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湖南哪有黑茶

找到约120条结果 (用时 0.008 秒)

都属于黑茶,区别在哪?

按六大类划分,湖南黑茶、云南普洱茶、广西六堡茶都属于黑茶,它们的区别在哪呢?


在分类学,普洱属于黑茶类,这是因为两类茶都是边销茶及两类茶大部分茶品都是紧压类型,且都是越陈口感越好、药理功能越强,据此而作出的分类。事实上,按照六大茶类的分类原则,在工艺特点和品质特点上,这两茶茶却有很大的差别。

传统的普洱茶属于晒青称滇青茶,而黑茶在初加工过程中,有其特征性工艺渥堆。渥堆以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为主导,尽管普洱茶在毛茶晒青过程中也会有微生物参与,但两者所处的环境(温、湿度条件)不同,前者是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后者经过日晒,历时短,水分挥发迅速,相对而言却有了抑制微生物的活动。正因为如此,两者的毛茶品质特征显然不同,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青味重、汤味苦涩,而黑毛茶却无青味而代之以辛辣味,滋味醇和,苦涩味较轻,这是湖南黑茶新品与普洱新品生普的差异。

在后期储藏过程中,虽然都是以非酶性氧化和微生物作用作为品质变化的机制,但因为在毛茶加工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有质和量差异(两者机制不同),其产物也就不同,这是湖南陈年黑茶区别于云南陈年生饼的关键所在。


1973年,普洱茶采用后发酵工艺,其发酵是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进行的,与黑毛茶加工过程中的渥堆工艺有较大的差异。首先是反应基质的差异,普洱茶的反应基质是建立在晒青毛茶基础上的反应物,而黑茶则是杀青后的半成品作为反应物,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其次,反应条件不同(温、湿度条件),微生物的种群自然有一定的差异。

据湖南农大温琼英教授测定:普洱茶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以黑曲酶为优势,而湖南黑茶却以假丝酵母菌为主。正因为这种差异,使茶叶本身的物质变化,代谢产物都有一定的区别。当然,如果普洱茶在低温低湿短时的条件下进行后发酵,其品质特征可能会更接近湖南黑茶。

此外,由于普洱茶与湖南黑茶在鲜叶原料方面的差异,亦是导致两者在茶汤浓度、色泽及耐泡性方面具有明显区别的原因之一。普洱茶原料是大叶种,其多酚类物质含量比中小叶种的湖南黑茶要高,因而茶汤浓度、茶汤色泽和耐泡性都较湖南黑茶要强。


综上所述,由于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及由此形成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的不同,导致了两种品质风格截然不同的茶品产生,两者各具特色,谁优谁劣,不可同言而喻。

从品质风格上讲:普洱茶汤味浓厚,湖南黑茶甜纯爽口;普洱茶经久耐泡,湖南黑茶陈韵绵长(茶汤甘甜纯和,陈香突出持久)。

1.汤色差异:普洱茶汤色由青、靛青至栗红、深红、暗红,而湖南黑茶汤色由橙黄至橙红。

2.滋味差异:普洱茶入口茶味浓厚,湖南黑茶入口甘甜纯正。普洱茶经久耐泡,湖南黑茶陈韵隽长,尤以茶汤的甜纯。

3.香气差异:普洱茶香味相当复杂,因地域、工艺、存放地方、存放年代等因素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香气,整体感觉较丰富而厚重。湖南黑茶相对而言比较单纯。概括地说,普洱茶香气深沉,湖南黑茶则相对开阔、爽朗。

4.叶底差异:叶底特征取决于原料和加工工艺,云南普洱茶采摘的原料多属整个芽头,一芽二三叶,而且无需切碎,而湖南黑茶因有含梗要求,工艺上采用切碎工序,芽叶完整性较差(高档黑茶叶底完整性较好)。

5.功能差异:首先体现在茶性上,现代普洱熟茶及特别是存放多年的老茶,喝之有发热之感,而湖南黑茶则饮后青凉甜爽解渴。普洱茶对保护肠胃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表现在对肠胃无刺激,久饮不伤胃。而湖南黑茶尤其是陈年黑茶则对肠胃病有独到的治疗效果。两者都有降血压和血脂的功效,可健美塑身,是可长期饮用的保健性饮料。另外,湖南黑茶在降血糖、治疗糖尿病方面功效较强。


而六堡茶产于广西浔江、贺江、桂林、郁江等地,以原产于广西梧州市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

六堡茶产制历史悠久,在南北朝时期的《梧君录》中曾有记述,说南方有一种大叶茶,称瓜芦木,以叶制成屑末茶,由苦涩变为醇厚;五六世纪时,两广人民已有普遍饮茶的习惯;采下鲜叶先制成团状、饼状和方块状的紧压茶。在广西生产的较为可能是六堡茶。

六堡茶外形条索粗壮,色泽黑褐油润,内质汤色红黄,香气醇厚,滋味浓醇爽口,叶底黄褐色。成品茶外形色泽黑光润,间有金黄花(即生有黄色菌类饱子),汤色红浓,香气醇陈槟榔香,滋味甘醇爽滑,清凉甘甜,叶底红褐色,耐于存藏,越陈越好。


六堡茶毛茶加工工艺,与湖南黑茶极为相似,六堡茶的加工工艺为:鲜叶--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干燥。琮与湖南黑毛茶加工工艺是一致的。渥堆及松柴明火干燥也是六堡茶加工的关键性工序,据研究六堡茶的渥堆机制与湖南黑茶是一致的,故六堡茶在其品质风格上与湖南黑茶雷同。

六堡茶紧压成形后因紧压程度较轻而茶品的水分含量较高并采用自然晾置干燥法,茶品内着生类似于茯茶的菌花即“冠突散囊菌”,因而六堡茶在品质特征和功效作用等方面应与湖南黑茶是一致的。

六堡茶素以“红、浓、陈、醇”四绝著称。具有独特的槟榔香味,品种有砖状、沱状、散茶、竹萝紧压茶等。其品质风格类似于湖南黑茶的散尖茶(天尖、贡尖、生尖)和茯砖茶

遗失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神秘黑茶

从“茶马古道”到“万里茶道”,在马王堆汉墓里,在盛唐宫廷中,在成吉思汗马背上,在大明王朝茶马司,在左宗棠的新疆行营里……穿越千年,在曾经兴盛繁忙的“茶马古道” 上,安化黑茶始终披着一层颇为神秘的薄纱。在“一带一路”倡议在多个领域被延伸的今天,沿着安化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脚印寻觅,不难发现,安化茶马古道和黑茶在历史长河中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跨区域的贸易往来,更是一种文化的输出与交流。 


悠悠历史长河里,西北大地上嗒嗒的马蹄声,绵延千年,一个关于茶马古道的故事仍在继续……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中后期最为兴盛。分陕甘、陕康藏、滇藏路,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达西亚、西非红海海岸。


