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近来全国各地茶叶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19 秒)

我国茶叶产量280万吨,普洱春茶开采,品牌茶叶社群营销

 1、国家统计局发出2019年茶叶产量数据

  在疫情全球扩散,春茶生产被疫情搅得人心惶惶的时候,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19年,我国茶叶产量280万吨,增产7.2%。

  2019年,280万吨,很多!但是,除了200吨内销和36.66吨外销,有40几吨的库存。库存不是今年有,而是年年有余!如今保守估计,茶叶库存也超过了200万吨,这是茶行业最大的危机,也是茶行业的人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来源:网茶会习茶社

  2、2020年普洱春茶开采正式拉开序幕

  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并不能阻止人们对春天的盼望,也未使茶产业的生产摁下暂停键,2020年普洱春茶开采正式拉开序幕,茶农们井然有序地开始了采茶工作;茶叶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工人们在标准化生产作业线上进行着鲜叶杀青、揉捻、干燥等加工工序,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

来源:普洱日报全媒体

  3、统计局:精制茶等行业PMI保持在42.0%以上

  2月制造业PMI主要特点:一是保障基本民生的行业受影响相对较小。本月制造业21个行业PMI均落入收缩区间,但各行业受影响程度不同。其中,化学纤维、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等行业PMI落至30.0%以下;在稳产保供政策支持下,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等行业PMI保持在42.0%以上。

来源:国家统计局

  4、全国各地茶市陆续复工开市

  当前,各地的复工情况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全媒体及时关注茶行业各地区茶叶市场开市情况,关注春茶市场进展,为大家带来最新市场动态。目前,全国各地(除湖北省以外)正在逐步复工复产,不少茶企在茶区政府的指导下陆续开始恢复生产,各地区茶市也陆续复市。目前我们梳理了部分地区的茶叶市场复业时间,供大家参考。具体时间以要求为准。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5、3月春茶季数十万亩茶田或滞销直播卖茶能够自救?

  即将进入3月,正是江浙、福建及贵州等地春茶的上新期。而受疫情影响,传统茶农们正在发愁--既找不到采茶工人,也没有茶商采购。茶不等人,加上倒春寒的压力,一名茶农告诉中新经纬记者:"再耽误下去,今年的春茶就'废'了。"传统销售渠道不畅,他们尝试利用社交电商平台,以直播等方式自救。

来源:中国财经

  6、竹叶青春茶销售大捷,预购人数同比增长69%

  一到春天,青友团尤为挂念的,莫过于一杯来自峨眉高山的春茶。2020年竹叶青春茶预售开启以来,便收到了天南地北各地青友团的预定。截至2月27日,已有15706位青友团预定春茶,春茶预购人数同比增长69%。

来源:竹叶青茶


  7、疫情期间如何做品牌营销?这家茶企用产品创新、直播和社群

  目前,CHALI茶里已拥有千万级粉丝,日销量超50万包,平均每秒售出6包。茶里不做茶园上游生产端,主要做下游消费端的茶叶品牌打造。为什么说疫情危机是做品牌营销是好时机?

  疫情期间,不少商家认为不应该在国难期间做任何营销,认为营销是个投机的事情,甚至还略带贬义。但茶里公司认为好的营销永远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来源:茶界小学生


  8、茶功效,尤其是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得到多方关注

  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郑国建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我与大家一样,一直在思考茶产业与疫情防控、茶叶与健康、我们能做什么等问题。近来,不少机构相继通过体外试验方法得出的'茶水可杀灭并有效抑制细胞内新型冠状病毒复制'和'茶叶有效成分强力结合新冠病毒S蛋白并阻断其与ACE2受体结合,具有防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潜力'等结论,虽然不够科学、严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再次证明了茶叶的抗病毒功效。事实上,茶叶的重大价值还在于其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和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效。所以,喝茶有利于人体健康。"

图/科技日报


  9、2020年茶企突围之路在何方?下沉市场、年轻化……

  我们更应该从广义上去定义"年轻",它与年龄无关,而应该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思维方式和年轻心态。而品牌年轻化,恰恰就是需要品牌具有过硬的品质、鲜明的性格、有活力的传播模式。

