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基诺山图片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六山标杆传世臻藏传世系列之六山玺印

传世系列|六山教材版


武侯遗种六山始,明清御贡三百年。

六山玺印臻传世,唯有普洱承古今。


“传世系列”之六山玺印


六山玺印之“六山” 是“古六大茶山”的简称,特指“莽枝、革登、攸乐、曼撒、倚邦、蛮砖”。玺始于周,规范于秦。秦始皇后,惟有皇帝印才可称“玺”。“流芳百世叶,一诺千金玺”,叶玺“玺印”是对消费者的品质承诺!

历史上素有【贡茶之乡】的古六大茶山,清朝年间,就被皇室钦定为贡茶采办地,成为茶马古道的源头。“六山玺印”就是叶玺普洱为普洱茶行业缔造集“顶级品质、极致口感、臻藏典范”于一身的古六大茶山教材级标杆茶!

叶玺带领您领略古六大茶山悠久的历史韵味,真正贡茶的味道!六座古茶山,六道古茶标杆味!尊享一览六山味的华贵与荣幸!



“六山玺印”愿景与初衷

 

叶玺普洱,根植于云南西双版纳茶区,多年来致力于古树普洱茶的开发与销售,稳定的茶叶品质,吸引了市场上的发烧友、收藏客等一波高端消费群体。本着【正本正源,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我们为客户提供高品质、专属性的古树茶产品。

叶玺普洱主茶区覆盖了以易武为中心的古六大茶山。经过多年的沉淀与筹备,2017年,我们特推出【叶玺普洱 六山玺印珍藏限量版套装】,限量回馈给关注支持叶玺普洱的茶友们,目前仅余18套!


曼撒古茶山:具有无可撼动的历史地位。茶马古道起源地、集散地,贡茶之乡。唐代,已有濮人开始种茶;明末,外族人进入易武,贩茶制茶销售。易武也是拥有百年老字号茶庄最多的茶区。铁锅杀青、手工揉捻、传统石磨压茶,易武茶保存了最原始的加工工艺,无意识的保留了普洱茶后期转化的活性物质。自然造就了易武茶从古至今,无可替代的地位。


倚邦古茶山:古六大茶山最北部,政治中心,历史悠久。清朝时期,倚邦被指定为皇室贡茶。倚邦贡茶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当时茶叶被当做商品与四川进行以物易物。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建立普洱府,倚邦茶山总管曹当斋因功而被清政府封为土千总,曹当斋及其后人掌管六大古茶山两百多年,负责贡茶采办,为茶山经济做出卓越贡献。

历史上,倚邦作为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被称为【山顶上的集市】,通往内地或毗邻的东南亚一带,带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与进步。如今,青石板,饱经风霜的老木屋,悠悠茶马古道,如同一道道诗行,诉说着【古六大茶山】变迁。


蛮砖古茶山:古六大茶山的中心位置。生态环境极佳,古茶园保护完好,茶树生长自然,不规则散布在原始森林中,茶叶品质稳定。蛮砖人,祖祖辈辈采茶、制茶、喝茶,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在这里,百岁老人随处可见,他们依旧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蛮砖茶具有巨大的转化空间,有【品倚邦,看蛮砖】之说。


莽枝古茶山相传诸葛亮埋铜(莽)之地,故名【莽枝】。改土归流,见证【普洱府】成立,皆在莽枝。莽枝生态环境一流,原始森林广袤,参天大树遮天蔽日,雨量充沛,光照时间恰当,孕育茶树世代繁衍。


革登古茶山:布朗语,意思是更高的地方,曾有布朗族在此居住过。革登山旁为孔明山,因有【茶王树】而名动四方,据传为孔明所留下……


攸乐古茶山:又名基诺山。是古六大茶山中少数民族传统习俗,保存最完整的产茶区,历史上贡茶以【竹筒茶】为主。基诺人用竹筒做清甜香糯的【竹筒饭】,将新鲜的茶叶采摘下,加入调料,制成著名的少数民族美食【凉拌茶】,而【火烧茶】更是基诺人传统的饮茶方式,清香甘甜。


【六山玺印—古六山品质特征】


【曼撒】:香扬水柔,气足韵深;

【倚邦】:醇香甜润,独特茶香;

【蛮砖】:味酽韵长,陈化可期;

【莽枝】:香雅汤柔,温婉沁心;

【革登】:细腻厚实,山野气息;

【攸乐】:醇和清润,中正平稳;



“六山玺印”之产品参数


【产品名称】六山玺印教材版

【产品选料】古六大茶山.春古树

【六山玺印】曼撒.倚邦.蛮砖.莽枝.革登.攸乐

【产品属性】普洱生茶  饼茶    

【产品规格】200克×5饼×6提(古六山各一提)

【生产日期】2017年春

【包装】棉纸+竹箬+布袋+叶玺专用木箱


图片文字归叶玺普洱原创,

转载或使用请告知,但欢迎转发分享在朋友圈!
同时,欢迎在底部评论区留言、交流!

