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聚香茶叶

找到约1,603条结果 (用时 0.023 秒)

听说紫砂壶容量越小,则越聚香?

明代冯可宾的《茶笺》曾说:“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

清朝吴骞在《阳羡名陶录》中也说:“壶宜小不宜大,壶盖宜盎不宜砥,汤力茗香,俾得团结氤氲。”

有不少壶友会误认为,紫砂壶越小则越是聚香。

非也!

▲红泥 葫芦

从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开始,最初是模仿供春壶,做的壶体普遍比较大。

后来,他结识了著名隐士陈继儒,陈继儒对时大彬日后的壶艺产生了巨大影响。

陈继儒给时大彬讲饮茶之道,又给他讲茶壶大小、深浅对品茶的影响。时大彬顿开茅塞,开始试做小壶。

▲红泥 西施

这一改,不仅使紫砂壶更加适合品茶所需,而且给这种实用器具赋予了雅玩的性质,小小紫砂壶,成了可供欣赏的艺术品,实现了紫砂工艺上一次质的飞跃。

用小壶泡茶,从品饮的角度讲,很有道理。但壶小聚香,这里的“小”指的是两百多cc容量的壶,而非越小越聚香,200cc这个容量也是个黄金容量,对于平常喝茶来说,正合适。

▲天青泥 莲子

当然,针对不同的茶叶特性或者品茗对象,可以选择性的使用不同容量的紫砂壶,以备不时之需。

比如:

绿茶可选300cc左右的,开口较大,使绿茶能充分展现特有的清香和舞姿。

红茶选器型可大可小。壶身高一些的,可使红茶更甜醇甘厚。

乌龙茶宜选用小器型,香气不涣散,香聚而味佳。

生普洱适合容量中等,250cc左右的壶,熟普洱可以尝试250cc以上的壶。

▲本山绿 莲韵

比如:

一个人喝茶,选150cc以内的最好,正好两杯的量。

二三好友喝茶,肯定要选200cc~300cc左右的紫砂壶,一壶泡下来刚好,不疾不徐。

如果人更多的话,就可以考虑300cc以上400cc以下的壶了。

一般来说,小品适合把玩、独用,中品适合会客,而大品、超大品或许更适合收藏了。

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茶艺生活,除了追求生理上的享受,更追求饮茶过程中的意趣,不是吗?

来源:紫砂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星球测评 | 腻烦了传统茶具?送你四种最新颖的泡茶大法,又酷又帅!


大家好,欢迎来到茶叶星球测评空间站,今天,我们来玩点不一样的~~

盖碗奶茶、煲仔奶咖,潮人们无所不用其极,各类器具纷纷被开发,So,你还在用传统的紫砂壶、盖碗、玻璃杯泡茶吗?

其实啊,还有很多很有趣也很有新意的泡茶方法,想知道吗?赶快往下看,性急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戳视频观看~~



试试法压壶,孙俪也在用哦

最近孙俪用法压壶冲泡六堡茶的小视频广泛传播,的确,法压壶确实很适合用来冲泡黑茶比如六堡茶、熟普,孙俪泡茶很有想象力也不拘一格,堪称时尚泡茶达人了。

据说,这个造型的冲煮器具是1852年由两个法国人Mayer和Delforge发明,而我们熟知法压壶是1929年,一位马力金工匠人和一位商人共同得到了一份名为——“活塞过滤咖啡装置”的专利(专利中描述了一种与活动杆相连的金属罐,杆子底部有孔洞,上下各夹有一层法兰绒。手动拉动活动杆后,活动杆就在圆柱形容器中活动。“将拉杆按到底,”发明者写道,“过滤后的咖啡就留在了拉杆上方,清清爽爽。”)随后,一家米兰公司注册了法压壶的修改版本专利后,法压壶才渐渐被人熟知。

法压壶最大的优势就是方便、实用,不仅可以泡咖啡还可以泡茶(听说,法压壶起初用作冲泡红茶,因此也有人称之为冲茶器)

还有的小伙伴用它打奶泡、压果汁,请自动脑补画面~

当然,它也有难以克服的劣势 —— 难冲洗,滤网容易留有咖啡油脂,长时间会有油蛤味。(小技巧:用开水烫他,可以干掉一大批残留油脂)


冲泡方法:

1.温器

2.磨豆——茶叶不用研磨,可直接使用原叶茶

3.投粉——投茶(8-10g)

4.冲泡(冲泡咖啡时可用搅拌棒搅拌,搅拌后的咖啡粉容易浸出油脂;350ml-400ml)

5.浸泡(茶叶浸泡30秒)

6.按压、出汤

难度指数:

趣味指数:

滋味指数:

建议用茶:条索大(身材魁梧的)岩茶、单丛;深度发酵的黑茶(熟普、藏茶、六堡茶等)

PS:法压壶还可以打奶泡哦~绵密的奶泡超出你的想象,赶紧DIY一杯奶盖茶吧!喜欢甜食的小伙伴,记得加糖哦!


