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九江茶饼的起源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01 秒)

茶点,茶道的精致点缀

遥远的古代,夏日悠长,下午茶这个词儿还没有出现,但是,午睡后小小的饥饿感,和现代人同出一辙。

所以,他们也习惯在喝茶的时候,再配以点心瓜果微微果腹。

1

茶点不仅讲究色、香、味型等感观享受,而且注重茶点的文化内涵。

比如松子鹅油卷,在<红楼梦>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中写到贾母叫大家“随便吃些罢”的点心是:“缀锦阁欢宴毕,丫头们捧上两盒点心来,一盒内二样蒸的,即为松子鹅油卷与藕粉桂花糕……

在第六十二回中又说道,“宝玉生日那天,芳官自向厨房传中饭,其中既包括四个奶油松子卷酥……”。其中,奶油松子卷酥也出现在本次推出的“红楼茶点”中。

再如:《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描写贾府的糕类点心,用一种特制的银模具,将米粉压制成菊花、梅花、菱角等40余种花形,而且每一形体只豆子大小。

无怪乎刘姥姥在进餐时,看到一个个小果子(点心)玲珑剔透,又想吃,又舍不得吃,特意挑了个牡丹花形的,说带回去给乡下妇女做花样子。

2

茶点的地域性主要是源于一方的饮食习惯。例如:江西省赣北地区盛产茶,尤其以九江庐山云雾茶闻名。当地居民居于本土茶品特性,开发出九江茶饼、酥糖、糍粑、艾米果等经典伴茶茶点。

这些茶点大多以当地土产为原料,外形精致小巧,口味清甜独特,配合云雾茶清香茶味,可谓相得益彰。正所谓:赏庐山丽景,品云雾香茗,食九江名点,是为人生一大逍遥乐事。

福建省的闽南地区和广东省的潮汕地区喜欢饮工夫茶的人很多。泡功夫茶讲究浓、香,所以都要佐以小点心。

这些小点心颇为讲究,不仅味道可口,而且外形精雅,大的不过如小月饼一般大小,主要有南糖,绿豆茸馅饼、椰饼、绿豆糕等,还有具有闽南特色的“芋枣”,另外还有各种膨化食品及蜜饯。平时家人、朋友在一起品茶、尝点,其乐融融。

而广东人称早茶为“一盅两件”,即一盅茶,加两道点心。茶为清饮,佐料另备,既可饱腹又不失品茗之趣。

再如:老北京也有许多茶馆,与南方茶馆有所不同。老北京的清茶馆较少,而书茶馆却很流行,品茶只是辅助性的,听评书才是主要的,所以品茶时的茶点多为瓜子等零嘴,很是随意。

但在北京有一种茶馆叫“红炉馆”,做的全是满汉点心,小巧玲珑,有大八件、小八件,主要有北京的艾窝窝、蜂糕、排叉、盆糕、烧饼等,顾客可边品茶,边品尝茶点。

3

茶点的发展要有趋时性,反映茶点的时代特征。

制茶工艺发展到今日,茶叶已经成为许多特色茶点食品的重要原料。这些茶点又使得在饮茶过程中平添了些许味觉与乐趣。

例如:绿茶瓜子,是选用上等的南瓜子加绿茶粉精心制作而成的,肉厚,香脆可口,可以剥开取肉吃,也可整粒含在嘴里。因为加有绿茶粉,含有多种的茶元素,不上火,是休闲时健康的茶食品。

再如:茶软糖,是选用高级蒸青绿茶同高钙、低脂奶粉精制而成,口感细腻软滑,吃了不黏牙,是高钙、低脂、低热量的绿色茶食品。此外还有茶果冻等等,给风云变幻的茶点市场上注入了很多时尚元素。

再如:现在的广东茶点制作,由于受西餐文化的影响,烘焙类茶点品种较多,常见的主要有乳香鸡仔饼、松化甘露酥、酥皮菠萝包、岭南鸡蛋挞等,还有其他如各式蛋挞、奶挞、酥皮挞、西米挞以及各种岭南风味的酥角等,都是烘焙类茶点的上乘精品。

