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中国普洱茶网 整体品牌升级,更名为「茶友网」

湖北赵李桥茶

找到约263条结果 (用时 0.01 秒)

赤壁千年青砖茶谱写湖北“乡村振兴”新篇章 赵李桥百亿茶产业带动3.5万人脱贫

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有机茶园示范基地。


中蒙“羊来茶往”的佳话,在疫情期间见证了两国深厚的传统友谊,更延续了拥有上千年历史的中蒙青砖茶贸易文化。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湖北集中爆发,危难时刻,蒙古国宣布向中方捐赠3万只羊;同年底,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湖北在向蒙古国的回礼中,回赠的2万余份赤壁青砖茶让人津津乐道。

日前,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从武汉出发,驱车两个小时,抵达位于湖北赤壁的欧亚万里茶道源头——赵李桥镇羊楼洞。在沉寂百年之后,曾经对中俄、中蒙等贸易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万里茶道,借着“一带一路”的春风再次香飘四海。一片片小小的茶叶,在传承历史文化、振兴茶叶产业、重塑青砖茶辉煌以及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青砖茶制作技艺需要被人们铭记、传承、保护和宣传,这也是赵李桥羊楼洞受到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关注的原因之一。”长江商报董事长、公益联盟发起人姚海鹰表示,长江商报作为一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全媒体,应该站在支持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角度,通过媒体平台优势,展现出赤壁青砖茶的悠久历史和巨大成就,把赤壁青砖茶的美和好,通过新闻帮扶的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这也是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制定公益计划和实施公益项目的初心。

茶山要美,茶业要强,茶农要富,茶叶振兴与乡村振兴、茶农脱贫致富息息相关。近年来,依靠产业带动、旅游增收,一片一片茶山绿色如画,守住了这里的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有着1000多年独特制茶工艺的赤壁青砖茶,不仅传承和发扬了老祖先的技术,也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带出一条宽阔的道路。

龙头企业引领“茶产业”扶贫之路

“始于秦汉,兴于唐宋”,位于湖北咸宁赤壁市的赵李桥镇,自古就是中国的核心产茶区,以生产青砖茶闻名于世,被誉为青砖茶之乡,米砖茶之乡。17世纪时,一条发源于赵李桥羊楼洞、横跨欧亚大陆的万里茶道,成为了中国联通中亚及欧洲国家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纽带。这条繁荣了两个多世纪的茶马古道,是史上跨越陆地距离最长的洲际物流通道,足以媲美汉代“丝绸之路”。

然而,在全国其他省市茶产业迅猛崛起发展、省内兄弟市州茶业奋起赶超时,曾经的“茶叶奇迹”、“国际商道源头”却开始沉沦衰落,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到2006年,整个咸宁市茶园面积已经减少至13.2万亩,茶产业几乎跌至谷底。

为了重振茶乡雄风,赤壁市依托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文化基础,蓄势待发决定重点推出青砖茶,提出了“打造百亿茶业,擦亮千年品牌,重振万里茶道,造福亿万民众”发展战略。同时,随着国家精准扶贫项目的启动,各级政府加大产业扶贫力度,越来越多的赤壁村民加入了茶产业发展大军中。

赤壁新店镇花亭桥村5组村民郑先军就是其中一人。

年过七旬的郑先军和老伴靠着种植“一亩三分地”养家糊口,年均纯收入仅3000元。瞄准茶产业后,老两口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还成了村里的种茶大户。之后,在驻村扶贫工作组的帮扶下,郑先军承包了村里的集体茶厂和上百亩茶园,并引进技术进行茶叶加工及销售。

花亭桥村地处丘陵地带,土地贫瘠,村民们除了种植收入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郑先军承包下茶厂,不仅让村里有了集体经济收入,还雇佣村里的贫困户到茶厂和茶园打工,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尽早脱贫致富。

然而,郑先军起初的经营并不顺利。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茶厂的茶叶滞销严重;因管理不到位,茶园杂草丛生,茶叶产量也连年下降。不仅无法带动村里脱贫致富,郑先军本人还经常入不敷出,这让他又急又恼,一度有了放弃的念头。