 茶马互市图



但它的意义显然并不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事实上它既是汉、藏两大文明发生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是促成汉、藏两个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和靠拢的主要纽带。

 

在湖南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绵延着多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些道路上来往行走,成就了不同民族与文化的交融。

 

安化的山水,亦如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凤凰:“青山一座接连一座,一条河水弯弯曲曲流去,山水互相环抱,气象格局小而美。”地处雪峰山北段的安化,是湖南面积第三大县。在这个静谧的小县城,资水穿城而过,水边矗立着一座中国黑茶博物馆,格外醒目。

 

安化人自己大碗喝煎茶,来客招呼也是以茶当见面礼。山坳、渡口广设茶亭。茶叶禁碑、古茶行、茶叶码头至今随处可见,民间广泛传唱茶歌,文化人创作的咏茶诗词不计其数,陶澍、左宗棠等近现代名人均与安化茶结缘,花鼓戏《烘房飘香》更是将安化黑茶的制作搬上了银幕……

 

茶比县早,穿越千年。今天,作为“万里茶路”起点之一的安化,古道、黑茶早已融入其传奇而神秘的历史与现实之中……

 

神秘纬度带上的安化

 

安化与埃及金字塔、玛雅文明、百慕大三角同处于北纬30°神秘文化带,以安化为中心的这片区域,自古至今就属中华文明繁衍的重要地带,属于神秘的古梅山文化腹地。

 

安化茶的起源也注定是有故事的。安化梅城思游,是蚩尤成长的故乡,蚩尤一统梅山诸蛮,战败黄帝后身负重伤,遂流亡于山野尝百草而疗伤,有传说百草其一即为茶。据说在神农氏时代,湖南安化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按照《神农本草经》的说法:“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古同“茶”)而解之。”这是一个与神农氏、炎帝共生的传说。

 

今天,沿着雪峰山脉,往东南400多千米就是神农的安息地“长沙茶乡之尾”炎陵。据说,神农生于历山(今湖北随州市境内),安化正好处于随州与炎陵之间,由此来推测,安化也是神农氏的重要活动区域之一了。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而关于黑茶功效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在安化人的记忆里也从未间断:

 

西汉时期,张骞开通西域后,东西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一次,汉朝的商队无意中以被雨淋未及晾干致“发霉”的茶叶做药,使两个患“积食”病的蒙古族牧民起死回生。被问及何种灵丹妙药时,班超答曰:此乃楚地运来的茶叶。

 

安化境内有座辰山,此山被一些文史爱好者怀疑为清代顺治皇帝出家后的最终圆寂地,而顺治皇帝出家后从山西五台山来到湖南安化,正是沿着山西茶商开辟的安化茶道。

 

凡此种种,笔者走访安化老人后发现,当地人大多都信奉这些传说,坚信黑茶历史久远,养生保健,甚至能防御百病。住在资江边旧时水运码头边的张五妹(音同),她的母亲已经93岁,老人家有句口头禅便是:可以一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喝茶。

 

在安化置县(1072)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横蛮,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被谑称“梅山峒蛮”。据史料,“梅山峒蛮”与越人梅娟有关,梅娟系越王勾践子孙,后为逃避楚王的逼害,改姓梅。汉高祖时,梅娟随长沙王吴芮来到湖南,在安化、新化一带繁衍生息,势力逐渐壮大。三国时候,“长沙益阳为山贼所攻”,山贼即为盘踞梅山的越人。

 

越人后因长期征战,官兵围剿,人马溃散,至隋唐时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再不见史籍。那时,马便是他们作战及生活的日常交通工具,马帮由此而生。从汉朝算起,茶和马,就是安化先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

 

1972—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三号汉墓出土有“一笥”竹简,经考证为茶一箱。起初,箱内黑色颗粒状实物一时让人难以辨别,通过显微镜切片最终被确认为是茶。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围绕这箱茶叶从何而来,社会上产生了多种争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益阳市高级农艺师易梁生的考证,他从制作工艺、保存方式、历史人文等方面证明马王堆出土的茶叶来自湖南安化。

 

当然,安化黑茶的神秘不仅于此,从环境勘测的角度,安化境内的土壤、气候、云雾期的长短,都是种植、生产黑茶必不可少的条件。自古周围县域也有广泛种茶,但只有安化“惟茶甲诸州县”,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史料所记载的。


官茶之争引发一场战争

 

安化先有茶后有县,宋熙宁五年(1072)开梅山置县“起疆之初,山崖水畔,不种自生”,属古野生茶生长的地方。而如果上文提到的马王堆汉墓里的茶叶来自安化,那么安化茶的历史,则至少可以追溯到2300年。

 

对安化茶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唐代。唐代饮茶之风盛行,饮茶习俗有很大变化,将生嚼解渴的粗犷饮用,变成了煮煎品茗的艺术,特别是陆羽《茶经》的问世使唐代“茶事大兴”,此时,安化黑茶开始引起世人关注。856年,唐代杨晔 《膳夫经手录》记载的“渠江薄片茶”,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后进入长安,直至宫廷。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文中的渠江即现安化渠江镇,资水在此地的支流亦名渠江。

 

 安化黑毛茶制作工艺流程,依次为采摘、杀青、揉捻、渥堆、干燥



但在民间,“渠江薄片”则名为“张良薄片”,相传为汉代名臣张良在安化渠江修道时初创,从汉代起便成为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贡之物,而得“渠江皇家薄片”之名。

 

可以确定的是,在唐代湖南安化便已有“渠江薄片”生产,在当地还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也就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

 

宋代以前,安化的茶树多为野生,到了宋代,在资江边上出现了大量茶场,还有“专官戍守”。朝廷就派专门的军队到安化收茶,再押运至西北,换成战马,这便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茶商军”。元明以后,安化开始大规模的人工种植茶:“深山穷峪,无不种茶。居民大半以茶为业,邑土产推此第一。”

 

黑茶作为正式称呼的起源,一般认为是始于16世纪初。据明嘉靖三年(1524) 御史陈讲疏记载:“商茶低仍,悉征黑茶,产地有限……”这是“黑茶”一词首次见诸文字。康熙年间的《湖广通志》载“长沙府出茶,名安化茶”,则是第一次在文献中出现“安化茶”一词。

 

安化黑茶问世后,西北茶商重点转入安化采购茶叶。据说,朱元璋的女婿欧阳伦,就是因私贩湖茶被皇帝杀了头。不仅如此,由于安化黑茶滋味浓厚醇和,而且量多价廉,深受西藏喇嘛的喜爱。以至于西藏喇嘛朝贡回藏时,拒绝朝廷所拨四川乌茶作为赏赐,而绕道湖广收买安化黑茶,这在当时是非法的。私茶业兴起,直接影响了明代边境的茶马交易,乃至引发了一场战争。