由于烘焙制作的点心,十分讲究选料、份量的搭配,注重造型及烘焙的温度和时间,这样制作出来的茶点才会好看又好吃,并从味道、口感到造型都极具新意,堪称粤式茶点技术与时尚创意的完美结合。

总之,品茶是要茶点相配的,正如红花与绿叶相得益彰。一壶上等的茶品,些许佐茶的点心,再加上完全放松的心情,才能品出好茶的韵味。一杯好茶,配上精致的点心,品茶才更有趣味。

4

水果也是佐茶良品。

茶果一词自晋代就出现了,之后随着茶文化源远流长,一直不衰,只是每个朝代的细微变化。唐代盛行茶道,杜甫就曾领着客人入深林喝茶,带着茶瓜和凉席等物:枕簟入林僻,茶瓜留客迟。

茶和休闲、享受一直联系在一起,所以,半卧在山清水秀之处,一盏茶,一只果,甜香与清爽与共,闲雅和雅趣并存,实在是很风雅的事儿。杜甫所带的茶瓜,应该是水果之类,佐茶之物。

《少年天子》是历史小说,里面写过董鄂妃给太后拜寿时奉上的茶果点心,其中有几样,便是:葡萄、荔枝、长生果等地道水果,水果佐茶,在现代不太流行了。

唐代诗人蔡希寂《书叹》中,也出现过茶果之句:但忆唤山僧,煎茶陈饼果。他笔下的茶果,应该是点心之类了,饼,也可能是烧饼之类的。

茶点是茶道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致点缀,关乎一场茶会的质量,而文人们,通过诗词和画作,真实而生动的记录下了这一切。

宋代,茶文化大兴,跟随着兴起来的,还有茶果一词。宋代的许多诗词中,都出现了茶和茶果。

不仅有陈宓的:茶果替鱼肉。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听雪为客置茶果》,仅诗题,便很清晰的说明了一种情况:下雪的日子,为了招待客人,不但准备了茶,还准备了一些茶果。

宋代诗人韩淲所做五律《爱客》:

婆饼焦何急,飞鸣小竹间。雨多溪涨水,云厚日藏山。

景物固无恙,人情终等閒。老来惟爱客,茶果或相关。

写老来爱爱热闹,喜欢置办茶果,请客人聚会。其中提到了老婆饼,并不是今天的老婆饼。而是一种煎熟的薄饼,也称薄饼。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 虫鱼禽兽 婆饼》一节讲过:昔人有远戍,其妇山头望之,化为石。其母为饼,将以为饷,使其子侦之,恐其焦不可食也,往已无及矣。因化此物,但呼婆饼焦也。今江淮所在有之。

很凄美的传说,所以婆饼也叫婆饼焦,是当今泰顺县著名小吃。

茶淡,过口既口,悠长却清淡,需配香气浓郁的点心,才能相得益彰。宋代饮清茶,便流行点心佐茶。唐代饮果茶,佐茶水果偏多,都是根据口味搭配着来的。

5

图片

苏轼写过一首《寒具诗》描述了另一种美味茶点:

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玉黄深。

夜来春睡雾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苏轼笔下的撒子,也是宋代比较流行的茶果点心,配以清茶,清脆,鲜香,十分流行。

撒子起源于寒食节。古时寒食节这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吃生冷食物,人们为了口欲,发明了麻油撒子作为寒食节的食物。

撒子保质期长,又美味,一直是民间最喜欢的茶点和点心。

从苏东坡描述看,这种点心是条状的,用手一根根搓的纤细,放进油锅里炸熟,成金黄颜色。他用了一个比喻,觉得这美味的撒子,很像佳人的缠臂金。

一种像缠臂金一样的油炸点心,美味又美貌,和香茶,倒真的是绝配。

李渔在《闲情偶寄》写过,检验客人是爱茶还是爱酒,以果饼糖食检验即可。喝茶的人,都喜欢点心和果品,喝酒的人却对此不屑一顾,即便取食,吃一两口就烦了。

想来是因为茶淡吧,过口既空,需要甜食和瓜果来填充味蕾,酒本身就烈,对味蕾已经是强大的刺激,只要回味就好了。

茶果是茶道的一部分,甚至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精美,别致,口味浓郁分明。居家、聚会、闲暇,饮茶和茶果,如一对情意绵长的情侣,不离不弃。