  更确切的说,市场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需要茶企实施品牌年轻化策略,来突破禁锢自己的过时想法与市场要素,在年轻化的过程中,清晰传达你的品牌内涵与价值。

来源:兴茶网


  10、疫情下西湖龙井茶遇人工成本增加茶商称或影响春茶价格

  近日,临近春茶采茶季,记者探访了浙江杭州西湖龙井茶基地一级保护区——龙井村,了解2020年春茶的情况。不少从事多年茶叶生意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受疫情影响采茶工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工成本会增长,这也就直接导致今年春茶价格的增长。

来源:海报新闻

整  理丨茶小卓

图  片丨网络

科技赋能 福鼎白茶走出发展“大路径”

日前,2020年度中国茶业百强县放榜,福鼎上榜,排名第十二,再添一块“国”字头殊荣。从全国十大产茶县(市)到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十强,再到如今领衔中国茶业百强县,近年来,福鼎茶产业总体发展水平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市场的认可。

纵观福鼎茶产业振兴发展之路,从打造生态茶园到茶园基地化建设,从茶叶标准化生产到智能萎调技术运用,从白茶可溯源管理到茶叶深加工,福鼎茶产业规模与效益日益提升的背后,不能不看到科技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显然,科技创新已成为拉动福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强“引擎”。

配图仅供参考

技术创新 茶叶生产提质增效

“福鼎白茶的制作看似简单,但其中的奥妙无穷。”我国著名茶学专家刘仲华教授曾一语道出白茶制作工艺的特殊性。而在白茶的制茶工艺中,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但长久以来,萎调技术受天气、温度、湿度等自然因素的制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品的优率。为突破白茶生产“靠天吃饭”的瓶颈,智能化萎调技术应运而生。

日前,记者在福鼎市点头镇董德茶叶公司的茶叶萎调房内看到,工作人员正熟练地对空气能萎调机进行操作,照明、除湿、排风……茶叶制作每个环节的相关操作都清晰显示在操作屏上。虽然室外天寒地冻,但萎调房内温度适宜,一片片茶叶舒适地“躺”在茶匾中享受着温暖如春般的照料。

“近来受寒潮的影响,室外的日光萎凋无法进行,但我们通过这个空气萎调机,可以对萎调房里的光照、温度、湿度进行精准有效的控制,从而有效稳定茶叶的品质。”董德茶叶公司董事长董史穗告诉记者,2018年,公司斥资160万打造智能化茶叶萎调房,通过电控方式模拟适宜白茶萎调的自然环境,促使茶叶在温和的环境中发生水解、氧化等化学变化,从而达到加快生产节奏、提高白茶茶叶品质的目的。

除了董德茶叶,近年以品品香、六妙为代表的福鼎茶业龙头企业也积极运用、推广智能化萎调技术。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积极与福建农林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开发研制“全国首条LED光源白茶萎凋自动生产线”,实现了全天候生产、全程不落地式清洁化生产;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建有纯天然木地板日光萎凋大棚20000多平米,日晒茶青60000多斤,多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公司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成功入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助力,有效弥补了传统工艺中的“短板”。“坚守工艺天然性,但生产技术需要不断创新。”如今,这也成为了福鼎白茶行业的普遍共识,借助科技的力量,白茶标准化、机械化生产不断进步,为白茶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有效带动了产业发展。

溯源管理 让品质之源“看得见”

生产技术的创新,极大提高了茶叶生产效能。而在茶叶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科技应用依然挑起了“大梁”。

冬日的点头茶山依然满目青翠,漫山的茶树犹如绿色海洋随风起伏。在瑞达茶业公司的东方红茶园基地里,工作人员通过茶园监控系统,密切观测着茶园茶叶生长状态,“我们在茶园设置了360度全景摄像头及十余个高清摄像头,并安装建设了独立光纤配合茶园监控系统运行。”工作人员石碧霞告诉记者,有了这个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呆在室内就也可实时观测茶园状态。“下一步,我们还准备升级智慧园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建设,精准对茶园风速、气温、湿度等信息进行采集,对茶苗自种植、培育、采收实时监控,实现信息化现代化管理。”

科技赋能,一座座高标准生态茶园在福鼎落地,让好茶始于种植源头。那么,如何让消费者接收到每一份来自源头的诚意和用心,近年来,福鼎积极推动溯源建设工作,实现了二维码数字化跟踪与溯源管理、从茶杯延伸到茶园的质量追溯体系。

