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记者观察属于什么

找到约21条结果 (用时 0.006 秒)

每到年底,这种茶就涨价!原因竟是什么

临近年底,记者在朋友圈注意到,有部分白茶经销商纷纷发布了所代理的白茶品牌即将涨价的通知,随后记者在几家白茶企业的官网或公众号了解到厂家确实发布了涨价通知,其中既有鼎白、绿雪芽等老牌茶企,也有国之白茶、白大师等创建时间不长的茶企。

对此,记者拨通了鼎白茶业创始人兼董事长、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 王传意的电话。他告诉记者,鼎白确实将迎来新一轮的涨价。

鼎白茶业创始人兼董事长 王传意:因为我们每一年是1月1号,1月1号有涨价。然后它涨幅的话,新茶我们基本上就没怎么涨,涨的基本上是老茶。有些茶叶涨的话会涨的多一点,有些基本上涨的比较少,没涨价的也有。

王传意告诉记者,这种调价一般都是由企业自己决定的,而不少白茶企业都会将调价时间放在每年的12月底或者1月初。这也是朋友圈一临近年末就会出现不少白茶经销商转发涨价通知的原因。据记者观察,白茶涨价幅度也根据产品的不同而不同,有的茶叶维持原价,部分产品却涨价高达50%左右。以孔家作坊品牌为例,这款五彩寿眉现价2360,涨价后的价格高达3380,涨幅43%,而且记者发现,相比较于新茶,老茶的涨价幅度更高,这又是为什么呢?

鼎白茶业创始人兼董事长 王传意:茶青如果不涨价,一般的茶叶的话我们是不会涨价的。但是也有个别的,比如说有几款茶叶量特别少、品质特别好的,这个可能就会涨一点。80%以上都是茶青的原因,还有一个陈茶的原因。如果是老白茶它的量比较少,所以它基本上是老白茶价格在涨,新茶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动静。我们老白茶为什么涨价,新茶为什么当年没涨价要隔年来涨,也是因为涨价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个是茶青影响;一个是老白茶年份久了茶叶价格一年一涨。真正的保存好的有年份的老白茶,它现在的话喝掉很多留下来很少,它涨价是属于一个必然的趋势。

除此之外,有茶友向记者透露道:近几年,每到年底白茶涨价的消息比比皆是。甚至有不少茶友认为,年底涨价已经是白茶的必然情况了。那是不是所有的白茶企业都不约而同的将调价时间放在年底呢?

福鼎阿甘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甘宗玉:福鼎白茶很多企业都是在每年的话1月1号开始调价偏多,但我们公司的话是放在5月1号这样子去调价。每个公司不一样,是自己公司的行为,不是整个市场的行为。

福鼎阿甘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甘宗玉告诉记者,白茶确实存在着年底涨价这一现象。但这并不是行业硬性规定,而是公司自主行为。

而对于白茶涨价这一现象,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李勇刚指出,涨价确实是企业的自发行为,适当的涨价也是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但涨价幅度势必要考虑市场的接受度。

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 李勇刚:

茶它往上涨,涨一部分,就涨10%或者15%左右我觉得这个都是很正常的。但你茶价一直往上涨那肯定对消费者来说,他就肯定心理方面就觉得你涨了价的话,对购买肯定就会有一定的影响。

李勇刚告诉记者,近些年随着白茶产区政府、茶企的推广与宣传,茶友们对于白茶的接受程度普遍提高。在茶友中还流传着白茶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特别是在深圳、东莞以及广州等地,近几年白茶的市场份额占比逐年增加。广东省也逐渐成为白茶的重要销售区域,大约占据全国白茶销售总量的三分之一。

广东省茶叶流通协会会长 李勇刚:白茶刚刚就让大家接受了,刚刚打开了市场。一下就涨价,而且涨的幅度如果太大了。那消费者反而就又可能对白茶,又有一个观望的态度了,对它的购买对它的消费肯定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白茶作为六大茶类之一,兼具品饮与收藏属性,还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而随着白茶年份一年年增加,不少白茶企业都会选择每年1月1日作为茶品涨价节点,预示着白茶年份越高价值也就越大,从而引发了不少收藏白茶的行为。而这一行为以及白茶价格的逐年增长,却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茶频道记者覃涛整理报道。

内容来源:茶频道《茶闻天下》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人民日报调查聚焦:是什么让云南西双版纳种茶毁林事件频发

1月1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刊发文章《西双版纳部分村民为提高茶叶产量,一度毁坏林木、破坏生态,云南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制种茶毁林行为》,文章如下:

云南勐海县一座茶山,茶树与其他林木混作共生。人民日报记者 史一棋摄

树干上一圈树皮被整体剥落,正是这圈被剥落的树皮导致树木枯死。人民日报记者 史一棋摄

编辑同志:

2020年夏天,我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时发现,当地许多村民依靠种植、采摘、售卖普洱茶为生。为加快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增加种茶收入,有些村民采取围剥树皮、砍伐等方式毁坏茶树周边植被,一些茶山上随处可见茶树周围一片光秃的情形。更有甚者,还有村民在自然保护区内种茶毁林、破坏生态。类似情况,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名环境保护志愿者

近期,本报收到读者来信,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村民毁林种茶,造成茶树周边植被枯死。云南西双版纳是否存在村民种茶毁林现象?当地有关部门采取了什么监管和整治措施,进展如何?日前,记者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进行调查采访。

部分村民通过围剥树皮、使用有毒化学物质等手段毁坏林木,破坏生态

2020年12月底,记者驱车来到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一座茶山脚下。爬上山,沿途不时能见到一些茶树,混杂生长在密林之中。可是在茶树周围,往往都是枯死、折断的林木,少则四五株、多则十几株,有的看起来像是自然枯死,有的则有明显的砍伐痕迹,形成了一个个以茶树为中心的“空白地带”。

“这些茶树都有很长历史,所产的茶叶就是近年来受消费者追捧的古树普洱茶。目前,市场上的古树茶价格非常高,是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当地勐昂村村民岩某温说,为了增加古树茶的产量,一些村民打起了周围林木的主意,认为只要铲除古茶树周边的植被,古茶树就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和养料,“于是有些人故意围剥树皮,只要剥掉一圈树皮,林木就会慢慢枯死。”

记者仔细观察了一棵已经枯萎死去的树木,发现树干距地面20多厘米的位置上,一圈宽约6厘米的树皮被整体剥落,露出白色的树干。岩某温告诉记者,正是这圈被剥掉的树皮导致树木枯死,“有些村民会定期清理古茶树周边的植被,无论是杂草、灌木还是高大的树木,都会被一一清除。”

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林业服务中心护林员杨超介绍说:“这片树林的林权属于村集体,村民们都知道个人砍伐树木是违法行为,而且很容易被护林员发现,所以采用围剥树皮的方式,让树木慢慢枯死,以掩人耳目。”

岩某温还告诉记者,为了使树木尽快枯死,极个别村民甚至会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草甘膦,“使用草甘膦后,树木会很快枯死,但同时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据了解,在古茶树周边毁林的情形,在西双版纳几个古茶树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尤其严重。近年来,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毁林事件发生:2011年至2019年3月,勐海县一名村民为种植茶叶,先后在多处集体林地采取围剥树皮、使用有毒化学物质等方式毁坏林木,砍伐林木800余株,使用有毒化学物质毁坏林木122株,围剥树皮54株,共非法占用林地31.3亩,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2013年至2016年,勐海县一名村民采取围剥树皮的方式种茶毁林,砍伐林木152株,围剥树皮98株,非法占用林地39.2亩,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古茶山、古茶树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物种保护价值。西双版纳是国内普洱茶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随着古树普洱茶市场价格走高,有的古茶山、古茶树资源出现管护不到位、过度采摘、围剥周边林木等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对古茶山和古茶树资源以及与之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董学军说。

翻过山头,记者来到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杨超指着山腰处一片森林说:“前面那片林子,现在看长得不错,其实几年前也被村民用同样的手段毁坏过。因为是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发现早、整治早,经过好几年的治理,才逐步恢复。”

利益驱使,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导致种茶毁林行为多发

村民毁林的目的都是为了种茶,这也暴露出一些村民追求短期利益、有关部门监管乏力等深层次问题。“古树茶价格从2006年左右开始疯狂上涨,有的甚至一年内就能翻好几番,这也刺激了部分村民急于致富的心理,在一些不法茶商的诱导下,采取砍伐林木、围剥树皮等手段清除古茶树周边的植被,希望能提高古茶树产量,进而增加收入。”董学军说。

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村民玉某曾因种茶毁林,被勐海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款5000元。她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村寨普遍很穷,除了茶叶,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普洱茶价格高,让人眼红。在高价格的刺激下,村民都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提高茶叶的产量,卖个好价钱。”

除了利益驱使,村民们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西双版纳,这里的村民世代靠着茶山养家糊口,但在前几年,这片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茶山被划入了自然保护区。“布龙自然保护区从2009年开始筹建,2012年划定具体范围,总面积约53万亩,其中很多都是以前村民的林地、农地。在村民的意识中,这片茶山自古就属于自家,可以随便使用、随意处置。”布龙自然保护区管护所所长申国晋说,很多村民直到现在还没有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毁林是违法行为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楚。