咖啡手冲壶泡茶,很有大师范儿

你能想到发明这种“滤泡式冲泡”方法的人是一位家庭主妇吗?她叫梅丽塔,德国人。100前的这项发明改写了德国和世界饮用咖啡的历史。梅丽塔喜欢喝现煮咖啡,但她是一位完美主义追求者,非常讨厌留在残留在齿缝间的咖啡渣。终有一天她突发奇想,在铜碗底部打了一个孔,从儿子的书包里拿出一张吸墨水纸放在上面,冲入热水,顿时醇香的咖啡便透过吸墨水纸滴入壶中。她就这样发明了能滤渣并保留醇正咖啡香的滤泡方法。(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挑剔的人往往会创造出新东西,因为,她们挑剔)后来,她注册了“梅丽塔公司”,并用自己亲笔签名Melitta作为产品注册商标,直到现在。

故事讲完了,为什么在那么多咖啡器具中,手冲咖啡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常见的非重型设备咖啡器具:摩卡壶、法压壶、爱乐压、虹吸壶、比利时皇家咖啡壶、聪明杯、越南滴滤杯、冰滴咖啡、法兰绒咖啡、冷萃咖啡、爱尔兰咖啡

因为,手冲咖啡最大的特点——变化。

咖啡豆的研磨度、水温、粉水比、冲煮时间、闷蒸时间、萃取时间......每一项参数都会影响咖啡风味。所以要得到一杯无涩感,风味明显,回甘很强烈的咖啡要经过不断的练习。手冲咖啡的器具也有很多,比如:HarioV60、沙漏咖啡壶、卡里塔蛋糕滤杯。接下来,咱们试试用手冲壶冲茶叶~


冲泡方法:

1.叠滤纸、放滤纸

2.磨豆——把茶叶碾碎

3.温器:把滤杯、滤纸、分享壶,用热水温热;再把分享壶中的热水倒入杯中,温热杯子(是不是跟泡茶的步骤很像?)

4.放咖啡粉——放茶叶

5.冲泡:闷蒸20s+冲泡。细水流、稳定的、旋转注水,使每片茶叶都被浸润到(ps:冲咖啡可不是这样哦,emmmm,更难一些)

6.品饮:啜吸法(像喝粥一样,使茶汤快速雾化在口腔中,在“岩茶”那期分享过,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击跳阅。

难度指数:

趣味指数:

滋味指数:

建议用茶:高香型茶叶,如单丛、祁门红茶或者是你的最爱,所以我选择了老寿眉,你也可以混一些花、果在茶叶内,或者放在分享壶中,也很美味哦!

各种配搭,等待你开发~PS:茶叶要碾碎哦!


妙用香槟杯泡茶,很是优雅!

除了咖啡器具,酒器也可以用来泡茶哦~

酒杯泡茶,首选身材担当——香槟杯。

香槟杯杯身与闻香杯相似可聚香、玻璃材质易观汤色,适合冲泡嫩度较高的茶,比如龙井、恩施玉露、君山银针、白毫银针等。

冲泡方法:

1.温器

2.投茶(1g)

3.注水(水温85℃,7分满)

4.静止30秒后,即可品饮

难度指数:

趣味指数:

滋味指数:


最后,祭出星球boss神器:智能泡茶壶!

最近发现,老板出差再也不吐槽没茶喝了,感觉自己要失宠了~

暗暗观察中发现,老板竟然有“随身泡茶小秘”。

不仅会语音提示泡茶时间,还自带音乐,我不服气!我要一决高下!


“主人您好,我是您的泡茶小助手”小巧玲珑、随身携带、方便清洁,这样的小可爱我也好喜欢~但我不能怂!

通过和老板的深入探讨,发现这枚小可爱还式有提升空间的:比如玻璃材质的她在茶汤展现上欠佳,如果是景德镇的高岭土瓷器材质茶汤表现会更胜一筹。所以老板,也只是出差的时候会带上。。。

泡茶选择模式上没有黄茶,普洱茶也没有做生普、熟普的区分,要知道生普属绿茶、熟普属黑茶,在冲泡上不太相同哦~

所以,看来我的地位目前也并不会轻易被动摇的,哈哈哈!

难度指数:

趣味指数:

滋味指数:


茶叶星球の秒懂百科

①泡茶基本步骤:

泡茶没那么难,掌握逻辑,勤加练习(手法),动脑思考(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比如容器大小、投茶量多少、出汤时间等等),你也可以泡出超级无敌好喝的茶!

泡茶的基本逻辑:温器、投茶、醒茶、冲泡、出汤、品饮

②咖啡器具大全:

视频中的小姐姐(艺凡)是持证(SCA)咖啡师哦,她曾写过一篇关于“咖啡器具”的文章,基本罗列了all咖啡器具,感兴趣的下伙伴可以点击跳阅“可能是最全的咖啡器具合集”。艺凡手动笔芯


下期预告


写在后面的话

茶为国饮,什么是国饮?老百姓喝得起,可以天天喝、门槛低、味道好、对身体好的才能称为国饮。但很多人不喝茶,为什么?

