叶被命名为“嘉应茶”。清代初期梅州就相继出现多个名茶产区,诞生了九大历史名茶,“茶乡”美名远扬。

据悉,作为广东主要的茶叶产区,梅州拥有生态茶园面积29.71万亩,全市茶叶面积占广东省茶叶总面积四分之一,2019年,梅州茶叶总产2.09万吨,占广东省的五分之一。茶叶种类以客家绿茶和乌龙茶为主,其他茶类如红茶、黄茶、白茶等都有少量生产。客家炒绿更是在全省名优绿茶中独树一帜,其独特的“重火”炒制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目前,梅州茶叶共拥有49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0个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产品,7个产品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独特的“嘉应茶”及客家茶文化,已成为广东茶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托富硒和长寿两大优势资源,小小茶叶正在形成规模化大产业。通过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和建设产业园2个重要抓手,梅州大力打造“嘉应茶”公共品牌,茶叶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茶产业的发展,吸引了人才、资本的集结,催生了以茶为主导的产业集群。38个茶叶专业村、7个茶叶类专业镇,4个省级茶叶产业园,在行业内成立协会抱团发展……全市共有63家茶叶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25家。据统计,这些龙头企业建成茶叶基地14.3万亩,带动农户9.9万户,户均年增收0.8万元。

一业旺而百业兴,梅州还涌现出一批变茶园为景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打造了梅县区雁洋镇雁南飞茶田、梅县区雁洋镇阴那村华银茶山、丰顺县龙岗镇马图村马山生态茶园、大埔县枫朗镇西岩山和岽顶湖茶场、丰顺韩山生态茶园等茶山景区,大力发展别具风味的生态茶园观光休闲旅游,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如今,嘉应茶已从“小家碧玉”成长为“大家闺秀”,千年客都梅州正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以茶兴业、以茶惠民,推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推动嘉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论茶道
品牌塑造寻突破 专家建议嘉应茶搭上互联网营销

“如果嘉应茶与长寿、美丽梅州、红色文化相关联,可以创造出很好的营销故事传播,让嘉应茶重塑品牌。”当天下午,以“做优做强茶产业”为主题的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举行,探讨茶品牌、茶营销之路。广东营销学会会长杨洪认为,中国不缺好茶、茶市场和消费者,但可能缺少好的茶叶营销和品牌。“懂得借助事件进行营销或品牌传播可以事半功倍。”

从绿色小茶叶到富民大茶业,近年来,嘉应茶产业实现了产量到质量的双提升,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但品牌效应不足等问题成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茶叶产业大会上,院士专家们为茶叶营销与品牌发展出谋划策,也为梅州推动茶产业发展点明了方向。

一年前,在梅州丰顺参加首届中国梅州国际茶业精英峰会后,陈宗懋为嘉应茶题词:“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这句话也成为了此次全省茶叶产业大会的主题。

时隔一年,再次来到梅州,陈宗懋院士对嘉应茶依旧赞不绝口。他说,梅州地处南方地区,气候、环境条件非常好,年均温度高、采茶季节长,生态环境的优势,赋予了嘉应茶生长的沃土,茶叶产量高且品质佳。

“加上广东省茶产业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地方快,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的现代茶叶生产理念,梅州市按照广东相关部署做好生态茶园的建设,相信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刘宗懋说,他和他的团队围绕生态调控做了大量研究,有信心在两到三年内减少80%化学农药在茶叶种植中的使用。“作为嘉应茶产业发展顾问,我们将继续帮助嘉应茶生态茶园的建设。”

刘仲华评价大埔茶叶产业发展具有历史传统、生态资源和政府支持等优势,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继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品牌化建设和文旅融合上下功夫。

刘仲华说,从广东的区域布局和梅州的茶叶生产历史来说,乌龙茶和客家炒绿是嘉应茶的两大优势品种,应当发展好这两大品种。“客家绿茶从采制、加工到贮藏有独特的体系,产品价值高;大埔乌龙茶与潮州乌龙茶一脉相承,市场份额大、前景广阔。”