冯可宾在《茶笺》提出了品茶的:十三宜和七禁忌。其中十三宜之九,便有清供一说:有清淡茶果,以佐品啜。清供在茶果来说,应该是时令水果了,取其鲜。七忌之五:荤肴杂陈,一染腥膻,茶味俱失。

茶点一定或清香或甜香,一定要清雅,万不能用荤腥扰乱茶的气味,那样的话,便如同牛嚼牡丹,煮鹤焚琴了。

午后的藤架下,竹椅,鲜果,清茶,知己。不用有什么特别的事,恬淡的愉悦升起,人生便也多了几许从容和幸福。

来源:茶馆网

如有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

这,就是江西茶!

茶农三五成群,在茶垄间穿梭,用灵巧的指尖与疯长的茶芽赛跑。 程万海 摄

2022年11月29日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

地处赣皖两省交界处的浮梁县,自古以来就是著名“茶乡”。 程万海 摄

而江西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茶的杰出代表。

2021年底,农业农村部公布了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江西浮梁茶文化系统”光荣入围。

从我国首个沉浸式唐风主题体验街道——大唐茶市,我们可以感受到江西省景德镇浮梁县茶文化的繁华与厚重。

来大唐茶市,华灯初上,极目之处流光溢彩。着锦衣霓裳,执一盏兔儿灯,挽珍视之人,登高阁走勾栏,伴着街市的热闹叫卖声,寻画栋彩壁。

看表演吧,通过“行进+沉浸”的观演方式,让大唐盛世浮梁的绝美画卷在面前徐徐展开,沉浸在浮梁茶的故事中,感受别样的精彩。

下面,让我们乘着大唐茶市的烟火气,一起回味茶叶是如何在江右大地上生长、繁茂的吧!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在江西铅山县举行的“万里茶道与一带一路”高端论坛上作总结发言。 姜涛 摄

茶香悠远留韵千年

江西茶文化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汉时期,素有“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中外驰名”之美誉。

“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千多年前,浮梁茶在大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琵琶行》中留下倩影,于墨香氤氲中声名远播。

明前茶自古就有“贵如金”的美称。 程万海 摄

到了明、清时期,江西茶业长盛不衰,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欧洲等地。

庐山云雾、婺源茗眉、井冈翠绿、抚州云林茶通天岩茶、上饶白眉、浮梁红茶、修水双井绿宁红功夫茶、遂川狗牯脑茶、得雨活茶……好山好水滋养出品种繁多的好茶。

庐山云雾。卫岌 摄

“四绿一红”是其中的代表,“四绿一红”是指江西五大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即狗牯脑绿茶、婺源绿茶、庐山云雾茶绿茶、浮梁绿茶四种绿茶和宁红茶。

一盏素雅浸染古香

浮梁位于江西景德镇,茶文化与陶瓷文化相互交织滋养。于瓷器中见茶事,不仅丰富了景德镇陶瓷种类,也加深了茶与人们生活的联结。

吴仁敬、幸安潮在《中国陶瓷史》中写到白茶盏:“白茶盏一种,光莹似玉,内有绝细之龙凤暗花……虽宋代之定、汝亦不能比方,真一代绝品也。”

瓷器宜盛茶,能够完整地保留茶香。热一壶清水,执盏相迎,水声哗哗轻触盏壁,清脆悦耳。茶水温热,透过瓷器渐渐传达到指尖,更添一份暖意。

白瓷素雅,彰显茶汤的清亮,色泽悦目。看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跃动,静待茶香满室。

品茶寻道禅意无穷

禅宗,始于印度菩提达摩,因六祖慧能以前,每代只单传一人,类似尧舜禹之禅让,故名禅宗。

江西省宜春市是禅宗圣地,虽然禅宗并非起源于宜春,但禅宗的成型及繁荣却主要在宜春。一花开五叶,三叶在宜春。禅宗五家中,就有沩仰、临济、曹洞三家发源于宜春。

《庐山志》记载:在晋代,庐山上“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形成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倡茶风尚。