 

1572年,明首辅张居正即以万历皇帝的名义向全国发出一份诏书,下令关闭边境贸易。当时的茶叶贸易是由官方垄断的,但由于官方所制定的交易价格太高,导致民间包括黑茶在内的私茶兴起。黑茶产量多,质量也更好,这对官茶贸易冲击颇大。张居正发出的诏书就是旨在打击民间走私。

 

明王朝的本意是希望在关闭边贸茶市的同时严查贩茶私商、惩办违法官员,然而这些严厉的措施,却直接导致边贸茶叶供给完全被断绝。

 

一时之间,北方的蒙古及女真各部都陷入了一片混乱中,纷纷上书要求明王朝取消诏书内容,重开边境茶叶贸易。

 

在此期间,各部族也曾进行和平解决贸易问题的努力:建州女真首领王兀堂,向明朝辽东巡抚张学颜提出,只要能开放清河(中原边境军事要塞)茶马互市,他情愿“请得纳为质子”。但他的这个要求被断然拒绝,其他部落领袖向明朝提出互市贸易的请求则更不用提。

 

一场茶叶引发的“清河堡战争”最终爆发,3年的血战让当时的茶叶贸易几乎回到了原点。后来,随着明王朝宣布重开茶市,蒙古和女真各部的斗志被彻底瓦解,硝烟散尽后的清河堡再次成为茶马边贸重镇。

 

17世纪前期,四川边茶主要销康藏一带,西北边销茶逐渐由安化黑茶取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御史李楠和徐侨为湖南茶叶在奏本中公然争吵,一个要求朝廷颁令禁运,免妨茶法马政;另一个认为湖南茶对西北游牧民族有利,不宜禁止。后经户部裁定,报请皇帝批准:自后销西北的引茶,以汉、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

 

至此,安化黑茶终于成为官茶。不过,清代乾隆以后,“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上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

 

陶澍、左宗棠与黑茶之缘

 

安化茶品质甚佳,口感极好,成为官茶之后更是一度出现“一茶难求”盛况。到了清代,安化“天尖茶”被奉为珍品,且被皇帝嘉庆、道光看上,成为贡品,赞誉“安化天尖雀舌”,也就有了“皇帝用茶为天尖,朝廷用茶为贡尖”之说。

 

安化籍名臣陶澍,作为道光朝的重臣,正好见证了家乡黑茶的鼎盛时期。作为一代名臣,他对家乡的茶叶感情至深,就因为《茶经》中并未对安化茶有所记载,他一度愤懑不平,“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

 

陶澍还多次诗咏家乡茶,以此怀念故乡的同时,也把安化茶推向了全国。特别是在1815年的春节,陶澍邀请在京城的消寒诗社成员同集印心石屋,共品安化茶。在高朋云集的茶会上,陶澍吟五言长诗四首,详细介绍了安化茶的产茶历史、品质特征及艰辛的生产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安化茶的述事史诗”。

 

后来,陶澍回家乡安化小淹镇,夜宿香炉山,又写下了历史上最长的茶诗。言辞之间,把黑茶归于他家乡的骄傲。

 

1836年,时任两江总督陶澍从江西经醴陵回安化省亲。醴陵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以一联“春殿语从容,廿载家乡,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弟子,翘首公归”赢得陶澍赞赏,两人成忘年之交,并约定结成儿女之亲。1839年,陶澍去世,左宗棠遵陶澍生前之托,于次年从岳阳湘阴赴安化操持陶家事务,抚教陶澍之子陶桄,并在此居住了8年。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左宗棠对安化黑茶有了深切的理解。

 

同治十三年(1874),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写信给湖南老乡、陕西布政使谭钟麟,回忆自己早年在安化小淹的所见所闻,涉笔成趣:安化后乡老小,届时打草充茶,踩成上篓,其中杂真茶不过十分之一二而已。所谓草者,柳叶、茅栗之属,且并刈凡草入之。

 

 安化永锡桥



当时,县志有云:“宁采安化草,不买新化好。”意思是说,当时有人宁可喝安化的杂草(粗毛茶),也不喝新化真茶。

 

由此可见,当年安化茶的抢手程度,茶里掺草,毫无掩饰,竟然不愁销路,连县志里面都有明确的记载,并且引以为傲。而左宗棠贵为封疆大吏,竟然也喝不到十成上品的安化黑茶。在同一封信中,他还这样写道:“上冬所库存陈茶一封,试看果皆草也。山、陕商贩不能办真茶,即高价所采亦多是粗叶,亦搀有杂草,但得真茶七八分,即称上品。至新芽初出,如谷雨前摘者,即小淹亦难得。每斤黑茶,至贱亦非二三百文不可得也。”

 

正是因为对安化茶的了解,收复新疆后,左宗棠便对安化黑茶实行“政府采购”,从而使得蒙古、俄罗斯和我国西北地区更加感受到了安化黑茶的神奇。

 

“条条古道都是茶马古道”

 

当然,安化黑茶走向世界,离不开“一道一商”——茶马古道与茶商。最早来安化办茶的商人是陕商,但却是晋商把安化黑茶推向了其历史最高峰。

 

太平天国起义阻断了长江运输线路,中俄边境恰克图茶叶贸易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没过多久商路便得以开通,但是,福建地区的茶价却涨得很高。无奈之下,山西茶商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了开始生产红茶的湘西一带。

 

由于安化红茶产量的局限,无法满足恰克图市场的需求,山西茶商便把一部分安化黑茶也带到了恰克图。出乎意料的是,黑茶在恰克图也颇受欢迎,甚至还成了恰克图茶叶贸易中的主要品种。为了便于长途运输,茶商便把黑茶制作成砖茶和千两茶(千两茶也叫三和茶,因每棒茶重一千两而得名)。

 

晋商来安化办茶究竟始于何时,目前没有确切证据。但大多数人认为,晋商来安化办茶是在太平天国起义以后,由于去福建的道路受阻所以才转道安化。安化黑茶研究代表人物、原安化县政协主席、县茶业协会首任会长伍湘安,和“万里茶道”湖南安化段申遗办主要负责人之一王以戬等人,则认为安化是“万里茶路”起点之一,理由是,除了茶马交易的历史和安化所处的地理位置及运输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物证——一口古茶钟。根据茶钟上的文字记载,这口茶钟是晋茶商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铸造的。王还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乾隆年间官方《茶叶章程》的文章,作为佐证。

 

为了方便收购和运输,茶商集资在安化县内又修建了一些茶马古道。与其他茶马古道路线不同的是,借助于资水横贯安化全境,茶商们在安化收购茶叶后,沿着这条茶马专道驮至江边集镇,再通过水运的方式销往外地。

 

这种“船舱马背式”的茶叶运输方式,也成就了安化与其他地区的茶马古道截然不同的一个特色——安化的这条茶马古道,如今已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在安化,其实条条古道都是茶马古道。”王以戬说,安化以茶叶立县是很多年以来的共识,很多人来安化总喜欢问一个问题:“安化当年的茶马古道是哪一条?想去走走。”但事实上,王以戬认为,只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是条古道,用马运过茶叶,运出后用来交易,就是安化的茶马古道。

 

安化前乡的茶,经过初制后,要运到后乡的资江边八大茶叶镇再加工,大都要走二三百里山路。以小淹、江南、黄沙坪等为中心,向全县各大茶山和茶乡辐射的大道,哪条能不载马和茶?