直到三年前,这一切迎来了转机。

2017年,咸宁市启动“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精准扶贫行动,爱心企业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与花亭桥村结成对子,开始对其进行帮扶。

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是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批准的一家青砖茶品牌传承企业,也是湖北省级龙头企业。帮扶过程中,公司不仅走访慰问贫困户并发放最高万元的扶贫资金,还找准痛点,对全村的“经济命脉”——郑先军的茶厂进行了定向帮扶。

为了解决茶厂的销售问题,赵李桥茶业公司直接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其茶叶,彻底消除了茶叶的滞销难题。同时,公司还向郑先军提供肥料、茶苗和种植管理技术,帮助茶园恢复产量,提升质量。

渐渐地,郑先军的茶园恢复生机,因为管理出色,还被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赤壁市农业农村局授予示范基地的称号。

“种植大户遇上龙头企业,不仅给个人带来收益,更是让全村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让一些贫困户在家门口就把钱赚了,把贫困帽子摘了。”花亭桥村妇女主任熊玉荷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花亭桥村是赤壁市23个重点贫困村之一,有776户4000余人,其中贫困户就有115户400余人。在赵李桥茶业公司的帮扶下,2020年底,全村成功脱贫摘帽。

熊玉荷说,郑先军承包的是村集体茶厂,茶厂没有收入,就意味着村里没有集体收入。赵李桥茶业公司的定向帮扶,不仅让郑先军个人收益有了提高,更是对村集体经济有了一个保障。

“作为本市本土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有责任也有义务为贫困户奉献爱心,帮助他们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魏艳香说,在赵李桥茶产业的就业岗位上,能使每个村民增加至少上万元收入。造血式扶贫才是产业发展、群众脱贫的重中之重,也是扶贫最有效的方式。身为龙头企业,更有社会责任和义务一改过去“大水漫灌”的作法,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滴灌式扶贫。“在传承文化瑰宝的同时,也希望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千年文化传承铸就工匠精神

“十三五”落子收官,赤壁茶叶全产业链产值逼近50亿元,距离百亿目标越来越近,并已制定了“十四五”200亿元的产值目标。

目前,赤壁茶叶加工企业已达42家,其中规模企业25家,拥有“赤壁青砖茶”、“川”字牌、“羊楼洞”3个中国驰名商标和“赵李桥”等省级著名商标。近几年来,赤壁青砖茶产业得以健康稳步发展,离不开各家茶企业对青砖茶文化的传承与升华。

1月26日,长江商报公益记者来到位于羊楼洞茶场十五连的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走进大门,正前方便是一座占地32亩的示范茶园,取名为百茶园。茶山上,密布着摆放有序的粘虫黄板和杀虫灯,是一个典型的高标准低氟良种茶园,主要种植了“中茶108”“ 鄂茶1号”为核心的良种茶叶。

“有机茶园全部是物理杀虫,不打任何化肥和农药,这样产出的鲜叶可达到出口标准。”赵李桥茶叶有限公司行政部主任周清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赵李桥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是赤壁市最早种植有机茶园的企业。公司拥有3000多亩有机茶园,5.4万亩联营基地,推行“园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年生产力超过5000吨。“种植有机茶园的成本更高,产量更低,但是为了拥有更好的茶叶品质和食品安全,值得我们去做这样一个改良。”

在公司茶厂车间的清洁生产线上,十来名工人正在熟练地进行茶叶加工。从仓库运来的茶原料,经过传统工艺的杀青、揉捻、晒制和渥堆,最后在生产线上被压制成方块形状,这就是青砖茶名字的来由。

“黑茶最主要的工艺就是渥堆,这才是真正的发酵,这项制茶工艺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瑰宝,也是赤壁青砖茶的‘精髓’。”赵李桥茶业公司销售总监雷晓猛,是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代表雷氏家族的第64代传人,说起自己家族的茶艺史和青砖茶,他便侃侃而谈,几乎每款产品、每种规格、每项工艺、每个典故,他都了如指掌。