禅茶从采摘到制作过程中,讲究节气、天时、星窥、候时、环境、土壤、水纹、地象、人事、工序、风起等工时,故舍五行意即无茶意。

茶香怡人,茶水润心。“禅茶一味”,在满室茶香中品味禅茶,体悟生活,修行精神,是江西茶给予的独特体验。

载歌载舞共庆喜乐

种茶、采茶、制茶的技艺代代相传,不断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茶农将茶与舞蹈、歌曲等结合,创造了劳动号子、采茶歌、采茶戏等娱乐形式,彰显了淳朴自然的审美趣味。

江西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最早在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兴起,随后见于赣东铅山县,之后在全省各地流传。

2006年5月20日,赣南采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谋取生计之外,生活的浪漫始终不渝。最美的艺术来源于自然,产生于劳动,人们以歌舞传递至情至性,在热烈中敬颂朝阳,馈赠自己。

以茶作食风味独特

茶叶中含有儿茶素、茶多酚、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成分,具有醒脑提神、利水消肿、保护心血管、抗衰老等多种功效。

以茶为饮、以茶为食,茶在江西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擂茶又叫“三生汤”,夏可解暑,冬可暖身,是美味的养生佳品。制作擂茶需要用上特制的擂棍与擂钵,以老茶叶、盐、花生仁和芝麻为原料,工序虽然简单,却十分考验技巧。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九江茶饼起源于唐代,是“中国十大传统名饼”“江西四大糕点之一”。因入口茶油的清香,丹桂的芳香及纯碱、苏打的奇香,它又被誉为“四香合一”的茶食精点。

红茶汗蒸鸡、蜂蜜茶香鸭、锡纸茶香骨、茶汁桂鱼捞粉、香煎茶香饼……许多赣式美食以茶叶入菜,将浓郁的色、香、味勾勒出清丽之姿。

2022年8月,江西出台《江西省农业七大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其中提到:以“江西茶香天下”为主题,打好生态、文化、科技牌,主攻名优茶、推广大众茶、开发个性茶、做大出口茶;推动新式茶饮、茶旅融合、文创茶品、拼配出口茶等业态创新。

茶农三五成群,在茶垄间穿梭,用灵巧的指尖与疯长的茶芽赛跑。 程万海 摄

一片小小绿色叶子,千年明珠璀璨。

跨越千年,回首过往,明珠拂尘,让我们期待江西茶文化的新篇章!

(来源:中新网,赣新闻)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从陆羽和《茶经》说开,聊聊真实的中国茶叶发展史

“先将茶叶放到火上,烤到水分完全蒸发,烤干后趁热放进纸袋,冷却研末后开始烧泡茶水,水至初沸放入盐巴,二沸时一边搅水,一边放茶末,等茶汤泛起泡沫时即可盛出饮用。”

以上这段泡茶指导,正来自于唐朝著作《茶经》的作者陆羽,自古以来,陆羽就被茶行业奉为“茶圣”,中国茶道第一人,乃至引领中国茶行业兴盛的领导人。

其实,如果我们能更全面地看待这段历史,就会发现中国的茶行业,并不来自于一个人,一部书,乃至一类文化,而是与其他商业一样,起源于“枯燥”的供需关系、政府规划与税收。

今天这篇文章,陆离就来聊聊一个可能有些敏感的话题:唐朝著作《茶经》的作者陆羽对茶行业的真正贡献,以及中国古代茶产业的兴起与繁盛。


客观看待陆羽的贡献与不足

要客观看待一位历史人物的贡献,首先要清楚他所在的时代背景,陆羽生于733年,卒于804年,正是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兴盛时期。

《封氏闻见记》记载:“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的之我之甚,穷日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道出了唐代饮茶“穷日竟夜”的兴盛情景。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催生了非常多的杰出文学家和诗人,而社会饮茶风俗的流行,茶行业的兴盛,又促进了很多茶文化典籍的诞生。