 

资江边八大茶镇加工出的茶叶,大都是走水路,由汉口中转,再向西北。连上川陕、川藏的茶马古道,再进入丝绸之路。但水运并不是安化茶的唯一选择。陆路走益阳,去长沙湘潭,500年里,安化走益阳的茶马古道,一样故事多多。

 

抗日战争期间,运茶通道被阻断,安化茶叶积压。黑茶理论之父彭先泽两次“西北万里行”,沿资江向上,从溆浦到黔阳,走贵州入四川,开辟新的茶马古道,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安化境内的茶马古道中,最具影响的是从洞市到高城一线。

 

洞市历史上是一个大乡,前些年在乡镇合并时才并入江南镇。在资江边的江南镇沿溪而上,有思贤溪风雨桥,桥上马蹄印迹历历在目。沿溪上去30里,是茶马古道上的驿站金田村。与金田相邻的茅坪村,有个接待过路茶客的“陶氏宗祠”。祠的西面,便是清代名臣、两江总督陶澍的祖坟山。

 

洞市上去30里就是高城村,这是洞市茶马古道上的一个神奇的景点。这个村历史上是宝庆、新化、安化、益阳等多个县之间的一个中转站,茶叶、盐、中药材等运输马帮都要在此住上一夜,有些货栈还在这里设有中转的仓库。村子背后,有气象万千、神秘秀美的“川岩江”,一条条茶马古道就在这条江边随山而行。

 

 安化茶马古道上的茶亭——江南镇东风亭



古道上的安化黄沙坪古镇,建于北宋熙宁年间,背靠辰山,面临资江,是南方茶马古道的策源地。据当地人说,安化县第一支运茶马帮,就诞生在这里。马帮的首领,据说还是杨家将后代。

 

明清时期这里的茶叶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茶号80多家。对岸资江一河相隔的唐家观,茶叶从业人员上万人,茶号20多家。“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是当时茶业兴旺的真实写照。那时,中国黑茶的70%产自这两个茶叶古镇。这条古道上的马帮至今尚存,被称为“最后的马帮”。

 

鸦片战争前,黄沙坪主产黑茶,清道光至民国初年,茶叶加工以红茶为主。鼎盛时期,清政府曾派军队保护茶商。民国时期,茶业仍然兴旺。据当地一位老茶农回忆,黄沙坪资江沿岸不到1.5千米沿线就有13个船码头,其中9个主要用来装运茶叶,有源生昌码头、三德玉码头、梅蓝货运码头、永泰福码头、福音堂码头、谦益盛码头、琦公码头……专门从事搬运的工人成立脚帮,帮众120人,常年靠此营生。

 

而在此过程中,许多人也靠薄本微利制茶卖茶起家,做成了大老板。山西人、陕西人、甘肃人,久已到此生根发芽,福建人、广州人也越过南岭北上,由湘江入资水,溯流而上黄沙坪开铺立肆,经营茶叶……成就了古镇昔日的繁华。

 

万里茶路:一个祁县茶庄的贩茶之旅

 

目前,普遍认为咸丰同治年间的太平天国之乱,是安化黑茶崛起的一个重要契机。山西茶商通过安化茶马古道运输黑毛茶,到达资水沿岸的茶马古镇茶市(安化黄沙坪等),然后通过帆船经资江运往洞庭湖,再用大帆船转运到湖北沙市,经襄樊到老河口至泾阳或经襄樊后到山西晋阳、祁县。

 

山西茶商在湖南安化贩茶运往恰克图的路线,则为水陆两路:一路由常德、沙市、襄阳、郑州入山西泽州(晋城),北上抵张家口转恰克图;一路穿洞庭湖由岳阳入长江,下水至武汉,转汉水上抵樊城,起岸北上,经河南、山西抵张家口后转恰克图。


 清代安化黑茶运输路线图(安化县文物所收藏)



1994年4月,祁县晋商文化研究所在进行文献整理时突然发现一本蓝皮旧书,扉页上用毛笔写有书名《行商遗要》,内容是为商之道总论。这本《行商遗要》是祁县渠家茶庄长裕川办茶厂、产茶、销茶的详细实录。这个小册子虽然不起眼,可却详细地描绘了当时晋商行走茶路的众多细节。

 

如记载从祁县到达湖南安化的路程:“祁30里至子洪。40里来远,打尖。”“60里至沁州,宿。60里至虎亭,宿。”“40里至交川沟,打尖。50里至鲍店,宿。”到达泽州府(今晋城市)住一宿后,即要出太行山、过黄河、经郑州,到达河南南部的赊旗镇(今社旗县)。文中还标明,从祁县到赊旗镇经过19站,总计陆路1355里。

 

到赊旗镇后,行程全部变为水路,要乘船。从赊旗镇沿唐河顺流而下,经湖北樊城,到达汉口,再南下过洞庭湖,到达湖南北部的益阳,至此水路基本上走完了。到益阳后,就要进山到产茶的安化地区了,从河南赊旗镇到湖南益阳,总计水路乘船共2655里。

 

《行商遗要》分别对南下采办茶叶、北上销售茶叶都有翔实的记载,并写有必须遵守的规则,其中,包括进入安化山区采办茶叶的准备,辨别茶叶品种和茶叶等级优劣的标准,加工各类茶叶的技术,运输茶叶通过各路关卡的税金比例,运送茶叶使用车、船或骡、骆驼的运费,甚至对伙友们进入安化后在各个茶行所用餐饮的费用是“行”内供给还是自备,均有规定。

 

到了张家口,茶商们将茶叶或卖出或改变包装、运输工具,继续北运至恰克图。由张家口到恰克图行程约2150千米,其中有400多千米是茫茫戈壁滩,常常是“绵绵斯道,几不逢人,自米盐薪水,无不咸备。百里不逢井,数日不见人为常事”。据《蒙古鉴》记载:“由张家口向西北逾阴山达沙漠,经察哈尔之察罕巴尔、哈孙固尔、梅章乌苏等地可到达恰克图和买卖城,山西茶商运茶多取此道。”有寒暑表以后,一官吏记下冬季严寒时的确切气温为-36℃,并记载人畜冻毙之情说:“本期京信,迟到五日,询知邮差,在途次第冻毙……沿途驼马,冻僵者亦不少。”