代代传承,历久弥香。独特的发酵工艺形成了赤壁砖茶独特的品质,铺陈出独一无二绵延千年的发展画卷。

“正是因为老祖先制茶的匠心,吸引了很多外商,才有了当年羊楼洞茶市的辉煌和万里茶道。”雷晓猛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赵李桥羊楼洞出产的茶叶,被冠以“洞茶”之名,这些茶叶采用特定工艺,经过发酵加工而成,其中以青砖茶和米砖茶最为有名。

青砖茶属黑茶系列,米砖茶属红茶系列,非常受中国北部边疆和蒙古、俄罗斯等地人民欢迎,贸易史可以追溯到宋朝,以一担茶换一头羊或者几担茶换一头牛的交易常有发生。

雷晓猛说,虽然羊楼洞的繁盛不在,但是砖茶的传承却从未中断,直到今天仍在延续。由于万里茶道路途遥远,要走水路、陆路,甚至是戈壁沙漠,最终才能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于是到了明清时期,为了方便运输和保存,老匠人们便将制茶技术改进升级,采用压制的方式制成方形,便有了如今的青砖茶。喝茶时,需要用工具将茶砖撬开,经过煮泡才能饮用,因青砖茶厚重结实,因此被茶业界戏称“一块板砖闯天下”。

“从种茶到制茶到运茶,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老祖宗的智慧。”雷晓猛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记者,青砖茶属于后发酵茶类,富含茶黄素等温性物质,因此喝了不仅不会睡不着,反而能安神,还能刮油御寒,有很好的暖胃效果。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保存原有青砖茶传统包装的同时,青砖茶也开始往“轻”砖茶方向发展。目前,赤壁已开发了100多种轻量化产品,在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大受欢迎。

“品牌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老祖宗留下的瑰宝,我们要传下去,还要发扬下去,做得更好。”雷晓猛说,把历史精华与现代科技相联动,实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从种植到加工,做出安全、可口、健康、时尚、方便的赤壁青砖茶系列产品,满足每一个消费者对赤壁青砖茶产品的需求,才能形成赤壁茶产业新一轮发展动力。

目前,赵李桥茶业公司已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北茶科所等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以确保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充分发挥赵李桥青砖茶的优势,让工匠精神在新一代赵李桥茶人身上释放新光彩。”

“洞茶复兴”打造民族品牌

如今的赵李桥羊楼洞,再也不是单一只生产茶产品,茶山也不是过去那种只种茶树的山地。它们已经蜕变为“生态景观”、“旅游观光体验”、“旅游+ 互联网+”等新兴业态。

1月27日,长江商报公益记者从赤壁市区出发,沿107国道向西南方向驱车20余公里,走进位于湘鄂赣三省边陲的赵李桥镇羊楼洞明清石板街。冬日里的古街多了一份肃静,但仍偶有游客和客商穿梭行迹于此,慕名购买这里独有的青砖茶。

走在雨后的青石板路面上,当年鸡公车运茶时辗轧出的辙痕深槽依然清晰可见,街道两旁墙体斑驳的明清老宅显露着年月的沧桑。纵使辉煌不再,赵李桥羊楼洞没有了曾经的繁华喧嚣,只剩下老人们闲坐屋前静守光阴,但这并不影响赵李桥茶产业的涅槃重生。

如今在羊楼洞古镇,一座现代化商街正拔地而起。各种茶元素扑面而来,一间间商铺装修一新,沏茶迎接八方来客,再现当年茶叶商贸繁荣场景。新街用的也是一块块青石板砖,如今,它们也将开启属于自己的百年辉煌。

“依托茶资源、茶文化,这几年,赵李桥面貌焕然一新,是国内外游客来赤壁旅游首选打卡地。”在赤壁万亩茶园·俄罗斯方块小镇里,周清向长江商报公益记者展示了赵李桥茶业公司在此联营的一片茶地。这里是卓尔集团依托赤壁万亩茶园,投资建起的全球首家茶文化俄罗斯风情主题公园。这个耗资5亿多元的文旅小镇,是挖掘赤壁千年茶史、重振万里茶道、打造羊楼洞系列文化旅游带的项目之一。借助现代文旅产业的力量,赵李桥羊楼洞正翻开“万里茶道源头”的新篇章。