从景迈山申遗,看非遗背景下云南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44项代表性项目中云南省有6项在列。近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

茶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生态文明和乡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基于此,本期以云南6项制茶技艺及民俗非遗项目为联接点,展开制茶技艺非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文献研究及实地调查,梳理出云南民族茶文化在“保护-传承-创新”3层面的具体实践经验(图1),以期为茶文化的保护创新和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保护基础:以云南古茶树资源为重点的规范性保护

云南是全球古茶树、古茶园保存数量最多,且面积最大、种质种类最丰富的地区,现存古茶树资源总面积约22万hm²,古茶树5350万余株,连片存在的超6.7 hm²的古茶树园总面积超1.3万hm²。其中,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地均为古茶树的集中分布区和重要产茶区。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巴达野生大茶树、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普洱市邦葳过渡型古茶树、普洱市镇沅县千家寨野生茶树群落、普洱市澜沧县景迈万亩人工栽培型古茶园均为重要组成部分。

1. 通过颁布保护条例对古茶树资源进行立法性保护

自2009年起,云南已颁布省级、地方级和县级相关法规8项(表1)。

2. 通过制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对茶产品和茶园进行明确约束云南省通过更新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制定相关标准如《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GB/T 22111—2008)、《普洱茶生态茶园(I类)建设及管理规范》(DB5308/T 56—2020)、《勐海茶 普洱茶》(T/MHC 003—2020)等,以及发布《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和《云南省普洱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园登记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促进普洱茶产品质量全面提升。3. 通过村规民约对茶区茶树种植和茶叶采摘作出规定

云南很多种茶、产茶的茶山、茶村中都有类似的茶叶管理办法和村规民约,对核心茶区内茶树种植、茶园经营管理与保护有严格规定,如普洱市宁洱县困鹿山古茶园制定《宁洱镇宽宏村困鹿山小组村规民约》和《困鹿山核心区茶叶管理办法》,这对茶叶的品质、品牌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保护和传承重点:以云南制茶技艺非遗为主的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1. 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云南与茶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已形成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的完整保护体系。2022年11月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云南制茶技艺与习俗包括贡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白族三道茶茶俗6项。目前云南省省级涉茶非遗项目共19项,各地还有州市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表2)。

传承人是制茶技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主体,云南与茶有关的相关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有10人(表3)。

2. 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

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及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涉及面广泛,但是现有影响力不及制茶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的社会普及面。

三、创新与延伸:以民族茶文化旅游为特色的融合创新

2018年,云南省提出促进云茶产业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云茶产业和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开辟跨界融合发展新途径。

1. 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活化开发

云南古茶树、古茶园、茶山,以及民族茶俗和茶文化系统等众多资源都可作为供旅游开发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如云南“古六大茶山”和“新六大茶山”等是重要旅游目的地;高黎贡山茶文化节、基诺山基诺族的“老博啦”茶文化节等是传承传播云南民族茶文化的重要形式;德昂族酸茶、白族三道茶、布朗族祭茶祖、彝族的甜茶、傣族和拉祜族的竹筒茶、烤茶,布朗族的青竹茶,哈尼族的土锅茶等民族茶俗得以开发,极大地丰富了茶文化旅游市场。

云南白族三道茶

2.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利用

2018 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共同推出寻根易武、品味勐海、揽胜景迈、茶源普洱、探秘临沧、滇红之旅、魅力大理、边地腾冲、秀美德宏、茶马古道10条云茶精品茶旅线路,此次申遗成功的景迈山茶文化景观位列其中,有效推动了云南民族茶文化旅游市场及品牌化旅游产品的发展。

景迈山景色

此外,茶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与旅游的融合,促进了三产深度融合,“非遗伴手礼”更是彰显了制茶技艺非遗的开发潜力和旅游价值。2022 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首届“非遗伴手礼”中,茶品类伴手礼有18项(表4),进一步拓展了“把非遗带回家”的新领域。