公元780年,自小得龙盖寺(今西塔寺)住持智积禅师收养,在饮茶习俗浓厚的寺庙长大的陆羽,创制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构筑了一个气度恢弘、无体不备的茶文化体系。

陆羽这部《茶经》里,有手法精湛的茶艺,相对科学的概括,异常丰富的理论思维,其最大成就和贡献,大致可以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陆羽创造型地提出了“天然煎烹法”。首次明确把茶叶从“瀹蔬式杂煮”中分离出来,使茶从“汤菜类杂食”向单一饮品发展。

此前,茶集生食,熟吃,药用等功能于一身,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等,主流的饮用方法是把茶与各种调料一起煮饮,即张揖《广雅》记载的“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来膏出之。欲煮艺饮,先炙令赤色,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髦之....

而陆羽对这些饮茶方式提出了明确的反对,认为这样做使茶汤变成了沟渠间的废水。他主张先要烤茶,待冷却后研成细末备用,要喝时先将水烧到初沸,放入适量盐调味,再沸时一边搅动一边倒烤好的茶末。

陆羽也对茶具提出了改进方案,认为煮茶的燃料最好用木炭,其次用硬柴,以保证火力稳定;煮茶用水则追求活水,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

陆羽认为自己这套“天然煎烹法”,茶汤“香如兰芷,滋味甘芳”,饮后“润肌涤虑、洗尽尘心”,虽然带有一些时代局限性和部分谬误,不过相比与“瀹蔬式杂煮”,依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其次,《茶经》首次系统性总结了此前近千年的茶叶产地历史和生产加工状态,完善了茶类的加工,储存和品饮,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尤其是在饼茶上,陆羽认为当时的饼茶品质层次不齐,工艺上不够尽善尽美,造型粗疏简陋,并提出了详细的改进方法,即以“畏其流膏”(不损失茶汁)为核心的采、造、穿、贮等系统性理论,此后被沿用了数百年。

最后,《茶经》大力倡导廉俭茶道,规范并指导了中国千年茶事和茶文化发展,并直接影响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茶文化发展。

总之,《茶经》一书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受限于时代的发展,其中也有个别谬误,并不值得照盘全搬,客观看待陆羽的功绩与功效,才是对茶圣最大的尊重。

与许多伟大作品的境遇相似,《茶经》问世后,并没有立刻产生巨大的反响,对当时的茶产业贡献更是平平,推动“茶兴于唐”的,其实“另有其人”。

从嗜酒如命到人人饮茶

“茶兴于唐”,首先取决于时代发展。自汉朝至唐的800多年中,中国经历了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末农民起义的长期动乱,民不聊生,社会凋敝。

改朝换代之初,唐王朝农业采取均田、减赋等措施,促进了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隋代开凿的运河,更是大大促进了南北交流,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迅速发展。

白居易《琵琶行》里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封演《封氏闻见记》的“其茶至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都反映了当时茶叶贸易的繁荣景象。

“茶兴于唐”,其次是因为唐朝禁酒和世风转变的影响,自魏晋以后,酒作为一种成瘾性的饮品,一直备受不同阶层的喜爱,并被视为“文人雅事”。

比如“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曹操,“竹林七贤”中终日醉酒的阮籍、嵇康等人,世风沿袭至唐朝,李白自称“酒中仙”;杜甫更是“嗜酒终身”...

然而,古代农业并不发达,还有很多人吃不饱饭,而酒的酿造又需要消耗大量粮食,饮酒的人越多,消耗的粮食也就越多,农业兴盛,才有富余的粮食用以制酒。

初唐的农业虽然得到很大发展,但土地要养活的人也更多了,自贞观元年(627年)至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的一百多年间,人口更是成倍增长,给农业带来很大的压力。

安史之乱期间,战祸重起,农民破产逃亡的很多,粮食锐减,饥荒连年。此时国家再不出台政策对饮酒加以限制,就真的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了。

由此,在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宣布“廪食方屈(屈:表示用尽)”,规定在京城长安,除朝廷祭祀燕食外,任何人不得饮酒;广德二年(764年),唐代宗又严格限制了全国各州的卖酒户数,除此以外,一律不准卖酒。