 

作家梅沽也曾做过这样的描写:

 

 

夏日酷暑,头顶烈日,足履灼沙,数日不见水源,如煎如炙;冬季,大漠高原,朔风呼啸,寒冷刺骨;春秋两季,时有风沙骤至,天地昧冥,填路埋人。间或遇骑匪出没,杀人掠货,死于天灾人祸的,时有所闻。黄沙埋白骨,风雪裹冻灵。旅途之艰险难以用语言形容。

 

到达恰克图,这是初期恰克图贸易的终点。“恰克图”的中文意思就是“有茶的地方”。1727年,中俄双方签订了著名的《恰克图条约》,将恰克图一分为二,旧城划归俄罗斯,新城归中国。清政府在恰克图另建新市街,名为“买卖城”。但没多久,旅蒙商就跨越国界到俄国经商。

 

 清代茶引凭证



旅蒙商在茶路上打得最响的品牌是“川”字牌砖茶,它是由山西祁县茶商监制的。之所以被称为“川”字牌,是因为四家茶庄的号名叫:大玉川、大吕川、长裕川、长盛川。“川”字茶叶产地就在两湖,他们在湖南安化、临湘,湖北聂家市、羊楼洞都建有砖茶厂。

 

正是安化等地的茶把沿途上的中外各民族组织起来,从种植、加工、运输,到销售,跨国经营,于是就有了“万里茶路”。旅蒙商的茶叶之路并不止一条,但走恰克图是条主路。这条路也是整条陆上茶叶之路最为艰难的路程。当时人们把这条赴蒙古高原经商所走的道路,称茶马古道(又称草原丝绸之路)。

 

到达恰克图以后,茶商与俄商交换的主要是皮毛,“彼以皮来,我以茶往”。这种陆路运来的茶叶“因陆路所历风霜,故其茶味反佳,非如海船经过南洋暑热,致茶味亦减”。到18世纪中期,茶叶已成为以食肉为主的蒙俄各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发展到“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程度。

 

至于俄国人、蒙古人如何嗜茶,俄国早有历史学家做过表述:“不论贫富、长幼都嗜饮砖茶,早晨就面包喝茶当作早餐,不喝茶就不去上工,午饭后必须有茶,每天喝茶可达五次之多。”

 

进入19世纪后,恰克图的茶叶贸易继续增长,迅速超过棉布和丝绸,牢牢地占据了第一位,茶叶也从恰克图向北向西延伸到欧洲。1820年,俄国西伯利亚总督斯彼兰斯基直言不讳地说:“丝织品已经结束了,棉布也差不多要结束了,剩下的是茶叶、茶叶,还是茶叶。”

 

光绪七年(1881),一个叫乔治·凯南记者说:“几乎所有俄国消费的名茶都是由骆驼商队从中国北部经过蒙古带来的……这些茶叶从恰克图进入俄国,然后被重新包装,用毛皮包好,用线缝好,穿越西伯利亚大约4000英里的路程,最后到达圣彼得堡、莫斯科,或者下诺夫哥罗德一年一度的贸易博览会。”

 

1905年,横贯俄国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竣工通车。从此,俄商由天津转口陆路运输到恰克图回国的货物,改由沿海北上海参崴,转铁路运输回国。加之印度茶和锡兰茶进入国际市场,逐渐打破了华茶独占世界茶叶市场的局面。

 

于是,在茶叶之路的起点,茶叶采集利益几被压尽,中途运输交通工具落后,课税林立,成本无法降低,终端由于俄商自行采办运输,质高价低,茶叶之路终究难以为继。

 

宣统元年(1909),俄国又突然对在俄华商课以重税,所征税额高出货价的数倍,借以驱赶窒息华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国内战争顿起,茶商损失无法计算。在亚欧大陆上繁荣了200年的茶叶之路,至此彻底消失。


“喝酒就喝伊力特,喝茶就喝益阳特”

 

显然,明清两代,安化黑茶在边茶中的地位变化,是一个逐步由补充到主力、由配角到主角、由边缘到中央的重要过程。

 

由于黑茶在边疆民族兄弟日常生活中的特殊重要性,安化黑茶也成为历代封建王朝及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推行“以茶治边”政策的重要手段。雍正十年(1732),云贵总督鄂尔泰以茶马互市控制云南边疆土司以及边境诸国战马数量,最后成功平叛并顺利推行改土归流就是一个著名案例。边疆少数民族以畜牧为业,以肉、乳为上,而茶“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到宋代牧民饮茶已很普遍,已是“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上至贵族,下至庶民,无不饮者。早在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作为边销茶销往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旨在稳定边疆、促进民族团结,故安化黑茶又叫民族茶、团结茶。


 1885年,中俄边境重镇买卖城街头,满载货物的牛车



在新疆地区,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喝酒就喝伊力特,喝茶就喝益阳特。”不过他们对黑茶的印象,大多局限于“制作奶茶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并没有提升到近年来安化黑茶提倡的“保健茶、文化茶”层面。

 

成为钦定的“官茶”后,安化黑茶通过官营,逐步流入新疆等地。明清两代,朝廷在西北重镇设立茶马司,以茶叶换军马。进入新疆的茶主要由兰州茶马司供给。当时,黑茶加工技术日益成熟,此时已达到顶峰,出现了包装精美、紧致有型的“封茶”。“封茶”在特制的模具里筑紧成型,砖状有龟背,外封特制的皮纸,砖脊盖有五环标志的特殊印章,砖面有生产厂家(茶号)的名称,规格和重量一致。“封茶”是主要的“官茶”,毛茶原料主要由安化供应,在陕西泾阳生产,由陕西巡抚监制。

 

安化黑茶进入新疆的早期,是上等人家才能经常消费得起的珍重物品。特别是上等的天尖、封茶,一般牧民家庭一年难得一见。民国时期茶叶欠产的年份,一片重 2公斤的茶砖甚至可以换取7头羊。抗战时期,茶叶运输路线中断,新疆人民以炒熟的麦子、苦荞替代茶叶,没有功效,病茶者甚众。湖南省建设厅在安化设立砖茶生产厂,生产的砖茶绕道重庆运往兰州。从此安化成为国内最大的黑茶生产基地。

安化黑茶主要以砖茶的形式行销新疆全域,新疆人民通常把砖茶放入马奶、牛奶等奶液中煮沸,充作茶饮。据《当代青海简史》,到 1951 年年底,西北地区100%的少数民族喝上了茯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 30 周年之际,中央代表团赠送给新疆人民的礼品,就是安化黑茶中的茯砖茶。

在历史长河里,从马王堆汉墓,到盛唐渠江薄片,船运马驮、大漠戈壁,安化黑茶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饮”、西北边疆民族同胞眼中的“生命之饮”,历史价值斐然。