然而,毁坏林木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我国森林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盗伐林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在原地或者异地补种盗伐株数1倍以上5倍以下的树木,并处盗伐林木价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第八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此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向自然保护区倾倒废弃物、超标排放污染物、毁坏林木等其他损害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

“不少村民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知道毁林是违法行为,也从不考虑种茶毁林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副乡长岩罕叫说。

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果,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有好生态,茶叶才能卖出好价钱

一度多发的种茶毁林行为引起了云南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0年5月,云南省政府印发《云南省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对种茶毁林现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要对2017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来发生的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问题,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到位,违法种植作物该铲除的必须铲除,并做好生态修复,对2017年以前发生的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问题,也要坚持依法依规,突出生态保护,结合实际、分类处置。

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按照《工作方案》,截至2020年9月2日,西双版纳已完成了全部线索核查销号、案件查办销案的既定任务。“我们综合分析发现,目前所涉及的毁林案件都是个人作案,尚未发现团伙作案,而且最近四五年的发案率呈现明显下降态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副支队长袁松明说。

勐海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李玲审理了一批种茶毁林案件。据她介绍,法院在审判时会综合考虑确实存在村民种植茶树在先、划定自然保护区在后的现实,以及被告人悔过表现、山林整改恢复等情况,“我们判决时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轻审判,同时严惩首恶,形成示范效应”。

不过,专项整治行动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罗城说:“多数违法村民都采取了围剥树皮的手段,隐蔽性很强,护林员平时巡察时难以发现,等树木真的枯死已经是3到5年之后了。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而且,即便护林员发现被围剥树皮的树木,如果村民拒不承认,证据难以固定,执法也缺乏依据。”

罗城还提到,西双版纳雨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迅速,许多原本是农业用地的土地过不了几年就会长出树木,甚至形成天然林。“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方有权对农业用地进行经营,那就意味着村民可以以农业经营为目的砍伐农地上的树木。而按照新修订的森林法,砍伐非林地上的林木,没有明确要求办理采伐许可。这使得我们在保护非林地天然林的时候,法律依据不是很充分,村民的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也需要取得平衡。”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打击种茶毁林行为,我们更希望借专项整治行动逐步理顺、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同时不断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申国晋说,经过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村民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法律的要求,毁坏林木是违法的行为,“越来越多的村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村寨都自发成立了督察队,或者制定村规民约,自觉加强本村种茶毁林行为的监督管理。随着市场逐渐向追求生态茶转变,村民也意识到原来那种种茶毁林、盲目追求产量的办法已经不利于提高收入,反而是未遭破坏、植被更自然的茶山更有利于村民增收致富”。

“现在,很多古树茶集中的地方都在抓紧建设生态茶园,在茶树周围补种水冬瓜、白桦等树种,既让古茶树产出优质的生态茶,又修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兼顾种茶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董学军说,这种林茶共生的发展模式如果能够全面推广,将有助于遏制种茶毁林的不理智行为。

算好生态账 端稳“金饭碗”(编后)

一些村民为了增加种茶收入,竟然围剥树皮、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这明显是一种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的短视行为,必须及时纠正。

种茶行家们都知道,越是在葱茏山林中长出的生态茶,口感越好,就越受市场青睐,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茶叶的附加值。一旦树死了、林毁了,短期看一些古树茶的产量得到了提升,茶农获得了利益,但从长远看,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必将导致茶叶的品质下降,茶叶也难以卖出好价钱。这将严重削弱当地茶叶的市场竞争力,茶农们利益最终也会受到损害。

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上科学知识的匮乏和法律意识、生态意识的淡薄,村民才会做出种茶毁林的事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采取多种举措,不仅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坚决遏制种茶毁林行为,而且要加大法律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让村民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产业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种茶毁林的行为,端稳生态致富的“金饭碗”。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感谢作者付出。

人民日报调查聚焦:是什么让云南西双版纳种茶毁林事件频发?