水太深、不会选、不会泡......那么多的条条框框,茶叶把年轻人拒之门外。作为不年轻的90后、00后,我们要为茶叶发声!茶,并非玄学!它喝起来真真切切。“一片树叶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从此便有了茶。”至于茶艺、茶道等我们老了,自然有所体会。我们想做的是:让你爱上这杯茶。

从生活的角度出发,评测同类茶叶,以直观的视频、图片分享每款茶的品质特征,帮小伙伴们挑选适合自己的茶,然后,爱上茶!


“通风”是普洱茶干仓交的最大学费

尤其需要指出来的一点是,伴随着干仓理念而来的,是针对湿仓的做旧技术,提出了尽量不要人工技术干预,采取自然存放的方式。自然存放理念很好,但在长期实践中是走了许多弯路的。其交的最大学费就是通风环境存放。

参与普洱茶后发酵的真菌需要厌氧环境,才能很好的繁殖。茶叶放在昆明,每天每时每刻都通风透气,让微生物怎么好好生活、制造后代。茶叶放在广东,通风透气的结果就是茶仓里涌进许多潮湿空气,一定要密封,没有空气对流就没有湿度的伤害,这是东莞人十年存茶用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茶叶要存在通风透气的地方,结果要不是在昆明把茶叶放淡,要不是在广东把茶叶放湿。后来我们才知道自然存放的前提是相对密封,也就是以密封为主,定时通风换气,排异杂味。为什么要密封,原因有二:一是主导茶叶后发酵的菌群以厌氧菌为主,其生存与繁殖需要密封来制造少氧环境;二是不密封的话,空气流通会带来大量的湿气,让茶叶霉变。在广东的回南天,你不密封茶叶试试?不要说广东,在勐海也不敢不密封,谁傻到钱多,可以当不密封的土豪。

勐海雨季潮湿,旱季常有浓雾。勐海的白雾全国有名,从夜晚开始降雾,到第二天十点甚至十二点才散开。雾大到就像下毛毛雨,其阴湿可想而知。在勐海,我经常听到这个茶叶摆坏了,要赶紧拉昆明。

多年来有行家总结出,在勐海做茶,茶叶压成饼,如果不用热风低温烘干的话,采用室内自然风晾干,其实外面干了,饼心不干,要尽快拉到昆明,利用较干燥的环境,让茶饼真正干透。在勐海自然晾干的茶饼,直接拉广东自然干仓存放,往往饼心会起霉。所以,真正牛逼的旅行仓会这样操作:勐海做出来的茶,先拉到昆明摆,让茶干透,再拉广东就安全了。

许多人以为昆明通风存放茶叶很安全。其实,昆明多雨的季节,一场雨下半个月,不密封存放,茶叶也会出现放坏的情况。

这里要说一下密封仓与通风仓。通风仓是以前大家不懂仓储,乱搞的产物。真正专业良好的仓储,一定是密封仓,即以密封自然存放为主,尽量少的人工干预,偶尔通风换气,排异味。

为什么有通风仓?是因为大家被湿仓茶搞怕了,以为干仓不能像湿仓那样密封,要通风,所以出现通风仓。有很长一段时间,许多人误以为,密封就是湿仓,通风就是干仓。

普洱茶2003年在大陆突然兴起,涌进了许多做普洱茶的新人。他们进来的时候,一些台湾人正在讲湿仓茶是发霉的茶,要喝干净的干仓茶。于是他们对“做湿仓茶”的香港人避而远之,纷纷以台湾普洱茶人为师。其实许多台湾人,也是入行没几年(1999年台湾普洱茶才大热,之前在小圈子里流行),也是边摸索学习,边传道授业解惑。而当时的情况是,老茶人对自己的仓储经验秘而不宣,于是一些台湾“导师”在自己都没有搞清楚仓储是怎么一回事的情况下,就干起了批判湿仓,弘扬干仓的事。在批判湿仓的同时,连带把仓储最重要的密封也否定了。

从2005年开始,普洱茶要通风存放,成为了行业的共识,并堂而皇之印在包装纸上:“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无污染条件下保存”。其成为行业约定俗成的一个包装标识,直到今天未改。2008年以来,随着专业仓储的兴起与普及,只要专业仓储过茶叶的,都知道要密封存放,但包装上一直标有“通风”两个字,也是荒唐而不可理喻的事!

专业仓库可以做到密封为主。没有专业仓储条件,在通风环境中怎么存茶?有厂家已经帮消费者想到了这点,就是在纸箱上覆膜,并留有换气孔,并根据实际情况,打开还是关闭换气孔。有了覆膜的纸箱来防湿聚香,茶叶就可以在通风环境中放心存放。

文/白马非马

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找到约1,576条结果 (用时 0.007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27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