驼铃声声,雄风又振。以老赵李桥茶厂、羊楼洞茶业公司、赵李桥茶业公司等为代表的几十家赤壁企业,也正以青砖茶产业品牌建设为突破口,带着新的茶香漂洋过海,筑巢引凤,希望复兴洞茶昔日的辉煌。

作为湖北省人大代表,魏艳香多次提出支持赤壁青砖茶高质量发展、加大赤壁青砖茶宣传力度的建议。在刚刚结束的湖北两会上,她再次提出了“支持赤壁青砖茶品牌建设”的议案。

“赤壁青砖茶企业必须形成合力,品牌名气仍有待提升。”魏艳香告诉长江商报公益联盟记者,赤壁青砖茶是湖北“一红一绿一黑”亮丽名片之一,是农民增收脱贫的支柱产业,呈现出基地壮大、实力增强、产业融合、文化彰显、特色凸现的良好态势。2020年砖茶产量4万吨,带动3.5万人增收脱贫,带动周边县市40多万亩茶园茶农增收。虽然赤壁青砖茶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羊楼洞古镇被世界茶业委员会授予“世界茶业第一古镇”,赤壁青砖茶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但是在国内黑茶市场占有量还不到11%,在省内占有量也不高,正处于“有品牌、无市场,有品质、无名气”的发展瓶颈期。

魏艳香认为,公共品牌需要精心培育打造,才能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使赤壁青砖茶火起来热起来。目前,赤壁全市已形成共识,合力打造赤壁青砖茶公共品牌,全市齐声叫响“赤壁青砖茶”。湖北也已制定了《农产品品牌三年培育方案》,正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技服务与支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包括赤壁青砖茶在内的6个重点茶叶区域公用品牌获重点支持,这也将助推湖北茶产业走向世界。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青砖茶制作技艺需要被人们铭记、传承、保护和宣传,这也是赵李桥羊楼洞受到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关注的原因之一。”长江商报董事长、公益联盟发起人姚海鹰表示,作为万里茶道的源头,羊楼洞古镇不仅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华,也是中国制茶业的一个缩影。几百年前,青砖茶从这里运出,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纽带;几百年后的今天,青砖茶仍从这里运出,成为中国与世界友好交流的名片。不仅如此,在传承上千年历史制茶工艺的同时,青砖茶还对接精准扶贫,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这给优秀的传统文化赋予了更深的内涵。

姚海鹰说,长江商报作为一家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主流财经全媒体,更是应该站位国家核心利益,践行主流媒体的社会价值和责任担当,通过媒体平台和自身优势,展现出赤壁青砖茶的悠久历史和伟大成就,这也是长江商报公益联盟制定公益计划和实施公益项目的初心。“我们要让祖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们的社会责任。”(长江商报公益记者 李璟 发自赤壁)

注:内容来源长江商报,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认识不一样的湖北茶:制茶大师甘多平与湖北赵李桥茶厂

  当前,在不断巩固疫情防控向好形势下,包括湖北在内的全国茶叶企业正在科学有序复工复产,全力投入2020年春茶产销工作,科学有序推动生产生活步入正轨。

  为帮助湖北产茶区与茶叶企业复工复产,减少疫情给当地茶业造成的损失,有效缓解湖北茶业现阶段“卖难”问题,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恪守行业初心,牢记使命,推出了“三大帮扶项目”,助力湖北茶业复产复工。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下甘多平大师吧。

  甘多平,男,1958年出生,湖北省赤壁市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高级评茶师。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紧压茶研究所名誉所长。