  云南勐海县一座茶山,茶树与其他林木混作共生。人民日报记者 史一棋摄

  1月1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读者来信版刊发文章《西双版纳部分村民为提高茶叶产量,一度毁坏林木、破坏生态,云南开展专项整治——坚决遏制种茶毁林行为》,文章如下:

  编辑同志:

  2020年夏天,我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旅游时发现,当地许多村民依靠种植、采摘、售卖普洱茶为生。为加快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增加种茶收入,有些村民采取围剥树皮、砍伐等方式毁坏茶树周边植被,一些茶山上随处可见茶树周围一片光秃的情形。更有甚者,还有村民在自然保护区内种茶毁林、破坏生态。类似情况,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一名环境保护志愿者

  近期,本报收到读者来信,称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些村民毁林种茶,造成茶树周边植被枯死。云南西双版纳是否存在村民种茶毁林现象?当地有关部门采取了什么监管和整治措施,进展如何?日前,记者前往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进行调查采访。

  部分村民通过围剥树皮、使用有毒化学物质等手段毁坏林木,破坏生态

  2020年12月底,记者驱车来到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一座茶山脚下。爬上山,沿途不时能见到一些茶树,混杂生长在密林之中。可是在茶树周围,往往都是枯死、折断的林木,少则四五株、多则十几株,有的看起来像是自然枯死,有的则有明显的砍伐痕迹,形成了一个个以茶树为中心的“空白地带”。

  “这些茶树都有很长历史,所产的茶叶就是近年来受消费者追捧的古树普洱茶。目前,市场上的古树茶价格非常高,是村民眼中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当地勐昂村村民岩某温说,为了增加古树茶的产量,一些村民打起了周围林木的主意,认为只要铲除古茶树周边的植被,古茶树就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和养料,“于是有些人故意围剥树皮,只要剥掉一圈树皮,林木就会慢慢枯死。”

  树干上一圈树皮被整体剥落,正是这圈被剥落的树皮导致树木枯死。人民日报记者 史一棋摄

  记者仔细观察了一棵已经枯萎死去的树木,发现树干距地面20多厘米的位置上,一圈宽约6厘米的树皮被整体剥落,露出白色的树干。岩某温告诉记者,正是这圈被剥掉的树皮导致树木枯死,“有些村民会定期清理古茶树周边的植被,无论是杂草、灌木还是高大的树木,都会被一一清除。”

  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林业服务中心护林员杨超介绍说:“这片树林的林权属于村集体,村民们都知道个人砍伐树木是违法行为,而且很容易被护林员发现,所以采用围剥树皮的方式,让树木慢慢枯死,以掩人耳目。”

  岩某温还告诉记者,为了使树木尽快枯死,极个别村民甚至会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草甘膦,“使用草甘膦后,树木会很快枯死,但同时也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据了解,在古茶树周边毁林的情形,在西双版纳几个古茶树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尤其严重。近年来,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毁林事件发生:2011年至2019年3月,勐海县一名村民为种植茶叶,先后在多处集体林地采取围剥树皮、使用有毒化学物质等方式毁坏林木,砍伐林木800余株,使用有毒化学物质毁坏林木122株,围剥树皮54株,共非法占用林地31.3亩,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2013年至2016年,勐海县一名村民采取围剥树皮的方式种茶毁林,砍伐林木152株,围剥树皮98株,非法占用林地39.2亩,原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古茶山、古茶树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物种保护价值。西双版纳是国内普洱茶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随着古树普洱茶市场价格走高,有的古茶山、古茶树资源出现管护不到位、过度采摘、围剥周边林木等问题。若不及时加以解决,将对古茶山和古茶树资源以及与之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董学军说。

  翻过山头,记者来到西双版纳布龙州级自然保护区。杨超指着山腰处一片森林说:“前面那片林子,现在看长得不错,其实几年前也被村民用同样的手段毁坏过。因为是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发现早、整治早,经过好几年的治理,才逐步恢复。”

  利益驱使,缺乏生态保护意识、法律意识,导致种茶毁林行为多发

  村民毁林的目的都是为了种茶,这也暴露出一些村民追求短期利益、有关部门监管乏力等深层次问题。“古树茶价格从2006年左右开始疯狂上涨,有的甚至一年内就能翻好几番,这也刺激了部分村民急于致富的心理,在一些不法茶商的诱导下,采取砍伐林木、围剥树皮等手段清除古茶树周边的植被,希望能提高古茶树产量,进而增加收入。”董学军说。

  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村民玉某曾因种茶毁林,被勐海县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款5000元。她告诉记者:“我们这里村寨普遍很穷,除了茶叶,几乎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普洱茶价格高,让人眼红。在高价格的刺激下,村民都一门心思琢磨怎么提高茶叶的产量,卖个好价钱。”

  除了利益驱使,村民们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西双版纳,这里的村民世代靠着茶山养家糊口,但在前几年,这片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茶山被划入了自然保护区。“布龙自然保护区从2009年开始筹建,2012年划定具体范围,总面积约53万亩,其中很多都是以前村民的林地、农地。在村民的意识中,这片茶山自古就属于自家,可以随便使用、随意处置。”布龙自然保护区管护所所长申国晋说,很多村民直到现在还没有树立牢固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毁林是违法行为的认识也并不十分清楚。