“近年我们公司主动融入可溯源管理系统,在外包装上张贴一品一码贴标及防伪地理标志。仅2020年我们就使用了一品一码标志近100万张。”在石碧霞的介绍下,记者扫描了一袋茶叶的一品一码贴标,进入追溯平台后,有关厂家名称、地址、电话、产自基地等信息即一目了然。

“利用信息化技术的力量,把每一片茶叶‘种’到每一个消费者的眼皮底下。只有消费者认可了,产业才有市场的生命力。”业内人士分析,推进福鼎白茶大数据建设工作对提高全市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助推茶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均有重大意义。

产学研融合 核心竞争力再“突围”

科技驱动,福鼎白茶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持续增长。但福鼎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2020年10月,中国白茶研究院在福鼎成立,加强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展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科技资源优势,开展茶产业共性、关键科技攻关和政策研究,打造了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团队,使研究院成为白茶产业科技创新的引领者,为福鼎白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持。

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各方因素的合力推动。多年来,福鼎茶产业通过政府支持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科研机构研发创新,以及行业协会的自律约束,合力推动其从传统种茶制茶向着全产业链模式快速发展。近年,随着白茶香菇、白茶啤酒、白茶面膜等深加工产品的问世,福鼎白茶核心竞争力再次“突围”。

近来,福鼎点头镇观洋村的芳茗福鼎白茶食用菌推广示范基地进入采收出售期。工人正抓紧对“白茶香菇”进行打包装袋,一袋袋肥美壮实的白茶香菇从这里被发往全国各地。据了解,此前该公司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福建农林大学技术团队的指导下,利用福鼎白茶的茶枝茶梗,与食用菌成功“联姻”,“白茶香菇”面市后,连续多年取得不俗的销售业绩。

白茶+科技,让福鼎白茶走出了一条发展“大路径”。据统计,福鼎全市现有茶园采摘面积30万亩,茶叶总产量近3万吨,涉茶总产值107亿元,在全国各地创办“福鼎白茶”直营、加盟营销网点1万余个,有效带动当地乡村产业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借助科技的力量,福鼎还将进一步提高白茶生产水平,引领质量提升,助推福鼎白茶创新发展。(夏岩缘)

注:内容来源福鼎新闻网,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茶产业率先占据两个“全国第一”!普洱,一座真正的茶之城→

清朝雍正年间,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在现在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设立普洱府,后又在思茅设立总茶店。自此,思茅成为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承担着茶叶转运、加工的任务。普洱茶也在这时成为贡茶,宁洱困鹿山、墨江迷帝等皆是皇家贡茶园,茶叶皆经思茅进贡清宫。

经过乾隆、嘉庆、道光三个朝代的发展,思茅茶叶贸易迎来了一个兴盛时期。汉民族逐渐从内地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贸易兴旺。随着“官营”政策的松动,有茶商开始在茶山和思茅建立茶庄,收购、加工茶叶。各地商旅也纷纷在思茅开设茶庄商号,兴建同乡会馆。有资料显示,当时城里居民已有四万多人,加上各地来的客商,号称十万之众。

1887年,一支由法国殖民者组成的探险考察队溯湄公河而上,来到思茅,他们看到城内商铺林立,人头攒动,便把思茅称为“东方大城”。1897年,思茅设立了海关,茶叶加工出口销售更为繁荣。自民国年间,思茅成为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发达,并不断向周边地区输出制茶技术人才。

清朝灭亡以后,由于一些历史原因,普洱茶的传承发展出现了近百年的断代,几尽销声匿迹。至1993年,普洱市茶产业迎来了转折点——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和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办,9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聚普洱,也就在这一年,普洱茶开始走向复兴。2007年,因为“普洱”这个名字背后蕴藏的厚重的历史意义,思茅市正式更名为普洱市,原来的普洱县改称宁洱县,一个地域与一种茶拥有了共同的名称,影响力更为扩大。站在深厚的文化价值之上,行业的关注、投资的资金、人才和品牌企业都开始逐渐向普洱聚集,普洱市的茶产业也蓄势待发。