  他毕业于安徽农学院茶叶加工专业, 1975年开始从事茶业工作。工作前十年,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制茶第一线。从事老青茶初制加工、渥堆发酵、复制压制等工作。1987年,调入生产技术科后从事原料的审评与检验、生产工艺过程控制、产品配料、食品安全控制、产品标准化与质量管理、茶园基地管理、新产品研发等技术性工作,先后担任了公司的技术科科长、研究所所长、总工程师、副总经理等职务,为青米砖茶生产作出了杰出贡献。

  甘多平从事砖茶加工四十四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青米砖茶全过程的生产和品质控制技术经验,并且通过“师带徒”方式培养了一大批青米砖茶技术骨干,通过非遗技艺宣讲活动,大力推广青砖茶品质文化,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识青砖茶、喜爱青砖茶、放不下青砖茶。近几年来先后被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荆楚工匠、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供销系统劳动模范。

  近十几年来,甘多平率领技术团队积极探索青米砖茶产品内销市场开发,先后研发了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七十周年、盛世中华、南方特供、特制壹号、绿色壹号、绿韵、茶和天下、楚韵金典、国礼牌坊、标准版系列、大清古韵、匠心古韵、世纪川承、新中国七十周年纪念、大美湖北等一百多款新产品。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极大地丰富了青米砖茶市场,弘扬了优秀的“中华老字号”茶叶文化。

  那么湖北省赵李桥茶厂又拥有怎样的悠久历史呢?

  川字牌茶又是什么?

  让我们带您走进茶厂了解川字牌

  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是我会常务理事单位,为湖北省供销总社直属企业,现由湖北省茶业集团控股。公司注册资本4576万元,现有员工350人,占地面积12万多平方米。企业文化历史悠久,前身为建国初对民国时期的复兴茶厂、义兴茶行、聚兴顺茶行进行接收后成立的“中国茶叶公司羊楼洞砖茶厂”,1951年元月移交给中国茶叶公司湖北省公司接管,1952年迁址于离羊楼洞3公里的赵李桥镇,更名为“中国茶叶总公司赵李桥砖茶厂”,1957年因企业隶属关系更名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2008年企业改制后变更为“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砖茶生产历史悠久,源自唐、兴于宋、盛于清,久负盛名。是拥有“中华老字号”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青砖茶”、“米砖茶”国家标准(GB)起草单位;是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川”字茶的唯一传承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李桥砖茶制作技艺唯一传承保护单位;是国家定点边销茶原料储备单位。企业旗下主要有“川”字牌青砖茶,“火车头”牌、“牌坊”牌、“聚兴顺”牌米砖茶等产品,一直畅销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山西、山东、河北、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二十多个省市和地区,远销欧盟、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企业年产销量上万吨。

  多年来,公司秉承现代化管理理念,取得了并严格按照ISO9001和ISO22000体系开展生产经营。公司拥有核心茶园基地1万多亩,辐射周边茶园8万多亩,并在2014年获得有机转换认证。目前,公司正朝着新的战略目标迈进,在不久的将来,湖北省赵李桥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将以一个产品系列化、基地标准化、营销规模化、视野国际化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形象屹立于中华茶企之林!


赵李桥:茶从几时香起 “川”从何处流来

作为中国最早问世的砖茶之一,“川”字茶已成为青砖茶的代表。“川”字从何而来?一直在鄂东南茶区生产的砖茶为什么要名之以“川”字为记?让很多茶友不解。Ok,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川”字的起源,找找它的老祖宗。

青砖茶为晋商在羊楼洞始创,为业界公认,唯始创于何时,有康熙时、乾隆时、道光时几种说法,仍为如胡适先生所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阶段,尚不能确论。赵李桥茶厂logo上有“1861”年字样,此为“青砖茶大规模生产”之时,不失为一种比较谨慎稳健的做法。

史料记载,晋商在羊楼洞最早的茶号为大盛魁旗下的“三玉川”和“巨盛川”,按字面来看。“巨盛”是“巨大的大盛魁”之意,“三玉”是铭记大盛魁三个创办人,“君子比德如玉”之意。“川”呢?按今天的认识,川为水,水为财,“川”字充分体现出晋商对财富的渴望和追求,是那个时候商界的主旋律,很好理解。但是,我们要知道,古早的华夏大地上,有“儒商”之谓,可以说,不以“儒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从业者是要被大众鄙视的。一身浩然正气的儒家大佬孟子是鄙夷“言利”的,所以,埋头默默赚钱,不要喊得那么大声,你懂的。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寻找线索。传统古文中文字通假为一种常态。《古字通假会典》中载:川字古文如三,如坤卦,通坤。《周易》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来解释的话,“川”为坤,大地德行深厚,容载万物,胸怀宽广,目光远大……怎么样?再看一看手中那片青褐的砖茶,没有觉得那个“川”字自带一圈高大上的光环?

