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李桥青砖茶品茗

品茶,梦回羊楼洞,读懂旧时光

  说到湖北赤壁,可能很多人知道这里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赤壁之战的发生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赤壁羊楼洞,是万里茶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青砖茶的原产地。

  这里从汉晋时期开始种茶。唐代以后,茶叶种植全面铺开,蒲圻地区“唯以植茶为业”,茶叶成为羊楼洞的主要产业。

(赤壁羊楼洞明清古街)

  作为中国砖茶的发祥地,羊楼洞以“砖茶之乡”的美称享誉海内外。在羊楼洞青山绿水之间,隐藏着观音泉、凉阴泉和石人泉三股泉眼,三条潺潺溪流正如汉字中的“川”字,于是商人们在茶庄号用上“川”字,如“三玉川”、“巨盛川”等,既突出水的重要,又暗示着生意兴隆,财源滚滚。以致最后统一在砖茶上压制“川”字标。少数民族群众在购买时只须用三个手指一摸,就认定是正宗的“川”字好茶,这种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据记载,鼎盛期每年输出砖茶几十万担,“川”字牌老青砖茶名扬四海,“羊楼洞”三字一度被蒙古和俄罗斯人称为“茶叶圣地”,也被称为“欧亚万里茶道源头”。(赵李桥“川”字青砖茶)

  如今的羊楼洞,现存一条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古街,街面以青石铺设并伴有数条丁字小巷。历代运茶的“鸡公车”将石板碾成寸余深槽。这也足以见得,羊楼洞的砖茶生意兴隆。

品茶,解析秀色可餐,探寻古法技艺

  好茶,相貌好

  青砖茶其前身是帽盒茶,明永乐年间为降低运费、减少损耗和便于长途运输,于是改良了宋代以来用米浆将茶叶粘合成饼状的制作工艺,采用先将茶叶拣筛干净,再蒸汽加热,然后用脚踩制成圆柱形状的“帽盒茶”。

  为满足长途运输和储存需要,“帽盒茶”被进一步改制为长方形砖状,故称砖茶。1843年,世界上第一块青砖茶在羊楼洞问世,成为中国黑茶的鼻祖,赤壁羊楼洞也成为了青砖茶的发源地。

  若要仔细观察者砖茶,可以发现茶的表面不是那么的平整。这是因为,赵李桥的青砖茶含有一定的含梗量。这个梗子可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而且还可以刮油、降三高,是游牧民族的生活必需品。在内蒙、新疆等地,有句话叫做“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好茶,取材好

  不是所有的茶叶都能入得了赵李桥砖茶的法眼。

  传统的绿茶、红茶,选用的是一芽一叶或者一芽两叶的嫩茶叶,而赵李桥青砖茶是用带梗的老叶来生产加工,要求叶面大、叶厚、内含物质丰富。

(赤壁的万亩茶园)

  好茶,技法好

  茶叶采摘后,经过杀青、揉捻、晒干后制成毛茶,然后进入长时间的渥堆过程。渥堆工艺过程俗称为“发酵”,是形成青砖茶产品独特口感滋味、香气等内质要求的关键性工艺阶段,此阶段又分为两个工艺过程:即小堆渥堆和大堆渥堆。渥堆工艺过程时间最短需要6个月以上,最长2—6年。

  接下来就是复制工艺过程。将拼配好的原料进行蒸制,一方面是为了将茶叶里的果胶质蒸出来,另外一方面是为了高温消毒,把原料蒸好之后倒入模具铺洒、抹匀、压制,直到大大小小71道工序完成,才最终形成一块赵李桥砖茶。

品茶,洞察茶香暗涌,享受恣意生活

  茶叶里收藏了阳光、雨露、空气,从山间的树叶到桌前的茶汤,这一过程中充满了艺术之美,蕴含着茶道精神。

  先用茶刀或茶锥从砖茶的边缘撬开,顺着茶叶的纹路慢慢将砖茶一层层地拨开,然后将砖茶放入大容量紫砂壶中。

  第1泡洗茶后立即倒掉,进入煮茶环节开始第2泡。这次的汤色略浊,药香充裕,入口茶汤饱满,略有苦涩,回甘较好,茶汤较为饱满,滋味醇厚,舌面可感茶汤的立体性,无异味,入喉爽滑,润喉感官好,下喉后,自喉部到舌根再到舌面,有清凉感,渐生微甜。空杯后有清新药香,隐约婉转。

  第3、4泡,汤色金黄,清澈透亮。此茶入口是佳境,茶汤饱满,滋味厚重,口腔微甜,汤里含香,伴有田野气息在舌部回荡。下喉爽滑,舌、口腔、喉咙较润,一种植物微甜在口腔里久久回荡。

  第5、6泡,汤色清亮,茶汤入口清爽纯正,甜味明显,舌面舒爽,润喉微生津。

来源于:湖北新闻

暂无评论