而今,人们熟知的茶马古道早已淹没在历史烟云中,古道上的马蹄声已然随着历史的沉淀渐渐沉默。然而,茶马古道作为一条人文精神的承载之路,终为历史所铭记:一代代茶商马夫,既是贸易经商的生意人,也是开辟茶马古道的探险家;一条条茶马古道,既是运输通道,也是连接内陆与边塞、中国与世界的纽带。古道,瘦马,茶商,安化黑茶,共同制造了这段流传至今的神奇“茶马古道”文化。

(感谢安化县政协提供资料帮助。本文内容如有表述不当,概由笔者负责。)

湖南再挑茶叶上北京

茶歌源自伟人的情谊

“桑木扁担轻又轻,茶叶飘香歌不停,船家他问我哪里去,北京城里哟探亲人.....”新中国初期,湖南茶人一首民歌“挑担茶叶上北京”,唱响了湖湘儿女的激情。

今年6月,湖南茶人再次唱响“挑担茶叶上北京”,定于2023年6月1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挑担茶叶上北京——“五彩湘茶新闻发布汇报会。”大型宣传推广活动。

我爰好声乐器乐,任何时候一听《挑担茶叶上北京》,就想起当年前辈,一首茶歌与伟人情谊难忘而感人的故事。想起那63年前充满茶香的湖南茶人紧连北京城。

《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一首湖南民歌。歌曲有浓郁的湖南地方特色,创作出来不久,总政歌舞团到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和中央首长演出,歌唱家方应暄演唱了这首歌,毛主席听了特别高兴。1964年,湘籍歌唱家何纪光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唱了这首歌,轰动乐坛,迅速传遍了神州大地。这首歌的歌词还曾被选入1978年版小学一年级课本。

湘茶,生来不凡。

据史册《汉志》记载,以及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表明,湖南的产茶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期,是我国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贡茶就有12.5万公斤。到9世纪,湖南的茶树栽培面积有上100万亩,现有茶园面积180万亩。其品种涵盖高桥银峰、安化松针、东山秀峰、君山银针、金井毛尖、野针王、古丈毛尖、南岳云雾茶、石门银峰、兰岭绿之剑、狗脑贡茶等等,不胜枚举。

烟香茶是湖南山区、丘陵农家,尤其是毛主席家乡湘乡韶峰(今属湘潭韶山)、东鹜山(今属长沙宁乡,主要在灰汤境内)一带农家依古法自制的一种茶叶,也是毛主席一生挚爱的茶叶。这种烟香茶是一种被当地村民用来嚼吃的茶叶,因其原料均采取山中的野生茶,故有最耐泡的神奇特色。用这款茶作功夫茶道,冲泡20道后,依然保持甘醇、甜丝的厚重味道。烟香茶往往被人误解为湖南的烟熏茶,其实,这种烟香茶与常见的烟熏茶虽同源,但还是有原材料和工艺区别。比如茶叶产期(一定是谷雨前后的茶)、茶叶杀青(一定不能焯水)、茶叶揉捻(一定是反复三遍以上反复热揉)、茶叶过烟(一定是松果、枫球等五种以上的特殊材料燃烧后上七星灶过烟)。

《挑担茶叶上北京》是一首流传广泛的湖南民歌,背后还有一个温情的故事。歌曲里的“洞庭边上种茶人”的原型就是衡东县三樟乡柴山冲的彭友胜,他和毛主席之间有一段深厚的革命情谊。

1899年,15岁的彭友胜背井离乡,外出闯荡江湖,当过矿工。1907年,彭友胜参加了湖南新军,后来担任了新军副目(相当于今天军队里的副班长),当时身为列兵的毛泽东对他印象深刻。毛泽东在1937年和斯诺谈及自己在新军的经历时说:“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非常喜欢他们。”其中的“湖南矿工”就是彭友胜。

1912年3月的一个晚上,毛泽东告别了军营,彭友胜则继续留下来当兵。10多年后,他那支部队转战到广州,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他被任命为少尉排长。北伐前夕,广州的一家报纸刊载了“毛君润芝来穗讲学”的消息。彭友胜特意理了发,洗了澡,换上一套新军装,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看望老朋友。此时的毛泽东已是中共中央委员,还担任着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彭友胜告别毛泽东后,不久便参加北伐,投身到炮火连天的战场。他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又一次立了大功,并被提拔为副连长。在内战中,彭友胜心灰意冷,偷偷地离开了军营,逃回老家衡东县,在吴集粮行当了多年仓库保管员后,于1940年左右回乡务农。

1951年3月14日,彭友胜特意请人代笔,给毛泽东修书一封。那年清明节后第3天,彭友胜收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信。兴奋、激动之余他与老伴及女儿商议:毛主席有喝茶的嗜好,我们不如每年精制点上等茶叶送给他。从此,每年彭友胜用新白竹布将自制的优质谷雨前茶包好缝牢,用挂号邮往北京。这一送就是18年,从未间断。

1960年,湖南的文艺工作者响应毛泽东的号召,纷纷深入群众体验生活。著名作家叶蔚林到衡山一带采风时,听到彭友胜精制茶叶献给毛泽东的故事,顿时来了灵感,赶写了一首《挑担茶叶上北京》的歌词。叶蔚林将歌词交给作曲家白诚仁,白诚仁读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只用了一个小时,曲谱就写出来了。文艺源于生活,文艺源于人民。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这首歌一晃63年过去,但艺术魅力不减当年,还在激励我们。再看看今天的湖南茶人是怎样庚续红色基因,再次唱响,再挑茶叶上北京——来到人民大会堂。

应邀赴会人民大会堂

6月的北京,阳光明媚,万木峥嵘。

应组委会的诚挚邀请,6月15日上午,我从黄花飞抵首都大兴国际机场。岀席北京人民大会堂“挑担茶叶上北京——“五彩湘茶新闻发布汇报会。”

组委会安排我住北京西苑饭店。宽敞明亮,布局新颖,极具文化品味五星的大堂,让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我入住1137房。

办公桌上摆放着这次会议手册,人民大会堂的请谏书写着我的姓名。我仔细看了会议程序,具体安排,感受了这次会议规格之高,要求之严,时间之紧,安排之周。让我耳目一新。

第2天上午,微信通知强调统一着装,须带人民大会堂请谏方可进入安检大厅。只带手机,其他一律不带。准时统一乘车去人民大会堂。

下午1点20分,10辆米黄色高档旅行车徐徐开到饭店右边.专车联络员,又查问大家是否带了人民大会堂请柬,结果还是有人没带。只好去拿往后上车。

经过20几分钟车程,车子进入整洁宽敞,横贯东西交通干线的长安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南海正门,金红交辉,庄严壮丽的新华门,接着看到浓缩中华文明,中国象征,举世瞩目的天安门。车子右转,远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事博物馆乘风而来,近处镌刻着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箔大字,顶天立地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广场。南面是雄伟挺拨,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更是国内外各界来宾,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国际知名人士前来詹仰的国家最高纪念堂。此时此刻,整个广场倍感增色生辉。一种说不岀的喜悦感、敬畏感和怀念深情在我胸中奔腾涌动,千转百回。心中不禁衷心祝福——伟大祖国万岁,人民幸福安康!