严格的限制,粮食的短缺,也让酒的价格不断飙升,嗜酒的杜甫就曾无奈地表示:“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

禁酒的规定与昂贵的酒价,共同促进了世风的转化,不少爱好饮酒的人,开始寻找新的饮品,此时,同样有着悠久饮品历史和群众基础的茶就成为了新的国饮。


茶税与官民的产业推动

“茶兴于唐”,背后是茶叶深厚的群众基础,自三国时期,部分南方地区就出现了“坐客竞下饮”、“比屋皆饮之”的尚茶之风;四川蜀地的饮茶习俗,更是如张载《登成都白苑楼》诗里描述的“芳香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带安乐,兹土聊可娱”。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很多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用茶待酒,客来敬茶,以此标榜“养廉、雅志、修身”的美德,被粉饰为著名的“魏晋风度”。

如《晋中兴书》中任吴兴太守的陆纳招待卫将军谢安时,“所设唯茶果而已”,再如《晋书》上说,东晋权臣“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燕饮,惟下七觉,伴茶果”。

与此同时,南方的饮茶习俗,也借助隋代开凿的运河向中国北方推进,使一开始讥讽嘲弄,视茶为“水厄”,“酪奴”的王公贵族逐渐接受并喜欢上了茶叶,南北茶业交流兴盛。

“茶兴于唐”,离不开朝廷的茶税政策与茶商的努力,安史之乱后,唐朝失去了山东、河北的盐税,为维持经济体系运转,只能更加依赖江淮的财富。

唐朝开元年间,朝廷开始收盐税,后来发现茶和盐是同样的道理,茶的运输也离不开可从扬州到九江间上下往来的大船,水路设卡方便,于是又想收茶税,茶叶半官营后,朝廷还可以向茶商出售昂贵的专卖券。

不过当时的统治者认为,收税这件事需要先有一个已经能正常运转,日进斗金的行业,然后在通要道设卡收税,才不会被看做苛捐杂税,引发民怨。

而此时茶行业虽有一定发展,但还不算繁荣,政府需要先对茶行业早期开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政府先“三通一平”,才有商人愿意入驻投资。

后世的陈师道还曾在《茶经序》探讨过这个现象:“夫茶之著书自羽始,上自宫省,下治邑里,外及戎夷蛮狄,宾祀燕享,预陈于前,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


陈师道认为茶行业兴起后,朝廷有税收了,山里的茶农脱贫了,有远见的茶商也发财了,这个多赢的局面,全都仰仗了陆羽的智慧。但“山泽成市,商贾起家”,绝非一部《茶经》能办到的,这背后离不开朝廷的“产业推动政策”。

“商人来到了这个世界,他应当是这个世界发生变革的起点。”茶行业始兴后,朝廷打通了从偏远茶山到各地茶肆的障碍,茶商负责精细化买卖,茶行业由此迅速发展,这才是最真实的茶行业早期发展史。

而茶行业的不断发展的茶行业,日益增长的茶税,使茶逐渐成为中国封建君主制度下的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也带来了“税天下茶”的局面。

此后为进一步收取茶税,唐代探索了植茶制度,将很多民间茶园作价收归官办,实行了茶叶专卖制,种茶逐渐成了“我为非我思,我事非我愿”的劳苦行业,终于激起民商共怨,成为“甘露事变”的导火索。

在这场动荡中,唐朝宰相王涯的全家都被诛杀,而王涯的好友,《七碗茶歌》的作者,有“茶亚圣”之称的卢仝也受牵连,死于王涯家中,令人无比惋惜。

于此同时,此时的云南也是战火连天的局面,在唐王朝的扶持下,今巍山县一带的“蒙舍诏”皮罗阁攻打五诏,统一洱海,吞并滇东,割据云南,建立南诏国。

南诏国在今景东县一带设立银生府,在今之普洱设“步日睑””,属银生府节制。此后,樊绰出使南诏,他所著的《蛮书》卷七记载“茶出银生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合烹而饮“。

此后,才有了那句著名的“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普洱茶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来源:陆离茶寮,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