3. 基于溯源平台的云茶产品融合延伸

2021年,云南省相继颁布《普洱茶质量追溯实施规程》(DB53/T 1074—2021)、《普洱茶质量安全追溯技术规范》(T/YNTCA 006—2021),通过普洱茶质量追溯标准体系及相关平台的建设(表5),依托现代科技从标准层面进一步规范普洱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云南省内现已形成良好的茶资源与民族茶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础和实践模式,但在古茶园、古茶树的系统保护、茶文化旅游体验环境建设等方面还需加强。茶生态、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和茶旅游“五位一体”的云南地方实践,对保育茶文化土壤,保护和传承核心传统制茶技艺,提升民族茶文化的传承力和生命力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本文节选自《中国茶叶》2023年第7期,P66-75,《非遗背景下云南民族茶文化保护与创新实践》,作者:光映炯。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中国茶叶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

云南亚诺寨以茶兴业、以茶富民

飘布鲁和妻子玉梅正在采秋茶。本报记者 任维东摄/光明图片

【回眸“十三五”·喜看新成就】

北方秋高气爽的时节里,在西双版纳,气温仍然高达30℃。

10月14日上午9点半,记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乘车到达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新司土村亚诺寨。

“欢迎欢迎!”个子不高但很壮实的新司土村党总支书记飘布鲁和妻子玉梅站在家门口,热情迎接我们的到来。

蓝天白云下,站在亚诺寨高处,举目环顾,四周全是大片的原始森林,云雾缭绕,空气清新异常,生态环境极佳。

“走,我带你去看看我们的古茶树。”飘布鲁边走边告诉记者,在基诺山,茶叶又多又好的就数亚诺寨。它距离村委会13公里,距乡政府14公里,全寨现有120户410人。

随着飘布鲁的脚步,我们来到了村里半山坡上的一处茶园。但见参天大树下,鸟语花香中,生长着一棵棵高矮不一、树龄不等的茶树。虽然已是深秋,但今年遭遇了春旱的基诺山,下半年雨水丰富,所以秋茶长势反而比春茶更好,绿油油的茶叶条索很是肥大。飘布鲁、玉梅、吴应华以及大学毕业后回乡当茶农的青年木腊资、切薇等茶农,一起爬高上低,采起了秋茶,不时发出阵阵欢声笑语。

基诺山,古时被称为“攸乐山”,地处无量山脉南沿的山区地带,属于亚热带边缘山区,高原季风气候,海拔550米至1691米,年平均气温约18℃至20℃,年降雨量平均为1400毫米左右,非常适合茶叶生长,曾因清朝时期生产“贡茶”而闻名,居云南古六大茶山之首,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产茶区之一。

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檀萃在《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载:“普茶名重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砖;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但是,这些茶叶并没有改变基诺山的贫穷面貌。是新中国和共产党的领导给基诺人带来了幸福生活。70年弹指一挥间。在党和各级政府的领导及帮助扶持下,基诺山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9年11月,国家民委和国务院扶贫办有关领导到基诺山乡调研,将基诺山乡列为扶贫综合开发示范乡。2000年4月,云南省政府在景洪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对基诺山进行整体扶持,列入当地“两山”扶贫综合开发项目。同时,基诺山又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22个人口较少民族扶贫综合开发试点。

近年来,在云南省大力发展茶产业、通过普洱茶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政策引导下,亚诺寨抓住机遇,依托自身的丰富古茶树资源优势,大力推进生态茶产业发展,探索以行政村为主、自然村为成员的合作社发展模式,做优茶叶产业,全面提升茶叶品质,通过多种渠道与外地客商搭建了合作桥梁,外引内联,进行产业化发展。亚诺寨老支书沙腰说,依靠种茶、制茶、卖茶,茶农年收入在三四十万元以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现在家家户户都买了小汽车,住上了二层小楼,手机、电视机也都普及了。在2018年年底,全村就实现经济总收入599.8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853元,走出了一条保护生态、因茶致富增收的路子。

据了解,目前整个基诺族乡种植茶叶的有38个村民小组,茶农达1820户。全乡共种植茶叶28398亩,采摘面积28398亩,产量1322.09吨,产值4362.89万元。

基诺族乡党委书记王超对记者说,为了以茶兴业、以茶富民,乡里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不等不靠,自主“造血”能力不断增强,7个行政村中,原有贫困行政村4个,于2018年年底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191户638人,于2019年11月全部脱贫出列。现在要做的就是巩固好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让基诺族人的日子越来越好。

(本报记者 任维东)

来源:光明日报

信息贵在分享,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5条结果 (用时 0.002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