车队减速,缦缦前行。眼前呈现人民大会堂壮观巍峨,门额上镶嵌着巨大国徽,迎面有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庄严雄伟,壮丽典雅,富有民族特色排成一字,造就了独一无二的魅力。

走下车,我不禁放慢了脚步,心中突然有些犹豫:这幢高大交织着政治之强,文学之美、风格之奇、色泽之秀、独持之异的大会堂,我该以怎样的方式走近它?漫开几步之后,一瞬间,我的内心充满温暖。不禁驻足仰望,喜上心来......。

“人民大会堂!到啦!”

“到啦!人民大会堂!”

同志们发出内心一种深感光荣与自豪愉悦的心声。

登上宽阔的台阶,个个步伐矫健。一张张高兴的笑脸,洋溢着蓬勃的朝气、涌动着火热的激情。拾级而上,谈笑风生,不少同志抢时间留影,合影。我也和大家照了几张。

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大常务委会的办公地方。这是党和国家及各人民团体进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人民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至高场地。每年大会堂举行的全国两会、中国共产党5年全国代表大会都在这里举行。

金色大厅传佳音

经过安检厅,来到高大宽敞的迎宾大厅,踏上宽阔的红地毯向北大步前行,走进贵宾厅。都在签名留念。我认真观察每个人的签名,有的铁画银钩,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笔走龙蛇,有的点线千姿。仿佛是书法大赛,挥墨纷呈。

我依次来到贵宾台,拿起笔,从容镇定,用行草结合,繁简两体,快慢相随,一笔垂直书写呵成,将我山里人的名字挥洒贵宾部上,周围同志不禁异口发岀“哇塞”一声。这是对我坚持毛笔写日记,毛笔写书信多年沉淀的一份肯定,也是鼓励和谬赞。但比起前面同志的签名我却感到自愧不如。

绕过一幅巨大的国画屏风,就是新闻发布汇报会金色大厅。

我和领导嘉宾同志们对号入坐。看见主席台上红色大屏幕上,体现精心设计红底金色,宋黑两体字形:挑担茶叶上北京形象图案下,突出“五彩湘茶汇报会”仿宋大字。下面标示5个国家级行业指导单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7个省厅局主办: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商务厅、湖南省乡村振兴局、湖南省贸促会、湖南省工商联,支持单位: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会前两位歌手手持话筒登台,一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声情并茂,优美动听。演唱声声入耳,久久回荡,充盈金色大厅。唱响了湖湘儿女的激情,6位茶人穿着民族盛装,挑担茶叶上台演示之后。这时屏幕上呈现了广阔深篴的兰天,几朵白云,阳光明媚,逐一展示吸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光华三湘大地的茶山,茶海、茶园,茶人,茶馆风貌.....

湖南广播电现台俩位男女主持人登台,热情洋溢,语出惊人。宣布大会开始。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成员、理事会副主仛张军登台主持,仿佛出征挂帅,以他那宏亮的声音全面阐释了“五彩湘茶”产地环境、优良品种、绿色生产流程,多个品名如数佳珍,挑担茶叶,集结北京,向党汇报,向人民汇报,让三湘四水五彩茶香,香茗京城,

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党组书记、理事会主任周晓理热情致词。他表示,古往今来,“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开掘了中华茶文化之先河,成就“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茶为国饮,湖南为先”美誉。.....造就了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五彩湘茶”的独有特色。......激励茶人,共同奔赴美好未来。

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维刚上台讲话说,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挑担茶叶上北京——五彩湘茶汇报会”,充分展现了湖南茶人敢为人先、踔厉奋发、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风采。

他在讲话中提到,这既是践行湖南省委省政府“特色强农、品牌强农”创新之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务实之举。通过全国人民耳熟目染的湖南著名歌曲“挑担茶叶上北京”,唤起人们最大程度地关注敢为人先、砥砺奋进湖南茶人,关心支持湖南茶产业的发展。至2022年底全省茶园面积345万亩、茶叶产量32万吨、综合产值1051亿,书写了“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富裕了-方百姓”的真实故事。希望借助此次“挑担茶叶上北京”活动为湖南茶叶鼓劲加油,同时宣传打造湘茶品牌,促进“湘品出湘”“湘茶出湘”,助力茶农增收。希望国家相关部委、相关单位进步支持湖南茶产业发展,也诚挚地邀请广大客商到湖南投资兴业。共同开创湘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会上,中共沅陵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易中华作《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绘声绘色,落地有声。

“五彩湘茶”品牌体系建设提案指出,“五彩湘茶”涵盖“潇湘茶”“湖南红茶”“安化黑茶”“岳阳黄茶”“桑植白茶”等5个公共品牌,代表湖南的五大茶类,分别赋予“幸福茶味”“红色茶味”“历史茶味”“精神茶味”“自然茶味”,谓之“茶湘五味”。

湖南省茶业协会秘书长王准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五彩湘茶”品牌体系建设,加紧“五彩湘茶”品牌落地,推进湘茶高质量发展,将茶产业打造成湖南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让“五彩湘茶”大放光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三个小时的新闻发布汇报会,节凑很紧,内容精彩,振奋精神。会上领导见证八家国内外茶业集团单位签约采购五彩湘茶,收获满满。

大地天然育湘茶

晚上我来到湖南省红茶产业促进会会长伍崇岳房间,谈到应邀同去全省各地与领导农业茶业市长县长同志,一道考察调研三湘茶业茶园茶人,曾经一道观享大地群山逶迤,环抱万亩茶园;云雾缭绕,轻拢绿浪万顷——有机茶园,我就被往日眼前的美景迷住又呈现脑海了。

记得去益阳,车行茶园里,如同航行在绿色的海洋中。无数个浑圆的山丘上,绿盈盈的茶树一行行排列,顺着山势梯次而上,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座绿色的“金字塔”。茶园上空,千姿百态的云彩轻盈地翻着身,欢快地跟着我们走。

记得去怀化,参加2010年4月28日湘西古丈毛尖万人品评大会,时任湘西州委书记何泽中紧握我的手说:“您要多来啦,这里绿染大地山滴翠,春润茶城路飘香。”“是的,应该多来学习取经。”我高兴回答。我见到山风推着团团薄雾,滑过满是绿色的山丘,轻轻将茶园擦拭得纤尘不染。缕缕阳光穿过云雾,为茶山增添了几分高光。光影变幻之间,茶山如诗如画。所见茶山,山美水美,采茶的姑娘也长得水灵清秀。山道芳菲,采茶姑娘远远走来,进入茶田。她们挎着篮子,背起背篓,手指在翠绿的嫩叶上灵巧翻飞,云雾中孕育的新鲜芽尖不一会儿就装满了背篓。采茶山歌响彻茶田,直抵云间。