  然而,毁坏林木是法律明令禁止的违法行为。我国森林法第七十六条规定:“盗伐林木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责令限期在原地或者异地补种盗伐株数1倍以上5倍以下的树木,并处盗伐林木价值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第八十二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此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禁止向自然保护区倾倒废弃物、超标排放污染物、毁坏林木等其他损害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活动。”

  “不少村民文化程度低、法律意识淡薄,根本不知道毁林是违法行为,也从不考虑种茶毁林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副乡长岩罕叫说。

  专项整治取得积极成果,越来越多村民意识到,有好生态,茶叶才能卖出好价钱

  一度多发的种茶毁林行为引起了云南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20年5月,云南省政府印发《云南省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对种茶毁林现象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提出,要对2017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以来发生的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问题,坚决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到位,违法种植作物该铲除的必须铲除,并做好生态修复,对2017年以前发生的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问题,也要坚持依法依规,突出生态保护,结合实际、分类处置。

  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成果。按照《工作方案》,截至2020年9月2日,西双版纳已完成了全部线索核查销号、案件查办销案的既定任务。“我们综合分析发现,目前所涉及的毁林案件都是个人作案,尚未发现团伙作案,而且最近四五年的发案率呈现明显下降态势。”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副支队长袁松明说。

  勐海县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李玲审理了一批种茶毁林案件。据她介绍,法院在审判时会综合考虑确实存在村民种植茶树在先、划定自然保护区在后的现实,以及被告人悔过表现、山林整改恢复等情况,“我们判决时会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从轻审判,同时严惩首恶,形成示范效应”。

  不过,专项整治行动也遇到了一些难题。勐海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罗城说:“多数违法村民都采取了围剥树皮的手段,隐蔽性很强,护林员平时巡察时难以发现,等树木真的枯死已经是3到5年之后了。如何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是需要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而且,即便护林员发现被围剥树皮的树木,如果村民拒不承认,证据难以固定,执法也缺乏依据。”

  罗城还提到,西双版纳雨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迅速,许多原本是农业用地的土地过不了几年就会长出树木,甚至形成天然林。“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承包方有权对农业用地进行经营,那就意味着村民可以以农业经营为目的砍伐农地上的树木。而按照新修订的森林法,砍伐非林地上的林木,没有明确要求办理采伐许可。这使得我们在保护非林地天然林的时候,法律依据不是很充分,村民的发展需求与环境保护之间也需要取得平衡。”

  “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打击种茶毁林行为,我们更希望借专项整治行动逐步理顺、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同时不断提高村民环境保护意识。”申国晋说,经过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村民已经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法律的要求,毁坏林木是违法的行为,“越来越多的村民对保护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许多村寨都自发成立了督察队,或者制定村规民约,自觉加强本村种茶毁林行为的监督管理。随着市场逐渐向追求生态茶转变,村民也意识到原来那种种茶毁林、盲目追求产量的办法已经不利于提高收入,反而是未遭破坏、植被更自然的茶山更有利于村民增收致富”。

  “现在,很多古树茶集中的地方都在抓紧建设生态茶园,在茶树周围补种水冬瓜、白桦等树种,既让古茶树产出优质的生态茶,又修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更好地兼顾种茶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董学军说,这种林茶共生的发展模式如果能够全面推广,将有助于遏制种茶毁林的不理智行为。

  算好生态账 端稳“金饭碗”(编后)

  一些村民为了增加种茶收入,竟然围剥树皮、使用有毒化学物质,这明显是一种只算经济账、不算生态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的短视行为,必须及时纠正。

  种茶行家们都知道,越是在葱茏山林中长出的生态茶,口感越好,就越受市场青睐,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了茶叶的附加值。一旦树死了、林毁了,短期看一些古树茶的产量得到了提升,茶农获得了利益,但从长远看,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必将导致茶叶的品质下降,茶叶也难以卖出好价钱。这将严重削弱当地茶叶的市场竞争力,茶农们利益最终也会受到损害。

  经济利益的驱动加上科学知识的匮乏和法律意识、生态意识的淡薄,村民才会做出种茶毁林的事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采取多种举措,不仅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坚决遏制种茶毁林行为,而且要加大法律知识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让村民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意义,明白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产业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种茶毁林的行为,端稳生态致富的“金饭碗”。

  来源于:茶叶集市

找到约20条结果 (用时 0.004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1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