至今,茶已经成为普洱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元素。根据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的数据,截至2021年,普洱市茶园面积达175万亩,产值约338亿元,其中茶的第一产业贡献约68亿元。茶产业占到普洱市GDP的32%,辐射120多万人,超过整个普洱市人口总量的一半,称得上是真正关系到衣食万户的第一支柱产业。普洱市也因茶产业的发展而成为一个圆心、一个真正的茶之城,逐步蓄积起了普洱茶产业发展的力量。

有机带动的生态经济

普洱的茶产业,率先占据了两个“全国第一”。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市获得中国有机茶认证企业204户、证书275张,两个数字均居全国首位。这两个“第一”在短时间内很难被超越,因为有机茶园的建设推进和认证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扎实的细节投入。

行走在思茅区周边的有机茶园,会寻得与探访古茶山不一样的美感。层层叠叠的茶树,犹如印在大地上的指纹,其间种植着香樟、陈香、冬樱花等树木,它们与茶树共生,高低错落。蜘蛛在树间自由地结网,健康的“走地”鸡也穿行其间,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优质的生态环境,以最原本的自然方式和谐生活着。

在2010年前后,普洱市开始从政府层面大力推进现代茶园的有机化改造。但其实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几个领头企业开始了初步实践。那个时候,生态有机的观念还并未像如今这样深入人心,几个率先试水的企业几乎都有着艰难的开始。龙生茶业从2000年开始与院校合作,开展有机茶园的转换研究和试点示范,并编制《思茅有机茶综合标准》,为云南茶产业作出了重要推动。但在有机观念并未普及且茶农看不到效果却要对茶园管护进行严格要求、甚至损失一部分产量的情形下,推广十分缓慢且困难。2006年,如今已成为普洱市有机茶园建设标杆的祖祥茶园制出了第一批符合有机标准的茶叶,因为不打药不使用化肥,没有那么好的卖相让他们在市场屡屡“碰壁”。直到2008年,一家进出口公司看重祖祥的茶叶农残检测全部为零,便与他们签了出口订单,并建议他们瞄准出口的销路,申办有机认证。随后,祖祥茶园相继通过欧盟、美国、日本的有机认证,国外的订单也从此纷至沓来。

有机,是一条具有未来价值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前期投入时间成本、资金成本或是损失一些短线的产量,到现在看来都是完全值得的。龙生茶业董事长朱启忠说,前期虽然艰辛,但推广至今,企业、茶农和市场都切实感受到了有机茶园改造的好处,近年来,不仅茶园土壤状况和整体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在茶园面积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产量却在持续增加。出口时,标准化生产加工的有机茶相比普通茶叶的价格高出近一倍,国内市场对有机概念的认可,也让原料更具竞争力。目前,龙生茶业所持有的8万多亩茶园,其中有2万多亩获得了美国和欧盟的有机认证,6万亩拥有绿色食品认证,雄厚的基础也让朱启忠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而祖祥茶园,从开始进行有机茶园认证到建起8000平方米GMP标准厂房,逐步在出口市场塑造出品牌影响力,成为云茶产业中有机茶的头部品牌。

领头企业的成功实践以及市场最直接的价格反馈,让普洱市的绿色有机茶园的推广和改造步伐更加快了起来。位于宁洱的普洱茶集团在2010年开始对茶园基地进行改造和有机认证,孟连的娜允红珍、雅咪红,澜沧的澜沧古茶等也比较突出,且成为了市场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机茶品牌。因为有着共同的“有机”目标,企业之间也形成了协同聚集。2019年,几个领头企业率先成立了云南省第一个有机茶联盟,后又成立了普洱市有机茶联合会,通过龙头企业引领,整合有机优势资源,现已吸纳了70多家会员单位,范围覆盖全市。

  

根据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的数据,目前,普洱市有机茶园认证规模已近50万亩,并且这个数字仍不断增加,未来的发展潜力更是不可限量。

正如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刘伦所说,有机茶的生态健康价值和普洱茶的基础价值合并,若再将普洱有机茶的知名度扩大,让有机茶不仅仅停留在基地认证环节,而是赋能在更丰富多样的产品上,未来,“有机”将会成为普洱市茶产业最具竞争力的核心法宝。