记得去永州江华,一群山雀循着歌声而来,飞入茶园,溅起一片鸟鸣,掠起缕缕茶香。永州市吳恢才副市长,江华县吳军臣县长陪同调研时,介绍江华苦茶,苦尽甘来,因苦而名。是处于世界优盾红茶黄金线上。来到茶山观光的游人络绎不绝,孩子们在步道上嬉戏,追逐蝴蝶;摄影爱好者扛着“长枪短炮”选点定位,用镜头捕捉茶山的美;结伴而来的女士们背靠绿色茶园,挥舞着红丝巾,一起自拍留念,笑吟吟地记录着畅游茶山的快乐。

记得去岳阳登上观景台,极目远眺,各式各样的茶山“绿波荡漾”的风光尽收眼底,令人沉醉。凉风扑面,夏日里的燥热已经去除了大半,精神更觉得爽快。我们找了一间茶馆坐下,店家送上一杯杯飘香的绿茶,翠绿明亮的嫩叶在杯中缓缓散开,既像盛放的花朵,又像姑娘的裙摆。这用山泉水冲泡的湖南山茶,既有茶的芬芳,又有泉的清甜,浅啜一口,茶香沁人心脾,回味无穷。

记得去郴州衡阳茶园旁边,三三两两的农舍颇有仙居的韵味。我很羡慕这里的茶农,他们依山而居,守护茶园,推窗见景,闻茶香,听鸟鸣,观云海,在这宜居宜业的富庶之地,过着“人在山中,山在画中”的神仙日子,真是美哉乐哉!

更使我难忘的是伍崇岳会长,经常深入一线,调天总是围绕谈茶育茶,做茶卖茶兴茶,10句话有8句谈茶。我们给他封了一个雅名“茶神。茶圣。”

茶界茶人都说伍崇岳是当代茶业领航人,我说他不愧为新时代“茶神茶圣。”

这次他精心策划,科学组织实施挑担茶叶上北京——“五彩湘茶新闻发布汇报会。”推广活动,湖南开展有声有色,激励人心。一到北京,在京相关领导部门在北京西站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人民大会场发布后,又在北京博物馆开展。除国内媒体大力宣传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外文向全世界发布北京活动,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平台,作为强国新闻发布宣传。

挑担茶叶上北京——“五彩湘茶新闻发布汇报会。传播全球,影响深远,成果丰硕。

名馆外宾赞湘茶

在北京讲起喝茶,贤达人士自然提到北京十大知名茶馆、茶楼、茶院、茶轩。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老舍茶馆,首屈一指。那里古香古色、京味十足!每天都可以欣赏到一台汇聚京剧、曲艺、杂技、魔术、变脸等优秀民族艺术的精彩演出,同时可以品用各类名茶、宫廷细点、北京传统风味小吃和京味佳肴茶宴,能深深的感受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自开业以来,老舍茶馆接待了近47位外国元首、众多社会名流和200多万中外游客,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特色“窗口”和连接国内外友谊的“桥梁”。

这里真是京城中外品茶聚贤高地。我受邀来过三次喝茶。每次都有中外嘉宾品茶论道,要务商谈。最近一次更让我十分欣慰。多年好友东道主王先生,曾为外交部长、副总理秘书向我介绍,今天12位嘉宾中有来自世界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5大洲国家的嘉宾,国内3个省和1位香港的嘉宾。他向宾客介绍我多种经历,文学艺木爱好,是毛主席家乡来的人。大家顿时向我投来亲切的目光。

一位美国宾客问我今天喝美国饮科吗?法国朋友问我喝法国红酒吗?我都婉拒不喝。我说:“很遗憾,只爱喝中国茶,尤其是湖南五彩湘茶。”

这时几位嘉宾说出了湖南七种名茶。一致同意都喝湖南茶。这时我介绍了挑担茶叶上北京——五彩湘茶发布活动。他们都说这次新闻发布会早己看到新闻,认为非常成功,影响中外。不少单位与家庭订购了“五彩湘茶”,希望买到“五彩湘茶”兴趣很浓。当时有7位嘉宾托我购买“五彩湘茶”开出了清单。还希望长期供应合作。王先生看着我开玩笑说:“兄弟啊,今天您收获不小啦。茶单归您买不要我签字了吧。”我连声回答:“好好好。”大家情不自禁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离京茶神要题诗

6月17日下午5点,我准备离京返湘,交了房卡,准备上车前往机场。这时在大堂巧遇伍崇岳会长和他同事秘书长、宣传部长、办公室主任走来。

伍会长说:“准备送您,小车安排了。”

“感谢您啦,有人安排了。快忙您的。”

他又问我:“这次发布会感觉如何?”

“非常圆满成功!感谢您10几年来,每次活动都给我学习机会!”我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

与伍崇岳会长正在握手话别时,万没想到他竞突然将军:“您说非常圆满成功,那您要送我几句。”我知道他的言下之意要题诗,我推辞说:“身边无纸,手里无笔,胸中无墨,莫将军啰,下次吧。”我边笑边说。他说:“不行不行,您说,我们打开手机录音不是更好吗。”“是啊是啊”,“蛮好蛮好。”他三位同事也随声继续将军。“您这个茶神硬要我献丑。我的普通话太普通了,笑掉了你们牙齿我就不负责啦,哈哈哈。”说得大家都笑了。

他们几人真的打开手机准备录音,这时我的大脑发令兵见状速传思维区,语言区,情感区,平仄区,紧急调度和衷共济,口诌七律:让他们录下文字虽劣意却真诚的8行。

五彩湘茶大纛扬,京城发布鼓帆航。

成功美誉传千里,报喜佳音遍四方:。

踔厉征程铺锦绣,振兴祖国写辉煌。

人民幸福家和睦,满目神州玉叶香。

“好!好!放行放行。”他们把我送上车,依依话别。

来到大兴国际机场,我欲乘风飞湘。我在飞机上思考,伍祟岳会长组织三年推广活动在京城发布收官,意义深远,成效颇丰。这次发布会昭示后人,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只要有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跬步以至千里,就一定能够把宏伟目标变为美好现实。我们要做新时代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以抓落实的实际行动,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更高水平。

“桑木扁担轻又轻,千里送茶情意深。你要问我是哪一个呦,湘江边上种茶人呀哎哎,毛主席的故乡人哟,毛主席的哟,故乡啊人哟。”

【作者】罗浩京

来源:中国茶产业周刊,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找到约117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3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