(“三玉川制”砖茶,晋商后人藏)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川”字由山西介休冀家从明代万历年间创办的“顺”字砖茶演变而来。因为没有看到过硬的原始资料,我们对主此说者那种谜之自信表示合理的怀疑。

回望“川”字茶历史,最值得铭记的,是祁县的渠家,没有之一。渠家始从事茶业者,为清雍正乾隆时的渠同海(1723-1789),从走西口贩卖杂货茶叶等起家,从一个鸡蛋-一只母鸡-一群母鸡-一头牛和一头羊-一群牛和一群羊的模式发展壮大……总之是勤劳勇敢胆大心细商战精英的人设,先创立长源厚商号,后重点转向制茶贩茶,成立长源川、长顺川、长裕川茶号,成为晋人茶商中的No.1。

如果要用一位古人来类比的话,渠同海就是金庸先生笔下的张三丰。像张真人出自少林 ,后来自己开山创立了武当派一样,渠同海先是贩大盛魁的砖茶,后来创立了自己的砖茶王国。渠家商号沿用“川”字,一是“川”已为砖茶上常用记号,二是,“川”为水,“水到渠成”。渠家把“川”字砖充分发扬光大,有史料记载,渠家的系列“川”字砖年销量在十六万担以上,占了羊楼洞镇上60%以上的产量,常用标识变成了通用标识。身为一个湖北人,在下对渠老先生是膜拜无及的,但是也不免有一点点腹诽,渠家的“川”字影响大过强大 ,硬生生把一个湖北特产讹成了四川特产,今天的“川”字茶销售人员跟客户沟通时,要先多说一大堆话介绍“川”字茶的户籍。

渠同海做“川”字茶,做得把“川”字融进了自己的血脉里。他制定自己的后辈按“长源本晋川,荣华万世年”十字来排行。你若有机会去今日仍存的渠家大院,那大门上的匾额。分时还镌着“纳川”二字哩!

(渠家“长裕川”印鉴)

(渠家“长裕川”米砖茶)

(渠家大院大门上的“纳川”)

好吧,让我们把镜头往长里拉,进入无人机航拍模式,看看清末民初的祁县,那时带“川”字号的晋商茶号,小小的县城里就有长裕川、大玉川、巨盛川、巨贞川、宏源川、宝巨川、天恒川、裕盛川、大盛川等数十家茶号,每一家的生意还都那么好!

(以“川”字为商号的砖茶)

可以想见当时祁县的大街上路人甲与路人乙的对话场景应该是这样的:

路人甲:兄弟老莫看见你哩,近来可好?

路人乙::好着哩,就是有些忙。

路人甲:忙甚哩?听说南街新来个唱曲的,嗓子脆滴很,去听听?

路人乙:莫空莫空,前儿捎信来,羊楼洞有人要出赁几张茶山,我寻思去看看哩。

路人甲:哦!?有这事?那好,你赶紧去看看,有多的,给我捎张回来。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晋商的精明眼力和雄厚财力,买座茶山如街上要人捎把青菜稀松平常。茶乡羊楼洞,就像一位美丽的少女,套用霸道总裁的语气: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

如此,羊楼洞方成其为“世界茶业第一古镇”。

同理,“川”字茶一百多年来一直占据砖茶的C位中心。

“川”字一登场,别人就暗下去了。

作者:权威

找到约259条结果 (用时 0.005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
找到约4条结果 (用时 0.0 秒)
没有匹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