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

在普洱市茶产业的龙头企业中,不得不提的就是龙生茶业。龙生茶业年产量3000吨,作为一个中型茶企,从产量的数字上看,在全国都是领先的。龙生茶业董事长朱启忠说,这3000吨产自普洱市茶园基地的茶叶原料供应给全国范围内的品牌商,在当年几乎就消耗完了,基本没有存量。每年3000吨的茶叶原料流通,拉动了整个普洱市的茶产业健康发展。在生产端,龙生茶业也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标准化的种植和生产加工优化升级。不仅如此,龙生茶业还直接安置了2万多贫困移民人口,帮助他们成为专业茶农,让他们彻底改善了贫困的生活。

龙生茶业从原料端和生产端带动产业,而另一个龙头企业——天士力帝泊洱则是从科技和创新产品上让普洱的茶产业占据了制高点。天士力集团以大生物医药产业为核心,有着强大的生物科技支撑和成熟的制药生产能力。正是看重普洱市的茶叶资源以及政府对于产业的高关注度,2008年,普洱市将天士力成功引进并成立了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建设了一流的标准化生产线,用深加工和生物科技的方式,研发生产出固体速溶茶——普洱茶珍,一经上市,颠覆了市场对传统普洱茶产品的认知。帝泊洱来了,带来了有科技赋能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带来了科技人才,带来了标准化的先进生产方式,也因其制药级别的高标准、高要求,带动了上游茶原料的质量提升。云南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念东说:“帝泊洱的生产车间一直都向行业内开放,希望能给更多的茶企提供一种借鉴、参考,共同提升普洱市产业现代化和标准化程度。2018年,为了响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号召,帝泊洱也投资建设了旅游配套,希望更多人能走进帝泊洱,了解企业,带动茶产业发展。同时,依托其背后的集团资源优势,普洱茶这一品类也能获得更广的大众知名度,拓展更大的市场。”

有一定规模的产地资源做基础,又有政府层面和龙头企业的带动,普洱市茶产业不断蓬勃发展。茶,成为普洱市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元素,随之带来的,是产业链下游的成熟度在不断提高,不仅有普洱国际茶城这一规模较大的散茶毛料交易市场,也有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产、供、销一条龙全产业链综合交易平台,同时也有以茶为主题的“一站式”旅游综合体——茶马古城旅游小镇,创造了集商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多元文旅场所。行走在普洱的大街小巷,“茶”的元素随处可见。这几年,年轻的茶人们成长起来,将最潮流的方式也带了进来,涌现出了不少精品茶空间,比如近来成为新晋“网红”的不苦茶馆、尘园茶空间等,格调堪称一流。在普洱,即使是一个不懂茶的普通游客,也能轻松且充分地体验到茶之城的茶生活方式,这是其他普洱茶产区无法比拟的。

同时,受茶产业发展需求与影响带动,普洱市的茶产业的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面貌也已形成。在机构方面,2011年成立了国家普洱茶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已100%覆盖茶及茶制品相关国家标准规定的各项检测指标,具备400余项农残的检验能力,可按照ISO国际标准和企业需求对茶叶的感官品质、生化成分、微生物、微量元素等进行检测,也可为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咨询和检验服务。陈宗懋院士工作站也在此设立。

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普洱也独具优势。普洱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热带作物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的普洱茶学院都位于普洱市,依托普洱市茶产业,能够最大程度地与产业实践相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科研支撑。同时,人才培养能够便捷地对接到生产第一线,有效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除此之外,普洱市底蕴丰厚的茶文化也不断在与产业进行互动、赋能:“世界茶源”的天然禀赋,茶马古道文化和贡茶底蕴、千家寨爷号的公共区域品牌、当地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当然还有《普洱》杂志这样扎根普洱却有着全国影响力的专业化杂志等,都与普洱市茶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当然,普洱市的茶产业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对周边县(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未来仍有巨大的空间。随着基础交通条件的飞跃性改善,高速公路的贯通以及中老铁路的通车运营,借着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普洱市能更好地在市、县、乡建立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的市场体系,振兴和恢复普洱作为茶叶集散地的中心地位。


来源:普洱日报 文字摘自《普洱》杂志 胡雪英 卢磊 王承吉 周思雨/图,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26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