品牌建设是茶叶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性因素。刘仲华认为,打响嘉应茶品牌,要从方式、形式、营销体系三方面着手。

“需要政府、行业、企业、茶农多方联动,坚持不懈地打造茶叶产业区域公共品牌。同时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茶叶这个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从而使茶产业成为茶农增收、企业增效、国家增税的良性互动。”刘仲华说,大埔县还要建立起全网营销体系,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策略,把嘉应茶从美丽的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

茶叶是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它既能美化绿水青山,也能打造金山银山。刘仲华认为,梅州市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富有魅力的客家文化,应当运用好这些优势,与茶叶产业相结合发展,推进茶旅有机融合。“茶叶是产业链比较长的经济作物,不能局限在一片叶子的定位上,把茶与旅游、文化、金融等其他领域高度融合,来实现真的大茶业和高效的产业。”

互联网时代传统茶叶如何吸金年轻消费者?在广东茶叶营销与品牌峰会,广东任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拥军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年轻人眼里的茶是快速、可移动的,同时是可以打包、社交、场景、百搭的。“从传统的茶变化到现在的茶,是消费需求的变化。因此要以新消费品思维做产品,产生有社交货币属性的超级爆品。比如说可以用积极利用短视频来全面推介嘉应茶。”王拥军总结。

“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是梅州的特点,练好内功强化外功,必然会奏响梅州的嘉应茶之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刘仲华表达了对嘉应茶未来发展的期待。他说,做好品牌化建设,相信5年后,“嘉应茶”不仅仅是一个品牌的名字,更是市场渗透力和占有率的象征。

声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推动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

广东省茶叶做得很好,特别是提出“生态、绿色、有机”理念,符合生态平衡的理念。广东梅州地处全国南部,这里的气候、温度条件非常好,因温度较高延长了采茶的季节,因此产量高。另外广东茶叶的科学技术发展比其他省份好,敢提别人不敢提的“生态、绿色、有机”,说明有办法实现,可以说广东茶产业发展条件、指导思想、发展理念都非常好。

广东创新茶产业发展,注重生态绿色有机农业,依托得天独厚的条件,生产出优质的生态产品,茶产业不断做大做好,形成清远英德红茶、潮州单丛茶、梅州嘉应茶为代表的区域公共品牌。长寿之乡嘉应茶、一芽一叶吐芳华,茶叶是大自然给予梅州的一件珍宝。茶香氤氲,茶韵优雅,让梅州成为著名的“单丛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成为广东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

梅州嘉应茶从最开始的客家炒绿,到现在形成几大茶类齐头并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除了优越的生态环境之外,也不离开政策和科技的支持,接下来我们将全力支持梅州茶产业的发展,在构建茶基地等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梅州嘉应茶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打造嘉应茶 区域公共品牌

梅州嘉应茶需要更好地以客家文化为载体、以长寿之乡为特色,通过新产品、新模式和新营销,提升茶产业品牌价值,打造嘉应茶区域公共品牌。其中有三个关键节点要继续推进。

一是政府、行业、企业、茶农要齐心协力,坚持不懈持续地打造嘉应茶的区域公共品牌。因为品牌的打造需要时间,好在我们嘉应茶不是从零开始,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基础,未来还要持续发力,我相信5年之后的嘉应茶不单单只是一个品牌的名字,在市场的渗透力和市场的占有率方面都能完成华丽的转身。

二是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的同时,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让这批龙头企业支撑起嘉应茶品牌,完成区域公共品牌由政府输血到企业造血的华丽转身,才能完成茶农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税的良性互动。

三是建立全网营销体系,要进行全网的品牌传播,打造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营销体系,把嘉应茶从梅州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以上三个方面持续发力,才能真正使品牌的元素做得越来越饱满,扩大嘉应茶的市场占有率,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记者 马吉池 张柳青

通讯员 刘招迎 罗文燕

原标题:共襄盛会论茶道 多元创新谋茶业

注:内容来源南方新闻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4条结果 (用时 0.003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